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商鞅哪個更有價值?

據我所了解孟子更專註於著書立論,商鞅更專註於將理念付諸於行動(實踐),請從他們生活的年代和今天的角度評價一下他們誰更有價值。


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上講,商鞅的價值遠大於孟子,因為商鞅直接用行動回答並開啟了解決東周崩盤並走向統一大業的進程,響應了時代的號召,解決了時代的問題,謀國而不謀身,是位傑出的政治家;而孟子,充其量只是一位為儒家思想注入了「義」與「民本」的理論修正家以及積極開展辯論並遊說統治者的社會活動家,理想色彩很濃,但不切實用(這一點是孟子不如孔子、荀子的地方,卻很不幸地成為後代儒家的最大毛病)
從對後來中國歷史的影響上講,孟子只是名頭比較響亮,並成為了韓愈乃至宋明理學眼中道統的第一傳人,但請注意,道統和孟子一樣並不實際,是儒家的理想主義烏托邦(孔子是復古主義、孟子是理想主義、荀子是現實主義),統治者很實際,只有王莽那個書獃子會去奉行類似孟子的主張,但多數統治者還是明尊儒家、暗用法術的,漢宣帝講得好「漢家法度、王霸雜用」,歷代統治者奉行的是孫子的軍事兵法、老子的陰謀運用、荀子的禮法並用以及韓非的治國韜略(注意,秦朝用的是李斯的韜略,與韓非法家以及後代修正後的法家並不一致)。再考慮到,商鞅變法的改革舉措,你就會發現,商鞅並不僅僅是因為其所屬的理論派系對後世影響深遠,其軍功爵制、縣制、開阡陌、統一度量衡、乃至法責貴族都是後代改革家們救時弊、抗腐儒、集君權的路數,可以說,商鞅是後代中國務實改革派的最重要的始祖(商鞅比管仲、子產、李悝、吳起、申不害、慎到都要全面系統有布局)
從對今天的價值上看,兩者並用比較好,用孟子的民本、重義、養正氣,用商鞅的法治、務實、真改革,再剝除孟子及其門徒的有些空想苗頭的理想主義以及商鞅及其門徒最終走上的集權專制的權謀功利之路,折個中,再把孔夫子的中庸穩健態度、荀卿的務實客觀精神、韓非的切中時弊眼光、墨翟的力行實踐作風、楊朱的為我維權意識、董仲舒的與統治者溝通策略、宋明理學的求真理修本心方法、明末清初與洋務派的經世致用、清代考據派的認真考證乃至佛家的虔誠明哲融合起來,則不論儒墨道法佛,價值有所用,都最大化,才是上策
-----------------------------------------------------------------------------
【1月26日補充】
我著力批孟了一下,但不代表我批儒,那些直接批判儒家或孟子本人怎樣怎樣誤國的答案,請你搞清楚,那些是不是孟子的本義?如果不是,和孟子有什麼關係?你拿帝王、官僚、權謀、劣根性的罪究來批判孟子,未免失察。就比如說,你今天說了一句話,然後後人就以這句話的名義幹壞事,然後後人的後人就罵你,你覺著合理么?
對於儒家,我的態度是「尊」
因為儒家還有孔子的歷史哲學(時、易)、人際哲學
(仁、忠恕、中用),還有荀子的天常思想、禮法並用思想,還有董仲舒的天人感應,還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還有顧王黃的經世致用,還有洋務派的實幹興邦,還
有康有為的維新改制,還有司馬遷、章學誠、全祖望等儒門史家,還有新儒學對原儒、漢儒、宋儒、明儒、清儒的融會貫通等。帝王所獨尊,只是一派一系罷了,如
果帝王真心肯獨尊儒學,光儒學內部的多元,就夠帝王官僚們更加開明了,比如漢晉隋唐宋,它們尊的儒,就很寬容、很全面,不像明清那麼狹窄。
即便孟子,也有其民本思想,但是帝王不用,可見,帝王並非尊儒,而是有選擇的尊儒中的觀點,這些觀點,只要符合帝王需求,就可以被拿來尊,不符合,管你是孔是孟是朱,帝王就是不待見
所以獨尊儒術並不錯,錯的是帝王獨尊了那一部分他所喜歡的派系,非儒之過,罪在帝王。


下文摘自《史記·商君列傳》: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後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鞅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孟子所談的,就是帝王之道
商鞅初見秦孝公,談的也是帝王之道,只是帝王之道見效慢,秦孝公等不及,所以商鞅改談強國之術(注意一個是「道」,一個是「術」),秦孝公大悅
兩者的區別,就好像一個治本,一個治標。哪個更好?自己想

關於孟子為什麼談帝王之道,而不談強國之術——下文摘自《孟子》:

孟子曰:「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從實際看,的確秦孝公不配和他談帝王之道

補充:商鞅說的很清楚:秦國不可能和商、周相比。為什麼?根基不厚。


孟子把老百姓當人看,商鞅把老百姓當豬犬看,可嘆某些豚犬至今還要膜拜商鞅,不愧奴性深重,活該被強權治。


老外那本影響人類歷史100人中有孟子。
有孟子不是因為他在兩宋被推崇,而在於這本書的價值,兩千多年多少人被這本書鼓舞,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他的那句當今之世,捨我其誰。那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句雖千萬人吾往矣。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那句我善養我浩然之氣。多少人被他的話鼓舞,多少人為他的話感動。正人心遠比什麼商鞅重要,孟子之所以超越高祖,武帝,光武,太祖等等不因為他在當時改變了歷史,而在於他為後人帶來了什麼。
法家真的好嗎?韓非子才是真的愚忠。孟子寫的殺紂王不是弒君而是殺一夫,他倡導民貴君輕,他的議論縱橫捭闔讓人無從反駁。孟子我讀過不下百遍。韓非子呢?貌似第一章初見秦就寫了什麼見人君說話不對該死什麼的。假如影響人類歷史的人物在向後拍商鞅和誰類似?大概戰國的范且,漢初的蕭何曹參,東晉的王導,北魏的元宏,唐的李泌,宋的趙普,明的姚廣孝。排在他前邊的還有很多很多,但排在孟子前邊的很少很少


非要二選一的話,我選商鞅。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商鞅是個成功的政治家,而孟子只不過是個酸文人、幻想家,是想當政卻無人理它的那種,於國於民價值不大。即便到後世成為 亞聖,也是別人給封的,不是自己的主動選擇,而且是被用來愚民,是假仁義,後來的封建王朝實行的政策差不多都是表儒內法。而內法,是商鞅奠定的,成為千古典範,其開創性成果是無法替代的。孟子對後世最大的貢獻是其文章,文章中的文學性。先秦的文章里恐怕沒有比 莊子和孟子的文采更好了(詩經和離騷是詩)。

從今天的角度看,恐怕孟子價值更大一點兒吧。商鞅的歷史使命和影響已經過去了,其治國思想在和平年代也顯不出(那就沒有)什麼價值,而孟子的經典好文還在發揮作用。不過像在下這種性格真直的貨是不讀孟子中那些講如何治國的文章的,讀的時候聽到那些迂腐不堪的「仁義」感覺像飯中有屎一樣,那還真不如讀《商君書》,更法篇 那叫一個酣暢淋漓啊!


商鞅影響了一個時代,但孟子告訴你任何一個人活著的尊嚴在哪裡,人的價值植根於何處,人人都道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為了一番大事業,那一個個小人物活著是不是就沒了價值?讀讀孟子了解他的精髓,你才能感受他的思想對個體的重要。所以商鞅跟孟子誰重要?
ps 理想國要不要這問題。。共產主義要不要?小心喝茶。。


人是高級動物,實用體現動物,道義體現高級。


說孟子思想不切實際的可以看這段話,這是《史記》中《周本紀》中記載的周文王和周文王的祖先是如何建立周朝根基的。

----------------------------------------------------------------------------------------------------------------------------------------

古公亶父復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國學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脩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

孟子講的是修身,並推己及人,並提出了要實行仁政,如果秦孝公不仁,就算商鞅有天大的能耐也不能一展所長。應該這麼說,仁政是可行的,孟子思想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人,促進社會的良性循環,商鞅的制度也彪炳千秋,都值得尊敬和學習。


怎麼說呢,商鞅之法,注重實用性和功利主義。在戰國時期,生存下來、吃飽飯相對於禮法和道德仁義來說,更有價值。何況孝公時期,秦國積貧積弱,窮山惡水各種刁民。然而商君法令一頒布,讓老百姓明白,只要勤奮耕戰,上陣奮勇殺敵,農奴就能翻身、屌絲就能逆襲;被偷了被打了、被人欺負了咱就報官,要文斗不要武鬥,嚴刑峻法夠對方喝一壺。
這麼一來,國家有秩序,有秩序的社會是最高效的。老百姓的安全感上去了,有希望有奔頭,整個國家朝氣蓬勃,秦國焉能不強?
亂世用重典是極好的。在人心浮動、朝不保夕的年代,嚴格的法律比虛頭巴腦的禮制更能維持社會秩序。所以商鞅的理念在戰國時真的是非常有價值

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嚴刑峻法就會顯得比較過頭了。人民不再為了吃飽飯、安全感而拚命了,整個社會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試想一下,你出去打球,跟人發生了肢體碰撞然後打了一架。好嘛,直接被拉到公安局切掉一隻手。。這能受得了嗎?再比如,你家樓下有人殺了人了,你們沒及時發現舉報,然後你們整棟樓都跟著一起坐牢。。這能受得了么?

所以到和平年代,孟子提倡的對民寬仁,君王放低姿態,會更合適。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孟子也為我們的綱常倫理制定了很好的秩序


從時代的角度來看,顯然是商鞅更有價值。
從戰國的時代背景來看,戰亂不斷,各國需要的是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商鞅推行的政策,顯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聚合國力,而孟子的主張不是說不好,而是周期太長。
衛鞅在秦國得到重用,河西之戰後獲封商於十五邑,而孟子奔走列國,獲得的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從當時人們的選擇來看,無疑是商鞅更有價值。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孟子的價值是高於商鞅的,孟子的浪漫主義,深深影響了後世,且不說後世繼承的學說是否為孟子本意,單單託名也要托於孟子,就很能說明問題。
中華文明自孟子後兩千餘年,有時間去消化孟子的主張,從長遠看孟子的價值更大,光輝照耀更光。
在當今社會,法制是根基,商鞅和孟子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於國家,商君之益大;於個人,孟子之益大。
(純屬個人觀點)


商鞅有害,孟子有益。

孟子所期待的世界,不在戰國,不在中國,在當今世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美國)三代之治,不過如此」


孟子和商鞅的分田,都是人口陷阱的產物。西周的分田,實際上是把一成百井的64井分給192家,剩下的作為公田來供養貴族。滕國的分田,實際上是滕國貧弱,一成沒有幾個滿足百井,於是分給近700家,八家共耕一夫的公田來供養貴族。秦國的分田,實際上是八百里秦川推廣牛耕提高了生產力,所以乾脆分掉公田,以240步為畝,一夫等於原本的2.4夫,把五井分給18家,百井也就是360家,因為很多家都有奴隸,所以實際上也近700家。無論哪個,都是戰國早期人口過盛導致的,只是商鞅的辦法是需要不斷征服土地和奴隸的大國霸業,孟子則是小富則安的小國之道,明顯不適合魏國。


中國和美國哪個更有價值?


說到底還是實踐主義獲勝。所有偉大想法未能實現都是空想主義,都是窮酸的。似乎建設理想國是一個人的責任。


從他們當時的年代來說,秦國的統一已經可以證明商鞅的思想在春戰時代是贏家。
從當代的角度來說,私以為還是孟子更有價值,畢竟想要長遠的統治就必須要施行被統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
這兩者都是古老的思想了,各有千秋。且體系內部各種思想也是良莠不齊,所以放在當代來討論也只是相較而言。
嘿嘿…以上就是自己的一點小看法


我最近讀的書對孟子偏見特別大,所以我現在的想法非常不成熟,就不給你添亂了,但是你覺得孟子做的很偉大的事情可以告訴我,不要是孟子自己說的想的,一定是孟子實際做到的。如果可以的話,請一定告訴我~


孟子是心法,沒有可操作的意義,但是可以指導我們的行為準則。
商君是招式,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但是沒有心法的指導可能會過火。


默然……這麼給你說吧…………我尊崇道家………………所以對於儒家可以很不喜歡…………對於老子很喜歡………………別人喜歡儒家…………認為道家一幫吃乾飯的………………又有人喜歡法家…………覺得儒家虛偽………………所以說………………你這問題………………主觀性干擾太多


推薦閱讀:

沉默寡言的人應有怎樣的氣質或言談才能突顯魅力?比如動作,穿著,思想等。
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
能否說古人比現代人更有智慧?
中國人面對壓迫為何逆來順受?

TAG:思想 | 價值 | 秦朝 | 孟子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