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作者為什麼要安排松子最後被一群小孩打死?


這是最殘忍的死法。被無知幼稚受未成年保護法圈養的孩子們打死。他們不知生命生活為何物卻可以不擔責任的扼殺他人的生命和希望。愚蠢者的勝利,悲劇電影的升華。


回應開頭,松子被自己曾經最愛的學生打死,也是因為袒護學生開始墮落


我覺得這個是導演很特別設置的一個梗。
中島哲也在之後的電影《告白》中也深刻揭露了日本刑法第四十一條關於少年犯罪的弊端。
《松子》里安排女主死於不會受到法律制裁的少年之手,也應該是導演對於這條刑法不滿情緒的暴露吧。


還有比這樣更悲劇的么?當你剛燃起對生活的信心,準備改頭換面重新開始,命運卻跟你開了一個玩笑.好不容易重拾希望的松子卻被貪玩的小孩用棒球棍打死在草地上,給了她這悲慘的一生一個最悲劇的結局.


一切錯誤的起源,都來自松子離開家門的那一刻,她曾經就是那個不回家的孩子。
而結局,松子勸說這樣一群不回家的孩子,就像勸說曾經的自己,回家吧,天黑了。
可結果是什麼?


松子被不回家的孩子們打死了。
就像打死曾經的自己一樣。

如果打死曾經那個離家出走的自己,是不是父親就不會鬱鬱而終,是不是也就可以親耳聽見妹妹說的,自己窮極一生去追求的那一句「你回來了」?


這是對現實最好的註腳,松子一直對世界滿懷希望靠著世界回汲的一點點溫暖維繫生存,她經歷過的一切有因有果可以嘆息可以揣摩,但那時的她沒有找到自我,只是為了男人給予的溫暖而活,當她在幻境里終於重拾對自己的信心,準備揚帆起航。而這時不可預料,毫無干係的「意外」成為她告別人世的致命傷。這正是最好的諷刺,這就是生活,你能把好自己命運的舵,卻不一定看得到前方的霧。


是一個用對比設定來呈現故事張力的情景。

對比如下:

夜遊少年 年輕 健康 被家庭照料體面
中年松子 年老 衰弱 被遺忘潦倒獨活


夜遊少年 在空虛的叛逆青春期揮霍生命
中年松子 在歷經挫敗深思後決心重整餘生

夜遊少年 未到獨立年齡 有家卻不願意回去
中年松子 長久孤獨一人親朋疏失 渴望親情卻無家可歸

夜遊少年 鮮活稚嫩 卻有攻擊性 外明內暗
中年松子 邋遢胖丑 卻懷有善意 外暗內明

夜遊少年 對規勸其回家的言論產生對立=拒絕回家
中年松子 瀕死時歸家的意願在幻覺中圓滿=渴望歸家


所以這兩股力量衝突了 必有勝負


然後故事的主題是悲劇性質 所以結局切題必須是悲劇 必須有動人心魄的摧毀

所以松子被殺了 所有觀眾在一聲哇靠之後深刻地記住了這個故事

以上


另外 這個結局融合了貫穿她生命始終的兩條線索

即 兩道暗傷和一股火光

暗傷之一 跟妹妹的關係=此後跟兒童與青少年的關係

下意識的心態是 做一個照顧者 謹小慎微 以至於袒護

暗傷之二 跟父親關係=此後跟異性伴侶的關係

下意識的心態是 接受對方給自己的角色定位 把裁決權留給對方 然後去積極迎合討好

模糊是非準則 容納非公平的對待 放低自身感受 敞開邊界接受命令乃至任人侵犯 然後被稍微善待就覺得幸福滿足 這樣默認低位的M屬性 沒有任何人際篩選意識 也得不到對方長久的正視和重視 是她所有悲劇性關係的核心

一道火光則是 她可以為自己生命所創造出來的美麗與快樂

用腳丫子跳小小的舞的小姑娘 在湖光中美若聖潔的領唱老師 還有此後每一段歌舞的情景
欣悅的小情婦 自豪的泡泡浴女郎 紮實鍛鍊度過每一個獄中日子的女犯 在垃圾屋中用娟秀筆跡寫下厚厚愛慕的小偶像迷妹
在一切希望破滅憤怒爆發以後忽然跑回湖邊找回被扔開的紙團 並且規勸孩子們回家的髒亂婦人


這些時刻的她 擁有著一叢波斯菊對著藍天盛開一樣坦然的力量 在每一個低谷挫敗 每一次暗傷的重複輪迴之後 永遠能夠回到這股力量之中 能夠向著那裡進發 這就是她的火光


這個故事是松子的悲歌亦是讚美詩 但是松子在人間 所以也需要有"人間"這個大角色的反應來使舞台完整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結局。


噩夢始於童年,終結於另一群人的童年,可能隱喻11區兒童教育和保護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吧


回應開頭 她第一次開始人生結束是因為一個國中生偷錢 那時候的她是一個國中老師 後來年老了找到老友名片想回頭 看到一群國中生在草地玩耍 她說是國中生嗎很晚了快回去。。松子以前是國中老師 這次人生真正的結束也是因為她一直想袒護的國中生


我覺得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生活和人生的特點,即生活願意給人們的錯誤一個機會,可是也不會一直給允許我們重頭來過。所以要勇於面對錯誤和挫折,但也要珍惜生活和命運給我們的每一個重頭來過的機會。
電影中每次松子以為自己玩完了的時候,人生並沒有結束,然而就在她最後一次拾起生活的希望和信心時,她的命運卻以一種可悲的方式戛然而止。
生而為人應該努力的承擔起不辜負自己的責任,不怕犯錯和重來,也要儘可能抓住每一次幸福的機會,不辜負年華。


孩子作為這世上人類純真的代表 最後卻由孩子結束松子的一生
認為最不可能有罪的人恰恰就是導致罪惡產生的人吧


難道你們沒有發現松子的悲劇一生都是因為孩子嗎?妹妹(覺得自己的愛都被妹妹多走了,離家),學生(被學生污衊,失業),侄子(看到侄子想留下卻被趕走),野孩子(只是覺得太晚,叫他們回家,被打死了),所以這部電影我覺得要表達的不是成年人,而是如何關愛孩子,因為松子從未長大過,她的思想認知一直是個孩子,她才不在乎什麼愛情,失業,理想,她只需要你跟她說一句:你真棒!然後,她就開心的任你擺布!最後沒有了誇她的時候她自己誇了一次自己,她認為自己還行,還可以,所以她又精神了起來,這是可喜的,如果沒有最後那一群野孩子,可悲的松子從53歲以後,將多姿多彩!


被童年的自己所殺


我覺得,電影開頭松子對學生的袒護,使得她一步走錯步步錯,生活中的各種處境,到電影結尾時對一群小孩的大吼大叫 是一種相呼應 ,她已不再是以前的她了。


原本美好平靜的生活被打亂,是因為她的學生,所以開始了悲慘、混亂、墮落的生活,最後的最後,當自己燃起對生活的一絲希望的時候卻被一群搗蛋的小孩兒給打死、太諷刺。即使一個人,也要好好活。


孩子在傳統意義上象徵純潔與天真, 然而他們以純潔天真的共生體「無知」犯下了罪惡 。這與松子一直不知界限地奉獻自己,但是卻因過度忽視自己的需求所淪落到社會底層,命運多舛是相似的例子。
人性是把雙刃劍,如何把握尺度很重要。不然孩子會變成罪犯,聖母淪落風塵。又或是,松子的不幸起源於童年時父親帶給她的性格影響,最後終結於又一群童年頑劣的少年,似乎是一種循環。這種類似於尼採的永劫輪迴觀表現在諷刺的結尾中,也許就是導演想要表達的。
從幼年時開始的不幸,延續到一輩子的不幸。只活過一次的人生啊,也許連草稿紙都算不上。


她已經頓悟了,沒有必要再經受人世的磨鍊和折磨。


為了呼應之前作者所一直暗示的 松子有著上帝般的品格只是一味的為他人付出 到了最後還是因為關心這群夜裡在外玩耍的孩童 創造出一個悲劇將松子的感情摔碎在觀眾面前 我想看到最後的觀眾沒有不為之心碎的吧


為了不讓它看起來像一個喜劇。恩,應該是這樣的。
松子一生都處於*追尋* *失敗* *重拾希望*的循環中。要是死於衝鋒路上,那太威武雄壯了,應該為她立碑景仰。死於落敗,那太普通了,歇斯底里心靈脆弱的菜雞不值得我拍幾個月。只有死在滿是希望的黎明,「以一種戲謔的方式戲謔戲謔『』,才符合作品無奈的悲傷。
至於最戲謔的死法?被自己的屁崩死?天上掉下來的蘋果砸死?呃……
還不如讓她死之前還讓她扶老奶奶過馬路然後被老奶奶摔倒訛死來的悲劇。
於是就這樣了……
一切為了悲劇。


在松子重燃對生活希望的時候,在松子離幸福的大團圓最近的時候,將松子的希望與幸福毫不留情的扼殺在一群孩子的棍棒之下。
松子悲慘的一生錯在自己,也錯在善於毀滅松子這類充滿希望與熱情的人的社會。


推薦閱讀: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和人間失格的主角都說過「生而為人對不起」 誰的命運更悲慘?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她的結局能說成是她的性格決定的嗎?人的性格真的會被周圍人所左右?
你想對松子說什麼?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想回家洗澡而胡亂了事的心理動機?
看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感觸很大,她為什麼會被嫌棄呢?

TAG:電影 | 日本電影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