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優秀作家與劣質作家,是什麼使優秀作家不同於一般?

今天看《我的名字叫紅》時想到的一個有趣的開放性問題。請大家各抒己見。

小說原文如下:
「同時,我忽然感覺到,這或許是我最後一次在人世間見到這位大師了。於是在一股渴望取悅於他的衝動下,我問了一個問題:

我偉大的大師,我親愛的閣下,是什麼區分出優秀的細密畫家,使他們不同於一般?

我以為這位習於如此奉承問題的畫坊總監,會給我一個漫不經心的回答,也以為此時他已全然忘記了我是誰。

並沒有一個單獨的標準,可以分辨優秀的細密畫家與拙劣不實的畫匠。 他態度嚴肅地說, 這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然而,當他面對威脅藝術的邪惡時所持有的技巧與道德卻非常重要。如今,為了了解一位年輕畫家有多麼優秀,我會問他三個問題。

什麼問題?

他是否認同新的風尚,受中國人與法蘭克人的影響,堅持自己應該擁有個人的繪畫風格?作為一位插畫家,他是否想要與眾不同?為了證明這一點,他是否企圖像法蘭克畫師一樣,在作品某處簽上自己的名字?為了了解這一點,我會先問他一個關於 風格 與 簽名 的問題。

接著呢? 我尊敬地問。

接著我會想知道,在最初委託製作原書的君王和蘇丹死後,書籍被轉手、被拆散,書中我們的圖畫被用於別的年代、別的書,對此這位插畫家會怎麼想。這是個很敏感的東西,不單單只是傷心或高興的問題。所以,我會問插畫家一個關於 時間 的問題,插畫家的時間與安拉的時間。你聽得懂嗎,孩子?

不懂。但我沒這麼說。相反的,我問道: 那麼,第三個問題呢?

第三個問題是失明! 偉大的畫坊總監奧斯曼大師說,然後他陷入沉默,彷彿這是顯而易見的,無需再作解釋。

關於失明是怎麼樣呢? 我羞愧地問。

失明就是寂滅。如果你結合我剛才說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 失明 便會浮現。它是一個人繪畫的極致:它是在安拉的黑暗中看見事物。

我也沉默了下來。我走出屋外,不疾不徐地走下結了冰的樓梯。我知道我將會拿大師的三個偉大的問題去問蝴蝶、橄欖和鸛鳥,不只是為了有話題可聊,而是想更了解與我同齡的這三位當代的傳奇人物。


前幾天寫過段話,可以答這題。

簡短節說吧,大師們之間也愛互相吐槽,罵對方不夠好。可見即便在大師那裡,好文章、好作家的標準都很亂。
隨手可以列出的包括:史蒂文森吐槽惠特曼、尼采吐槽但丁、納博科夫吐槽陀大爺、斯泰因吐槽龐德、威爾斯吐槽蕭伯納、勞倫斯吐槽麥爾維爾和勞倫斯、福克納和海明威互相吐槽、福克納還吐槽馬克·吐溫,然後馬克·吐溫和愛默生一起吐槽奧斯丁。
斯泰因吐槽所有人;錢德勒吐槽海明威;福樓拜吐槽一度推崇的雨果(「不夠科學」)。納博科夫邊吐槽陀大爺和《堂吉訶德》邊推崇奧斯丁;麥爾維爾和霍桑看來簡直有姦情;福樓拜對莫柏桑極其親屬團的態度,等等等等。
門德爾松說歌德不喜歡貝多芬(當然小門也暗示歌爺爺晚年端莊的靈魂被貝少爺的昂揚給激了);瓦格納說維也納集體熱愛羅西尼這事「簡直讓人作嘔」;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不對付;馬蒂斯剛看見畢加索時也沒給什麼好話;傅山說他痛恨趙孟頫:「予不極喜趙子昂,薄其人而遂惡其書。「等等。

他們吵,很多都在吵標準。我身邊許多人,都是早年讀小學語文課本的道德文章,然後看了兩本好書,看見《西廂》就跟賈寶玉一樣覺得倍兒美好,讀了一身花間金粉氣又覺得《古詩十九首》才是沖淡王道。但鍾嶸把曹子建列到《詩品》里的上級,不是因為他多麼質樸,而是架不住子建哥詞采華茂、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啊!
所以,判斷文章好壞,不能以某個標準,比如文筆、結構、幽默感、悲憫、思想性、戲仿程度等為硬標準。
一個開放的讀書人,一輩子都在「我現在才明白文章是該這樣的,以前好笨呀,我要去倡議我的標準,這才是真文章呀」的時節。

這方面,我喜歡馬爾克斯一個念頭。福克納和海明威彼此掐,但馬爾克斯同時粉這倆人。他沒拘泥於標準和趣味,而是以一個作家身份說:
「我們寫小說的人看小說,就要看這小說是怎麼構成的!」

就是說,看小說構成,能讓人覺出寫一本好小說有多難,得多費功夫。許多時候,某本小說也許不那麼好看(實際上相當多大部頭都不好看),但是總能夠約略感受到:
  
「雖然不好看,但能寫成這樣,難度極大,非牛人不能為。」
我覺得拿這標準來判斷一個作家牛與否,也可以成立。

  
比如,如果問我,陀大爺和歐·亨利,你愛看誰的呀?我會說,歐·亨利好看得多,肥而不膩啊,我愛看他的。可是再問:陀大爺和歐·亨利哪個牛叉?嗯,陀大爺牛叉,那個一看就覺得寫起來難度超級大,比歐老師的難度大多了。

我個人覺得,寫出過高難度、高技術含量文本的作家,是優秀作家;能持之以恆寫出高難度、高技術含量(需要多方面的才能,恆心、毅力、語感、知識量、思維習慣,等等)的作家,就優秀了。


初學者模仿,

熟練工有文筆,

明白結構的作用就算個作家了,

有自己的語言風格,你就是個能簽名售書的了,

在形式上創新的是革命性人物,

打造出意境的是偉大的敘事者。

還是 Nabokov 的例子好:

你寫了一故事,主人公衝進了著火的房子把一小孩子救了出來,我們要向你脫帽致敬。

你寫了一故事,主人公衝進了著火的房子浪費了五秒鐘保貴的時間,和孩子一起,找到和救出了他的心愛玩具,我們要和你握手。

偉大,全在細節。


基本就是看此作家的作品在同類型作品中處於什麼地位咯。

如果大部分作品能夠過平均線,或是某本作品達到超一流,都可以算做是優秀作家了。

所有作品都低於水準線,那就真的是讓人噁心的作家了——這樣的傢伙真的不少的。

使優秀作家不同於一般的,基本是因為他讀的好書比一般人多咯。


受邀題。

一個作家或畫家,寫了或畫了作品,有自己的風格,留下了自己的簽名,受他人推崇,然後流傳,然後被千百萬人肢解(領悟上各取所需)成碎片留存或消失,一批批的作家這樣做了,然後過去了,他為俗世所左右,他又在俗世中消失。他的時間是短暫的,而真主安拉的時間是永恆的。除非他失明,見不到俗世的東西,他的另一隻眼睛才會睜開,看見安拉看見的東西,才能成為優秀或者偉大的作家或畫家,否則都是過眼煙雲,這屬於生命終極意義追問上的價值判斷一類的問題。這是我對問題提出者補充說明引述的那段描述的理解。

類似這樣的說法有過,不必太在意和受其束縛。那麼,怎麼區分優秀作家與劣質作家,是什麼使優秀作家不同一般呢?

如果從比較高的意義上去衡量,我認為,凡能通過創作還原生活狀態並在人類心靈或人性探索上有新貢獻的作品,可稱為優秀作品。能寫出這樣作品的則為優秀作家。

所謂還原生活狀態,是指他給你提供的場景、人物、故事等,是逼真的,讀作品時,似乎也在和他們共同生活而毫不懷疑,而創作的作用還在於,他通過一系列組合安排,讓你欲罷不能地關切其中人物的命運,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

例如《紅樓夢》,一個賈雨村(喻假雨村言),一首好了歌,明明白白說故事是虛構的,即便是真的,一切都將灰飛煙滅。但你掩卷之時,仍忍不住要去想,林黛玉為什麼要這樣,薛寶寶釵為什麼要哪樣等等,由此爭論研究蜂起,至今不息。

還有將某種精神現象典型化的作品中的人物,如唐吉珂德那種具有可愛騎士風範卻總是自不量力的人物,如阿Q式精神勝利法人物,如契珂夫筆下被各種陳規陋習束縛成「套中人」式的人物等等。

《紅樓夢》以及寫了這些人物的優秀作品,其流傳不會受國別、民族的限制,也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失去讀者和啟示意義,即使有些人物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只要他身上閃現出來的那些人性特徵,在現實生活還有,就不乏欣賞者。即使已經缺乏現實生活的欣賞基礎了,但他也將在記錄人類的心靈發育史上長存。

如果我們這樣來定義優秀作品或優秀作家,那麼其他的也並不等於就是劣質作品。大量的是一般作品。一般作品,更多的是具有當下性,對心靈、人性等認識意義較為薄弱,但也能為許多人喜歡,能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精神需求。只要有人樂意去讀他,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在一般作品中,當然也有較優秀或較差之分。只有那些瞎編亂造的,沒有起碼語感的,才能稱為劣質作品,這樣的作品一出現,就會被讀者拒絕而消滅。還有一類,可以叫不好的作品,但很難界定。由於意識形態或人們欣賞習慣方面的原因,今天說不好,明天被欣賞也說不定。例如前蘇聯小說《日瓦戈醫生》,被認為是不好的作品,在國內不能出版,結果被偷運到國外出版,一經問世,即引起轟動,最後獲諾獎。這裡就不討論了。

對心靈的強烈關注,對生命意義的追問,獨特的人生經歷和體驗,高超的語言感覺能力、想像力和善編故事的能力等,甚至能在這些驅使下,處於痴迷癲狂狀態,是其能成為優秀作家,不同於一般人的先決條件。先天後天的因素都有。總之,他很獨特,獨特到他人難以望其項背。

這裡定義的優秀作品不常有,有時又會集中出現。當有他們時,如皓月當空,於是月明星稀,越是回溯歷史,越是如此,大多數作品被歷史丟掉了。當沒有他們時,群星燦爛常有,其中有亮些的,暗淡些的,或者他們的作品還會被改編成電影或其他藝術形式,依然會撫慰人們的心靈,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這個是個人喜好吧,用「優秀」、「劣質」來分有點劫持集體意願的嫌疑。
我個人的標準非常虛,是看態度是否真誠的。我喜歡把注意力放在句子而不是詞語上的作者,討厭相反的。再具體的也說不出了。
想起了史鐵生,他的文筆很普通,透著土氣,但總是誠實的讓你沒辦法忽視。
而余秋雨??


受邀題……
我覺得從問題本身,形成一個觀念來說,就是 @張佳瑋 和 @talich 說的那些了吧。

優秀和劣質作家的區別是擊打率問題。
就像棒球選手,著名的棒球選手只是打出好球的幾率比別人(略)高,而不是次次都是好球。
優秀作家就是出好作品的幾率更高些。但也因為馬太效應,優秀作家只要不是無視讀者智商的那類,他的出場率和賣座率也會偏高,得到的鼓勵、鼓勵所產生的信心也會更促使他寫得更多。

好作品。
在建築上有一句話,可能是建築師 Stirling 說的,他說,(沒有什麼好建築,)建築只有有趣的、壞的和無聊的(Interesting, bad and boring)之分。
我在看東西的時候也這麼想。bad 是那些真正的壞念頭,boring 是陳詞濫調。這兩種東西多極了,出自於各種作家之手。他們有些被冠以優質之名,但正因如此,判斷 bad 和 boring 及時放手變得不容易。
我覺得有趣的作品,水平線很低,主人公不讓我煩,小敏感不嘰歪,結構邏輯沒有大漏洞,讓人有讀下去的興緻就ok。有趣作品之間往往難分高下,因為最後時光荏苒我只記得我喜歡的段落甚至細節。


有沒有人模仿他。——眾所周知,抄襲是最熱情的讚揚,咳咳


信仰和情懷


1. 作者與作品的關係。有的人仰視自己的構思,要伸手去夠;有的人身在自己的段落裏,也在找出路;有的人俯瞰自己的作品,脈絡都清清楚楚。技藝上來講,當然第三個是最純熟的。

2. 文章的核心。作者所記錄的,出發點總有高低。如何挑選真正重要的事,也是一種修行。比如有關於救火的那個答案。細節當然是重要的,但如何去挑選細節?這就是個人的修為。這些都靠作者在生活中歷練,也要吸收養分來進修。

至於如何遣詞造句,那都是基本功,好比馬步一樣天天紮。紮穩了,學哪一家拳就看個人喜好。打套路時看出來的高下就是基本功的高低,比如知乎常常很在意的「文字/文筆」。重要嗎?很重要。但那都是基本的功夫。

學到某個地步之後,文字/文筆或會更簡化,或者更繁複。它不會再有單一的評判標準。功夫在詩內,功夫更在詩外。

哇,這一題答的真是好死板。。。請見諒。


建議沿用村上春樹同志在挪威森林裡的標準
「對死後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則上是不屑一顧的。那種書不足為信」。當然未必作家要死,但是如果寫出作品30年後依舊有人讀,大體還算是靠譜的作家。
不過說到對自己重要的作家,那完全是存乎一心,另外一碼事。


很無聊的問題。用TS 艾略特話來說:劣質的作家模仿,優秀的作家抄襲。
覺得優秀就多看看,看多了就會覺得不過爾爾。凡事都是這樣,偉大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你還沒有超越。優秀還是劣質都以你自己為度量的準則的。


其實,無論作家、畫家都是一樣,文字、畫筆、音樂、色彩、光影、膠片、動畫等等,乃至科學,都不過是載體,重要的,是概念性的創新——或是技巧,或是見識,只要獨一無二,能將人類帶入更高的層級中去,便是優秀。


作為一個文學業餘愛好者,對於作家好壞的評判有一些感觸和心得。首先我不知道題目附的那段文字和題目有什麼關係(或者比較高端超出我智力範圍)。一個好的作家,如果我們真心實意地這樣說,那麼我們一定能從他的作品中有所收穫。對於大部分人不需要從小說裡面收穫小說技巧這一事實,那麼收穫就偏重指好的閱讀體驗,小說中觀念對自己的有益的衝擊(有的時候甚至不需要是有益的,只需要衝擊較強烈)。對於一般的小說讀者,在看一本小說的時候有為之心潮起伏或者在看完之後心靈彷彿受到洗滌這類感覺,那小說在個人看來就是一本好小說了。那麼怎麼樣的作家是好作家呢?記得是葉聖陶先生說過類似的標準(記得不真切,也可能是別人),大致意思是說他得有一件非寫不可的事情或者一個絕妙的思想,他才會寫作。中國的被認為是偉大文學家的人身上大多都有這樣的品質。像路遙,他的文筆不能算很好,但是這不妨礙他作為一個優秀的作家;像馮驥才,他編的《一百個人的十年》是值得一看的;畢飛宇的《推拿》是建立在想要幫盲人說說話的立場上寫的。由於寫文章不同於其他工作,它於作者自己的性格氣質密切相關,而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是中國文人的傳統了,但是但凡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的沒有幾個不值得尊重。我看了看前面的一些答案,大多是從純文藝的角度來看的,但是這其實是一個很個人化的問題,公認的好作家可以不是一個只依靠技巧和文筆的作家但一定是擔當社會責任的有高貴品質的人。就像仍然有人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屑一顧(儘管他被譽為俄羅斯的深度),但只要人們看完《平凡的世界》就不得不留下熱淚。


受邀。

我懷疑「文如其人」只是在極少數作家身上才能出現的特徵,大部分寫作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為人處世,都和他的作品相差甚遠,比如作品荒誕壓抑的卡夫卡其實是個輕鬆幽默的人,文字悲憫純凈的叔本華暴躁而刻薄。故而「作家」這個詞,所指往往並非「那個寫作的人」,而是「經由文字而了解和詮釋出來的那個幻象」,繼而所謂的「優秀作家」,也就因此並不能等同於一個「優秀的人」。這個語義之下,我認同的優秀作家,就是所寫作品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者,我心中此人的幻象。

問題在於,怎樣的作品能讓人印象深刻,是沒辦法表達出來的。你可以說一個人的作文好,好得班香宋艷,蘇海韓潮,咸濕令人觀止,但卻沒辦法進一步說明為什麼香艷就是好,為什麼咸濕就是屌。最近所讀的羅伯特·波西格《萬里任禪游》一書中提及,「品質」或者「價值」是一種你能感知其存在,但無法被定義的東西。以修辭為例,大部分人都能區別文章優劣,但是很少有人能用語言描述具體的原因(即便有人說出來,其他人也會有不同的觀感),人們只能感受到「這樣寫是好的」,但面對「這樣寫為什麼是好的」就瞠目結舌。理性分析面對這種問題非常無力,甚至比解釋食物為什麼美味還要難些——食物好吃,無非就是有糖分澱粉蛋白質,配合若干芳香物質,刺激某處神經,分泌某種腺素,快感就來了,這就是「好吃」。文學作品的好壞卻是通過語言作用於感情的複雜機制,計算神經科學再發展個三五十年究其機理也未必能有所小成。

所以區分優秀與不優秀的作家,完全就是個體主觀感受,理性談方法、準則什麼的,意義不大。一個人覺得是這樣,其他人未必會以為然,就好比吃水果,有些人更喜歡蘋果,有些人更喜歡梨,幾乎沒有人會討厭西瓜,幾乎所有人都不會生吃青檸。但讀書與逛水果攤不同的是,人見人愛的香蕉不會朝(被)愛憎分明的榴槤吐口水,喜歡椰子的人也不會覺得喜歡鳳梨的人淺薄。

我到底在說什麼呀……(掩面)


優秀作家的優秀就在於可以寫出被人接受的東西來。
比如洛夫特拉夫特,他生前一直被人罵作"荒誕不經的二等文學"之類的,但如今他卻是公認的大作家,因為他建立了幾乎完全的"克蘇魯神話"世界體系。
同樣的,我還可以舉出諸如梵高,畢加索之類的很多生前死後評價大差其別的藝術家。關鍵就在於人們看他們作品的視角不同。
正如一樓回答所說的,從不同的視角看作品,總會暴露出不同的優點和瑕疵。也正因為如此,文學很少有相關的標準。但人們眼中的優秀作家,無疑是寫出在那些大部分受眾的眼裡都可以找到優點的文學作品的作家。
但相反,如果一個作家的作品完全沒有個人風格和優點,那麼他就是公認的三流作家了。


真正優秀的作家,未必是文筆最佳的(其實文筆也未必是文字的美度,還包括駕馭文字的能力),但是必須是獨立思考的、自成一派,自己就是一個世界!


在我們數十億的同類中,總有些是偉大而優秀的人們。精英總是不會太多,他們的標準是對於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這些人中有商業頭腦的成為優秀的企業家,有政治手腕的成為優秀的政治家.....而文筆好些的成為優秀的作家。所以作家優不優秀,前提是他是否有對於人性的深刻的理解,任何的表現形式,都只是風格問題。而那些過於在乎寫作的角度,風格,細節,結構,意識形態的作家,勢必不是好作家。從這個意義上講,偉大的作家是天生的。


首先要明確作家的優劣是誰評判的。
如果是大多數人來評判,那麼請參考《烏合之眾》。
如果是少數精英來評判,那麼請參考《瘋癲與文明》。
每個作家明確了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需求受眾就是好作家。


我覺得吧,區分一個作家的的好壞應該是以作品作為依據。
而一部作品的好壞,取決於讀者的感受。
提到讀者的感受,那就是很主觀的事情了,不同的讀者對同一部作品的感覺也是不同的。
所以,硬性的區分作家的優劣也是不科學的,只要能帶給讀者共鳴,我認為都是值得存在的作家。
作品是作家靈魂的載體,一個優秀的作家,必定有不平凡的思想,先天而生還是環境所致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陀氏是少有的敢於正面強攻的作家, 卡爾維諾和馬爾克斯是迂迴進攻的高手,卡夫卡則是無聲的側面強攻,最終的攻擊縱深都很可觀,沒有優劣之分。一句話,寫出只屬於自己的新世界,就是最優秀的作家。
歐亨利失之於巧,好萊塢的味道,當然容易打眼,比起契柯夫還是差著一籌。


路遙的筆下道:
作家的勞動絕不是為了取悅當代,而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如果為微小的收穫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無價值的表現。最渺小的作家常關注著成績和榮耀,最偉大的作家沉浸於創造力和勞動。勞動自身就是人生目標。
勞動,這是作家義無反顧的唯一選擇。

深覺頗為中肯


time tells


我覺得書籍其實就是思想的載體,你不能武斷的給一本書限定標準。就好像你承認吃飯要講究和你承認大便要用紙貌似沒什麼矛盾吧??
如果我是為看了舒坦,我會選擇快餐文學,而如果我是為了思考,我會看中國古籍。
以下是我自己的標準,不喜勿噴。
能讓我看到不想吃飯睡覺上廁所的就是好小說。這主要是針對快餐文學的。比如極品公子、惡魔法則、遮天、求魔、(還有皮皮魯和魯西西……)算是一種。這主要是說它故事情節好。

能讓我這麼懶的人有想做筆記的衝動的時好小說,搜神蠻荒、還是極品公子、紅樓水滸算是好小說。

能讓我因為某一個普通的情節或者某一句話有所觸動的是好書,而且這種觸動不能總是用死人來吸引眼球。這主要是女寫手的文章,如:琅琊榜,滄月鏡系列、聽雨樓系列。滄月的鏡真的不錯,尤其是蘇摩這個人。還有泡沫之夏,你要是看完書再看電視會吃不下飯。

能不讓我一眼看到底,也就是我猜不出大結局的是好小說:惡魔法則——跳舞的書,總是出人意料。還有劉猛的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

剩下的是能讓我有所思考的:莊子的逍遙遊,老子道德經,伏羲的八卦……


推薦閱讀:

寫小說用什麼編輯器好用?
大學生能不能寫好小說?
一個合格的小說作者需要哪些基本的品質?
評價一下這個作者的文筆?

TAG:小說 | 作家 | 文學 | 外國文學 | 小說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