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死於木門道之戰,是被司馬懿暗算嗎?
1.陳壽對張郃的評價是:「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這樣智勇雙全的將軍怎麼會輕易中了埋伏?
2.膝蓋中箭並非致命傷,怎麼就當場戰死?
3.裴松之注《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失中郃髀」。這似乎暗示了什麼,但司馬懿有加害張郃的動機嗎?
要說司馬懿害死張郃,就太拔高司馬懿,以及太貶低張郃了。
就算司馬懿說了要追,張郃也絕不會策馬奔騰,追得瀟瀟洒灑。那還是張郃嗎?說好的「巧變」呢?就這頭腦怎麼被諸葛亮忌憚?(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雖說有時候人的思想是很奇怪的,比如劉備在夷陵駐紮,就連遠在魏國的曹丕都說劉備這樣搭帳篷要完。你說他的部下不會勸幾句?但那劉備畢竟是「怒而興兵」,眼裡只有孫權。出昏招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張郃先前還頭腦清醒地說不追,老大我們不追。後來不得已奉命去追,卻亢奮地追進了木門道?
若不是有利可圖,他會這麼做嗎?
以下是我管殺不管埋的臆想:張郃本不願追擊,追擊途中卻發現了可趁之機,打算抓住機會痛打諸葛亮一頓,但被道高一尺的對方暗算了。(司馬懿還被甲首三千呢)
張郃一開始的追擊,應該是認認真真地按照兵法來——追逐主動退卻的敵人不靠近(縱綏不及)
路上順便撿撿敵軍落下的避孕套盒啊,小黃書啊,強烈譴責一番之後默默入兜……
再看看時間,準備打卡下班。可為什麼會追到木門道去呢?他就沒有考慮過被埋伏?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林木、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
《吳子》又云:險道狹路,可擊。
畢竟張飛就曾經在山道上設伏,截擊張郃,把他的軍隊一拆為二,張郃所部被打到剩十幾個人。
(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退)
不過那次畢竟是被張飛突擊了,才堵在山道,前後不能救。
而這次是張郃自己跑過去的,所以他一定是看到了戰機。
填空題:
張郃在打卡下班前,看到的「戰機」是()
A:戰鬥機
B:戰鬥機會
C:詹姆斯基徹
D:;…?『1々"』&
戰鬥機會怎麼看?
請看82集大型古裝歷史劇——《曹劌論戰》
敵人跑了,老大要追,曹劌說別追追,讓我瞅瞅(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曹劌獲得勝利的時候頭腦依舊清醒,先看敵軍是否有詐——敵方車印混亂,旗幟紛紛倒下。於是知道這的確是敗軍,才開始追擊。(「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如果張郃也是看到了類似的機會,並想要去抓住,並不奇怪。不然以他一世英名,打死我也不信他是唱著「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話兒要交代……」的歌追向諸葛亮的。
諸葛亮這個人做事謹慎,自從馬謖那事後就更加病態化發展。他退兵,肯定是前後左右都安排了斥候。張郃在後面撿小黃書,正在翻到第幾頁,他不會不知道。
「因為那即是我的安排,又何須在意?……等等!張郃……」
諸葛亮一定想起了馬良死的那天他在夕陽下的奔跑,那是他逝去的青春……
馬良因夷陵之戰而敗亡,諸葛亮就加倍對馬良的弟弟馬謖好,就在馬謖剛畢業,要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就在街亭被張郃吊起來,當著諸葛老師的面吊打了一頓。雖然諸葛亮那年也收到了姜維,認為姜維不輸於馬良。但終究難以難以釋懷。
兵法云:「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對付一般的將領夠了,但像張郃這樣身經百戰,足智多謀的人,你演技不好,他是會轉檯的!
當年張飛揚言要斷絕曹休的後路,曹家將領們都拿不定主意,只有曹休認為不對勁,說「丫如果真要斷我路,早就不動神色把這事給辦了。嚷嚷啥?因為他做不到啊!」(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張聲勢,此其不能也」)
這就是我方演員入戲不深,觀眾代入不了,不但不上當,還要來一句「要走心啊!」
且看後來劉備是怎麼把夏侯淵忽悠到位,忽悠到瘸的。
漢中戰役。曹軍這邊有夏侯淵和張郃,堪稱珠聯璧合。跟劉備互毆了一整年,過完年後,劉備打算玩一把大的。
先是挪到定軍山,晚上去燒對方營前的拒馬木,然後猛攻張郃,做出「今晚翻定你牌了!」的霸道總裁姿態。
張郃扛不住了,可能說了些「大過年的多少給點」的話,夏侯淵就給了一半兵力給東營的張郃。
結果劉備脫掉上衣,露出結實的胸膛——今晚真正的翻牌目標是夏侯淵!科科~
便有了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震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
其實後面應該再加上一句「至此,三國鼎立」
一個戰術的達成,需要將真正的目的藏在後面,做出檯面上極為逼真的假象。因此,諸葛亮當時的想法或許是這樣的——張郃不會追擊堂堂正正之軍,那我們就像真正的敗軍一樣敗退吧!
張郃便看到了——敵軍的斷後部隊,得知我方追擊在後,於是步伐凌亂,軍旗不穩,輜重丟棄。爭先恐後往前跑。
兵法云:「行陳不固,旌旗亂而相繞」「戎馬驚奔,兵車折軸」
這些都是可趁之機的體現。
兵法還給出建議:「太疾則前後不相次,不相次則行陳必亂,如此者,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勝矣。」
張遼同學一定對這句話很熟悉,因為當年遠征白狼山,他和曹操撞見袁尚、袁熙和塌頓的大軍(卒與虜遇,眾甚盛,被甲者少,左右皆懼),但是敵軍隊形散亂,張遼於是勸曹操速攻,曹操說小夥子你很勇敢啊。就把自己的部隊交給張遼指揮,大破敵軍,斬單于塌頓。
張遼: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做了點份內的工作,謝謝大家的厚愛。
因此,張郃有可能追著追著看到了戰機,打算捅諸葛亮一下,以至於被引至木門道。
張郃信了敵方的後軍在毫無章法地撒腿狂奔,那諸葛導演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六韜》說,埋伏士兵,誘敵部隊不斷假裝敗退,直到敵軍追擊到埋伏點(伏其銳士,佯北不止,過伏而還)。
諸葛亮:萬箭齊發!
張郃:閃!
諸葛亮:萬箭齊發!
張郃:閃!
諸葛亮:萬箭齊發!
張郃:三張萬箭??啊,我的膝蓋!——
張郃卒。
諸葛亮:我(嗶——)這是連弩!!!
按理來說,張郃都五六十歲了,平常不見他以衝鋒陷陣為名,現在應該不會衝到前鋒去(像黃忠這種身為將軍,沖得比小兵還快的奇男子也是少見),想必更是被衛隊簇擁的,現在膝蓋(一說是大腿)中了一箭。要麼是伏兵專門瞄張郃。要麼就如書上形容的居高臨下,亂箭齊發,人過轟腦,雁過拔毛。
古代醫療條件不足,動脈大出血,或者併發症,或者傷口感染致死也不是不可能。萬一哪個手黑的在弩箭上塗點馬糞呢……
匿名點贊的一定是馬謖!
張郃:我本來死於大腿傷,直到樓主讓我的膝蓋中了一箭
~~~~~~~~~~~~~~~
嗯,關於裴松之注的這一段,魏書司馬懿傳和晉書宣帝紀中都沒有出現,但是魏略和資治通鑒中都提到這樣的內容,鑒於這幾本書的順序是《魏略》《魏書》《裴注》《晉書》《資治通鑒》...一般認為...在研究魏國歷史上,魏書和晉書的可信度最低,因為作者都有意避諱了司馬氏的一些行為,比如這裡讓張郃去追擊
所以,裴松之註解這一段內容,是比較可信的
但是這裡「弓弩亂髮,失中郃髀」...是射中了髀,大腿,不是膝蓋
所以,僅僅憑藉這裡的史料,是不能判定司馬懿把張郃給暗算死的,而且這個時候曹丕還活著,從後來司馬懿被託孤時候的表現來看,他是在後來跟曹爽的矛盾激化之後才不得不奪權,而且他活著的時候也沒逼曹芳禪位,所以說這個時候他實在沒有殺死張郃的必要
太刺激了,驚現淚痕2世 @張a費t ,早知道你水平低,沒想到快2018年了,連曹魏都督制都不懂,在拿分權來黑 @司馬懿 前,先學習一下曹魏都督制,好吧。後面還有神一樣的翻譯,甚至連張郃建議分兵的雍、郿2縣在戰場後方都不知道。
- 晉書宣帝紀: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
司馬懿是【都督】,到底懂不懂曹魏的都督制?
都督制下,統帥本來就1個,什麼叫司馬懿希望雍涼軍的統帥只有一個就夠了?
司馬懿完全掌控雍、涼2州的軍事權利,統領張郃、費曜、戴凌、郭淮等人,壓根就不存在什麼分權的問題,哪怕分兵了,也要受到司馬懿的節制。何況司馬懿真的分兵了:
- 漢晉春秋曰: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
- 資治通鑒卷七十二: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
司馬懿派遣費曜、戴陵率領4000人屯上邽,自己救祁山。司馬懿分兵給費曜、戴陵等,是不是魏軍至少三個統帥了?
張郃只是建議分軍,壓根就沒有表示自己要當分軍統帥。
而張郃建議分軍的雍、郿2縣,是在戰場後方。
- 晉書宣帝紀: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
- 漢晉春秋曰: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
- 資治通鑒卷七十二: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張郃欲分兵駐雍、郿,懿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
張郃建議司馬懿分軍,在雍、郿2縣,說的很清楚了:
是【往雍、郿為後鎮】。
是【往雍、郿為後鎮】。
是【往雍、郿為後鎮】。
難道張郃精神錯亂了,還是慫了,要跑到後方,當什麼後鎮分軍統帥?
既然在雍、郿2縣為【後鎮】,分前後軍,那就有前軍。司馬懿說的【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這個【能獨當之者】,能否獨當一面是指司馬懿他自己,不是指張郃。大致翻譯就是:要是我司馬懿統帥的前軍能夠獨當一面,那張郃將軍你說得對。
張郃壓根就沒有說自己要當分軍主帥,而司馬懿說的【前軍】是指自己, @張a費t 大仙的神翻譯,居然編造張郃要當分軍主帥了?這是不是給人一種欽ding的感覺?
司馬懿後來可是分兵給張郃了,自己正面抗諸葛亮,讓張郃去抄諸葛亮後路,可是張郃遇上王平打不下來
- 三國志王平傳: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 漢晉春秋曰: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司馬懿都讓張郃進攻諸葛亮的南圍了,這算不算分兵,算不算分權?攻諸葛亮的南圍,算不算抄諸葛亮後路?可惜王平守南圍的後路,張郃沒有打下來。
司馬懿自己正面和諸葛亮PK,分兵給張郃去抄諸葛亮南圍後路,自己張郃沒有打下,怪誰?
漏掉張郃進攻南圍的王平的史料,是故意不寫,還是壓根不知道?
@天涯淚痕粉絲 淚痕體又出現了。
整個魏軍不知道張郃在替死,但你居然看出司馬懿把張郃當「避雷針」!
司馬懿跟在張郃後面?張郃不能慢慢走?
張郃是抗蜀英雄?張郃怕被恥笑慢慢走?張郃不能慢慢走?
你莫非是張郃肚子里的蛔蟲?
- 張郃軍隊,就在司馬懿前面10米追擊,不行嗎?非要跑的飛快?
- 關於「俘斬萬計」看下面這個回答:
大內義興:《晉書》中「司馬懿大敗諸葛亮,俘斬萬計」一事,是否屬實?
司馬懿是都督,張郃死前,司馬懿也是雍涼軍區第1人
- 晉書宣帝紀: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
什麼叫張郃死了,司馬懿自然成了雍涼軍區第一人?不懂曹魏都督制,就敢來秀,真是神奇。重要事情說3遍:
- 司馬懿是都督,張郃死前,司馬懿也是雍涼軍區第1人。
- 司馬懿是都督,張郃死前,司馬懿也是雍涼軍區第1人。
- 司馬懿是都督,張郃死前,司馬懿也是雍涼軍區第1人。
下面又見淚痕體, @天涯淚痕粉絲 ,這個淚痕體很有趣啊:
張郃和司馬懿徹底撕破臉,到時候對簿朝廷,到底是寒門出身的張郃有優勢,還是名門望族加託孤重臣的司馬懿有優勢?
說白了,那些下將罵罵司馬懿,不過是過過嘴癮,張郃這種身居高位的人反而不能如此放肆。得罪司馬懿,乃至得罪曹魏士族集團,對於張郃來說有什麼好處嗎?
追擊漢軍,最壞的結果就是戰死,但這樣張郃會成為烈士,子孫也可保全
但反之和司馬懿搞政治鬥爭,結果如何,誰能預料?
或許到最後你才會發現,還不如光榮戰死在戰場上好呢。
總結一下就是:張郃覺得朝堂上鬥不過司馬懿,所以選擇在戰場上狗帶,去死 ,保全家族。
還有張郃是寒門,給個史料,好吧?
莫非張郃應募當軍司馬=張郃是寒門?
首先司馬懿和張郃的矛盾從諸葛亮四伐開始的時候就有,並非諸葛亮退軍時才爆發的。
一開始兩人就因為是否分兵吵了起來,張郃希望司馬懿分他一路人馬,兩人協同作戰抵抗漢軍,就和一伐時一樣,曹真張郃分軍作戰大破漢軍。
可是司馬懿怎麼回答張郃?
【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司馬懿的意思是說,如果自己分兵給張郃,那他難以能獨當一面對抗漢軍,於是拒絕了張郃的建議。依然由他自己統領大軍。(一開始弄錯了,之後被魔都指正了出來,故而修改。)
而這只是個開端,之後張郃又對司馬懿提供了建議
【宣王尋亮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
張郃的意思是讓司馬懿率領大軍駐守在原地鞏固防線,而【分兵】去抄諸葛亮後路。
張郃看出了漢軍的弱點就在於運糧,同時勸說司馬懿【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可以說的是相當中肯。
而司馬懿一聽張郃要分兵就覺得煩,雖然這次張郃只談及分兵沒說讓自己率軍,但敏感的司馬懿依然認為是張郃欲分他兵權,立刻回絕。
之後司馬懿就幹了件很蠢的事情,正如張郃說的一樣司馬懿【進前而不敢偪】
【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司馬懿尾隨諸葛亮,見到諸葛亮軍後卻不敢交戰,因此影響了將士們的士氣。
而不久後司馬懿也難以壓制諸將,只能和諸葛亮打一場,結果魏軍戰敗。
另外我指的分兵,是指兩人分別駐紮在不同的地方,而不是駐紮在一個地方在對漢軍發動進攻時,進攻漢軍不同的方位。前者就好比漢中之戰夏侯淵,張郃,徐晃,曹洪分別駐守在不同的地方,後者就好比官渡之戰曹操讓徐晃截糧一樣,兩者將領能獲得的獨立指揮權肯定也是不一樣的。(魔都曲解我的意思,我在此闡述一下)
【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對於司馬懿多次不聽從張郃的建議,胡三省曰:懿實畏亮,又以張郃嘗再拒亮,名著關右,不欲從其計。
可以說是一針見血,因為張郃曾經擊敗過漢軍,且聲名顯赫,司馬懿不想再讓張郃建功,故而不聽從他的計策。
之後諸葛亮糧盡退軍,司馬懿和張郃對於是否追擊諸葛亮再次發生爭吵,最終官大一級壓死人,張郃不得不服從司馬懿的命令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
張郃為人謹慎,當年街亭大勝,尚且不敢追擊王平千餘人,怎麼會在魏軍處於劣勢時(之前被甲首三千),猛追諸葛亮主力?
【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
就算諸葛亮再故意裝出步伐凌亂,旗幟倒地的樣子,能比得上街亭之戰【眾盡星散】?
那時候張郃都能保持冷靜,何況對方得勝回朝之時?
況且諸葛亮治軍,張頜是知道了,二伐的時候反殺王雙,張郃也知道。張郃看見諸葛亮撤軍,步伐凌亂,難道不會覺得詭異?畢竟諸葛亮向來是【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所以我不認同高贊答案所說諸葛亮買個破綻,張郃上套就開始猛追,最重要的這方面情節並沒有史料記載。
真正情況理應就是諸葛亮正常撤退,得知魏軍追擊,就開始準備伏兵。
而張郃這邊則被司馬懿逼迫只能追擊。
有人或許會問,那張頜難道不能慢慢走嗎?實際上要是可以的話,張郃何嘗不想?可是司馬懿跟在他後面啊!
是的,張郃只是前鋒,而司馬懿在後面跟著,這點可以從晉書看出些端詳。
【追至祁山。(追的時候張郃戰死)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當然有兩點我要說一下,這個亮自然不是諸葛亮本隊,是指諸葛亮的斷後軍隊。
另外俘獲萬計,按照【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司馬懿這戰斬獲漢軍大概也就幾千人。
由此可見司馬懿也在追擊,不過他是在張郃後面,顯然是把張郃當做「探雷針」。張郃當時都把話說的那麼清楚的,司馬懿會不明白?不,他明白。但司馬懿的打算是,讓張郃把伏兵給測出來,自己再率領大軍擊破諸葛亮的斷後部隊,事實上他也成功了。
所以你明白為什麼張郃不能慢慢走了吧?司馬懿大軍在後,他身為前鋒要是走著走著,反而成為了後軍,豈不被將士恥笑?張郃自從街亭大勝後,被曹睿塑造成抗蜀的英雄,而正是因此才導致重名者必為名所累。
故而張郃的追擊速度,可以說是被司馬懿所掌控。張郃再慢,也不能比司馬懿慢,【郃不得已】也是源於此。
之後張郃用生命引出漢軍伏兵,司馬懿繼而發動猛攻,有所斬獲。
張郃死後,雍涼諸將沒有人能撼動司馬懿該軍區第一人的地位了,因為其他人的威望已經無法和他相比。
(至於魔都所謂曹操都督制的問題,我自然也知道。然而在職位上當上軍區都督,就不用擔心兵權問題了?這可不盡然,照魔都的邏輯,皇帝從地位上來講也是至高無上,為何歷史上那麼多皇帝擔憂兵權問題呢?對於新上任的司馬懿來說,雖然在官位上比張郃大,但在威望上著實遜於張郃,如果分兵張郃讓其建功,自己又沒打好,司馬懿不尷尬嗎?重要的話再說一遍,懿實畏亮,又以張郃嘗再拒亮,名著關右,不欲從其計。)
在第五伐的時候,郭淮也向他提建議,而司馬懿則馬上同意,還分兵給郭淮讓他屯北原,這轉變真大,不是嗎?
【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
…………………………………………分割線………………………………………………………………
第一個畫x是張郃戰死的地方,第二個畫x的地方是司馬懿追擊漢軍斷後部隊的地方。
可以看出漢軍斷後部隊在射殺張郃後,繼續撤退打算和諸葛亮本隊會合,但在這之前被司馬懿大軍追上了。
有人疑問為什麼張郃不直接拒絕司馬懿的追擊命令,那我們不妨想想拒絕司馬懿之後會發生什麼。
雖然之前有將領罵司馬懿畏蜀如虎,但他們可沒有違背司馬懿的命令。而如果張郃在最後拒絕執行司馬懿的命令,這讓司馬懿這做大都督的重臣情何以堪?
張郃和司馬懿徹底撕破臉,到時候對簿朝廷,到底是寒門出身的張郃有優勢,還是名門望族加託孤重臣的司馬懿有優勢?
說白了,那些下將罵罵司馬懿,不過是過過嘴癮,張郃這種身居高位的人反而不能如此放肆。得罪司馬懿,乃至得罪曹魏士族集團,對於張郃來說有什麼好處嗎?
追擊漢軍,最壞的結果就是戰死,但這樣張郃會成為烈士,子孫也可保全(而且未必會戰死,大腿中箭不治而亡概率理應是不算高的。)
但反之和司馬懿搞政治鬥爭,結果如何,誰能預料?
或許到最後你才會發現,還不如光榮戰死在戰場上好呢。
關於司馬懿是託孤重臣的記載【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
至於張郃出身,史料記載很簡單【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也。漢末應募討黃巾,為軍司馬,屬韓馥。】,可見張郃不是什麼顯赫的出身。總之以張郃的出身是無法和司馬懿相提並論的。
另外再說一點,因為史書記載往往簡略,比如記載一個人幹了什麼事,可能沒記載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干。這時候後世之人讀到這裡難免會產生疑問,他為什麼要做這種事?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不唯一的,有可能是因為理由a,也有可能是因為理由b等等。
史書只記載了【郃不得已】,如果有人問我為何如此,我只能通過分析來告訴你一個我個人認為最合理的理由來做解答。也就是我上面闡述的張郃不想和司馬懿撕破臉,當然這只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屬於我個人看法,僅僅是一家之言。
至於他人從別的角度闡述【郃不得已】的原因,那也是對方的自由。
如果按照魔都的邏輯,司馬懿大公無私,行事坦蕩,那他幹嘛不聽從張郃建議呢?莫非是因為司馬懿蠢?當然,也可以這麼解釋,單純因為司馬懿軍事無能,所以錯誤判斷局勢,對於張郃的建議都不給予採納,以至於甲首三千,張郃敗死。至於那個說法更令人信服,就請各位看官決定吧。
儁乂之死,於仲達益乎?彼時,賊亮屢犯祁山,何除之。
儁乂到底哪中的箭,膝還是髀的說法都有的,甚至裴注三國志本身就是前文寫中右膝,後面補充了魏略的說法中髀,司馬光採信了膝蓋的說法。如果儁乂遺體未保留,現代人怕是不知道到底哪個部位中箭了。當然這一點也不算重要,可以確定的是中埋伏中箭戰死。儁乂歲數上估計是六十多歲,老人中了一箭發生啥情況都不奇怪,四肢結構很精巧的,一不小心有可能大出血什麼的。而且原文也沒說當時就去世,也可能幾日內傷勢迅速惡化去世的,這些細節就無法深究了。
這些都沒有透露出儁乂是被仲達所害。一是沒動機,儁乂是仲達下級,不是政敵,兩人只有一些軍事觀點的衝突,沒有明顯的利益糾紛;二是是儁乂歲數大,仲達活過儁乂的幾率很大,就算有利益糾紛也沒必要下殺手;三是用這樣的方式害人太過奇葩,儁乂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誰有天生神力算準他出擊必敗?如果取勝了那不但沒有害死對方,反倒給對方攢下了晉陞的資本,所以說這不是害人的有效途徑。
如果一定問這樣有沒有機會害死儁乂,我認為理論上還是有機會,比如仲達給儁乂分配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例如讓儁乂帶十個民工去擒孔明——然後儁乂覺得太荒唐無法完成,仲達以此為借口斬殺儁乂....算了腦洞太大了,假如這樣操作,仲達的政治生涯也完結了。實際上我覺得這就是個很普通的軍事追擊任務,儁乂了解孔明擅長防守反擊的特點,認為完成的希望不大,仲達堅持要去追擊,我猜測這跟他第一次主持西線戰事上下配合不夠默契有關。
順便問問桂武磊,「魏書司馬懿傳」究竟是啥?古代你修腳把腳趾弄個口子都有可能把命丟掉,更何況是箭傷,你再想想周瑜是怎麼死的。如果按照你這種說法,龐統死於雒縣之戰,是不是被劉備暗算的?
司馬懿有加害張郃的動機。有可能是他推波助瀾殺死了張郃。
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一伐就是被張郃葬送了。而最終諸葛亮成功誅殺張郃,不可以說不說是某種命運。
這種問題,當然是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性還不小。
只是,不管張將軍是被司馬懿害死的,是被曹睿害死的,是被孫權害死的,還是被外星人抓到外太空當人類樣本了,這所有的種種猜想(甚至是所謂的結論),都導向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張老爺子死了,他的家族和勢力,在歷史上再也沒有發光發熱的機會了,即使有,也已經不夠閃亮,無法被史書書寫了。
這樣的話,你說他是怎麼死的,這件事還有什麼意義嗎?甚至,如果他沒死,改名換姓活了下來,這到底還有什麼意義嗎?
推薦閱讀: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兩軍交戰一開始小兵不用,要大將單挑?
※怎樣快速查找三國時期的人物?
※為什麼歷朝歷代都對諸葛亮很推崇,沒人去破壞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