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否剛愎自用?如何看待他晚年的一系列所作所為?

原題:關羽為什麼到了末期如此剛愎自用?

赤壁之戰前,關二爺都是一副老子很成熟很理解兄長很理解軍師有難同當的模樣。但為什麼自己一個人駐紮荊州之後,就是各種看自己身邊人不順眼了呢?不願意被列為五虎上將,擔心馬超超過自己,孫權提親罵他是狗,全然沒有前期那種威風凜凜的大將風度。這樣的小心眼是怎麼來的呢?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從三國演義看,說關羽剛愎自用還勉強說得過去,畢竟從進攻襄樊開始,關羽就日常立弗萊格,不把自己奶死就不正常了。

但是從史實講,你可以說關羽驕傲自滿,可以說關羽目中無人,甚至說關羽狂妄自大也還湊合,但是剛愎自用,還真不至於。所謂「剛愎自用」,意思是說固執己見、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然而正史中有記載的兩件事,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如何、不接受前將軍封號,都分別被諸葛亮和費詩勸過來了,而且都是比較服氣的,這叫剛愎自用?

說一個基本結論:關羽的性格缺點沒有大到無法鎮守一方的地步,其政治水平雖然不高(高就不會被陸遜玩死了),但是及格(不及格早就被劉備擼了)。

當然你們肯定有人說,關羽不是擅自發動了襄樊戰役嗎?這還不叫剛愎自用?

然而襄樊戰役是劉備下令打的,和關羽剛愎自用有什麼關係?

我知道這個結論很多人不服,後面的逐步更新中會給論證的。

另外鑒於有人已經躍躍欲試想開戰了,我就挑明身份算了。本人大明孫承宗,百度關羽吧2011-2012年吧主,水平嘛,不高,不過比下有餘。至於要不要開口水戰的問題,看我心情。

【以下討論史實。如果有需要討論三國演義的以後再說】

我們先看看題主說的三件關羽剛愎自用的事情吧。

第一件事,關羽不願意當五虎上將。這裡說的應該是不服氣黃忠的,我們來看看這件事情的直接記載。

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漢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仆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三國志·蜀書十一·費詩傳》

這件事情從表面上看,是關羽看不起黃忠、不想和一個老頭子(也有觀點講所謂「老兵」是說黃忠一直地位不高,不是說年紀大,存疑)相提並論。然後費詩拿古代蕭何、曹參、陳平、韓信等人的例子勸說關羽,還順便「拍了拍」馬屁,才讓關羽舒舒服服的接受了封賞。如果這麼看的話倒確實是說明關羽傲慢。

可惜,這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我們來看看關張馬黃趙傳中的記載:

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

可見按照諸葛亮的判斷,封黃忠為後將軍壓根就不是關羽一個人不服,如果不是張飛和馬超都參加了漢中戰役,恐怕這倆也都不服。關羽和馬超早先名聲怎麼來的,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複述了。黃忠在和關羽最後一次見面的時候,還連在蜀中的」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 「都沒有過表現,關羽至多是聽說,沒有親眼看到過這種事,之後劉備稱漢中王了黃老爺子突然就當了後將軍,比一直和自己熟的趙雲官位還高(趙雲不是保鏢!趙雲不是保鏢!趙雲不是保鏢!重要的話說三次。如果真是保鏢不可能和關張馬黃同傳)就算了,還直接到和自己一個水平線上,這當然就不滿意了。總而言之關羽在沒有看到過黃忠的情況下不服氣是很正常的。

再說了,關羽不服氣歸不服氣,人可沒有不聽勸啊,費詩這一勸說不就好了嗎?而且還不是敷衍的好,而是心悅誠服、一勸就好。【羽大感悟,遽即受拜。】就算是關雲長比較傲,能勸好的人,怎麼著還是講道理的,而且費詩可沒有拍馬屁,說關羽和劉備關係好那是事實,後面說關羽不接受他就回去這個當然不能叫威脅,但是怎麼著也還是個不卑不亢。關羽在費詩正兒八經講道理之後就接受了勸說,這不能就下結論說人家剛愎自用吧?

再看第二件事情,罵孫權。首先正史里關羽怎麼罵人的不清楚罵得是不是很難聽不清楚,但是「虎女焉嫁犬子」出自三國演義。其次實事求是的講,孫權挨罵是活該,誰讓你挑撥離間來著?

我們都知道,孫權是吳國君主,關羽則是蜀漢的重要將領、一方大員,二者壓根不是一種身份的人。如果孫權要誠心提親你應該找劉備啊,就和之前嫁妹妹一樣,這才是門當戶對。當然了,名義上那時候漢朝還沒完蛋、孫權、劉備和曹操都是漢朝的臣子,然而誰都知道建安年間的「漢室」是個什麼樣子,所以這時候看名義上的頭銜沒用,要看實際地位。那麼你孫權作為一國君主找別國武將聯姻幹嘛?

想來想去我個人只能想到三個意圖:

第一,對關羽的拉攏和策反。如果這一聯姻成功,關羽就成為孫權的至親,如果投靠東吳,必然會有特殊的地位。之後如果兩家再鬧矛盾,關羽就尷尬了。因此,東吳的聯姻提議可能是對關羽的拉攏和策反。
第二,對關羽和劉備關係的離間。雖然說關羽和劉備確實關係非常非常好、你說歷史上劉關張其實也有什麼桃園三結義、只是歷史書不寫之類的,我也可以認了。但是再怎麼說,關羽從建安十八年左右開始獨自鎮守荊州已經六年了,劉備則一致遠在成都或者漢中。歷史上二人可能的最後一次見面是建安二十年湘水劃界那陣可能見過一次,別的時候應該就一直沒見到了。劉備對關羽就算是再信任,畢竟這是在外鎮守還掌握實權的將領,如果關羽真搞了什麼花活,劉備心裡肯定還是會打鼓。更何況是貿然和孫權聯姻了。可能會有人問關羽請示一下不就行了?這是想當然,如果說請示就代表「我想干這事但是我不太敢,老大怎麼看?」。如果知道關羽想和孫權結親,劉備會怎麼想?會不會懷疑關羽和東吳有什麼勾結?劉備和關羽畢竟還是君臣關係,只要出現裂痕,得益的當然是東吳。
第三,對關羽和麻痹。東吳是使用政治聯姻的老手。當初孫權不就將妹子嫁給劉備了嗎?結果之後出了什麼幺蛾子事兒?

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三國志·趙雲傳》裴松之注引《雲別傳》
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巴丘今曰巴陵。】以御關羽。 ——《三國志·吳主傳》

雲別傳的內容裴松之從來沒有噴過,從頭引用意圖來看,應該是大致認可的。就算是「截講奪阿斗」是假的,建安二十年兩家差點打起來總是真的。作為那年被呂蒙的突襲算計過的人,關羽當然對於孫權這一套記憶猶新。從表面上看,孫權主動要求和關羽結親,是一種友好的表示,但是誰知道孫權心裡怎麼想?是不是指望著如果兩家真成了親戚,關羽會對東吳放鬆警惕,到時再對關羽進行襲擊將容易得多?是不是想把關羽的女兒當人質?
有此三點,關羽怎麼可能和孫權去結親。再說一樁政治婚姻能打消東吳十幾年對荊州地盤的渴望嗎? 而且關羽還不能拒絕的不幹脆,否則婉言謝絕照樣可能埋下禍根,別忘了劉備的大舅子糜芳可還在荊州呢,這事情讓糜芳知道了會不會告黑狀,我可以認為不會,關羽能不能這麼想?關羽必須在面對東吳使者時明確表態,才能明確自己的立場。只有這樣,才能先保證蜀漢內部不出問題。可以說,強硬拒婚,是關羽相對比較好的選擇。

最後看關羽所謂擔心馬超超過自己的事情。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三國志·關羽傳》

這是哪兒看出來關羽「擔心」了?史料明明講了前因後果,關羽護前不假,但是寫信的最重要內容還是因為不知道馬超的水平。之後關羽的行為,你說他喜歡高帽子可以,說剛愎自用,那證據可不足。

最後我們來看看陳壽和當時其他人對關羽的評價。

性頗自負、好凌人」——呂蒙 「矜其驍氣,陵轢於人。」——陸遜 「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剛而自矜」——陳壽

剛愎自用的意思,是指固執己見、自以為是,聽不進一點兒別人的意見。 上面的評價哪裡說到這個了?倒是之前兩次,關羽最後都聽勸了。

至於糜芳和【傅】士人的事情,你家的人燒了軍火器械可以不懲罰?你家的人不能按時供應糧草你莫非還要嘉獎?這裡最多說關羽不善於處理和下屬的關係,但是不能說剛愎自用,糜芳和【傅】士人不管是挨罵還是假設關羽打贏了,回去把他們倆打一頓或者砍了,那都很正常。【問關羽早幹什麼去了的人,關羽假節鉞之前是沒有權利收拾他們的,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前將軍、假節鉞後才行。】

所以說關羽這個人嘛,你說驕傲自大可以、不會做人可以、不懂官場規矩可以,說剛愎自用,還是洗洗睡吧。三國演義裡面最後是挺剛愎自用的,可惜,是三國演義。

當然了,如果你能證明關羽在敗走麥城之後本來明明可以逃回成都但是死活不走就是要留著打游擊才被抓的,那倒是勉強可以算剛愎自用。

其實關羽也就這毛病了,別的都還行。就算是政治頭腦方面,關羽就算是政治水平不高,也還是在及格線上的。晚一點來解釋原因。


————————————————大家好我是分割線————————————————

—————————————————抖機靈時間——————————————————

有趣了啊,這才一天時間居然又釣到魚了,嘖嘖,晚上要魚湯喝了。

我什麼時候講襄樊戰役了?居然有人直接見得風就是雨說我給關羽洗丟失江陵的地。我就不明白了,關羽就一個人,孫權那邊這麼多人,北邊還有曹操,這要是江陵拿不下來,還不得丟死人?按照你們的邏輯,關羽難道發揮好還能擋下來?拜託這到底是我蜀粉洗地,還是你們蜀粉吹關羽?

你乎蜀黑真是飯桶,比以前貼吧那撥人差遠了。連關羽都干不掉就別想去抹黑諸葛亮劉備了。

要黑關羽,我教你啊。

你要說破壞聯盟拿孫權先使壞的事情講算什麼事,直接拿湘關米說事啊

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三國志·呂蒙傳》

按照呂蒙傳說法這才是導火索好不好,你真要說關羽政治白痴沒有大局觀拿這個不比什麼狗屁罵使者好多了。就算只扣字眼,罵人的結果是大怒,這個是直接翻臉,哪個嚴重?

還有關羽喜歡馬屁高帽子的,來

遜至陸口,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稟良規。"又曰:"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闚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雲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儻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 ——《三國志·陸遜傳》

這麼明顯的可以拿來說關羽喜歡馬屁和高帽子一忽悠就倒、政治敏感度極低的黑歷史不比什麼罵使者的強得多?真以為古人之間的政治是過家家?就算是現在學生們玩的模擬聯合國都比某些蜀黑腦袋裡面那些玩意套路多好吧?

要說政治白痴我們再來兩條

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臣松之以為備後與董承等結謀,但事泄不克諧耳,若為國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勸而備不肯從者,將以曹公腹心親戚,實繁有徒,事不宿構,非造次所行;曹雖可殺,身必不免,故以計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託為雅言耳。 ——《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引《蜀記》
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臣松之以為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故權之襲羽,潛師密發。按呂蒙傳云:"伏精兵於〈舟冓〉〈舟鹿〉之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權,權必不語羽當往也。若許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跡乎? ——《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引《典略》

這兩條材料多好的黑點,第一個證明關羽低能兒不長腦子,你殺了曹操劉備咋辦?活著不好嗎?第二條罵孫王八羔子,還是孫權好心來幫忙被罵,拿這個說事不比什麼孫權求婚好得多?什麼?你說裴松之認為不實不能用?裴松之說的就是真的了?開黑歷史人物命運跑火車精神怎麼行?

還有黑關羽嘴笨的,既然是黑那就默認吳書說的全是對的不就行了?

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趨就羽。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羽無以答。 ——《三國志·魯肅傳》裴松之注引《吳書》

以後想黑關羽但是不會的儘管找我,不管你想說關羽武功差、人品差、心機婊還是不會打仗、不會做人我都可以告訴你們怎麼黑。只要我有時間,包教包會,包達到以前貼吧蜀黑的水平,當然了,不開展免費服務,價格再說。

——————————————大家好我是分割線——————————————————

————————————————5.17更新正文——————————————————

說正題,講關羽的政治水平為什麼及格。

第一,內政合格。

(呂)蒙曰:"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 ……「——《三國志·陸遜傳》
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三國志·陸遜傳》

呂蒙評價關羽在西三郡」恩信大行「,可見關羽得老百姓人心,豪強至少不會鬧起來。這一點可以從之後陸遜刷了多少人看出來,如果關羽不得人心陸遜同志哪至於怎麼費事的去打掃衛生?劉備所有的荊州地盤,是南郡南部、零陵郡和武陵郡,這幾個地方都是比較窮的,而從史料看,關羽的荊州本部兵馬有個三萬人大概問題是不大的,能用不多的地盤和人口養活三萬軍隊,當然是治理水平及格。當然了這裡肯定有其他荊州官吏的功勞,但關羽是三郡的領導者,你總不能讓他拿算盤去吧?能統籌兼顧好就可以了。

第二,大事不糊塗。

後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羽號有三萬人,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里淺瀨,雲欲夜涉渡。肅與諸將議。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肅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 ——《三國志·甘寧傳》

如果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張三爺,多半馬上就打過去了。但是關羽忍了,沒動手,雖然甘寧挑釁、雖然甘寧兵比自己少。說明關羽明白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

當然你要說這事分明是證明關羽主動挑釁、但是關羽膽小如鼠甘寧神勇無敵的,你開心就好。

來,我們看看這事到底為什麼不能說是關羽先裝逼後慫甘寧出風頭。

其實問題就出在"雲欲夜涉渡」這句話上。如果關羽真要搞偷襲,你幹嘛通知人家?生怕別人不打你埋伏把你做了?

我們看一個對比:

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為騎都尉,參洪軍事。太祖謂休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洪聞此令,亦委事於休。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擊蘭,蘭破則飛自走矣。"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三國志·曹休傳》

看到沒有?張飛這才是正確的姿勢,當然曹休也是雞賊的主,看出門道後做掉了吳蘭,張飛也只能跑路。因此到關羽這裡一個道理,既然是放話要渡河,拿就是忽悠人的,不能當真。那麼關羽的目的是什麼?其實很簡單,試探吳軍的底細。

要知道,關羽進兵益陽的時候雙方還沒有正式撕破臉,只是準備開干,沒有宣戰。

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三國志·魯肅傳》

既然還能有戰場談判,說明劉備沒有下令打,而是先看看能不能好好說話講道理。那麼這時候開第一槍的就是打破同盟的,一旦戰鬥打起來了,可就不是說停就停的事。劉備沒有說讓關羽直接打,那就不能打。因此關羽的行動只能說試探。

在甘寧放話之後,而且有了充分的準備,這個時候的關羽的試探也就有了結果了,吳軍準備充分。既然得到了結果,那就可以休息了,接著對峙吧。

所以你從這件事情可以發現,關羽的政治頭腦是起碼及格的。

然後有評論區人說關羽罵孫權的使者就是想和孫權開戰,毫不客氣地說,這是扯淡。

吳王孫權,幼豎小子,無尺寸之功,遭遇兵亂,因父兄之緒,少蒙翼卵煦伏之恩,長含鴟梟反逆之性,背棄天施,罪惡積大。復與關羽更相覘伺,逐利見便,挾為卑辭。先帝知權奸以求用,時以于禁敗於水災,等當討羽,因以委權。——《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 《魏略》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 ——《三國志·溫恢傳》

看到了吧,孫權就是個牆頭草。來埋釘子噁心人家罵、因為共同對付曹操就一起暫時合作,關羽哪裡政治不及格了?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都利用上曹操境內亂黨了,政治不及格?

所以你說關羽政治水平不高沒問題,畢竟不是文官。但是不及格就過分了,人家大事情表現都不差的

————————————————大家好我是分割線————————————————

另外,既然有人非要提荊州西部問題回頭我們就好好掰扯掰扯。我朋友下半年在北大讀魏晉南北朝方向的研究生,這方面我晚些時候直接把我和他的討論結果拿出來好了.

以下回答部分引用我朋友 @李溫仁 在另一個問題裡面寫的回答:劉備為什麼會伐吳?難道真的是為了報仇嗎?會不會是為了搶回荊州? - 知乎

先明確一個概念,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之後,孫權和劉備的互相之間的提防心思已經非常重,但是理論上在湘水劃界之後孫劉之間已經不存在領土爭端。

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三國志·先主傳》
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三國志·吳主傳》

可見湘水劃界過了之後起碼兩方面子上和解,不再有爭端,所以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進佔荊州是為了討債這事情只存在於三國演義中。三國演義寫這段的時候給劉備和關羽留了面子,沒有寫呂蒙一個突襲一仗沒打拿走三個郡的事情,畢竟這事再怎麼說起碼也是關羽的領導責任。

那麼這事情之後為什麼孫權還是要追求進佔荊州呢?一來這是原本魯肅所謂「江東策」上說好的東西,二來孫權不是孫策,追求的多半就是割據一方,那自然是安全第一,安全第一的話全局長江就非常重要了。

從形勢上來看,荊州和益州均屬於「上游之勢」——益州處於荊州的上游,而荊州又處於揚州的上游。「上游之勢」是一個很重要的地理優勢,獲得「上游之勢」就意味著可以順流南下長驅直入,「蜀地之甲,乘船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古代行軍打仗講究兵貴神速,而「上游之勢」幾乎可以等同於進攻的戰略主動權。因此,荊州的戰略價值對於身處長江下游揚州的孫權集團來說,比劉備集團要大得多,因為荊州是孫權集團的命脈。

對於這一點魯肅當然知道,因此在其對孫權的建議中說的很清楚。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本來的建議是全局長江,然後與曹操劃江而治。不過後來劉備入蜀之後這肯定不可能了,再怎麼說孫權不可能消滅劉備去。夷陵之戰後或許考慮過那麼一會兒,但是也就一會兒。

但是不能消滅劉備,拿下整個荊州、起碼是南部荊州還是需要的。其實質,則是吳國要控制三峽峽口。對於之後的安排呂蒙同志早就規劃好了。

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三國志·呂蒙傳》

呂蒙說的很明白,只要堵住峽口、佔領要地、然後長江上游固定巡邏足夠穩固地盤。而且劉備關羽狡猾狡猾的,靠不住。

對此,孫權同志深以為然。不過還是有個小問題——打荊州徐州咋辦?起碼得拿下合肥、控制一部分淮河流域吧?呂蒙解釋如下:

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三國志·呂蒙傳》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呂蒙講徐州打過去肯定打下來是吹牛,這個其實不重要,重點是不管徐州能不能拿下來,方式都困難,不如把關羽做掉。孫權對這個計劃感覺不錯,於是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就會曹操聯合把關羽做了。

可能有人要講孫權、呂蒙戰略短視,不趁著張遼離開合肥趕緊干一票然後北伐什麼的。然而這種說法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孫權又不是孫策,真指望他統一天下?孫十萬的名號是白給的?況且:

關羽圍曹仁於樊,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 ——《三國志·張遼傳》

看張遼傳的語序,應當是先有孫權成藩,後有張遼離開。孫權大概膽子還沒到先稱臣然後立刻翻臉的地步,再怎麼著你也得過幾個月再浪吧。

總而言之,以孫權的實際情況,拿下合肥一代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對付關羽就不一樣了。關羽在江陵的時候不好搞,關羽離開江陵之後不就能搞了嗎?

綜合比較之下,荊州對孫權來說更重要,以及趁關羽不在江陵的時候動手成功概率非常大兩點,就可以讓孫權轉向打關羽了。我們不能用孫策和魯肅的高標準要求孫權和呂蒙,就這麼著吧,反正不追求統一天下的話這麼玩也不錯。在此前提下,關羽對孫權啥態度倒是真不重要,拿荊州本來就是固定任務了反正。

下次更新劉備集團戰略重心轉移的細節。

————————————————5.22更新————————————————————

眾所周知,劉備著手實施的第一個的藍圖(或戰略構想)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曹操勢力強大、孫權立足江東,劉備不能直接與之對抗,因此應當「跨有荊益」,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將來北伐時的後顧之憂。在荊州要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4.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北伐,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在隆中對規劃中,「跨有荊、益」是實施「天下有變」時作戰計劃的前提條件。所謂「跨有荊、益」,就是要求劉備佔據包括漢中、襄樊在內的絕大多數荊州和益州的地盤。但問題在於,隆中對提出的第二年,曹操南征劉表,這令「跨有荊、益」變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縱使曹操大敗於赤壁,其軍隊也依然佔據襄陽郡和南陽郡,孫權則佔領了江夏郡。劉備得到的只是荊州最不發達的地區。「跨有荊、益」打折扣之後,「外結好孫權」也變得不那麼容易了。

朱大渭先生就認為 「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先生提出:

《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 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覆同吳國爭奪荊州,把蜀軍主力大量消耗在荊州戰場,劉備、關羽也為此喪命。如放棄荊州,集中主力北上爭奪雍、涼和關中,並有吳國為援,如此蜀國形勢當會改觀。

其實就隆中對本身而言,跨有荊益和結好孫權這二者之間也不能說矛盾,因為諸葛亮提出這一計劃的時候,曹操還遠未南下,如果劉備能夠如吃掉劉璋一般吃掉劉表,則大半個荊州都將為劉備所有。在諸葛亮的規劃的理想層面中,劉備應當佔領的是荊州和益州全境,在實力足夠強大的前提下,孫權斷不敢輕易攻打荊州。

也就是說,由於孫權的戰略規劃也要求佔領荊州,劉備同時滿足「跨有荊、益」和與孫權交好的唯一可能性在於荊州地區的實力足夠強大。在自身僅佔領小半個荊州的情況下,這已經變得不可能。湘水劃界之後,雖然孫權和劉備之間不再有領土糾紛,但是劉備剩下的荊州地盤實力更加虛弱,要繼續守住這一地區困難重重。
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佔領漢中後,隆中對規劃中的兩個進攻通道實際上都被阻塞。而荊州地區已經出現了不穩定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法正提出了他的建議,我們姑且稱之為「漢中策」:

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法正的「漢中策」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法正通過局勢分析指出,漢中對劉備而言必打且能打。然後法正提出了攻克漢中後的下一步計劃:「蠶食雍、涼,廣拓境土」。從涼州方向進兵,似乎就避開了在荊州方向與孫權的爭端,更有利於結好孫權。況且「漢中策」的後續進兵計劃並不需要「天下有變」作為前提條件。漢中策的提出可視為法正與諸葛亮的「競爭」,因為「漢中策」未提及荊州地位。亦可視為對隆中對的補充,因為要實現隆中對中「天下有變」時劉備進攻秦川的計劃,就必須先佔領漢中。

總體而言,「漢中策」是一個良好的中期發展策略。在荊州地盤只剩下兩個半郡(零陵、武陵、南郡南部)、漢中在曹操手中的時候,為劉備指明了當前最緊要的任務:攻克漢中、鞏固益州。其中對於蠶食雍、涼的規劃確實可能有些想當然,因為馬超的問題非常複雜。但是其中鞏固益州的論斷卻非常重要。事實上,在劉備集團佔領蜀中之後,其經營重心就由荊州變成了益州。

對於劉備集團戰略重心的轉移,我繼續引用我朋友 @李溫仁 在另一個問題裡面寫的回答:劉備為什麼會伐吳?難道真的是為了報仇嗎?會不會是為了搶回荊州? - 知乎 進行說明:

荊州與益州雖然因為具有一些共同點而常常並稱,但事實上它們的軍事地理條件有較大的差異,重點表現為位置和政治經濟中心兩個大方面。正是因為如此,在諸葛亮、魯肅等人的對策中,將益州稱為「建號帝業以圖天下」的「因之以成帝業」之地,而卻將荊州稱為「帝王之資」的「用武之國」。
其一,從位置上看,益州屬於「棋盤型軍事地理格局」的「四角之地」。漢代恆譚在《新論》中提出「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用圍棋理論類比軍事地理格局。「四角之地」有著得天獨厚的三大軍事地理優勢:一是穩固的後方;二是優越的自然地理;三是一定的社會基礎。因此「四角之地」非常適合剛剛興起的勢力從容經營,積累力量。
益州位於西南一隅,西邊是青藏高原,南邊是雲貴高原,均是少數民族聚居,人煙稀少之地,諸葛亮南征之後益州可以說後方極為穩固;同時益州大部在四川盆地的沖積平原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又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利於農業發展,經濟基礎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再加上益州靠近西戎、南蠻等少數民族,民風剽悍,容易練兵講武,便于軍事集團利用。因此,劉備入蜀,勢力尚還弱小時,將其作為根據地在位置選擇上是有道理的。
但是對於劉備剛剛佔據益州之時,益州存在比較大的危險,那就是來自漢中的曹操集團的威脅。漢中位於益州和關中之間,以北是難以翻越的秦嶺,以南是較易翻越的大巴山,其歸屬直接影響到南北均勢問題,故《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六《四川一》中說:「巴蜀之根本實在漢中。未有漢中不守而巴蜀可無患者也。故昔人謂東南之重在巴蜀,而巴蜀之重在漢中。」劉備為了穩固益州,調諸葛亮等軍入川集中全力進攻漢中,確實有「重益輕荊」的傾向,但這是正確的選擇。
對於劉備集團而言,如果不採取「重視益州」的態勢來確保漢中地帶,一旦被曹操集團攻佔益州,處於荊州的劉備集團就會被西部、北部曹操和東部孫權「三面包圍」,那才是生死難料。
荊州則處於「四邊之地」,夾在益州之角和揚州之角中間。「四邊之地」也有三大軍事地理優勢:一個也是較為穩固的後方,但是明顯不及「四角之地」;二是極為開放便利的交通條件;三是樞紐性的地理地位。
荊州處於長江中游,從後方的角度看,西北部有巴山荊山,北部長江之險可為屏障,但是兩翼則暴露在「四角之地」面前,在夷陵之戰中就很明顯看出劉備大軍南下,荊南四郡立刻震動;同時,荊州北面江漢平原和淮海平原連成一片,陸路交通發達,西面沿漢水而上可至漢中,沿長江而進可入巴蜀,東面順江而下即達吳會,水路交通便利,這就構成了荊州樞紐性的地理地位,因為它是「四角之地」與中原聯結的紐帶,無論是北方政權南征(如蒙古)還是南方政權(如東晉)北伐,荊州都是必經之地。
其二,從政治經濟中心上看,東漢末年經歷了一次行政區劃調整,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記載,當時宗室劉焉上書漢靈帝:「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原本是監察區劃的州變為行政區劃,州牧、刺史的治所成為一州的政治經濟中心。
東漢時期益州的治所經歷過三次變動,據《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九》記載,中平五年(188年)益州賊馬相等人攻殺益州刺史郤儉於雒縣(今屬廣漢);同年八月,劉焉入主西川,將治所從此遷徙到了綿竹(也屬廣漢郡);至興平元年(194年),劉焉又移治成都,一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佔據蜀後,再無變動。
所以說益州治所成都對於劉備集團而言實際上是已經經營了二十年的穩固之處,事實上,通過觀察地圖我們可以發現雒縣、綿竹和成都相去不遠,均在成都平原,岷江沱江中上游地帶,也就是說在劉備入蜀時益州的經濟開發也是集中在這一地域,從永和五年(140年)人口統計也可以看出,此區域(蜀郡)人口比例佔據總人口五分之一。由於統一穩定,益州的經濟政治中心對於全州的控制力極大,由於開發集中且程度高,其影響力也是極大的。

而東漢末年荊州的治所不僅經歷了四次變動,而且在後期出現了治所分立的局面。《資治通鑒·漢紀四十九》記載,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從漢壽(屬武陵郡)移治襄陽(襄陽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領荊州牧,駐在公安(屬南郡),之後與孫吳政權達成協議後,移駐江陵(屬南郡)。
劉備集團在荊州的統治在地方官與蠻族割據、叛亂多發的南部,而開發時間久、穩定時間長和地理位置好的荊州政治經濟中心襄樊部分則被曹操集團控制。從永和五年荊州地區人口統計分布圖(附圖3)就可以看出,南陽一郡之地卻佔據總人口接近百分之四十,足見在公元140年荊州各郡發展就已經很不平衡,南方遜色於北方。

赤壁之戰(208年)之前,荊州的治所就開始出現分立的趨勢,劉備與荊州牧劉琦佔據江夏,與曹操集團控制的襄樊對立。赤壁之戰後,劉備攻佔荊南四郡,又向孫權集團「借」得南郡,與襄樊中心分立的情況更加明顯。
這樣一來實際上劉備在荊州的政治經濟中心(江陵)實際上無法控制全州,而其影響力是比不上曹操的政治經濟中心(襄陽)的。

在兵源和農業兩個方面,益州條件都比荊州好。

從大小上看,荊州和益州都是漢魏之際十三州裡面比較大的兩個州,意味著兩州都有廣闊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據《後漢書》志第二十二卷和第二十三卷《郡國志》的統計(見附表1),至永和五年(140年)荊州七郡,東漢末年增設襄陽和章陵兩郡,合稱為「荊襄九郡」,人口接近632萬;而益州則有九郡加上三屬國,人口大約700萬。

東漢末年「自遭荒亂,率乏糧谷……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因此曹操就說:「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評價地區戰略價值的另一項與土地大小相關的重要數據就是農業水平。比如北方的徐州,就因為「良田十萬餘頃,水陸肥沃,清汴通流,足以溉灌,興置屯田,資糧易積」而成為主要的爭奪對象,在陶謙、劉備、呂布、曹操等軍閥手中反覆易手。
益州一向以農業發達著稱,《華陽國志·蜀志》稱: 「家有鹽銅之利,戶專山川之材,居給人足,以富相尚……漢家食貨,以為稱首」;《後漢書·公孫述傳》則曰:「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更是使得此地「水旱從人」,極利於農業發展。在劉備入蜀之前,劉焉劉璋父子保全益州二十餘年,鮮有戰亂,劉備入蜀時,有人建議劉璋堅壁清野,劉璋卻以「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的理由拒絕了,因此益州當真是「天府之土,士民殷富。」
荊州的開發歷史雖然同樣久遠,但在曹操南下後(208年)屢遭戰亂,人口銳減,農業設施凋敝,《三國志·龐統傳》中直接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

由此不難看出,同樣作為大州,在兵員和農業兩項重要戰略條件上益州更加優越。
通過對比劉備集團在荊州與益州政治經濟中心的控制力與影響力,我們可以發現統治益州的難度比統治荊州的難度要小得多。對於劉備集團而言,益州更加適合作為戰略根據地,益州不容有失,荊州則是最好不失。換句話說,而荊州是在益州根本完全穩固之後用於「圖謀天下」的跳板。

總體上法正的「漢中策」與隆中對並不矛盾,但「漢中策」的實施意味著劉備對荊州地區的投入大大減少。事實上,在建安二十三年漢中戰役打響之後,關羽已經不可能從益州得到任何支援。這為日後荊州徹底丟失、關羽身亡埋下了禍根。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 局勢變得更為複雜。由於劉備早期的部署,攻佔漢中之後,關羽的壓力將變得空前。如果不是天公作美,關羽可能會在於禁的壓力下被迫退兵。在水淹七軍之後的圍城戰中,關羽部隊已經非常疲勞。即使不考慮孫權偷襲,在曹操往樊城大局增援的背景下,劉備沒有給關羽派一兵一卒援軍。這樣就算關羽打敗了徐晃,也必將輸給更強大的魏軍援軍。劉備沒有在荊州給關羽留下足夠的人才,江陵、公安何等重要,居然留給兩個「廢物」鎮守。而劉備的主力部隊居然在關羽和徐晃對峙的時候去了漢中,這樣荊州就算是神仙都保不住了。

就關羽個人而言,在襄樊戰役中犯了如下錯誤:

1.聽信陸遜忽悠抽調部分防備孫權的軍隊北上(不過人不多)

2.在對糜芳、【傅】士仁放狠話的時候沒有對二人加以防範在面對徐晃的攻擊時反擊不夠果斷

3.擅自取用湘關米給了孫權直接的戰爭介面

4.允許呂蒙的使者與軍中將士接觸導致軍心不穩

5.沒有及時撤往上庸保存實力

6.【本條存疑】在全軍潰散之後沒有及時撤回成都而是留下「等死」(若本條成立則關羽之死就有死要面子的因素)

平心而論,蜀漢的調度未必出現了大的錯誤,畢竟保證益州安全才是重中之重,而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曹操內部一鍋粥的情況下,恰好近似隆中對所謂「天下有變」。因此不能因為劉備沒有支援關羽而是選擇再入漢中而過分批評他,畢竟當時沒有人想到孫權會偷襲,而如果只有曹操方面的壓力,關羽就算是打敗仗也能緩緩退回江陵固守。

在當時的各種條件下,荊州的丟失已經不是概率問題,而是時間問題。關羽的個人錯誤只是加速了荊州的丟失,即使他不犯錯誤,最後的結果恐怕也好不了多少。對於關羽的錯誤後人可以加以批評,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也應當得到尊重。


關羽這樣掌握一方軍政大權的人,幾乎不會因為個人的性格和喜好影響對政務和大事的處理。

馬超歸降時候,關羽一是代表了早年就追隨劉備的元老要鞏固自己在朝廷的利益,二是讓馬超認清自己的形勢(馬超在蜀漢地位特殊,不是元老親信,身處地方勢力很大,中央控制力弱),和諸葛亮一唱一和告訴馬超在蜀漢的地位不會是站到頂點的。

說到孫權提親的問題,是個明白人都不會答應啊,這種時候躲都來不及,關羽要是敢興高采烈的結了親家劉備肯定找機會不是把他撤了就是把他剁了,你一個軍政大員私下和別的國家交流和親,你是要造反怎麼著?別說他了,趙雲和趙范嫂子的事是劉備都口頭允許了的,趙雲還不是堅辭不受?

關羽這個人算是比較不錯了,首先對得起劉備,生死追隨不辭勞苦;其次比較有才華,行軍打仗很有一套,在當時聲威很高。至於兵敗生死,我個人是不相信傅士仁和糜芳是因為害怕降罪才出賣關羽的,因為蜀漢當時草創不久,正是用人之際,劉備本身又一直用寬和仁人標榜自己,如果僅僅是糧草器械供應不及時估計不至於嚴懲嚴治,很有可能是早就和孫權密謀好了。關羽死在了曹魏和孫吳的聯合絞殺之下,也算是無可奈何了。


沒有啦,關二爺一直都是一根筋的人,不太會變通,個性如此從未變過。
簡單的例子,徐州之敗。
皇叔遠遠的看到丞相大軍,轉身就跑,毫不猶豫。別說剛拿到的地盤丟了,連手下和家屬都不要了!這份當機立斷,以及絲毫不為些許虛名而拖累的勇氣,不愧是一代梟雄。
張飛抵抗了一下,被打敗之後,直接上山落草做了山大王。打不過你,但是也不想加入,剛猛又洒脫。
關二爺身負重任,佔據下邳,守著皇叔家眷,覺得可以據城自守(大概是兵書看多了),於是被瓮中捉鱉,給曹操逮個正著。
看看,哥三誰不知道城裡面拖家帶口,但是只有關二爺,說他義氣深重也好,說他食古不化也罷,總之哥三之中只有他一個「固執」的坐守。
所以說,關二爺就是那種人,一旦認了個道理,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的,一根筋到底。多巧變這種形容,從來就不沾邊的。剛愎自用不是一天兩天了,估計只有皇叔的命令,或者村夫的哄騙,能稍微管點用,其他人都白搭。


赤壁之戰前,關二爺都是一副老子很成熟很理解兄長很理解軍師有難同當的模樣。

其實赤壁之戰之前,《三國志》並沒有提到關二爺理解軍師的記載,倒是有【吃諸葛亮醋】【如魚得水】的事件。

但為什麼自己一個人駐紮荊州之後,就是各種看自己身邊人不順眼了呢?

他倒不是各種看身邊人不順眼,只是對待【糜芳】【士仁】而已,前者如果陰謀論的話倒有點監視二哥的作用。至於對手呂蒙,那可是有深仇大恨奇恥大辱的(爭三郡)。

不願意被列為五虎上將,擔心馬超超過自己。

正史上沒有五虎上將,前後左右四將軍倒是有的,至於擔心馬超是因為馬超是一鎮諸侯啊,一身傲氣看自己陣營來了個諸侯,還是位以勇(keng)武(die)聞名於世的諸侯肯定想比試一番啊!
而其他兩位張飛(數十載好基友?)黃忠(老卒為伍?)就沒啥子可比的了。

孫權提親罵他是狗,全然沒有前期那種威風凜凜的大將風度。

這說明二哥性格直,有啥說啥,渣權的人品真心不大好,跟這號人結姻當然不爽啦,再當然有此等傲氣的人物戰略上出錯就在所難免了——只是沒想到渣權如此之渣翻臉這麼快。
前期大將風度,說的是【解圍白馬】和【義歸大耳】么,這其實是個人之俠義啦,和大將風度關係不大。
真心體現二哥大將實力的還是【絕敵北道】【攻拔襄陽】(聽說這個不存在?原諒我演義控了,多謝知友 @袁本初 指正)【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了吧?這都是赤壁以後的事情了。


其實二哥一直都沒變,一直是傲氣俠義的關二哥!用酋長的話來說就是,就是一位堅貞威武的西漢人!


武聖有文人氣質,頗習《春秋》。文士多曲高和寡,所謂。。。


首先糾正一點:由於題主將問題範圍選定在「三國」而非「三國演義」,所以題目本身列舉的很多事例本身都已經站不住腳了……所以題主應該稍微修改一下,應當從正史角度去看這個事兒。

唔,一條條反駁這件事樓上 @大明孫承宗 的答案已經給出來一版非常沒毛病的反駁了,我就單就「關羽害怕馬超超過自己給諸葛亮寫信」這點,說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忘記是在哪本書上看到的了,有哪位朋友記得的話歡迎指出~

說關羽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能耐怎麼樣這件事,看起來很像是三國演義的小說家言。可是這麼中二的一件事竟然真的確確鑿鑿在三國志關羽傳里記載著……

真·中二殺神·漢壽亭侯·關雲長


那麼關二爺是真的不忿兒馬超,想找這個新來的茬個架才做了這件事嗎?

答案當然是 不!

話說到這兒咱們就得分析一下馬超的來頭。馬超是最早起兵反抗曹操的一群人之一,倒退那麼兩三年,那可是一方諸侯——尤其,馬超率領的部隊並非一般中原部隊,而是西涼軍。

大騎兵部隊~!(什麼奇怪的東西……)

所以說馬超突然這麼一下到了剛剛混起來的劉備這兒了,劉備出於各種理由也當然不能虧待他啊,立時給了馬超一個非常高的地位。

富二代,紅二代(霧),有創業經驗,剛剛就職就升了高管……
這麼一來,任誰也得覺得自己牛逼炸了。在單位不橫著走都算給老闆面子。
(當然馬超是並沒有記錄在冊的什麼特別出格的事兒啦……)
可是這麼一來,原來在劉備手下苦熬苦業的那幫老臣怎麼看?真正的高層管理怎麼看?大鵝怎麼看?
劉備以後還怎麼在老大圈混?

這樣不行,必須得有一個人出來,挫一挫馬超的銳氣,安撫一下老部下的情緒,給足劉皇叔的面子。
這事兒劉備自己當然沒法干,他自己已經把紅臉兒唱完了;這事兒諸葛亮張飛也沒法干,諸葛亮身為顧全大面持重的重臣,他沒有動機干這件事,張飛更沒法說,最重要的是,他天天在劉備眼皮子底下晃悠,如果公然對馬超表示不服要挑起矛盾,你說劉備是說他還是不說?


所以,唱白臉兒的這位必須有地位,有實力,在老部下心中能服眾,足夠讓馬超覺得有威懾力,而且最好,為了避免尷尬,他還得離這圈兒人遠點。


——去吧關二爺!就決定是你了!

二爺情商那麼高的一人,能參不透這裡的意思嗎,於是修書一封,直接就送到成都。諸葛亮何等神人,看了信會心一笑,刷刷點點傳回信去——「馬超不行啊大哥!他再厲害還能比您厲害嘛!」關羽哈哈一笑,此事便了。

你看,這裡頭是多玄妙:就這來去兩封信,對於馬超,這一下就能讓他知道「哦我們漢朝還是有能耐人的我算老幾啊」,對於老臣,就是「嗨關二爺都忍了我們還說嘛呢?蛋糕會有的!」而且,最重要的,給足了他大哥劉備的面子,使他免於陷入修羅場(大霧)的無邊尷尬中去……


還敢黑二爺的政治頭腦不行嗎!這就叫四兩撥千斤啊朋友們!

不過這也就只是一種合理的猜測,毫無確鑿的證據可以佐證這一觀點一定成立,畢竟以二爺他老人家的一貫作風,就算沒這一層他也是完全乾的出這種事的。而且你要較真兒說在蜀中那邊辦完事兒了也就完了,幹嘛還非得把這封回信來回折騰著給大伙兒念還笑那麼開心呢……這個…………

真·中二殺神·漢壽亭侯·關雲長。


謝 @大明孫承宗 邀請

不是羽迷,不熟關羽,簡單的胡說兩句

首先實名反對 @大明孫承宗 的答案,題主根本沒問三國志,明顯是問三國演義,兄台你這兒說甚呢?

文不對題三類下起步不謝【手動滑稽】

沒那麼多理由,劇情需要

因為劇情需要,不管是能借東風還是算東風的諸葛亮同學硬是沒算出上方谷一場大雨;因為劇情需要,武藝高超有大軍掩護的顏良連話都沒說一句就送了人頭;因為劇情需要,連關羽都要讓三分的徐晃莫名其妙讓孟達射死;因為劇情需要,這麼拽的鳳雛中了個二到姥姥家的埋伏;因為劇情需要,連反都敢造的魏延不敢殺司馬懿(或者說沒把握贏司馬懿)。劇情需要關羽罵街,關羽就是孔聖人在世也得滿嘴髒字

當然還是有挺多人希望能說出個12345的,咱就說說三國演義

1.關羽赤壁之戰前就不是「 老子很成熟很理解兄長很理解軍師……」的人

隨便舉幾個例子

關羽飛馬斬顏良,曹操當著眾將的面死命誇顏良,關羽又當著眾將的面一個勁損顏良,什麼土雞瓦犬插標賣首,要多難聽有多難聽。講真,顏良要是個廢物,讓顏良堵著大營出不去的曹操眾將算什麼?廢物不如?這幾句話基本就把曹操手下全得罪光了

但是關羽同學不在乎啊,關羽一來能力大,二來關羽就只在乎跟自己關係好的幾位,什麼夏侯惇許褚曹仁的,你怎麼看我跟我有啥關係?

你看,殺完顏良,慶功酒還沒喝,關羽趕緊給自家三弟長臉(誰說二爺不會說話?他真給人戴高帽子那可真是戴的驚天地泣鬼神),這一長臉不要緊,當陽橋前又多了個傳說……

再說說尊重諸葛亮,說真的頭幾天關羽尊重啥啊,諸葛亮剛來給諸葛亮臉子的是誰?有一個張飛就得配一個關羽,諸葛亮博望初用兵,找劉備借將劍印為了對付誰?關張二將嘛。這哥倆在不佩服諸葛亮這個問題上表現的可是相當齊整,又是嫌諸葛亮看戲又是等著秋後算賬┑( ̄Д  ̄)┍諸葛亮要不是贏得這麼漂亮還不定出什麼說法了

2. 就是各種看自己身邊人不順眼了呢?

恰好相反,演義里關羽跟誰不對付?誰跟自己關係疏遠就跟誰不對付!他得罪的孫權馬超黃忠,都算是「外人」,自家兄弟關羽可是相當護著。看不順眼?看不順眼那是拿你當外人,真要是自己人你聊著天突然要砍他,他都反應不過來的(徐公明大戰沔水事)

3 .全然沒有前期那種威風凜凜的大將風度。這樣的小心眼是怎麼來的呢

兄台啊,你誤會三國演義里的大將風度了,三國演義里的大將基本上都喜歡一言不合就開瓢。用計謀?那也基本是為了讓他們更順利的開瓢。君不見,趙雲漢水空營計,不是算準曹操不敢,而是算準自己有把握把曹操開瓢開走( 休閉寨門!汝豈不知吾昔在當陽長坂時,單槍匹馬,覷曹兵八十三萬如草芥!今有軍有將,又何懼哉! );張遼奇襲破孫權,那也是親自帶兵追著孫權滿大街跑( 既曼成肯相助,來日引一軍於逍遙津北埋伏:待吳兵殺過來,可先斷小師橋,吾與樂文謙擊之。)大將風度?演義里的大將風度那是抬棺決死的勇氣,是死守轅門的忠誠,提三尺劍立不世功的豪情,可沒有待人謙恭有禮這項

哦,當然禮貌也是有的,戰場上打一架惺惺相惜倒是常有,可惜孫權找關羽求親的時候沒先上門擺擂台比武,要是真比武……恩也就沒後半本三國的事兒了……

真是可惜啊

總而言之呢,關羽一直沒變,他一直是個重義卻又自傲,護親而又排外的大將。


三國志都沒看過就別逼逼了


關羽不是士大夫或者大戶人家出生,就是社會底層一步一個腳印一刀一個人頭拼殺出來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在社會摸爬滾打久的人的一種江湖氣息,更何況是在三國那個無比動亂的年代。 畢竟自己沙場上可是硬打硬殺出來的功績,當然看不上只會耍嘴皮子說官話的士大夫了。


這個事我覺得再正常不過了,畢竟過年過節回去時面對家裡晚輩還得稍微裝裝逼不能太沒架子,那不是和小屁孩們一個心智了。當時的關羽是荊州三個郡的一把手,膨脹也好,孤傲也好,都是性格使然,沒什麼好洗但是也沒什麼可黑的,哪個領導沒有自己喜歡的一類人和討厭的一類人。我要是有二爺的本事和地位,裝的比都得日天了。


至於看不上黃忠要和馬超比試,有一部分性格原因,但是我懷疑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應該類似於小說里魏延投劉備諸葛亮恐嚇震懾他差不多,意思就是我大哥手下牛人不少,還有很多是一路打天下過來的,你們新來的就老老實實幹活,別耍幺蛾子之類的。 古代不比現在微信一張照片或者百度一個百科,馬超遠在蜀中,關羽在荊州,根本不會有什麼交集,覺得「馬超這傢伙好像名氣挺大挺能打,得好好讓他在大哥帳下做事,耍大牌還輪不到他」這種意思


再就是孫權提親的事,上面也說得很清楚了,只能說題主太低估「政治家」這三個字了


綜上:關羽是三國時期蜀漢第一、三國前五的上將,他在荊州接近十年時間,統治的功力還是很到位的,退可防守十年無恙,進可水淹七軍圍困曹仁,最後倒在魏吳的超級包圍圈下。襄樊戰役失敗的原因很多,除了軍事還有幾方政治博弈,荊州士族的選擇,單單歸結於性格問題實在是太過武斷


PS:如果有機會有條件,誰不想像關羽一樣快意恩仇,忠義參天,生時讓人崇敬,死後千古留名


時勢造英雄。

關羽是漢末各路名將中算是從底層摸爬滾打走出來的大人物,有真本事。

一般來說,有點真本事的人,都難免會有一些個人的脾氣

所以說,關羽性格剛,張飛對士卒狠,魏延也是個和同僚處不好關係的人,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點嘛,尤其是當一個人地位達到某個階層以後,這些缺點更是會引起旁人的關注。

說句難聽的話,如果你只是一介下士,你脾氣再凶,誰又會在史書上記載你一筆呢?

有脾氣,有缺點,說明他是個正常人,人無完人說的就是這個。但是,領導者當然要懂得如何善於利用這些人的優點,去達到目的。

還有一些缺點,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達到某個成就以後,漸漸形成的,比如說往往高傲的人,以前並不高傲,而是在地位發生改變以後產生的。

我不希望總是有人黑關羽性格不好,剛愎自用什麼的,也不希望有人拿著關羽的缺點和荊州的覆亡,去黑劉備的管理水平。

因為很多事情是我們後人無法用隻言片語去描述的,尤其是在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魏蜀吳三個集團,其中的領軍者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關羽是敗了,而且他的失敗,有政治原因,有各方勢力背後的陰謀,也有他自己的缺陷導致。然而他在當時的影響力,也是不可忽略的。

一個人有缺點,是很尋常的事情,所以,沒必要糾結關羽到底是不是剛愎自用。


記得一個回復,不知哪位的回答,但是覺得很在理,一個關羽領著一群老弱病殘守荊州,面對得是魏國吳國的全明星陣容,能抗能打,你還想他怎樣


關老爺那時是差不多60歲了,血壓不好


孫權居心不良不噴,反過來怪關羽素質差?


關羽的性格一直都是這樣。民間很多故事,都說的關羽和諸葛亮一開始都不是很合。我所記得的話,關羽對下面的軍士比較好,但是對那些讀書人的態度都不太好,糜芳和傅士倫,一直不受關羽待見,後來呂蒙過來偷雞,這兩個傢伙就投降了。關羽失去的荊州,後來讓孟達和劉封來救,結果這兩還是不救,看來關羽的人緣也不是太好。在之前馬超投降劉備的時候,關羽還問諸葛亮他和馬超誰厲害,後來諸葛亮安慰他,說他厲害,他開心得不得了,能得到諸葛亮肯定那可是不一般。
關羽很傲氣,也很執著,當然也是一根筋,要不然怎麼會有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對他那麼好,而且曹操那時如日中天,但是關羽還是沖著劉備去了。


感覺題主是中三國演義的毒太深了,多去讀讀三國志吧


關羽自始至終是個輕士大夫重士卒的人


關羽並不是剛愎自用,他跟著劉備起家,常年獨當一面,蜀漢的建立有很大原因是因為他的個人才能,是他的獨立思考使他獲得那樣的成就,他為什麼選擇不相信自己而相信別人?當時荊州有賢才嗎?民間也許有,但荊州百官中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人比關羽的才能優秀。

關羽罵孫權,私以為不真實,孫權不太可能走這一步,他嫁女兒是什麼目的?交好關羽嗎?那何必不娶就動手?如果他嫁女兒是為了讓關羽背蜀投吳,那關羽當然有可能拒絕。因此他拒絕,是合情合理的,退一萬步說,也沒有地方總督跟外國國王接親家的先例,起碼得稟報劉備。

關羽的敗亡,是多方面的結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孫權自認為魏國失敗後蜀國會強於自己,因此想保持現狀。關羽北伐,是合情合理的行為,事先也約定吳國一同,卻遭受背叛,誰也無法扭轉局面。

孫權低估了魏國的實力,失去了最後一次翻盤的希望,兩弱戰一強時,兩弱竟自相殘殺,關羽之死,死於他沒有料到執政數十年的孫權竟然如此鼠目寸光。並不是死於剛愎自用,他即使是孫武再世,也沒辦法肛兩個國家。

非要說關羽錯了的話,就錯在不該在魏國新敗,軍隊疲敝,而荊州與吳國又蓄勢待發時發動北伐吧。


就連我爸炒股賺了點小錢在虧出去之前都馬上變得不可一世,何況是無敵的被人捧到天上去的關羽大神啊!


知罪二爺,其唯春秋。


推薦閱讀:

關羽為啥老穿一身綠?有講頭麽?
為什麼傅士仁、糜芳、范彊、張達會受到人們的唾棄?
關羽在跟隨劉備之前是做什麼的?

TAG:歷史 | 三國 | 關羽 | 歷史人物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