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與莊子提出的絕聖棄智?
我看的是帛書甲本的
〖經文——譯文〗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
(斷絕聖賢也即不尚賢;捨棄知。如此無為,民利就會百增了。負:〈釋名〉負,背也。置項背也。〈玉篇〉擔也。棄:字取通行本,甲本字似炯字,只是右邊內不是口而是個扁日,扁日上像個竹字頭);
絕仁棄義,民復畜茲;
(絕仁棄義,民回復到「道生之德畜之」之本初。茲:通滋);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捨棄技巧,捨棄利益,這樣就無物可貴,就沒有盜賊)。
此三言也,
(這樣三句話),
以為文未足,
(認為文中沒有表達明白),
故令之有所屬:
(因此,可以把他們做如下歸屬):
見素抱樸;
(要見素,要抱朴,也即歸無。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和通行本第十五章一樣);
少私而寡慾;
(要少私,也要寡慾);
絕學無憂。
(能夠絕學,就沒有憂患)。
這不就是 種樹郭橐駝傳——不要形式主義和瞎折騰么
其實絕巧棄利有些過了,這個應該是呼應「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反對暴利和馬太效應,以防社會資源過度傾斜,分化太大,總有佔山為王落草為寇的去削那些土豪,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所以有:
〖經文——譯文〗
名與身孰親?
(你的名譽和你的身子哪個更親)?
身與貨孰多?
(你的身子和你的財物相比哪個更多)?
得與亡孰病?
(得和亡哪個為病)?
甚愛必大費,
(名上,愛的甚,必是失的也大),
多藏必厚亡。
(財上,藏得,必是亡的也多)。
故知足不辱,
(因此,知足,名就不會受辱),
知止不殆。
(知道止,財物就不會有失去的危險)。
可以長久。
(這樣才可以長久)。
這樣的話。
絕聲棄知(絕聖棄智)說的是反對知識論的問題,畢竟知識≠價值取向唄
老子說過的「聖」多了: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聖人被褐而懷玉。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老子是跟聖人、智者有仇,要把他們全消滅么?
絕的棄的,是「聖」「智」「仁」「義」的名義和旗號,那是爭議的源泉,是能讓人為這點名頭而喪失本來面目的「名」,而非「道」。
老子贊同的,是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自然而然,不起波瀾,不豎旗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道德經》十九章
這一章主要講治理國家,這就是無為的術。要想百姓得到一百倍的好處,那就要放棄聖人智謀。要想百姓恢復慈孝的天性,那就要放棄仁義的教學。要想沒有盜賊,那就要放棄追求巧妙和利好。
其實這些話都是對統治者說的,告訴統治者應該怎麼統治國家。
而且思想本質是和儒家對立的。
總的來說道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是有一些敵對的,孔子倡導仁義,老子就反對,孔子倡導聖人之學,老子也反對,孔子倡導聰明,老子更反對。
這個和他們的人生經歷有關係。孔子是個實業家,做喪葬生意做的很大,而且還當大官,還做了當時最牛學校比現在新東方厲害多了。
老子呢是個圖書館管理員,哈哈,是不是有點耳熟。但老子僅僅就是搞研究,是一個閱讀很多書的人務虛的人。
孔子的思想比較有實踐意義,而老子呢具有哲學意義。
知道他們兩個的基本背景在去看他們的言論就容易判斷一些了。
老子的這段19章的主要觀點,就是要讓統治者無為,讓老百姓自然而然的狀態去生活,然後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這個就有點像現在的自由市場經濟學派的觀點,政府不要去管那麼多,管多了經濟就會停擺,極端就是計劃經濟。政府一旦放權,領導人一旦放棄智慧,放棄巧取,市場就開始變得有活力,中國改革開放30年用實際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的一部分正確性。
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市場也離不開政府,需要很多政策去引導,去解決問題,去監管,去擬定法律,去配合市場做出服務。
這是關於經濟方面。
然後老子提倡放棄仁義的教化,其實就是反對孔子的學說。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大部分來自於孔子的思想。五四運動的時候,就是為了打倒孔家店成立新思想。但目前新中國的文化其實已經不倫不類了,有一部分人還在傳統思想中,有一部分人已經接近於現代化的思想了。
現代化的思想和老子提倡的絕仁棄義還是有點像,仁義這種東西是道德。
不是要去盲目追求道德,而是要先追求物質,然後到精神。
馬克思的哲學也對道德提出過解釋。
道德與法律、 法律等社會現象一樣,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也就是說,道德不是人的本性,道德是社會文明程度發展的產物,和經濟有絕對的關係。當社會物質不豐富,人都吃不飽飯的時候,人們是不講道德的。
老子推崇自然,推崇人的本性回歸自然,所以讓統治者放棄仁義的教化,把人們變得更自然一些。
包括放棄巧取和利好的誘惑。最後給出的總結就是,讓人們樸實一點,減少他們的慾望,放棄那些聖智禮法的繁文縟節。這就是所謂的絕學無憂。人因為社會的發展,把慾望擴充的非常大,人就浮躁,一旦浮躁社會就開始混亂。想要治理好國家,就必須減少人們的慾望,放棄太多的繁瑣學習聖人之學等,讓人們回歸自然。
我看《沉默的大多數》裡面王小波就提到比較討厭老子的思想。我想是個人也許都會比較討厭,因為人的本質就是滿足慾望而存在的,可老子卻要消減我們的慾望,這可真是大大的壞啊。
說不定老子是個禁慾系的男子。
但任何思想都其時代的產物,這個都是有背景的,不去了解當時的背景,站在2000年後的我們去胡亂評判也是對老子的不公。具體背景,以後我會慢慢寫到。
總之這篇文章,大致的反映了老子的對治國的理念。
這也是愚民政策的根源。
但不是說老子就是邪惡的,而是統治者去這麼利用了,變相的去利用符合其利益。
畢竟當時的中國資源就那麼多,不可能讓中國老百姓都那麼有慾望,不然資源就不夠用了。
所以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確實是個「好政策」。
孔丘理想中的聖人之類的,什麼周公旦啊,還有古老的三劍客之類的。聖,這種聖特指一種偶像,即提倡人們要這樣要那樣的即在一種規矩下生活的,;老子認為他們是人為的給小民戴上枷鎖,只有不提倡他們,人們才能像魚兒生活在水中那樣自由自在,這便是理想中的社會。至於智,也就是所謂的愚民之術了(這裡的愚不是褒義),即使升斗小民都崇拜偶像的一些權術伎倆,像什麼搞出「仁、義、禮、智、信」這種來使大家規規矩矩的等候調教等待奴役而為一人或少數團體服務的,這種東西只會滿足提出的人的意淫和統治者的利益,而實際上人民戴著各種鐐銬,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是說修行要任其天然、寂然無念。後面的民是指人身中的精炁神三寶。
簡單地講,什麼叫絕聖啊?就是不要大搞個人崇拜。
什麼叫棄智啊?就是不要把投機取巧、耍小聰明看得很厲害。
注意,老子說的是「智」而不是「知」,參照那個年代的語言,可以知道,「智」在那個時候不等同於智慧的意思,反而是「知」才表示智慧的意思。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絕聖(見素)棄知(抱朴)——抵制聖訓的灌輸洗腦,才可以獲得真理;不讀粉飾偽學——所謂社會發展史、宇宙真理,才可以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利國利民。
絕仁(少私)棄義(寡慾)——杜絕造神放棄極權,不尚賢,使民不爭,人民將恢復孝慈淳樸的本性,自在生活。
絕巧(絕學)棄利(無擾)——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取締形式主義、減少以權謀私的便利,回歸小國寡民。
澤地萃是沉默是金,是普世價值,玄服律呂,世界玄同
參見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如何理解?
該裝傻時就裝傻,該裝孫子時就裝孫子。
在大天朝還想當一朵聰明友善的白蓮花,無意識襯托出他們的惡毒與愚蠢,你是有多作死……
但是不當白蓮花臣妾可做不到啊QAQ
就是平常心吧。
我理解是,莊子和老子都是博學之士,說這些話時他們應該讀了很多書,懂了很多道理,然後他們悔不當初來告訴大家說讀書沒有用?肯定不是吧。
第一我覺得他可能想說學海無涯,就算學了很多牛逼的知識,也不要教條化,認為自己所學永遠是對的,不會出錯。學習應該不要輕佻浮躁脫離實際,要有懷疑精神,貼近生活,保持進步,保持初心。
第二 應該是想說學習的目的不是學很多教條與思想包袱壓迫自己,學習是讓你明白道理,撕破框架,尋找到自己,活的更自由自在。
個人覺得有很多句子都是整篇文章之中摘錄的,要通讀前後文才能理解,我沒讀過。
少點引導輿論 愛煽動人心的人
南懷瑾《老子他說》這樣說的:高度的哲學智慧 是從痛苦變亂中的刺激鍛煉而成 代價未免太高 所以老子反對標榜聖人 反對賣弄智辨聰 古人有兩句話 寧做太平犬 莫作亂世人 人命危如累卵 隨時都有被毀滅的可能 老子對那個時代 深深感到痛苦和不滿 因此便說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人們如果不買弄聰明才智 本來還會有和平安靜的生活 卻被一些標榜聖人 標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攪亂了。
小說《紫川》的結尾也有這個意思:孩子,不能親眼看著你茁壯而健康的成長,欣慰的看著你長大成人,手把手的教你練劍、寫字和讀書,這是你父親的最大遺憾,也是他的失職。但孩子,不要責怪他。「你的父親,還有很多的叔叔和伯伯,他們用鮮血和利刃,披荊斬棘,為混亂的世界重新鑄造了秩序,帶來和平,化劍為犁,為蠻荒帶來文明,用繁華取代貧瘠。鐵血、犧牲和自我奉獻,是我們這代人的天生使命,那些英雄和英雄的故事,在你們的年代將會成為傳奇。
「現在,作為父輩的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的使命。我們漸漸老去,而你們將成長,這是造化的規律,無可避免。將來的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你們不必像我們一樣,日夜不停的戰鬥,在刀光劍影中前行,父親高大的脊背,已為你建起了遮擋風雨的屋頂。
那又怎樣呢?
童年時,我們講英雄故事給你聽,並不是一定要你成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高尚的品德。少年時,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為了讓你的心靈充滿情趣。這些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這樣,即使在最嚴酷的冬天,你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英雄輩出的民族是不幸的民族,和平的生活註定是平庸而繁瑣的。有些事,或許你現在還無法理解。但當你長大,你就會明白:你的父親,一定不會希望你成為英雄,世俗的很多東西,耀眼而毫無價值。只要你能健康的成長,正直的做人,獨立的思考,幸福的生活,這是父輩對你的最高期望。」 望著孩子童真而稚氣的臉,紫川秀喃喃說出聲來:「祝福你,孩子,也祝福和平的年代。
聖人非人成…………強求入魔道…………智慧多小聰…………本心乃最真…………
我覺得這話不是給普通人一般人說的,給修道人說的,老子,列子,莊子都不搞功名利祿的。除非自己想要飛升,然無卵用。絕的應該是聖凡的概念,俗人不懂聖,不去修聖而是追求聖,就亂了。
道家的「道」是需要從本體上領悟的!換句話講,只有性命雙修,才能悟道。
莊子在
《內篇.大宗師》記載修內丹的體會: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
所以,莊子和老子都是內丹大家。
對內丹(或者無上瑜伽、禪定、金剛乘密法)沒有任何修鍊的人來講,《道德經》只是文字的堆砌。《道德經》在文字中屏蔽了對深藏的天機的盲目探尋。
======================================
對於無法從佛經和《道德經》中領悟出修身修心之法的人,文字只是: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經常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而對於能夠領悟出無上瑜伽與內丹之訣竅的人來講,佛經與《道德經》都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只有從《道德經》中領悟出金丹之妙,對「絕聖棄智」會非常容易理解。
其實,佛家也有類似的觀點,就是:修行要從持戒開始,以戒生定,以定生慧,以慧修佛。(如果連吃肉都不能放棄的人,根本不可能領悟出佛法和大道。)
請參考文章:
太極圖中蘊含的辯證哲理 - Jack-Lee的文章 - 知乎專欄
Part i-1《道德經》的層次結構分析 - Jack-Lee的文章 - 知乎專欄
在專欄里,《道德經》的很多章節已經有淺解。如果能夠認真修內丹(或者無上瑜伽、禪定、金剛乘密法),順利跨過前兩道門檻之後再來領悟「絕聖棄智」的深刻內涵吧。
所有行業都是為了人服務,學校,醫院,各種公司,如果沒人需要,也都不存在了。
所有人都為了幸福服務,能讓我幸福我就做,不讓我幸福我就逃。
本是幸福,末是工作,智商,技巧,能力。
忘了去找幸福,反而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惹得壓力,抑鬱一起找過來,是降本逐末。
沒有那麼多東西,人們安定樸實,平安喜樂,這不好嗎?
雪漠:謀士的智慧和阿斗的智慧
2017-04-10 雪漠 雪漠禪壇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雪漠著,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
老子再一次強調,要隔絕謀士的智慧,摒棄聰明和心計,不要嚮往諸葛亮的智慧。為什麼?因為,在老子看來,有了那些烏七八糟的「智慧」,老百姓反而過不上好日子。諸葛亮雖然為劉室的江山做了很多事,但是,在他的管理之下,蜀國人民遭受了很多災難。六出祁山之前,魏漢兩國相安無事,老百姓可以活得很好。但諸葛亮老是主動出擊,就像搗蛋的孩子挑釁壯漢一樣。你不挑釁,壯漢不一定打你,你三番五次地挑釁,人家為什麼還要讓著你?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打,但老是打不贏,血流成河。在諸葛亮時期,蜀國的老百姓是非常悲慘的。
歷史有它自己的規律,很難因為一個人的折騰和努力,就改變它運行的軌跡,如果三國鼎立的局勢註定要改變,一個諸葛亮也不可能挽回什麼。何況,他也是人,人是會死的,他一死,歷史的車輪照樣碾過去。他根本沒有任何辦法。所以,依老子觀點,諸葛亮這樣的智者是最糟糕的。
《三國演義》雖然一直在讚美諸葛亮,但諸葛亮很多時候其實不得人心,透過一些細節,就可看出這一點。劉禪是個隨緣的人,沒有那麼大的功利心,在他看來,江山並沒有那麼重要,相對來說,老百姓的利益更重要。他才是真正愛民、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內心很反感諸葛亮的很多決策,從諸葛亮死時他的態度,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諸葛亮對劉室那麼忠誠,劉禪為什麼反感諸葛亮?
在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時,蜀國老百姓活得很糟糕,幾乎每家都有人死去,只要有個年輕力壯的男青年,就可能死在戰場上。那時,幾乎家家都在辦喪事,家破人亡。因為「諸葛亮」們的智慧,這些本想過安穩日子的老百姓,就不得不征戰這裡,征戰那裡,還得不到一點利益。這就是諸葛亮雖然盡忠,雖然有責任心,但阿斗很反感他的原因。
很多人都說阿斗是傻子,其實他不傻,他只是看破了,不執著皇位和江山,也不執著美譽和功績。要知道,這些智者和聖人玩弄權謀,代價都是老百姓黃金買不回的生命。這種折騰無論輸還是贏,區別都不大,都只能留下一段血腥的歷史,讓很多老百姓過早地送命。
歷史上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胸無大志。但大志是什麼?不過是控制欲和佔有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子曰:吾與點也!
他的意思是,有為的行為都是以私慾做動機的,有私慾就會出現爭奪,欺壓,殘害等等一系列行為,你要做聖賢,就會指責別人不聖賢,做聖賢也是個人的私慾,會可以出現和別人不一樣,求異等等一些舉動,但自認聖賢人就是真的是真理嗎?不一定吧,好多聖賢的話,孔子的話現在就好多不對是吧。他要是不說男尊女卑是禮的話,我們還用經歷解放婦女嗎?有女子無才便是德。說他中國落後罪魁禍首,都不為過。這就是聖賢干好事影響大,干錯了影響也大,功與過比一下,還不如不要聖賢。無為而治才是真的天道。
但是老莊也是聖賢,他的話也是有為之言,和他的無為也是矛盾的,這就有點尷尬了……
我個人認為,中庸才是好的,太絕對都不好。沒有絕對的東西。有為和無為,也是相對的。
糟粕。沒看書的看完全書再來回答。
對古代典籍要 揚棄 。
另外不要過度解讀。不要因為他是老子莊子就感覺逼格很高說啥都對,不對還要給他倆找理由強行讓他倆符合現在價值觀。
老莊本來就是消極避世的,這是早有公論的事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