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知道有些事不對,還去做?明知道有些事有益,卻不能堅持?

為什麼有些人有時候明知道有些事不對,還去做?比如翹課、吃垃圾食品還有不做作業……相反明知道有些事有益,卻不能堅持?比如上課、運動、參加義工等等。有時候寧願沒事幹都要拖延著不寫論文,無所事事卻非要凌晨三四點才睡覺。如何改變?


因為改變是痛苦的。
人天生就有一個心理舒適區的存在。當人在這個舒適區中,做什麼都是感覺到快樂和自由的,並且在舒適區中會形成一種慣性,這種慣性無所謂好與不好,但是絕對是最省力,最舒服的。
當一個人認知到自己的錯誤時,只是心理層面得到認知,但是想要轉化到生理上和行為上,卻需要矯正慣性,跳脫舒適區。
這就像是在逆水行舟。你需要極大的努力和意志,才能改變你自己。所以多數時候,人是很難改變自己的,除非是受到了非常強烈的刺激,產生一種不改變我就要死的狀態,就會迫使人進行一種脫胎換骨式的改變。
所以,通常嚴重的情緒打擊:瀕死、失戀、絕望、撕心裂肺的痛苦,會讓一個人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連話都不會說的屌絲突然變得魅力十足,遊走於各個美女之間。
一個超級差生在高考前一個學期突然被家庭打擊導致頓悟,開始瘋狂複習考上一本。
一個大胖子因為女神的一句你太胖了我不喜歡,開始瘋狂減肥變成八塊腹肌的男神。
這些案例,都說明情緒的推動力遠遠比理論和認知的推動力要大的多,有效的多。
所以,人人都想要改變,那麼該如何改變呢?
夢想,對改變的強烈渴望,會促使你進行蛻變。


謝邀。

那隻能說明,你對於」翹課、吃垃圾食品還有不做作業」的危害,不是真的知道;
也只能說明,你對於」上課、運動、參加義工」的意義,不是真的知道。

」知道」,是有深淺層次之分的。淺層次的,就是這句話,你聽到了;深入一層,就是不見聽到了並且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再深入一層,就是不僅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還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再深入一層,是不僅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並且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再深入一層,就是不僅自己試這樣認為的,並且身體力行地如此去做了。

按照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說法,在「知道」進入到最深入的那層之前,其實都不算是真「知」。當「知道」進入到了最深入的那層,也就是一個人真的的「知」了,那也就自然會去「行」了。


爽不爽大於對不對

爽是馬上能得到的好處,至於其他一切滾出


對和錯是理性判斷,做或不做則還要感情用事,能堅持按照對錯做事情的大概也只有機器人了。


耍酷,可能。


推薦閱讀:

現在這個時代年輕人希望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想法很可笑嗎?
怎樣度過初入職場時的低沉期?
內向的人有必要改變性格使自己外向嗎?

TAG:心理學 | 拖延現象 | 自尊心 | 人生低谷 | 有效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