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樣板戲一直被稱之為現代京劇,實際上,他們能算是京劇嗎?
樣板戲中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等這樣的和傳統京劇又有哪些區別?
實名反對高票答案
當年梅蘭芳搞創新的時候 也沒見禁止陳德霖演戲教戲 也沒見政治家演電影的上下其手的干涉呀
當時程硯秋他們分明都學習了西方歌劇,憑藉自己萬千科班中篩選出來的智慧,幾十年演下來積累的經驗開始改革,一個樣板戲來可是都沒了!就看樣板戲一人在台中間蹦躂!還扯那些怎麼膾炙人口、怎麼現在還受歡迎、怎麼京劇的改革就靠樣板戲促進…還真不稀罕
下面正文:
想當年我還是一隻小戲迷,熱衷於逛京劇貼吧的時候
一不小心捲入了江青功過(當然只針對京戲)之爭的帖子
後來又打開了樣板戲吧的鏈接…至今回憶起來依然心有餘悸…
不親眼看到很難想像那麼多人、幾乎是所有吧友對江的推崇,推崇備至;崇拜,崇拜得五體投地;崇拜其對藝術的思考和領悟,以及是如何努力抗起樣板戲的大旗。
我想說
一 樣板戲的藝術性不容置疑。
因為1.劇本名家所寫 2.唱腔名家所編 3.身段等編排名家參與
劇本就不用說了,郭部長親自參與,聽說毛爺爺還改了幾個字。
唱腔身段那是有張君秋趙燕俠一干人的心血在啊。雖然他們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被種種限制,只能帶著鐐銬跳舞。
身段和整體安排,也算是各地導演名家齊上陣,全國各地分AB角兒,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是一群諸葛亮和一群臭皮匠。
劉長瑜就曾說過她是怎麼被李維康啟發,以及被…周總理啟發!!
周總理回國第一件事看紅燈記排練 我也真是不想說什麼了(?ω?)
雖然這事之前是周總理主抓,但您下飛機第一件事去看紅燈記排練我也真的是…啊 說遠了
京戲作為主要娛樂方式 本就有彙集大陸藝術英才的形勢。樣板戲政府主導,從100位名家分別做10部戲,變成80個名家被打倒,剩下20個再加上200個政治家普通演員一起搞一台戲,又沒有同時代的傳統戲、其他現代戲的橫向比較 說起來 效果也差不到哪裡去。
二 樣板戲做的創新很有限
張君秋也演過現代戲 覺得沒有水袖不舒服。北大的周教授還是哪位曾說 當時觀眾之所以看 只是為了聽他的唱。
然而做呢?都是什麼鬼?大家如張 如馬連良 都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放兩隻手的位置。
最後是誰確定的表演形式?是做話劇的那些 是極其向生活化進行了靠攏。
當然 樣板戲之外 當時的現代戲也有太多了。那時候還有一種叫做時裝戲,也有很多代表作,不過我只記得與大劈棺齊名的紡棉花(?ω?)
總而言之,老一輩一步一步也發展出了一個大致道路。但做最後創造的主體,是不那麼懂京劇的人。
我們可以說:京劇的現代化可以發展的更好,它可以,但中間被引上了另一條道路。
當然 我個人對於京戲是否適合現代戲還有疑問。青衣的小嗓本就是傳統女性。你一個鐵梅要加小生 但你演個女程序員呢?小嗓的柔弱就太不適合了吧?
別和我說青衣的小嗓也能唱出工科女的瀟洒來( ̄^ ̄)ゞ
三 和傳統戲比的聯繫和區別
1.身段 即表演形式不同
除了跪、站等表演技法進行了借鑒,大部分還是更加生活化,由於演戲套路的固定,又因為宣傳原因不得不進行廣泛傳播,不可避免的,樣板戲演員身上也越來越僵硬。
至於花旦的跑走是不可能有體現的,然而你說哪個傳統戲沒有那幾個走 幾個跑?
2.唱腔不同
樣板戲禁二黃 禁反西皮 因為太過糜爛…板式都能禁,創的腔是如何規矩森嚴可想而知。
3.行當不同
禁止了小生 因為小生大小嗓結合 是「陰陽嗓」
另外,因為各個行當都不適合演革命家 所以在行當上進行了「再創造」。然而這些再創造無一不臉譜化為了高大全、臉譜化為了刁德一。在整個京劇看來也並不能藉此促進各個行當的發展與成熟——因為不具有「普適」價值。
而且
四 樣板戲誤了京戲的發展不容置疑
因為1.遏制了創造性 2.耽誤了傳承
最終導致無法創新 即發展。
這就不用多說了,大家明眼人都知道。李維康就曾說她演鐵梅這憋屈 這難受啊!作為最愛創新擅長發揮自己風格的維康奶奶,不顧自己只說官話的原則,狠狠的吐槽了一番當年每個動作都被規定的無奈…每個動作 一招一式 一個舉手 一個上步 都是規定了的!現在人能想像嗎?作為藝術 怎麼能像廣播體操一樣。像廣播體操一樣的藝術 別說有沒有生命力,它還是藝術嗎?
其二,耽誤了傳承。
這真的不用多說了,滿滿的是京劇人和戲迷心裡最大的傷痛。例子舉起來是舉滿一本書也舉不完。損失了一門這麼好的藝術,我想不光是戲迷,普通中國人也該分配出人生中的一二秒扼腕嘆息一番吧。
大師要不去世,要不無法教戲,能教的只能教樣板戲。
傳統戲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京劇歸根到底是角的藝術,大師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口傳心授,傳承的重要性不必多說。
五 樣板戲及其背後的京劇體制改革堵死了京劇的發展
人們已經漸漸意識到 舊戲班應該摒棄也確實摒棄了。
京劇人都感恩戴德TG也確實懷著感恩的心傾囊相授 把戲子藝人那一套同行是冤家 藏著掖著大部分拋棄了。
但咱們能不降低要求嗎?!
不說別的,梅老闆20歲成名 他20歲前會多少部戲?會多少?!上百!不光是上一百 好像是三四百。其中還有崑曲等其他戲曲。
厚積薄發 厚積薄發,京劇人不是不懂。然而現在的制度是厚積不起來的。細節先不詳細分析 有贊繼續(; ̄O ̄)
其他的諸如劇團國有化(雖然八十年代也私營化了一番)外行領導內行,不容贅述
我喜歡樣板戲的腔,所有名唱段我幾乎都會唱。然而 沒有歷史原因沒有自己的青春回憶,我看那些僵硬的表演只是覺得好笑。
樣本戲是背著十字架的京戲,提取主謂賓 也算是京戲吧。
早期的八個樣板戲作品,即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和《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前五個都是京劇。
可以說,「樣板戲」是從京劇開的頭。而前四個,都來源於1964年的京劇現代戲會演。
運用京劇藝術形式反應現代生活,是京劇工作者長期的願望,也曾付諸了許多探索:
民國時期的清裝戲。
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梅蘭芳、汪笑儂、周信芳等京劇大師,嘗試了時裝新戲,雖然一時影響很大,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失敗了。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為使京劇更直接地配合革命需要,也排演過現代題材的劇目,但是,內容和形式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地解決,所以沒能突破「舊瓶新酒」的尷尬境地。
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嘗試沒有間斷,在實踐的經驗之上,有了傳統戲、現代戲「兩條腿走路」的政策,發展到後來的「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劇三並舉」。
在這樣的背景下,其實「十七年」(建國後至文革前)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京劇現代戲作品,如《白毛女》《雪嶺蒼松》《綠原紅旗》《趙一曼》《林海雪原》《八一風暴》等等,這些戲在不同的方面做了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在前人不斷失敗的基礎上,逐漸摸索出京劇現代戲的道路。同時,也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當然現代戲的開拓並不僅限於京劇。)
到1964年,京劇現代戲會演已經湧現了很多廣受歡迎的劇目。但是,江青等人排斥歷史劇、傳統劇,聲稱要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趕出舞台,實際上反對「三並舉」,以「打樣板」的名義,「欽定」了幾齣所謂革命現代戲,從此罷黜百家,只許這些樣板戲輪番上演,也造成了「八億人看八齣戲」的奇觀。
不過,我的看法是這樣的,首先,樣板戲不是一個劇種,它就是京劇,是現代京劇,是有些畸形的京劇現代戲。
其次,現代京劇和傳統京劇一脈相承。他們的不同主要在於:
一是,現代戲是反映現代生活(什麼算現代?辛亥革命之後吧……)傳統戲是反映在那以前的生活的。
二是,服裝和舞美方面,(因為一)所以現代戲穿現代衣服,傳統戲穿明代衣服。
三是,音樂方面,現代戲可能會加入西樂伴奏,比如交響,其實效果還是不錯的。
李德楊是相聲,郭德綱也是相聲;八大是國畫,張大千也是國畫;巴赫的勃蘭登堡是協奏曲,老柴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也是。這裡頭哪個變化也不比現代京劇小。現代京劇當然是京劇。
我認同樣板戲屬於京劇的範疇。不是算是,而是就是。
因為樣板戲在人物的音樂處理上依然運用了京劇的板式,在人物的表演上依然運用了京劇的程式化處理方法。
但我對很多人的理由和論證並不贊同。
比如,我反對姜振鵬的答案。
首先,各大單位晚會上唱坐宮、武家坡和二進宮的人也不少;具體誰多誰少不好說,而且也在變化。這取決於單位員工的水平和單位的經費支持。但凡錢多點人家請專業演員來演,估計是不會聽段慶功酒就完了的。而第一段最關鍵的論證錯誤在於,錯誤地認為「唱的人多=唱的是京劇」。儘管我也認為唱的是京劇,但我不會認同這種唱的人多唱的就是京劇的論證方法。歌唱祖國唱得還多,那歌唱祖國也有京劇唱法了?
第二段看似合理,其實也不禁琢磨。先把荀慧生、馬連良整死了,把葉盛蘭、李萬春、張君秋這些業務精英都批判了,剩下的再挑。所以,一定要看清楚是什麼情況下的哪樣的最頂尖的人才。這種做法確實「空前」,而且「絕後」。樣板戲做出的創新是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的智慧結晶。但無論樣板戲是不是京劇的高峰,無論這座高峰跟其他高峰比高低如何,也無論高峰的基礎與淵源是什麼,請知乎的朋友們注意,這位在論證樣板戲是京劇?並沒有。
還有第二段最後一句,會不會唱戲的都能喊一嗓子奶奶您聽我說,不見得吧。很多人充其量只是念念那個詞。那好多人還會公雞中的戰鬥機歐耶呢,宋丹丹老師認為大多數學得也不像。當然,最根本的,還是都能喊一句奶奶您聽我說並不代表奶奶您聽我說就是京劇。不知道各位明智的知乎網友分清楚了嗎。我也認為,樣板戲是京劇。但大家都唱的不一定就是京劇。
該答案的最後一句也是在污衊京劇和樣板戲。京劇和樣板戲不是親戚好嗎。誰見過爸爸和兒子之間互相叫親戚。爸爸說,我有個兒子,他是我親戚;兒子說,我有個爸爸,他也是我親戚。而且他這話的邏輯也有問題。好像認了樣板戲京劇就不落魄似的。
當然,我認為樣板戲裡面的京劇就是京劇。但我並不認為他這句話能有效地論證樣板戲裡的京劇就是京劇。除了邏輯之外,我對該答案里這句話的三觀也有看法,這是一種什麼三觀嘛。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落魄了就需要認親戚?就彷彿是因為京劇繼承得不夠好才需要承認樣板戲是京劇似的。
簡言之,我認為這個答案非但不能有效論證樣板戲就是京劇,裡面還對京劇有著深深的惡意。京劇或許落魄了,但也沒有成那種吊樣子吧。
此外,我還反對翟敬梓的答案。
這位答主,你確定「你說的就是對的」?我也不信哦!
如果因為戰爭的原因,京劇停滯了嗎?未必吧。如果確實停滯,內戰時期的停滯恐怕要比抗戰時期的停滯還嚴重。反動政府的罪惡罄竹難書呀。
譚鑫培到馬連良這些京劇前輩可能如該答主所說,確實「天天」在創新,但怹們更多地是天天在遵循京劇程式和藝術規範。創新能脫離了西皮二黃嗩吶崑腔?
京劇排斥哪位新人了?我覺得這位答主說話要負責任。這位答主張口就來,想搞個大新聞,把整個京劇界批判一番?請問到底排斥哪位新人了?
譚元壽的沙家浜,融入了文武老生的唱法和武生的表演技巧,這裡面是新東西?馬長禮的刁德一,融入了馬派和楊派老生的技巧,這裡面是新東西?而童祥苓的楊子榮,運用了很多馬派、余派和麒派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這裡面是新東西?這戲要是馬連良、譚富英、周信芳演,那也是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為馬派藝術、譚派藝術、高派藝術、余派藝術、武生的楊派藝術、老生的楊派藝術都是具有生命力的高超藝術。
還有樣板戲並沒有被否定掉。國家京劇院年年演出紅燈記,北京京劇院今年除了演出了每年都要演出的沙家浜之外,也演出了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樣板戲和杜鵑山。買票看這些戲的人也不少。這叫樣板戲被否定?那位答主敢這麼說,按照他自己的話來講,真是應該要好好問問:誰在用愛的名義殺死誰?誰在用理性的名義胡說八道?這位翟敬梓的理由實在是漏洞百出。
此外:譚元壽到他那裡變成了譚延壽?
譚元壽、洪雪飛、童祥苓那段的它、他、它們、他們使用的過於混亂。多少讓人恍惚覺得譚元壽和童祥苓幾位都變成了它們。
知乎京劇社區民智待啟,不要見得風就是雨!
「變天了」
「照我說,只(zi)要是唱西皮二黃他就是京戲」咱說點正經的吧。前邊幾位說的都不在點上。
樣板戲就不能算是藝術形式,只能算軟廣。
就跟《毛主席語錄》不能算暢銷書一樣。
就跟裘英俊那個「裝修家電一起買,裝修就是到渤海」不算快板作品一樣。(詞沒記准,有日子沒聽這個廣告了)
當時行內的頂尖人才,利用這個機會,開發了一些新技術,包括唱腔,舞蹈動作和配樂,這是樣板戲積極的意義。但是樣板戲的路線,走的完全就是與京劇藝術,乃至於人類藝術背道而馳的路線。
京劇的真正內核,用八個字便可包括:「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內核中不包含這八字的劇目,不可能感動觀眾,更不可能被觀眾記住而流傳下來。
而樣板戲中之所以有能夠被觀眾所接受所銘記的劇目,完全是編劇的巧思加上演員的高水平所致,是極端討巧帶來的。《智取威虎山》表現的事實上是個人英雄主義,所以楊子榮能夠深入人心;《沙家浜》表現的是巾幗英雄的鬥智斗勇,所以「智斗」一場廣為人知;《紅燈記》更是翁偶虹先生的天才劇作:樣板戲強調階級仇恨,不允許表現親情(所以幾乎沒有同場出現的夫妻,只有阿慶嫂沒有阿慶,唯獨李勇奇有媳婦,一出場就讓槍打死了)。而紅燈記恰恰以一個家庭為主角,雖然故意將其設定為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來避開審查,但這一家所表現出的親情,反而能夠感人至深,並使紅燈記能夠流傳後世。這是天才的,也是幾乎不可複製的。而同為樣板戲的《海港》《杜鵑山》,就只能算是平淡無奇的作品了。
樣板戲開了個壞頭之後,京劇新編戲就向著「為政治背書」的方向一去不回。所有的新編戲,幾乎都以「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為宣揚的根本精神,而在我所說的真正內核上,根本就沒有下功夫。劇作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感動觀眾,如何取悅觀眾,甚至不知道如何逗笑觀眾。演員空有本事,無處施展,只能對付著演完了新戲,又把那些過去的作品拿出來重演。這就是京劇的現狀。
藝術必須說自己的話,無論身處何地,她都不能是他人的喉舌。美蒂奇商人家族,帶來了文藝復興的藝術繁榮,這是羅馬教廷所不能的。樣板戲披著京劇的外衣,憑藉著政治能力佔領電台報刊雜誌多年,成為整整一代中國人的記憶,並不代表它就有蓬勃的生命力。
京劇還活著,因為她的根基還在,她的魅力還在。但樣板戲,嗯,趁著明白趕緊穿上吧。【用愛的名義殺死你】某種藝術形式一旦固化它就已經死了,京劇已經死了,被那些愛它的人殺死了。
京劇曾經是很鮮活的,譚鑫培,楊小樓,葉盛蘭,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每個人都不斷玩出新的東西,天天在創新,那個年代,京劇就是他們他們就是京劇。恐怕是因為戰爭的原因,京劇停滯了,愛它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小心翼翼,然後開始排斥新人,拒絕新東西……
終於它又鮮活了,譚元壽,馬長禮,洪雪飛,童祥苓,劉長瑜,錢浩亮讓他注入新的活力!只可惜它們生不逢時,因為和文哥掛鉤,他們被和文哥一起否定掉了。
那些「愛」京劇的人,否定了樣板戲,同時也拒絕了所有新的元素,他們的愛就像溺愛孩子的人,把京劇和時代隔絕,變成木乃伊,京劇就這麼玩死了。可惜!
今天的答案里,我們依然能看到那些人用很專業的術語告訴我們樣板戲不是京劇,但是,這不是京劇是什麼?你確定「你說的就是對的???」我還就不信了!
被行政命令強推的東西很多,但像樣板戲這樣幾十年仍膾炙人口的東西有多少?多少單位的晚會上兩男一女上演智斗;多少人慶視勝利的飯局上,會有人即興來段今日同飲慶功酒
做為一名普通觀眾,我認為樣板戲是京劇史上一個高峰,是建國後的最高峰。傾舉國之力,調集全行業最頂尖的人才,全力打造幾個劇目,這種事情空前絕後。樣板戲作出了很多創新,比如舞美更具現代氣息,賞心悅目;李鐵梅的這種革命兒女形象,用旦角的方法演繹過於柔弱,就融合了小生唱法,讓人物形象非常鮮活;很多唱法上節奏更加明快,朗朗上口易於學習傳播。時至今日,會不會唱戲的都能喊一嗓子奶奶您聽我說!
吐槽,京劇落魄成這個屌樣子,還不想認這門親戚。《意志的勝利》是電影嗎?當然是。
毒氣室是工業成就嗎?當然是。
樣板戲是京劇嗎?當然是。
京劇起源於西皮二黃,是秦腔,漢劇,徽劇,吹腔,高拔等傳統戲曲的大合成。
全國戲班為了慶賀乾隆八十大壽進京演出,徽班進京後為了讓乾隆聽懂改了口音和部分唱詞。乾隆聽後非常爽,於是成為國戲。
原本的京劇在皇室的支持下進行了大量的進化和革新。如今看到的京劇和當時差距極大。
電影徽班進京和電視機徽班進京都在籌備開拍。講述的就是這段歷史。
習主席對傳統文化非常支持,兩部作品也是因此提上日程。我們影視傳媒工作者從來以服從黨的指示為第一目的。
現代京劇就是在黨的號召下新的嘗試。
它是傳統京劇的社會主義版。
如今京劇也有了西洋樂,電子樂等元素加入,燈光舞美也再變化。為了滿足觀眾,現場電子字幕,麥克風,甚至舒服的勒頭和嚷口也發明了出來。
你能說不是京劇了嗎?
男旦已經要滅絕了,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像娘娘腔。好的角也要滅絕了。排練室裝上了攝像頭,老師不能打學生了。京劇和雜技一樣,不打不成才的。
傳統京劇又一次進入死胡同了。
之前傳統京劇幾乎滅亡,是現代戲救了京劇。
藝術走入死胡同時就要想辦法生存。
既然要破四舊,要革命,京劇如果不來點紅燈記什麼的可能早就隨著北京城牆被毀滅了。
京劇只要還是核心不變,再改也是京劇。就像制度一樣。只要根基不變,就算是發展美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還是社會主義。
希望大家支持京劇,支持電影電視劇徽班進京。送上點照片。
最後送個樣板戲唱詞,這是京劇工作者和愛好者的呼喚和求助。
三起三落幾經風浪,有多少好弟兄血染山岡。
遭失敗更渴望找到共產黨,
群雁無首難成行。
黑夜沉沉盼天亮,
黨啊,指路的明燈,你在何方?
說實話,排樣板戲的藝術家的功底,比現在的演員啊,高到不知道哪裡。
投入也大,演員也不敢不用心。
雖然在指導思想、審美追求上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存在,但是總體上一加一減,就平了。還算京劇。當然是,而且是非常罕見的精品。
京劇本身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看看唱詞就知道了,很土很俗,所以喜歡崑曲的就經常鄙視京劇。
但是樣板戲的唱詞,確實是精品。
看看樣板戲的創作班子就知道了,文人京戲,確實非常難得。
一提樣板戲准有紛爭。我覺得認為樣板戲是最高峰的留一下年齡應該是件有意思的事兒。
樣板戲之所以被稱為樣板戲,和它是不是京劇沒有什麼關係,主要是意識形態,就算不是京劇,表達的內容一樣就算樣板戲了。例如《紅色娘子軍》
京劇與否,是看錶達形式,例如「念做唱打」。看音樂的風格,還有臉譜。
臉譜,服裝的具體設定都不應該固定,也不可能固定,必然要按故事進行修改,故事說的內容是現代的,就隨現代風格的服裝才是理所當然。
按樣板戲所說的故事,所處的年代,說是現代京劇也不為過
前一段時間剛看了沙家浜,感覺革命樣板戲的水平還是很高的:
- 編排緊湊;
- 使用背景,是一個突破;
- 樂隊使用西洋樂器,對於音響效果有很大改善,因為中國民樂沒有給力的低音樂器。
光演傳統戲是沒有出路的,那樣必然成為一個超小的圈子裡面的玩物,必須要與時俱進才行。我認為那個年代的革命樣板戲對於京劇表演形式的創新進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燈記》都看得下去,上次戲曲頻道放《鍘美案》,我睡著了。李雲鶴的藝術水平和政治水平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樣板戲是京戲,也是個怪胎。但怪胎也是人啊。
霸王別姬里說得明白:為什麼古時候的英雄美人上了台,就是京戲,現在勞動人民上了台,就不是京戲了?
《沙家浜》的主創之一汪曾祺老先生,曾對江青前同志有頗為正面的評價。
江青對於樣板戲確實是「抓」了的,而且抓得很具體,從劇本、導演、唱腔、布景、服裝,包括《紅燈記》鐵梅的衣服上的補丁、《沙家浜》沙奶奶家門前的柳樹,事無巨細,一抓到底,限期完成,不許搪塞。
全文請見:汪曾祺:江青與我的「解放」
偽文藝一把
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好的壞的都是風景。
五六十年代是文化荒漠化的時期,但是沙漠也是風景。
樣板戲屬於那個時代。有他獨特的歷史原因,有他的看點。
答題人本身也是很反感樣板戲的。
聽了《智斗》一樣能嗨。
京劇不過兩百來年的歷史,他是一個在不斷成長,不斷變化的東西。梅蘭芳對於京劇大膽的嘗試、改變已經於傳統的京劇有了一定的變化,他的變化是跨越式的發展的。
「京劇」的概念,是近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對京劇聲腔是「皮黃腔」的說法。
樣板戲的唱腔脫胎於「皮黃腔」。可以說是京劇。答題人也認為是。
樣板戲區別於傳統戲,聲腔有一定的變化發展,行頭則全部換下。如果把京劇的概念局限於皮黃腔、追摩京劇最初的形態,在你的概念里也可以說不是京劇。
傳統京劇是什麼?私以為,經梅蘭芳改革之後的京劇就已經算不上傳統京劇了。當時即有不少戲曲採用西式舞台和燈光、採用導演制,開創了時裝戲,發展到樣板戲這樣的形態是遲早的事。樣板戲無非是沿著這個革新之路走得更遠而已。樣板戲的確是現代京劇的集大成之作,但絕對不是橫空出世來的。
平心而論,樣板戲的藝術水平還是足夠高的。文革被視為文化荒漠不在於樣板戲本身的藝術水平,而是八個樣板戲壟斷了整個文藝生活。僅僅有樣板戲是絕對不夠的。
我敢說樓上九成答主一部整戲都沒聽過,不管新戲老戲。晚上回來細駁。。。
推薦閱讀:
※如何用趙本山小品《心病》的手法來改寫京劇《四郎探母》?
※如何評價「京劇音配像」工程?
※怎樣唱好散板?
※京劇老生大段唱腔中,有時演員會抬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搓啊搓的,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
※中國戲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京劇和戲劇的關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