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古典主義、巴洛克式、集中式、哥特式、洛可可式、Art Deco 等建築風格?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見建築之美 ,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外國建築史這本書個人覺得編的不太好,文字不夠深刻語言比較浮誇,描寫不夠深入,看完感覺一頭霧水。對以上幾種風格的介紹不是很透徹條理感覺有點混亂,至少要讓在研究完這本書之後看到那時期的建築能大概想到是哪種風格的吧……對人文、歷史的講解的篇幅過大導致壓縮了對建築的講解。或許是我沒有吃透這本書所以理解不夠,以上只是個人拙見,希望各位人士能幫我詳細區分介紹一下這幾種風格。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上面已經有人指出來了,你所羅列的這些名詞有的不在一個框架內,而且題主所表達的:「至少要讓在研究完這本書之後看到那時期的建築能大概想到是哪種風格」,我認為題主還遠遠沒有達到研究的水準。
先從古典時期說起(注意區分後來的法國古典主)
古典時期主要指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年代大概從公元前15世紀愛琴文化毀滅到公元5世紀西羅馬滅亡。
古希臘建築
主要是聖地建築,雅典衛城。

帕提農神廟

古希臘建築採用的是樑柱結構,是一種橫向穩定體系,從上到下分成山牆面(屋頂)、柱式、基座。柱式有三種: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

古希臘神廟注重外部空間,祭祀活動在室外,柱廊使建築有很強的雕塑感,內部空間一般。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初期的建築基本上繼承了古希臘,早期的神廟形式為廊院式,神廟在中央,神廟的基座與古希臘有所不同,柱式也由古希臘的三種變成五種。廟宇建在城市中,由於周圍建築很多,所以摒棄圍廊式,改用前廊式。拱券結構的出現使得建築空間豐富,常見的三種拱券形式為:筒形拱、十字拱、穹窿

促進古羅馬建築結構發展的是良好天然混凝土。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種活性火山灰,加上石灰和碎石骨料之後,凝結力強,堅固,不透水。起初用它來填充石砌的基礎、台基和牆垣砌體里的空隙,後來,大約公元前2世紀,開始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天然混凝土在券拱結構中幾乎完全排斥了石塊,從牆腳到頂都是天然混凝土。

代表建築:
集中式——羅馬萬神廟(穹窿)

券柱和疊柱式——大角斗場(筒形拱+十字拱)

卡拉卡拉浴場(十字拱)、凱旋門、圖拉真廣場不再列舉。
柱式
古羅馬柱式比古希臘柱式多了塔斯干柱式和混合柱式,五種柱式比例較為接近,不像古希臘多立克和愛奧尼柱式相差較大。古羅馬柱式的性格較弱,最後演變成裝飾作用,但是券柱、疊柱的運用豐富了建築形式。
巴西利卡
具有多種功能的大廳。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向,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

早期基督教堂
形成於公元四世紀,由於教義宣講需要大空間,因此選用巴西利卡的建築形式做教堂。
早期基督教堂平面

剖透視

後來增加了耳堂,逐漸發展成了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式。
拜占庭建築
公元四世紀末,羅馬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羅馬後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分成了兩大宗,西羅馬是天主教,教堂形式採用巴西利卡式,東羅馬是正教,教堂形式為希臘十字式。
拜占庭建築最突出的特色為帆拱(A:帆拱,B:帆拱+穹窿,C:帆拱+鼓座+穹窿),帆拱結構解決了在方形屋面上放置穹頂的問題,使內部空間更加開敞。

帆拱出現之前是這樣的

代表建築:社索菲亞大教堂(玻璃馬賽克也是拜占庭建築的內部特色)

西歐中世紀建築(公元10世紀到15世紀)
從西羅馬滅亡到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這段時期稱為中世紀。主要分為幾個時期:
5—9世紀 混亂、衰敗的封建社會初期
10—12世紀 羅馬風
12—16世紀 哥特式
羅馬風
這個時期盛行修道院和城市教堂,羅馬風主要是城市教堂,教堂形式還是採用巴西利卡,與基督教早期教堂不同的是,這時候的教堂取消了前院(望道廊、洗禮池那部分),塔成為了建築的一部分,放在了正立面(其他部位也有),增加了耳堂,形成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式。

空間特色:
保持了巴西利卡的基本意向——導向性的柱廊,開始出現向上的引導,但是實際的空間效果上相對較弱,結構基本上採用羅馬式的拱券,很多教堂的材料甚至是從羅馬建築廢墟中直接搬來的,但是運用的還不夠成熟,室內空間幽暗。
典型建築:比薩大教堂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在法國興起,而後流傳到英國、德國、西班牙。哥特這一稱謂意思是「非理性的」,源於文藝復興。哥特建築空間意向一般從兩個方面評價:
1.宗教的角度——要摧毀人的理性(哥特建築在創造宗教氣氛方面達到了頂峰)
2.工匠的創造力
主要特徵:
1.空間上長、窄、高,給人一種向上的動勢。

2.結構上,兩圓心尖券、肋拱、飛扶壁,使得結構輕盈,尖十字拱的運用使得內部空間不等跨等高,節奏感強烈。飛扶壁平衡了側面推力,使側牆面可以開窗。集束柱使柱子到拱券的連接不被橫向打斷,增強豎向感。

3.立面上,兩圓心尖券、尖塔、三段式布局、玫瑰窗等。

文藝復興時期(15—16世紀 義大利)
簡單點說就是打著古希臘人文主義的旗號(思想)復興古羅馬建築(實踐)。追求古典柱式嚴謹的比例,平面構圖採用集中式,以圓為中心。
以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為標誌開始,到聖彼得大教堂前加巴西利卡式大廳結束。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追求紀念性效果,在技術上沒有太大突破。

代表建築:佛羅倫薩主教堂、坦比哀多、圓廳別墅、聖彼得大教堂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與古典建築的差異:
1.以古典藝術為基礎,採用古典的構圖原則,但打破常規,立面上段山花、弧山花、雙壁柱等
2.形體混亂,形成了細瑣的光影感。
3.壁畫喜歡玩弄透視,色彩鮮艷明亮,對比強烈,構圖動態劇烈,繪畫常常突破建築面和體的界限。
4.雕刻滲透到建築中去,掩飾了建築的結構特點
5.平面弧形,流動空間(早期巴西利卡:縱向延伸,哥特式:縱向和豎向延伸,文藝復興:中心式,巴洛克:流動空間)

法國古典主義
17世紀到18世紀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專制王權極盛時期,法國極力推崇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古典主義建築造型嚴謹,普遍應用古典柱式,內部裝飾豐富多彩。
代表建築:盧浮宮東立面

洛可可
洛可可主要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樣式雕琢華麗、纖巧繁瑣。崇尚自然,喜用曲線造形,不對稱構圖,色彩柔和嬌麗。

西方古代建築史就寫到這吧,其實只是寫了點皮毛而已,建議題主在看書的時候一定要把知識點串聯起來,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去思考。我列舉的只是些典型的案例,各種風格都是後人劃分的,其實每個建築都不盡相同。有些看似很簡單的轉變,其實已然過去幾個世紀了。我水平有限,只能給你分析到這了。至於題主說的ArtDeco,國內住宅做成這樣的太多了。


一句話告訴你一種建築風格(或許我第一次的回答過於啰嗦)


問題:如何識別一座建築的風格?


西方建築大略上可以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風格,一個就是以古代希臘、羅馬建築為主導的古典建築風格,另外一個就是以中世紀哥特建築為主導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王貴祥

(全文地址:為什麼叫西方歷史建築.doc_免費高速下載)

一、

直觀來看,哥特式風格有這些特點:

1、尖券(門、窗、廊)

(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


2、飛券(圖中標示部分即為飛券)

3、高、直、尖

(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


4、內部空間狹長而高聳,束柱與肋架連在一起(束柱:很多柱子綁在一起,見下圖)

(德國科隆主教堂內景)


5、玫瑰窗(最中間那個完整的圓形)

(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


哥特式教堂是教堂建築的最高成就。


古典風格明顯區別於哥特式風格的是它的羅馬券(半圓形)。

(聖索菲亞大教堂(Santa Sophia),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聖馬可教堂(St.Marco)義大利,威尼斯)

(比薩教堂(Pisa Cathedral),義大利,比薩)


上面三幅圖中,前兩幅是拜占庭風格,後一幅是羅曼風格,那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二、拜占庭風格是集中式平面,平面各方向等長,大穹頂居中,四周圍以小穹頂。


三、羅曼風格是巴西利卡式平面,具體到比薩主教堂,則是拉丁十字平面。


四、

文藝復興以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為標誌開始,到聖彼得大教堂前加巴西利卡式大廳結束。(@貓大人)


文藝復興建築的特點是什麼呢?

文藝復興的建築是吸收了拜占庭流傳下來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技術發展而來的。所以教堂的形制理所當然的以希臘十字的集中式為多。其次,穹頂突出的屹立在教堂之上,高聳而完全展露著自己的美。

(佛羅倫薩主教堂(St.Maria del Fiore),義大利,佛羅倫薩)


穹頂是文藝復興的標誌,但該教堂卻是哥特式的。(見下圖)

(佛羅倫薩主教堂西立面)

(聖彼得大教堂(St.Peter),梵蒂岡)

(左為米開朗基羅的大教堂方案,右邊為現在大教堂的平面)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所展現的穹頂,可以完全把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與拜占庭風格區別開來。


五、

因為突破了歐洲古典的、文藝復興的和後來古典主義的常規,所以被稱為巴洛克式建築,巴洛克原意是畸形的珍珠。


可以看到頂上的山花分成一段段的,以3棵柱子為一組。

(康博泰利的聖瑪利亞教堂,St. Maria in Campitelli)


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採用雙柱。

(羅馬耶穌會教堂(The Gesu),義大利,羅馬)


總之,巴洛克就是為了引起驚訝。


六、

古典主義是從法國宮廷中發展而來的建築形式。由於它是建築理論教條化的產物,所以它推崇「合理性」與「邏輯性」。和文藝復興一樣,它也推崇古希臘古羅馬建築,但是卻反對券柱式,認為它不是理性的表現。


券柱式:券腳落在柱子上。

(古羅馬斗獸場)


柱式,是不是有帕提農神廟的感覺。

(盧浮宮東立面)

(恩瓦立德教堂教堂,法國,巴黎)


七、

就像義大利在文藝復興之後出現了巴洛克一樣,法國在古典主義之後出現了洛可可。洛可可的藝術原則是逸樂,充滿了脂粉氣。建築上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


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嬌艷的顏色;喜愛閃爍的光澤;盡量避免直線、方角,代之以曲線、渦卷等。

(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西方歷史建築的風格就是這些,看完後你了解哥特式、羅曼式、拜占庭、文藝復興、法國古典主義、洛可可、巴洛克各自的特點及其異同了嗎?

來源:

教堂的建築風格有哪些? - 人文

外國建築史

西方歷史建築圖說

8月,給心來一場瞻禮


了解更多拱券可以看這裡拱和劵有什麼區別? - 霏雪戀天的回答


【多圖,非Wi-Fi慎入】
小乾貨在後面!先列框架,慢慢更


——————分隔線——————


我的觀點:
對建築風格及其轉變的認識不能脫離其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尤其西建史,尤其中世紀到狹義現代之間。
對建築風格及其轉變的認識不能脫離其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尤其西建史,尤其中世紀到狹義現代之間。
對建築風格及其轉變的認識不能脫離其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尤其西建史,尤其中世紀到狹義現代之間。
聽題主描述的教材是陳志華的《外國建築史》?是不是都不要緊。陳《外建史》某版序言里有這麼一段話(大意):不能將建築風格的形成與轉變簡單地認為是跟隨個人喜好與思想的轉變,而是與當時的技術條件、社會背景有密切聯繫。
這種緊密聯繫性的原因是建造一座建築這樣的生產實踐涉及主體的廣泛:投資人(教會/國王/市民)、設計師(知識分子/藝術家)、生產者(奴隸/平民/普通與高技術工匠)。
正因如此,我們在建築的轉變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上天的哥特式和醜化基督教形象的雕刻、輪迴轉世千年之後被重新使用的希臘柱廊、均勻規整的劃分與扭曲魔性的線條的共存、功能不實用結構不合理的高水平設計,而是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的較量、王權與教權的此消彼長、資產階級政府對古共和國的歌頌與仰慕、以及資本主義下以犧牲功能與造價實現設計的矛盾。私以為這個比單純看建築長什麼樣有趣(及有邏輯)多了。
建築風格有很強的概括性,也必然伴隨著失真。如果想從內在邏輯上分辨不同時代或風格的建築,還是要看一些歷史的。當然啦,作為教材,為了讓讀者快速把握一個大概,還是應該總結形式上的規則的。


——————乾貨線—————


先糾正一點,題目里列舉的「集中式」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平面形制。

手機碼字不要在意排版,歡迎指正。圖片未註明則來自網路,侵刪。


中世紀
-拜占庭風格-
特徵:帆拱、集中式、穹頂;
內在邏輯:解放牆體、東正教儀式。
關於帆栱,它的表述是:在正方形上沿四邊發券,券間以正方形對角線為直徑築穹頂,在券頂點處作水平切口,切口以下的四個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稱帆拱。
我以為我看的是:

其實就是這個:

而也正是這種結構,決定了集中式的紀念性空間。
關於集中式和東正教儀式,它和天主教是有區別的。東正教在教堂里要這樣子:

而天主教是這樣子:

這是上《大學》和上大學的區別啊。
天主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要集中式。」
練習題:以下哪個(些)是拜占庭風格建築平面?(圖片皆來自陳志華《外國建築史》第四版)
A.

B.

C.

-哥特式建築-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複習-
-巴洛克-
-古典主義-
-洛克克-

復古主義思潮
-古典復興-
-哥特復興-
-折衷主義-

現代主義建築運動
-工藝美術新藝術運動
-維也納學派
-德意志製造聯盟
-芝加哥學派


私以為外國建築史不同的階段建築風格變化很大,特徵明顯(相對中建而言)。至於書好不好只能說見仁見智,老師希望你多了解一些社會背景哲學背景初衷大多是幫助理解一種建築的出現和形成的原因。多讀幾遍並且梳理出它的發展脈絡,另外學好構造知識有助於理解建築史。


其實我的方法是最好結合政治經濟史一起讀,這樣會容易理解太多。
只有理解了為什麼會這樣,才能對錶象的問題更明了。
..........................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比較靈活的方法--利用你現在已知的框架去wiki刷詞條,自己掌握知識廣度和深度,不斷完善你的相關知識框架。Y(^_^)Y


之所以書里對文化歷史的陳述篇幅大是因為所有藝術風格和流派的形成都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的。比如巴洛克風格特有的恢宏大氣的感覺和當時執政的路易十四對於古典主義的喜愛和追求大氣奢華的品味是緊密相關的。贊同前面答案建議題主拓展到文化政治層面再返回建築的觀點,以便於更好地理解建築風格的形成。


不談高精深,就我自己知道的和你通俗說說
你說的幾種建築沒法脫開歷史背景來講
中世紀歐洲神本和宗教集權文化的背景下,誕生的哥特式建築很有代表性,尖頂的高樓象徵著神權的至高無上和上帝的絕對威嚴
後來進入文藝復興,人文和理性主義抬頭,歐洲的建築開始傾向於實用功能,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就是這樣出現的,雖然有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有法國文藝復興風格,但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樓層普遍不高,橫面比較寬大,中軸對稱三段式。你看到這種式樣的老歐式建築,基本都是文藝復興風格的
後來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和殖民地輸血,歐洲一部分階層不可避免地富裕了起來。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太過單調呆板,無法體現出自己的高大上啊,於是充斥享樂、裝飾和浪漫主義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誕生。某種程度上來講巴洛克是文藝復興風格的一種扭曲的蛻變
和巴洛克一樣,洛可可也是歐式建築的一種裝飾風格,但是這種裝飾風格,更加柔和和女性化,你看到一些歐式建築的裝飾風格,花花草草娘娘腔的,基本就是洛可可了
17世紀興起的反對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新古典運動,旨在恢復古希臘,古羅馬的風格,在文學,藝術,當然不可避免地還有建築上,都追求復古精神,建築風格擁有很強烈的古典主義傳統風格,但是擯棄了巴洛克多於的修飾,線條更加大氣簡潔。
集中式的建築,說白了就是次要空間的次要建築體圍繞主體空間和建築的一種建築,在西集權體制下比較流行,東正教的教堂,還有中東回教文化背景下的建築,不少都是這種形制


最高票講的很好了,錦上添花我推薦一本書吧。

《藝術的故事》,初次出版是在上世紀50年代,現在已經到16版了,主要談西方的繪畫、建築與雕塑史。對題主所問的這幾種風格的發展有很清晰脈絡的講解,並且有高清配圖。不僅限於建築史,介紹了整個西方藝術的發展潮流。文如其名,確實是講故事般地介紹,非常有趣。


先佔個坑 有空來好好回答 讓筆者這個在歐洲建築本科時期從討厭建築史被迫用義大利語和英語刻苦研究了很久之後居然發現有點意思的人來說說我的理解


私以為 有一本很好的書叫《弗萊徹建築史》 裡面有非常詳細的從古到今的外國建築發展歷程 並且有極其豐富的配圖 題主如果真的有興趣想了解可以去看這本書 如果有時間的話


看完問題第一反應是這問題真大啊,圖文並茂可能會長到突破天際,只能說以時間軸來看他們互相影響略有傳承並改動,比如複雜到一定程度就開始簡練,甜到膩之後開始清淡


最近剛好在寫關於巴洛克的論文,簡單說下自己的理解。

法國的古典主義與巴洛克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儘管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與宣揚權威有關,巴洛克在義大利是宗教目的,古典主義在法國為政治上的中央集權服務。

集中式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用在文藝復興時期,因為文藝復興時期講求理性的規則的形式,例如圓形正多邊形等。集中式的教堂,以希臘十字為代表的,在巴洛克時期發展成為拉丁十字形,從巴西利卡的形式發展而來,主要是為了宗教滿足大量人群參與的目的,同時在拉丁十字的平面中通過穹頂,等手法的運用,也達到了集中式的效果,強調豎直方向感,有點類似於哥特式教堂的意思。

哥特跟前面的都很容易區分了。但有一點注意的是學術界有人曾將哥特晚期風格比較浮誇的作品,也劃歸到巴洛克建築中,完全根據其表現的風格來加分類。

關於洛可可沒研究過,我理解產生在法國,室內裝飾上影響交大,風格浮誇。


感覺題主是來騙資料的吧?(手動滑稽),不知道這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考研建築


看完知呼的回答 發現大神的回答秒殺 外國建築史 建議樓主參考大神答案的同時 多看典型建築 可以參考下歐洲旅遊方面的書籍 然後在翻牆詳細 看看建築的小視頻 讀萬卷 行萬里路 腳步不可以到達的地方 目光可以到達 目光不可到達的地方 夢想可以到達 夢想到達不了地方 谷歌可以到達。。。。。。


答主可以去翻閱一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建築初步》,裡面有一章專門講了西方建築史的發展以及在歷史進程中西方建築很有代表性的建築柱式以及建築風格,而且配圖豐富,易於理解。


小夥子是要考研的吧 不考研誰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呢


樑柱,雕花,結構等等的元素,都是不一樣的風格,很容易區分的。


很簡單,從第一個開始跟我念,不花的,花的,不花的,花的,不花的,花的……一直下去。

不算什麼正經答案(手動滑稽)
其實建築的發展也逃不過波浪式前進和迴旋式上升,還是那句話,對比。小時候沒玩夠,長大容易玩的瘋


洛可可是室內裝飾裝修風格,哥特式的裝飾往往並不只有哥特裝飾風格。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的建築師是誰?為什麼?
怎麼設計出讓自己感動的建築?

TAG:建築學 | 建築史 | 建築設計 | 文藝復興 | 建築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