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京劇音配像」工程?
應如何評價京劇音配像工程?只知道它是當年某常委力推的。到底是首長工程,還是功在千秋?
這個工程歷時還是比較長的,1985年提出,1994年開始成批錄製,2002年完成第一批工程,後面又做了第二期的補充到2004年。
70多個單位、3萬餘人參與其中,錄製劇目460部。僅此一點,就應該對音配像予以肯定。
配像的錄音許多都經過多種版本反覆比較,並進行補漏降噪、數字化處理,是同人同戲的最佳錄音。參加配像的主要演員大多為老藝術家各流派的優秀傳人、當代名家,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山東、西安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參與傳授、指導的,幾乎都是當年演過、見過這些劇目的老藝術家。錄製的成品盡量做到原汁原味,原模原樣,同時在製作上運用了高科技的手段。京劇音配像是音和像美的結合,是忠於原作的再創作。
京劇頂峰時期的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中國期科技落後,不像現在隨便拿個手機都能錄像,沒能記錄眾位大師精彩表演實為憾事,當然我指的是視覺上的衝擊。李自己也曾經說過,京劇的慶幸是保留了一批老藝術家的錄音,京劇的遺憾是沒有留下老藝術家的形象,音配像就是用慶幸來彌補遺憾。
從不同角度說一下意義吧!個人淺見。
對京劇本身:20世紀60年代對京劇來說,打擊是致命的,不僅讓京劇劇目出現斷檔,後輩人才、觀眾也出現了斷檔,老一輩的京劇大師或因自然因素死亡,或因非自然因素(你懂的)喪命,京劇面臨極大危機。音配像工程是考慮到趁著還有些個老藝術家健在(如出現在音配像中的導演型藝術家張君秋、馬崇仁等),把瀕臨失傳的優秀劇目搶救、保留下來,避免一些京劇精品淪為絕唱,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對京劇的傳承至關重要。為京劇教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標本和教材。(當時除了音配像,還有一個方案是青年京劇團百日集訓,請名家名師,選重頭劇目,集中輔導培養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
對京劇演員:對參與了音配像的京劇演員來說,這是個為師傅甚至父親「盡孝」的機會,同時有老藝術家在旁指導,也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 而對與後來的京劇演員,繼承前人有法可依。
對觀眾:京劇音配像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批經典節目,能夠欣賞到老一輩藝術家的唱腔和極似的表演,是一種享受。
是首長工程,當年正是由李瑞環等中央大員推動,才有了這個工程。
個人相信這個工程會有意義,歷史會檢驗的。
退一萬步說,這個錢花了,總比現在排些亂七八糟的新編戲強,更比被三公消費了好……
已經落寞的藝術形式幾乎不可能重新火爆。就當寫個墓志銘吧
個人覺得意義還是蠻大的
首長工程和功在千秋並不矛盾,無論是對於藝術還是對於老藝術家們來說這個工程是個「德行」。不管這門藝術興衰如何,後輩能從這些資料里得到營養就是這個工程最大的「善」
非常好吧,挖掘了類似高寶賢、小王桂卿、李薇華等一批被埋沒的京劇藝人,也搶救了很多錄音;不足之處是某些配像的演員選的不是最佳~
搶救老戲
音配像很有意義,在保留錄音,重排老戲,錘鍊演員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怎樣唱好散板?
※京劇老生大段唱腔中,有時演員會抬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搓啊搓的,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
※中國戲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京劇和戲劇的關係是什麼?
※有哪些知名人士其實是票友?或者說,有哪些票友其實真實身份很厲害?
TAG: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