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班出身拍電影最難克服的困難是什麼?
如果是指導演的話,最難克服的當然是讓投資人相信你有能力拍電影啊。其他困難跟這個相比都不算什麼。
在拍出一部還可以的片子之前,非科班和科班面臨的困難,都很難克服……
不是說科班不重要,只是說這是一個看結果的行業,全世界都有非科班的奇蹟,也有不少黯然改行的科班
全部都是困難的,最難的是錢
無論科班與否,自己的審美和天分都是最難對付的天花板。
最難克服的應該是心理問題和學習習慣。
很多科班出身的人,往往並不是當年「學」的東西,很多東西尤其是在數碼時代都漸漸過時了。
好的教育培養了一個人優良的學習習慣和遇到問題解決的步驟以及未來美學鑒賞能力和人際交往中的自信心。
而這些東西往往非科班(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人需要很高的悟性和吃虧得到經驗而獲得。
希望你能保持一顆上進的初心,認真的態度,良好的習慣和不斷進步的頭腦。
錢喲。
科班,非科班都一樣。
如果你有錢,隨便拍嘛。
3問題太大,需分職論之。
也得看問題的科班包不包括師徒。你說跟著李屏賓當攝影學徒的,算不算科班呢?
我非科班,我所認識許多有名的電影導演也非科班出身,反倒是上海台灣東南亞這波廣告導演們大多都是科班出身。
可能說明幾個問題。
其一,單論導演,看上去好像最大的非科班問題,是指導表演本身:本身缺少表演課等訓練。
但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長期浸潤在圈子裡解決。
而且天賦比重極大,這些個出了名的哥們,氣場和語言能力,對演員的煽動能力真是我學不來的。
圈內最傳奇的就是在各種導演嘗試無果的情況下,某知名監製,對著某名演員耳語一句話,那個演員就哭到發神經病,兩天都回不來,那個鏡頭大家應該也看過,非常精彩,但這演員甚至日後看到那監製就發抖。
同理則是有些答案提到的非科班導演無法準確表達傳遞專業術語,這個其實你只要真的接觸過電影,就會發現根本不是問題。不多贅述。
真的嚴重問題是,
其二,導演的文本能力。有些導演擅說,有些導演擅文本。但我發現一個問題,即不少非科班導演,包括知名導演的文本能力都不是太強。
單個出彩,瞬間飛的要死的idea很多,但是整體框架結構能力常常會跑偏,這個可能和非科班缺少職業劇本訓練有關。
就像我本身的哲學專業,有一位哲學家曾跟我說過,"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有對哲學的理解,有些很精彩,但是真正的哲學和思維能力是要專業訓練的,現在的草根天賦風氣太重,對哲學並無益處"
同理可用在導演身上,你成天說話,哪怕愛看書,卻從不動筆寫一次,怕是不行。
其三,科班出身,容易講求效率,另外過早認識到這個圈子的怪像,早早就放棄做電影,而選擇性價比高上百倍的廣告行業,實屬正常。
科班算更容易進入圈子,但容易跑偏,我見過不少,一不小心,心一軟,朋友校友老師一叫,就跑去做廣告,網大,網劇啥的,然後就鮮能回來電影。
非科班一開始難混圈子,但往往最鐵了心的也是這波人,若是遇上天時地利,真給你機會了,這波人是最容易紮根下來不動搖的。
副導演(第一,第二,執行副導演等),大多數科班出身,君不見這ucla,usc, nyu tisch回來的一大波都在做副導演,工種需求問題,需要更熟稔製作和體系化,需要理性程度較高,以及雙語能力。
這些人可能創作能力,和現場氣場,天賦,包括對社會的認知比不上有些開了掛的非科班導演,但也因此可以更好得輔佐他們標準化得完成一部影片。
導演本身,心裡其實是需要導演專業以外的東西的。而副導演,心裡要有明確的完成一部電影的全流程。
所以說,有些好導演,和他專用的副導演永遠是綁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往往失去一方,就不行了,比如岩井兄。
技術類工種,也分。
比如攝影指導,合作過的,除去北電的,不然就是北歐,俄羅斯電影學院的,再不濟也是什麼李屏賓,杜可風的貼身徒弟,因為此類活本就是一個團隊本身。你所有的掌機,跟焦,大助,機械組,B組,都是一個團隊,若是在科班出身,你的文憑和校友等經歷,都會加分且更容易服眾。
有些國外劇組還有規定,攝影指導不準碰攝影機,這種情況下,你的手下和弟兄的作用則更關鍵。非科班往往缺乏這樣的資源。
燈光,大部分人都知道什麼河南燈光村,圈內百分之八十可能也都是一個一個村裡帶徒弟出來的那種團隊。但做大活的話,我佩服的幾位燈光指導,無論中外,多科班出身。
剪輯,非常奇怪,我見過比較牛的幾位,沒有一個科班出身。可能是因為此類專業,國內學校也不會好好教你啥。
當然這些剪輯往往也飛,所以需要好的DIT,剪輯助理配合。這兩類人多科班或電影公司出身。
特效,比較需要科班,幾個月的速成班培訓也多。自學的也有,但比較少,太累,好東西都在國外網站上。
編劇,美術指導什麼的,一半一半吧。
之前沒說收音和聲音後制,也是科班出的厲害人多,但也有幾位自學的,特別厲害。
綜上所述,電影行業的確算是個看感覺的世界,但是有些大眾以為是最靠感覺的 恰恰是最有規矩的工種罷了。
每個人面對的困難,都和你的本身經歷相關。
無他,但圈不同矣。
非科班最大的困難莫過於進不了圈子。
拍電影是一個很消耗人力物力的活動,有時候朋友之間的幫助能給你莫大的助力。
非科班的你如果真的想去拍電影最好先去劇組從基層做起,去熟悉每個工作,去結交新的朋友。等到時機成熟你就可以實現自己的電影夢了。
祝你成功
視聽語言。
對於運鏡技巧的掌握。現在已經不是那個只有進到科班才能學會怎麼拍電影的時代了,所以即使不進科班一樣可以掌握相關的專業技能。但是空有本事是沒用的,就像一樓說的,你得先進到這個圈子裡~只有進到那個小圈子才會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草台班子拍的那種自娛自樂的「微電影」不需要進圈子,自己找同學朋友拍拍演演上傳一下就行了。但如果是想奔著專業的去,那還是想辦法進圈子吧。
下面說下我的建議:
跟著專業的劇組打打雜,沒事去電影學院聽個課搭個訕,有作品的話上傳到專業的論壇上跟大家分享(說不定就被前輩看上帶你入行呢),這些可能會對你有幫助,祝題主好運!
真沒錢,假明白
不請自來!
在我看來,科不科班都不是主要的原因, 深入分析問題才是根本。
累積, 電影是種團體型創造工作, 需要時間和閱歷才能做好。 日常的累積在於生活、觀察。
碎片化知識, 通常的觀眾 及各崗位工作人員 都有一種風格在裡面, 有他們自己的美學認知,但並不是每次都能遇到類似的事件,題材。 這時 累積就能持平水準。,最不濟也是行活的標準吧。
個人定位, 不管做電影里的哪個崗位 都要融會貫通。 善於發現自己, 要勇於承認與探索, 明明不適合寫劇本 選題材 就去弄技術。 別硬要自編自導自演, 天賦很重要!
分辨能力, 在任何一個行業里要觀察行業動態,要知道與什麼人為伍。 混吃等死走哪行都行 吃飯是沒多大問題。 想受人尊敬 難!
業務能力, 學會滿足他人的需求,配置資源,不管在哪個崗位上。事實上,國內能走上一線 一年兩部院線的導演 都具備這個能力
再就是厚臉皮的做, 不怕忽悠 不怕做到爛 就怕你沒有。 現在器材便宜 愛好者多,人人都能拍電影 把你的故事弄出來 或者招募一些弟兄跟你一起瘋。 兩三部作品出來 你也就OK了。
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不容易運用合適的電影語言將你要表達的表達出來。
科班學的就只是技術。該學的總是要學會,無非你是直接通過實踐,可能會走比較多彎路。
當然如果足夠有天賦拿起攝影機的那刻你就懂了,那種自由的掌控力不會被條條綱綱限制。
開卡車學計算機寫小說的都可以拍好電影啊。
這都不是事兒。
最困難的就是相信自己能拍出來,並且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也敢拍。
說白了,最難的是豁出去。
郭敬明非科班出身,依靠人氣目前拍了4部電影。
韓寒非科班出身,依靠人氣拍了2部電影。
韓國詩人導演李滄東作家出身,依靠才華拍了5部電影,部部精湛,不乏名垂韓國影史之作。其作《密陽》更是被cc標準收藏收錄發行。
所以非科班出身拍電影,條件你有才華,你克服的只有一個困難,就是「默默無名」資金能力天分這些就不說了,我認為最難的就是拍出來的那種決心,科班拍電影動機很簡單,本職嘛,但非科班拍電影是為了什麼?愛好?那如果把拍電影當愛好我覺得最後肯定會因為重重困難而放棄,因為拍電影遠比畫畫音樂之類的愛好難多了,你拍之前想的很好可上手後也許會發現遠沒有你想的那樣容易。 想當成職業?這樣的心理你會逐漸發現你一沒有科班那樣的環境條件,二是沒有科班那樣系統的訓練,你的自信也許會倍受打擊,當要拍電影時周圍人很可能不會理解,你要完成的信念還會那麼堅定嗎?
如果是肚子里有真實的貨,那麼最大的困難是籌錢,特別是處女作電影;
如果是有足夠的資金,那麼最大的困難應該是肚子里有沒有真實的貨。
我是科班,我怎麼覺得我也是啥也不懂一臉茫然呢
熏陶,我覺得科班出生的人什麼學識是其次,更多的是你生活在那個氛圍,周圍有一群熱愛的人,對以後整個鑒賞能力和辨識能力有一定基礎
推薦閱讀:
※為何電影界說是要好創意好故事,但我怎麼覺得都是一幫嘴炮!背後他們的行為邏輯何在?
※要去做一部小片的的執行導演了,怕干不好,有沒有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