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和普通學校最大的差別在哪呢?如何克服這種差別?
一名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為沒有就讀於重點大學而遺憾,並且找不到方向,困惑焦慮,覺得無論教學質量、環境還是基於都與理想大學相去甚遠,求高人分享經驗,指點迷津,不甚感激!
如果討論的不僅僅是一流學校和其他流學校的區別,而是頂級名校和其他學校的區別,我想說,是那種「捨我其誰」的氣度。
我小學讀實驗班,初高中讀少年班,大學讀了個校友喜歡自稱全國第三的學校,碩士待過新加坡名校,美國名校,博士讀了個工科還行的美國公立學校(算普通學校?)。結識過牛津的博士姐姐,麻省理工的牛學弟??我感覺,就人的能力而言,優秀人才的區別都不是太大(純天才除外,我還沒機會遇上)。但是遇到問題的處理態度,把不同人的差距拉開了。在頂級名校,impossible is nothing. 只要一件事情有價值有意義,大家都會鼓勵你去做,你自己也會想要stand out. 對於困難,名校學生考慮的是如何全方位地利用資源去完成這件事。在其他學校,只有自認為自己很牛的人才會這樣。大部分人覺得「反正我不是牛人,當初清華都沒考上」,自願放棄了創造新事物的機會,在困難面前繞道而行。這一點主要是在中國學生(或亞洲學生)身上體現得相當明顯。美國人相對來說,更不在意學校排名。而在網上,我看到的是,哪怕是三流學校的學生,如果有這種「捨我其誰」的氣度,最後還真的就往一流人才的道路上走下去了。其實很簡單,追求卓越,創造出色的事物,為他人提供價值,爭取和優秀的人一起工作的機會;人脈、導師、資源,都會接踵而來。
更進一步說,做的事情是否了不起不重要。重要的是擁有挑戰的勇氣,承擔更大責任的意識。當然,沒有這種思想的人也可以很認真的把手上的事情做好,成為務實可靠的社會中堅。但是名校學生,更大比例地成為社會領袖和行業領袖,和這種氣度是分不開的。說一下真實體會
好學校:老師覺得你很牛逼,你也覺得老師很牛逼
差學校:老師覺得你是SB,你也覺得老師是SB
我來說說自己的感觸。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美國讀的,本科去了一所普通大學,研究生則是所謂的名校。可能和國內不盡相同,給你做參考吧。
客觀地講,我認為名校和普通大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平台,同窗,師資。
平台
不可否認名校相較普通大學平台更廣,影響力更大,更容易吸引世界頂級的研究者,經濟政治領袖,藝術家們上門來講座上課演出。和這些人的交流所獲得的啟發,不僅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時甚至可以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名校的課程研究項目多能招攬到業界的參與合作,這能使研究結合實際,獲得用戶反饋,不斷提高。
同窗
高質量的生源帶來了各種出色的同窗,我從這些人身上學到的可能比從教授那裡得到的還多。和聰明人合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討論中各種奇思妙想,是很享受的過程。與強人共處對自己也是激勵和鞭策,抽著自己往前走才不至於丟人。另外,名校的凝聚力似乎要比普通大學強,畢業後,校友會能提供很好的關係網。
師資
名校的教授不一定都是很好的老師,我見過很多不會教書的牛人,但是他們絕對是很好的敲門磚,藉助他們的知名度發表文章申請學校工作和經費都要簡單很多。不公平但是很現實。運氣好的話,遇到幾個良師益友,那就受益匪淺了。據說,斯坦福的David Cheriton還給美國自己Phd500萬創業呢,這種事情自然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說了這麼多名校的好,回過頭說說普通大學的妙。
我絕對同意學生自身比什麼都重要,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名校雖然資源多機會好,但是競爭也相當激烈。每個學生都自我感覺不錯且很在意進一步自我完善,好的機會大多都是一群人打破頭。普通學校則可以給你一個寬鬆的環境可勁折騰。我在大學裡所爭取到的全獎,各種工作和社團領導機會,在名校中都很罕見。不管是學校還是公司都喜歡綜合人才,這些多元的經歷在日後都幫了我很大的忙,還真是要謝謝普通大學。
總之,外界條件再好也需要有心人發現和利用。名校和普通大學的差別還要靠你的有心和努力去克服。周圍的人的水平。絕對是這個。
我定義的優秀的人分兩種,真正的優秀和世俗上的優秀。前者表現在不僅會考試,能找好工作,更有高度優秀的人際交往能力,道德感,責任心,幽默感,甚至身體能力和業餘愛好。
而世俗上的優秀,就是學習好找個好工作這種程度。除此之外,不太想別的。要說過的簡單輕鬆也可以。但這樣的人一般很容易被社會輿論控制。
在頂尖學校能看到的除了大量世俗上的優秀的人,還有很多真正優秀的人。也就是我們說的奇才。和這些人接觸不僅僅是人脈的事兒,絕對是對一個人的人生和三觀都有巨大影響的。重要的不僅是努力而是不斷上進的基本態度,靈活的思考方式和淡定而健康的心態。反而是這些人,會尊重每一個人,根本不在乎學校名氣什麼的。
而世俗上的優秀,是好的人脈。但你要跟象知乎上一樣找人談談哲學,分析下有趣的知識,你會發現他們根本不感興趣。他們想的東西裡面錢和實際的社會現實佔得更多一點。這不是錯,但前者往往也能得到這些並更有餘力。
不過這也許也是我個人評判標準的偏頗吧。
高中充滿了前者,到了大學,感覺到的落差主要並不是名氣上的,而是周圍人的落差。能深層交流的人太少。我曾想過是不是我個人的問題,但到了碩士階段發現還是人的事兒。
原因主要是那些真正優秀的人要得到好工最好學歷很容易,他們根本不在乎這個,也不會去使壞做小人得到機會,而會放眼更廣闊的更有深度的精神世界。
在知乎真正優秀的人的密度比我見過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大。每天都特開心。並被不斷激勵著。
我的本科其實也不咋地,高中時候覺得除了清北沒別的學校,結果宿舍里兩個清華,一個北大,一個浙大,你說我絕望不
絕望了很久,覺得沒希望了,想復讀,但是沒有勇氣,家裡也不讓。整個人都很抑鬱
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這些所有的不如意都會過去的。真的,我原來不相信,看了天涯上一個帖子,說一說你最低谷的時候是怎麼熬過來的。我發現比起他們我這個真不算什麼,想退學,想自殺的想法真的圖森破那一烏!
好好努力吧,大學本來就是自學的。越是牛逼學校,本科的導師越不認真教,人家有自己的科研項目,反倒是不是很好的大學,老師會耐心一些。多去圖書館吧,沒啥好講的。
你問名校和普通學校的區別,我告訴你最大的區別,不是老師,不是硬體,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名校的學生比你努力,我見過的聰明學生很多,我母校一年九十個清華北大,這當然有硬體資源的優勢,但是這些學生最大的共同點是用功,勤奮。這點我深有體會。
人生真的是一場漫長的積累,不會因為你一時的不順影響你最後的高度。
ps:被知乎官V轉了,一下子被@了上百,很意外,有這麼多人認同我的吐槽。當然也有不少人表示了質疑或者不屑。同樣感謝這些質疑的聲音。這個答案回答的比較早了,還是想和大家解釋一下,有一些微博上的朋友說:「你說的好像普通學校的都不努力一樣」 。嗯。我並沒有表達這個意思,在哪都有努力向上的人,這是比例問題,名校確實比例高一些,有差距我們得承認。
還有一些微博上的同學說學校氛圍很差了,怎麼努力。其實我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這讓我抑鬱了很久,也去看過心理醫生。客觀的環境有時我們無力改變,那就先從自身做起吧,遠離那些可能誘惑你墮落的地方,我個人就是長時間泡圖書館。經常和優秀的同學交流,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以前高中的同學,尤其是現在有知乎這樣的好地方,物以類聚,你堅持自己,身邊自然也漸漸會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覺得我的心理醫生對我說的一句話挺有道理的:你和別人的差距不是一下拉開的,是每天的一點點,所以每天多努力一點,不要太浮躁,想熬幾個通宵趕上別人,不現實,也會讓你感到挫敗。
我的其他回答可以看看:
胡越:一萬元如何做理財能夠收益最大化?
講一個好像還沒人提到的。
面對一個重要的任務/創新/突破時,
頂級學校的氛圍是,我們不上誰上。
普通學校的氛圍是,這麼重要的東西,要是容易做的話別人早就做了吧。所以懶得去試了。
所以無論那件重要的事是否困難,總是頂級學府出身的人更願意去嘗試。
簡單來說就是捨我其誰的氣魄吧。
這就是校園文化和名校基因了。
不妨想想還有多少學校的血液遺傳著這種基因。
所以頂級學府總是極少的。因為本科是一所比較普通的211,研究生在中科院,體會到的差別:以學習操作系統為例
普通大學:
老師:今天我們開始學操作系統,首先,我們講講操作系統的概念……(開始念書)
學生:ZZZZ……
名牌大學:
老師:我們這學期學下操作系統,大家下個linux0.11的源碼,自己認真看看,研究一下,期末自己寫個小內核交上來……(開始扯淡吹牛自己有多牛逼……)
學生:!@#¥%……
總之,比較好的學校要求會比較嚴格,甚至老師對你水平的期望大於你對於你自己水平的期望,老師比你更相信你能完成他的任務。通過這種訓練即使你最後的成果不是很令人滿意,但對知識的理解也比單純的聽老師念教材好的多。如果你身在一般學校,但想提高自己,那麼就更加相信自己,給自己一個更高的標準吧。因為說實在,單純從講課角度來說名牌大學的老師不一定比一般大學的老師好,他們是科研牛人,但不一定是講課牛人。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 最大的差別就是你的校友不同。——名校的學生99%都在準備出國,普通學校的學生也許只有1%正在準備出國。——名校的學生就算你平時看見他們玩,但私下裡他們也不會將學習拉下,普通學校的學生就真的是只顧玩不顧學習了。——自制力這個事,影響了一個人的最終成就。
- 要想克服,就是你努力不受你周邊同學的影響,自制力自律性要強些。——然後努力申請與名校學生一樣的美國名校,然後你跟他們就是同學了,這個差別就被克服了。
思維啊,絕對是思維!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髒亂差的環境中的人認為把垃圾揣在兜里等到看到垃圾桶再扔是多麼奇怪的想法,但當他到了一個乾淨的環境待一段時間之後,他就會自然而然認為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同一個道理,無論在什麼學習環境中,上進的人總會去努力,而且努力到某個程度後會遇到瓶頸。這個瓶頸取決於什麼呢?取決於環境!
二流學校的人,從思維深處就認為學習7個小時就非常努力了,學習8個小時就已經很變態了--會被認為是異類了,學習9個小時那根本就不可思議。
頂尖學校的人,從思維深處就認為一天沒學習夠8個小時就是罪過,渾身不舒服,學習9個小時再正常不過。
這樣的思維差異導致了每一天行動上的差異,日積月累,差距就拉開了。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思維差異了呢?就是很多知友談到的。教師:名校的老師鼓勵你努力,鼓勵你學習,他們就認為一天學習9個小時天經地義,然後布置很大的作業量。同窗:如果身邊的人都在學習,你學習還會缺少動力嗎?
最後,可以參考李笑來老師的一個演講和一本書:
李笑來老師在TED×FSS的演講《人如何變傻》的結束語是「變傻很簡單,簡單吧?」
李笑來老師還在《人人都能用英語》中說到:
國內的中學英語教材,跨越六年的學習時期,本質上看基於一個貌似合理可實際上荒謬的假設:」一個中學生六年之內能夠掌握的英語辭彙是2500個左右「。於是,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把」熟練掌握2500辭彙「當做自己的能力上限,按照要求把自己從普通兒童變成了弱智青年。然後其中還有一部分自覺相當不錯——有比自負的傻瓜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嗎?
基於這樣觀察,我傾向於認為:很多的時候,人傻是被教出來的。教育這東西,從來都是在失敗中發揮作用——成功總是偶然卻已經足夠。教育的古怪之處在於,如果把學生當做天才去教育,學生幾乎肯定不會成為天才,但是,如果把學生當成弱智去教育,那學生肯定會變成弱智。
真正的好學校營造的是一種讓你可以與眾不同的環境。
它們和世俗公認的名校不一定一一對應。有句話這麼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找這樣的人,和他天天在一起就行了」。
我不評論這句話是否誇張或者過激,但,我想名校和非名校最大的差距莫過於此。
你周圍接觸的人不同。
別指望克服這種差距,在這件事上我覺得神馬「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改變自己改變現狀成就未來」等等完全是胡扯,找安慰而已。
而且這種周圍人的同伴影響是巨大的,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畢業後你被劃分到哪個階層以及後續長遠的發展機會。當然,也有少數個體可以突破周圍環境來發展自己,但大多數人都符合這樣的趨勢。
這不是差距這是「鴻溝 」 。
我不討論這種事情存在的合理性、公平性神馬的,關鍵是:
你無法克服。
還有補一句:「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這句話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本人身處三線城市的二本院校,去年夏天在朋友的幫助下,有幸去感受了一個月清華的生活。關於題主的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就是人的差別,選取我感受最強烈的一點。
我覺得名校的多數學生是獨立的。在清華,好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方式,哪怕他們是同一專業同一宿舍,在作息時間,學習方法,完成任務的方式上會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在我看來決不是簡單的因人而異,而是有著強大的思想的獨立在支撐著,正因為思想獨立了,對於問題的思考,對於學習的思考,對於人生目標的思考會更深層一些,有了這些更深的思考,才有了行為的更加有效,也就能走得更高遠。和那些朋友們有過幾次聊天,當一個話題拋出時,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見解,回答甚至也是風趣或者一針見血的,我對這感觸良多!
反觀自己的生活圈子,這種獨立就很難看到,COPY充斥著各種場合,作業,考試,活動,演講,穿著……
對於第二個問題,正在嘗試當中。
不管在哪裡,你所能得到的一切都取決於你是誰。不錯,名校資源很多,但不是免費送到你面前供你享用的。你有什麼樣的實力和潛力讓別人關注你,幫助你,投資你?
另外我要提一點就是,在一個高智商人才匯聚的地方,出現天才和人渣的概率是同樣大的。別太盲目認為名校都是優秀的人脈。要有所選擇。我身邊有很多創業團隊,大家經歷驚人地相似,都被身邊人坑過,而且就是校友。所以常春藤絕不是很多人以為的一個互幫互助的溫馨大家庭,競爭是很激烈的。而且這裡的每個人都是leader,那可想而知一群leader在一起會怎樣咯。
在非名校里好好鍛煉自己的領導力,到名校里要更注重培養自己的合作精神,我的想法。引用一句《上海交大生存手冊》http://www.its.caltech.edu/~xhou/misc/manual.pdf
國內絕大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不是瀕臨崩潰,而是早已崩潰。在此,我無意爭論是否復旦、中科大,或者清華、北大是否比我們崩潰的更少一些——這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
不要仰視那些所謂「名校」的學生,他們比你接受的教育好不了多少。如果非說有什麼差別,他們的主動性好一點,生產自救積極一點。
所以不管你在什麼學校,趕緊生產自救是正途。
在名校和普通院校學習生活的差別主要在於以下三個:
- 師資:老師的背景和經歷;
- 資源:教學設備、工作機會、講座活動;
- 同學:跟上面差不多。
先從老師說起,名校的老師肯定跟普通院校有很大差距,但是現在的大環境下,老師更多的是忙各種外部項目了,真正在意學生的老師真不多了,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是有限的,課外老師也不會怎麼接觸你,那自然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東西會很少,所以我感覺這方面其實沒太大關係。
資源,這東西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就那麼回事。教學設備好學校是好,但你用的機會沒幾次,講座活動時多,但你能聽的也就那麼多場,網上還都有錄像。工作機會,校園招聘都在好學校,但其他學校的同學也可以去好學校圍觀參與嘛。所以,只要你努力,有心的去找一些資源,肯定能彌補上你沒在名校的缺陷。
同學,我感覺這是真正區別所在,也是決定性的地方。你的同學們決定了你生活學習的氛圍,也很可能決定了你的眼界,你每天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他們傳遞出來的,如果接收的都是優質的有用的信息,你本人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如果接收的都是打DOTA開黑這些遊戲信息,你每天也都只會想到這些。所以,同學才是好學校和普通院校最大的差別所在,而這又是幾乎沒辦法彌補的,作為普通學校的同學,我們一是淡定的接受這個事實,二是盡量和本學校優秀的人接觸,或者說你認為優秀的人接觸交往,我想不管在什麼樣的學校,總有那麼一些人是上進的有遠見的有理想的,我們多去跟這些人在一起對未來是有很大好處的。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學生,忍不住也吐槽幾句。
先講個故事吧。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做生意,喜歡創業,他大三開學做完一筆生意後,迷茫。
他感到我們學校不是他想要的,沒有他想要的環境,學生平庸,沒有激情,甘於墮落。
我們學校的學生以這種狀態居多:不逃課,但上課也不聽。
不掛科,但臨考才複習。
不出門,除了吃飯上課。
如何形容?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他們完全按照學校的要求,就是感覺,不太對勁,他們在為誰而活?
我朋友很痛苦,他復讀過兩年,可大學和他所希望的越差越遠。
他想退學。
即使輔導員找他談過多次。
他想一個人跑到清華北大,去感受那裡的氛圍,去和那裡的學生一起聽課自習,去感受真正的大學,去尋找一個有激情,有夢想的地方。
我們聊到深夜。
我說,不要太衝動,決定做事之前要先了解情況。有沒有清華北大的同學,打個電話先問問。
他答,恰巧有。
電話撥通。
他像北大同學訴說自己的痛苦。
北大同學答曰,都一樣的,只要心中有佛,處處皆是佛。
希望對你有用
或者可以再問個問題,那些名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差別,再或者家庭出身較為優越、掌握教育資源較多的人,和家庭出身一般的人的差別。那些牛逼的人不會因為出身普通大學就不牛逼了,反而有很多牛逼的人都是出身普通家庭,普通高中,掌握的教育資源並不多。唯一的差別就是你對現有資源的掌握度,現在有電腦,有知乎,資源壁壘幾乎等於沒有,不要把學校不好當成你不牛的借口,其實是你不夠勤奮。
校友。
名校的校友厲害,在這個關係型的社會,這太重要了,資源,關係,經費,項目,知名度,留學交換,就業都因此而來,形成馬太效益。
至於說名校的學生比你努力,如果是說一個學生只有讀書寫作業考試才算是努力的話,這種觀點可以成立,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學生最重要的努力是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做事做人,了解自己,了解社會。
其實,校友募捐也是眾多美國著名大學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名校和普通大學的差別在於,名校用財力或者實力去爭取到很多著名的教授來執教,他們是社會中少數掌握真正思想,原理的人,通達的人。
如今名校和普通學校的差距在縮小,因為最優秀的思想,都擺在互聯網上,或者擺在圖書館裡,你不必非要去名校,但如果你可以去,當然去了較好。學校不能決定你的命運。
舉個栗子:2009年現場聽新東方俞敏洪的講座,俞敏洪說不要覺得自己學校不行,就不如名校的學生。他復讀三年,馬雲也復讀三年,他上了北大,馬雲上了杭師大。而2009年馬雲的資產是他的十倍還多。現在看來,也不知道多少倍了。
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馬雲曾經因為數學不好而三次高考,第一年數學1分,第二年考19分,第三年考了89分,終於考上杭州師範學院本科,被調配進入外語本科專業。
即便如此,在公開場合馬雲都稱,杭師大是最好的學校。「我深信不疑地相信,杭師大是全世界最好的學校。杭師大跟北大、清華比,在世俗眼光里是有距離,但是正因為有距離才給了我們機會。假如我當年考進了北大,就不是我馬雲了。因為杭師大才給了我這樣的機會。」
馬雲對杭師大的師弟師妹們曾講道:「學校裡面,是學習知識,而人生的大學是得到智慧。知識是可以勤奮地去學習,但是智慧是用心去體驗」。
所以學校不能決定你的命運!!!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以前提倡用白話文,現在還要學文言文?
※小孩子在童年時期經歷父母當面吵架(甚至暴力)會早熟?還是父母不當面吵架的孩子更加成熟?
※為什麼阿斗劉禪有劉備這樣的父親、關張這樣的叔叔還有諸葛亮等等的謀士長輩,最後卻成長為扶不起來的劉阿斗?
※父母與孩子如何度過剛入幼兒園期間的分離焦慮?
※浙江傳媒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