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反面角色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最近看到了豆瓣上的喜欢的配角的活动,发现有很多反面角色啊,虽然很多片子中并没有绝对的反面人物,只想知道为什么,是对主角失望了吗?那这部片子不就失败了吗?


实际上往往配角,甚至反面角色更容易做得出彩。因为主角是有拘束的,有很多事情作者无法安排主角去做,主角更多时候是一种象征,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反面角色则是相反,他们能爱能恨,不需要完美无缺,做事可以有自己的一套,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当作者可以完善一个反面角色的时候,他就更容易获得读者/观众的肯定。


說明這個反面角色塑造的成功,一是這個角色本身有血有肉,且有人格魅力,二是演員詮釋的到位。舉幾個例子,霍普金斯演的《沈默的羔羊》,尼克爾森演的《閃靈》,希斯萊傑演的《蝙蝠俠前傳》,甚至《邦妮和克萊德》等經典好萊塢電影,以及昆汀的大多數電影中所謂的反面角色,都很受人喜愛,甚至倍受追捧。


很多人喜欢黑暗骑士中的小丑,难道这部片子就失败了吗?


——是对主角失望了吗?
不是。
我举个例子,最终幻想7的圣子降临CG电影,男主克劳德自始至终都是那个面了吧唧的小白脸,但我从来不怀疑他会泡到女神Tifa,干掉萨菲罗斯,拯救Midgar,治好星痕。

——那这部片子不就失败了吗?
不是。
反面越难搞,主角搞定反派的难度就越大,但是主角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定要搞赢反派的,所以这就凸显主角本事不小。这叫“拽泻”。
假如是克劳德这样“傀儡”一样的弱气男主,面对的是萨菲罗斯这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超级反派,因为主角一定要战胜反派,但是主角又太弱怎么办?运气好就可以了。运气好说明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呗。多么地与主旋律不谋而合。
反面写的有血有肉?以我单线程的思维来判断,反面写的越丰满,正面人物的胜利就越显得不那么值得欢欣鼓舞,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往往出现在胜负并非是主题的那种作品里。


一个人评论电影电视剧动漫或书籍的出色与否并不是看主角讨不讨人喜欢,而是以故事/叙述/拍摄是否足够吸引自己作为依据。评价作品是很主观的事情,大多夹杂着大量个人感受,所以配角还是主角引人注目并不能作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由此1.主角不讨人喜欢不能表示作品失败;2.配角比主角惹人喜爱也不能表示作品不成功;3. 主角本身也有反派。

1. →举个栗子,无节操无下限扑遍妹子的史上第一大人渣主角诚哥== 有这种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让男生们羡慕嫉妒恨的主角让人只想烧死,即使这样从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来说School Days大概也可以算作成功……了。因为这类剧不以主角和配角个性或长相来走线,而且纯粹通过剧情推动;所以只要剧情够好看或者够变态就足够引起观众的好评。(当然School Days是某种程度上的“好评”==)

2. 同理,配角偶尔超越了主角的被关注度也不能表示作品失败。
→就萌死人的反派先举几个栗子,这几个栗子基本就是几大类型:
穿梭在银河的火箭队武藏和小肥羊(啊咧?)== (天然呆和蠢萌是受喜爱的反派一大分支)
野獸翻滾咆哮症只想毀滅世界的矮衫== (但凡中二病长得也不错脑子稍微好使也容易受欢迎)
没事就自己脑补救世主光环的仙水忍== (没事就觉得自己是卡密的反派因为很可怜也容易受欢迎)
号称游戏史上最具魅力反派角色(大雾)的白毛萨菲罗斯== (皮囊好并且自带霸气且霸气侧漏的配角可以让一大群人狂喷鼻血而死)
还有不正不反的角色比如→→正义的小伙(hen)伴(tai)西索== (性格足够变态、变态到已经不能用变态来形容,本领高强,又喜欢把自己化妆得稀奇古怪,然后猛地一卸妆帅死一堆人的变态最容易受欢迎)(这也是比起很多人喜欢荧幕上的小丑和荧幕下的希斯莱杰の原理==)
我觉得普通人没法说口袋妖怪,银魂,幽游白书,最终幻想和猎人都是失败的作品;相反,这些作品里反派的形象塑造之成功完全把主角光环提升了好几个度,并且为作品增加了数不尽的萌点和燃点。
另外一种受欢迎的反派类型是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
→举两个栗子,梅超风和李莫愁。当一个反派开始在电影/电视剧的慢镜里回忆当初痛苦的往事(也就是他们变成中二病的原因),观众就开始体会到这些人打开黑暗世界大门时的心路历程,觉得 哇塞好惨啊他/她简直是个大悲剧!这样的角色只要再稍稍有点个性,有点本领,就可以成功转型为心怀悲戚往事的复仇者形象,正(一)义(根)者(筋)的小伙伴,通过观众的同情心甚至移情作用(感同身受)而受到喜爱。(林平之神马的==)

3. 反派不一定就是配角,所以不能表示作品失败~
→举个栗子,世界著名智囊美食家汉尼拔先生在如何快乐食用人体系列中一直有着出色表现== (大概可以算是主角了……吧)这样一个凶残狠毒智商高能的美食奇才一直被很多人所追捧,是因为他本身超出了暴力范畴,把虐杀和食人这种法律道德无法容忍的行为上升到了突破变态的级别,满足了广大小球和草民的猎奇心理。另外一方面汉尼拔现象也证明了智商拔群的反派在某种程度上会获得高智商观众的共鸣性认可以及低智商观众的祭祀式膜拜== (作为配角的典型栗子则是蝙蝠侠中号称人类史上化妆技术最为糟糕的小丑)
→再举个栗子,众所周知的跨物种CP猫和老鼠(Tom Jerry)。Tom喵作为一个总是抓不住老鼠恋人(误)的大反派实在让人同情到为他掬一把热泪……
→另一个栗子,Dog Day Afternoon (其中一个译名貌似是热天午后)中主角阿尔帕西诺一行就是一群大反派。这就是所谓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观众的移情作用。反派与观众通过故事情节的推动而出现了一种近似互动式的情绪,观众首先观看到了影片里人质的斯德哥尔摩症の症状和情绪,并且由于影片恰到好处的拍摄和表达方式而产生了移情作用(empathy),自己切身感受到了这种情绪,于是对电影中的主角反派产生了喜爱。

(最后我懒得打结论了……)
因为正反通吃看到这个话题觉得好有趣于是……好累==


有这么一种可能就是,外貌协会。


或者你可以重温下看完《建国大业》里的反派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后你的心情


难道题主没听说过一句话嘛:
主角是用来推动剧情的,配角才是用来爱的


都是人.....


为什么一定要喜欢主角,个人觉得配角的感情更细节,然后意外地和自己相向,然后心生。。。


因为厌烦了正面角色的高大全、玛丽苏、温吞包子圣母病。


对高大全个人英雄主义的男主的审美疲劳


我觉得很多作品中往往把主角塑造成鲜少有缺点的“完人”。而为了衬托主角,反派常常具有普通人所具有的很多缺憾,比如:弱点、怪癖、邪恶心理等等,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另一方面,相较于主角的正面形象,我觉得反派配角更能激起人们的代入感。喜欢反派更多的是喜欢具有反派特质的自己,或者说喜欢反派能代替自己做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事情的代入感。


有时候反面角色的性格才够鲜明


反面角色更容易演的出色,更容易被记住。主角一般都是高大全式的,性格不够鲜明或者说我们已经见惯了。而反角在细节上更容易塑造出丰满的性格特征。更像一个人


反派帮你去做了你很想去做却受限无法完成的事


个人而言,正面角色都太一样,太万能了,太完美了,而就是那点完美,我反而喜欢不起来。远没有反面给人的印象深刻,出彩。比如钢铁之躯里,我就会想,如果反面成功了呢?影片应该不会那么美国大片标配了吧


我想这种心情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因为电影很多反面角色,他们并不是本来就坏的,而是有原因有苦衷去发展成一个“坏人”,很多人因为和他们有着同样的心理感受,而更容易去同情那么角色,我们看电影时候带着浓重的个人情感,这不能说不好,只能说,一切都有界,你不逾界,在电影里释放自己的情绪,也无可厚非。(PS: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不挽回你的前任?
緊張性頭痛能自愈嗎?有沒有心理上的緩解方法?
勸阻別人自殺是不是愛心綁架?
消極厭世非常壓抑怎麼辦?覺得撐不下去覺得真的是太苦了。
為什麼從小到大每隔一段日子就會有深深的孤獨感?

TAG:电影 | 心理 | 心情 | 豆瓣 | 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