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需要看什么书,或做什么?


谢邀。我同意 @Feng Gao 的看法,批判性思维没有八股范本,不好说读几本书就能掌握。这里提几点感受:
1.我总觉得“批判性思维”这个翻译有点误导,因为当代中文语境内的“批判”和英文的‘critical’似乎相差很远。
2.critical thinking包含很多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一种“保持怀疑”的科学精神,即目的不是驳倒什么、否定什么,而是为了能根据实践/实际情况,不断的检测、补充、修正、升级既有理论或观点。换句话说,预设白纸黑字呈现出来的论题的未必是对的,但是值得考量的。
3.所以做critical thinking不仅要掌握所“批判”的理论/观点的来龙去脉,也应能结合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思想etc)情况目前的发展

4.最后回答问题:我觉得critical thinking最好的入门教材是欧美有一定影响因子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综述/书评。


批判性思维这个学习主题里,我的书单:

入门
学会提问 (豆瓣)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豆瓣)

中文原著经典好书
明亮的对话 (豆瓣)
说理 (豆瓣)

系统的国外教材专著
大问题 (豆瓣)
逻辑学导论(第13版) (豆瓣)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 煌煌巨著,它的公开课《哥德尔, 埃舍尔,巴赫:一次心灵太空漫游》(G?del, Escher, Bach: A Mental Space Odyssey)麻省理工学院高中开放式课程/完整版/RM

丰富的案例与练习
这本书叫什么 (豆瓣)
好好讲道理 (豆瓣)

******************************配图

很重要的,别漏掉,阅读知乎的相关问题
如何提高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 理性思考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 逻辑
有哪些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书或者资料值得推荐? - 书籍推荐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标签」类话题


“几乎任何一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学会提问》


许多关于批判性思维入门的回答都提到了《学会提问》这本书,许多答主贴出的自己做的脑图、内容概括、书评中都有许多很好的答案。


自己作为一个刚刚开始有意识地练习批判性思维的新手,我希望自己关于这本书的一点简易的偏向实际操作的总结,可以为其他刚刚开始有意识地练习批判性思维的朋友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针对任何议论性质的语段,我们大概可以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确定论证的表面结构。

①确定论题。②确定结论。③确定理由。


【第一步-例子】


论题:
使用朋友圈应该注意什么.

结论:我们在使用朋友圈时,应该从自身做起,理智遏制谣言,传递正能量。

理由:

①朋友圈传播力强大。

②人们使用朋友圈比较随意。

③朋友圈运营平台对谣言投诉处理不力。

④朋友圈受众巨大,其中谣言危害严重。

(这里只是列出基本结构,观点、逻辑正确与否不作考虑)


第二步】找出与论题相关联的关键词语。

从而——识别可能会致使判断错误或偏见的词语。(可能是作者刻意为之)

这样的词语大概有两类:

①太抽象——可能具有歧义,或者程度意义不明。

②感情色彩太浓厚——可能出于诱导性的目的,利用读者的情感共鸣转移对论证本身的注意力而获取赞同。


【第二步-例子】

这是在某文字平台上摘录的一篇近期文章的部分文字,作者最后说了一句

“人各有志,有的人选择安逸舒服的过完一生,我不反对 。”

的确,作者没说“我反对小城市的生活”,但你把上面标红的词语换成比较中性客观的词语,可能会更好。

第三步】挖掘论证的内部结构。

从而——识别与论题不符或者适用性低的预/假设。(不要忽略了作者所处历史环境和所处立场)

这里就是书中所讲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大家如果看书的话会知道这不是多难的概念,简化一点来说,可以暂时理解为:


我们都知道可以由理由推出结论,那么,又是什么推出理由本身的呢?(或者说是什么使理由被人接受呢?)就是“假设”,或者说“预设”吧。社会本身已经形成了各类抽象的价值观念和对世界万物的物理观念,几乎所有的论证,都是站在某些既定的观念之上的。


【第三步-例子】

结论是:

我们应该形成批判性思维。

理由是:

①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少受忽悠。

②批判性思维可以在自己输出信息时保持客观,不坑害读者。

这里理由①的描述性假设是:被忽悠是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影响了物理生存)

这里理由②的价值观假设是:观点坑人是不正确的行为。(主流价值观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找出这些“预设”之后,我们就可以考虑这些预设是否正确,在这里是否适用,以及其与作者自身所处环境和立场的关系


第四步】考察论证过程的谬误。(由A推出B的这个过程合理吗?)

从而——识别偏离逻辑的论证思路(可能是作者刻意为之)

论证中的谬误种类很多,书上也给出了不少例子,不一一举例,在考察论证过程中始终记住:

1.不要被情感蛊惑而忽略论证过程。

2.紧紧围绕这个论题本身。


许多论证都会有意无意的犯这样两个错误致使论证偏离论题:

①将论证的重点转移到一个和论题相关的其他话题上。

②对某些概念下一个貌合神离的定义,这个定义偏离了实际,但是非常利于论证过程。


【第四步-例子】

作者应该是想说《XXXX》是一本好书。但是这一段一直强调的是“新媒体本身的特点和作用”,用了很积极的文字,但.....跑题了啊

第五步】考察论证中的因果关系。

从而——识别因果关系中的错误。


“相关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


我相信这句话大家应该过不下一百次。因果关系几乎在每一段议论语句中都存在,而“相关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致使对错误的因果关系一种概括性的说明,考察因果关系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五种(假设论证中出现的只有事件甲和事件乙)

①A→甲,A→乙

前置条件导致了甲和乙的发生,但文章并没有提及A


②甲→乙

甲导致了乙的发生。


③乙→甲

乙导致了甲的发生


④甲→乙,乙→甲

甲乙互为因果


⑤甲→A→乙

甲可以导致乙,但非直接原因,若想到“果”乙,直接种下“因”A即可

【第五步-例子】

这是来自《学会提问》书中的例子。跟这个类似的,有一个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性的例子:

秀逗!汽车居然对香草冰淇淋过敏?每次买它都熄火


所以每当论证中出现因果关系的论证,我们都对事件因果关系进行具体的考察,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质疑论证。


第六步】考察所用证据本身的信度、效度。

从而——识别证据自身的可信性及其与论题的关联性。(特别注意数据的呈现方式)


对于个人经验、专家意见、科研报告等等各类证据本身的信效度考察的考察方式不同,如果详述大家肯定没有耐心阅读,那么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起步者,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形成对证据来源、证据信效度等方面存疑的意识一定不要轻信。


另一方面,证据的呈现方式也可能使判断偏离客观,比如不同的数据图的不同单位间隔给人的心理感觉存在差异,同样的数据差异放在单位间隔不同的坐标系中,给人感觉的差别是不同的。


【第六步-例子】

这也是书中的例子。

第七步】综合以上“从而——”…对该议论性质的语段,做出自己较为客观的判断。


这时候的判断可能是:


“有多大程度的可信性,因为从他的证据来源来看….,他在论证过程中………”


“在…情况下比较可信,作者是处于…的立场,他这个论证是基于…”


而不再只是:


“哇塞,讲得这么到位,举双手赞成。”


“简直就是一派胡言。”

————————————————————

就我个人而言,很多时候浮光掠影地阅读这些片段性的知识只是逞了自己心头一时之快,心态差不多是:


“我也是这样想的!”

“哇,好厉害!”

“我以后不要再被各种看起来高大上的议论忽悠了!”


出去之后什么都忘了,还是继续被各种忽悠。


所以我觉得,关于思维培养、阅读体验乃至人生经验类的答案,大家可以把看到的优质答案作为一个起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指导自己下去后真正落实,更重要的是培养收集信息、逻辑推理、检验论证的能力,在自己真正落实某个事情之后(可以是“阅读一本书并独立思考”、“将某个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反过来检验一下当初在知乎上看到的某个经验类的答案,看看作者对自身经验的效用论断是否过于夸张,又或者适用性与个体差异性关系很大而作者并没有提及,甚至可以借此与答案的作者进行一些建设性的讨论,我觉得这种“亲自行动+独立思考+积极互动”的方式可能比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更朴实也更有效(当然,在有时仅仅为了消遣一下而刷刷知乎的时候除外)


“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douban书页: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63497/

不过个人觉得批判性思维的提高不是读几本书这么简单,主要还是多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转化为文字记录下来,与人交流才是正途。


ps:今天刚写了《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的书评,贴上来 ~也有读书笔记,但是太长了,就不贴了。。。

批判性思维,熟悉而陌生的一个词汇。它在生活中出现的几率极高,是一个人彰显其理性的利器。而作为教师,对学生谆谆教诲之际,此词更是常常脱口而出,顺势而下,狭窄的教室里讲台上的教师俯视的目光和座位上的学生仰视的目光交相辉映的一瞬间,此词一出,教师的教育者形象无形之中熠熠生辉。然而,更多的时候,批判性思维的普及度并不与其在生活中被提及的频度及高大上的身份相称,我们知道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然而标榜和宣称的人却也未必明了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甚至本身就不是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理性人。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每个人每天都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而信息数量的剧增必然伴随着劣质信息甚至错误信息数量的剧增,如柯勒律治所言“到处都是海水,却几乎没有一滴可以喝”。在这样的社会中,以沙里淘金的态度对信息进行辨别和萃取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们必须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学会剔除谬误,学会寻找最合理的观点。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教师时常挂在嘴边然而却无法系统的传授给学生,不是教师的无能,而是教材体系中并无此一项。虽则各门学科尤其是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类课程中有所穿插,然而终究只是调料,不成系统。于是,《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的价值便体现出来了,雨后甘霖,润泽大地,沙漠甘泉,饮之如饴。

该书系统的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概念,如论题、结论、理由、歧义、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描述性假设、谬误、证据、干扰性原因等,并且穿插着大量的案例和练习,让我们在深刻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感受到其对于信息处理和甄别的巨大作用,并且无形之中已经在训练了批判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信息的规劝甚至“洗脑”,那些看似言之凿凿有理有据的材料和“事实”背后隐藏的缺陷和谬误,在书中被剖析和解构,给我们以启迪和震撼。

下面简述印象较深的几点,有所遗漏,详见附后的书摘:

(1)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前者重在吸收,重在信息和知识的获得;后者重在互动和对话,对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形成自己合理的判断。
(2)批判性评价的步骤:找出结论——确定理由——确定歧义语句——寻找推理中的谬误——寻找干扰性原因——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最合理
(3)文章三要素:论题、结论、理由。 理由+结论=论证 首先是理由,然后才是结论。即我们需关注作者(信息传传播者)为了得到结论所提供的理由,然后才能决定是否接受其结论。
(4)词汇的歧义问题:不管是英文语境还是中文语境,由于一词多义的存在,歧义在所难免。而对于同一词汇的含义,特别是其抽象的引申义,作者和读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是否作出相同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涉及到信息的准确性问题。而有的作者(信息传播者)有可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曲解词义(在广告中和政治性的语言中尤为明显)。读者(信息接受者)需要问“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而非“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们不总是读者(信息接受者),当我们作为作者(信息传播者,如:演讲者、教师)时,我们则需要考虑到词汇的歧义问题,提供尽可能清晰的推理结构,这样才能获得信任。
(5)生活中常见的谬误类型:人身攻击、滑坡推理(将可能性当做必然性做因果关系的连续推理,网络上盛传的一个段子:“如果潘金莲不开窗户,......中国将是发达国家”即为此种谬误) 、妄求完美(彻底解决问题难以做到,但部分的解决问题仍然是有意义的)、移花接木(利用词汇的多义性混淆读者)、诉诸公众、诉诸权威、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观点并对已经被歪曲的观点进行攻击)、一厢情愿(把愿望当现实)、命名解释(只是给某个事件提供了一个名称而并未成功解释该事件)、晕轮效应(运用情绪化的、模糊的美德词汇偏离问题,生活中不乏各种人喜欢说各种“正确的废话和伟大的空话”,当属此类)、偷梁换柱(转移话题)、窃取论点(把应当被证明的结论当做假定)、概括草率(见微知著和推而广之并不总是有效,很有可能会过度泛化,现今心灵鸡汤受到批判的原因当是如此)、类比(类比能激发我们的灵感,便于我们理解问题,但也有可能蒙骗我们。《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使我认识到了比喻、类比、联想等修辞格可以作为学习技巧实用,而这本书告诉我,它们其实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作者所宣称的原因其实只是原因之一。“我们的倾向是简化世界,但是事情往往需要复杂的解释”)、混淆因果、对于共同原因的疏忽、“在此之后,由此引起”谬误(将事件的先后发生关系错误解释为因果关系,政界和商界的领袖们最爱使用)、二元思维(几乎没有一个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的)。
(6)对待研究成果的态度:平时我们时常见到一些新闻或其他信息以“研究表明,......”来提高自己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然而研究成果并不等同于结论,自然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宣称的事实未必便是事实。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研究方法(如问卷提问时的不同措辞)以及经济利益驱动等都会左右研究。中学政治课本上说,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果不其然!
(7) 对待统计数据的态度: 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列数据都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警惕某些统计数据的失实,如平均数有可能指的是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或者众数,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含义大相径庭,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些说法:某某公司的员工平均工资水平是***,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有工资极高或者极低的少数人的因素。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我和马云的平均工资是****亿元,嗯,原来我一直是个亿万富翁。对待百分比也是如此,要明白百分比反映的是一个相对值,如果转化成绝对值,观感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8) 关注信息的遗漏: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由于时空的局限、知识的局限、视角的局限或者有意欺骗等原因,可能会遗漏一些信息,而被遗漏的信息对于读者来说也许非常有用,这时读者应想办法寻找被遗漏的信息。如老师在讲课时,由于不能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对知识点的讲解必定有所遗漏,这时学生如果能向老师提问,遗漏的信息、知识的盲点便会显现出来,所以我是相当的欢迎学生来提问啊,嗯,我是认真的。另外,最近的热播剧《北平无战事》中睿智的谢襄理对打死不会笑的何孝钰的教导:“假话全不说,真话不说全”,堪称信息遗漏运用的典范!

最后,以书中一句很有爱的话作结:“没有人聪明到如此境地,能够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希望大家获得发展,我希望大家相互分享各种观点甚至争论。”


先问是什么,再问怎么办。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要提高批判性思维,必须先弄懂这个核心是什么。先甩答案,核心是逻辑链拆解重建再表达。

逻辑链拆解重建再表达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和工具,没有这个能力,批判性思维就只能流于表面。

下面讲这个能力的实质。首先请认真读一下这个概念:逻辑链拆解、重建、再表达。这几个顿号表明,约取,实质是一个过程,并非一个单独动作。

为了方便理解,我拿最近玩的乐高来打个比方。

你需要用大脑处理的内容,可能原本是长这个样子的:

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存在,有自己的组织框架,由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

要理解这个内容,你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显露在外的部分,比如白、圆顶、长身、建筑,这就是感性认识。如果具象化你的感性认识,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它基本就是个印象而已。

如果批判性思维练习较少,没有有意识地去理性认识这个内容,那基本认知过程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有人问你,这个内容讲的是什么,你只能根据你的这个感性认识回答一些零散而表面的特征:白、圆顶、长身、建筑。 对于没有接触个这个内容的人来说,这些信息远远不足以还原这个内容,因为它想象出的内容很可能是这样的:

这就会造成理解差异。比如我们都知道,学英语的基本要求就是扩展英文词汇量,很多人通过感性认识将英文词汇量当作了英文单词和中文词的对应,就是以偏概全地理解了这个要求。

但如果你看过我的这篇回答,在你学习英语(比如记忆单词、练口语、练听力等等)的过程中,你觉得最有效率的方法是什么? - 知乎,你就知道,词汇量综合来说是对词汇含义和用法的综合认识。如果我们把中文对应词、词汇含义、词汇用法视为三个集合,那么中文对应词只是词汇含义的一个子集,且跟词汇用法的集合相交而不重合。

要理解到这个层面,仅靠感性认识显然是不够的,需要靠逻辑链拆分重建再表达。说到拆解,你脑海里的图像可能是这样的:

然而并不,脱离框架的零碎部分的堆积,并非我讲的逻辑链拆分。这种零碎内容,单个认识不仅困难,意义也不大。死记硬背单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碎片堆积的工作,下次再想死记硬背单词的时候,请想想上面这张图。逻辑链拆解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逻辑链拆解是对零件之间联系的拆解。这个联系包括两方面:

一是内部零件的排列方式(如上图),即事情的来龙去脉,拆解排列方式,就是“察消长之往来”,是对纵向逻辑,如时序、因果等的拆解; 二是零件之间的组合方式(如下图),即事物的瓜葛相连,拆解组合方式,就是“辨利害于疑似”,是对横向逻辑,如比较、主次的拆解。

平时说到逻辑梳理,大多数人都想到的是前一方面,即来龙去脉的纵向分析,这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搭框架的过程,没有这个框架,所有零件都失去意义,因此,拆解逻辑链的第一步就是理清纵向逻辑。

但如果不想泯然众人,瓜葛相连的横向分析也必须做到精细。厘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精进思维的必由之路。就比如说,通过区别词汇量中的单词含义和单词对应的中文词,我厘清了词汇量的概念。面对词汇量的时候,感性认识的人只有一层理解,而我有多层。看似一个小的差别,会通过更多的认知过程被层层放大:

  • 涉及到提高词汇量的时候,感性认识的人因为想当然的把词汇量和知道的英文单词的中文对应词等同起来,就会选择背单词。而我因为我对词汇量的理解是其对单词含义和用法的了解多少,并不会选择死背单词。
  • 我知道外语单词的含义不只是中文对应词,其用法更不等同于它中文对应词在中文中的用法,同时识记这二者,需要有语境支撑,因此我选择背课文。
  • 背课文的过程,我有意识的横纵向拆解课文逻辑链,就可以更有效率的背课文(具体怎么做会在live里讲,这里不是重点不展开)。

由此可见,在拆解逻辑链时,在掌握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厘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省去无数无用功,并且不断地拉开自己和别人在认知上的差距。

拆解之后,就到了逻辑链重建。重建逻辑链是依照拆解的两方面相应进行的。

重建零件之间的排列方式,就可胸有成竹,竹林虽未成,却已知高低起伏、参差错落。 重建零件之间的瓜葛相连,是画龙点睛,龙骨再好也不过池中物,必得神来一笔,方能腾云驾雾。

根据纵向逻辑搭框架,根据横向逻辑组合关系,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以上提到的逻辑链拆解、重建,实际上都是在脑子里进行的,是我们的认知过程。所以你最后重建好了,还是你脑子里的东西,大概就是下面这么个东西:

它比感性认识要清楚严谨很多,也能做到基本对应。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逻辑链再表达这一步呢?

因为再表达,是检验你脑子里刚才做的一系列事情的方法。

俗话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但其实,你不说,你也不知道。

举个例子,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和导师讨论思路,每次他都不让我们空口说来讨论思路,一定要每个人都把思路写成成文的东西再谈。这是因为论文这么逻辑复杂的东西,你脑子里想,嘴里碎碎的说,都不可能看出问题,只有写下来,才知道自己哪里还差着

同理,做口译的时候,你听懂没听懂,记下没加下,只有说出来才知道。你说你听懂了,没表达出来,对不起,那说明你纵向逻辑重建有问题,框架缺了一块,所以内容丢了;你说你数字单位忘说了,那是你横向逻辑没用笔记补上,所以没说出来。 但如果你不做这一步,不出声或者不录音回听,只是自己默默记个笔记想一想,你很可能以为你的逻辑链拆解重建是成功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曾经说,试一个人懂不懂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TA给你讲一讲,如果讲的清楚,说明他逻辑链拆解重建有序,真懂。说不出来,或者要找原文念给你听的,都不是真的懂。

再放大了说,到学术层面。参加过高端国际学术大会的人应该都会发现,越是业界大牛,讲起东西来越容易理解,基本思路都还能跟得上;越是出处茅庐的学生,越容易堆积一堆学术名词堆在一起,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为什么? 因为逻辑链拆解重建的能力越强,理解得就越深入,这意味着横纵向逻辑都能了然于胸,再脉络清晰地讲出来,就是深入浅出。

这正应了那句古话:“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据理辩驳,虽有利口,无所复置其喙。” 而这,也就是我们在逻辑链表达上最后都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

我在人事部CATTI一级口译到底有多难?有大牛可以分享经验么。? - 知乎里讲到,博观而约取的约取,即逻辑链拆解重建再表达,堪称脑力劳动最核心也最有意思的过程。其实就有意思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思维的拆解重建,可以把它想成一个思维乐高,当别人停于表面的时候,你钻进去,不断深入,就能体会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思维乐趣

理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厘清了事物之间的纠结瓜葛,就知道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而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说完了逻辑链拆解重建再表达是什么,下面就是怎么办的问题。如何锻炼这个能力,我的回答是,深度阅读。空谈思维,没有载体,是难以理解,也难以实践的。深度阅读的选材一定是非轻阅读,不熟悉的题材、甚至语言。因为唯有如此才能逼迫你去拆解重建。

深度阅读的具体步骤,需要非常仔细地例证和解释,这里并不展开讲。会在live里作为一个重点讲,有兴趣的同学欢迎来听live。

本期live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主要是以英语翻译学习方法为载体,展示讲逻辑链拆解重建再表达的应用,后期会专门开live通过深度阅读Economist文章讲提高逻辑链拆解重建再表达能力。欢迎关注。

更系统的干货和方法论,欢迎微信搜索“草头萃”,点击历史干货查看。


何謂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不是一種專門用來批評別人的詭辯術﹐相反的﹐批判性思考是專門找出自己與別人的思考與論證錯誤的一門技巧﹐目的在於建構更有說服力的論證以及提昇自己的思考能力。因此﹐批判性思考的主要批判對象是想法、信念與論證而不是人﹐無論是別人的或是自己的想法﹐都以一種小心謹慎的態度來思考﹐盡可能的避免錯誤。批判性思考的價值是避免自己接收與產生錯誤想法而導致不良後果﹐對於無關緊要的想法不需太過在意而影響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
来自華梵大學哲學系批判性思考教學網,看完就基本入门了。


我理解的批判思维不是整天跟人抬杠,而是更多地跟自己较劲,自省去我执,寻找更优解!对别人批判叫弱批判思维,对自己批判叫强批判思维。

为什么需要学习批判思维?
因为我们天天都在犯心存侥幸并自以为是的错误。比如讳疾忌医,明明眼睛很痒却不去看医生,认为是天气干燥导致的,后来撑不住了,一检查是过敏性结膜炎。很多电信诈骗和即时通讯诈骗就是利用这一点。

现在到处都在吹创新如何如何牛,但我认为创新的源头是批判,首先敢于挑战权威颠覆传统,尤其认为自己犯过错有经验够厉害而不肯尝试更好的路,这种心智模式很要命。

去我执的办法唯有自省,用批判思维的小手电筒时不时刷刷地照照自己,多问“为什么不”和 “如果不”, 从非理性的自我中跳脱出来,扮演不同的化身去思考,谦虚自然少不了,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心态更重要。

如何学习批判思维:
现代的大脑并没有抛弃而是基于远古的大脑进行着进化,所以有一些固有的偏见和缺陷(bias and fallacies)并不适应现代社会,推荐看看 Fallacies列出了很多很好的例子,比如常见的颠倒因果,把相关关系当成因果关系以及确认性偏见等等。

我经常利用旁观者清的方法来对付这些偏见,有时自己要扮演这个第三人称的旁观者,非常有效果。

另外推荐卡尔·波普的 -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尤其他倡导的证伪方法非常好。

怎么执行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和提问密不可分。坏问题会引出好问题,而好问题本身比答案更重要,她是一颗能够长成绿洲的种子,而且有些好问题值得惦记一辈子,经历一些事情以后再拿出来想想会有新的惊喜。

知乎就有很多开放的问题,不同人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此外我喜欢读书之前,想想如果自己去写的话,有什么要贯穿始终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这本书解答不了,换一本。还可以用费曼方法,将类似的书对比着读,看众说纷纭知潮涨潮落。

总之,读书做事处处有个我在,独立思考,做自己的宇宙,不做别人的卫星,尤其要对自己下狠手,敢于怀疑自己和改造自己,如此方能对自己负责,去做更好的自己。


已经给大家推荐了许多别人写的好书,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下我写的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的《思维的利剑》。

书就像是作者的孩子,怀胎十月,养育十年。等它长大了,到了该见人的时候,父母时刻期待着其他人也能像自己一样,欣赏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

父母也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我知道当初在写每一句话时面临着怎样的取舍,我知道它还有哪些因为时间的原因而无法继续改进的地方。作为这本书的作者,也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可能比任何其他读者都了解这本书,了解它的好,也了解它的不好。我已经发现207页最下面对谓词逻辑的翻译规则有个解释错误,其余还没有发现错误。只是书已经印好,许多优化方案,已经不可能实现。

不过,当别人说你的孩子不好时,你总是不爱听的。而且,在我看来,它真的太美了。那些知识的美,我不忍独享。虽然写作这些非虚构类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不至于一夜白头,可至少是少睡了很多觉。不过,哪怕过程再辛苦,我也愿意将这些思想凝固成文字,与大家共赏。

这本书一共十四个章节,20万字左右,算不得有多长。我本想着写得凝练一点,怕太长了大家不爱读。不过现在看来,更大的问题是案例太少,很多人读不懂。如果让我现在再来写第二版,我可能会扩充到30万字左右。时间实在是有限,我没能为这本批判性思维教材准备插图,也没有准备练习题。如此看来,它不是一本合格的教材, 最多算是通俗读物吧

然而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是很优秀的。虽然还有“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存在,但那也只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让它变得更加优秀。

它优秀在哪里呢?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等会把书中已有的导读全文复制粘贴过来,读者耐心看看就知道了。

再说些书里没有的话吧。怀胎只要不到十个月,可一个婴儿长到性成熟的年纪却要十多年。同样,我写这本书,把写作初稿和修订完善的时间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年时间。而我要成长为能写出这本书的人,却花了不止十年。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文笔,这本书也不是虚构的故事小说。我是指信息和信息处理能力。

我花了不止十年的时间,慢慢搜寻积累到这些信息。我不记得自己读过多少本书,看过多少篇文章,上过多少门课,参加过多少次讨论关于。我相信信息的积累量在人群中应该是正偏态分布,而我自己应该在极为靠右的位置。

不只是静态的信息,动态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在慢慢增长着。小时候的我,不知道统计学和概率论,不知道一阶逻辑和模态逻辑,不懂心理学和哲学,不知道该怎么设计实验,该怎么进行科学研究和调查,不知道该怎么给概念下定义,怎么对概念展开不同维度的分析。小时候的我,解不出数学题,看不懂英文,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不了解,对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模型也都完全无知。今天的我,信息处理能力和绝大多数人相比,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在我自己的眼中,自然还有许多不足。

在书里我提到,人类之所以能成为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就是因为刚出生的人类幼体极为愚蠢,必须依赖成体的照料才能生存,如此才能换来极大的神经可塑性。幼小的我们越无知越愚蠢,我们拥有的进步空间也就越大。

我本来没想过要给书定一个副标题,后来编辑说要有,那就准备定《思维的利剑:认识人类的愚蠢》。编辑并不同意,我也就没有强求,于是这本书的书名成了《思维的利剑:批判性思维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世界》。

编辑为什么不同意呢?可能是担心读者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愚蠢吧。虽然我反复强调过,我不是说你蠢,我是说在座各位都蠢。然而大多数人恐怕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分有了人类这个物种的愚蠢。

大多数人不知道人类的神经网络并不是为了解决复杂抽象问题而设计的。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们实际的推理过程完全达不到逻辑学和统计学以及概率论的要求。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误的信念。大多数人只想着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

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更大的世界,因为那里的风光可能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原来这么愚蠢。

通常,一个反复强调人类的愚蠢的人,一个自认为比绝大多数都要优秀的人,多半是一个自信到傲慢的精英主义者。

通常,一个自认为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人类的愚蠢,来使得绝大多数人都能有所进步的人,多半是一个天真到愚蠢的理想主义者。

我不知道自己是前者还是后者,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让大家自行判断,独立思考吧。

导读

在第一章“你就老实告诉我,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中,我简要介绍了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学会批判性思维有什么用。我提到,人类是一种由信息驱动的复杂机器,批判性思维虽然不能改变基因信息,但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取文化信息。我也强调了,光有批判性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之后,读者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来提升人类思想库中的优质思想的浓度。读完这章,读者应该能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开始刻意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能力。
在第二章“我不是说你蠢,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蠢”中,我谈到从负熵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体,并提及生命体的自我复制和随机变异,然后快进到智人(也就是我们这个物种)的诞生与发展壮大。其中格外强调了语言这一特殊的能力给智人带来的优势与局限。我讨论了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和科学化趋向与人类与生俱来的非理性心理机制的冲突。但同时也提到人类较之其他物种更强的学习能力,从而让各位读者不要对人类本质的愚蠢太过悲观。读完这章,读者对人类的漫长演化史有了粗浅的认识,在知道现代社会对人类的要求之后,也应该更清晰地明白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第三章“人类生活在三个世界之中,所以才这么厉害”中,我给大家提供了我修改过后的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人类同时生存在客观的物理世界、主观的心理世界以及客观的知识世界之中。我详细讨论了三个世界的区别与联系,谈到了它对人类的意义。最后还提到了哲学家们为了理解究竟何为真理而提出的多种真理理论。本章的理解难度较大,但是却很重要。那些世界观本不清晰的读者,可以暂时借用这个三个世界理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而一个成熟的世界观对于读者的价值,不言自明。
在第四章“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中,我简要谈论了人类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着重强调了人类信息加工的认知双过程理论,分别是无意识的直觉认知系统1和有意识的理性认知系统2。我还提到了包括证实偏误、框架效应、基本归因谬误在内的许多认知偏误,也就是人类认知系统中自带的系统性犯错倾向。最后还提到了智商这个概念。人们大多高估了智商的作用,低估了理性思维方式的作用。读完这章,读者应该对人类的认知系统和认知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知道理性思考是一件很难但是又很重要的事情,而且要学着刻意避免那些认知偏误。
在第五章“做人要讲道理,那该怎么讲道理”中,我讨论了什么叫讲道理,又提到人类虽然能讲道理,但有时却会刻意不讲道理。我的重点是在阐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理、类比推理这四种推理形式的特征,也谈到了我们在使用这些推理形式时,容易犯的错误。我简要提到了人类认知的可得性启发法,这意味着人类天生就不擅长做统计推理和计算概率。我也提到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这意味着人类的推理严重依赖于类比推理这一可靠度不太高的推理形式。读者在读这章之前,肯定也会做推理,但在读完这章之后,对推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读者讲道理、做论证的能力应该会更强。
在第六章“把概念搞明白,才能把道理讲清楚”中,我提到了要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就必须对概念这一思维的原子单位有清晰的认识。我讨论了概念本质的模糊性,这意味着定义一个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提到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这便是定义概念的两大方向:外延定义法和内涵定义法。内涵定义法是重点,细分为属加种差定义法和操作性定义法。我强调了在定义概念时要遵守的四个原则。最后还以哲学这一学科为例,分析了“原因”与“理由”,“偏好”与“偏见”这两组概念。读者读完本章之后,应该能掌握定义概念的方法。随着读者自己的不断练习,为概念下定义的能力会越来越高。
在第七章“你这都是谬误,别想误导我”中,我将逻辑谬误归为四类,分别是前提和结论无关的不相干谬误,前提无法充分支持结论的不充分谬误,暗含错误前提的不当预设谬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所产生的语义模糊谬误。常见的不相干谬误有人身攻击谬误、诉诸伪权威谬误、诉诸公众谬误、稻草人谬误。常见的不充分谬误有滑坡谬误、因噎废食谬误、以偏概全谬误,弱类比谬误。常见的不当预设谬误有带有错误预设的问题,带有错误预设的选项,非黑即白式思维谬误。语义模糊谬误主要概念的不精确导致。读者读完之后,应该能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谬误,不再受其误导。而且读者自己也要有逻辑操守,不要使用这种逻辑谬误来进行推理。
在第八章“你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解释’”中,我简单提到了人类对解释的特异性追求。然后详细阐释了目的论解释和机械论解释的差异。前者适用范围小但是用起来简单,后者解释力度更强但是更难掌握。接下来我重点讨论了统计学这一数据收集、处理并解释的学科,并强烈建议大家继续找统计学的资料来学习。最后我提到了实验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双盲实验这一经典实验设计范式,读者应该能知道它所具备的强大解释力。在读完这一章之后,读者能明白朴素解释与专业解释之间的差异,并有意识地寻求更专业的解释,无论是求助于专家,还是自己成为专家。
在第九章“这世界很复杂,我究竟该相信谁说的话”中,我首先向大家展示了笛卡尔的怀疑论方法,然后指出科学应该作为我们今天的第一信任原则。接下来介绍了三个更实用的信任原则,分别是休谟原则、专业可信原则、利益相关不可信原则。然后我强调,可信度低并不意味着错误。我强调了知道与相信的差异,人们现在更多地是选择相信他人知道,而不是自己去知道。我建议大家应该对未经怀疑的所有信念体系都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包括亲友给出的信息和自己脑海中已有的信念。读者在读完这一章之后,应该养成怀疑的习惯,并掌握判断陌生信息可信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第十章“走进科学,从科学哲学出发”中,我首先介绍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对人类世界观的改变。然后讨论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观,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备可证伪性。接下来又介绍了库恩对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范式演进的过程,这意味着科学并不像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以为得那么理性和权威。最后提到了科学的发展导致了无知的减少,提到了这对人类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读者在读完这一章之后,不会再盲目地信任科学,而是理性地信任科学。同时对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层面,还是微观的个人信念行为层面。
在第十一章“如何判断善恶是非?应用伦理学”中,我首先强调了伦理规范是比法律规范更基础的一类应然性规范,并指出具备伦理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道德评价。 接下来,我提到了伦理学的基础知识,也就是道义逻辑词“应该”、“允许”和“禁止”之间的关系。然后重点放在三大规范伦理学体系上,分别是注重行为本身之正确性的义务论,关注行为是否能造成最佳结果的功利主义,注重培养人类自身美德的美德伦理学。最后我给大家分享了四个我个人的道德原则,分别是讲道理原则,公平原则,与人为善原则,不多管闲事原则。我还一般化地分析了“打孩子”这一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读者读完这一章节,应该能意识到道德判断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具备更高的道德判断水平。
在第十二章“修辞学是一门说服的艺术,大家不要乱用”中,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修辞学的四大原则,这四大原则告诉我们,分歧和争议永远都存在,而且也理应永远存在。接下来我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放在现代语境下解读。展现了三大修辞方式,分别是示之以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中示之以威最能有效地说服他人。动之以情是利用人类的各种情绪来改变其态度和信念。我介绍了愤怒、快乐、悲伤、恐惧、惊讶、嫉妒等情绪。在我个人最偏爱但同时也是效果最差的是晓之以理中,我着重强调了哲学论争中的宽容原则。这种说理论争的方式必然能说服理性和真诚的人。读者读完这一章节,加上持久的实践练习,一定会更擅长说服他人。
在第十三章“谓词逻辑是一种优秀但不完美的思维语言”中,我先向大家介绍了逻辑学作为研究推理与论证的学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谓词逻辑则是逻辑学最近一次的重要变革。我讨论了逻辑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这三大基本定律。然后提到了谓词逻辑的基本符号,并继续展开讨论如何将带有一元谓词的自然语言翻译成谓词逻辑语言。接下来学习如何翻译带有关系谓词的自然语言,最后学习如何利用带有等号的谓词逻辑系统来表达自然语言语句。我还提到了模态逻辑与可能世界语义学。读者学完这一章之后,最好能掌握如何将自然语言翻译成谓词逻辑语言,以实现更加严谨和精确的推理与论证。但如果实在没有学懂,那就算了。
在第十四章“最后再说几句心里话”中,我首先提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再分享了几个我个人的学习经验,分别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系统的结构,与他人分享知识,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加入学习型社区,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拥有学习的方法论。我也提到了模因理论,这是以观念而不是以人的视角来看待信念的传播。最后,我强调了真正的知识与表面的知识的差异,而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让我们具备更多的真知。读者读完这一章之后,除了更了解写作本书的我之外,在学无止境的道路上也能更进几步。

购买方式:在天猫、亚马逊、京东、当当网等电商平台上搜索书名即可。也可以在线下的新华书店找到。


critical thinking这个翻译真是坑爹啊~~~中文翻译叫做批判性思考,实际是完全不沾边的! 真正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疑点性思考...其主要的原则是对于实际情况提出有争议性的议题,argument-constructive and creative...这个,俺们导师留作业的时候,特别和我们提过要求及详细的介绍过这个词

不知道为毛坑爹的中国词典要翻译成批判性思考~和批判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需要先破除"思维能力可以单纯靠看书培养"的错误观念。

更新:做什么?从观察事实做起,什么时候能脱离他人的影响,独立根据已有材料勾勒出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事物的基本特征,来龙去脉,什么时候就算入门了“批判性思维”。


当你形成了一套令自己信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后,再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融入自己的体系的时候,自然就是critical thinking了。 这个东西不需要专门的看书,应该博览群书,尽快形成一个令自己信服的思考框架


1.书籍推荐

如果对批判性思维不是非常了解,首先建议读这本书——《批判性思维》

这本书主要讲了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让人能够对批判性思维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把握。可谓之道。

然后建议读这本书——《批判性思维工具》

这本书从批判性思维实际应用的角度设计了方法和制度,内容深刻,却通俗易懂,能够让人循序渐进的把理论应用在现实中。同时还给出了在具体领域中应用的建议和应用的实例。即谓之术。

当然很多人提到的这本《学会提问》也是非常不错。

只是我个人觉得总体来说不如上面两本书的可操作性强。

最后,国人的这本《批判性思维教程》也值得一看。

这本书的理论论述的详细程度要比前几本都严密且清晰,美中不足的是它与实际的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没办法,毕竟是我大天朝的教材。

2.关于能力提升的个人拙见

我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只有【不断练习】这一条路。

在了解了书中的理论和练习方法之后,只有不断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进行练习,才能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种练习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随时审视他人的观点或者审视自己的想法,比如解决学术研究中的困难或者应对生活上的难题。

批判性思维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它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强大的实用功能,它可以应用于睡觉和排泄以外的一切活动。

最神奇的是,随着不断的思考练习,大脑还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思维相关的大脑神经回路的髓鞘就会越来越厚,也就意味着神经元更绝缘,这样信息在这片区域就能传递的更稳定更快捷。

如果说人话,也就是批判性思维思维能力得到了【速与质】的提升。 综上,这就是我认为的, 能够提升思维能力的【不断练习】的本质原因。


大学时,我们一个理工科院系,创始院长让我们啃一本英文版的critical thinking,我很难理解。看到此题目,觉得当时的院长还是很是有考虑。

我推荐的书是GRE考试作文,练习几遍真题就能提升的逻辑思考能力。

当时也很奇怪,老美为什么让研究生candidate考核这玩意,后来知道,一切学术和思考,这玩意是最核心的了。


最近一直在在寄托上指导学生写GRE作文( @戴斌@国石 都有提到),作为我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GRE作文的核心就是批判思维。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要做到批判性思维,最关键的其实是要有干货,就是要对这个世界有足够的了解。比如说GRE有这么一道真题

In a study of the reading habits of Waymarsh citizens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Waymarsh, most respondents said they preferred literary classics as reading material. However, a second study conducted by the sam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type of book most frequently checked out of each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Waymarsh was the mystery novel.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espondents in the first study had misrepresented their reading preferences.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what specific evidence is needed to evaluate the argument and explain how the evidence would weaken or strengthen the argument.

大概意思就是某地方的人声称喜欢看文学经典作品但是其实当地的图书馆记录显示神话小说的借阅频率更高,这说明这些人在撒谎。
问你需要什么证据来判断这个论证是否合理。

要写这道题,需要想到一些点。比如说,看书不一定要借出去可以在图书馆里看;或者借书之后可以续借,这样借阅频率就可能比较低;可能不是借书,而是买书。甚至由于文学经典作品往往属于公共领域,不受版权限制可以在网上下载来看。

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核心技能是当别人说用A来解释某件事的时候,你能提出BCDE等其他的解释或者可能性。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逻辑思考是不够的,还需要知识或者干货。比如在上面这个例子里,你需要知道图书馆有阅览室,图书馆借书可以续借,版权是有期限的等等。

有了干货,就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虽然未必能看得全面,但至少不会被一些片面的思想所蛊惑。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开始。 顺便做个广告,我的GRE作文6分教学博客,欢迎参加我的GRE写作教学行动研究。

=====================分割线============================
干货的问题还可以展开分类讨论。除了干货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感觉这个答案应该可以浓缩我的博士论文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了。慢慢更新吧。


想了解“批判性思维”本身,ls各位列出了好多书单了,都看一看。

想要具有“批判性思维”,那么杂七杂八的书(关于史地生化等的严肃书籍,或者至少是普及本)先看100本再说。

要批判,本身除了“逻辑”本身的力量以外,你还得有积累,这是本回答的理由。


同意@戴斌 。

写GRE考试中的Argument和Issue. 尤其是前者,很锻炼思维的严谨性。

可惜好多人考完之后,把这种思维习惯都丢了,堪比买椟还珠。

--------------举---个---栗---子---的---分---割---线--------------

直观点,就拿最近的热点事件举例。

这是Nature网站上质疑叶诗文的那篇文章:http://www.nature.com/news/why-great-olympic-feats-raise-suspicions-1.11109#/Ed_note

这是华人Lai Jiang对上文的Argument及其译文(http://bbs.hupu.com/4109332.html). 请学习他的论证手法,并对照普通的网上言论,就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了。


有敢于质疑一切的勇气
否则哪怕真有一本武林秘籍,包你一看就能获得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你也不敢。你敢质疑自己认为“靠看看书就能养成批判性思维”这个想法本身吗?既然你都没有看过全世界所有的书,你又怎么敢认为“靠看看书就能养成批判性思维”这个想法是错的呢?我自己的判断能力有限,完全跟着现在的判断走又真的对吗?

遇到事情就独立思考
遇事就问的习惯是跟这条完全背道而驰的

对自己任何“理所当然”的想法都要保持高度谨慎
做手机么,就是一块电路板套上外壳,正面加一块屏幕一块键盘,背面加上电池之后让用户能盖上外壳。现在我们来谈谈怎么设计这个键盘。QWERTY全键盘你看怎么样?不行的话我们就换回9宫格好了,没有其他办法了。

不预设立场地客观看待事物
不掺带个人感情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技巧,但很难做到。相当容易也正是因为难做到才显得珍贵。
特别是忠诚观念

不能满足于看到了表面现象,要洞察事物本质,去分析理解其中的关系和对问题本身的影响

一个朋友半年前的观点:
- “房地产怎么可能降啊,不涨都蛮好了,你知不知道这东西牵涉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绝对不可能降的。”
- “好吧,我承认15年内泡沫是会倒,但绝对不是现在。”
他现在在一家地产公司做策划,准备辞职了。

他不敢想象房价为什么有可能降,为什么可能不继续这么涨。
“比你(也就是跟他对话的我)牛逼100万倍成功100万倍的人都认为房价不可能降,我跟他们一样聪明,我同意他们的观点”——这段是对内心的猜测
“前面是运气不好导致我判断失误,我和我佩服的牛人都没错,你(嗯,也还是回答问题的我)也不过是运气好”。

对应前面几段,看出他这次“运气不好”问题出在哪些地方了吗?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所以,想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包含的要点,以此对应非批判性思维弱点,个个击破。

以下由北大哲学系教授陈波在混沌大学的课程整理而成。私信混沌君关键词“陈波”,即可免费领取完整课程视频~

批判性思维定义: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其目的在于合理地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部分:论证理论,谬误理论

主要涉及:论证的识别、论证的图解、论证的评估、论证的建构,以及对坏论证(思维谬误)的反驳。

从结构上看,一个论证包含下列要素:

1.论题

2.论点

3.论据

4.论证方式

5.隐含的前提或假设

在理解、评价和建构论证时,批判性思维涉及如下 8个要点,各自涉及相应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方法我们逐一举例说明:

(1) 理解论证所涉及的论题、关键概念、立场和观点。

忒修斯之船

据记载,忒修斯是传说中的雅典国王。在成为国王之前,他驾船率人前往克里特岛,用利剑杀死了怪物米诺陶,解救了作为贡品的一批童男童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英雄忒修斯而一直维修保护那艘船。随着时光流逝,那艘船逐渐破旧,人们逐渐更换了船上的甲板,以至最后更换了它的每一个构件。这时候人们发出疑问:更换了全部构件的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2)辨别和分析论证的论点、主要理由及其逻辑关系,图解论证结构

(3)定义论证中的关键词,澄清主要论题的精确涵义。

美诺悖论:

a)如果你从事研究工作,那么,或者你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

b)若你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c)若你不知道你所寻求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d)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e)所以,你的研究工作不可能进行。

这个论证有效吗?

请注意,该论证中的前提有歧义:

?A.你知道你所探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c) 是真的,但 (b) 是假的;在 (B) 的意义上,(b) 是真的,但 (c) 是假的。但两个前提不能在同一种意义上是真的。于是,从一对真的前提,即
(Bb)和 (Ac),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其中有歧义性。

(4)评估前提和理由的真实性或可接受性

斯多亚派的推理,劝男人们都不要结婚:

?如果你结婚,

?你或者与一位 beauty 结婚,或者与一位 ugly 结婚;

?如果她是 beauty,你将与人分享她;

?如果她是 ugly,你将成天面对一个惩罚;

?所以, 你或者将与人分享她,或者成天面对一个惩罚。

?但这两者都不是你所想要的,

?所以,你不要结婚。

解析:这个推理的过程正确,但某些前提(理由)不真实。

(5) 评价推理关系:审视它们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如此规劝男人们都要结婚:

?如果你结婚,

?你或者娶到一位好老婆,或者娶到一位坏老婆;

?如果你娶到一位好老婆,你会获得人生的幸福;

?如果你娶到一位坏老婆,你会成为一位哲学家;

?所以,你或者会获得人生的幸福,或者会成为一位哲学家。

?这两个结果都是不错的,

?所以,你应该结婚。

解析:苏格拉底使用了肯定后件式推理:如果p则q,q,所以p。

(6) 挖掘隐含假设:挖掘和拷问论证中隐含的前提、假设、含义和后果

上帝和石头悖论

?如果上帝能够创造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他不是万能的,因为有一块石头他举不起来;

?如果上帝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他不是万能的,因为有一块石头他不能创造;

?上帝或者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

?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

请问:这个推理能够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吗?

A:可以;B:不可以;C:不确定

分析一

?如果上帝不是万能的, 则上帝不是万能的。

?如果上帝不是万能的,则上帝不是万能的。

?或者上帝不是万能的,或者上帝不是万能的。

?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

分析二: “不能”的多重含义

即使石头推理不成立,我们也仍然面对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例如: 如何用理性的方式去证明上帝不是全能的?如何去跟上帝的信仰者讲理,反驳“上帝全能”的信仰?更一般地说, 如何去厘清理性与信仰(如对全知、全善和全能的上帝的信仰)的关系问题。

(7) 反驳无效的论证及其谬误

反驳或削弱某个论证,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

?直接反驳其结论,可以举出与该结论相反的一些事实(举反例),或从真实的原理出发构造一个推理或论证,以推出该结论的否定。

?反驳论据,即反驳推出该结论的理由和根据,指出它们的虚假性。

?指出该推理或论证不合逻辑,即从前提到结论的过渡是不合法的,违反逻辑规则。

(8) 建构替代论证,得出一个更全面和更合适的结论

人们不仅需要反驳谬误,更重要的是要揭示真理;不仅要否定论敌的观点,更要传播自己的主张,而这都需要以论证的形式进行。

论证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1.论题本身必须清楚、确切,在论证过程中要保持同一。

2.前提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至少是论辩双方共同接受的。

3.论据必须是彼此一致和相容的。

4.论证中所使用的推理形式必须是演绎有效的,或者是归纳强的。

5.论证的表述方式要有足够的亲和性和感染力。

参考书目

?尼尔·布朗斯、图亚特·基利:《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张晓辉、

马昕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波:《逻辑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陈波:《逻辑学是什么》, 插图精装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陈波:《悖论研究》(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陈波:《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以上由北大哲学系教授陈波在混沌大学的课程整理而成。私信混沌君关键词“陈波”,即可免费领取完整课程视频~

戳课表了解详情?加入混沌大学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关于critical thinking方面的书,我看过的有《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谷振诣 的《批判性思维教程》、《超越感觉》,个人感觉,国产的谷振诣 的《批判性思维教程》这本书写的最好、最全面、分析也更深刻,然后是《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和《学会提问》这两本书,最好先读谷振诣的那本,然后再读这两本,最后的那本《超越感觉》写的没有前三本那么详细,书体很薄,可以做参考性的小册子使用。
另外,也可以结合国内的一些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的节目,比如《冬吴相对论》、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等。


推薦閱讀:

哪些書曾經令你愛不釋卷又不忍讀完,讀完之後又悵然若失的呢?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拓撲學入門資料?
中國當代文學有哪些好的小說?
能否推薦一些不錯的散文或者散文集?

TAG:书籍推荐 | 批判性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