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憑什麼在打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時都能以少勝多?而李密做不到?

別說天數、命理什麼的
客觀的說他走對了哪幾部?


歪樓莫怪,具體先打誰怎麼打我不太懂,只好籠統抽象地說說我的看法。如有謬誤,請多不吝賜教。

這時期的李世民:

1.絕佳的軍事才能。

比如虎牢大捷,圍困洛陽佔據虎牢,一舉生擒竇建德,典型的圍點打援。他的以少勝多戰法是很出名的,和腓特烈大帝有點相像。

之前誤舉成了高祖鎮壓農民軍的例子,感謝指正。另舉淺水原之戰的事例,背景是六月份李世民鬧瘧疾拉肚子,把軍務交給劉文靜殷開山結果大敗,唐軍半數被俘虜或被殺,俘虜還被人築成京關,大家只好連夜逃回長安,感覺馬上就要被敵人直搗長安了。特別慘的一個背景。然後到了十一月,現在李世民回來save the day了:

秦王世民至高墌,仁果使宗羅睺將兵拒之;羅睺數挑戰,世民堅壁不出。諸將咸請戰,世民曰:「我軍新敗,士氣沮喪,賊恃勝而驕,有輕我心,宜閉壘以待之。彼驕我奮,可一戰而克也。」乃令軍中曰:「敢言戰者斬!」相持六十餘日,仁果糧盡,其將梁胡郎等帥所部來降。世民知仁果將士離心,命行軍總管梁實營於淺水原以誘之。羅睺大喜,盡銳攻之,梁實守險不出;營中無水,人馬不飲者數日。羅睺攻之甚急;世民度賊已疲,謂諸將曰:「可以戰矣!」遲明,使右武候大將軍寵玉陳於淺水原。 羅睺並兵擊之,玉戰,幾不能支,世民引大軍自原北出其不意,羅睺引兵還戰。世民帥驍騎數十先陷陳,唐兵表裡奮擊,呼聲動地。羅睺士卒大潰,斬首數千級。世民帥二千餘騎追之,竇軌叩馬苦諫曰:「仁果猶據堅城,雖破羅睺,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世民曰:「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遂進。仁果陳於城下,世民據涇水臨之,仁果驍將渾幹等數人臨陳來降。仁果懼,引兵入城拒守。日向暮,大軍繼至,遂圍之。夜半,守城者爭自投下。仁果計窮,己酉,出降;得其精兵萬餘人,男女五萬口。

——《資治通鑒》卷一八六

大概思路就是,面對數量巨大軍力相差甚遠的守城敵人,先使用不要臉的「我是來打你的但是我就是不動手,你不出門我也不出門」的計策,長期消耗,待其疲軟再使用誘餌騷擾使大軍出城,然後再不要臉地據險避戰,把敵方大軍再消耗一番。之後再親身帥精銳騎兵,鼓舞軍心度加5萬點,從敵軍背後以出其不意猛烈夾擊,不給敵方回過神來的機會一鼓作氣拿下。還有就是利用哀兵必勝驕兵必敗的心理作用。

反觀李密,才能他確實有,還挺高,不過只能算權臣之才。軍事才能和李世民一比還是稍遜的。

2.適當的軍事體系。

武德二年,置十二軍府,兵農合一,平時種地,戰時上陣,解決了兵源和部分兵糧問題。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
另一方面,以少勝多重要的還有士兵的素質問題——除了這樣兵農合一解決後顧之憂的唐軍,他自己手下還擁有一支玄甲軍,也就是精銳部隊、親兵。可信度高,忠心,作戰能力強,威懾力強,非常適合外科手術的精密打擊。

李密只有大批」活不下去了老子他媽反了「的農民起義軍,烏合之眾,素質可想而知。

3.碉堡的眾多手下。

此時李世民手下可謂群星閃耀:
武將方面——將才如尉遲敬德、秦叔寶、屈突通、段志玄、劉弘基、柴紹(侯君集我不知道這時候在沒在身邊)和後來從王世充那反水的程咬金,帥才如李靖和後來歸降的李勣,隨便哪一個都是名氣吊炸天的角色。
文臣方面——青梅竹馬又有才華的長孫無忌、房謀杜斷的兩位、虞世南、劉文靜,兄弟倆還沒鬧翻所以太子那邊的魏徵也可以勉強算進來。
當然這也和李世民善於發現人才、禮賢下士【拉攏人才時簡直脾氣好到爆,一開始對魏徵都是一口一個」世民如何如何「這樣自稱名以示尊敬】、善於用人、兼聽並善於納諫有關。

李密其實也有很多人才用,不過他這人多疑陰暗是有名的,後期驕傲自私,又不太能容不下人。眼瞅著一大堆人才因為各種原因都先先後後都離開了瓦崗寨,也怪不得別人了。

4.牛逼的個人武藝和膽識。

他家人武藝值普遍較高,雀屏中選這個成語說的是他爹,一箭雙鵰這個成語說的他丈人,他自己騎射之技也比較牛逼,經常親身上陣,騎馬沖在最前大開嘲諷衝鋒陷陣,據說使一把巨闕天弓,《舊唐書》記載他和尉遲兩個人在不帶兵衝到城下叫陣,用自己誘敵,然後「賊眾大驚擾,出兵數千騎,太宗逡巡漸卻,前後射殺數人「。打仗以外,打獵時還有一群野豬衝過來他「四發殪四豕」的軼事,房玄齡還誇過他」箭穿七札,弓貫六鈞「——當然房玄齡一向比較偏心他,多半是信口瞎捧的,不過也從側面反映出來他武功至少低不到哪去。
李密么……沒有看到任何相關描寫。

5.強大的後備支持。

還是武德二年,進一步修改完善了租庸調製度並基本推廣,靈活了賦稅徭役制度,既減輕百姓負擔又能最大限度地落實收稅征役,一舉兩得,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

李密……還是沒有。農民起義式的管理系是非常危險的,光靠熱情是吃不上飯的,更何況是逐漸消退的熱情。


6.廣闊的人望。

李家不是農民起義軍,不是農民起義軍,不是農民起義軍,儘管一直以來的小說演義不知道為什麼都給人這種錯覺……李世民是關隴大貴族,西魏八大柱國的血脈他佔了三家,柱國李虎本人是他曾祖父,煬帝是他表舅,「那個」獨孤信是他曾外祖父,母親還是宇文泰的外孫女,在傳統貴族間的影響力不用多說。他軍隊紀律嚴明,個人性格、名聲又好,在士族和平民之間也算是呼聲很高。老李又是號稱是隋」禪讓「得來的皇帝,不明覺厲的圍觀群眾都會覺得挺名正言順,作為兒子的他也算是沾了很大的光。

當然那個時代那個貴族之間沒有點親戚關係……李密也是西魏八柱國之後,又以才識著稱,之後又開倉賑災,聲望很高。不過率領農民起義軍+對洛陽燒殺搶掠+背叛並殺害翟讓+吝嗇驕傲這幾點在各階層之間給他減了大半的分。

綜上,這個時期的李世民大獲全勝可以說是預料之中。再對比李密,兩人的差距也很清楚了。

請指正。


(考大學黨準備連續更,一次實在碼不完。)
【第一更,談李密失敗之原因】
李密此人非等閑之輩,瓦崗鼎盛之時有直取長安之勢,然而導致李密失敗,最後李世民拔得頭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瓦崗後援團」太強大了,遍地人才。就像皇帝的後宮,佳麗三千,各個貌美如花兒,然而不可能雨露均沾,因此後宮明爭暗鬥不得安寧。李密背後看似強大的瓦崗集團也有著相同的問題——內部幾股勢力不和諧,老將受冷落,新人當道,最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李密兵敗。

先談談大瓦崗的組成。大瓦崗的中流砥柱有三人:翟讓、徐世績和單雄信。

  • 翟讓,原瓦崗一把手,禪位李密後居二把手。
  • 徐世績,右武侯大將軍,才智雙全。
  • 單雄信,左武侯大將軍,英勇善戰。

徐單兩人皆為翟讓心腹將領,李密也讓此二人位居要職。然而隨著瓦崗的發展,李密偏愛裴仁基、孟讓等新人。李密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給新人機會,使他們有所功績,在瓦崗內站穩腳跟。二是他自知自己並非被所有人信服,像徐單等元老仍然心屬翟讓,因此李密需要扶植自身勢力與之抗衡。

李密這樣做的後果可不小,瓦崗元老見自己在軍中威望漸逝,全被新人搶了風頭,心裡悶得慌。這不,翟讓的司馬王儒信就勸翟讓:「這怎麼可以忍?應該給李密一個釜底抽薪,奪回實權啊!」翟讓畢竟也不是衝動之輩,當即否決了王的提議。自己的司馬就罷了,翟讓的哥哥翟弘也坐不住了,「嘿!瞧我這暴脾氣!老弟你不願意搶回自己的位置,那麼我來搶,我來當老大!」 不料這話被身心多疑的李密聽到了。李密殺心漸起。

真正的導火索是這件事。一天,翟讓對李密麾下的元帥府左長史房彥藻發牢騷:「老房你先前攻破汝南不是得到了大筆寶物錢財嗎?而你卻全部給了李密,居然一點兒也不給我?你可知道李密以前就是我禪位擁立的?哼,以後怎麼樣,還不知道呢!」 翟讓也不笨,他知道房彥藻是李密的人,對他說這番話,也只是想在房面前建立威信,並非有意(若翟讓真的想取而代之,怎會告訴李密的心腹)。然而話傳到李密那裡,又經過李密司馬的挑撥,最終李密決心殺了翟讓,以絕後患。

李密設宴殺了翟讓、翟弘、翟摩侯以及最開始挑事兒的王儒信。雖然李密沒有殺徐世績與單雄信,然而他殺翟讓的舉動還是埋下了禍根。

  • 對於老人(單徐等),他們看到了李密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恩人」翟讓,這次李密放他們一命,那麼下次呢?下下次呢?殺身之禍乃如影隨形啊。
  • 對於新人,他們會怎麼想?連瓦崗內權勢第二的翟讓李密狠下心來都不眨眼,對於和自己打了這麼久江山的老人們都不體恤,我們新人的下場難道會好到哪裡去?

翟讓的死,也標誌著瓦崗內部分裂與隔閡的開始,無論李密自己多有才幹,內訌是最可怕的。因此,在管理與用人之上,李密輸李世民一截,也間接決定了二人的成敗。


(下一更講講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吧~)

請各位前輩指正。


李世民的戰爭嗅覺比李密敏銳那麼一丟丟。but,李世民打天下的時候不是君主,只考慮軍事問題就行了。李密是一把手,需要考慮政治,一定程度影響了他的軍事判斷力。李密與王世充最後一戰的時候盲目了。反之,虎牢關竇建德大軍到達的時候,將軍們都勸李世民撤兵,但李世民認為竇建德是烏合之眾,不足為懼,結果事實確實如此。成敗就是一念之間。李密之前是吊打王世充的,但沒打死,慣性思維,輕敵才失敗了。李世民的部將沒有山頭,李密手下卻有單雄信邴元真這樣的叛徒。條件是有差別的,不能說李密打仗就不如李世民。
至於以少勝多的參考性,領導是豬,兵再多也沒有,關鍵看領兵的將帥。題主說的那幾個人,劉武周孤軍深入,竇建德紀律渙散,王世充有兩下,但他的兵力是沒有唐朝強的。
我還是覺得兩人各有千秋,拋開個人角色搞軍事能力大比武不太科學。


有幾個基本常識,需要說明下,俗話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其實在古代,由於受技術手段的限制,將領對士兵的控制其實是無力的,人多的一方不一定就能聚合成更強的戰鬥力,是其一。人越多管理難度越大,需要分心的事就越多,是其二。古時打仗多憑士氣,多講一鼓作氣,打順風仗,而主將說「給我上」和「跟我上」對士氣的影響是不同的,是其三。情報對戰爭重要性,古今皆同,但古人對情報的搜集和對情報的傳遞效率低下,主將就是斥候,比等斥候來報,做決定要快很多,是其四。主將親身上陣的人多,但親身沖陣的人少,不僅能衝上去,還能衝出來的人少之又少,敢經常這麼干,還能活下來的,基本就只剩李世民了。做這事的將領多為副將或是先鋒,如常遇春,趙雲,張飛都是干這事的,是其五。只此5點,基本回答了你的問題。他的成功是別人學不會的,後世學他人,基本很早就死翹翹了,多數學他的人,名字都沒留下來。
再多說句題外話,在一個破傷風都要死人的年代,一個智商情商都超高的官二代,還是一個名人,天下誰人不識君那種,對自己這麼狠,賢王竇能是對手嗎?歷史上對自己狠的皇帝多了,但李對外人卻很寬容,至少表面很寬容,他除了對不起他家人,對外人對部下還是很仁慈的。想想劉邦怎麼對韓信的,再想想朱元璋怎麼對部下的,最後再看朱棣怎麼對方孝儒的。同樣是篡位,一個辦的風平浪靜,一個辦的腥風血雨。高下立判啊!創建於 2016-06-01作者保留權利


對這段歷史也算了解了一點,就簡單分析一下李密敗亡的客觀因素吧。
首先,他沒有像後來李世民一樣雄厚的實力基礎,當時李密只是佔據洛陽周圍一部分,這地方歷來就是四戰之地啊,根本做不到穩定。而李世民呢?他的後方已經基本平定,有了關隴這一大塊土地作為後援,所以他只需要好好面對竇建德就可以了。其次,戰鬥力問題,雖說當時李密開敖倉濟民吸引了一大批義軍,注意是義軍,戰鬥力也就是民軍,當然和李世民手下的關隴騎兵,包括借來的契丹騎兵相比,而且在李密和王世充決戰之前,李密奉皇命去解決北上回家的驍果軍,(這驍果軍就是在江都護衛楊廣的部隊,楊廣死後擁立宇文化及的)可見戰鬥力不素,雖說李密打敗了他們,但是對自己的實力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戰鬥力下降許多。最重要的李密做了最失誤的一件事,殺翟讓!這一來讓原來瓦崗的老班子離心離德,所以在王世充宣布他李密被俘的假消息的時候,瓦崗軍瞬間崩潰。


能打以少勝多並不代表比能指導大軍團人強。就像你卡爾能用得出神入化,和魔獸多線操作,都是非常牛逼的。
而且,李密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少。


不殺翟讓就要被他兄弟搞死,殺了翟讓就會讓手下離心,李密只能說運氣挺差的,不是被通緝、東躲西藏,就是只能借雞生蛋、得國不正。但這不是決定性因素,李唐也是禪讓得來的。林耐兄的結論算是比較完美的,我就補充一點。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太原作為對抗突厥的後勤基地,存有40萬副鎧甲,負責人是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李淵敢起兵也是全靠這些鎧甲。裡面必然有馬的具裝。隋唐鎧甲是不能私有的,鎧甲主要集中在邊軍、北京和太原兩個戰略前沿基地、西安和洛陽兩個都城、龍舟護衛軍這幾個地方。我估計這也是農民軍騎兵容易被王世充騎兵擊敗的原因。李密多糧,王世充多布,而李密缺布要用糧和王世充換布,可見李密也缺盔甲,布和盔甲不像武器那麼容易快速製造。記室薛收曰:「世充保據東都,府庫充實。指的就是盔甲。李密在軍中挑選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隸屬四驃騎,分為左右,號稱內軍。李密常對人說:「這八千人抵得上百萬大軍。」程咬金管領四驃騎之一,所受恩遇特別隆厚。李密抵抗宇文化及的龍舟軍時,自己都被射下馬,幸虧秦瓊拚死保護才活下來。王世充與李密決戰,程咬金率領內騎紮營於北邙山上,單雄信率領外騎紮營於偃師。王世充襲擊單雄信營壘,李密派遣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救援,裴行儼被箭中,墜落馬下。如果農民軍盔甲好,就不容易發生這種事情。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說用大量兵挖掘壕溝工事,圍困擅長騎馬衝鋒的項羽軍。不是直接拿兵上去打,那樣上去的越多,越容易因為不精銳而崩盤。擅長打仗的兵少,但是,是個人就可以挖工事。用工事彌補戰鬥力的不足,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也用的這個辦法,主戰場地點也在垓下之圍的附近。


推薦閱讀:

沒有常何,李世民能順利的登上帝位嗎?
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魏徵這幾個人怎麼排?
近代中國史學家裡,誰是唐史專長(比如,鄧廣銘先生和王曾瑜都專於宋史)?

TAG:戰爭 | 唐太宗李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