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聽袁老的三國評書,聽到關羽敗走麥城這點,腦子裡一直有疑問,難道劉備不知道關羽兵敗嗎?(我是多希望有救兵,關二爺不死啊)廖化去上庸救援,劉封孟達不派救兵,難道就不怕劉備治他們罪嗎?


-,-

一是因為沒想到,孫權居然會在這個時候背盟。

只能說劉備和諸葛亮低估了魯肅去世後東吳戰略方向的轉變程度。

二是因為沒時間,這一年劉備其實比關羽忙。

建安二十三就開始攻略漢中,打到二十四年春天幹掉夏侯淵。

然後曹操大軍壓境,兩邊又開始對峙,虛耗。

關羽十月威震華夏,此前不久劉備才結束和曹操的對峙,進位漢中王。

而劉封和孟達也是剛剛取得三郡控制權沒多長時間。

劉備回成都前還得安排漢中當地的布防,避免被曹操反攻。再回成都處理政務與人事,鞏固統治。

到十二月關羽就被殺害了。

滿打滿算前後兩個月的時間,就算接到戰況,怎麼救?這期間劉備還有一段從沔陽回成都的路途。

發動軍事行動不是那麼簡單,說走就走的行軍。

人馬錢糧要調動,家裡的事兒也要安排。

剛在漢中耗了不少家底的老劉此時也很難再組織攻勢了,所以劉備憋了一年多才出兵伐吳。

從關羽遇害的臨沮到成都,超過一千公里。

按照現在的道路情況,徒步要走半個月。開車跑國道要跑一天。

更別提這場魏吳合作的攻勢調動了兩個國家大部分的一線將領。

關羽突圍的方向是從麥城往北迂迴跑路,可見包圍圈很嚴實。

孟達和劉封那邊,其實是在關羽攻打樊城時,被要求發兵援助。

因為當時關羽兵少,所以很難吃下曹仁,要調劉封和孟達的兵助戰。

但看申儀等人的尿性,如果劉封和孟達真的發援兵,確實會有很大風險。

很可能部隊前腳剛走,後腳申儀就叛變了,把劉封、孟達五花大綁,送給曹老闆當禮物。

劉封和孟達於公於私,得出不發兵助戰的結論,勉強可以理解。

因為當時關羽不是找他們的求救,是要他們發兵幫忙打曹仁。

結果這倆人因為沒安全感,怕被三郡土著坑,就拒絕了助戰的要求。

實話說如果有這支人質不在荊州的部隊,關羽確實生還幾率會大很多,也難怪劉備後來生氣。

這裡面其實沒什麼陰謀論的成分。

因為當時不論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

一切都發生的太快了,就是一出悲劇。

.


額, @淚痕春雨 這段時間努力在三國話題碼字,所以我點開三國話題,前面推薦的都是淚痕的答文。

我來糾錯,從來是對事不對人,淚痕本人應該知道的。

在這個話題中,我看到你在努力用小學三年級數學的方法計算時間差,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但是我還是要說:請你再算一遍吧。

有的知識,不是從史書中用現有的文字得來的,需要對更多方面進行了解。

之前有人說過的:地理、官職制度等。

既然淚痕你要算日期,當然要懂曆法了。

【圖一】你這個估算40天是有問題的。

【圖二】方法對了,條件錯了,結果還是錯。

【圖三】這是你的結論部分。

【圖4】我告訴你一個重要條件。

建安二十四年那年冬天,是有【閏十月】的。

陳志《吳主傳》:閏月,(孫)權征(關)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呂)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

史書上寫「閏月」,並不會標註是當年的哪個月是閏月。

查一下曆法,如圖,本年是有個閏十月。

所以,孫權出征就是在閏十月。

再所以,你可以把你的答案重新寫一下了。

至於本題

第一,戰場瞬息萬變,古代又沒有電話,關羽開始捷報頻傳,劉備怎麼會預見到:孫權也來參與了,自己的舅子都會叛變?然後荊州崩盤?

第二,如果關羽跟當年在湘水之盟之前那樣,一開始就戰事吃緊,不佔上風,劉備得知消息後,肯定會來的。

第三,劉備也不知道坐鎮上庸的劉封、孟達為什麼不去救,他也想說,你們為什麼不去救啊!

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忽略了很多條件:時間、地理、形勢變化、下屬忠誠度等。

——補更——

我在前文只是簡單說了一下觀點,沒有論證過程,鑒於大家熱烈討論的結果,我就再多分析一下這個話題。

我在評論區也簡單列了一下時間表,這裡多列一點(史料我就不貼了)。

【十月事】

曹操至洛陽。(《武帝紀》確定)

孫權上書曹操,討關羽。(用《吳主傳》推定)

徐晃增兵救援。(推定)

曹仁以孫權書示關羽。(推定)

關羽使人招劉封增援,劉封拒絕。(推定)


【閏十月事】

孫權出征。(《吳主傳》確定)

呂蒙襲公安、南郡,士仁、糜芳降。(推定)

曹操使十二營增兵徐晃,徐晃與關羽戰,破之。(推定)


【十一月事】

孫權取荊州。(范書《獻帝紀》確定)

孫權據江陵。(確定)

荊州奔潰,關羽走麥城。

【十二月事】

關羽於臨沮章鄉被擒,身死。(《吳主傳》確定)


很簡單,不需要去計算時間,路程的關係。

直接假設荊州到益州的信息傳遞時間為一個月,並且假設情報100%準確,可知:劉備做出決定之時,得到的情報都是上個月的消息了。

對於關羽來說,荊州局勢惡化就是從閏十月開始,劉備得到這個情況,應該已經到了十一月,等劉備出兵,最快也是十二月抵達了。

如此推算,表面上也只是來得及救關羽,而救不了荊州。

而且請注意:這還只是最理想化的結果。

實際上,劉備面臨的問題會更多。

例如,有人向劉備報告:糜芳投降了孫權了!

你是劉備你會怎麼想?如何判斷真假?是不是「三人市虎」?要不要等待下一個信使的情報,湊齊三人?

所以我說,如果劉備能夠在閏月得知十月情報(徐晃增兵事)時,就做出增兵的舉措,或許形勢還不至於惡化至此。

孫權暗結曹操這事,關羽本人都是將信將疑(猶豫),就算關羽也彙報此事,次月傳到劉備處,劉備也很難判斷真假。
就算劉備判斷為真,劉備對糜芳這些人還是抱有希望的,誰也沒料到一下子崩盤了的。

但是歷史不容假設,我們代替不了劉備作任何決定。

——二次補更——

我掛一下反對者的意見吧。

當我們每個人「正氣凜然」的指責他人時,都認為自己掌握的是真理,別人的意見就是謬論。

但是,我希望的是:各位自我標榜正義的朋友們,請你們堅持自己心中公正的信念,不要半途而廢!

自己錯了,也要用於承認;如果知道自己錯了,就立刻閃到一邊,不再做聲,這樣不是真的追求真理。你們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捫心自問。


第一位上場的是 @李博識 同學,原話已經刪了,發言大意是說我「質疑淚痕的動機是因為嫉妒淚痕」,是吧?

但是,淚痕的答文是有錯誤啊,指出錯誤,就是嫉妒,那你的意思是,看到錯誤就要維護自身名節,堅決不能指出來,是嘛?

如何不嫉妒的指錯呢?你應該比我清楚。(請往後看,在第三位處。)


第二位上次的是 @霧 燈 同學。

其實霧燈同學還是很可愛的,對三國史充滿了想像力,我簡單看了一下,可以告訴你,所謂「諸葛亮害死關雲長」的梗是章太炎提出來的。

可是,章太炎在提出這個論點後,自己又在重新補充了新的史料後,推翻了自己這個觀點的。

可是當世朱子彥教授缺乏史德,非要抱著章太炎之前的淺薄觀點來發揮,才讓這個觀點繼續流傳。我想,章太炎在世,也會不高興的吧?

這樣,我不是說,所有超脫於史料的想像力都不允許存在,而是要懂得適可而止,分得清想像力與史實的差距。

在評論中慫山想像的「法正陰謀論」不是把你逗笑了嗎,說明你還是分得清玩笑觀點和嚴肅論史的差別在哪裡。


第三位, @風大 同學。觀點大概是:

1,鹹魚你不能提「小學三年級數學」這個梗,提了就是嘲諷。

——大家都知道,這個梗是淚痕提出來的,而不是我鹹魚,如果你這個觀點成立,是不是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味?

2.淚痕的論證條件加上30天,結論也沒錯。

——其實我沒多說其他事,是到底給他答文留了點面子,一個改錯的機會(讓他重新算,改一下答文)。你可以往後看吧,他的硬傷又何止一處。

3.鹹魚是「官科打壓民科」的參與者,積極「霸凌」淚痕。

——我在評論中解釋了。再強調一遍。

我不清楚知乎上其他反淚痕的人的身份,至少我:

我不是歷史專業出身,我是2013年開始看三國史。

我讀書的時間起點、閱讀範圍,都不及淚痕!


另外,我看到風大同學在積極維護淚痕之餘,平時也給我的答文點過贊的,所以,我除了感謝之外,也希望風大同學日後能在多深入了解情況之後再發言。

先預設立場下結論,從來都是史學大忌的。平時也應注意。

最後,結合風大和李博識的對我的意見(嘲諷淚痕)。

這事你要這麼看:

淚痕不是第一個答題的,他在答文中說出「用小學三年級算數」這個梗,是不是有種嘲諷其他先於他的答主的水平低下,標榜自己結論正確的意味?

我只不過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罷了。


第四位, @fancytony 同學。

上來直接給我扣上「黨同伐異」的帽子,評價我的行為很low。

我之前見過很多個淚痕粉,先跑來質疑我的,或者找我要史料的,可是等我把史料放出來後,他就不做任何回應了

之前的「曹爽在高平陵中表現」的話題中就有這樣一位朋友(我就不截圖了)。

我說了一段他不知道的史料,他便上來嘲諷我發明歷史

可是當我把史料發給他看後,他就再也沒有出現了

——這些的行為是不是可以解讀成:其目的,只為了維護淚痕言論而發言,甚至嘲諷,而不是為了歷史「真相」而發言?

我不知道,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行為?這是不是你說的「黨同伐異」?是不是很low的行為?

我有史料,我有正確的條件,我的推論方法、結論也存在討論空間。

我從不畏懼任何質疑的聲音,但是前提是,必須基於完整、準確的史料來分析。


最後,寫給@八里土人 等同學的看的。(只點名一個,其他有探討興趣的人還有好幾個)

淚痕不是只有錯誤的條件(不知道閏月少算30天),

他還不知道孫權出兵的時間,以至於得出更多的錯誤結論:

淚痕誤以為:孫權10月出兵,以至於寫出關羽在10月知道孫權得江陵的錯誤結論,又推出劉備最晚在11月10日就應該知道江陵失守的消息,這個錯誤結論。

這叫一錯再錯。

我在前文就列了《吳主傳》的內容,明確了孫權是閏月出兵,范書《獻帝紀》也明確了孫權在十一月得荊州。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史實。

而這些事,淚痕都不知道。

——因為司馬光沒寫「閏月」,害得淚痕被我糾錯了,得罪了!


我的回答和易中天一模一樣,就是六個字:想不到,來不及。救關羽之於劉備,乃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乃不能也。
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裡面講到這樣一個觀點,就是這一場戰爭的結果,不但是曹操沒有想到的,也是孫權沒有想到的,至少曹操和孫權都沒有想到戰爭的形勢轉化得那麼快。曹操想不到,孫權想不到,劉備就該想到?劉備也想不到。劉備和關羽萬萬沒有想到,孫權,過去的老朋友、好朋友、盟友、一起打曹操的那個人會跟曹操勾結起來嘛,也想不到呂蒙會把軍隊化裝成商人,這樣悄悄地去抄他的後路,都想不到嘛。等到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已經完全來不及了,信說不定都送不出去,就算送出去信又怎麼樣呢?劉備總不能派空降兵到麥城吧?這個時候只有直升機能救啊。
但是,這裡面有一點,我也公平地說,有一點是他們應該想到的,就是你一旦拿下了益州,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因為劉備有南郡,或者有江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你把蜀郡和漢中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都是你劉備的,孫權肯定緊張。這一點,劉備集團的人應該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等到關羽丟了性命,荊州易主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事實上即使不算建安二十三年曹仁找事的戰鬥,從建安二十四年算起,這場戰爭也打了大半年,完全來得及派援軍去。別看這大半年的前半部分都是關羽的勝利狀態,他把樊城團團圍住,眼看就要拿下來了,報回去的都是捷報。但有一點是不容忽略的:關羽的兵力,用於牽制敵軍是夠用的,但是要拿下襄樊就遠遠不夠了,因此,當劉備和諸葛亮得知關羽水淹七軍,準備一舉拿下襄樊時就應趕快派重兵加強荊州守衛,支援關羽。
但劉備稱漢中王后的軍事調動竟然是率領主力再次進入漢中,準備率眾兵殺入秦川與曹操爭奪漢中。因而陡聞關羽凶訊,自然反應不及。那麼劉備又為什麼明知關羽力量不足卻不予增援反倒兵臨漢中呢?
這就和和蜀漢集團的戰略布局有關。
眾所周知,劉備著手實施的第一個的藍圖(或戰略構想)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現照錄如下: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曹操勢力強大、孫權立足江東,劉備不能直接與之對抗,因此應當「跨有荊益」,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將來北伐時的後顧之憂。在荊州要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4.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北伐,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隆中對》似乎也有它的問題。朱大渭先生就指出,「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先生說:「《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 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覆同吳國爭奪荊州,把蜀軍主力大量消耗在荊州戰場,劉備、關羽也為此喪命。如放棄荊州,集中主力北上爭奪雍、涼和關中,並有吳國為援,如此蜀國形勢當會改觀。」此類觀點也得到了學術界許多歷史學家的支持。
如果說《隆中對》有問題,那麼劉備集團中有沒有出現其他戰略規劃呢?有。建安二十二年,穩固了蜀中局勢後,劉備集團開始謀劃奪取漢中,其中,以法正的建議最為詳細,我們姑且稱之為「漢中策」。現照錄如下:
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法正的「漢中策」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法正通過局勢分析指出,漢中對劉備而言必打且能打。然後法正提出了攻克漢中後的下一步計劃:「蠶食雍、涼,廣拓境土」。從涼州方向進兵,似乎就避開了在荊州方向與孫權的爭端,更有利於結好孫權。況且「漢中策」的後續進兵計劃並不需要「天下有變」作為前提條件。那麼如此看來,「漢中策」是否比《隆中對》更適合作為劉備在奪取益州後的事業藍圖呢?未必。
首先《隆中對》的規劃著眼於天下全局,「漢中策」卻只是法正對於漢中一域形勢的分析,用於直接指導蜀漢全盤戰略,似乎有不足之處。而更重要的是,論者皆以法正之放棄荊州而北上雍、涼可避免與孫權的直接衝突而稱之,但其實法正的漢中策本身並未提及「放棄荊州」。朱大渭先生所謂「蜀國龐統、法正、趙雲,皆主張放棄荊州」的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縱觀整個《三國志·法正傳》,法正並未明言放棄荊州,而趙雲的建議是在夷陵之戰前夕提出的,彼時蜀漢面臨的戰略環境已經大有不同,因此趙雲的建議也不應作為此時的參考對象。事實上劉備也不可能放棄荊州,原因很簡單,蜀漢政權本系外來,荊州士人為其統治根基。古人鄉土之念極重,雖偶有豁達之士發神州何處不青山之慨,究竟祖塋家祠為大計,埋骨終須桑梓地。荊州既陷,川中荊人頓成遊子,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憤懣之情不言自明。若劉備為結好孫權主動放棄荊州,則對內難以交待,必失荊楚人心,蜀漢統治集團之罅隙將由此而生。 在這種環境下,法正也不大可能提出放棄荊州的建議。
就算是法正的「漢中策」確有放棄荊州的含義在內,也未見得比《隆中對》高明。荊州難守,涼州就一定是囊中之物?未必吧?對於剛剛勉強「跨有荊益」的劉備集團而言(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轄區只有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個郡),要在短時間內奪取涼州談何容易?而當時孫權對於荊州的「渴望」確實迫切的。就算是劉備真準備如建安二十年所言,拿下涼州便將整個荊州交給孫權,從時間上也來不及。況且就算是劉備真的拿下了涼州,只要曹操的部隊守住長安、潼關,劉備也很難繼續進取中原。可見「漢中策」的所謂隱藏含義,事實上並比不上《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自來論者,多稱《隆中對》兩路進軍計劃為「鉗形攻勢」,頗有微詞。如毛澤東即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然兵無常勢,孫子伐楚,作三軍輪流抄襲,數年之內,楚人忙於奔命,吳承其弊,一舉入郢。殷鑒不遠,隆中對之戰略思想亦當如此類,以荊、益輪流出擊,互為奇正,調動魏軍主力千里奔命,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以逸待勞,可致全勝。
而《隆中對》中所謂「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之極大矛盾本來其實也並不存在。諸葛亮所言「跨有荊益」指的是理想狀態下劉備完全佔據荊州,如此則劉備集團的實力已經不是孫權可以相比,此時對東吳而言,奪取荊州已經非常不現實。當然此時劉備集團想要消滅孫權也很困難,於是諸葛亮才提出「外結好孫權」。可見二者並不矛盾。即使是現實中,關羽只能佔據荊州西三郡,只要劉備及時加強關羽的軍力與財力支持,孫權也斷不會打關羽的主意,畢竟建安二十年湘水劃界後孫劉兩家實際上已經不存在領土糾紛,若無利可圖,孫權也不會自討苦吃。【註:「借荊州」的說法是小說家言,其實歷史上劉備向孫權「求都督荊州」只是討要南郡的治權,建安二十年,孫劉兩家以湘水為界,東部江夏、長沙、貴陽屬吳,西部南郡、零陵、武陵屬蜀。因此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進佔荊州不能理解為《三國演義》中說的武力討債】
在調度得當的前提下,《隆中對》與「漢中策」是並不矛盾的。跨有荊益,可以兩路出兵;窺伺雍涼,可以拓展蜀漢的西北疆界。「漢中策」如作為《隆中對》的具體規劃執行的一部分,二者按道理說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劉備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佔領漢中之後,劉備起館舍,築亭障,便利兩川交通,更遣諸葛亮率軍出屯駱谷。種種跡象,皆預示其弦外之音——擺明了就是你曹操要是再不動作,我就來關中串門了。若曹操仍率大軍鎮守關中,劉備自然不敢輕舉妄動。現下曹孟德忙於荊州救火,劉備不來趁火打劫,豈有此理?
劉備和法正想得很好,關羽在荊州即使不能攻下襄樊,拖住魏國大軍、為劉備主力贏得進攻雍、涼的時間還是可以的,而孫權一直打著合肥的主意。張遼諸軍既去,阻礙孫權北上的積年絆腳石一時掃清,徐、豫大門敞開,空虛尤甚江陵——準備了一桌菜,上來了兩桌客,怎麼辦?孫仲謀與劉備曾結秦晉之好,又是十年的交情,猶能幹出販賣的勾當,而況「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曹操乎? 自回師成都,劉備一面休整部隊,一面大興土木,將兩川交通整飭一新。此刻生息已久,而魏軍主力疲於奔命,又雲集於中原,劉備看準時機,終於再提大軍,進屯漢川,鋒芒直逼關中。
以關羽荊州兵吸引魏軍主力,避實擊虛,趁關中不穩而襲取之,收復先漢舊都長安,如此規劃,可謂滴水不漏。
然而就是這個滴水不漏的安排,還是漏水。
劉備、法正千算萬算,卻忽略了荊州的戰爭潛力有限這一客觀事實。關羽的荊州軍實力並不強。當初勉力北伐,只為吸引曹操注意力,配合漢中戰場,後來接連大勝,已是意外之喜,可是劉備竟從此將關羽當作萬金油,指望荊州能為蜀中行動爭取儘可能長的時間,全不考慮荊州的戰爭潛力已經發揮到了極限。如果孫權按照劉備的預想進攻合肥而與關羽相安無事,倒也無甚大礙。但呂蒙一堂晤對,終究燃起了孫權強烈的荊州情結,一番搖擺之餘,曹操僥倖得脫,關羽自然要倒霉了。更糟的是,劉備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小舅子糜芳竟然已經暗中與孫權勾結準備賣國求榮。就這樣,劉備的好運到頭了。
正當襄樊戰雲密布、關羽前線失利(陸軍被徐晃打敗,憑強大的水軍與魏軍隔漢水對峙)之際,孫權幾乎傾巢出動,攻擊關羽後方,關羽率部回救,臨近江陵,卻得到了糜芳傅士人叛變的消息,全軍頃刻陷入了孤懸敵後,補給斷絕的死地,最終潰散。此時劉備主力屯駐漢中,欲救荊州,惟有順漢水而下,經上庸,出襄樊。然此刻魏軍雲集於荊北襄樊,此路不通。故劉備惟有走建安二十年的舊道,自漢中返成都,下江州,出白帝。然陸遜在十一月已經攻克了宜都並且將本地劉備的勢力幾乎全部擊潰,要出峽可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至此萬事休矣。
劉備在蜀中,憑藉關羽在荊州的軍事行動不僅熬退了漢中的曹操,還獲得了寶貴的休整時間和進攻關中的機會。但同時關羽卻因為荊州戰爭實力耗盡與強敵壓境而終於失敗,雖奮力向前,英勇作戰,終究寡不敵眾,為配合主力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此外,劉備也著實忽略了孫權偷襲荊州的可能性以及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荊州對於東吳政權則有著特殊的意義。荊州處於江東的上游,拿下荊州即打破江東的長江屏障,無異於扼住東吳政權的咽喉。在呂蒙的戰略規劃中,甚至認為只有佔領白帝、扼守住三峽峽口才能保障東吳的安全。
當然,如果在長江上游存在的是東吳的盟友,且在東吳能夠向北拓展生存空間時,東吳對荊州全境的需求會有所減弱。按理說,孫權固垂涎於荊土,然招贅劉備,借授南郡,計策雖出魯肅,若非孫權首肯,不過空談。後中分三郡,孫權即攻合肥,未嘗乘夏侯淵、張郃入巴之良機襲荊。或以為呂蒙代魯,東吳國策有變,然最高決策者始終為孫權,魯肅、呂蒙職止於諫議,觀此二事,足證孫權並未醉心荊州而昧於大勢。自赤壁戰後,孫權屢攻合肥,敗而不止,可見在其戰略天平之上,豫、徐之重,猶勝於荊。若關羽韜光養晦,曲意雌伏,使孫權無後顧之憂,攻合肥之軍何以向江陵?或許劉備正是想到了這一點,才沒有充分重視孫權對荊州可能採取的行動。
總而言之,佔據荊州雖然有利於《隆中對》中規劃的軍事行動,然而且不論調度問題,單是為保住這塊懸於外圍的土地,所花費的資源與精力也是難以估量的。關鍵是要做到平衡,怎樣充分發揮優勢,盡量避免劣勢是需要好好斟酌的。稍有疏忽,慘淡經營就當毀於一旦。有人就說了,若劉備在二次出兵漢中的同時及時派遣張飛率重兵赴荊州支援關羽,則秦川可得,荊州亦將萬無一失,如此又何至於「秭歸蹉跌,關羽毀敗」?雖說此言不虛,然則做事後諸葛亮易,臨陳處事、當機立斷難。後人溯果推因,自然不難得出對於劉備而言當時如何如何最為得當。然則劉備作為當事人能將任何事情調度的分毫不差,其幾率實在過低。

下為反駁劉備諸葛亮故意整死關羽的回答:關羽有沒有可能是劉備和諸葛亮合力謀害致死的? - 三國


不贊同 @倫敦上空的鷹 所轉載的文章,以及其他陰謀論。不贊同的原因是過度解讀曲解的太多。

有的時候看歷史和玩數獨一樣,一開始你可以隨意填,很容易就能滿足數字條件。可是隨著數填的越多,限制就越大,然後你就會發現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能退回到某一步重新來過。

看歷史的時候你也可以大膽的猜想,並且找出很多史料來附和你的觀點。但隨著看到的史料增多,矛盾就有可能出現,這時候有人會無視,有人會過度解讀,這樣得來的結論是靠不住的。

以上是廢話,寫在前面
---------------------------------------------

為了方(偷)便(懶),以下我把鷹兄轉載的文章簡稱為「劉備說」。

「劉備說」裡面有兩個核心觀點都有失偏頗,一是荊州的重要性,二是劉備與關羽的關係

先說荊州,或者說劉屬荊州。劉備要想兩路出兵,必須有荊州作為後方才能北上攻擊襄樊,這是由地理決定的。我記得馬親王曾經在一篇回復里貼過地圖,有空我再補充吧。
而沒有荊州,劉備或者諸葛亮想北伐就只能看孫權的臉色了。這是很要命的事,這意味著蜀漢在軍事上喪失了一部分主動權,這肯定不是蜀漢方面想看到的。荊州絕對不是雞肋,光它在軍事上的價值就足以彌補其他方面的缺點了。

劉備與關羽的關係是「劉備說」的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我最不認同的地方。

劉備與關羽絕不可能是合伙人的關係。

先從起兵時說起。
劉備雖然家境一般,但好歹是盧植的學生,「(劉備) 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劉備起兵是有大商資助的,而大商資助的人是劉備。

再看關羽:
「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

劉備得到錢財後在鄉里招兵,流亡至此的關羽加入了隊伍,被劉備招入並提拔。職位由劉備任命,二人跟隨劉備征戰,上下級關係很明顯,從哪裡能看出來關羽是合伙人?
私下裡「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只是表示劉備與他們感情極好。劉備與趙雲也有「先主與雲同床眠卧」這樣的記載,但這並不等於兩人是平級的。

贊助是劉備拉的,隊伍是劉備招的,人是劉備提拔的,僅僅因為關係好,關張就成為合伙人了,這理由也太牽強了吧?文中所說「哥仨中間數劉備學歷最高,也最年長,理所當然他是老大」這顯然是牽強附會了。從一開始,關羽就是以劉備的下屬的身份出現的,合伙人一說無從談起。只有這個大前提搞清楚了,才能繼續縷清劉關的關係。

此後關羽一直是作為劉備的左膀右臂征戰沙場,是劉備最倚仗的大將。但是相關軍事部署,都是由劉備決定的:「先主關羽守下邳」、「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關羽依舊是聽命於劉備的,並沒有任何兩者商議、妥協的記載,所謂的平等關係更不知從何談起。在「劉備說」當中屢屢把這種分兵的軍事決定解讀為「平等關係」,但卻無視「遣」、「使」這類命令關係十分明顯的字眼,選擇性無視史料,刻意淡化兩人的上下級關係,自然會給人留下錯誤的印象。

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

此段關羽之怒,被「劉備說」認為是劉關平級的證據,我看不然。關羽之所以敢怒,以及他之後在蜀漢的超然地位其實都來自於劉備對他的信任與包容。這一塊我後面詳說,這裡簡單一提。

關羽的脾氣就是傲上不凌下,他和劉備發火情有可原,而這正是因為他與劉備之間深厚的感情。關羽脾氣最好的時候反而是在曹操手下,他與張遼(另一個壞脾氣)成了朋友,與徐晃也有交情。他對曹操及曹營的人都比較客氣,但意思也很明顯:你們不是自己人。而當他在蜀漢的時候,反而能肆意濫發脾氣。比如後面的封前將軍,他就大怒,費詩一勸他就好了,這些都是性格使然,而容許這一切發生的正是劉備。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這裡「劉備說」把「黥、彭之徒」解讀成位極人臣,而關羽比人臣更進一步,太過牽強。諸葛亮前幾句一直在誇馬超的才華: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然後把他比作「黥、彭之徒」,這分明是承接上文,把馬超比作黥、彭這樣的優秀人才,然後說不如關羽,這是在誇關羽的才華高,馬超之流無法相比,這才讓關羽十分高興。如果說是在暗示關羽的地位,又何必扯什麼「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誇了半天人家如何如何有才華,再突然加一句他的地位如同黥彭?而且按照下文所說,這樣的隱喻關羽是看的懂的,那麼劉備不可能真正的信任馬超、給他太多實權關羽看不出來,還要感覺委屈、寫信給諸葛亮諮詢嗎?怎麼還玩女孩子談戀愛那套?

所以說,這一段完全是過度解讀了,關羽只是想知道馬超這人如何,諸葛亮順便誇了誇關羽而已。後面那段關羽會讀《春秋》所以對春秋筆法頗有造詣更是讓人無奈。要說讀史,關羽他比得過司馬遷等史官么,怎麼也沒見司馬遷有什麼造詣,變成大政治家、陰謀家?讀史和用史是兩回事。
順便給大家貼段《春秋》,你們感受下。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恆來歸惠公、仲子之唪。

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公子益師卒。

旁敲側擊、指桑罵槐、聲東擊西、欲語還休、微言大義

呵呵。


之後的不肯與黃忠同列,諸葛亮的擔憂寫的明明白白:
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但「劉備說」卻將之歸結到了關羽的地位的問題。

「前將軍之上,從低到高尚有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等官職,關羽所希望的,是劉備能夠將自己和張、馬、黃諸人完全區別開來,而不僅僅是在同等級的班列中站在前排。」

我倒想知道,一個漢中王怎麼給手下封 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 這種朝廷大官......

前後左右四將軍,關羽張飛功勞巨大,是元老,馬超身份高貴,又有影響力,黃忠則是一個榜樣(我的蜀國夢),但是就實權來說關羽無疑是最大的,所以關羽吐個槽費詩一勸也就認了。

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漢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仆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你看,這個地方引用漢典才是拿官職說事兒,諸葛亮那封信分明是談的才能。另外,我怎麼看也看不出來費詩哪威脅關羽了,只是說你今天不受拜,將來恐怕要後悔。很有分寸,通俗的說就是過了這村沒這店了,你受拜是替劉備分憂,怎麼能和劉備討價還價呢。哪裡有說什麼後患了!人家不肯要這個官,還要威脅做掉他不成?

順便一提,那句「入川是諸葛亮的宿命,而鎮守荊州則是關羽的宿命」也是槽點滿滿。諸葛亮為什麼入川,因為需要他組建政府,維持政務,和獨立叛變有什麼關係?除了他還有誰能完成這個重任呢,調關羽來試試?

前後左右四將軍是當時劉備能給的最高軍職,這幾個任命也可謂人盡其用,關羽的實權不減反增,拿這個說事兒沒什麼說服力。

拒孫權基本同意,劉封孟達這段以後補充。
——————————————————
我們不妨再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假設關羽和劉備一直是平級關係,為什麼劉備拿不下關羽呢?

那麼,關羽當了這麼多年合伙人,有什麼嫡系的鐵杆下屬嗎?

劉備有諸如諸葛亮、法正、龐統、魏延等人。

關羽有關平......

關羽的性格是剛而自矜,與同僚們關係不好,這點是有記載的,怨不得別人。

既然沒什麼群眾基礎,人緣不好,為什麼沒因為阻礙劉備被拿下?

身為先帝嫡系重臣、蜀漢軍中第二號人物、戰功卓著、勇猛過人、善待士卒、但性格不好與同僚關係差的魏延因為與楊儀的爭執被迅速的瓦解、滅族,如果關羽時刻提醒劉備自己的合伙人身份他能獲得荊州的重任並安然無恙么?
這不科學。(待續。。。。。。)


高票的那位大神已經答得很好了,我這裡狗尾續貂。

我認為還有第三點,即便派出了援軍,救援的路也都被封死了。

那時候不像現在,軍隊行軍基本靠走,所以地理的因素特別重要。

當時救援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上庸方向,大神已經說了;二是沿長江順流而下的那條路,這條路也被封死了。

羽覽遜書,有謙下自托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遜具啟形狀,陳其可禽之要。權乃潛軍而上,使遜與呂蒙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色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以上是陸遜傳裡面和這一事件有關的內容,在攻克二爺的大本營之後,陸遜同志本著送佛送到西的原則,又攻佔了房陵,南鄉,秭歸,徹底對二爺完成了包圍(不解釋了,直接看圖吧,經知友提醒重新表明了以上三個地點。)

尤其是秭歸的攻克,不但斷絕了二爺的歸路,而且也阻斷了長江上遊方向援軍的來路,這時的二爺可以說插上翅膀才能飛了。

悲劇啊!


關羽軍事沒有問題,政治能力和大局觀有問題,沒有及時控制戰役的規模。他一隻偏師愣是打出了威震華夏的戰果,已經到了極限了。關羽的兵力是不足以支撐後期的戰役目標的,不得不抽調後方兵力就是明證。威震華夏之後,見好就收才是明智的做法。但是勝利來的太爽,你很難讓一個鴻運當頭的賭徒見好就收,這需要太強的大局觀和自制力。二爺一支偏師獨自應對魏吳兩方的合力圍剿,是沒有辦法逃出生天的。

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急轉而下,再好的編劇也編不出這樣的劇本。關羽之死是一個標誌,是三國第一階段完結的標誌,第一階段的英雄開始整體退場了。


得出劉備不救這種結論絕對是一種別樣的「即視現象」,大家都因為關羽死了,劉備當時沒有大動作這種現象而說劉備不救,可是你們都忽略了劉備發動了伐吳戰爭吧?如果說誰最想救關羽,絕對是劉備!!!

所以,我們可以先判斷關羽如果死了,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首先,東吳決對是得利最大的一方,拿下荊州,從戰略意義上來說,不僅僅是進可攻退可守,而且,只有拿下荊州,才可以當劉備不斷壯大的同時,東吳也可以不斷壯大,不會成為最弱的一方。東吳最大的錯誤就是把關羽殺了,然後導致後面劉備的伐吳。

其次,就是曹魏,關羽擒于禁,斬龐徳,水淹七軍攻下樊城。不管曹操是否有遷都的想法,關羽在這邊始終是一把利劍,動輒就要從曹操身上割肉放血。

最後,就是劉備,不僅失去了荊州還失去了一個兄弟,一個得力的助手,一個創業元老。試想,誰會在創業初期,剛有點起色的時候就開始拋棄合伙人?裁掉創業骨幹?說陰謀論的全部都小看了劉備的野心,一個漢中王就能填飽劉備的胃口?荊州益州完全滿足不了他的慾望! 他想要的更多!!!所以劉備是肯定會不遺餘力的去救關羽的,標題明顯就是一個悖論。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兩個人打架,第三個人看著,看到其中一個要贏了,抽刀子就在背後拚命的捅。原本吃了點小虧的人見狀,嘴裡說著別打了別打了,手裡卻拉著他不讓動,讓第三人使勁的捅,結果第三個人捅紅眼了,把人捅死了!

捅刀子多快捅死人大家知道吧?

你去打架,你很有希望贏,你家人心裡想,剛好教訓教訓別人。你家人知道你被捅刀子了,想救也來不及了。

關被捅了,劉那個傷心啊,趕緊打電話叫人去救人,結果別人下手太重,直接掛了。然後劉用全家之力去報仇了。


報告曹丞相:蔡瑁、張允二人已經偷偷投降了周瑜,就等開戰後內部作亂賣了你呢!

曹操:來人,速速斬了這兩個二五仔

讀者:這麼明顯的反間計都能中?看看情況啊,唯一兩個會水的都督就被你殺了啊


報告劉皇叔,糜芳降了,關將軍大敗!

劉備:二弟不是昨天還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嗎?糜芳是咱家小舅子怎麼會投敵?是不是擾亂軍心?

待我看看

讀者:劉備咋不趕緊派援兵去救關羽


劉皇叔:我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總而言之,一切太快了,快得來不及;如果當時劉備有汽車、火車、飛機,大約能來得及。

其實呢,這種觀點,根本經不起推敲。對此,我們只要看一下基本的歷史事實,就可以知道了。


首先:關羽從確切知道荊州失守,到兵敗被俘,一共多長時間呢?最保守保守保計30天,從情理推論,應該在40天左右。

從史書的記載去看,關羽10月就確切知道荊州失守了,並且開始撤軍;12月兵敗被俘。[注]這段時間有多久呢?如果相關日期是10月的最後一天,和12月的第一天,時間為30天,但是這種可能性應該不會太大,所以我說從情理上,應該是40天左右。

[注]:冬,十月,魏王操至洛陽。.....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權書射著圍里及羽屯中,圍里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不能去。.....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十一月,漢中王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於遜。....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十二月,璋司馬馬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

其次:相關消息,從關羽那裡,傳到劉備那裡,大約得多長時間。最保守估計10天,如果快一點應該在7天以里。看到我這樣說,也許有人會說了,當時沒有電話、電報,也沒有汽車、火車!

問題是,如果當時有電話、電報,相關消息,一個小時、幾個小時後就會傳到劉備那裡;就是只用火車、汽車傳遞,一天一夜也可以傳到劉備那裡。正因為沒有電話、電報、汽車、火車,我才說保守估計需要10天時間,快一點需要七天時間。

看到我這樣說,也許有人會說,你知道從襄陽到成都(或漢中)有多遠嗎?有2千多里!

問題是,就是因為有2千多里,我才說需要10天時間,如果只有2百里,我就會說需要一天時間了。


我們先知道,一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古代緊急軍情的傳遞,都是通過驛站、以接力賽的形式、晝夜不停的向前傳遞。關羽與劉備之間的距離,大都在劉備的勢力範圍內,所以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普遍是可以應用驛路傳遞的。


知道這個基本事實,我們再做一道小學三年級的數題。

甲地距乙地2400里,用10天時間從甲地到乙地,平均一天走多遠?答案顯然是:240里。如果24小時不歇的趕路,平均一小時走多遠?答案顯然是10里。10里等於多少公里呢?5公里。

只要解完這道數題,我們大約就會知道,以平均時速5公里的速度,10天就可以把相關信息,從關羽那裡傳到劉備那裡!關鍵是,通過驛站、以接力賽的形式、傳遞緊急軍情,時速5公里,真有人會認為,這個速度很快嗎?

許多認為,相關信息得一個月,甚至兩三個月,才能傳到劉備那裡,實在太離奇了。

因為通過簡單的數學題,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個月傳遞這麼遠的距離,平均一個小時只傳遞1.6公里多點。用兩個月時間,平均一個小時,只傳遞0.8公里,至於用三個月時間,平均一個小時,只傳遞500米多點。這速度,說窩牛爬有點誇張,但說這是在傳遞緊急軍情,肯定誰也會認為太離奇了。


我們看看三國時代,緊急軍情發生後的信息傳遞速度、軍事行動速度。[注]

[注]: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吳、漢各遣偏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懿分諸將以距之。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從宛到上庸一千二百里;從宛到洛陽有八百里。

孟達認為,司馬懿得知自己叛亂(從一千二百里外得到信息),然後彙報皇帝(向八百里外的洛陽彙報信息)、再接到皇帝的指示(從八百里外的洛陽得到信息)、再到展開行動(從宛到上庸行軍一千二百里),按正常速度,需要一個月時間。

這個信息傳遞距離,有多遠呢?兩千八百里!這個軍事行動,有多遠距離呢?一千二百里。孟達認為,按正常速度,需要一個月時間完成。

結果呢?八天之後,司馬懿的軍隊就到了城下!

當然了,司馬懿少了一些程序,比如從宛向洛陽彙報,在宛等洛陽的指示,司馬懿全省了,司馬懿直接從一千二百里外的宛向上庸行軍。時間呢?八天後就到達上庸城下!


孟達估計司馬懿需要三十天。

按現在許多人的估計,司馬懿恐怕最少也得需要六十天、甚至是九十天,沒準得需要半年。

而司馬懿實際用了幾天,八天!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你就紙上談兵吧。這是戰爭,東吳肯定會嚴密封鎖相關消息。

說這種話的人,肯定是摳住這樣一句去說的。[注]

[注]:呂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問題是,呂蒙這樣隱蔽行軍,只是為了達到突襲江陵城的目的。等呂蒙奪取江陵城後,還會封鎖相關消息,還能封鎖相關消息嗎?肯定不會了,也不能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呂蒙奪取江陵後不久,關羽很快就知道相關消息了。更主要的是,當關羽派人打探相關消息時,呂蒙不但不阻止,反而把相關人員請進江陵城,讓他們盡情的打聽消息。[注]

[注]:關羽數使人與呂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

而且呂蒙奪取江陵後不久,還會用最快的速度,把相關信息,傳遍了整個荊州地區。當然了,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劉備任命的荊州軍政長官,都在江陵失守後,很快紛紛投降了孫權,於是孫權在10月份就席捲了整個荊州地區。[注]

[注]:會權至江陵,荊州將吏悉皆歸附;獨治中從事武陵潘浚稱疾不見,權遣人以床就家輿致之,浚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橫,哀哽不能自勝。權呼其字與語,慰諭懇惻,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浚起,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軍事,一以諮之。

在這種背景下,呂蒙有必要對劉備封鎖相關消息,關鍵是,能封鎖住相關消息嗎?肯定是不能的。因為秦檜還有三個朋友,劉備在荊州混了那麼久,當孫權席捲荊州時,總會有幾個相好的人,會把相關信息,向劉備遞吧!

更主要的是,在孫權席捲荊州時,武陵郡的大佬,那是旗幟鮮明的表示繼續支持劉備,並用用武力抗拒孫權接管相關地區;最後是孫權從江陵派軍隊剿滅的。[注]

[注]:武陵部從事樊誘導諸夷,圖以武陵附漢中王備。外白差督督萬人往討之,權不聽;特召問浚,浚答:「以五千兵往,足以擒。」

這個武陵郡大佬在這樣做時,肯定會以最快的速度,趕緊向劉備彙報荊州失守的消息,因為他想武力抗拒孫權,必須得到劉備的支持啊!


對此,也許有人會說,陸遜用兵封鎖了入川的道路。[注]

[注]:十一月,漢中王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於遜。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擊蜀將詹晏等及秭歸大姓擁兵者,皆破降之,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屯夷陵,守峽口。

問題是,陸遜佔據夷陵是11月的事,而武陵大佬武力抗拒孫權,被圍剿是10月的事。所以,武陵大佬如果向劉備傳遞消息,在陸遜到夷陵時,相關消息,沒有意外早已傳到劉備案頭了。


而且,襄陽距劉封駐紮的三郡,並沒有多遠;更主要的是,關羽曾一再向劉封請求支援。[注]

[注]: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劉封以各種理由拒絕派兵增援關羽,但是關羽的使者,讓劉封把相關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給劉備,劉封也敢拒絕嗎?如果劉封連這都敢拒絕,那劉備殺他十回也不多,因為劉封這是想幹什麼?他能給劉備找一個合理的解釋嗎?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大約可以知道。

關羽在10月就確切知道江陵失守,並且開始採取相應的軍事措施了(從襄陽南撤);劉備最晚在11月10日,就應該知道江陵失守的消息。而此時,距關羽之死,最少還有20天,甚至30天左右。

也許有人會說,你知道,準備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那得需要多長時間?加上從益州趕赴荊州的時間,20天、30天時間夠嗎?

是的,如果劉備必須得準備充足再去救關羽,這點時間肯定是不夠的。我只是想說,如果劉備不顧一切的去救關羽,時間應該是夠的。

事實上,劉備只要大呼小叫的,積極準備東下,那荊州集團的力量,就不會齊刷刷的倒向孫權一邊,這樣一來,關羽軍事集團的瓦解速度,肯定可以放緩一些,畢竟以關二哥的神功,堅守一座城池兩三個月等待援軍,並非完全不可能。換而言之,這樣一來,留給劉備的時間,就不是20天、30天,可能是兩個月、更可能是三個月了。

從這層意義上,劉備不救援關羽,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關羽有難了,而是因為他不能為了兄弟情誼,就完全無視整個集團的根本利益盲目作事。


如果劉備準備充足了,才能去救關羽,從當時的條件去看,似乎只能等曹操撤軍,才有可能準備充足。

否則,曹操在洛陽,曹仁徐晃在襄陽;孫權呂蒙在江陵、陸遜在夷陵;面對這種陣容的敵人,劉備怎麼準備,才可能充足呢?如果劉備、關羽聯手就可以正面衝擊這種陣容的敵人,那劉備早就縱橫天下了,何必四處逃竄大半生呢?


從這層意義上,面對荊州的危局,劉備只能選擇割肉退出了。雖然這種選擇是殘酷的。但是,如果救援荊州,就意味著會把整個軍事集團拖垮,不這樣選擇,又能怎麼辦呢?

後來,劉備終於決定大舉進攻荊州了,原因非常簡單,當時曹氏、孫氏的軍事聯盟暫時瓦解了,所以劉備終於可以和孫權單挑了。

如果當時,曹氏、孫氏的軍事主力還在協同作戰,還在荊州一線虎視著蜀漢的軍隊,劉備肯定也不敢衝過去的。關鍵是,劉備敢衝過去,孫權也不會害怕他的。總而言之,你不怕死就衝過來!


關羽敗走麥城,消息從襄樊經蜀東那樣的絕路傳入蜀中成都,怕也要一二月之久,而且也只是早期的流言,尚不可以作為發兵的依據;其後軍報到達,敵方兵力,領軍將領,戰場形勢等才展露在決策者們的面前。然後決定發兵,屯糧積草,調撥兵馬,運算於朝堂,又過去了一兩個月。大兵進發,出蜀道,行雲徑,三反三複而出川,又過去了一兩個月。半年已經過去了。


這就是蜀國朝堂的結論,也是現實的結論。

戰況變得又很快,劉備哪裡來的及反應?

出川那麼容易嗎?

只能讓方面軍主帥自求多福,還能如何?

你以為是快速機動部隊啊!


提煉重組一下答案重點

1 不是救不救關羽的問題,實在是想不到來不及故而救不了。

2 不談兄弟感情,只談利益,也會救關羽。

孫權可以害怕放虎歸山,怕關羽這個擅水軍的荊州活地圖分分鐘殺回荊州,所以殺了他。劉備有那麼目光短淺,看不到關羽的價值讓他去死嗎?

3 如果跟某答案說的,劉備是故意不打算救關羽。你算的出來劉備來得及得到消息做出反應,但是沒有反應,關羽難道算不出來V若如此,關羽這樣的將領還會費勁兒的逃跑,等著被生擒再斬殺,那麼自矜的人,這樣死很光榮嗎?

4 不救關羽看著關羽死,劉備就得all in跟吳決裂結仇,曹吳兩邊一起打。非常被動。想稍稍緩和一點,都大削自己面子。簡直自找苦吃。就算再不爽關羽,不至於用這麼難為自己的方式。

5 要解軍圍,劉備大軍實在來不及過去。

6 要救關羽個人,實在也想不到關羽這樣規格的將領,孫權翻臉如此無情,一點面子不留,在臨沮,押都沒給孫權押去直接就斬了。軍隊來不及救,外交也來不及。

孫權如果不想放關羽又想給孫劉未來留下一線合作的面子,完全可以直接戰場上擊殺了關羽,或者明裡放關羽暗地裡殺掉,推脫責任的面子活都不做。直接斬殺,頭交給曹操。

這是完全當劉備是死人。覺得劉備這邊一點值得交換的都沒了。這樣都不去討回場子,誰還跟劉備混?

所以,為什麼不救,還是易中天那句話,想不到來不及。

---------
中文的模糊就在這裡,這問題問的究竟是劉備這個主語,不救關羽這個人,還是關羽敗走這個境況?

答案也大多是關羽荊州混著來的。

這裡只說關羽,不論荊州。

說到底,還是想不到。

這個想不到,不說想不到東吳背後捅刀,也不說想不到關羽敗得那麼快。

只說想不到關羽這個人一定需要救。


退nnnnn步,即使是如某些答主分析的,劉備不僅想的到也確切知道荊州已失守,不救關羽是因為準備壯士割腿。可以說劉備準備暫割了荊州,也不能說劉備準備忍痛或順勢割了關羽,冷眼看兄弟被插刀。

原因如下

首先,殺關羽比殺劉備兒子還得罪劉備,斬殺而非擊殺關羽等於和蜀決裂。

關羽的身份地位名望,以及和劉備的關係。但凡還想與蜀還有一絲絲見面的情面,都不能出手斬關羽。斬關羽等於和蜀你死我活。

有人說劉備冷眼看關羽被殺,還給了理由說,一是因為關羽失了荊州懲罰他,二是關羽和他開始理念不和。


關羽守荊州那麼多年,有誰比關羽更容易打下荊州?就因為丟了荊州或理念就要借刀殺關羽,劉備沒那麼短視。

丟了荊州很痛,荊州丟不得,但若關羽沒死,劉備絕不會是那個打法。


在某些不信感情的人眼裡,不信劉備與關羽的感情。說曹操可以把殺了親兒子的張綉都留下,劉備不會為了關羽反目。


那請考慮一下劉備的人設吧。


劉備自己說自己能成事,因為自己每與操反。更何況當時張綉投降,曹操為了更容易的收地盤,不與計較,顯得他大度能容才。


而劉備不同,先說人設。劉備一向以自己講義氣,漢室正統為形象。接著關羽掛印封金回奔大哥的事天下盡知。


殺了劉備的兒子,他可以大度表示忍一忍,但生擒後斬殺了跟自己起於寒微,出生入死的頂尖人才關羽。可以說就沒準備給劉備留第二條路,劉備必須起兵報仇,否則他人設就垮了,誰還跟他混?所以劉曄說劉備若不報仇,無法全始終。

荊州雖重要,但失了荊州,並不能讓劉備不顧一切撲出去打吳。

生擒後斬殺和戰場上擊殺是兩碼事。 後者是不幸,前者基本完全是蓄意結仇。

所以,若是還想和蜀漢有一絲相見的情面,完全可以關押關羽,而抓了關羽後,不押而斬殺,等於宣布和蜀漢你死我活。

那麼,蜀漢能想到東吳這麼決絕直接撕破臉嗎?

都是出來混的,東吳雖然不應該背後捅刀子,但畢竟都是為了利益,這個時候反水動手奪荊州,蜀漢方面也不是想不到。但是當時的情況下,做事做的一線不留,搶了荊州直接殺關羽,翻臉直接翻這麼徹底,實在想不到吧。


畢竟曹魏就在北面,孫捲毛就真的那麼自信,他和劉備幹起來,曹魏不會打他?他憑藉個稱臣的名頭,就能去大大方方的吞劉備了?當曹那邊是傻的?要不是曹丕個文青,他早被撕吃了。這一招完全不管明天,這個點鐘就和蜀徹底決裂,對蜀來講,有點難以預料。


而蜀漢之所以沒防著東吳,除了呂蒙示弱起了效果,可能也是覺得曹大,吳蜀要求生存必須要守望相助。互相內耗就是自殺。所以沾點東吳的便宜,覺得吳為了大節,不會有事。


在蜀看來,最壞的情況荊州被奪,而非荊州被奪關羽立刻身死。在蜀看來,正常做法也是扣押關羽,以送關羽回去為示好和蜀和談。不然看看夷陵和談嘛,關羽要是活著當然可以談。關羽死了談毛線。


關羽是重要談判籌碼。蜀打了幾場勝仗,哪裡想到孫權那邊準備一口吞下自己。步子邁那麼大,撕破臉從臉直接撕到B。

只說為什麼沒救關羽這個人,當時沒救關羽,是想不到渣權會膨脹到想一口吃下蜀漢,或者是渣權準備完全投向曹操,竟敢斬殺關羽吧。


其實並非不救。發表一些個人看法。
案《華陽國志》:時關羽自江陵圍曹仁於樊城,遣前部司馬犍為費詩拜假節。
在劉備假節關羽前關羽已經開始進攻了。而劉備假節在稱王后,最晚建安二十四年六月關羽開始進攻曹仁。
案《三國志武帝紀》: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
于禁部隊七月開赴襄樊,八月漢水暴漲,于禁部隊覆滅,關羽取得大勝。從此記載來看,綜合滿寵等傳記載,關羽之前就圍了襄陽,而在八月于禁龐德戰敗後圍了樊城。這一階段關羽一直處於上風,蜀中劉備方面沒有增援的必要。
案《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
在當年十月關羽戰敗。
案《後漢書孝獻帝本紀》:冬十一月,孫權取荊州。
東吳方面十月孫權派呂蒙偷襲公安和南郡,十一月得手,關羽全面戰敗。
案《三國志吳主傳》: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十二月東吳方面擒獲關羽一眾人,荊州方面全部為東吳收為己有。從十一月到十二月僅僅幾十天的時間,關羽軍隊全面崩潰,時間之快始料未及。這麼短的時間內蜀中很難做出反應也無法快速做做出反應。基於之前關羽的優勢,蜀中很難想到後來關羽軍隊崩潰。劉備不是不救關羽,而是來不及反應,來不及救關羽。


這個時候只有直升飛機能救啊

-易中天


因為皇叔不是神行太保戴宗,也不是凌波微步段譽。


1、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信息自然也很滯後。
2、沒有想到會這麼慘。
3、蜀國剛在漢中打了一場惡戰,兵力疲憊。


其實並不是想不到孫權會背盟,關羽想到了,所以防禦孫權也是特別嚴密,關羽能想到,諸葛亮和劉備肯定也能想到,他們都想不到的只有兩點,一是呂蒙白衣渡江,二是糜芳傅士仁的叛變,如果呂蒙只是一個普通的將領,想不出白衣渡江,荊州肯定不能丟失,即便想到了,如果糜芳傅士仁不叛變,那憑藉固若金湯的江陵,一定能等到關羽的回防,到時候勝負還真不好說,所以顯示出呂蒙打仗還真是挺厲害的


你說用火車多好,兩輛火車,一輛運兵,一輛運糧,兩天就能支援關羽了


之前好像偏題了,簡單隨便說幾句我的看法吧。
劉備的事業發展的太快了,組織上準備不足,劉備他沒有想到那麼容易就拿下了益州,拿下益州一去打漢中,曹操又跑了,這個時候劉備他完全來不及做任何準備。何況這時候劉備集團上上下下都陶醉在奪取益州的勝利之中,也是想不到這位百戰百勝的將軍怎麼會一敗塗地。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也好,一個集團也好,火的太快,看來也不是什麼好事。

那麼問題是,劉備為什麼不派兵救援呢?
劉備 去(想)年(不)買(到)了(來)個(不)表(及)。
甚至這一場戰爭的結果是曹操和孫權都沒有想到的。
有人說這場戰爭打了七個月,完全有時間去救援啊。
可惜這個時間你們可能算錯了,這七個月的前半部分都是關羽在勝利狀態好嗎,他把樊城團團圍住,眼看就要到手了,當時報回去的都是捷報,前方打勝了戰還有派援軍的道理?
直到曹操把孫權給的設計信件射進樊城和關羽軍營的時候,關羽接到信的時候甚至都不認為自己要失敗,因為他還沒撤軍,他還準備把樊城攻下來以後再去對付孫權呢,而且關羽劉備能想到,曾經一起打曹操的盟友會和曹操勾結起來?也想不到呂蒙會白衣渡江,正悄悄地在去抄他的後路啊。
等到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已經完全來不及了,信說不定都送不出去,就算信送出去了,劉備總不能派空降兵到麥城吧?也就只有直升飛機能救了。

不過公平的說,有一點是劉備他們應該想到的,就是當他們打下益州的時候,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的大。因為之前劉備只有江南四郡的時候,孫權還可以不緊張,你把蜀和漢中整個長江中上游都拿到手裡的時候,孫權就沒有理由不緊張了。至少拿下益州以後,就應該給二弟增派軍隊去駐守荊州,再不行車一名將把關羽換到身邊也行啊。可是劉備並沒有預料到,關羽死了就知道荊州的重要了。又得搶回荊州,然後有了後面三弟的死和自己的白帝城託孤。
這是後話了。


曹操派曹仁和于禁分兩路夾擊荊州,孫劉關係已經不和了,劉備早就留了部署,令關羽主動出擊擊破于禁。勝,許昌震動,曹操不敢貿然出兵荊州。敗,可退回益州。于禁兵敗,果然許昌震動,但是曹操派了龐德和曹仁會同孫權夾擊荊州,荊州很難保住,失守已在預料之中,關羽只要退回益州即可,沒想到兵敗被俘。兵敗是劉備預料之中的,被俘不是。所以劉備只是在益州接應,等待關羽撤回益州,只是被俘真是意外。


這裡沒有陰謀論。


歷史上漢中戰役和襄樊戰役是同時進行的。老闆不是傻逼,既然劉備傾巢出動來爭奪漢中,老闆肯定也要派人去他老家玩玩。


只是沒想到一不小心兩邊都打崩了。老闆沒有辦法,不能眼看著曹仁也被送掉,最後只好在219年5月份的時候暫時退回長安,然後派于禁去增援曹仁。


劉備則在漢中屯軍,等著老闆再次光臨,順便派劉封進攻漢水上游的上庸三郡,支援關羽。當然劉封到地方後就按兵不動了,這是劉備無法控制的。


然而這時候更大的意外出現了,于禁七軍居然被關羽一次性全吃掉了,曹仁身邊也只剩下了幾千人。關羽兵鋒之盛以至於一時間老闆都打算把獻帝從許昌接走。


最後,老闆在長安也坐不住了,10月份的時候回軍洛陽準備親討關羽。至此劉備在漢中的警報才算解除。

然後當月南郡就丟了。


===================================


大致效果類似於一個連續三殺,大殺特殺的人,正在拆對面主塔時被後面的隊友強A點掉了。然後你們問當時正在家裡守塔的劉備為什麼不救他。


劉備:excuse me?


二爺: ???


老闆:卧槽,666


=====================================


想到這事既然和孫權那個叼毛有關,我不得不再補充幾句。


孫權217年即向老闆請降,謀求攻略南郡,而劉備當時則在準備攻略漢中。換句話說,孫權瞄上關羽已經很久了,2年前就想干他了。


具體到呂蒙這事來說,他這事乾的極其下作。

除了秘密買通劉備軍荊州官員之外,動手之前他居然還讓孫權組織了一次對合肥的佯攻。為了麻痹關羽,簡直無所不用其極。


最可悲的是,關羽居然還把他當成是個人物,願意和他結好。關羽雖然看不起孫權,但是對魯肅等人比較尊重,畢竟是個有情懷的吊絲。可是沒想到對面卻是個下作的真吊絲,結果直接一波送完。


可憐關羽,老闆都寫信通知他隔壁要動手了,他還將信將疑。關羽信孫權信呂蒙,卻竟然不信老闆。

老闆是什麼人,老闆什麼時候騙過他?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兩軍交戰一開始小兵不用,要大將單挑?
怎樣快速查找三國時期的人物?
為什麼歷朝歷代都對諸葛亮很推崇,沒人去破壞武侯祠?
為什麼大家都罵《武神趙子龍》?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劉諶(劉禪五兒子)這個人?如果,劉禪提前傳位給太子劉璿或者五子劉諶蜀漢會怎樣?

TAG:歷史 | 三國 | 關羽 | 三國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