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是有人說曹丕導致了曹魏政權的滅亡,曹丕沒出什麼大錯呀?
希望能夠聽到大家對曹丕的評價,歷史上的曹丕應該沒犯什麼特別大的錯誤吧,為什麼網上一些人十分討厭曹丕,甚至認為曹魏政權的衰弱是曹丕導致的,九品中正制不能簡單的定義成向士族投降吧,而且曹丕打壓宗族,曹真曹休。。。
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是高平陵政變之後,司馬懿大權獨攬,徹底掌控中央各項權力。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亡魏成晉。曹魏滅亡和曹丕關係不大。如果真是要曹丕負責任,也就是如以上答主所說,他過早去世。直接原因還是魏明帝託孤不善造成的。
至於士族這個階層的形成和士族政治的弊端,遠遠不是曹丕一個人所能負責的。東漢就存在很多累世為官的世家大族,或世為公卿、著姓、大姓、二千石。如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更是一等高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依託門生故吏和其他世家大族的聯姻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在政治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說曹魏作為法家寒族之政權被士族把控,最終被士族出身的河內司馬氏取而代之,從而把原因歸結到九品中正制制度上更是不經之談。魏晉嬗代不涉及政權內部社會階層的改變,西晉幾乎全盤繼承了曹魏的政治網路。西晉的開國功臣多是曹魏開國功臣的二代、三代子弟。西晉人劉頌明確說道:泰始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若是說西晉是士族門閥社會,不妨想一想西晉的士族又是從哪裡來的?
以毛漢光先生的標統計數據看,曹魏也算不上所謂的寒族政權。士族加上小姓的比例始終超過百分之六十。士族定義:一、州郡級著姓;二、父、祖、曾祖輩三世之中有二世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官。小姓定義:一、縣級大姓及地方豪族;二、父祖輩曾任州郡掾屬或千石以下官吏者;三、父祖輩之一曾任大小官吏者。平民定義:一、父祖皆未曾任大小官吏者
相關回答 為什麼曹操唯才是用但最後曹魏政權要倚仗士族? - 知乎
三國正史中,魏文帝曹丕究竟做錯了什麼? - 知乎退一萬步講,就算曹魏政權是寒門政權,也不值得大吹特吹,所謂的寒門只是比高門士族稍微差一點的低級士族、地方豪強、有財富的商人。
既世單家,為人有容儀。少小工書疏,為郡門下小吏,而家富。自惟門寒,念無以自達,乃常畜好刀筆及版奏,伺諸大吏有乏者輒給與,以是見識焉。
逵世為著姓,少孤家貧,冬常無袴,過其妻兄柳孚宿,其明無何,著孚袴去,故時人謂之通健。
我們看看史書的寒族到底是啥意思,《晉書華譚傳》記載華譚「又舉寒族周訪為孝廉」,似乎周訪是寒族,我們可以看到周訪本傳記載的家世生平。很明顯,周訪的祖父都是有官職在身,且周訪本人為郡功曹,郡功曹是掌握本郡選舉的,自東漢以來就被當地豪強所控制。周訪的家族也是當地的地方豪強,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寒門平民根本不是一回事。
周訪,字士達,本汝南安城人也。漢末避地江南,至訪四世。吳平,因家廬江尋陽焉。祖纂,吳威遠將軍。父敏,左中郎將。訪少沈毅,謙而能讓,果於斷割,周窮振乏,家無餘財。為縣功曹,時陶侃為散吏,訪薦為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
九品中正制只是選官制度,其初衷也並非是拉攏士族支持漢魏嬗代而設立的。更何況越來越多的人支持九品的前身是曹操草創,曹丕加以制度化。沈約在《宋書恩悻傳序》:「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九品設立之初,是為了糾正察舉制的弊端,也有把選官權力集中在中央手裡的目的。魏晉一般都是以在任的官員兼職中正一職。
納嘗問梅陶曰:「君鄉里立月旦評,何如?」陶曰:「善褒惡貶,則佳法也。」納曰:「未益。」時王隱在坐,因曰:「《尚書》稱『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何得一月便行褒貶!」陶曰:「此官法也。月旦,私法也。
漢末民間盛行的人物品評頻繁地干預察舉的進行,即文帝《典論》所說【桓靈之際,閹寺專命於上,布衣橫議於下;干祿者殫貨以奉貴,要名者傾身以事勢;位成乎私門,名定乎橫巷。由是戶異議,人殊論;論無常檢,事無定價;長愛惡,興朋黨。】
東漢的察舉制基本被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強所控制。
九品在設立之初,是達到了目的的。《晉書·衛瓘傳》: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後,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餘風。《晉書·石季龍載記》:魏始建九品之制 , 三年一清定之 , 雖未盡弘美 , 亦縉紳之清律 , 人倫之明鏡 。從爾以來 ,遵用無改 。
九品中正制在後期維護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是事實,然而在維護士族選官特權方面,根據陳琳國先生的統計,中央吏部所起的作用和中正同樣重要。一流的士族根本不需要中正的舉薦,而是通過中央吏部的銓選直接擔任散騎、黃門、尚書、著作秘書等顯職。
第二:普遍認為曹丕打壓宗室,致使宗室諸王無權,使得曹魏天下被篡。
宗室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帝系宗室是宗室,旁支疏宗也是宗室。曹丕防範的是曹操的兒子們,如曹植曹彰,因為他們是潛在的威脅。任何時代,與皇帝血緣相近的宗室都是潛在的威脅。事實上,如果不糾結於狹義的宗室,我們可以看到,曹魏的宗室在曹魏政壇上一直是相當活躍的。曹丕登基後,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一直身居高位,帥兵征伐、出鎮一方。曹丕去世前,也是安排宗室和大臣共同輔政,且以宗室為主。曹叡登基,為了政由己出,將三位輔政大臣派到地方。後來曹休曹真相繼去世,曹叡還心憂不已。
【吾年稍長,又歷觀書傳中,皆嘆息無所不念。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今射聲校尉缺,久欲得親人,誰可用者?】事實上,曹叡一開始的託孤人選全是宗室。其年,帝寢疾,欲以燕王宇為大將軍,及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輔政。但是因為臨死前神志不清,曹宇等人政治經驗不足,被劉放進讒言,致使曹叡臨時改選託孤人選,罷免曹宇等人,以曹爽司馬懿輔佐幼子。即使神志不清,曹叡也沒有讓司馬懿居曹爽之上的意思。從史書記載明顯可以看出,曹爽仍是首輔,地位、權力在司馬懿之上。【帝寢疾,乃引爽入卧內,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
其後曹爽又引用弟弟曹羲、曹訓參政。可以說曹魏政權自建立伊始到高平陵之變期間,宗室始終掌握核心權力。曹爽被殺,也意味著曹魏政權的轉移。
相關參考:陳琳國《兩晉九品中正制與選官制度》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黃留珠:《秦漢仕進位度》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
真要說的話,就是曹丕壽命CBA了,其他沒毛病。
至於網上傳的最廣的中正制導致曹魏皇權被所謂士族掌控,這個話題已經被說爛了,只說一句,中正制是當世最好的選拔制度(連孫吳都學,沒毛病),但是司馬宣王獨攬大權後為了拉攏士人,設立大中正,把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權又還給了地方,中正制CBA了(不知道為什麼把這鍋反而甩給曹丕了,可能曹丕臉比較大吧)。
以及上面有人提及曹魏宗室不給力,講道理,歷朝歷代這個梗沒得破吧?典午晉還不是因為宗室實權NBA,然後八王之亂進而五胡亂華,直接南渡改名叫牛晉了。
先說立場,我對曹丕就是由影視劇引導開始對其厭惡;後來讀史,對曹丕的態度轉變為十分喜愛!
借用葉嘉瑩先生的觀點:曹丕是一個十分可愛的人!
曹丕受人病詬,除卻史書上記載的一些他「小氣」的事情,還有拜《世說新語》這些黑曹小說的影響、以及各種影視劇里的負面曹丕形象。曹丕真的沒有那些不去了解的人說的那樣禽獸不如,在對待親屬對待朋友對待臣下這些問題上,以他的環境地位,絕對稱得上一句仁愛。當你認認真真去讀一些關於他的史料、逸聞記載、他的詩詞,你恐怕也會跟我一樣有這種感受:這個人怎麼那麼可愛!他還是個皇帝啊,怎麼能這麼可愛~~
曹丕是一個中上的皇帝,評價他的話,古人已經說了很多了,我想引用一下陳壽的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陳壽這個評價其實已經說的很中肯了,曹丕聰明,博識文採好,一枚好文藝青年,是個不錯的皇帝,就是心胸不夠開闊——對啊,曹丕是個很敏感有時候又小氣的人咩(但我覺得用愛恨分明更準確,主要他是皇帝嘛,有些事做了自然就顯得小氣了)
《陳思王廟碑》:魏高祖文皇帝,紹即四海,光澤五都,負彰魈茫朝宗萬國,允文允武,庶績咸熙,正踐昇平,時稱寧晏。
曹丕文武雙全,而且確實是個不錯的皇帝。
關於曹丕的政治才能,其實有不少體現的地方,這裡我想引用 @成剛 的文章
原文來自 @成剛 但凡國家初興,人主死,臣下多有叛逆,朝綱混亂,遠如漢朝,呂后崩,漢大臣廢殺少帝,光武死,劉荊思反。近則袁紹死而二子爭立,劉表死則群臣驅劉琮投降,孫策亡後李術孫暠等叛,劉備未死之前已有黃元反,死後則有南中亂。 曹操末年,政局已然頗為動蕩。建安22年,吉本耿紀等反,建安23年,民孫狼反,另有宛守將侯音反,建安24年魏諷謀反。看看這些反地,許,陸渾,宛,鄴,全是國家重地。關羽破于禁七軍之後,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反曹事業真是如火如荼。
東吳二宮爭立,涉及滿朝文武,致使孫權末年政局混亂。曹操這邊也差不多,曹操立嗣之意久而不決,建安22年,曹丕方為太子, 曹丕曹植之爭立,斷不為止於建安22年,建安23年,曹彰領軍平代郡烏桓,建安24年,欲以曹植南救曹仁。曹丕既為太子,而以曹彰曹植領軍,足以見曹丕太子之位不穩,袁紹二子爭立,劉琦意欲將兵赴喪,皆因有兵權,而曹操又假以曹彰曹植兵權,難不成想曹彰曹植去造曹丕的反? 史書關於曹操之意,語焉其詳,三國志言太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而魏略曰:彰至,謂臨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又有魏氏春秋曰: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真相到底如何,已經不可得見。 又曹操死時,天下騷動,史書已明載,魏略曰:時太子在鄴,鄢陵侯未到,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於是軍中騷動。群寮恐天下有變,欲不發喪。逵建議為不可秘,乃發哀,令內外皆入臨,臨訖,各安敘不得動。而青州軍擅擊鼓相引去。眾人以為宜禁止之,不從者討之。逵以為「方大喪在殯,嗣王未立,宜因而撫之」。乃為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別軍在洛。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而曹丕即王位之後,又有黃華、張進叛,孫權攻襄陽。誠可謂是內憂外患,動蕩不安。
大凡稱帝之事,皆需天下大定,如劉邦劉秀,斷不可能在時局內憂外患的時候稱帝,而袁術之流,不過宵小之輩,不足為論。而禪代之事,更需剪除異己,人心歸順。
曹丕於建安25年1月即王位,10月即有受禪之事,才9個月,則已內除曹彰曹植之患,外平四方之亂。以曹操末年時局之亂,而9個月即掃平一切,獨斷朝綱,雖亦得幸於吳蜀襄樊之戰後兩國較為安定,然亦賴曹丕之智勇。而史書失載其事,可謂可惜。
曹丕是一個可愛的人,這方面我沒記錯的話 @聞雞起舞劉越石 寫過不少,我就不寫了。
最後回答下標題提問:為什麼有人說曹丕導致了曹魏政權的滅亡。
的確,和題主認識的一樣,曹丕在位期間對曹魏政權的穩固而言沒問題,客觀事實上曹魏的滅亡怎麼都扯不到他身上,即使用九品也一樣——就算是曹操,也不代表了他「唯才是舉」就是任用寒門,曹操也一樣需要用士族。
但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邏輯——以結果論起因。
——這個思維之下就看你的論點扣鍋扣到哪裡了。比如清朝滅亡,近的可以這麼說,要是沒有慈禧之下的統治就不會導致清朝滅亡;遠的可以說要是沒順治時期建立的六部尚書八旗中央集權,怎麼會導致後面的衰敗。
——其實就是這種辯證方式而已。
歷史車輪是不斷地周而復始地轉動的,哪個因和哪個果都能划上關係罷了,但其實哪個因和哪個果應該和相符合的對等起來,如此罷了。
後漢滅亡怪劉秀,他劉文叔當政要普查全國丁口田畝都做不到,豪強坐大民不聊生,於是後漢滅亡怪他balabala。
我晉滅亡怪宣帝,殘虐刻毒如是,祚安得長久。
我宋滅亡怪趙大,杯酒釋兵權。
我明怪太祖,朱家這麼多人把天下吃窮,還歧視商人壓制了資本主義萌芽云云。
在這種「從根子上找原因」的邏輯下,曹丕要接鍋。
曹魏政權,是衰弱了。但不是曹丕乾的。
因為什麼。因為曹魏政權姓司馬是嬗變。不是趁其衰而取之。不像東漢是另起爐灶。司馬是把曹魏的班子拉攏過來了。把擁護曹魏的世家用種種手段又打又拉搞定了。
比如說王家,就是演藝里被罵死的王司徒。在曹魏是三公。他兒子王肅在晉朝是國丈。升級了。
荀彧家。因為支持曹植,被曹丕疏遠。在晉也是三公。
鍾家。兩個兒子都是司馬家心腹。
就是鳩佔鵲巢。巢還是挺好的。要是衰落了如何能滅蜀漢滅東吳跟玩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司馬懿活太久了,而曹丕曹睿死太快。
九品中正持續了好久。說明合理。世家處於上升期,不跟他們合作難道要跟他們做對。
你開科取士,你要別人有書讀啊。經學歸於世家世襲,楊王之學遍布天下,司馬家也只能任之。
宗室。曹休曹真都算打壓,合著提拔就只能當皇帝了。
另外曹真是養子。本姓秦。題主都認為他是宗室了,可見真是寵到一定地步了。
我覺得不寵曹真曹爽,說不定還不會有後來那種發展。搞不成高平陵。
司馬氏倒是跟曹魏反著來。
重用宗室,放出去帶兵,縱容甚至鼓勵世家重臣腐敗,提拔寒門進入核心圈。
然後國家不到二十年,就跑東邊去了。
回頭看看曹魏,還真算續命比較長的。制度比較好的。
就是活的不夠長。別說曹丕。就算曹休曹真這樣的,有一個死在司馬懿後面,能輔政。都沒有司馬懿什麼事。
曹家二代精英死得太早,沒有代表元老派軍功派核心利益的人物。換上曹爽這個假子宗室。姓曹卻又不是曹家人,不能團結元老,又不能相信其他宗室,輔政基礎空前孤立,只有一群曹睿都不見待的名士派為核心,他要只是個派別朋黨就算了,偏偏是代表皇權的輔政。
這才壞事。等於司馬懿是從曹魏集團最傻x最孤立最虛弱的一個集團搶奪了皇權。粉裝路人,分析一下為什麼「【老】是有人」
個人認為這個題目的重點不在於魏因何而亡,而在於為什麼認為曹丕是反派的人尤其多
這是由自小形成的印象決定的
大眾對三國史的印象主要來自演義
魏國是反派,魏主曹操是梟雄,曹丕借父之勢代漢,又在不久之後被司馬家取代
大眾對曹丕的印象主要來自七步詩,洛神傳,可能還有給曹彰塞棗兒之類的「典故」
曹丕是反派,奪妻,殺弟,嫉妒之心甚強
還有,比曹植丑
曹丕建魏,曹丕不是個好人,魏國短命
曹丕導致魏國短命
這個邏輯是不是棒棒的
流傳較廣的三國故事主要圍繞曹孫劉一代國主,趙雲關羽等所謂名將,其他人不過是充當背景而已,不能默認每個人都對此段歷史有客觀全面的認識
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老有人說曹丕導致魏國滅亡,因為,可以肯定不是曹操導致的,然後曹家就剩下曹丕了,難道還有什麼別的選項嗎【手動滑稽】
我一回答跟曹丕有關的問題就會收到感謝,這感謝到底什麼意思不贊同就忽略或者反對好嗎
不想收到感謝提醒,對不住您麻煩您謝謝您了成嗎
給別人添堵能讓您多開心
您享受自己的自由,愛幹嘛幹嘛
卸了
曹子桓同學在位期間有功有過,但總體來說,對歷史和社會的發展還是偏向積極意義的。只不過,這孩子從小就有個招黑體質。
先來看看曹子桓同學在位期間的主要政績:
1)吸取漢末宦官干政的血的教訓(王甫、張讓、趙忠等宦官亂政的案例),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同時又宣布: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為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從制度上剷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並將其設為金律。曹魏期間再也沒發生過宦官亂政的案例,大功一件~
2)爭取士族的支持(緩和老曹時期「唯才是舉」方針對士族打壓造成的矛盾)。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這一舉措算是有利有弊,利在獲得士族支持能夠更好的穩定朝廷內的支持,弊在用人權流失算是坑了大魏宗族一把~
3)吸取外戚後宮干政的血的教訓(梁冀、何太后的故事們),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大好事一件,反觀西晉後宮賈南風乾政,導致五胡亂華的結局,可想子桓同學是多麼的明智。
4)吸取漢代王族叛亂之事(漢景帝時期七王之亂的案例),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這個鍋我覺得情有可願,曹丕對幾個兄弟的確沒那麼信任,畢竟和同母生的曹彰、曹植在爭奪世子之位時就已充滿矛盾。
5)吸取漢代黨爭的教訓。整肅朝綱,於黃初二年(221年)頒布《日食勿劾太尉詔》,以革除無辜歸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 年)頒發《禁誹謗詔》和《百官不得干預郡縣詔》,以改變相互誣告與朝臣頤指的世風。這個舉措大大提升了朝廷的議政質量和效率,撕逼什麼的最要不得~
6)假借征吳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百姓安穩,好事~
7)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提倡節儉之風,穩定社會秩序。好事~
8)重視文教、禮樂。具體不說了,就是振興禮樂文化,一改亂世尚武風氣。好事~
9)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置了西域長史府。好事~
10)任命田豫為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同為護鮮卑校尉,田豫、牽招、梁習等將領在北疆表現出彩,多次擊敗鮮卑。壓制外族入侵,好事~
11)曹丕在延康元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孟達,大破劉封,收復上庸三郡。
總體來說,曹子桓同學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經濟發展迅猛,經濟文化政治實力遠超鄰國,這讓諸葛大大和姜小夥伴感覺很焦慮。
可以說第二條舉措的確給了司馬家機會,但曹丕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即使曹丕不施行九品中正制,也難保士族矛盾激化,衍生出新的事變。
下面就說曹子桓的招黑體質了....
子桓同學從小品學兼優,能文善武,通曉騎射,精通劍術,然並卵。
子桓同學雖然在曹操的孩子們中算是比較出類拔萃的,但老曹的心裡,永遠都放不下曹昂和曹沖這兩個楷模,而且子桓同學有個小心眼、想法多的毛病(其實感性的人都是這樣的),所以曹丕在老曹眼裡並不完美,至少,沒有達到曹昂和曹沖的高度。
曹丕出生的時候,曹操給曹丕起名為「丕」,「丕」為「大」的意思。袁紹聽說了,呵呵冷笑,說這名字很配他們宦官子弟,夠俗。好吧,我丕初生即被黑。
197年漢末,宛城之變。長子曹昂為了掩護老曹,戰死於淯水,屍骨無存。12歲的曹丕連夜騎馬逃出宛城,死裡逃生。曹昂之死引發了之後的曹昂養母丁夫人(正妻)與老曹的決裂。最後曹丕的生母卞夫人成功上位,成了曹家大院的夫人一把手,為日後曹丕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於是陰謀論很快就包圍了卞夫人和曹丕小同志,認為他們和賈詡勾結,利用張綉害死了曹昂。曹丕小同志正式開始了人生的被黑之旅。
曹丕:WHAT?有這麼深的內幕?我怎麼不知道?
張綉:WHAT?我被賈叔叔利用了?
賈詡:呵呵。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討東吳,留曹沖和曹植在譙縣,帶曹丕出征。赤壁大戰敗北,曹操返回譙後,曹沖得了重病,曹操親自為他向天請求保全生命。到了曹沖死去時,曹操極為哀痛。曹丕寬解安慰曹操,曹操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啊。」
於是陰謀論再次包圍了曹丕,認為了曹丕為了上位謀害了曹沖。
名醫華佗:老曹不殺我的話,曹沖還是可以搶救一下的~ 曹操:....
名醫張仲景:老曹不流放我的話,曹沖還是可以搶救一下的~ 曹操:...
曹丕:明明留守在倉舒旁邊的是子建啊! 曹植:兄長你可不要亂講哦
好了,曹昂和曹沖都走了。曹丕似乎可以出頭了。然並卵。
論衝鋒沙場,曹操讚歎黃須兒曹彰;論出口成章,曹操喜歡小帥哥曹植。曹丕明明是全才,但老爹就是當成看不見。
曹丕搶甄宓,孔融炒作「周公納妲己」,曹丕跟著被黑;
曹植作洛神賦,大家炒作甄宓和小叔子有一腿,曹丕又被綠;
曹丕想挽留神童周不疑,老曹認為曹丕沒能力駕馭周不疑,派人殺了不疑,曹丕無言;
曹洪明明犯法被捕,大家都說是因為曹洪沒借給曹丕錢,曹丕心好累;
曹丕不讓妹妹清河公主嫁給瞎子丁儀,丁儀就到處黑我丕;
曹丕送了楊修一把寶劍表示友好,楊修就到處黑我丕(曹丕:楊修,我有一句媽賣批不不知當講不當講);
曹操出征,留守的曹丕哭泣送別,旁人黑曹丕虛情假意;
河北叛亂,曹丕及時出兵鎮壓,回來還要被老曹罵看守不利(其實那次叛亂的起因是因為曹操的苛稅,和曹丕真的沒關係),平叛及時反而被削去了五官中郎將之職;
曹丕登基後,曹彰來京病死,輿論再起,是曹丕毒死的;
曹植被流放,輿論再起,是曹丕不顧手足之情....
曹丕:我想靜靜。 楊修:報告曹丞相,五官中郎將曹丕不知廉恥,思念一個叫靜靜的女子。
哈哈,說了那麼多,反觀文學作品中留下的形象。
曹丕無一不是陰險狡詐,曹植卻是各種風流倜儻。貌似皇位就是曹丕硬生生的從曹植手中奪過來的,可能是因為曹丕奪妹夫之皇位的確不符合古人的忠君思想,但如果大家回顧下霍光的案例(漢武帝的表弟,任大將軍之職,大權在握歷經三朝,忠於社稷最後卻落下個滿門抄斬),就可以理解曹丕的奪位行為其實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畢竟一堆文臣武將等著改朝換代登上統治階級過好生活嘞~
嘆建安風骨三曹七子,世人只知曹子建八斗之才,一首《銅雀台賦》恢弘大氣,寫盡帝王風光;卻不知曹子桓歷經民生疾苦,一首《燕歌行》悲壯淋漓,滿懷戰亂傷痛。
曹子桓很不完美。
曹子桓幼稚,被立為魏王太子後,會得意忘形的摟著辛毗的脖子說:「辛先生你知道嗎?我好高興!」;身為帝王會不顧顏面的為了好友王粲學驢叫。
曹子桓成熟,深知民生疾苦,倡導節儉,給天下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不會去窮兵黷武。同為文人卻不會因才華而嫉恨或加害任何有才華的人。
曹子桓冷酷,對甄宓始亂終棄卻對郭女王疼愛有加;對兄弟曹植步步緊逼,狠狠壓制;殺死好友夏侯尚的愛妾,逼得夏侯尚鬱郁自殺。
曹子桓溫情,細心養大了早年喪父喪母的弟弟曹干,以至於曹干小時候會稱曹丕為「爹爹」,曹丕只會苦笑說"我是你大哥「;對曹真兄妹(其實沒有血緣關係)關照有家,並視為親兄妹看待。
曹子桓沒出什麼大錯,和老曹比起來也算不上什麼英雄,就是一個簡簡單單想要勵精圖治的皇帝,一個命太短撐不起理想來為自己洗白白的人。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丕《善哉行》
就是因為九品制的妥協,諸葛亮到死都等不到隆中對所設想的北方有變。。。也是因為九品制,註定了王權衰落和五胡亂華的必將到來
其實鍋就一口,死得太早。
沒有培養宗室三代,主要賴死得太早;
沒有達成滅國武功,主要賴死得太早;
沒有完善九品中正,主要賴死得太早。
曹丕這人酸氣十足還有點小可愛,不過高平陵之變的鍋太遠其實不能單純追究到他頭上。
如果要分鍋,我認為是包括他在內到曹叡都沒法協調妥善宗室親族與非宗室當權派的矛盾,而曹丕在事實上的確對曹操時代的嫡系們有一定抑制作用。
要麼是通過曹操時代老臣留下來的合作慣性,要麼是依靠皇帝本身制約。
一方面宗室抓權後新繼任的權臣會對之前的舊利益集團搞壓迫政策,這一點也是曹爽死的根本原因。
正因為舊的老臣利益集團默認了高平陵里司馬懿行為的正當性,才有了後來司馬懿過河拆橋蹬鼻子上臉的反轉。
也就是說這種一方宗室一方權臣互相制衡,然後靠皇帝壓住下方的人所完成的三角平衡顯然沒法每次都搞清君側的借口來打擊敵對利益集團。
最後總會有司馬懿這樣的人出現,這也是當時許多對高平陵態度曖昧的老臣們後來所經歷的,一開始因為曹爽各種改革奪權不爽,然後默認了司馬懿的做法,卻沒想到司馬懿完事了立刻反水。
而一開始默認司馬懿行為本質上是借司馬懿來打擊曹爽,而不是支持他奪權。
曹丕在這個問題上做的其實並不清楚,曹休曹真作為早年軍伍出身然後轉正的宗室派別,約束力是很大的,但另一面陳群司馬懿,則是一個已經脫離了曹操時代政治向心力的部分,兩者背後所代表的群體,很明顯的在如何決定朝堂話語權的問題上是有分歧的。
這種分歧隨著皇權不穩的逐漸擴大,最終導致了彼此的衝突。
從一開始,曹操、夏侯惇為核心建立起來的譙沛集團,以及被曹操和各種歷史分歧剔除過後完全融入曹魏集團的汝潁集團,都能夠在曹操本人的強力控制下保持一定的穩定。
曹丕本人某種程度忽視了這種集團化背後帶來的政治衝突,譙沛集團高度依附於宗室與曹操時期的直屬嫡系人才,到後期不知道是真沒人才還是被排斥不用的緣故,嫡系名將後裔成長出來的很有限。
曹操時代是以曹操本人、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若干將領為骨幹,到了曹丕時代,因為政權開始建制化,在託孤時選擇了曹休、曹真為這一方面把持朝堂話語權的人選,如果夏侯尚沒有死,可能就是三對二的情況。
從當時情況來講,很可能陳群和司馬懿其實是反過來限制曹真的,例如曹真伐蜀時都被點名反對,顯然曹真不僅僅是真的為了征伐,背後還有一系列的政治博弈。
到了曹爽集團時期,譙沛集團已經幾乎不能稱之為譙沛集團,某種意義上只是身份的延續與象徵,本身則虛到了需要吸收非嫡系宿將後裔的地步,要到對面去拉攏文人,可見當時的斷層之大,這一斷層是從曹丕時代就留下來的,曹丕本人也主觀上造成了這一情況的發生,例如對曹洪的行為,若干譙沛集團的嫡系接班人其實都沒有機會上位,這裡也許是猜測居多,但我認為是有這被曹丕抑制的可能的。
這種抑制以至於在曹爽時代伐蜀已經缺乏足夠的軍事指揮水準和部下,無法通過戰事立威,以至於就算有夏侯玄夏侯霸這種混出頭的譙沛集團嫡系後裔,也難以在曹爽的帶領下迅速凝聚成可以通過軍事來把控朝堂話語權的強韌集團。
至於曹羲、曹訓之類,哪怕有可能成長起來,但也一次性被坑死,軍事上的威信和控制力是曹爽繼承的譙沛集團所能保證話語權的關鍵,曹真時期還能組織出有戰鬥力的部隊在過去的戰功資本上再賭博一把,而且最多也只是陳群司馬懿為首的文臣以各種天時和不適合的借口,通過魏明帝來抑制曹真繼續做大,等到曹爽時期,雖然司馬懿都一定程度上跟曹爽互相背書,但其軍事能力的資本已經羸弱到一出意外就立刻遭到反噬,這都是司馬懿得以上位的關鍵要素。
當然,鍋最大最直接的還是曹丕的兒子,而非曹丕本身,他兒子不但託孤錯誤,連續兩次讓一個人做託孤大臣,滾雪球一樣擴大勢力,本身在有機會繼續加強宗室持政的前提下聽信別人的話,甚至比曹丕還早死,這都是一系列悲劇性的因素累積出的結果。
不過從曹丕幾乎要殺曹洪、說殺夏侯尚這發小的小妾就殺的態度來看,顯然目的不是真的要殺曹洪或者為了殺女人那麼簡單。
更多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表態和瓦解,對譙沛集團元老子系較少且不普遍的提拔,反映出曹丕跟這一脈的關係並不近,曹丕臨死時,曹洪還在,有一定程度幾率是為了瓦解曹洪在國內的政治地位,最後找個借口借坡下驢,曹洪後人也就再也沒幾個翻出天的了,其餘人的子孫大部分也是一個下場,只有少數後來能繼續留在魏國政治最高權力的核心圈子裡。
對夏侯尚的事情,曹丕或許是為了表態,也可能正是因為把他選為輔政大臣的緣故,要予以一定程度的警示,結果夏侯尚死的更早,曹丕這一舉動反倒被人認為是小心眼了。
當時更多的幾率是夏侯尚在曹丕眼裡活的可能會比曹休更長,也是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超級嫡系,有絕對的必要去警示,畢竟不算曹操剛死時的鋪墊,曹丕稱帝一上線就讓夏侯尚都督南方諸軍事,這是除了資料比較老的曹真曹休外在軍事上獨一無二的信任。
老曹家是比較有趣的,曹純、夏侯尚、曹休、曹丕、曹叡,都是不該早死的都早死了。
司馬家裡的反過來,司馬懿、司馬衷、都是該早死的沒死,最後一報還一報,祖宗帶去一家子,曾孫子敗壞一家子。
曹丕的責任,有打壓兄弟,如曹植、曹彰等。另外他也非常重用司馬懿。
但從曹丕死到司馬炎篡位,中間四十年里也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足以影響魏晉興亡的大事、小事。曹丕的責任未必能有百分之一。死得早就是最大的錯
豪強大族,兼并土地吸納人口,經濟上強大。
各種家學淵源,他們擁有最好的教育資源。
察舉制幾百年,又確保他們的政治訴求。
最後,他們不交稅或者交很少的稅。
這幾點下來,東漢幾百年的發展,地方豪強--後來的士族門閥,太過於強大了,這個時代本來就是屬於他們的時代,不是誰都能逆天而行的。社會的進化和發展是需要時間來演變的。
最後,如果曹丕不是帝王,他肯定是個頂級的士。
我認為曹丕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皇帝給廢了,在當時皇權對於士大夫的影響力實在太大,舉個例子,張郃高覽投降那麼容易是看你曹老闆的面子么?確實有,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奔著皇權去的,當時人的思維是皇權=正統,曹老闆當時提出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可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後者是袁紹提出來的因為袁紹和獻帝有過節,但即便有過節他都明白皇帝的重要性。曹老闆沒有稱帝的想法么?大家都知道肯定是有的,但是他迫於士大夫階層的壓力沒有稱帝,舉例荀彧。所以曹丕稱帝,士大夫毫無疑問是很大的麻煩,當然他稱帝就我來說是非常理解的,原因就不說了。不過不管怎麼說士大夫階層的麻煩很顯然沒有處理好,我想如果他壽命長一些的話可能不會那麼早稱帝吧。
門閥是那個時代必然的現象,是歷史趨勢,不是一兩個人能逆轉的。中國從周后,傳統的封建制結束,秦亡後傳統貴族制結束。這個歷史趨勢就是平民集權社會代替封建社會,因此漢朝戰勝了西楚。但是歷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天才楊堅楊廣弄出科舉制之前,封建制肯定是逐步沒落的,這期間門閥製作為新的一種封建貴族制,就是作為一種過渡而存在的。直到隋唐時期,中國還是科舉與門閥並存,宋朝開始貴族才在中國消失。
因此,批評曹丕開創九品中正以擴大門閥權力的同學們,你們沒有看到這個歷史必然趨勢,就算沒有曹丕,從東漢興起門閥制還會繼續發揚壯大。
因此曹丕做了他那個時代正常的選擇,除此之外,曹丕的所作所為可以算是一個中上等的皇帝。
他只是一個凡人,不可能逆天而行,不符合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而存在的道理。就算毛主席千年不出的奇才,也不能逆天而消滅權貴階層,所以歷史文化 革命打擊權貴轟轟烈烈,勞民傷財,當今的權貴階層還是起來了。
這是曹丕被黑的最慘的一次,其實司馬懿完全繼承了魏國的發展,晉魏時代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曹丕在曹操的基礎上,改進了九品中堂,窮人也可以通過科舉進入權貴集團,這一點就很厲害了,門閥子弟壟斷上層階級的勢力被大大削弱。
曹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曹睿死的太早,20多歲的小青年說死就死了,司馬懿根本不想反,現在不得不反了,因為政治平衡已經打破了,曹丕已死,司馬懿就從忠臣變成強臣了,新皇帝還未滿18歲,獨攬大政。自古強臣無好下場,周亞夫為大漢建國之功,功勞之大,新皇帝上台就要他全家死。蒙恬遠征匈奴,修建萬里長城,秦二世要他死就死。留給司馬懿的時間不多了,要麼被新皇帝除掉,要麼自己反。
晉魏體系走了200多年,正在出問題的是司馬炎,據說司馬炎出身就是個弱智,一天到晚修宮殿抓民女,完全沒有繼承司馬懿的才華,司馬炎非常腐朽,墮落子弟,不僅如此還大量封王,為內戰埋下了伏筆,晉魏體系還是比較成功的,若不是皇帝蠢了,晉魏不至於被消滅。
可能是因為基因不好。
曹嵩 ?- 194 考慮到桓帝時已經當上司隸校尉了,靈帝時都是太尉了,桓帝在167就掛了,曹操155出生,所以曹嵩活到70歲應該沒毛病,而且曹嵩還是被人砍死的,不是自然死亡
曹操 155-220 66歲
曹丕 187—226 40歲
曹睿 204-239 36歲
曹睿的兒子們:不要說活到成年,貌似活過童年的都沒有
所以曹丕的錯誤就是基因不好吧
公元239年,36歲的曹睿駕崩。當年曹丕留給曹睿的託孤四大臣陳群、司馬懿、曹真、曹休只剩下司馬懿一個。此時63歲的司馬懿已是四朝元老、朝中數十年經營勢力盤根錯節,軍權政權集於一身。反觀競爭對手曹爽,高平陵政變後還幻想著只要放權就能安心養老(呵呵)。總而言之曹魏滅亡一方面是司馬懿的卧薪嘗膽和司馬氏的苦心經營;另一方面是曹世政權更迭太過頻繁,曹三代、曹四代的集體腐化太過嚴重。
曹魏滅亡 是運氣和政策都有關 曹丕可以說有責任 但有多少得另說
這鍋還不如說他死的早,沒督促兒子生幾個兒子出來。
不過曹芳的血統應該是曹家血脈,當時也沒人敢質疑明帝的決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