《西遊記》是高級黑嗎?
未知題主指的是什麼意義上的高級黑,不過看來是個好問題,不請自答了哈。
個人認為,通常情況下並不是的,原著對於主人公孫悟空整體還是持非常正面的態度,當然也不迴避他的一些問題,所以整本書對於他的努力和成長寫得也非常細膩。
在具體說他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說的是,《西遊記》的作者應該是讀過佛經,比如天竺國時唐僧說「我常看經誦典,說是佛在舍衛城祗樹給孤園」。這是《金剛經》原話,金剛經一開篇「法會因由分」寫的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經文後面還描述了佛祖當年化緣、吃完飯、洗乾淨坐下、給須菩提講經。而小說中的佛家眾佛與菩薩羅漢也不是過著什麼都不想、什麼感覺都沒有的灰暗生活,而是正好相反,該聚會聚會,該立項目立項目,比如這裡:
佛祖居一月靈山大雷音寶剎之間,一日,喚聚諸佛,阿羅、揭諦。菩薩、金剛、比丘增、尼等眾,曰: 「自伏乖猿,安天之後,我處不知年月,料凡間有半千年矣,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寶盆.具設百樣花,千般異果等物,與法等享此『盂蘭盆會』 ,如何?」慨眾一個個合掌,禮佛三匝.領會。如來卻將寶盆中花果品物,著阿儺捧走,著迎葉布散、大眾感激。各獻詩伸謝。
而在這段話之前,是寫到佛祖把悟空壓在山下之後,參加完玉帝的宴會,回到西天,作者對佛祖和他的小夥伴們的生活是這樣一番描寫:
安享凈土袛園,受用龍宮法界。日日開花,時時果熟,習靜歸真,參禪果正。不滅不生,不增不減。煙霞縹緲隨來往,寒暑無侵不記年。
也就是說,他們基本上歡樂到了不管春夏與秋冬的地步。但是呢,他們並沒有忘記該做的事,接下來就是佛祖解釋為什麼要讓唐僧來西天取經:
如來講罷,對眾言回: 「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 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贈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
……
「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
也就是說,如來佛祖對於眾生還是很關心的,而對於僅僅是想吃飽的殺生行為也不怪罪,能夠理解,只有唐僧那個地方的人,無節制無控制,需要勸導,否則一定會無限度地互相傷害。而佛祖為了讓佛經得到重視,還頗費了一番心思,他原本可以直接把真經送給東土,卻並不這麼做,關於這一點,悟空也是非常理解:
「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善與你我。正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悟空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顯:人們對取得的東西的珍視程度,與他們付出的辛苦是成正比的。
這是這個世界的一個接近於規則存在的道理,佛祖並沒有一味因為慈悲而無視這一點。
事實上,佛祖一直採取這種「用你能理解的語言跟你對話」的策略,當他面對把天宮鬧得一團亂、自己要做玉帝的悟空的時候,發現對悟空解釋玉帝歷經多少劫難並沒有用,就立刻說,你既然覺得自己有能力,我們兩個就來比一比。比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孫悟空在原著中是一個極有本事也極有悟性的人物。比如原著的第三十六回,師徒來到烏雞國,在一座寺院住下,打怪的劇情沒有展開,作者反倒耗費筆墨寫了一大堆唐僧和徒弟們作詩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大霧)的劇情:
唐僧舉步出門小解,只見明月當天,叫: 「徒弟。 」行者、八戒,沙僧都出來侍立。因感這月清光皎潔,玉宇深沉,真是一輪高照,大地分明,對月懷歸,口佔一首古風長篇。詩云:「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瓊樓玉宇清光滿,冰鑒銀盤爽氣旋。萬里此時同皎潔,一年今夜最明鮮。渾如霜餅離滄海,卻似冰輪掛碧天。別館寒窗孤客悶,山村野店老翁眠。乍臨漢苑驚秋鬢,才到秦樓促晚奩。庾亮有詩傳晉史,袁宏不寐泛江船。 光浮杯麵寒無力,清映庭中健有仙。處處窗軒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
這首詩有些長,但是可以大致理解到,唐僧對於自己的行程頗有感觸,為時間太長不知何時能回國感到鬱悶。而在這個時候,悟空卻說了一番上弦月和下弦月的變化、看得很開的話。
行者聞言,近前答曰: 「師父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月至三十日,陽魂之金散盡,陰魄之水盈輪,故純黑而無光,乃曰晦。此時與日相交,在晦朔兩日之間,感陽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陽現,初八日二陽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繩,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陽備足,是以團圓,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陰生,二十二日二陰生,此時魂中魄半,其平如繩,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陰備足,亦當晦。此乃先天采煉之意。我等若能溫養二八,九九成功,那時節,見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詩曰: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採得歸來爐里煉,志心功果即西天。 」那長老聽說,一時解悟,明徹真言,滿心歡喜,稱謝了悟空。
這段話還是很長,但從文字本身看得出,作者對於悟空心中的坦然是非常讚賞的。這種讚賞持續到了故事的最後,一行人來到天竺國時——
唐僧道: 「徒弟,雖然佛地不遠。但前日那寺僧說,到天竺國都下有二千里,還不知是有多少路哩。 」
行者道: 「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心經》忘記了也?」
三藏道:「 《般若心經》 是我隨身衣缽。 自那烏巢禪師教後, 那一日不念, 那一時得忘?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 」
行者道: 「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 」
三藏說: 「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行者道: 「我解得,我解得。 」
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聲。旁邊笑倒一個八戒,喜壞一個沙僧,說道: 「嘴臉!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裡禪和子,聽過講經,那裡應佛僧,也曾見過說法?弄虛頭,找架子,說甚麼曉得,解得!怎麼就不作聲?聽講! 請解! 」
沙僧說: 「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長話,哄師父走路。他曉得弄棒罷了,他那裡曉得講經! 」
三藏道: 「悟能悟凈,休要亂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
這段更長所以我把人物對話試著分了段。可以看到,儘管悟空是一個坐禪絕對坐不住(自己說的就是被綁在鐵柱子上還要上下爬)的傢伙,但他解經卻是真能解。作者很讚賞他的不拘泥於形式、真正理解佛家真諦。這大概多少可以解釋為什麼取完經是唐僧和悟空成了佛。
但是這樣一個人物,一開始的時候,跟許多有才華有能力的孩子一樣,偶爾也是會受不得委屈。比如第一次離開唐僧(當時還沒有師弟們),其實那次唐僧並沒有明確要趕走他,只是嘮叨說他學不得佛取不得經,他忍不了,出走,來到龍王那裡——
茶畢,行者回頭一看,見後壁上掛著一幅圯橋進履的畫兒。行者道: 「這是甚麼景緻?」
龍王道: 「大聖在先, 此事在後, 故你不認得。 這叫做圯橋三進履。 」
行者道: 「怎的是三進履?」
龍王道: 「此仙乃是黃石公,此子乃是漢世張良。石公坐在圯橋上,忽然失履於橋下,遂喚張良取來。此子即忙取來,跪獻於前。如此三度,張良略無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愛他勤謹,夜授天書,著他扶漢。後果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太平後,棄職歸山,從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道: 「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 」
悟空道: 「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 」
這段話大概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讀原著時,最有觸動的一段。這段圯橋進履的故事在《史記》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是張良的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小說里沒有寫,張良在此時正處於被秦始皇通緝的狀態,因為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他買通了一個大力士,往秦始皇的車上扔大鐵椎,結果沒砸著。秦始皇大怒,命人瘋找了十天,沒有結果,顯然是既沒抓到力士,也沒抓到張良。從這個故事非常明顯能看出,張良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敢行刺秦始皇那肯定膽氣過人,而又能順利逃脫那一定非常聰明,但是只有這樣還不夠,這種方法對於反抗暴秦來說實在不太有效。就像反抗天庭只是輪著棒子打上去也不太有效一樣。沒有仔細想過破壞之後要如何創造。
鬧著天宮的悟空,就像唱著Let it go的Elsa一樣,以為自己得到了自由,但實際上,征途才剛剛開始,故事也才剛剛開始。這個時候的他們,剛開始正視自己的力量,測試自己的力量的極限,在這之後,他們還必須學會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力量,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像最後張良棄職歸山,那時才真正自在。
而實際上征途並不平坦,掌控自己也並不容易。比如在五庄觀,悟空因為八戒嘴饞去幫他偷人蔘果,又因為跟清風明月吵不清,把果樹推倒,氣得鎮元子跟他說,這事我就是跟你吵到西天,見了你的佛祖,也是你該賠我果樹。我個人覺得,應該承認,鎮元子說的是有道理的,悟空在海上尋訪一圈之後,也才終於意識到他打壞了人家的貴重物品,屬於熊孩子行為。於是他終於知道錯了,此後基本就沒有犯過這種錯誤。而作者在稱讚悟空的實力的同時也並沒有迴避他的破壞力會惹麻煩這一點,相反他把悟空的成長過程寫得特別清楚,讀者很少會責怪悟空。
PS:當然了,實際上我很懷疑讀者很少責怪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接下來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實在太有衝擊性,未知作者是不是故意這麼安排劇情,總而言之我見過的大部分西遊記的讀者+觀眾都在這個故事之後對悟空抱持著極大的同情和佩服,有嘴炮的都對準了唐僧和豬八戒,至於之前悟空是不是打壞過貴重物品,是不是在「四聖試禪心」時捉弄八戒,那已經完全不重要了。編輯一下加一段,關於從妖精的角度看這個故事。其實我覺得妖精們想吃人沒什麼不對,包括想長生不老也沒什麼不對(以西遊記的世界觀來說,追求長生是正當的,悟空一開始也是為了追求長生才去找菩提祖師學習),問題出在他們達成目的的方式。
唐僧是因為十世修行才得到了現在這個身體,悟空也是跟著菩提祖師很努力地修行才得了不服閻王管的本領。而很多妖精們是不想努力不願意用功,簡單來說就是伸手黨,想憑吃唐僧肉就得長生,這實在是很有問題。當然原本打擊伸手黨不至於就要打死,但因為事情實在涉及到唐僧的生命,那麼沒有神仙罩著的妖精被悟空打死也是很難避免的了,大家各憑本事。原作有的時候也會有對那些誤入歧途想吃唐僧肉而送命的妖精表示惋惜的句子,說是可惜了他們自己之前的修行。但這沒有辦法,實際上故事顯然想告訴我們,人世間君子愛財取之以道,神仙妖魔也是一樣,想得善果就要歷經艱辛。一旦動了貪念,之前的辛苦很可能毀於一旦。要時時記得為了更多生命而不單單是你自己的幸福去付出,這樣才好。所以故事對於後來自己努力修行的妖仙,比如鐵扇公主這種的,還是持讚賞的態度。
西天取經,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小說里,都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就像亞歷山大大帝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不是馬其頓帝國,而是亞歷山大圖書館。帝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但是文明的進程不會如此。歷經磨難而做成一件像西天取經這樣偉大的事,並且在過程中得到了自我救贖,是西遊故事最為美好的地方,我實在不認為這會是高級黑。縱然天庭有黑暗妖怪有後台,但悟空依舊坦然面對,最後更加懂得慈悲。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西遊的作者不但沒打算黑孫猴子,反而把全書的角色價值大半放在了他身上,也就造成了這個人物在我國人氣極高,以他為主角的電影很多都很賺錢、已經戰了五百年、或許還可以再戰五百年的結果……
我倒覺得是有點高級黑的,而且這個故事非常殘酷。
先來說說幾個徒弟吧,都是因為犯了點錯就被派去西天取經,從來沒有誰問過他們願不願意,你去的話當然更好,只是很辛苦而已,不去的話也沒關係,大不了繼續把你壓在山下或者其他怎樣的懲罰。反正怎樣都是死,根本沒有別的路可以選,就這樣被人逼著去做那所謂的造福大眾的事情,太他媽不要碧蓮。
其次,咱們來說說這個故事裡所有的妖吧,對,只說妖。唐僧的幾個徒弟因為被官方派遣去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去就去吧,一路上降妖伏魔打怪升級最後終於取到了西經是不是,會覺得很正能量牛逼閃閃對吧,在我看來真的是殘忍得沒誰了。
大家都是妖,孫悟空幾人因為「官方」及「大多數人」的委託,頓時level都不一樣了,只要你擋我取經,我就可以殺了你。當然,有後台的都被救走了。
可是,憑什麼呢?
憑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取經是好的事,我就得必須符合大眾的要求呢?我們很多人在理智上都知道,事業不分高低貴賤,沒有高下之分。然而在面對事實時,它確實是有等級的。老孫我取西經乾的就是高級的事,你們為了生存為了長生不老先要吃唐僧肉就是不對,取西經這個獲得官方授權的活動就是高級,而其他的小嘍羅如果想按他們自己的方式生活,他們很可能就會被打死。是的,這就是這個社會的潛規則,社會只需要我們按照遊戲規則來玩,並突出主角的萬丈光芒,如果你想自己玩自己的,你註定活不久。
唐僧出來的前幾回簡直就是剛到婆家的小媳婦啊,那就是一個作啊,各種作。收小白龍那回,猴子要去請觀音菩薩,結果他說你要是走了我餓了咋辦,渴了咋辦。殊
不知在遇見孫猴子之前的那一回,鎮山太保讓他老娘和媳婦做了一桌子的肉菜,唐僧因佛門戒律不能吃,就告訴劉家母子說無礙,我餓個三五天也無礙。。。江流兒
真是作的不要不要的。
哦,對,還像極了很多高官的秘書。
推薦閱讀:
※嫦娥在西遊記中的天庭里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孫悟空和二郎神是什麼關係?
※為什麼孫悟空從五指山出來後每次捉妖都要依靠各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