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中主角是個有信仰的人,論信仰到底有多重要?
記得上一次看到能讓我震撼的戰爭片,還是2014年的《狂怒》,而剛上映不久的《血戰鋼鋸嶺》,絕對能再次讓人震撼。這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小成本戰爭片,給人的震撼不僅限於重現了慘烈的戰爭場面,更在於其對一個人內心深處對堅定信仰的描寫。從上映至今,《血戰鋼鋸嶺》已經獲得了三項金球獎提名(最佳導演、最佳劇情類影片、最佳劇情類男主角),打破了二戰題材電影的記錄。
《血戰鋼鋸嶺》的導演是梅爾·吉布森,他在1996年曾經自導自演了《勇敢的心》,其高喊「Freedom」的蘇格蘭民族英雄形象由此片深入人心。梅爾·吉布森拍攝《血戰鋼鋸嶺》的構想始於2004年,但是因為其對猶太人的不當言論而被好萊塢長期封殺,一直沒有人願意為他投資,直到去年吉布森才籌措到足夠的資金開始在澳洲進行拍攝。
(導演梅爾·吉布森與主演安德魯·加菲爾德)
《血戰鋼鋸嶺》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4月至6月的沖繩島戰役期間。沖繩島戰役是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海上登陸戰役,美軍準備攻克沖繩之後,以沖繩為基地進攻日本本土。參加此次戰役的美軍一共有八個師,而電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就在其中的第77步兵師第307團1營B連2排擔任醫務兵。
(戴斯蒙德·道斯)
沖繩戰役被美軍稱為「Typhoon of Steel」----鋼鐵風暴;被日軍稱為「鉄の雨」----鐵雨,可見整場戰役的慘烈。整個沖繩戰役日軍在沖繩島上的守軍約為8.6萬人,除7000餘人被俘外,其餘全部被殲滅;美軍在戰鬥中一共陣亡1.3萬人,受傷3.8萬人,另有3.3萬人的非戰鬥傷亡,此役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傷亡最大的戰役;另外還有7.5萬的沖繩島平民死於戰火或者被迫自殺。
(沖繩島位置)
其中,美軍第十集團軍司令官巴克納中將在前線督戰時遭日軍炮擊身亡,他是美軍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軍銜和職務最高的將領;在戰役的最後時刻,日軍中途島戰役最高指揮官,第三十二集團軍司令官牛島滿中將在山洞坑道里向東京發出最後的訣別電後,切腹自殺。
沖繩戰役結束一個月後,美軍向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之後日本宣布投降。如果不使用原子彈的話,按照日本人的瘋狂抵抗,美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再犧牲一百萬人也不能讓日本投降。
出於自己的宗教信仰,戴斯蒙德·道斯拒絕任何形式的殺戮,也不願意拿起任何武器。在本來可以延遲服兵役的情況下,道斯毅然決定去參軍,而因為道斯在訓練中不願意碰觸槍械,而受到了教官的誤解以及戰友的羞辱,連隊指揮官更是稱其為懦夫,要以心理問題和拒服兵役的罪名將道斯趕出軍營。最終,經過軍事法庭的裁決,決定準許道斯不帶武器作為醫務兵進入戰場。
之後,道斯所在的第77步兵師被派往沖繩,接替因進攻鋼鋸嶺而傷亡慘重的第69步兵師。在地獄般的鋼鋸嶺,美軍付出了極大的傷亡才奪得的一片陣地因為日軍的瘋狂反撲而失守,赤手空拳的道斯在部隊已經撤退下鋼鋸嶺的情況下,面對日軍的不斷掃蕩,一個人在一夜之間拯救了75位袍澤的生命。
(鋼鋸嶺)
在沖繩島宛如雨下的炮火中,在交戰雙方忙於殺戮,瘋狂收割生命的時候,道斯卻在拯救生命。最終,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創造了偉大的奇蹟,贏得了戰友們的尊敬。道斯也成為美國二戰期間唯一一個在戰場上一槍不發,卻獲得美國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勳章的戰士。
(1945年11月1日,杜魯門總統親自為道斯佩戴上了國會榮譽勳章。)
在沖繩戰役中,日軍以沖繩島的南側為防禦重點,利用山地建立起了三道防線,在其中構建了大量的碉堡,地道。當美軍利用海軍和空軍優勢進行轟炸時,日軍就龜縮在地下坑道中,一旦美軍轉為地面部隊進攻,日軍就利用地道迂迴到美軍背後進行攻擊,給美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血戰鋼鋸嶺》雖然在澳洲的一個農場中進行拍攝,但是卻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了真實的戰爭場面,包括後期日軍瘋狂的自殺式進攻。整部電影也利用各種特效手段,忠實地呈現出了戰爭中最殘酷的一面----被炸斷的血肉模糊的雙腿,子彈貫穿身體之後帶出的肉洞,以及被從正面射穿頭盔之後的驚恐表情。
從本質意義上講,戰爭是政治行為的一種延續,但凡是被捲入戰爭的任何一方,在參戰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輸了。如果能讓整天在網上喊打喊殺的鍵盤俠們去電影院觀摩一下本片,我想多少能讓他們在一定程度建立起對戰爭的真實認知。
我第一次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是在多年前玩《使命召喚》時,沒錯,就是在打遊戲時。在那部遊戲中,玩家將扮演二戰時期的蘇聯士兵,因為物質的短缺,新兵不經訓練直接被送上戰場。在上陣衝鋒前,你只能領到一隻沒有子彈的毛瑟步槍,或者是十顆子彈,然後兩人一組開始衝鋒,誰先死了,另一個人撿起他的武器繼續戰鬥。在遊戲中,所有場景都是隨機的,可能你會領到步槍,也可能只是領到子彈;可能你還沒有翻出戰壕就被流彈打死,也可能幸運的衝到了敵人陣地卻找不到一支可以用的槍。
無論任何時代,任何目的的戰爭,都是殘酷無比的,並不會因為懷著一顆正義之心去參戰就可以刀槍不入所向披靡。一旦開戰,打出去的就是生命與金錢,這是任何一個有理智的國家與民族都不願意發生的。
也許本片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能讓看慣了國產抗日神劇的中國觀眾換換口味,看看美國佬是怎麼拍抗日題材的電影的。在《血戰鋼鋸嶺》中,真實的還原了日軍的殘忍與兇悍,但是美軍的形象並沒有因為彰顯了敵人的強大而顯得弱小,反而是在戰勝了強敵之後顯得更加偉大,以及勝利的來之不易。
而在我國抗日神劇中,日軍經常被描寫為弱智低能甚至搞笑的角色,那麼,如果是面對這樣低能的對手,我們還用了八年時間,付出了幾千萬同胞的生命才取得勝利,那誰才是真正的低能呢。
但是我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在《血戰鋼鋸嶺》中,當你看到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在付出極為慘重的犧牲才戰勝了日軍的時候,你應該會明白,在中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在裝備與訓練遠遠不如日軍,更不如美軍的情況下,付出了多麼慘烈的代價最終戰勝日軍,是有多麼的偉大。
敵人越是強大,英雄也就越是偉大,付出的犧牲也越有意義。尊重敵人,尊重歷史,本質上就是尊重自己,手撕鬼子情節,只能是辱沒了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先烈。
戴斯蒙德·道斯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源於其心中的信仰。雖然他的信仰來源於基督教的教義,但是在道斯的身上,這種源於宗教的信仰已經升華為對生命的尊敬,不僅僅是尊重自己同胞的生命,也包括敵方士兵的生命。他超越了敵我,也超越了生死,就如道斯所說的「當整個世界分崩離析時,我只想一點一點把他拼湊回來,這總歸不是什麼壞事」。
當道斯的部隊要在星期六發起反攻時,這一天恰好是安息日,在教義中,安息日信徒要停止所有活動。此時,道斯已經完成了拯救75名戰友生命的壯舉,但是他的戰友依然希望道斯能一同上戰場,在連隊指揮官葛洛佛上尉的懇求下,道斯沒有堅持安息日休息的教義,只是請求進攻前允許他為軍隊祈禱10分鐘。為此,整個連隊推遲了10分鐘進攻,連同配合作戰的海軍也在靜默中等了他10分鐘。
(1960年代道斯與葛洛佛上尉再次見面)
戰友們雖然不理解道斯的信仰,但是他們知道他的信仰有多堅定,是尊重他個人,也是尊重他的信仰,全體進攻部隊做出了這樣的妥協。
在我們這個唯物主義的無神論國家中,信仰完全是一個虛空縹緲的詞。不管是從宗教意義上,還是從政治意義上講,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沒有信仰的,或者說,我們的信仰對我們的生活毫無用處。
信仰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們對誠信、對法治缺少敬畏之心的亂像。也許,把信仰這個詞,換為價值觀,能更好的幫我們理解信仰的力量究竟在哪裡。
我覺得,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更好的,什麼是最好的。只有你從心底里認同一件事物是好的,你才會由衷的去喜愛它,去實踐它,進而讓它慢慢改變你的生活。這就是信仰為什麼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乃至人生的奧秘所在。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道斯能有如此強大的勇氣與力量,在面對殘忍的敵人時還不拿起武器自保,而是繼續去挽救生命。
戴斯蒙德·道斯去世於2006年,享年87歲。在其救下的75人中,包括曾經想要把他踢出軍隊的葛洛佛上尉,這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表示自己之前錯看了道斯。而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就是葛洛佛上尉懇求道斯參加星期六的進攻時,對道斯最誠懇的道歉。
道斯就像是一位散落人間的天使,唯有在鋼鐵火雨中,才會展開自己潔白的翅膀,露出鋼鐵之心,與其同行的人才會明白自己是多麼的幸運。
? 本文配圖來自於網路。
One More Thing
梅爾·吉布森今年60歲,《血戰鋼鋸嶺》成本5500萬美元。我看到了不用燒錢,也不用3D,依然能拍出好的電影。
公眾號---立日訣心
http://weixin.qq.com/r/tETXz2DEST02rSSs9xG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血戰鋼鋸嶺》等二戰題材的美國電影中,美國人眼中的日本人是個什麼形象?
※血戰鋼鋸嶺里里的主人公憑哪條法律可以在軍隊里不拿槍?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血戰鋼鋸嶺》中的日本兵群演是哪國人?
TAG:血戰鋼鋸嶺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