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搞哲學的尼采會和搞古典音樂的瓦格納成為好基友?

其實我想問的是:
1、搞哲學的和搞音樂的在一起真的有共同話題嗎?
2、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內的頂尖學者是不是存在著【因共同話題】而產生的友誼?


在正式回答您的問題以前,我們必須先清楚掌握兩件事情:

  1.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也熟 音樂
  2. 華格納(Richard Wagner)也讀 哲學

就是這兩件事情,讓這兩位名人之間原本看似的莫大鴻溝,牽起了紅線(咦?

我們先來把焦點放在梳理 尼采 的生平:
(我只條列出 尼采 與音樂有關的部分,用以證明 尼采 與音樂之間具有深刻的淵源。但我會將文章止於能夠足以回答您的問題為止)

1849年,尼采 的父親 卡爾?路德維希?尼采(Karl Ludwig Nietzsche)被醫學判定為腦軟化症而英年早逝,當時的尼采才5歲。

1850年4月,因為尼採的父親是基督教路德教派的牧師,而且該教會正進行重新規劃與整頓,所以讓原本居住在德國-安哈特州-布爾根蘭縣-呂岑(Lutzen)地區的 洛肯(Rocken)鎮的尼采一家搬到瑙姆堡(Naumburg)居住。隨妹妹、媽媽,投奔祖母和兩個未婚的姑姑一起生活。(注意!此處可延伸關於尼採的個人特質的一個重要概念,那就是「厭女症」(Misogyny)。從此刻開始,尼采就是家中唯一的男性)
當時尼採的家中小有積蓄,母親領有寡婦津貼和阿騰堡農莊(Altenburger Hof)的小額退休金,因為父親亦曾在那裡擔任數年教師。

就在腦姆堡的時候,母親送給 尼采 一架鋼琴,讓他跟隨一位年老的教堂管風琴師學琴,並初次開始嘗試作曲。某種意義上,這算是 尼采 初次正式邁入音樂生涯的時刻!


1854年,尼采 爆發了藝術創作的熱狂,一年寫了五十首詩、作了一首聖歌。


到這邊,我們首先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尼采 不但會彈鋼琴,也已經開始嘗試創作歌詞。接下來,華格納 將在 尼采 的生命中登場,讓我們一起接著看下去。

1861年,尼采 從好友 克魯格(Gustav Krug)那裡,首次拿到 華格納 作品《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中的鋼琴編曲選集,感動之餘也開始試著創作鋼琴曲

尼采 對《崔斯坦與伊索德》第三幕如此評價:「我無法想像可以在沒有文字與景象的輔助下,純粹被知覺為一個龐大的交響樂章,卻不會因為靈魂的羽翼攣狀的伸展而呼吸困難。」並聆聽完該音樂後,如此評價:「猶如將耳朵貼在世界意志的心房上。」

1862年07月,尼采 與 皮德爾(Wilhelm Pinder)、克魯格 在普夫達中學(Pforta)共組「日耳曼尼亞」(Germania)文藝性質的自修同好會。創作詩、論文、曲等,並相互進行評量。他們之後還自籌經費訂閱像是「音樂報」等性質的報刊。最後一筆經費還用來購買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門票

節錄自「日耳曼尼亞」協會規章:「每個人可以依自己的喜好繳交音樂創作、詩或論文。然而,每個人都有義務在一年當中交出六篇論文,其中有兩篇必須處理當代史或當代的問題。」

1863年09月06日,尼采 寫給母親一封家書:「秋天和醞釀成熟的風已經趕走了夜鷹,但是空氣是如此清澄,我可以從地上清楚看到天空,世界好像裸露在眼前。如果我有幾分鐘的時間可以隨心所欲地思考,那麼可以說我是在為一段現有的旋律找歌詞,為一段現有的歌詞找旋律,但是這兩者怎麼樣也兜不攏,儘管他們源自於同一個靈魂。但這便是我的宿命呀!」


1864年,尼采 在德國-北威州-波昂市,就讀波昂大學(Bonn)時,租了一架鋼琴


1865年 尼采 給母親的信:「我的經驗範圍限制在藝術鑑賞上」。在學生社團裡,尼采 被當作一隻「瘋雞」,因為他不是上課就是待在家裡-讀書或玩音樂

尼采 沒有參加科隆的嘉年華,卻誤入妓院。

朵伊森(Paul Deussen):「尼采某天隻身前往科隆,雇了一個服務生帶他參觀古蹟名勝,最後他要求為自己找一間旅館,卻被帶到一間充滿異味的房子。尼採在第二天告訴我們:『我置身在六、七個穿戴亮片與薄紗的女人當中,我在那裡站了一會兒,不發一語。然後我本能地撲向一台鋼琴,這是當場唯一看起來有生命力的東西。我彈了幾個和弦。他們消除了我的僵滯,然後我才重獲了自由。』」

文章至此,我們已經可以初步窺見 尼采 不但會彈鋼琴,甚至會譜曲了,他和音樂的關係是非常深刻與緊密的。接下來,將要進入 尼采 與 華格納 的相遇了!

1868年10月27日,尼采 首次聽到 華格納 的作品《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序曲

寫信給朋友 羅德(Erwin Rohde):「它挑動了我的每一條纖維,每一條神經,我已經許久不曾感受如此縈繞不去的沉醉。」

同年11月08日,經東洋學者 布洛克豪斯(Brockhaus)介紹,和 華格納 在其住宅初次相遇。在接受 華格納 的招待之日,尼采 決定盛裝出席,裁縫店也允諾會將燕尾服準時送達,於是 尼采 慢慢準備等待衣服的到來。但燕尾服在最後一刻送達,而因為 尼采 急迫穿上衣服出門,僱送員因為要求當下付款而與 尼采 爭奪衣服,最後僱送員將衣服搶走,當時是滂沱大雨。受到刺激的 尼采 想著:「就這樣單穿襯衫出門的話,對華格納真是太失禮了」

尼采 在陰暗中飛奔前往 華格納 所在的布洛克豪斯宅邸,幸好初次相遇就對哲學和音樂相談甚歡,華格納 也認同 叔本華 的理論,並將哲學思想融入音樂當中,並可見《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劇作內。

最後尼採得到了前往華格納位於瑞士-琉森州-琉森行政區-托利浦夏(Tribschen)的宅邸的邀請。

尼采 之後寫信給 羅德:「啊!你可想見,聽他以難以形容的熱情談論叔本華,說他感謝他,他是懂得音樂本質的唯一哲學家,這於我是何等的享受!」

1869年01月21日,尼采 在托利浦夏聆聽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首次公演,深受感動

同年05月17日,首次造訪 華格納 位於琉森附近的托利浦夏的房子(據說到1872年為止,尼采 經常在週日造訪,總數量多達23次。據說有兩個客房是專為 尼采 準備的),之後 華格納 一家遷居至貝魯特(Beyrouth)時,尼采 還幫忙搬家。

同年同月22日,尼采 寫信給 華格納:「我必須由衷感謝您和叔本華,讓我一直沒有忘記日耳曼式的生命嚴肅性,以及對於神秘而可疑的存在的深入觀照。」

———以上資料為本人的研究心血,請勿任意抄襲,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就是從尼采出生(1844)那一刻起,直到25歲(1869)以前的生平梳理。從以上我們可以得知,您標題所謂的「搞哲學的尼采」和「搞古典音樂的華格納」,他們在彼此的專業領域是能夠相互交融的。
尼采 縱然研究哲學,卻也從小熟稔音樂創作;華格納 縱然創作音樂,卻也在作品裡納入哲學的思想元素。在這兩者中間的關鍵連結,就是尼采仰慕華格納的音樂,華格納也欣賞尼採的才情,而這兩位名人之間的主要共同話題就是叔本華的哲學。

如果對尼采有些初步的涉獵,甚至會知道尼採在1872年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初版時,副標就是《源於音樂的靈魂》,主要用意之一就是用來獻給華格納,並歌頌他的鉅著。


最後,請諒我無法回答您內文「其實想問」的兩個問題:「搞哲學的和搞音樂的在一起真的有共同話題嗎?」、「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內的頂尖學者是不是存在著【因共同話題】而產生的友誼?」

雖然專業領域的確有可能多多少少地對交友的領域產生妨礙,但那只是就生活圈的觸及面而言,並不意味著對於「無法跨領域交友」這件事情具有必然的邏輯關係。我反而比較好奇的是,搞哲學和搞音樂的人,為何不能有其它領域的涉獵?為何就不能分享各自的所見所聞,進而惺惺相惜?還是您本人的社交領域無法跨足到其它領域結交友誼,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費解與困惑呢?

而且除了 尼采 與 華格納 二人,跨領域的友誼早就不勝枚舉。其實跨領域的交友從來就是常態,越是頂尖的人越是會如此,因為可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踏上巔峰的人,絕對不會是僅憑著狹隘的專業就能達至,換句話說他一定是胸襟開闊與博學通才的,視野的廣度與才華的洋溢,綜合起來也註定讓這樣的人不會甘於被侷限起來,相對地同時也會吸引其他的人前來結識。


1. 尼采年輕的時候是玩音樂的。
2. 共同話題又不局限於專業內的東西,難道題主沒交過和自己專業不同的朋友?


這個問題很深。簡言之,尼采是個正經的哲學家,而瓦格納則不是個正經的音樂家。他寫音樂的核心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

一般的歌劇作家都是只寫音樂、填歌詞。劇本大多數由合作夥伴完成。而瓦格納不僅自己寫音樂,還自己寫劇本,甚至自己參與舞台布景,劇院建設等活動。所以他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音樂家。甚至有評論認為他還是個思想家。瓦格納本人從小就胸懷大志。據說瓦格納小時候說,他既想成為貝多芬,又想成為莎士比亞。這個理想的確實現了。而後來他的一生也充滿艱辛、跌宕起伏。這樣豐富的人生經歷與一個野心勃勃又才華橫溢的人相遇,產生的就是瓦格納。對於瓦格納來說,音樂是一種表達他思想的工具。瓦格納當音樂家不僅是為了創作出優秀的音樂,更重要的是用優秀的音樂表達自己深刻的思想。而瓦格納和尼采兩人的思想同時極大的受到德國古典唯心哲學的影響。也就是說,他們在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相似的思想。

如果對瓦格納有一點深入了解就會發現,瓦格納的作品充滿了對哲學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並不是簡單的通過劇情來表達,而是通過音樂,或者說一個「音樂整體」,這個整體以音樂為核心,同時將音樂、戲劇與其他元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比如說《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表面上是一個流傳了上千年的愛情故事。但經過分析研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愛情故事只是一個外殼,整個故事核心其實是在形而上的層面表達的是所謂「精神經過痛苦掙扎後的救贖與解脫」,從而表達出瓦格納深刻的哲學信仰。相反,如果《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用話劇的形式來演繹就會有很大難度,因為這個故事的劇情比較簡單。瓦格納能把這個故事演繹到這樣的高度,就是依賴音樂的發展。而音樂發展所要表達的恰恰是哲學思想。也有人說,不像那些「為音樂而生」的作曲家,瓦格納如果不學音樂,很可能會成為另一個領域的偉人,比如一個著名將領,或者政治家,或者哲學家。

這個問題如果對瓦格納和尼采有一點深入了解就很容易理解。


搞哲學的可以喜歡音樂,搞音樂的也可以喜歡哲學,特別是當你是大牛的時候。
尼采寫過曲子。
瓦格納搞的音樂很前衛,在當時並不算古典。

另外像音樂和哲學這種話題,各個領域的人都可能喜歡啊。


一個光熱無窮,擁有大愛的人,
一個凈化心靈,洗禮靈魂的人,
為何不能相伴相依,相濡以沫呢?


不知道他倆為啥好的,就知道他倆最後掰了…感覺尼采和誰最後都得掰…


這與叔本華也有關係,尼采大學時期讀叔本華的作品,深受影響,把他稱作自己的導師,精神上的父親。叔本華否定人生價值,認為生活即痛苦,主張禁慾,自我折磨,並且醉心於藝術,認為藝術,尤其是音樂能解救內心的痛苦,尼采接受了這個主張,與瓦格納交好,希望用他忘我的古典歌劇,使自己陷入忘我的狀態,蹉跎歲月。課本上有過類似這麼一段,並非杜撰。


Barenboim也讀書的,Said也愛聽音樂的。他們倆的邂逅是一段美談。


你沒聽過尼採的鋼琴嗎


推薦閱讀:

手長的人彈鋼琴就有優勢嗎?
有沒有一個專門聽古典音樂的網站?
求教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曲式劃分是怎樣的?
古爾德在彈琴時在碎碎念什麼?

TAG:理查德·瓦格納 | 古典音樂 | 尼采Nietzsche | 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