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里,你願意分享的最好的事情是什麼?

達成了人生的夢想,
有了更遼闊的心境,
生了一個娃,
遇到了對自己好的人,
考上了理想中的學校,
交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
大病初癒,
解開了一個心結,
……


2013年,對我最重要,也是我認為最值得分享的一件事——
通過跑步,我發現因對未知而產生的恐懼,其實是可以控制的。

在電影《重返地球》中,Will Smith跟自己兒子在電影里的台詞中說:記住,恐懼其實是可以選擇的。
看電影時,我記住了這句台詞,但具體的意味並沒有多想。

2013年,比較主要的越野跑比賽,大小有十幾場。
3月份之前因為忙新片工作,真正跑步還是從3月份開始。

第一場從3月中的首屆香港大嶼山100公里,最後一場是12月中旬的首屆香港TNF100公里,首尾兩場比賽,都在香港,都是百公里,都是當時香港歷史上最難的百公里比賽,前者累計爬升5500+,後者累計爬升6330+。
區別是,前者我在61公里退賽了,也是跑步比賽以來我的第一次退賽(2012年5月起,大小25場比賽,總共有過兩次退賽經驗),而後者雖然全程大雨,雖然山頂大霧能見度不到1米,雖然退賽率超過50%,但依然按計劃完賽。

所以,2013年年初時,我對100公里的越野跑在距離上,心理是有「恐懼」的。
到2013年年底,我最終通過大小十幾場越野跑比賽的經驗,徹底擺脫了對100公里距離上的恐懼。
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說,通過長距離耐力跑,對「時間」和「空間」有了全新的感受和理解。

因為過去一年的越野跑比賽,大多都是國內、國外首屆賽事,全新的賽道,所以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而對未來即將面對的事物的未知,是我以前恐懼(緊張)心理的主要來源。
而每一次賽道上的經歷,都是一次面對未知全新的挑戰,而我最終還是完成絕大部分挑戰。

由此,我會逐漸感受到內心、情緒上的變化,在面對生活、工作各種狀況時,恐懼(緊張)的心理似乎已經很少出現。
這並不是我之前計劃好的,也不是在看《重返地球》時想到的,而是過去兩周,我在回想TNF100 HK這場比賽時,慢慢感悟到的。

以前,跟朋友總是分享一句話,也算是我的信條之一:直面你的恐懼。

因為如果不能直面恐懼,很可能在此後在相同的地方,會一次又一次被同樣的恐懼擊倒。
跑步以前我處理恐懼的方法是野蠻型的,比如兩年前,我在南山滑雪場高級道玩單板,摔倒後頭朝下快速滑墜,速度很快,我本能用手和胳膊去減速,完全沒用,最終撞到邊網上,頭盔蹭到邊網的鐵管上滑過,雖然人基本沒事,但回想有點後怕。當時,對頭朝下的墜滑,心裡自然是恐懼的。

但第二天,我就再次回到南山滑雪場同一條賽道,反覆用同樣的姿勢摔倒,根據昨晚網上找來的視頻進行模仿,因為通過一晚上自學後明白,如果一旦同樣姿勢在斜坡摔倒,第一時間是團身旋轉,可以面對下坡後用腳剎車。
就這一個「頭向下在陡坡快速墜滑同時團身旋轉」的動作,我在那條雪道上練了整整一個雪季,直到我無論怎麼摔倒,都能迅速擺正身體,保持平衡後停止墜滑,我心理上才算徹底okay,然後這條雪道再也不會是我的心理陰影。

這樣類似的例子,在我生活里挺多的。
但我覺得其實面對恐懼的方式有點粗暴,而且是是事後往回找補的意思。

說回開頭,「對恐懼的控制」,就是精神上自信力的提高,但不是冒昧的託大或者自傲自大無視風險,而是可以用平穩的心態來應對變化、變故、意外和不可控,然後在相對平靜的心態下,做出分析和判斷,恐懼的心理可能還會有,但可能是稍縱即逝。

這就是2013年最後一天,回頭看,一年來我計劃之外的收穫,但卻是我認為最重要、最值得分享給大家的一件事。
2014年的目標:擺脫對100英里距離上的恐懼。

2013年參加主要賽事記錄:

2013年3月 香港大嶼山100公里(CP6 61公里退賽)

2013年4月 首屆大連100公里越野耐力賽 19小時35分完賽

2013年5月 北京TNF100公里 (43公里退賽)

2013年6月 北京金山嶺長城馬拉松(全程)

2013年7月 西烏旗草原馬拉松(全程)

2013年7月 首屆泥巴大賽(萬龍滑雪場障礙越野跑13公里)

2013年8月4日-10日 極地長征冰島站(6天250公里自補給超級馬拉松)

第38名(228/278)用時35小時16分51秒

2013年9月 首屆《跑者世界》五嶽寨50公里越野跑比賽

2013年9月 第二屆「挑戰8小時」慈善越野跑比賽(43.4公里)

2013年10月 首屆寧海50公里越野跑比賽

2013年10月 北京後海金帆皮划艇接力賽 團體第二名

2013年10月 北京國際馬拉松(全程)

2013年11月 首屆大理蒼山洱海百公里越野賽(50公里組)

2013年11月 首屆香港168公里越野耐力賽半程組(84公里)

2013年12月 首屆TNF100香港站 (25小時0分5秒完賽,總排名第200(259/610)


在一位知友的回答里看到一句話,覺得很好,值得分享

We are not a number, not only cheap labor and cheap lives. We are human beings like you. Our life is precious like yours, and our dreams are
precious too.


瀋陽大爺雪中被撞:我有醫保,你上班去吧


謝邀。過去這麼久,終於有勇氣答這個題。
之前對朋友說,必須在2013年找到工作,到時可以用來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137527 這個問題。然而剛才打開窗口編輯回答的時候,默默把原計劃的文字清空了。因為,不稱量真正的得失,而去拿尚未經歷的事件標榜,未免太愚蠢。

歲月在抽離,痛苦比快樂長,永恆曾藏在輕輕一吻諸如此類,心因千瘡百孔而愈發剔透玲瓏,芸芸眾生都是迷路痴人而活著就是為了找尋。
所以:「這一年,失去的比得到的多,從失去中得到的卻更多。」
這真是我願意分享的,最好最好的事情了。
晚安,好好睡。


長了五斤肉


生命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最後呈現的是一幅絕妙的裝飾畫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高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可是,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 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念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

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可是對我來講,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

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里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

「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庭,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可能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常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隻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

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開短期課程。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註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有次清華電台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繫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前些日子在淘寶上買了雙鞋子,收到後,很不喜歡,想退貨。

聯繫淘寶賣家,Ta先問為什麼要退貨,讓我說原因。

然後腦子就短路了(想當然地認為沒有足夠多的理由,Ta就不會答應退貨,所以得說得越多越好),一下子說了四、五個理由,雖然都站得住腳,但有幾個理由顯然是底氣不足的。

然後Ta發了個微笑的表情,說我這情況不能退!每個想退貨的人都是這麼說的(顯然Ta已經遇到過很多情況了),如果Ta全部都答應退貨,Ta這生意沒法做了(先不管鞋子本身的質量問題,這已經不是這件事的重點了)。

聽完後,突然對這種「給自己找理由」的行為相當自責。

「不要給自己找理由」,這是今年我最想和所有人分享的話。

PS:後來沒和賣家聊下去,打算放棄了。不過最後賣家還是主動答應給退貨,前提是要付來回的郵費。


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加入了一個神秘的組織。遇到了這樣一群人,陽光,開朗,熱情,智慧,幽默。雖然我沒背井離鄉,但在外面能有家的感覺真好。
能在有限的生命中遇到這樣一群人,就算是北國的寒冷也沒什麼了吧。


雖然被甩,但也看清楚本來打算結婚的對象的真面目也不錯;
遇見還算靠譜的打算接觸試試看的人也不錯;
論文選到自己喜歡的題目被分到喜歡的老師也不錯;
爸爸身體一點點恢復了也不錯;
去年一年都沒整理的朋友圈子恢復正常也不錯;
有好多不錯的公司提供面試機會並收了幾個offer也不錯;
搶到了幾件漂亮的衣服也不錯;
瘦了15斤也不錯;
願意期待以後未知的生活,很不錯。


年中的一天看到知乎在內測知乎專欄,想什麼時候自己也能有啊。

年終的這天夜裡知乎送來了這封邀請信,也算圓了今年的一個願。

感謝知乎。
(歡迎知乎的各位朋友肆意關註:廢話不廢。 - 知乎專欄 )


遇到了自己


學會幹脆利落不讓他人為難不讓自己難堪的告別,縱然有不舍和難過,也要剋制體面的走開。


好吧。今天正好是最後一天,剛剛也算完成了一件。

冬泳
六七年前試過一次,當時沒任何人指導,就覺得想試著做這件事,然後約了同學(竟然真有人願意跟我一起做這件事),一起傻傻地直接跳進西湖。上上下下跳了三次,凍得半死。並且留下陰影。

今晚原本打算只是在陳經綸游泳館溫水池游的。冬泳的決定非常臨時。因為每次來陳經綸總看見幾個人在那冬泳。今天跨年,想著要給自己留點紀念,實在不行到了冷水池邊大不了打退堂鼓,所以也就有點衝動。其實最難的一步,要算從室內走向室外了,溫差實在太大,站在門邊直打哆嗦。豁出去走到池邊,正好有人在熱身,聊了會,算是指導,有了點數,就下水了。真心感謝那些熱心給予指導的人啊。游到一半真有缺氧、頭暈癥狀,馬上起來調整。

整個過程非常HIGH。結束之後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最重要的是,有一種"if i can do this,i can do anything"的mindset


我真的在一步一步往前走
踏過了荊棘,也遇到過鮮花
感受到這個世界鋪面而來的惡意
更體味了親情友愛的美好
至2013。


居然沒有好的事,也沒有壞的事誒。


看龍應台的書,腦子裡XXX統治神話坍塌,三觀盡毀,現是重塑期,對人性,社會,世界有更真實客觀的認識。今年意義重大,可以說是人生的分水嶺。


找到了一群可愛的小夥伴,可以和他們一起微笑一起哭;做一個莫名開心的瘋子,丟掉時而哀傷的自己。加入知乎的群體,看一些不曾了解過的故事~


非常時順。
參加某個培訓,之前一期5個名額,百來人報名參加。之後筆試面試種種。到我可以報名的時候,是懷著先看看筆試題目範圍去報名的,然後,然後那一期就那麼幾個人報名。什麼都沒考就直接去了。。。小夥伴們都震驚了。


我辭職了,換了個自己想嘗試的工作。


跟自己最好的朋友出櫃,然後第二天他也向我出櫃了。


遇見了知乎。


畢業了。
異地了。
而你愛我。


推薦閱讀:

生日被身邊所有人忘記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何以「風安息的地方,是我最後的目的地」為開頭寫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TAG:生活 | 調查類問題 | 成長 | X的有趣故事 | 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