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中跟蘇軾並稱的是黃庭堅,為什麼不是王安石?

宋詩即宋代詩歌,人們常常將北宋詩人蘇軾和黃庭堅並稱「蘇黃」。對此我有異議。
蘇軾有不少佳句留下,諸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黃庭堅是沒有什麼佳作留下的,真的沒有。
相反,王安石卻有不少佳句留下,諸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所以我認為應該按成就來並稱,那就是蘇軾和王安石(儘管兩人政見不一);按所謂的風格來並稱蘇黃,實在是很不妥當。
歡迎大家討論。


哎呀呀,這個問題怎能不答!
題主張嘴就是「黃庭堅一首佳作都沒留下」,還來一句「真的沒有」,哎呀呀,看你如此口闊氣粗,牛心老面,骨骼精奇,那麼整頓詩壇、保衛世界和平這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捨我其誰、當仁不讓的任務就交給你了好不好?願屈原保佑你!
首先你要知道這樣的常識:
宋詩的總體特點是三句話:曰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內部風格較唐詩則更為多樣。一說宋詩就上「瘦硬」評語,這是很外行滴。
辣么,為什麼這麼多知友打擊題主呢?
因為題主實質上是拿自己的觀點來求認同的;而題主的觀點又是非常沒有文化的,態度則是非常不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
所以題主,你被噴是活該的。
王安石的詩確實很好,但,親愛的題主你知道嗎?有宋一代,要說最了不起的大詩人,那是數不上王安石噠!宋朝詩人里水平和風格最接近老杜的是簡齋先生陳與義啊!要不要和蘇軾並稱「蘇陳」呢?
但是,但是,題主,你讓陸遊怎麼辦呢?
所以,題主小盆友,別見了幾個詩人就總想著按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辦法修出本點將錄。詩才不是怒氣血量武力值,沒有KO秒殺完爆之的說法。
當然,黃庭堅面對題主的話,還是可以KO秒殺完爆的。能夠死在高手刀下,這種榮幸可不是每一個戰五渣都能享受到的待遇。題主你一定要感恩才是。
說完淺近的,咱來點兒深入的。
王安石的詩,向來有早期和晚期的區別,早晚二期詩風大不相似。「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判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荊公之語,暮年方妙」(黃庭堅語,陳師道《後山詩話》)。王安石早年作品直道胸中事,詩味較薄,是「以議論為詩」的典範。到了晚年,舉重若輕,駕輕就熟,始能為深婉不迫、造語工緻、律法精嚴之句,用王安石自己的說法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所謂「瘦勁剛健」之風格。早年為奇險勁峭,晚年化奇崛為尋常,號為「王荊公體」、「半山體」,高明處在用事、造語、鍊字、煉意,成就最高的是絕句。絕句長處在下字工、用事切、對仗精;短處在刻意求工而不免傷於巧;主意而往往流為議論。
結論:三七開。
黃庭堅的詩......佳作很多,而不是題主所說的「一首都沒有」,真的有,像這個:

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并州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認青袍。
心隨汝水春波動,興與並門夜月高。
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

酒船魚網歸來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像這個:

次元明韻寄子由

半世交親隨逝水,幾人圖畫入凌煙?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銅章行問道,定知石友許忘年。
脊令各有思歸恨,日月相催雪滿顛。

像這個: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像這個:

題落星寺(其三)

落星開士深結屋,龍閣老翁來賦詩。

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

宴寢清香與世隔,畫圖妙絕無人知。

蜂房各自開戶牖,處處煮茶藤一枝。

題主,你都讀過嗎?都不是佳作?題主你是屈原吧?
為什麼說黃庭堅其實很厲害呢?
首先,眼光厲害。
「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黃庭堅《答洪駒父書》)
「寧律不協,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句俗」)(黃庭堅《題意可書》)
以上便是後來江西詩派作詩的心訣:變俗為雅,以故為新;無一字無來處,以學問為詩;奪胎換骨、點鐵成金。
其次,作詩取徑高大上。
黃庭堅兼學杜甫、陶淵明、韓愈、李商隱和西昆派,但以學杜為宗,強調規摹杜甫自夔州以後的詩作,要求是「精其句法」。
第三,水平厲害。佳作見上文。
第四,把杜甫偶爾為之的拗句玩成了拗體、拗律。這一條,是對近體詩的絕大貢獻,王安石可比不了。
自黃庭堅之後,學詩者始知宗杜。從南宋陸遊到清代厲鶚,詩壇健者無不受到江西詩派的影響。李白、蘇軾的詩一般人學不來,原因是天才達不到、胸襟達不到,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黃庭堅為宗的江西詩派則為學詩者指明了修鍊的法門,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這個意義上說,黃庭堅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蘇軾。
劉克莊告訴我們:「山谷...會萃百家句律之長,極歷代體制之變,作為古律,自成一家,雖隻字半句不輕書,遂為本朝詩家宗祖。」......對了題主,你聽說過劉克莊咩?一定聽說過的是吧?
最後補一句《宋史.黃庭堅傳》的記載:
「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名聲始震」。
題主,你最崇拜的蘇軾都覺得黃庭堅很了不起呢!
不過,總得說來黃庭堅的詩確實有不如王安石的地方,那就是:
水平高,用典妙,鍊字工絕,所以文化程度有待提升者如題主不容易讀懂......


讀完勞煩再重複一遍真的沒有。
略略略,不是沒上課本就叫沒佳作了


題主說的有一定的道理,黃庭堅的詩的確因為沒有收錄進中小學語文課本內,所以不為人所熟知。相反,王安石的詩因為中小學語文課本里太多了,所以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王安石詩歌的成就比黃庭堅的高。

但是如果因此說應該是「蘇王」而不是「蘇黃」就太沒道理啦,宋代還有個陸遊呢,比王安石更耳熟吧,佳作更多吧,為什麼我們不叫「蘇陸」呢?宋代還有中興四大詩人,裡面的尤袤更不耳熟呢,是不是也該換成別人呀?

事實上,我們評價王安石的時候,一般都不會說他是一個詩人,而是說他是政治家、文學家。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前面也說了,王安石主要還是一個政治家嘛,所以他前期的詩歌傾向性太強了,主要是同情下層人民、針砭社會弊病,而且由於王安石也是宋代古文運動的一員,文學上主張經世致用,這樣一來,詩歌重說理,藝術性就降低了呀。
直到王安石晚年罷官隱居之後,寫了許多風景詩,尤其是絕句,「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才有了「王荊公體」之稱。《滄浪詩話》里也有說:「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之上。」
但是僅靠其晚年詩歌的成就,也不能就說與蘇軾並稱「蘇王」。

「蘇黃」不是按風格來叫的,雖然黃庭堅出自蘇軾門下,但是蘇軾和黃庭堅的詩不是同一個風格。

我們在叫這類名稱的時候,很多時候是從文學史的角度來說的。
中國古代詩歌有「三元」之說,其中前「兩元」指的是唐代的「開元」和「元和」年間的詩歌,剩下一個就指的是蘇軾、黃庭堅代表的「元祐」年間的詩歌。《豫章先生傳》: 「元祐間,蘇、黃並世,以碩學宏才鼓行士林,引筆行墨,追古人而與之俱。」這時期的詩歌,是宋代詩歌發展的高峰。

還有,黃庭堅的詩歌成就並不是就比王安石低,蘇軾第一次讀他的詩就大讚了。黃庭堅以及其開創的江西詩派,是宋代詩歌史上的一大重要時期。
除了詩,黃庭堅的詞也寫的很好,劉熙載《藝概》:「黃山谷詞,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辦。」,黃庭堅還和秦觀並稱「秦七黃九」。

《宋史·黃庭堅傳》:「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而庭堅於文章尤長於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為侍從時,舉以自代,其詞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

古代人叫「蘇黃」是為了把黃庭堅配蘇軾的,也不是意思說黃庭堅的成就和蘇軾一般高,黃庭堅自號「山谷老人」。所以「天下皆稱「山谷」而不名字之,以配「東坡」雲。」現在人們叫「蘇黃」也多少有沿用古代的叫法。

還有,宋代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也是蘇軾和黃庭堅並稱的一個原因。


講真,題主的問題描述很招黑啊,尤其是那句「黃庭堅是沒有什麼佳作留下的,真的沒有」簡直是驚為天人……
知乎上流傳一句很著名的話,「任何問題都要先問自己是不是這樣,再問為什麼這樣」。
「是不是」代表一種事實判斷,即問題本身是否成立。
「為什麼」代表一種有價值的疑問,即已經假設了問題是成立的,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疑問點。
知乎上比較忌諱「不作客觀判斷就提出問題」,但是這不可怕,因為至少說明提問者曾經做過一些關於事實的思考,即使這思考未必完全正確。
那最可怕的是什麼呢?
嗯,最可怕的是直接略過事實判斷、價值疑問,甚至跳過最起碼的理性思考,直接對某人某事妄下定論。

當然咯,看到題主著重強調了「真的沒有」,或許題主也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也不一定。
╮(╯▽╰)╭
好吧,針對這個問題吶,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跟題主說清楚的,我把你的問題稍微細化成三個小問,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第一,為什麼人們常把蘇軾和黃庭堅並稱「蘇黃」?(註:只是指詩,不包括詞,下同)

答這個問題必須得追根溯源,所以弄清楚「蘇黃」並稱的起源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答主特意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在此簡略地梳理一下。
在王偁的《東都事略》中說「始庭堅與秦觀、張耒、晁補之皆游蘇軾之門,號四學士,而庭堅配蘇軾,謂之蘇黃。」 而王偁是南宋人,可以肯定在南宋就已經有「蘇黃」並稱的說法存在了。
如果再把時間往前推一些,在晁說之的《題魯直嘗新柑帖》中記載:「元祐末有蘇黃之稱。」
而「元祐」是宋哲宗趙煦的第一個年號,大約是在公元1086年到公元1094年。由此可以推測晁說之說的「元祐末」大約是在1094年前後,至多不超過1095年。而蘇軾去世於1101年8月,黃庭堅去世於1105年5月,我們大概也能得出一個結論,即「蘇黃」並稱早已在兩者生前形成,而非後人刻意排列造成的(這與「唐宋八大家」排列的由來有所不同)

然而,問題是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要把蘇軾和黃庭堅並稱呢?
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黃庭堅本身作為在詩歌領域有著傑出的文學成就和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在那個時代顯得格外珍貴。

我知道這樣說肯定有很多朋友站出來反對,你們可能會質疑:黃庭堅的詩歌成就再大能有蘇軾成就高嗎?他怎麼有資格跟蘇軾相提並論?

誠然,蘇軾毫無疑問是當時在詩歌領域成就最大的文人。但是由於蘇軾寫詩的方式是憑才情而隨意揮灑,詩風變幻莫測、結構複雜,幾乎無跡可求,所以他的詩成就雖高,別人卻難以追隨效仿,也未能形成流派(註:「蘇門四學士」不是流派)。除此之外,從元祐後期開始,北宋激烈的黨爭常常導致「文字獄」,蘇軾那種敢怒敢罵的作風更使人敬而遠之。

而與此相對,黃庭堅作詩極其講究法度,便於學習,加上題材多偏重於書齋生活,所以一時間成為當時青年詩人學習的典範。而從形式上看,黃庭堅的詩硬瘦拗峭,說理細密,也代表了當時主流宋詩的特點,因此後世很多人都認為黃庭堅的詩最集中地體現了宋詩的藝術特色。比如南宋劉克莊在《江西詩派小序》中認為黃庭堅「薈萃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歷代體制之變」;另有南宋蔡正孫在其《詩林廣記豫章先生傳贊》說黃庭堅詩「句法尤高,筆勢放縱,實天下奇作」——這些評價如今看來難免有過譽之嫌,但也並非空穴來風。

後來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隨黃庭堅的詩人逐漸形成了一個聲同氣應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而這個詩派也影響了整整一代詩風。
呃,也不知我有沒有說明白,我們從對當時宋詩的影響力的角度來分析,黃庭堅被時人推崇到與蘇軾同一高度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了,雖說黃庭堅在當時以及後世被很多人讚揚,但是歷史上罵他的人也著實不在少數。比如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說黃庭堅的詩「蓋於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而此後從宋至明批評者相繼,責罵之聲此起彼伏,謂黃詩「特剽竊之黠者耳」(《滹南詩話》卷一)、「生澀峻嶒而乖大雅」(《詩藪》外卷編五)。

說了這麼多,列了這麼多論據,其實我也大致把「蘇黃」並稱的原因以及起源時間說明白了,也特別在此段末作一個小總結——黃庭堅和蘇軾在詩歌領域被並稱「蘇黃」起源於北宋元祐末(約1094年),這種並稱主要是針對兩者的詩歌成就以及當時影響力而來的,並且後世對黃庭堅的詩歌藝術成就褒貶不一、爭論不休。

最後,我想特別加一下自己對於「蘇黃」的看法(純粹的「私貨」)。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蘇軾和黃庭堅的聯繫有點類似於李白和杜甫。蘇軾像李白,以天才筆力成為大家;而黃庭堅像杜甫,以鍛煉勤苦而終成一代宗師。蘇軾與黃庭堅一前一後,一脈相承又各有異同,但兩者共同把宋詩的成就推向高峰。

第二,為什麼宋詩中不是王安石跟蘇軾並稱?

其實這個問題樓上的朋友已經答得很棒了,為了此回答的系統性,在此也需要多啰嗦幾句。

正如知友@LOW LOW所言,我們在評價王安石的時候,一般都不會說他是一個詩人,而是說他是一個政治家和文學家。
實際上,王安石的詩風在他五十六歲推居江寧以後發生過明顯的轉變,他的創作經歷也可以就此分為前後兩期。
他前期的詩作大多注重反映社會現實,抒發自己的政治情感,為自己的變法發聲,例如他在前期所作的《賈生》《明妃曲二首》等,那句「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也是傳頌一時的名句。
在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以後,也就是我所說的他的創作經歷的後期,他的詩風漸漸趨於含蓄深沉,而一些很有代表的詩句也是這時候所作,其中包括題主說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胡陰先生壁》)。後來在葉夢得的《石林詩話》中這麼評價王安石晚年的詩作:「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選語用字,間不容髮。」而後人所說的「王荊公體」,也主要是針對王安石晚年的詩風而言的。
不得不說,王安石晚年的詩歌成就很突出,但是這種突出並不是指詩歌體制形式上的突破,而更多的是風格和意境上的丰神遠韻。可是僅靠其晚年詩歌創作上的部分成就,並不能就說與蘇軾在詩歌領域並稱「蘇王」。

除了上述理由,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蘇軾和王安石分屬保守派和改革派,政治見解上的差異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當時人們對於他們在詩歌成就的地位的排列。
好在多少年後的今天,我們在對「北宋文壇四大家」進行重新排列的時候,一般都會把王安石排列其中,另外三位分別是蘇軾、歐陽修、黃庭堅。


第三,黃庭堅真的沒有什麼佳作留下嗎?


這個,讓我該什麼回答呢……
嗯,沒錯,真的有,而且還不止一首兩首。

順便貼出一些我比較喜歡的黃庭堅的名作,加粗的地方是千古名句(可能會考古詩詞默寫哦)。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題落星寺》(其三)
落星開士深結屋,龍閣老翁來賦詩。
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
宴寢清香與世隔,畫圖妙絕無人知。

蜂房各自開戶牖,處處煮茶藤一枝。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灧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次元明韻寄子由》
半世交親隨逝水,幾人圖畫入凌煙?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銅章行問道,定知石友許忘年。
脊令各有思歸恨,日月相催雪滿顛。

………………

(暫時就放這麼多,喜歡的朋友不妨在網上看看黃庭堅的其他作品。)


呃,最後我還是多說幾句吧。
其實剛開始看到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想答的衝動,但是後來點開題主的問題描述真的有些無語。
就像我在文首中所言,在評價任何歷史人物或者其作品的時候,都有必要對客觀事實做必要的了解,否則妄下定論或者不經思考就盲目提問很容易弄出笑話。
而在說到歷史上的文人以及其作品的時候,僅僅是局限於中學課本還遠遠不夠,因為中學課本里的東西真的很有限,它摘錄的作品固然都是一些名家名作,但是它可不代表那些沒有被摘錄的其他的更多的文學作品中再無佳作。
嗯,課本雖好,可千萬不能陷進去無法自拔,只有從中跳出來才能發現更廣闊的世界。


總不能以後一聽別人提到黃庭堅,在腦子翻來覆去地找尋記憶,最後只剩下滿腦子的中學課本中的《核舟記》吧?
另外,《核舟記》是明末魏學洢的文言文作品,如今又還有多少朋友記得呢。(答主剛開始想的時候也想不起來了≥﹏≤)

╮(╯_╰)╭

哈哈,路還長,學海無涯,與諸君共勉。


蘇小姐道:「我也是個普通留學生,就不知道近代的舊詩誰算頂好。董先生講點給我們聽聽。」

「當然是陳散原第一。這五六百年,算他最高。我常說唐以後的大詩人可以把地理名字來概括,叫『陵谷山原』。三陵:杜少陵、王廣陵——知道這個人么?——梅宛陵;二谷:李昌谷、黃山谷;四山:李義山、王半山、陳後山、元遺山;可是只有一原,陳散原。」說時,翹著左手大拇指。鴻漸懦怯地問道:「不能添個『坡』字么?」

  「蘇東坡,他差一點。」

當然,上面只是小說之言,裡面也頗有諷刺之意。有宋一朝,黃庭堅的詩算是主流,大宗師的存在,就好比說唐詩高山仰止,大家數不勝數,還有李杜逆天的存在,但如果問唐詩哪個作家對宋詩影響最大,不是初宋學義山主流的西昆體,也不是晚宋學姚賈的江湖詩派,大多數人肯定認為是老杜,其實都不是,而是文起八大之衰韓愈,末學之人就會奇怪了,韓不是寫散文最有名嗎,沒聽過詩有那麼好,這又有一個問題了,因為九年義務教育韓詩也就幾首七絕,還是課外讀本,所以肯定比不上唐一流大詩人了。其實韓愈除了散文外,詩成就也極高, 清代有學者評論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義山 四人而以,就是說唐朝詩人對詩界開疆拓土,成就大宗師級別的也就李白,杜甫,韓愈,李商影這四人。為什麼說韓詩對宋詩影響最大了,宋詩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以文入詩,大多詩寫的很理性,好議論,又長又無趣,看的就算是一篇篇文章一樣,蘇軾詩也有這個特點,這最個以文入詩的開創者就是韓愈了,而黃詩也開創了一項點鐵成金的技術,對宋朝詩歌界影響尤其大,這個不表。但像樓主說的,黃沒有一句名字,一首好詩是不對的。黃的好詩上面列出來不說了,總之就是教科書上沒有並不代表就沒有好作品,就比如白石,不看宋詞的沒人知道這個人吧,可是他的成就在南宋和辛棄疾雙峰並峙,作品全集首首精品,格調之高,無人出其右,以至於清人把他比作詞中老杜,相信樓主對白石也不熟悉吧。


特別喜歡王安石,所以對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在歷史上,能夠與唐詩相提並論的,恐怕就只有宋詩了。相比較而言,唐詩以描寫、抒情見長,詩體豐腴、厚重,而宋詩則以說理為先,表現得拗硬深窈,生氣遠出。

王荊公兼具兩者之長,被當作承前啟後的詩人。雖然他詩歌上成就很大,有開風氣之先,但仍然帶有濃厚的唐人風骨,不能算宋詩的代表。如「細數落花因坐久,閑尋芳草得歸遲」、「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等等,完全不輸杜工部。梁啟超先生也說,「荊公七律,多學少陵晚年之作,後此山谷更遵此道而極其妙,遂為西江之宗」。其詩作源流,不言而喻。個人認為,歐陽修、范仲淹的詩歌成就也未必不如黃山谷,但也因為上述原因,而不能算成宋詩的代表。在荊公詩作中江西詩派已初具規模,但開山立派的還是人家黃庭堅。

因此,蘇黃並列表示宋詩與唐詩分庭抗禮的格局,有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並非完全出於長短高低的比較。
不知說清楚沒有。


樓主所列舉的所有詩句都可以在江蘇課標小學課本以及課外選讀本中找到。

為努力上進勤學好問熟練使用互聯網的小學生點贊!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心猶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鏡里顏。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灧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翻看談藝錄第二章,或許能幫助題主


首先,從「蘇黃」稱呼的興起來說, 《宋史·文苑傳六·黃庭堅》:「 庭堅 於文章尤長於詩, 蜀 、 江西 君子以 庭堅 配 軾 ,故稱 蘇 黃 。」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祖師爺級人物,江西君子即江西詩派的門人,把祖師爺抬舉成和大詩人蘇軾同樣高的級別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從文學成就上來說,如果你非要比的話,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中詩名最甚者,更是開創了宋詩的主流派別。蘇黃寫詩都不像唐詩,蘇軾的詩歌創作講究行雲流水,而黃庭堅則發明了奪胎換骨和點鐵成金的「笨方法」,在樹立了與唐詩不一樣的寫作方法的同時,也容易落入俗套,陷入僵化,遭到後世如嚴羽的批評。但是黃庭堅對宋詩風氣之轉變是至關重要的影響人物,絕非泛泛之輩。


再次,黃庭堅和蘇軾都是書法聖手,書法上有蘇黃並舉的說法。
最後,排名這種事何必當真,更不要輕易下結論,先入之見害死人,你都預設了人家的詩寫得渣渣的,人家的詩就是渣渣的,你自己覺得渣渣的還不行,咯,還要到知乎上告訴別人,我覺得某某的詩寫得渣渣的。

我就不覺得。。


寬泛地說,宋詩的主流是唐詩一個支派的延續並得到突出發揚,在這個支派里,黃庭堅的創作數量和質量,可謂第一。至於說有沒有好的詩作流傳下來,這個要看什麼範圍。重點說幾句這個。

唐詩是全民皆詩,雅俗共賞。宋詩逐漸文人化程度越來越高,成為士大夫的雅玩。民間情緒則喜歡用曲詞來表達,就更造成了宋詩的高層路線越走越窄了。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宋詩里的典故什麼的一堆接一堆,沒文化真不好懂。但文人們都知道這些梗,所以讀來不吃力,反而有優越感,更能理解其中的理趣。於是,題主所謂流傳下來的「好詩」,是宋詩里更接近唐音的那些。

簡單地說,如果小學語文課本里選一首黃庭堅的詩,題主就不會有這個提問了。


黃庭堅是沒有什麼佳作留下的,真的沒有。

不用懷疑,又是一位看的太少又想當然的主。

九江一祖三宗,一祖老杜,三宗之首就是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都在後面。

真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


王安石的詩歌成就足以讓他獨享其名,本來就不需要和蘇軾並稱。

同時年齡上也長了蘇軾一輩,早就成過大名了,也不需要借重蘇軾的名聲。

反倒是詞上,以詩的骨力撐起詞、用詩的豪壯升格詞,去除詞的淫靡風氣。王安石倒是有啟發於蘇軾了。而王與蘇氏兩代人關係不和,說蘇繼承了王安石的風格,稱蘇是王派詞人,恐怕蘇氏一門也接受不了。

並稱不好,並蘇入王派也不好,所以分開講好了。


黃庭堅則不然,黃實則是蘇捧起來的,黃三十四歲上了兩首詩給蘇軾。蘇軾很讚賞,認為是百年不出的高風和奇特。因為蘇的崇高讚賞,黃庭堅因而見重於彼時詩壇。兩人交從甚蜜,又相互推舉。並稱「蘇黃」是自然而然的事。

黃上給蘇的兩首詩確實不錯,蘇軾評價的確實恰當不過,並不算過分吹噓。

茲引一首如下:

古詩二首上蘇子瞻其二

青松出澗壑,十里聞風聲。
上有百尺絲,下有千歲苓。
自性得久要,為人制頹齡。
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
醫和不並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醫國,何用太早計。
小大材則殊,氣味固相似。

就憑第一句,足以入《李太白草堂集了》。

而黃庭堅這兩首之外,好詩實在是難以再找到了。

並稱蘇黃,實也是附在蘇軾名後的。而不是如李杜的仙聖並稱。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如同蘇青和張愛玲,一起並稱張蘇是一樣的。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
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
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
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
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如果你因此而不喜黃庭堅的話,只能說識人有誤了。黃庭堅為什麼能開創詩派?正是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打擊當時西坤體的囂張,他的很多詩作都受到限制,與之針鋒相對處處制人一籌,這才歸正當時詩壇的風氣。如果說他的成就不大,那就實在說不過去了。也許才情盛極一時可以稱為大家,但是在詩壇無甚作為,怕也擔不起大師的稱號,人們喜歡才情,卻崇敬這些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當然,裡面肯定還有很多原因。
比如說,王安石和蘇洵暗生齷齪,因此王安石視蘇東坡為潛敵,政治上曾一力打壓。想必合為一處恐為人詬病。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就是很有名的佳句啊,黃庭堅沒有題主說的那麼差吧。


那年北宋黨爭,蘇軾被高官們貶來貶去,早就心中淡然,寵辱不驚。豈料學生黃庭堅由於自己作死過於裝逼也受到了牽連,在徽宗初年被貶至廣西宜州。在上任的途中,黃庭堅與從海南歸來的蘇軾相遇於梧州與藤縣之間。師生二人相敘,見路旁有買麵條的小攤,於是一同就食。麵條粗糲澀口,黃庭堅食不下咽,才吃了兩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聲嘆氣。蘇軾卻極為快速的把麵條吃完,然後望著黃庭堅良久,說:「九三郎,你還要去細細咀嚼它?」說完,留下尚未回過味來的黃庭堅,蘇軾大笑著起身而去。黃庭堅這時才恍然大悟,於是認認真真地把麵條嚼爛嚼碎了才往下咽,果然品嘗到了難得的美味。
第二天蘇軾因為麵條不消化拉肚子被迫推遲出發。黃庭堅臨行前緊緊握著虛弱的蘇軾的雙手,動情地說:謝謝你!老師!又教了我人生的大道理!原來麵條真的是要細細咀嚼才好吃的!說罷拋開蘇軾雙手,仰天大笑出門去。
蘇軾: 這這這這這這……


王安石聲望太高了,僅在宋詩一個領域給予稱號有點蓋不住他。


題主判斷一個詩人/詞人的標準是「作品在中小學教材中出現的次數」?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私以為單黃一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便足以比肩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莫言的小說?
馬爾克斯去世了,對哥倫比亞文壇和世界文壇意味著什麼?
有哪些「非廢萌向」的輕小說?
感覺自己寫小說太虐主了怎麼辦?
文言文中「我」「吾」「余」「予」能互相調換使用嗎?

TAG:文學 | 古詩 | 江西詩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