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該多讀書,還是精讀書?
我是一名大專學生,正在讀大二。
上大學過後發現自己不能再混日子,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標與理想。我開始變得愛學習。
我發現看書是學習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我可以從書中看到那些值得我學習的觀點與知識。
我以前是從不看書的,甚至不知道紅樓夢裡除了賈寶玉和林黛玉還有誰,我以為歌德是一個音樂家。
現在發現自己太無知,於是開始瘋狂地學習,我想要彌補過去所浪費的時間,獲取很多知識,追趕同齡人,超過本科生。我是專科生,我想要進入社會證明自己比本科生強,就必須要懂得更多,所以我看書很瘋狂,不停地看,50天看30多本書,但是剛才在知乎上看見有朋友提問說本科期間讀了200本書,卻不能外顯,看了下面的回答,我發覺好像並不是讀的書越多越好,而應該多拿時間思考。
我有點迷茫了,我希望學習很多知識,所以讀很多書,但是好像有些不對。請問,作為一名明年就開始找工作的專科生,我應該多讀書,還是精讀書?如何讀?
作為一個有十年讀齡的小書蟲,我非常遺憾地告訴題主,在時刻想著「我是專科生,超過本科生」這種狀態下,五十天讀三十本書,跟一本沒讀的效果是一樣的,無非是談資的多與少而已。
首先,大神@陳章魚和@筱凡 同學可能沒有理解題主目前的「心理障礙」。其實題主的潛台詞是問:在自己的起點低於(題主自認為)本科生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讀書來快速成長,並且達到超越本科生的目的。
因為幾年前,我也經歷過這個心理矛盾的問題,所以很能體會題主的心情。以題主目前的情況,首要解決的問題,不是讀書方法的問題,而是讀書訴求的問題,也就是大家經常會問的:「我為什麼要讀書?」
其實讀書不需要理由,但是題主需要一個目標。多讀書還是精讀書,這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就算是以超越本科生為目標,至少也要知道應該從哪方面超越。是專業知識還是文化素養?如果是前者,當然要精讀,而且越精越好,最好在這個領域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優,人優我新」。如果是後者,就要先多讀,繼而精讀,先掌握脈絡,後研究分支。
比如:你讀一部《西方哲學史》,就會了解西方哲學中有哪些學派,如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形而上學和美學。了解各個學派的主張後,你就會接觸到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叔本華、康德、尼采、盧梭等等。接著你再挑一個感興趣的哲學家的著作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等。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學習過程,漫長到需要用一個人一生的時間來了解它。所以,題主要先想清楚,自己的訴求是什麼?是專業知識還是文化素養?還是單單只是讀書的數量?
人生就像一場長跑,誰先誰後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堅持跑到終點。
希望題主能找到一個讓自己讀一輩子書的目標,而不是去超越某個人。也許當你找到目標時,他已經在你的身後。.
謝邀
讀書就像交朋友,各有深淺之分。如同《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所說,除去基礎閱讀外,讀書分為三個層次:
- 檢視閱讀:恰如與人邂逅,寒暄交談
- 分析閱讀:恰如引為知己,秉燭夜談
- 主題閱讀:恰如呼朋喚友,同室論談
交友都是由淺入深,投緣的人從泛泛之交到引為知己。讀書也一樣,一開始都是需要通過大量的檢視閱讀(泛讀),來找到自己喜歡的高質量的書籍。
但是現在很多人讀書是有誤區的,總是希望一勞永逸的讀書。泛讀只是開始而非結束,優秀的書籍是需要精度和重複閱讀的。就像交朋友一樣,你與他相處的時間越長,你們之間的關係越親密。
多讀與精讀之間有一個很好的契合點:主題閱讀。在閱讀一本書之後,由這本書中某個問題展開,去尋找更多與之相關的書籍閱讀。就像你因為一個好朋友而進入了一個朋友圈子,比在茫茫人海里找朋友,一方面多了一份保證,一方面因為原來朋友的基礎,自然的有一種親和力。
比如我讀了一本關於梁啟超的傳記。如果我對戊戌變法一段感興趣,就可以去找相關晚清的近代史來看;如果我對梁啟超之子梁思成感興趣,就可以再去閱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傳記;如果我對保皇派和革命派之間的關係感興趣,就可以再去尋找革命派代表人物的傳記來閱讀;如果我對康有為的思想感興趣,就可以再去尋找與他相關的書籍,甚至還需要閱讀一些國學的經典……
這樣,一本書引出一串書,之間互相有聯繫,書與書之間還可以互相參照與印證,既可以促進思考,又可以加深記憶。
最後,不論是怎樣閱讀,最重要的是主動。主動地思考,主動地分析,帶著問題讀書,同時再讀完一本書之後啟發出更多的問題,再帶著新問題去尋找其他的書。
有自己的思考,通過自己的理解,消化書中的思想,對於理論性知識,可以清晰地向別人講解;對於實用性知識,可以熟練地去躬行。達到這樣的程度,書中的知識才成為自己的。否則,看過百本千本萬本書,也無非是在知識的世界裡window shopping 而已。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
我自己隨手畫的,很難看= =
1 覺得讀書沒什麼用。
為什麼要讀書啊,我不讀書不照樣可以活得好好的。我們的祖先的祖先,狩獵,性交,天黑以後睏覺,生娃。不讀書也沒活不下去,照樣代代相傳,有了我們。還有那誰誰,我一大學同學。也沒見他讀什麼書啊。天天玩遊戲,還特么有女朋友,活得開開心心。他爸開廠,畢業以後直接去廠里上班,讀幾本破書頂個鳥用喲。
······
他們可以舉出一堆不讀書照樣活得很好的例子,鼓吹讀書無用論,一切用實際的看得著的利益來衡量。偶爾也會翻翻雜誌,看看小說打發時間。此類人,我把他歸為:不知道讀書對自己有什麼用,也就無所謂應該讀什麼書。
2 知道自己應該多讀書。
恭喜你,那些鼓吹讀書無用論的人,沒能誘惑到你。你也成功的闖過了第一關。
然後通過閱讀,你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真精彩。你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那個世界,你對所有的新知識都感到好奇。你覺得自己應該多讀書,讀更多的書。政治,哲學,神話,小說,推理,詩歌······你一本接一本的換著。
有時看得如痴如醉,有時又陷入沉思,有時還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儘管你不知道,讀這麼多書,對你自己有什麼好處。但是你覺得,冥冥之中,自有用處。有時,你也許還會產生讀書越多越孤獨的感覺;有時,你還會懷疑,讀這麼多書,也沒見自己變得有多厲害。多讀書,真的對自己有用嗎?你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此類人,我把他歸為: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偶爾也能在書中獲得快樂,但是一直對讀書這件事對於自己究竟有多重要存在疑問。
3 既知道讀書對自己有幫助,也知道讀那些書對自己有益處。
絕大數人在第二階段就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對於大部人來說,那些年看過的書已經足夠了。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欣賞美的能力,有了不那麼穩定的價值觀。他們的工作性質和生活圈子,已經不需要更深層次意義的探討。也許他們還會因看見了一本好書而欣喜如狂,就像大家看見了美女覺得真漂亮一樣。
而那些度過了漫長的迷茫疑慮期堅持下來的人,對自己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三觀基本確定,還帶上了自己的屬性。知道如何選擇一本書,那些書該精度,那些書該泛讀。在某一個領域自己也許還是專家。看問題更加客觀,受自己個人情感影響很少。此類人,我把他歸為:已經能夠很好的選擇自己所讀的書,和對待讀書這件事。
樓主屬於還處在第二階段的那些人,當然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也還處在這個階段。怎麼辦,繼續堅持閱讀。
泛讀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就像前面章魚先生所說的一樣。而且這個過程還很漫長,切不要以我是專科生,要比本科生強就必須比他們懂得多作為你讀書的動力,不然你很難堅持下來。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某一個領域的知識就可以耗去你一生的時間去不斷學習。你以為通過讀書知道了一些人名,明白了一些歷史事件,掌握了別人不知道的冷門知識,就算是知識,也許在其他人看來就是常識。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時間長,見效慢,對人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與君共勉。
梁啟超曾告誡已到美國留學三年的梁思成:你該擠出一部分時間學些常識性東西,特別是文學或人文科學,稍稍多用點工夫就能有大的收穫。我深怕你因所學太專一的緣故,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生活過於單調,則生厭倦心理,厭倦一生即成苦惱之事……書宜雜讀,業宜精鑽。
先讀了再說。野鴨子還在天上飛呢,別就開始琢磨清蒸好還是紅燒好了。30來本還是太少了,正經書先讀個一百多本,是該精讀還是該多讀應該有點數了。
我的讀書觀:
1. 多讀經典。
現在書很多,讓人目不暇接,不知從何下手。並且隨著科技發展,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知識書籍出現。但是,那些深刻的思想,做人處事的哲理,教人方法而不是結果的書,是會被時間所篩選和沉澱的。同樣的時間,閱讀一本歷經千年洗禮的經典,我們的收穫絕對和閱讀一本暢銷書不可同日而語。
2. 將書分為三六九等,分別對待。
讀好書讀經典我們要專心致志、不開新書、做好札記、深讀精讀、溫故知新;
一般的書我們要不求甚解,不要咬文嚼字,保證閱讀的連貫性,抓重點,概括其中心思想;
爛書一目十行,有的甚至看看目錄看看結尾就行了,該棄就棄不要浪費時間。
3. 培養讀書興趣,選擇閱讀方向。
讀書不能有什麼就讀什麼,別人說好就去看,這樣只會分散注意力。尋找到自己的閱讀興趣,深入挖掘,多看不同人對這個方向的不同看法,以加深自己的理解。也就是採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面講到的「主題閱讀」,將不同的書裡面得到的心得串聯起來,變為己用。
看見提問好像說怎麼這麼巧。我也專科大二了。五十天三十本書,這速度倒是嚇人啊。
大一時候上豆瓣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了個要在13年來臨之前讀100本書,不論數量還是種類。看書跟得了強迫症似的。打開一本必須看完一本,讀不完都有種不舒服的感覺。到年底,從五月到十二月,一百零幾本。但真的回顧一下自己讀了什麼,其實就該一目了然了。能記起十本非常喜歡的都謝天謝地,這幾本能留下點的記憶的就該珍惜啊,多讀幾遍就好了。開始的時候自己也相信幹什麼都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問題。可今年過年的時候沒給自己定閱讀量,可能習慣了喜歡什麼看什麼。現在看的書看一半不喜歡就把後面的翻翻,沒亮點就直接算讀完了。看書之前想想能從書中得到什麼是好的,但是為了什麼看書就差了點。方法這東西,也看自己摸索。其實估計咱們就是太著急了吧。心裡感覺自己差別人一步,而無力追趕的恐懼。
其實我也面臨找工作的問題了,但看書純是娛樂。甚至想起當初上豆瓣看書是不是為了標記數量讀和裝逼才讀的。其實競爭力這東西,最後還是看專業素養。或者想《黑客與畫家》里說的,一種不可替代性決定了你。在一個範圍里成為專家,最起碼活著就不是為了生存了。想起了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話,忘了誰說的「讀書不是方法,只是手段」。
在我上大一的時候,去親戚家看見了我小哥,黑龍江文藝考生第一走的。打心眼的自卑啊!!!聊著,我說專科--很不好。他卻很真誠的告訴我那麼段時間決定不了什麼,得看一個人怎麼讀、怎麼度過的這幾年。只不過環境問題,努力都一個樣,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好。起初很認為他裝逼。現在發現我追尋一年的答案他早已經告訴我了。
別著急,一步一步踏實走。大學畢業,不正是一個更自由的學習時間么。只要你想的話。
我知道我的答案都算不上答案了,現在都該不掉的惡習,說什麼到最後都是說自己。 →. →
問你個事,到知乎後是不是更著急了,感覺自己差的好多?豆瓣上顯示我讀了480本書了,照樣沒能外顯,但是那麼多的時間,不讀書又幹嘛去呢?每個人不一樣,也許我屬於天賦和悟性都比較低的那一類人,所以很心安理得的接受我付出得多,收穫的少這個現實。
讀書是很崇高的一件事,也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帶有太多現實目的的話,效果會大打折扣。
想超越本科生的話,有很多方法;靠讀書未必是好方法,因為讀書最忌急功近利。
我一個兄弟的父親在他兒時對他說:你只需要讀兩本書就夠了:《開卷有益》和《盡信書不如無書》
書雜讀,業貴精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有同樣的疑惑。
但是有時候又會這麼想:大學期間我讀了很多書,有XX本,可是每次當別人討論其中的某一本時,我會很驕傲地想到「這本書我看過!」,然後會有下文嗎?我能和他們繼續討論下去嗎?他們說的書裡面的理論、情節、人物……我是能馬上反映上來,還是忽然間發現那些我都不知道,或者說我都沒有留意過也沒有去思考過我到底讀了什麼。
世界上最尷尬的事情不是自己看的書比別人少,而是看了那麼多的書後卻發現自己一無所知……
在讀書方面,我不是一個成功者,也不是一個有成就的人,但是以前遇到過的那些尷尬的事情告訴我:讀書要用心讀!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
這讓我想起上次一幫人吃飯,一堆男人討論「平胸控」和「大胸控」的問題。席間每個人被要求坦白自己的偏好,有個人說:我既是平胸控,也是大胸控。
嗯,大學生既應該多讀書,也應該精讀書。先亮明觀點:廣泛了解,深入學習。
廣泛了解指的是:你應該視野寬闊、見識廣博。
深入學習指的是:你應該深度閱讀,精讀,深入思考。或在某專業上深度學習與思考。
單單對於讀書而言,我的建議是:學會找書,學會看書,學會思考。
即我的觀點是:精讀。
1、為什麼要精讀?
答:只有精讀你才能真正的讀出書中的精髓,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東西,引起你的深度思考。而一個人的思想只有通過思考才能變得有深度,對於事物、道理、理論等才能有較為深入的看法,否則只能流於表面,甚至錯誤理解而導致不良後果。(請看我的另一個答案的前兩個回答,闡述了下沒有精讀或深入思考的後果。看完就明白了。附上鏈接:為什麼「道理都懂,可執行力差」的現象如此普遍? - 魚越巔峰的回答)
例子:大家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有些隨意閱讀的書,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沒什麼體會,感覺沒有留下什麼東西。比如大家為了應付考試或拿獎的各種教科書,如果你沒有深度閱讀或思考過裡面的一些理論,你說你從中收穫了多少?還不是考完就忘,思想認識層面始終流於表面,根本不清楚那些理論究竟在當下還適不適合?其局限性有哪些?在實際中具體是如何運用的?
精讀後是不一樣的,你時常精讀一些書,雖然十分消耗時間,但是收穫卻是巨大的。你精讀後的書,對於書中的各種精髓你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通過自己的思考後,那些東西就實實在在的留在了你的頭腦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才真正的把書里的東西變成了自己的東西。與別人交談時,才能深度交流,才能體現出你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的人。
所以精讀一本書抵得上你泛讀十本書,即一精抵十泛。
長期深度閱讀會讓你的思想深邃,而泛讀只能是讀了忘,忘了讀,收益比較小。
2、怎樣讀書才算精讀?
對於這一點我說下我的小小看法。
A、越好的書讀得越慢,越好的書思考越多……
既然被奉為好書,那麼作者必然會在書中闡述一些非常好的觀點與人生哲理,所以我們在閱讀時,每到一處有感觸就請停下來,合上書聯繫下自己曾經的經歷或見聞等,思考下作者這句話闡述了什麼?對於我們的觀念有什麼衝擊? 以前我們的觀念是不是錯了? 等等一系列的思考……
B、請大家提筆讀好書,回到高中時代做筆記。
拿著筆讀書,會讓你的思想自然而然的進入認真閱讀,深入思考,堅持弄明白才繼續的模式。這樣就可以幫助你深度閱讀,且形成做筆記的好習慣。(應該是以前留下來的習慣吧)
我讀書一般都會做筆記,看到某一段比較有感觸的話,我喜歡做點標記與添加點自己的思考與理解。要是遇到想不通的,就合上書,慢慢想。想通了之後再繼續讀書。
比較狂妄的時候,就直接劃掉書中某些話語,然後添加上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是的,在我思考過後,若我覺得其是錯誤的,那我只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我是工商類專業的,所以試卷基本都是開放性的,雖然書上有各種理論答案等。但是我答題一般只答我認為正確的答案,從來不去死記硬背各種理論,看教科書時,也只看我認為正確的東西……老師講老師的,我看我的。(對於考試時,不建議大家這樣玩)
據說長得帥的,寫字都比較丑。嗯,我是深有同感呀!!!
讀啥高興就讀啥,還管啥子多讀還是精讀?
書籍給人帶來的更應該是一種體驗,一種愉悅的體驗——即使讀《罪與罰》《城堡》這類比較壓抑的書籍,用心讀完後還是會有一種精神別樣充實愉悅的體驗啊!
個人感覺修真玄幻、網遊YY、青春言情三類書籍給我帶來的愉悅值是最大的。
一切帶有功利性目的的讀書都是耍流氓!
至於精讀多讀,本人除了初高中歷史教材,總共看過不到十本歷史書籍(這還包括了《明朝那些事兒》),圖樣,我不照樣在知乎三國話題下談笑風生?當然,,,得的贊一直很少。
始於精於一,返於精於博。
率性而為就好 其實不得不說 很多人都是報以功利的目的而讀的 其實最後往往有點穿鑿附會 即堂而皇之的開始 最後敗興而歸 想讀什麼讀什麼 什麼還想讀再讀幾遍
我覺得讀書的心態不應該是這樣的。帶著目的性去讀書,非覺得書中自有黃金屋,自有顏如玉,造成的結果是一旦讀書沒有令自己得到顯而易見的回報,就會喪失動力和感到迷茫。個人認為讀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我們不經意間會改變我們以前的某些觀念和想法,就像一個和你非常好的朋友一樣,不是通過說教來改變你,而是通過行動來讓你明白道理。我經常能在圖書館和書店裡泡上一天卻什麼都不買,什麼書都去翻翻看,非碰到那種喜歡的不得了的,一看就忘記吃飯睡覺的書才會買借回去。我覺得這和交朋友一樣,我喜歡的才會真正影響到我,改變我,這樣淘到的書我才會經常去看去讀。說著說著好像有點跑題……總之,我想說的是:讀書是一生的事,一開始就別太著急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