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誕為何會在大勢已去後,一反高平陵之變以來「但求保全」的態度,轉而激烈地拒絕支持司馬昭行嬗代之事呢?
帝新執朝權,恐方鎮有異議,使充詣諸葛誕,圖欲伐吳,陰察其變。充既論說時事,因謂誕曰:「天下皆願禪代,君以為如何?」誕歷聲曰:「卿非賈豫州子乎,世受魏恩,豈可欲以社稷輸人乎!若洛中有難,吾當死之。」充默然。
謝邀。其動機 @丹霞夾明月 在王凌、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和鍾會算是曹魏的忠臣嗎? - 三國 回答過。諸葛誕是被司馬昭逼反,因而舉兵自保,這點沒有什麼爭議。
我針對諸葛誕是否大勢已去回答一下。
如果諸葛誕純粹只是為了剷除奸臣司馬昭,匡扶魏室,那確實大勢已去了。王凌舉兵甚至還沒知交戰就已被降服,毌丘儉舉精銳之師與司馬師打內戰,以弱勢主動進攻強勢,其兵敗也在常理之間。
諸葛誕的思路比王凌、毌丘儉要大,他進駐淮南就馬上收養死士,反叛是早有蓄謀的。其次諸葛誕佔據淮南,兵力號稱十萬,至少能與司馬昭二十六萬大軍一戰,與賈充對話時多少有些有恃無恐。至於為啥罵賈充罵的那麼凶,諸葛誕打著魏之忠臣旗幟舉兵會有些號召力,這也是他唯一可以打出的舉兵口號。
魏之忠臣毌丘儉與諸葛誕不同,毌丘儉沒有事先聯合孫吳進攻,他急於進攻是因為沒有退路。諸葛誕事先聯合了孫吳為援軍,不必主動進攻,司馬昭在戰略上相當被動。一旦戰況陷入僵局,淮南之地就淪為東吳所有,而諸葛誕作為孫吳前線指揮官,沒辦法罷免其兵權。
淮南之地水道繁多,還有淮河能供吳國水軍發揮,水軍可以直逼徐州,孫權為了佔據此處戰略之地,軍事才能都被黑得體無完膚。此時此刻吳軍輕而易舉跨過了合肥,水軍可由兩面進入淮河,至少魏國的廣陵郡是難保了。一旦讓孫吳壽春、魏之廬江、合肥、東城站穩陣腳,三國鼎立就是新的格局了。司馬昭卻因為敵軍能夠進入豫、兗二州作戰,必須要重新在青、徐、豫、兗各州進行部署,其戰線既遼闊極不利於防守。
其二,諸葛誕與諸葛恪為同族,雖然諸葛恪在孫吳已被滅族,但支持者仍在,吳國滅亡時丞相張悌就為報諸葛恪之恩而死戰。蜀漢的姜維常年騷擾曹魏邊境,給曹魏戰線造成壓力,蜀相諸葛亮恰好又是諸葛誕同族,諸葛亮在蜀中地位深重,諸葛誕利用吳、蜀二國對付司馬昭的意圖明確。
昔年諸葛亮曾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諸葛誕的舉兵恰好就是足以打破三國僵局的天下有變。
其三,諸葛誕久在淮南,熟知當地氣候、地理,每年春天都會下大雨導致淮河水漲,司馬昭大軍又受水淹而必須重新部署的危險,到時候戰局已定,司馬昭也勢必要退兵。只不過天公不作美,諸葛誕堅守之時並未下雨,他兵敗以後才發起了大水。
諸葛誕之兵敗是因為魏叛軍與吳軍合作協調不足,諸葛誕與文欽發生內鬥。加上膿包孫綝陣前斬大將,臨陣脫逃,致使壽春軍心潰散等因素,這都是諸葛誕兵敗的原因。蜀漢的姜維因前年段谷之敗無力與魏軍打硬仗,被司馬孚、鄧艾堵在芒水出不來,沒做到牽制敵軍的作用。
當時若以丁奉為主將,朱異、陸抗輔之,或朱異聽從陸抗之言不去見孫綝,吳軍多堅持個半年左右,則勝負仍不可知。諸葛誕雖然不算一流軍事家,他的戰略思路並沒什麼問題,就是高估了孫吳和蜀漢的實力,這兩國家一個因為內鬥,一個因為常年征戰,早就走下坡了。他和夏侯玄是好友,後來被曹睿免官,隨之曹睿病死,夏侯玄得勢,不忘記拉朋友一把。於是諸葛誕從平民一下子成為【御史中丞尚書,出為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 可是諸葛誕是怎麼回報夏侯玄的呢?我們看看諸葛誕之後的表現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清理掉曹爽一黨,因為夏侯玄名望很高沒有直接殺害,但也奪去夏侯玄的實權。之後淮南王凌不滿司馬懿的血腥清洗以及諸多專權行為,決定謀反。 司馬懿得知此事便出兵討伐,,之後王凌被俘虜,諸葛誕被司馬懿任命為【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封山陽亭侯。】可以說是取代了王凌的位置。 司馬懿老奸巨猾,深謀遠慮,是不可能讓一個不服從司馬家的人擔任如此要職的,所以諸葛誕此時的身份以及很明顯的。
事實上諸葛誕確實也繼續回應著司馬家的期待。 司馬懿死,司馬師繼位急於對外建立戰功穩固自己在軍中地位,諸葛誕繼續響應司馬師的號召,並策划了東關之戰。雖然東關之戰最終因為諸葛誕、胡遵大意失敗了,但諸葛誕積極效應司馬師並順從其意志來看,不失為一條好狗。而司馬師也知道這點,所以歸罪於自己,並沒有追究諸葛誕的責任。 之後曾經對諸葛誕有恩的夏侯玄被鍾會侮辱,被司馬師所殺,曹芳也隨後被廢。對此身為魏國忠臣的毌丘儉以及父子孫三代受恩於曹家的文欽兩人憤然起義對抗司馬師。而諸葛誕呢?反而大力協助司馬師討伐毌丘儉。 身為朋友不義,作為臣子不忠。可是這對於諸葛誕來說無所謂,因為他在乎實際好處,而司馬家確實很實在。很快諸葛誕就拿到了他那份報酬【進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戶,轉為征東大將軍。】 值得一提的是當諸葛誕抄毌丘儉老家壽春的時候,出現了驚奇的一幕,當老百姓得知是諸葛誕帶兵殺過來的時候紛紛【壽春中十餘萬口,聞儉、欽敗,恐誅,悉破城門出,流迸山澤,或散走入吳。】,【恐誅】兩字足以說明諸葛誕平常是在淮南民眾是個啥形象了,畢竟【嚴毅威重】。
隨之司馬師死,司馬昭上位。司馬昭派賈充去壽春考察一趟,之後賈充回報說諸葛誕不可不防。而賈充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畢竟諸葛誕【傾帑藏振施以結眾心,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千人為死士。】,這被賈充看見了,自然諸葛誕啥心理不言而喻了。而之所以諸葛誕會這麼做,則是出於對司馬昭的不信任。因為司馬懿提拔過他,而司馬師寧願歸罪自己也不怪諸葛誕,可以說諸葛誕在司馬家中是信服司馬懿和司馬師的,但司馬昭……對諸葛誕又沒恩情,也沒實惠(這方面司馬師已經給到頂峰了,司馬昭畢竟不能給諸葛誕封王),因此諸葛誕對司馬昭是【沒譜】 的。再加上司馬昭那時候又開始對各地異性都督警戒了起來,比如把不忠於司馬懿的雍涼都督陳泰給調回中央,其實也就是免了兵權到中央擔任現職。這就更讓諸葛誕警示了,因為諸葛誕很看重兵權和自己的地位,畢竟犧牲那麼多,好不容易得到的實惠怎麼可能說交就交?何況交了,自己和司馬昭關係也不密切,也有被殺的風險。 順便一提諸葛誕為了培養自己死黨不惜徇私枉法,對於忠於自己的死士,多加賞賜,而且即使作姦犯科也免罪。【誕賞賜過度。有犯死者,虧制以活之。】從而諸葛誕有了一批死黨,但這些人終究是少數的,這點從事後的只有幾百人赴死,而十餘萬士兵歸降就可以看出來這種厚此薄彼的手段,弊大於利。
於是以司馬昭下令讓諸葛誕回中央司空為導火索,淮南三叛爆發了。諸葛誕立刻殺死樂進的兒子樂綝,並且派人前往江東,表示願意歸降東吳。那麼諸葛誕為什麼要歸降孫吳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孫吳是私兵制,換言之孫吳是【沒有權利收回諸葛誕的兵權】。於是一場利益交易就此達成,東吳得到淮南,而諸葛誕的地位和兵權則受到孫吳保護,當然了,前提是他們要擊敗來討伐的司馬昭。 諸葛誕起兵後,雖然口頭上是喊著要討伐司馬昭,然而實際上諸葛誕固守淮南寸步不出。對此司馬昭早就看穿了諸葛誕的心思,他那裡是想挽救曹魏,只不過想固守淮南罷了【誕之逆謀,非一朝一夕也,聚糧完守,外結吳人,自謂足據淮南。】 於是因為諸葛誕完全沒有主動出擊,所以就被司馬昭輕鬆得包圍了,同時文欽父子率領吳軍殺入城中和諸葛誕會合。在一定時間的圍城後司馬昭用了個計策,他讓軍隊都吃大豆故意裝出軍隊斷糧不就便要撤圍而去的樣子,諸葛誕等人見到後果然大喜,便不在節約糧食該吃該喝。不過這也說明一點,也就是諸葛誕並沒有進一步擴大戰爭的準備,換句話說即使司馬昭真的撤軍了,諸葛誕也會因為缺乏兵糧而無法繼續追擊或者北伐。但北伐本來也就是諸葛誕的目標,他只要保住淮南就好,自然也就不在意了。 之後城中糧草即將耗盡,而司馬昭依然未退,得知中計的諸葛誕軍開始慌亂起來,同時內部矛盾也激化起來。這使得諸葛誕的部將和部分吳軍都紛紛逃出城去投奔司馬昭。而諸葛誕更是和文欽大吵一架,並且間接幫司馬家除掉了文欽,文欽他爹是文稷,曹操舊部,曹操也對文欽有救命之恩,所以文欽對曹家有很深的感情,但最終死於諸葛誕之手。得知父親被殺,文鴦兄弟也投奔了司馬昭,至此諸葛誕軍可以說是基本上只要輕輕一碰就會土崩瓦解。
而諸葛誕走投無路了,在局勢還沒如此惡劣之前,諸葛誕曾上表,也就是給司馬昭寫信,畢竟曹魏實際統治者不是皇帝而是司馬昭,上面寫道【若聖朝明臣,臣即魏臣;不明臣,臣即吳臣。不勝發憤有日,謹拜表陳愚,悲感泣血,哽咽斷絕,不知所如,乞朝廷察臣至誠。】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司馬昭原諒他,他還可以做魏臣,但如果司馬昭不原諒他,他就去做吳臣了。(註:這段裴松之覺得諸葛誕寫的太那啥了,因此保持懷疑態度。不過裴松之也沒給出具體證據,所以各位是否同意裴松之的觀點就見仁見智了),而面對諸葛誕的請求,司馬昭並沒有接受。 最後司馬昭覺得時機一到便發動總攻,十餘萬士兵不發一箭,紛紛投降。最終諸葛誕和他養的幾百人死士一起被殺。其實這一對比就覺得很滑稽,諸葛誕確實得人心,但他得的不是萬民之心,而只是少數死士的心,而這心還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不過那些死士雖然和諸葛誕有利益聯繫,但也可以說是有骨氣,至於諸葛誕他是在逃命中被殺的。 諸葛誕比起萬民敬仰的諸葛亮,和救人水火的諸葛瑾真是差遠了。
要是專制淮南的是侯景 賈充還敢不敢逼反他 哈哈哈哈
是迫反的,他和毋丘儉王凌不同,只是作為最後的威脅順便被除去了。
魏晉嬗代這種事情,重要勢力一開始的表態很重要。諸葛誕隱忍不發,本身就是威脅,即使之前他是平定淮南二叛的重要力量。
最後賈充去說誰那一通話,就是逼迫投降了,同意了就是全家做質自己不見得還能活。
荀彧也一直笑看曹操一步一步的往篡位上走
等到稱公了就分道揚鑣
G點定位而已
推薦閱讀:
※諸葛亮真的鞠躬盡瘁嗎?
※三國時期名士是怎麼做到「名滿天下」的?
※郭嘉和荀彧在歷史上誰的地位更高一些,為何大家普遍更喜歡郭嘉?覺得郭嘉更厲害?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三足鼎立?
※三國正史諸葛亮也是最聰明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