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是在哪兒?
看過三國的人,你真的知道「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兒嗎?
這年頭,嚴絲合縫地回答問題,都成了罪過了。我還犯不著用一年前正式出版物的內容在這裡自問自答騙贊。這種人吶,我覺得可以稱為「求知屌絲」,他們永遠不會關注答案本身。
——————————————————————————————
首先簡單回答一下,祁山在哪。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
恰好我2014年去過一次,姑錄部分遊記如下:
諸葛亮在歷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義里六次北伐。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後世歸納總結成了四個字:六出祁山。諸葛亮在五次北伐軍事行動里,走了三次隴西大道,走了一次散關故道,最後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整個用兵重心,在西不在東。
儘管諸葛亮一共只出過兩次祁山,但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祁山已經成為了諸葛丞相北伐的一個標誌、一個品牌,或者說一個與他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
出祁山就是北伐,北伐就是出祁山,兩者密不可分。
為什麼做出重西輕東的決策?原因有幾個,比如隴西地區曹魏勢力薄弱,且有氐、羌可資利用;比如隴西地區地勢較高,且可居高臨下直入關中,與漢中形成鉗形攻勢;比如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寄希望於一役,而是徐圖緩進,隴西恰好可為一塊堅實的踏腳石。
但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讓諸葛亮選擇了走隴西地區?
從漢中到隴西,有一條相對寬闊的通道,叫做祁山古道。這條通道從東南的漢中盆地西源起始,指向西北,形如一條走廊。走廊的南牆是南秦嶺和岷山山系——武都、陰平即在此處——北牆是北秦嶺,完全是穿山尋地而行,婉轉曲折,最後抵達祁山。到了祁山,就等於出了山區,一路開闊可抵天水。
這條走廊除了兩端以外,還有兩個出口,一個出口是在成縣,連通散關故道,可以通過大散關直抵陳倉。暗度陳倉,就是走的這條路。另外一個出口在文縣,這裡古代叫陰平,有一條七百里的山路,直通綿竹。換句話說,無論諸葛亮是去祁山還是走散關,這裡都是必經之地。所以他五次北伐,有四次都走得這條走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地圖可見,黃色為通道路線,從衛星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祁山古道附近的山勢)
這一帶的地形相當複雜,西邊朝青藏高原過渡,北邊向黃土高原過渡,南邊向四川盆地過渡,三大地質帶在這裡交會,可想而知地形有多麼錯綜複雜。所謂的通道,只是一系列盆地、谷地、山峪和海拔相對比較低的丘陵組成。這種地形,勉強可以行軍,但對運輸輜重糧草來說,是個徹頭徹尾的噩夢。
除非有河流可以幫忙。
古代搞後勤運輸,效率最高的辦法是漕運,也就是走水路。一條船運走的糧草,可以與幾十輛車相當,且速度要快得多——哪怕是逆流而上,也比拉車更便當。這是摩擦力的選擇。諸葛亮用兵的特點,就是依水而行。他走的路線,一定是有河流可以協助後勤。比如第五次北伐走褒斜道,是因為中途有褒水和斜水。
諸葛亮如此執著地走祁山古道,自然也是因為這裡有水力之便。
天水南部有一座齊壽山,古稱嶓冢。西漢水在這裡發源,流經天水、鹽關、祁山、永興、城關,然後轉向南側,至石橋、江口、龍林、雷壩,掉頭向東,進入西和縣、成縣,抵達略陽,與嘉陵江合流。西漢水的上游——古稱漾水——和諸葛亮出祁山的路途完全一樣。
另外嘉陵江的源頭之一,發源於鳳縣代王山,流經兩當縣、徽縣,抵達略陽,和西漢水合流。這條路線,恰好與散關故道相合。
見圖,藍色為西漢水的大致流向,粉色為嘉陵江的大致流向。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條水路,與祁山古道、散關故道幾乎重疊。尤其是西漢水,它流經的地區,完全就是蜀漢進攻隴西的路。諸葛亮如果沿西漢水逆流而上的話,從略陽登船,可以一口氣坐船走西漢水、泥水河轉籍水,直到天水城下,真是太貼心了。
而往南看,西漢水和嘉陵江一起匯聚在略陽,再通向廣元,和從甘南過來的白龍江合流,三源合一,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嘉陵江,恰與金牛道相接。換句話說,如果有必要,蜀中物資可以不必繞路漢中,從嘉陵江水路直接運抵略陽,接濟北伐。從略陽到廣元這條路,與嘉陵江重疊,因此又叫嘉陵道。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略描述,其實祁山道的支流支路甚多。比如祁山道在西漢水上游還分為鐵堂峽道、木門道——這三個地名分別和姜維、張郃、密切相關,熟悉北伐史事的人都知道——在中段還有寒峽道、龍門徑、駱谷徑、威武徑,南端有覆津道、鳴水道、青泥河道、木皮嶺道、白水路等……限於篇幅,就不詳細說明,學諸葛亮觀其大要即可。
總之,祁山古道、散關故道有西漢水、嘉陵江可資利用,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大部分軍事行動都圍繞這條路展開。有水力漕運支撐,他的後勤才跟得上。
而祁山恰好就在這個關鍵節點。
順便說一句題外話,杜甫在乾元二年在天水呆了幾個月,然後也是走的這條路入蜀:他從天水出發,坐船沿西漢水到祁山,然後下船至寒峽、西和縣,再到成縣、徽縣,從青泥河至略陽入川。他一路看風景一路吟詩,加上之前在天水寫的,寫了一百一十七首詩,統稱為隴右詩系列。後世學者考證隴西地區、祁山古道、嘉陵道一帶的史事變遷,杜甫的詩成為極為重要的佐證。「詩史」這個稱號,可不是白給的。
其實諸葛亮並不是第一個發現祁山古道妙用的。東漢安帝朝有一位高人叫虞詡,他曾擔任武都太守,抵禦羌人。在當時,祁山古道極其難走,漕運不通,用驢馬運輸,沿途損耗高達五分之四。虞詡親自主持,「自沮(略陽)至下辯(成縣)數十里中,皆燒石翦木,開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於是水運通利,歲省四千餘萬。」 虞詡的開漕效果驚人,他就任時,整個武都才一萬戶左右居民,兩三年功夫就激增到四萬戶,而且鹽米比從前豐富了十倍不止——要想富,先修路!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前,勘察了一圈虞詡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寫信給劉禪說:「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意思是我光是看祁山到略陽這一帶居民區附近的墳頭,就知道他們多富裕了。
這一帶最重要的河流,除了嘉陵江,就是西漢水。很多人看了這名字,很容易和漢水搞混。
其實漢水的發源地是在留壩和鳳縣之間的紫柏山,從這裡至勉縣叫沮水,到了勉縣叫沔水,一直流到南鄭附近,也開始稱為漢水。漢水和西漢水之間,並不聯通,是彼此獨立的兩條水系。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兩條水沒關係,為什麼西漢水要叫西漢水?為啥不叫西嘉陵水?有人提出一個假設,會不會在古代,西漢水和漢水本來相通,是後者的上游水源,所以才因此得名。後來因為這一帶地質變動很頻繁,導致河流改道,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結果在歷史文獻里,果然找到了一條證據。在《漢書-高後紀》里,有這樣一條證據:「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這場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地點正是在略陽。這場地震的結果,導致寧強縣陽安關附近的山體發生大面積滑坡,堵塞了西漢水和漢水之間的通道,讓嘉陵水把西漢水給奪走了。從此西漢、漢水之間再無聯通。而且地震導致氐道、羌道受到嚴重損害,到了虞詡時代才重新修通。
(紅線為漢水,黃線為西漢水,藍線為嘉陵水,黃色虛線為西漢水和漢水故河道。為了簡潔清楚,只是標定了大概方向,其實流域標的不是很準確。關於這場地震的詳細考證,推薦去看周宏偉先生的《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是一篇結合了文獻學、地質學、水文學等多方面專業,以地質證史的典範之作。)
這事讓人特別遺憾。試想一下,如果西漢水和漢水之間能夠聯起來的話,那等於把益中、漢中和祁山、隴西四個區域完全聯成一片,物流更為順暢,諸葛亮用兵進退自如,北伐說不定會是另外一番局面。幾百年前的一場地震,居然影響了後世的國運,這還真是奇妙。
我們離開西和縣之後,地形地貌已經大體變成了黃土高原,不過四周還有一些秦嶺余脈縈繞,化為遠方綿綿山脊,彷彿與我們依依不捨。車子開過長道鎮之後,兩側黃綠色的山巒向後退開,讓出一條寬闊的出口,前方視野陡然開闊起來。在我們面前是一個丁字路口。朝南邊走,是禮縣縣城,朝北邊走,就是祁山鄉。遠處已經可以看到祁山脈絡。
祁山是岷山——就是「更喜岷山千里雪」的那個岷山——的支脈,南臨西漢水,北至天水秦城區的尖山,西起大堡子山,東至鹽關鎮鄭家磨。正好與禮縣到天水的道路平行而進,成為側屏。祁山鄉就在主脈之下,是個很小很小的鎮子,沒什麼高樓,S306省道從中間穿過去,路上最多的是拖拉機和運蘋果的小皮卡,後來我才知道,潘蘋果的原產地離這兒非常近。鎮子周圍是一片片寬闊的田地,西漢水在旁邊流過。看上去就是一個毫無特色的西北小鎮——如果沒有那個東西的話。
我們開過祁山大橋後,一眼就發現,在西漢水和祁山鄉之間的平坦田野中,突兀地聳立著一座土山。
說它是山吧,略微有點小,說它是丘吧,卻稍嫌有點高。這座土山坐落在田地之間,孤拔挺立,和周圍的地質風格截然不同,好似半空飛來一樣,顯得特別醒目。小山主體呈土黃色,上細下粗,清晰地分成兩層結構,每層外圍都種植著一排排整齊的松柏。山形不是普通的錐形,體型扁平,很像是一艘巨大的軍艦,艦首艦橋都清晰可見。開近一點後,我們還能看到在土山頂端修著一圈城堞,儼然一副城堡的模樣。
這麼一艘龐然巨艦趴在田野里,被夕陽餘光拉長了影子,河水嘩嘩在身畔流過,真是說不出的雄壯與悲涼。
這裡,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祁山堡。
可惜車子沒有辦法直接從農田走直線穿過去,我們只好一邊望著祁山堡,一邊沿路繞行。從S219進入S306省道,右轉進入祁山鄉,沒走幾百米,立刻右轉,走上一條不算很乾凈的寬路。首先看到的,是一個三檐四礎的木彩牌樓,上書五個字:祁山武侯祠。
這條路和牌樓都很新,可又顯得破落。給人的感覺,不是年久失修式的衰朽敗落,而是無人問津式的髒亂。比如路肩隨處堆著未清理的建築垃圾,比如路邊有白牆紅瓦的新建築,卻髒兮兮的沒人打理,大門都緊鎖著。看不到任何商販,只有兩三個老人懶洋洋地蹲在路邊。這種環境與其說是幽靜,倒不如說是空寂。
我們走過牌樓,來到路的盡頭。這裡一個景區大門,裡面豎起一面碩大的廣告牌和一個不算小的停車場,就在祁山堡山下。一抬頭可以看到山頂的大樹。在景區側面還有一棟小樓,窗欞半裂,牆壁斑駁,底層的幾個房間還有煙熏痕迹。
我們停好車,去樓前詢問門票,順便問問有沒有導遊解說。樓里居然還有幾個工作人員在,他們態度倒挺不錯,先告訴我說今天沒導遊,又說你們等等哈,進屋打了個電話。一會兒功夫,匆匆來了一位年紀不大的女導遊。女導遊語帶抱怨,說今天本來不是她當班,只是聽說有領導要來,所以臨時過來待命。既然我們先來了,就帶我們去轉一圈吧。我們自然是千恩萬謝。
女導遊雖然是臨時拉過來當差,但一進入角色就表現得非常職業。我們跟著她從景區小門進去,沿著一條小路走到了祁山堡的入口。
祁山堡的入口是一扇厚實的磚制城門,新東西,但修得不錯,有點味道。兩側是兩堵高聳逼人的土壁,上有城堞,也是新東西,感覺也還好。可見景區里不是不能修新東西,關鍵是得放對地方。
真正吸引我興趣的,是土壁的結構。這裡的山體內部完全裸露出來,毫不遮掩,可以看到其壤質很緊緻,上面還有很醒目的一條條土線痕迹。也就是說,祁山堡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一層層夯起來的。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每一條夯土線,都是三國時期的人一鎚子一鎚子在版築里砸出來的。
這種感覺,最讓人興奮。從成都出發之後,我們一路上古迹看了很多,說是三國遺迹,其實大部分是明清重修的,真正屬於三國時期的東西太少了。此時看到這種真真切切誕生於三國時期的痕迹,耳邊彷彿能聽到工人們揮汗如雨地喊著號子,把土山一層層加高。
其實嚴格來說,祁山堡的建成跟諸葛亮沒關係。這地方早在建安年間就有了,當時叫建安城。後來曹魏先佔據此地進行修繕,派兵據守。諸葛亮出祁山時,首先攻克此地,然後才兵發隴西。從此以後,這裡成了蜀漢和曹魏之間拉鋸的戰場,祁山堡也反覆易手。諸葛亮不是祁山堡的建造者,他只是充分利用過它。
祁山堡大門前有一副楹聯:隆中一對鼎足三分天下事了如指掌,前後二表祁山六齣老臣心驚泣鬼神。這楹聯寫的吧……不過不失,沒什麼特別不對的地方,但也毫不出彩,單純堆砌罷了。
進了門以後,是個照壁,上面對諸葛亮北伐的事迹略作講解。我對導遊說這個就別介紹了,說點祁山堡有特色的地方吧?導遊對我的需求有點困惑。我對她說,把我們帶到一個可以俯瞰周圍地形的地方就可以了。導遊哦了一聲,樂得輕鬆,直接把我們往山上帶。
這祁山堡雖然不高,上山的路還挺陡峭。一米來寬的石板路崎嶇盤繞,在滿是灌木小樹的林間穿行。平心而論,這堡上的綠化做得真不錯,總算有了點幽靜的意思,不像外頭那麼破落不堪。很快我們就抵達了堡頂,上頭有一個武侯祠。祠前是一個小廣場,恰好圍著祁山堡的邊緣修了一圈城堞。站在這裡,堡周圍的風景可以一目了然。
我這次自駕游,以了解山川地勢為主,希望能搞清楚許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史事。所以在登山的過程里,我很自然地在想,為什麼這個祁山堡要設置在這裡?軍事意圖何在?為什麼在蜀魏拉鋸戰中,祁山這個地方如此重要?
當我站在祁山堡的高處,俯瞰四下的一瞬間,這些疑問全都消失不見了。太清楚了,儘管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千年的時間,但這地勢仍舊是太清楚了。幾萬字的北伐分析論文,都不如站在祁山堡頂上這麼一看。
祁山堡這個位置,真是太重要了。
諸葛亮的大軍穿過西和縣的重重秦嶺,在祁山堡西南處離開山區,進入平原——至今那裡還有一個地名叫做川口,即川兵出口——祁山堡恰好扼守在這個出口前方。在祁山堡正對著的山頂,還有諸葛亮觀陣堡的遺迹,與祁山堡成犄角之勢。
西漢水也流經祁山堡的堡下南方,北去天水,南入西和,其漕運亦在祁山堡的監視範圍內。我們目測了一下,堡頂距離西漢水不過兩百多米,算上高度優勢的話,弓箭完全可以威脅到船隻。
而在祁山堡的北側,是南北走向的北祁山。沿山麓南側的大路開進,可以直達天水,按古道里程不過一百二十里,沿途除了木門之外再無險可據,易攻難守。更何況船隊可以沿西漢水上溯,比陸地行軍更加便利。鄧艾接手隴西地區防務時,輿論認為蜀漢國力已盡,姜維不會再來。鄧艾卻憂心忡忡地表示:「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 這個「船行」,就是借西漢水之力,讓遠來的蜀漢軍反而佔據以逸待勞的優勢。姜維時代尚且如此,諸葛亮時代的優勢就更大了。
而在西南方向,通過祁山堡可抵達禮縣。那裡是直入羌中的通道,可以威脅到南安郡。魏延曾在這附近的陽溪大敗郭淮,而姜維與司馬昭在鐵籠山大戰也在這附近。總之一句話,蜀漢在西北的任何一次軍事行動,都必須以祁山為基點。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祁山堡沒有藏兵洞,不可能駐屯大軍。可見祁山堡這個地方,是一個進攻型的要塞。當一支軍隊奉行防守策略時,它太小了,不適合固守,只能起到監視作用。當一支軍隊打算進攻時,它卻是一個絕佳的出擊基地。可以這麼說,祁山堡是一個通往隴西地區的鑰匙,誰拿到這把鑰匙,誰就推開了隴西的大門,掌握著天水與西和之間廣闊地區的主動權。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諸葛亮的北伐要稱為「兵出祁山」。因為祁山是整個北伐策略的關鍵節點,是大前提。沒有祁山,就沒有一切。這一個「出」字用的非常準確,完全體現出了蜀軍千辛萬苦走出山區,踏上祁山堡這個平原入口時的心情。
我站在堡頂,靜靜地看了半個多小時,腦子裡卻是翻江倒海。
這附近的地形,簡直是一道標準的軍事地理應用題,裡面包括了大部分教科書般的地形特點和應用。你在觀察時,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倘若我是北伐軍的指揮者,該如何指揮。南、北祁山走勢的利用、川口的糧道調度、西漢水流向和漕運安排、周圍山頭那四、五個觀陣堡的選址、天水大道的前探、以及天水大道旁傳說中的藏兵灣、點將台、上馬石等地,還能遠望北方的鹵城、天水關……越考慮事情越多,千頭萬緒一起湧入腦中,讓人會變得極易疲憊。
在探訪其他三國景點時,氛圍幽靜,心懷幽思,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去抒發曠古情懷,心情平靜而悠閑。但祁山堡不一樣,別處是廟、是祠、是墓、是故居,都帶有紀念性質的建築,這裡卻是堡,是最具實用的功能性建築,所以它顯得具體而瑣碎。在這裡我們感受到的,是龐雜繁多的事務,是鋪天蓋地的細節,是錙銖必爭的籌謀——這正是諸葛亮在北伐時最真實的狀態。
要知道,要實現整個北伐,光靠《出師表》那幾頁漂亮的PPT可不夠,真正運轉起來,是要靠大量細緻枯燥的準備來支撐,而且諸葛亮事必躬親,親力親為。這些小事在史書都不會有記載,只留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杖二十以上親決」幾句短短的描述。這些句子里隱藏著的工作量,我們只有在祁山堡頂才能深切地體會到。
諸葛丞相當初站在堡頂,需要思考的事情估計比我們要繁劇十倍吧。這還只是祁山一處,整個北伐的工作量又該有多少?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就連競爭對手都看不下去了,發出「食少事煩安能久乎」的感慨。所以如果想感受諸葛丞相的辛勤到了什麼程度,不用去五丈原,來祁山堡頂站一會兒就知道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給自己定的績效考核,他拿到了滿分,然後一去不回。
我回過頭去,看向其他三個同伴。大家同時點了點頭,表示都是一樣的感覺。站在堡頂,不自覺地就會煩躁起來,想到各種工作項目各種人生規劃,度假之心蕩然無存。諸葛丞相當年留在這裡的情緒,仍在冥冥之中影響著我們。
更新:
有朋友私信問了三個問題:
①祁山山腳西漢水處於上游,水潛而且河窄,如何進行漕運?是三國時期與現在水量不一樣了嗎?
西漢水從祁山至天水一段,肯定有漕運,但運輸規模不會很大。在第四次北伐時,李嚴就曾經提及過「平恐漕運不給,書白亮宜振旅。」 而諸葛亮確實也採取了措施,在這一次北伐時帶上了木牛,用陸運補充漕運。事實上,西漢水的流量限制,是制約諸葛亮北伐後勤的一個重要因素。
②如何從祁山到達天水,是翻過天水梁嗎? 要翻過這麼大一座山,還能叫交通便利嗎?
三國時諸葛亮走的路線,不是直上天水,我地圖畫的不夠精確。應該是從鹵城向北至天水鎮,然後向西北方向沿稠泥河走,繞過天水梁,在天水西側與耤河相通,可直抵天水城下。最典型的一個證據是,木門道,即在稠泥河附近。
③請問西和長道與三國是否有關係,是和川口一種性質嗎?
川口就是拿地名開個玩笑,並不真是川兵出口的意思啦。西和縣的長道鎮有「西漢水逕其南」(《水經注》),所以你要說和三國有關係,肯定有關係。落到諸葛亮的北伐戰略上來,這裡屬於樞紐地段,但當成進攻基地則有點太靠後,所以諸葛亮才會選擇更北的祁山為駐屯。
作為一個熱愛三國之人,今天讓我給大家普及一下那個享譽全球的六出祁山到底是在哪。
99%的人總以為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在陝西,今天我糾正一下。
陝西寶雞的這個「岐山」是祁山臊子面的「岐山」,而非六出祁山的「祁山」。
他們字不一樣,字不一樣,字不一樣啊。(重要的說三遍)
而六出祁山今安在?居歷史考證,確認是在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祁山堡。
我之前有專門寫過一篇文章:看過三國的人,你真的知道「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兒嗎?
就當地的戰略分析來看也的確是在甘肅隴南:
對於六出祁山,不僅僅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北伐戰爭,更是諸葛孔明的一個夢,一個框扶漢室的一個壯志。從北伐戰略來看,這個祁山肯定是在四川、陝西、甘肅一帶,範圍定在這三省,然後我們一一排除。祁山應該是當年的一個軍事要地,而且含有「山」字,相信祁山應該是大山裡,故而排除天府之國的四川,現在把範圍縮小為陝甘。這時候很多人都意識到了,沒錯,祁山在陝西,陝西那個「岐山臊子面」不是很出名嗎?其次從北伐地理位置推測,祁山更應該靠近蜀地,在魏國的西南部,所以大概可以定為在甘肅省的隴南境內。
看看如今的祁山是怎麼樣的:人煙稀少,只有歷史的厚重。
而甘肅隴南位於嘉陵江上游三省交界處,九寨溝隔壁,不僅山清水秀,還有六出祁山、蜀道難、秦皇故里、橄欖油、大熊貓。
(發完才發現此題親王早已出手定論了哈哈)出祁山只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西漢水從祁山堡南流經,北通天水,南通西和,可以漕運糧草,船隊可沿西漢水上溯,直通天水。其他四條北上秦嶺古道,一是無水道,二是一路都需要棧道,行路已難,遑論運輸。
西南方向達禮縣,可直入羌中,威脅魏南安郡。丞相有言:「安從坦途,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感謝@馬伯庸的作答,解答了我不少疑問,但有些地方希望得到進一步解釋,附在答案後。
————————————————————————————————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北緯34度,東經105度)左右。
三國時期祁山屬於武都郡(治所今甘肅西和南)
下圖為三國局部圖
(圖自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從上圖可以看出,祁山(武都郡)地處蜀魏交界處,戰略意義不言而喻。至於為什麼是祁山而不是其他山,親王已經解釋很清楚了。
下圖為諸葛亮北伐圖
(圖自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
現在對@馬伯庸的答案提出幾點疑問:
@馬伯庸在回答中指出可以利用西漢水進行槽運,但是該地位於西漢水發源地,又淺又窄的河流可以擔當槽運大任嗎?
如圖,西漢水在此幾乎為淺灘,哪怕是古代,當地環山的地形也已經將西漢水限制,這樣的河流真的可以航運嗎?
上圖是隨機截取的「天水梁」路段,時至今日,在天十高速未通車時,s306為西和禮縣進入天水的必經之路。該地段冬季經常封山,可見山大溝深。在古代,有如此一座山阻擋,這裡的交通還能叫十分便利嗎?(雖然這座山與許多山相比不大,但是我認為的交通要道應該至少都在溝谷平坦地區。這座山騎自行車大約花費2小時,根本無法將它與交通便利聯繫在一起。)—————————————————————————————
在《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247頁,有如下圖所示描述:
標註的地方涉及糧草運輸,但未說為水運。
就是我家啊,現在叫祁山鎮,地理位置 34°13"57"N, 105°23"24"E。306省道在進入禮縣和西和縣分叉的地方就是馬伯庸遊記里的祁山堡了。平時基本沒什麼人去遊玩,論精緻還不及一個公園,也只有在歷史愛好者眼中才會有別樣的風采吧。堡頂武侯祠里有古祁山的壁畫,帶上畫筆的渲染倒是顯得氣勢非凡。到現在也沒想明白的是,武侯祠有關羽的雕塑也就罷了,為什麼裡面還有大雄寶殿供奉佛陀…
謝邀
這是通過哪個tag邀請到我的。。。
很顯然我是不知道具體位置的
但是google知道
點 諸葛亮北伐。。什麼 百度百科?你開玩樂吧
Ctrl F關鍵字 祁山。點擊進入
很顯然,第一個
但是很不辛,這個條目不知道怎麼被玩成這樣了
再查看歷史版本,有這個
34°13"57"N, 105°23"24"E
嗯 在這個位置
再直觀看一下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祁山鄉
雖然行政上屬於隴南,但是距離天水更近
從官網上看,應該改成鎮了
祁山鎮 - 禮縣之窗門戶網
如此。
然後我又一部小心看到了這個為何不可以給問題投反對票。
祁山又不是歷史存疑問題,搜索一下就好了,所添加鏈接里不也說了在哪嗎
不是每個人都會覺得祁山是岐山。
甘肅禮縣祁山。對了,這裡也是秦人發祥地。
推薦閱讀:
※要想看懂三國演義,需要哪些歷史,地理等基礎知識?
※司馬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論正史謀略,田豐和沮授誰比較牛,程昱郭嘉劉曄誰比較牛?
※對照真實的史書,《三國演義》哪些部分是文學上誇張、渲染或杜撰?
※為什麼關羽死了之後成了神其他人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