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證券、銀行,投行區別到底有哪些?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現在男女都怕入錯行。
選擇行業要基於自己對未來期待和要求進行,作為一個有事業心,具備一定能力,對金錢回報有一定要求的人,xx即將要進入職場。儘管對這些行業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多概念還僅限於傳聞級。希望有經驗經歷豐富,智慧智商超人的牛牛們來解惑一二。
幾個直接的問題:
無論投行,證券公司,銀行,交易所,工作氛圍優劣和人際關係的複雜程度有無共性?如果有,以什麼因素分類?中資、合資、外資?地域文化? 如果沒有,各個領域又有什麼不同?可以具體到例舉某一家機構。
頂級投行在中國招的新人都是以何標準招入哪種級別的?如果自己不是一直頂尖的那些人,即便進去是否也一定是被精英環繞而註定被墊底的那類?
如果可以選擇,是從一間不算差的公司做起,還是直接進入到自己能夠到的最高的地方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呢?投行這一類,除去大眾口口相傳的金錢回報(not for junoir )和精力的投入,與其他行業和機構相比,到底能給新人什麼? 如果沒有升級,也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走或留對以後的工作的利害?
現在先想的出這些碎片問題,之後再補充、交流。提前感謝任何可能的回復。謝謝大家的時間。
前面朋友的回答已經比較全面了。簡單一句話總結:金融行業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託業等,而投行在國內一般僅指券商IBD(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有關世界頂級投行就奉勸題主不要考慮了,不是打擊您,那裡不是您努力了想進就能進的。
下面我貼一篇文章分享一下投行前輩的從業經歷,給未來有志於從事投行工作卻又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深入了解的朋友一個相對客觀形象的參考,以加深對投行的理解從而選擇繼續堅持亦或重新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
文章較長,但我認為寫的很真實。沒有耐心、不感興趣的讀者就不要讀了。本著認真的態度,請您看完文章後再點贊同或反對。
-------------------------------------------------------------分割線------------------------------------------------------------------
人生是一場長跑,就算你在這一階段佔得先機,誰知道別人不會在下一階段勝過你?看著那些不在投行工作的朋友每年有固定的假期去旅行,可以早點找到意中人、花更多時間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而你只能看著或期待著銀行戶頭上的數字增長的快一些,你真的覺得有限的人生你豐富體驗了嗎?
中國與華爾街不同的投行人生
作者:班妮
引子
如今,在投行工作是否還是一個傳說?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儘管現在投行人員的素質早已參差不齊,但投行之外的人仍然羨慕那些正在投行或曾在投行工作的人,主要原因,我想還是因為投行的造富效應。
每個人年輕的時候(去掉這個定語也行)都有想多賺錢的衝動,畢竟,這也是個人能力的某種反映。所以,儘管「occupying wall street」以及高盛前僱員在《紐約時報》上公然抨擊高盛的「money making culture」讓華爾街在美國已經變成了一個負面辭彙,甚至在中國,媒體上對投行的負面報道也日益增多,但仍然有不少人試圖進入投行工作,特別是在當下中國。
最近有不少人向我諮詢進入投行工作的事,哪怕是能進入一些國內中小券商也好;而更有很多即將到海外求學的中國學子,公開地在電視節目上說,他們的目標是進入美國華爾街,在自己的履歷上添上輝煌的一筆。而我發現,即使我說了再多關於投行的工作壓力大、出差時間長、沒有個人生活,問我的那個人卻仍然對投行持有美好的幻想,哪怕我在心裡已經默默判定這個理想青年完全不適合投身投行工作。
2010年初,在我還以百倍的熱情戰鬥在投行第一線的時候,投行部安排我在項目上指導一名實習生了解投行工作,這個小青年當時就讀威斯康星大學本年二年級,目標也是進入華爾街工作,他彬彬有禮的叫我「老師」,做事主動,除了對投行一無所知外,各方面都很優秀。當時他推薦我一本書,叫《monkey business》(中文譯名:《華爾街的大馬猴》),是兩個投行助理記敘華爾街投行人生的,我當時很不屑:只能在華爾街做到BA就辭職的人能對華爾街有什麼深刻見解呢?
如今,我終於「逃離」了投行,有機會以一種平靜的心態讀完了這部紀實書籍,我發現裡面有些東西觸動了我。
說實話,從工作內容、工作方式來說,華爾街投行(或者你可以說外資投行)與中國投行有著太多太多的不同——這也恰恰是我接下來想要重點敘述的東西,但是,我必須說,有些東西是相同的,那就是投行工作帶給我們的身心折磨和對生活美好追求的喪失。經過或長或短的時間,我們這些經歷過投行洗禮的人積累了或多或少的財富,然後或走或留,但無一例外,覺得身心俱疲。我們習慣了苦中作樂,習慣了熬夜加班卻不考慮什麼加班費,我們學會了有時拚命有時偷懶,學會了一年的心血付之東流後一醉方休然後精神飽滿的奔赴下一個項目,我們一度忘記了那些讓生活豐富精彩的旅行和朋友聚會,忘記了周末宅在家中的簡單快樂,直到我們終於離開投行回歸人間,或者就這樣一直在路上疾走,停不下來。
投行,是一份特別的經歷,但你不一定非得嘗試,因為人生有太多種可能性,很多經歷遠比在投行工作精彩,你不一定非得通過糟蹋自己的青春來證明自己。但如果你問我,投行人生為什麼值得我多次書寫,為什麼那些在投行痛苦掙扎的人在考慮換個行業時會有那麼多的顧慮,我會引用《Monkey business》結尾的文字來回答你:「人們在放棄一項自己曾為之傾注過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苦心經營過的事業後,難免會自問決策是否明智。」「生活就像蹺蹺板,需要的就是一種平衡。在我和特魯珀還是投資銀行家的日子,就彷彿蹺蹺板的一頭站著一個又胖又貪婪的傢伙,另一頭是一個快樂的小精靈。你根本看不清那個傢伙怎樣移動,所以怎麼能達到平衡呢?」
在我徹底告別投行工作又不能放棄時常關注這個行業的市場動態的情況下,我很想結合《Monkey business》這本書,寫一寫華爾街投行與中國投行的區別,當然,也順便書寫我投行的經歷,給嚮往投行的人一個參考,給自己留下一點日後回憶的參考。
我可能會寫到太多這個行業不那麼令人愉快的一面,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從目前的一些跡象來看,我有理由相信,這個行業會朝著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那些至今仍算少數派的負責任的投資銀行家未來有可能會日漸增多。
區別一:夢想沒有那麼光鮮
《Monkey business》自第一章起就向我們描繪了奢侈腐化的華爾街投行生活:出差坐頭等艙,住5星級酒店,享受豪華轎車服務,身著手工制的西裝,打愛馬仕的領帶,穿菲拉格慕的鞋子,下班可以享用免費的酒水,還能盡情與脫衣舞女歡樂!不難理解,為了過上這樣的生活,多少華爾街的投行人士都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而那個撒旦的名字就叫「金錢」。
你要是真以為中國的投行人士也能時不時攤上這樣的好日子就大錯特錯了。2006年我在律師事務所工作時,有次聽到其他項目組的律師無比羨慕地談到投行。他說起他們的一個IPO項目去北京報材料,然後說券商住五星級酒店,他們只住三星,語氣中掩飾不住的一股子酸味兒——如今管這調調叫「羨慕嫉妒恨」。於是我心存念想,以為那就是投行生活——高端金領人士。
等我真正進入投行,滿懷期待地踏上第一次出差之旅,到了目的地武漢,裝做漫不經心地問企業來接我們的司機說:我們住什麼酒店呀?司機爽快地回答:白宮!就在東湖邊上,風景好的很。我心裡嘀咕,白宮是個啥星級的酒店呢?等到了地方,終於明白了,原來白宮就是企業自己開發的一個房地產項目,啥星級也沒有,除了形狀像美國白宮外簡直一無是處,沒過兩天我就被那裡對蚊香免疫的毒蚊子咬得眼睛紅腫。而這家打算再融資的上市公司的辦公樓也是一座毫不起眼兒的小樓,因為沒有電梯,每天我的心肺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青花瓷般的投行金領夢直接被打得粉粉碎。
其實這主要是由於中美不同的投行工作方式造成的。讀過《monkey business》,你會發現這些投行助理們(相當於中國普通投行人員)整天乾的事就是編撰各種項目建議書、融資方案和招股說明書,但他們並不需要在客戶企業進行詳盡的盡職調查,他們出差通常是為了到客戶所在的公司進行商洽或是進行路演。按我的理解,在美國的上市制度下,上市本身不難,但找到真正對公司感興趣的客戶把股票發出去才是關鍵。
而在中國,鑒於中國證監會制定的一系列嚴格的上市標準並要求企業必須通過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才能過會,因此,通常情況下,一般的企業很有動機為了滿足這些標準而捏造事實或者造假,或者說中國的商業社會本來就很混亂,這就導致了中國投行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到企業去實地發現企業的真實情況,協助企業滿足中國證監會的各項審核和要求,從歷史問題到未來發展目標,從財務狀況到日常公司治理,從稅務、海關、環保到員工社保,無所不包,在中國,一次IPO的過程,就是一次企業社會責任和商業道德的全面培養過程,或者是一次為了讓企業看上去滿足這些標準而進行的「包裝」過程。
所以,我們的投行人員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呆在企業所在地,按照上市的標準一條一條的核查企業的現狀,符合的就如實寫入招股書,不符合的就想辦法規範它,這個過程少則個把月,多則半年一年。鑒於中國的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中國上市公司主要的行業類型,這些有前途的企業多半集中在一些二三線城市,甚至是一些窮鄉僻壤,試問在這樣的地方如何有五星級酒店,又如何能穿什麼手工西裝和進口皮鞋瞎得瑟?大部分的投行人員不得不長期忍受入住那些小縣城裡不入流的酒店甚至在簡陋條件下手洗衣服的痛苦(很多中國投行是不給員工報銷什麼洗衣費的,自金融危機之後,有些曾經默許員工在出差額度內使用酒店洗衣服務的券商也已通過要求員工列印酒店房費清單的方式取消了這項優惠)。有時,在一個地方呆得時間過長,一不留神遭遇換季,還得在那些當地的商店裡買些平時完全看不上的四流品牌衣服應付天氣變化,穿上之後,基本就可以與當地人融合了。投行,完全不是你想像的衣著光鮮的行業。
即使你進入了一個大投行,做的是像工行上市這種規模的項目,也不等於你就可以大住五星級酒店,工行的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各中小城市,要想完成全面的盡調,你非得跑到這些小地方去遛遛不可,一樣苦逼的日子。
等你不自覺適應了這些之後,即便你升為部門副總或更洋氣一些的ED、MD,你可能也不再對光鮮衣著有太多講究,我當年的好幾個領導,即使在與客戶談方案時,也穿著最普通的毛衣和羽絨服,甚至我認識的一個國內大投行的MD,都一直穿凡客的襯衫。很多在投行工作的人,賺錢的慾望強烈,但物質的慾望可能已經淡泊了。
經過我幾年下來的觀察,中國投行里不是沒有那些喜歡擺派頭的人,但如果你看到一個投行人士過於(我用「過於」這個修飾詞是為了防止某些小資人士不必要的對號入座)講究衣著和外表,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已經逐漸遠離實質性業務工作,如果他不是公司高管或部門老總級的人物,就很有可能是個「忽悠派」,當你有實際業務問題諮詢,請避開這類人。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好不容易把企業材料報到了北京,你以為真能住五星了嗎?大方的企業也許會在見面會或上會那兩天安排一下金融街的像樣酒店給投行人員一點甜頭嘗嘗,通常在中國這種審核嚴格的資本市場中,企業沒見到錢絕不「撒鷹」,我們這些只做中小企業的第二梯隊券商不得不嚴格按照自己公司的出差標準入住不那麼考究的酒店,而我做了資本市場之後,發現向各家券商打聽誰家在北京的像樣酒店有協議價成了大家常常提起的熱門主題。
至於「夜夜笙歌」的部分,中國投行也不是沒有,那乾脆就是一種折磨,鑒於中國人長期以來就偏愛所謂的健康生活,沒人願意在幹了一天活兒之後還陪著企業的幾個高管在那些小城市看起來不那麼正經的KTV唱唱跳跳,外加紅黃白幾種酒混著喝個沒完。有些企業真的會叫幾個當地美女來「公關」,陪著什麼領導唱個小曲兒,參加這種活動對於我們投行女員工來說無異於自取其辱,還得假裝臉不紅不白地坐著。
經過以上總結,基本可以認定:在中國,投行算得上是個臟活兒累活兒。萬一你的項目成功上市,別忘了上市酒會時趕緊抓住機會秀一秀你的愛馬仕皮帶,那幾乎是你得瑟的唯一機會。
區別二:加班的真相
《Monkey business》向我們揭示了華爾街瘋狂加班的可怕程度,每周30到50小時的文字處理工作,80%的文案會被否定,連續72小時不合眼的加班,8天路演,飛行12000英里,穿越7個國家8個時區,他們的受虐程度都超常。金融危機爆發時,我們甚至在電視中看到,雷曼兄弟的那些初級投行員工還在不知就裡的加班,我簡直懷疑他們就是在盲目的瞎加班,做些毫無意義的工作。《Monkey business》部分證實了我的猜測:長期在投行工作的員工已經不會獨立思考了,他們只會機械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華爾街的超常人加班反映了這些華爾街核心人物的焦慮症:他們不到項目開會討論或招股書付諸印刷的最後一刻決不定稿,他們是偏執狂,也是完美主義者,他們靠折磨下屬緩解他們的長期工作壓力。他們逼著所有的投行助理加班只因為一件事——加班已經成了行規。
如果你因為這些描述認為投行生活很恐怖,恭喜你,在這個環節,中國的投行勝出了——我們稍有人情味兒。在中國,根據你的職位、能力,還有項目的具體情況,投行加班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容和意義。
我剛到投行工作的第一個項目是上市公司再融資,我那時對投行一無所知,連上「巨潮資訊」查上市公司公告這種弱爆了的事情都是同事教我的,當時項目上一共四個人,我和一個同組的女同事,還有另一個女同事因為在項目上時間比較長算主要項目成員,再有一個保薦人全面負責整個項目。我遭遇的第一次加班是因為我們在做材料的過程中發行人律師猛然發現該企業不符合證監會要求的配股條件,我們必須將再融資方案改為非公開發行,於是那天晚上我們就熬夜改公告和股東大會文件。
我剛來屁也不懂,也沒人教我,我很想做些什麼但真的什麼都不會做,於是整夜只能在那裡檢查文件里的錯別字,看著別人在那裡改文件忙得團團轉。按說我做過律師應該擅長這種格式文本,但他們似乎也沒有把東西交給我來嘗試的興趣。於是我只好乾坐著陪他們加班,很不好意思自己幫不上什麼忙。我想,一定有很多投行人員在菜鳥階段有過與我相似的經歷,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投行老手們通常都自己操刀,以便按時趕出符合要求的文件。
在中國投行,通常投行人員都是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做業務的能力,沒有什麼所謂的系統培訓,因此,中國投行喜歡有經驗的律師和會計師,而不是像華爾街那樣偏愛商學院的優等生。在中國,沒有與投行對口的商學院教育,我們也不需要像華爾街投行的分析師那樣不停的做模型分析。如果你當年也崇拜過在外資大投行工作過的「明星分析師」曾子墨,看看《Monkey business》第一章就可以知道她每天都在做啥。
簡言之,在中國投行,加班的第一階段為陪坐和打下手。
再後來,我由初級菜鳥升級為高級菜鳥(你姑且可以理解為在本土券商由項目經理升級到高級經理),可以獨立撰寫一些不複雜的招股說明書章節了,這時我的加班增多,不過都是為了趕寫招股說明書和調整格式。這時我遇到了願意教我一些具體業務問題的領導,他在項目的前期不大寫東西,因此很願意在現場口授我一些投行知識和業務規則,小到如何用word調整格式,大到一些財務知識,在我這個階段,也就是這樣而已。
不過,當他們開始討論募投項目的確定以及管理層討論分析時,我這個外行就完全插不上話了,我只能看他們寫好的章節來學習,如果領導和企業董事長討論這些重要內容的確定,通常我只能旁聽,對其內容一知半解,也許到了十二點或者更晚,他們會發個善心讓我先回賓館休息。
這一階段,我負責了大量技術含量不高的申報文件內容,比如保薦說明書,上市申請報告等,當年投行做一個項目也就三個人,所有沒技術含量的章節和文件全部由我一個人操刀完成,由於聽話肯干效率高,我算是得到了領導的賞識。
由於原來在律所工作過,我自以為自己在文件處理上已經算是認真仔細,但和有些投行男人一比,我完全甘拜下風。他們會小到一個標點符號是全形半形,數字的字體,文件是左對齊還是居中對齊而把文件改來改去,我當時改得抱怨連天,但卻因此養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顯然,今天,很多投行人員不大重視這方面的細節工作了,以至於媒體上出現了太多招股說明書犯低級錯誤的報道。
看過《Monkey business》,你會了解到,在國外,投行人員非常重視製作出一份格式精美、文字無誤的項目建議書或融資方案,因為那代表了華爾街金融服務的嚴謹認真。而在中國,不知什麼時候起,實用主義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都把實質重於形式這話背得很熟,因此很多時候即使發現招股書里有不少文字錯誤和格式不統一也懶得改正,反正IPO上會被否不會是因為這些小事情。
大多數情況下,中國投行的加班都比較溫和,甚至在項目初期也不用加班,到點就和企業一起下班。一些業務骨幹甚至慣於在項目上偷懶,先讓那些新人拿招股書寫著練手!企業有問題就解答一下,沒問題的話,每天電腦一開一關,一天就過去了。到招股書快定稿的時候才進入相對惡性的加班,十二點、一點,忙著核對招股書前後文有沒有不一致的地方,保薦人有時在這個階段才會在現場出現,通讀招股書,有經驗的保代開始提示下面人改正那些有問題的章節,混日子的保代則在這個時候開始熟悉項目情況。
等到決定去北京,最悲催的日子就正式開始了。三點睡覺八點起床,或者一晚上不睡,早上報了材料才可以回賓館休息。我第一次體驗這個過程時簡直要崩潰,明明困得所有反應都變遲鈍,還在掙扎著修改招股說明書,一得著機會就在沙發上打盹。我當時純粹靠著心理暗示才堅持著度過了那可怕的一周,每次我累得不行就想像每多工作一小時,就有一張鈔票飄落在口袋裡,對於年輕沒見過多少錢的我,這招有點管用。我當時還來不及想到:如果這項目上會被否,我連加班費都沒有。作為一個菜鳥,我完全相信我領導和同事的水平,在那高歌猛進的紅火年代,我們傾向於樂觀。後來,結局果然很悲慘。
再後來,由於一邊要做項目一邊要應付保薦人考試,我的投行生涯就變得更加悲慘。白天在企業寫了一天的文件,晚上回到賓館還要自學會計、財務管理之類的東西,一搞搞到十二點,天天如此。有時,自己負責的章節寫不完,晚上回到賓館也會自覺的改來改去。投行都是夜貓子,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比較有創作思路。於是自願加班成了習慣,每個老投行都是工作狂。
再到後來,我在投行部負責質量控制的時候,我把瘋狂的加班習慣也傳染給了我的下屬。那會兒部門裡工作多,有時我去企業做現場核查時還沒來得及看他們招股書的初稿,於是我就在飛機上看這些文件。我發現,由於我整個飛行時間一直開著電腦看文件,我的同事也絲毫不敢懈怠,紛紛效仿我的工作狂態度。大約三到五天的現場核查,每天加班到一點左右。
在華爾街,那些助理級別之上的高級職員通常不親自參與文字性內容的全程加班,他們只在後期審閱文字提出修改要求,然後讓他們的下屬一遍又一遍的改來改去。而在中國,即便由初級員工負責撰寫招股書,業務骨幹和保代對招股書的指導過程也是全程性的,甚至乾脆就自己來寫一些重要的章節,文字工作的部分對中國投行來說非常關鍵,這是中國證監會批准項目通過的全部依據。
當然,在哪裡都少不了那些偷懶不幹活的人。在華爾街,這些人會在年終業績考評時被某些同事揭發,或是在項目失敗時找到下屬做替罪羊,也有可能就自己承擔責任。而在中國,差不多的故事也在上演,有些人把招股書寫得一塌糊塗讓其他同事替他們「擦屁股」,或是不負責任地拿份兒保代津貼或是項目簽字費舒舒服服混日子,當然,也有人在投行混不下去,只好走人。
說到底,加班的真相就只有兩種:累得半死,或是濫竽充數。
區別三:誰才是忽悠高手
《Monkey business》一書向我們介紹了華爾街投行內部嚴格的等級制度,作者稱之為「投行食物鏈」,每個級別之間的上下級關係分明,從一個級別升至另一個級別要有足夠優異的表現和一定時間的磨鍊才行。
簡單說來,最低級的是分析師,用該書作者的話說,「分析師根本算不上是人,就和猴子一樣。成堆的猴子,互相趴在背上,挑揀著對方毛髮中的虱子。」通常而言,沒有在商學院學習過的人進入投行就只能做分析師職位,做些瑣碎卻繁重的工作,慢慢被調教成投行的機器人。再往上就是該書作者所處的銀行助理職位,從這一步開始,你可以被稱作一個banker,「投資銀行助理所作的很多工作都和價值以及成本核算相關。原則上講,每筆交易都離不開估價。」所以,這些普通的投行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做模型,算估值。當然他們也做些建議書,撰寫初步的融資或財務諮詢方案,但按我對此書的理解,分析師提出這些方案必定是基於以前既有的案例,難得說有自己太多的創造和專業分析。如果你足夠幸運,熬過了助理階段的煎熬,就可以進入投行的高級職務序列,從副總經理到高級副總經理、執行董事、高級執行董事(我覺得你可以簡單地把這些職位對應對我們熟知的VP、D、ED和MD),這些人不再從事具體的項目文字工作,他們從低到高分別負責監督項目執行過程、整體推進項目、開發新項目和整合投行客戶資源及業務資源。
在中國投行,我們也有所謂的等級制度。純本土的券商里投行職員級別包括項目經理、高級經理、業務董事、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和總經理,那些合資券商或沾過外資氣的券商里投行職員級別包括A、SA、(IVP)、VP、(D)、ED、MD,加括弧的項目表示在有些券商中這一職位序列沒有設置。總之,只是內外資券商叫法不同,在公司中的地位各序列基本相同,比如我本人在本土券商做到過總經理助理的級別,相當於合資券商中的D(Director)。
不過在中國投行,特別是本土券商,級別的調整相對靈活,特別是在保薦代表人制度存在的情況下,有的年輕人考過了保薦人考試,甚至迅速註冊為保薦人,他的級別就可以很快得到提高。有時候,我們本土投行內部就只有兩個級別:保薦人和非保薦人。
在當年保薦人資源還特別稀缺的時候,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我聽說A某考過保薦人考試後立馬升格,被周圍的新人稱做「A總」,過了一年,那新人也考過了保薦人考試,當下改口把「A總」叫回「小A」,表示二人就此又可以平起平坐了。
不過,拋開保薦代表人制度不說,在中外投行,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在業務能力之外,忽悠能力高的人通常比較容易得到升職,說得洋氣點兒,如果你與客戶及監管機構溝通的技巧不行的話,在投行里很難受到器重進而快速成為一個高級別職員。
這種所謂忽悠能力,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項目實踐上慢慢找感覺,你最好早點開竅,別光顧著埋頭寫文件。
我的忽悠能力提升得益於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那年經濟形勢不好,再加上A股IPO暫停,我們沒什麼項目可做,只是忙著四處找項目。有些同事幾乎就整天坐在辦公室里,我比較幸運,有機會和其他資歷更深的同事一起去和不同的企業接觸、談項目,有時是我們參與一些企業選擇券商的「競標」過程,有時是我們在一些PE的介紹下了解一些項目,判斷是否能作為合格的IPO項目跟進。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會向我們提出一系列關於上市的問題,包括自身是否存在上市障礙,或者A股上市的一些政策傾向和標準,需要我們進行專業解答。還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向企業介紹我們投行的優勢,甚至展示我們個人的可靠和專業,讓企業做出選擇我們為保薦券商的決定。
我學忽悠的過程跟基努里維斯在《魔鬼代言人》中扮演的律師在廁所里偷聽法院庭審的過程大同小異,只不過我是光明正大的坐在領導旁邊聽他們怎麼解答客戶那些關於A股上市的困惑,怎麼跟客戶忽悠說我們投行和他們公司最「登對」,我一邊聽一邊用電腦做筆記,也算是做會議記錄。晚上回家再整理一下,下一次我就可能用同樣的招數來忽悠其他客戶。
在華爾街投行,初級職員不停加班完成製作精美的項目建議書,高級職員就負責口若懸河地把客戶說暈,在與其他投行的PK中勝出。為了拿到項目,這些高級投資銀行家什麼都樂意去做,可以完全不要臉,通常情況下就是用各種精心編製的謊話和廢話力求從各個角度擊中客戶的要害。這時,投資銀行家的工作就是一種推銷,他們「真的把推銷提高到了一種藝術的最高境界。」
在中國投行,真實的情形也差不了太多。忽悠的辦法有好幾種,當然,說來說去也就那麼幾種。首先是出大牌,如果想拿下一個大的項目,派去忽悠客戶的人級別一定要高,最好是公司總裁、副總裁級別,實在不行也得投行總經理親自上,這一招首先就會讓客戶覺得「倍兒有面子」,體現出我們投行對該項目的重視程度。我曾經跟著不同的公司副總裁參與承攬項目,他們在餐桌上或會議室里與客戶侃侃而談的本事一開始真是嚇到我,大到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前景,小到某個知名官員不為人知的小笑話,大到我們證券公司各項業務齊頭並進的良好形勢,小到我們為了某個項目做過的細節工作,無所不包,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些經歷對我日後做PE也很有幫助,因為PE大部分情況下提供不了專業的服務就更得忽悠了!而怎麼能在忽悠中體現中你的氣場,是一門學問。
第二招是技術派出場。投行總有那麼些專業過硬的技術人士,最好是保代,有時也可以是業務骨幹,根據事先了解到的企業情況,製作一份充滿「個案關懷」的項目建議書,然後再由上述資深投行人士在會面現場當場為企業家解讀其公司上市的關鍵問題及解決之道,最好能讓企業家感覺到除了我們投行,沒有其他券商能這般懂他的企業和行業狀況,最後只剩一句相見恨晚的——緣份啊!
第三招是賣弄關係和資源。譬如一家江蘇券商在承攬江蘇企業IPO的項目時,最好要充分體現出老鄉見老鄉的優勢,同時亮明自己與江蘇證監局打交道多年的經驗,在企業IPO輔導驗收的過程中堅信一定會順利通過云云。有時也可以微妙地向企業透露一些會裡最近的「風聲」,表示自己與會裡熟悉,可以在IPO審核的過程中協助企業更好地展示自身優勢,化解危機問題。我還見過有的投行向企業稱自己做過同行業或上下游的公司上市,可以把其他公司相關情況告知企業或撮合他們的某些生意。總之,告訴企業,你能為他們提供最最增值的服務,除了其他券商都能為他們做的那些事兒,你還能為他們做些別人不能做的事兒,管他到時候執行效果打多少折扣,先忽悠了再說!當然,這些關係和資源的使用,最後多半都是空頭支票。
除上述招數外,你還可以使用些其他「下三爛」的招數,就是些不成正規門派的搶項目辦法,這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剛說了,美國華爾街投行也都做些不要臉的事。比如,用自己驚人的酒量在餐桌上與客戶結成哥兒們;賄賂目標企業的某個關鍵人物,承諾給項目承攬費;或者給某些小氣老闆們一個慷慨的折扣。
做投行難啊,因為我們是乙方。現在在投行面前唯唯喏喏的企業真不多了,尤其是項目承攬階段,我們使出混身解數,讓客戶終於認為自己遇到了最合適的投行,一旦項目拿到,有些客戶就會發現自己像是戀愛的人走入了婚姻的墳墓。聽說有個項目,一個投行老保代B總親自上陣忽悠,成熟穩重加專業功底深厚,企業老闆對其崇拜有加,把其他大投行都一腳踢走,後來就聽企業老闆說:咋回事兒?自打和他們簽了協議,B總就再也沒來過!當然,這都是後話。
區別四:文字處理的微妙之處
現在我們知道了,華爾街投行的普通員工也要進行大量的文字處理工作,不比我們這些寫招股說明書的中國投行人員輕鬆多少。只不過他們寫材料是客戶導向型的,而我們則是政策導向型。
寫這些材料都少不了各種模板,別以為華爾街就能強多少,他們只是模板整理得比我們更專業、更細緻。《Monkey business》告訴我們:「建議書一點創意也沒有。每個建議書都是東拼西湊,這抄一點,那抄一點,前面再加上一個新的概述就行了。」「原則上講,助理們不應該覺得編纂方案建議書有那麼困難。用些誇張,加上偽造、少許的剽竊、大量不切實際的估價和分析,很好地攪拌和混合就可以完成了。但助理們在實際創作建議書時,一般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痛苦、折磨、解脫和學會到底應該聽誰的話的摸索。」
中國的投行在承攬項目時也會向客戶派發項目建議書,具體的炮製過程和上面華爾街的操作方式相似,但是項目建議書的難點在於給客戶提供融資方案和改制建議,包括有限責任公司改股份公司的時點,折股方案的選擇,預計的融資規模,需要清理和關注的歷史問題等。在撰寫這部分建議的過程中,投行新手可以從老投行處學到很多基本知識,一個合理而不是糊弄事兒的建議書應該在上述方面給企業以清晰的解答和分析,做的多了,也就可以形成一些模板。新手的困惑在於,遇到一個全新的企業,看著那些公司基本情況,他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分析和解讀。這是因為我們的投行業務能力完全來源於實踐經驗中對政策和規範性文件的把握和解讀,而國外的商學院的學生在MBA課堂上學到的那些估值模型分析,直接就可以在華爾街投行的工作中學以致用。
《Monkey business》一書在描寫招股說明書的起草過程時,更願意把這形容成一個開會的過程,因為這是一個投資銀行家、投行律師、發行人、發行人律師、會計師多方參與討論後完成定稿的部分。但顯然,這部分工作的完成不像在中國那麼漫長。「《招股說明書》的整個起草過程少則5天,多則10天才能完成。參與者大多在20-30人之間,也就是說,摺合起來大約需要100-300個工作日才能完成。就這樣一篇花費將近1年時間才得以完成的文件,最後沒什麼人有興趣閱讀它!」
中國投行的同仁,看出差別來沒?首先,人家計算完成招股書的時間是按每人工作的小時數累積計算的,換句話說,20個人的5天,就是100天!照這樣說,我們中國的招股書撰寫過程可真是漫長,如果再加上報會後的反饋修改,我就已經不想再去計算了。中國投行人員在企業花上三個月半年的時間寫招股書真是再正常不過的過程,因為寫招股書的過程也是解決企業上市問題的過程,問題不解決,招股書就無法定稿。華爾街寫招股書是為了披露,我們不僅是為了披露,還要合法合規。只要我們中國的企業上市都需要滿足證監會制定的各項指標和要求,這個事實就不可能改變,即使最近證監會在審核政策動向問題上說我們在強化信息披露,淡化盈利能力判斷,但是,只要首發管理辦法對A股企業的要求還存在,我們的招股書撰寫過程就註定漫長而痛苦。
接下來,根據《Monkey business》一書中對招股說明書重點章節的描述,我來對比一下中美招股說明書在各部分上側重點的不同。
華爾街招股說明書的第一部分是「總述」,起草人員有75%的時間花在這一部分的寫作上,這部分的目的在於用2-3頁的篇幅濃縮整個招股說明書的精華,讓讀者感覺不到被介紹企業的「平庸」。在中國,這部分對應招股說明書「概覽」部分。我第一次寫「概覽」時找了幾個已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做模板,依葫蘆畫瓢地弄出一份概覽,結果被領導大罵寫得不好。因為我只是把後面「發行人基本情況」、「業務與技術」兩個章節的部分核心內容複製粘貼到了這裡,因此,沒有精鍊地體現出發行人的優勢。我確實寫得不行,可那是因為,我用以做模板的招股書太差!我後來發現,有些國內投行人員寫「概覽」時就是這麼糊弄事兒的,而我自己,要是沒有領導點醒,恐怕也會這樣糊弄下去。但通常來說,中國投行人員不會在這一章節上花太多的時間,根據中國證監會的審核重點,我們在招股書中最關心的章節包括:發行人基本情況、業務與技術、管理層討論與分析。在中國,除了新聞記者用來爆料、投行人員用作業務學習之外,同樣很少有人去閱讀招股說明書,我們成天說中國要降低新股發行市盈率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你見那些中小投資者打新股之前去閱讀招股說明書嗎?哪怕是風險提示部分?
至於「風險因素」部分,在華爾街這是律師的最愛,他們起草這部分內容的目的是為了起草免責條款。最近,Facebook招股說明書的風險因素部分在中國大火,我們看看華爾街的投行人員如何解讀「風險因素」部分:「一位年輕的律師想出了一個非常狡猾的策略。風險因素的描寫中最好應廢話連篇,致使讀者會因為讀不明白而最終放棄閱讀全文的興趣;這樣,投資者很可能會忽略掉其中那些重要的風險描寫。」感覺上和中國的招股說明書也沒差是不是?
其實,如果說有區別的話,以我的個人之見,一方面是因為在華爾街,中介機構一旦受到處罰,責任將非常之重,因此他們有動力更加全面地進行風險披露以保證在最壞的情況下求得免責的機會;另一方面,國外的上市不是審核制,不需要像中國證監會一樣滿足各項審核標準,因此他們不必擔心過分的披露會導致企業出現IPO審核風險。因此,只要風險的披露不足以嚇退機構投資者,他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在這一章節中為自己在發行過程中的忽悠設定一些風險控制和保障條款。
所以,我們光學facebook的風險因素章節寫法而不注重中外IPO發行制度的差別是起不到應有作用的,當然,我們也很容易看出,前些日子中國證監會提出「提倡和鼓勵具備條件的律師事務所撰寫招股說明書」與效仿facebook不無關係,中國的律師切莫以為招股說明的全部章節撰寫工作就有可能由律師包攬了,IPO過程中實際的工作量分配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接下來值得一提的章節還有「管理層對公司財務狀況及經營效益之分析與預期」,對應中國招股書中的「管理層討論與分析」。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向我們指出:「代表性財務數據部分已經將數字扭曲重塑後轉移了讀者的注意力,並向投資者展示出公司的最佳狀態」,「公司方面藉此為自己所犯的錯誤申辯,為自己的成就而大肆鼓吹。」與華爾街投行類似,炮製「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過程像是根據那些數字比率和趨勢的變化,玩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通常情況下,不可能有任何一家公司的財務數據看起來完美得就像財務教科書上的「範例企業」,中國企業生存環境的險惡導致了這些數字有時不可避免地留下一個難看的走勢,投行的工作,就是在會計師的配合下讓這些潛在的財務風險看上去大而化小、小而化了,最終得出該企業「螺旋式上升」的樂觀結論。由於我們A股的IPO審核長期以來非常看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因此,這一部分財務數字的分析解釋工作相比華爾街投行更加困難複雜。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試圖掩蓋真實的財務問題,製造虛假的財務表象就難上加難。
最後一個問題,作為一種「說明書」或「建議書」性質的專業文字,撰寫人員的文字駕馭能力到底重不重要?
在華爾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他們有專門的「文字處理部門」對這些文件從格式到內容表述進行潤色;其次,在華爾街,這種文字上的專業性和文件形式的考究,代表了一種專業機構的態度。「作為銀行助理,如果文字創作和整理能力較高的話,無論男女,至少可以在華爾街風光四五年。」
中國投行的招股書,近一兩年來被廣泛關注的是其中的低級錯誤,這與我們沒有專門的文字處理校對部門有關,中國的投行人員需要自己處理這些「雜務活兒」。至於文字內容本身,我以為,即便不追求文字的簡潔明了,甚至表述專業而不失優美,至少應該意識到文字表述對審核人員閱稿過程的潛在影響。
經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現,通常而言,冗長而啰嗦的招股說明書更容易給審核人員暴露相對多的企業潛在問題,從而導致沒完沒了的反饋質疑;用詞的準確度或者說一些程度副詞的選用,也會導致媒體對該公司風險問題的不同性質的解讀;而過分的溢美之詞同樣會導致審核人員對整篇招股書真實程度的質疑。這些文字上的問題,都能構成對一家擬發行上市公司上市過程不同程度的傷害。有些時候,反倒是那些言簡意賅不亂分析的招股說明書成功通過的概率高些。就這樣,有些企業莫名其妙的就被投行一些文字駕馭能力不好的員工給拖苦了。
區別五:華麗麗的路演
鑒於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華爾街的投行人員有機會週遊世界,甚至利用工作之便走遍全球。今天,我們中國的投行人員也有這樣的機會了,拜證監會所賜,現在如果一家IPO的公司有海外的子公司或工廠,出於盡職調查的要求,中國的投行人員以及律師、會計師有機會出差到海外子公司所在的地方去盡調,通常是企業買單。當然,名額有限,沒準兒只有保薦代表人有這種機會。萬一你有幸參與,大可不必太高調。有次吃飯,一個律師在飯桌聊天時興沖沖地說:元旦我去歐洲玩一趟。當時桌上只有我知道那是因為我們投行和他們所合作的一個項目需要去荷蘭子公司盡調,只好在心裡偷笑。
要是你碰到一個在華爾街做過投行的人向你大吹特吹其在世界各地出差旅行的事情,你應該看看《Monkey business》中所說的:「很多年輕的銀行助理一提起出差或旅行都會感到不舒服。整天都得不停地趕飛機、打計程車,或抱著很重的狗屁文件,攜帶的行李中沒有一樣是自己想要或需要的。」「要經常核查語音信箱里的留言,坐在飛機上也得工作。平常人坐飛機時感到的不適和時差等,助理們都得在不耽誤工作的前提下自行克服。」現在你還覺得華爾街投行免費的出國旅行機會是種享受嗎?
《Monkey business》的作者羅爾夫在書中向大家描述了自己在歐洲各地旅行參加一個垃圾債券發行路演的經歷。在這個項目中,主承銷商是高盛,而羅爾夫所在的投行是聯合承銷商之一,因此,他們只派了銀行助理這樣級別的人參與路演。
在中國,承銷商的地位也分三六九等,全面負責主要工作的當然是主承銷商,在有些大項目中,你會看到聯席主承銷商三家左右,這些通常是靠著各自的關係資源各顯神通,在項目中地位相對均等的承銷商,不過鑒於各家的工作人員通常也不能完全一起工作,有時還是以一家為主導,其他家輔助工作。再下來還有副主承銷商和分銷商,這些承銷團成員的地位就大大低於前者了。很多時候,之所以有這些承銷商的存在,是因為中國證券法規定,公開發行人民幣5000萬元以上(實際可以理解為發行5000萬股以上),必須由承銷團承銷。於是,要是一家券商幸運地接到這麼一個大項目,在發行時,就不得不找其他券商來加入承銷團的名單。而實際上,由於在中國,股票的銷售從來不是難題(公開增發等特殊項目除外),副主承銷商和分銷商並沒有太多銷售任務和包銷壓力,坐等收錢就可以。當然,這種白給的便宜也拿不上幾個錢,主承銷商的收入以千萬元為單位計算,分銷商的收入僅能以萬元為單位計算。當然分銷商就不可能參加什麼路演了,我從事資本市場工作那年承攬了二十幾個分銷項目,每次都是文件來文件去,有時連企業的主營業務是幹啥的都沒搞太清。
如果你所在的投行作為保薦人和主承銷商負責的一個項目即將路演,從前,我就可以直接恭喜作為項目成員的你說:修成正果了,等著發獎金吧。現在,隨著媒體監督和公眾舉報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如果你曾經在之前的盡調和招股書撰寫過程中犯過懶,我勸你還是保持適度的樂觀為好。
那年C投行負責的一個項目過了會,項目成員開始整理招股說明書封卷稿,當時招股書里寫了一句「預計明年可承接的合同總金額為2億元左右。」封卷時投行人員和企業擔心有可能做不到這一點,於是直接把這句話刪了,沒告訴會裡的預審員。等到路演結束,詢價完成,發行工作卻突然被證監會叫了停。原因就是有人舉報說該公司最後發行時披露的招股說明書與之前的版本相比,少了這樣關鍵的一句話,因此,原來的招股說明書涉嫌虛假陳述。於是C投行被要求進行核查和解釋,當然,最終他們收集到足夠的證據,了解到明年可承接的合同總金額可達1.9億元左右,才度過了這一難關。
更加知名的一個例子則是去年證券市場上臭名昭著的勝景山河。路演結束,發行價也已經確定,按照慣例,在公司股票即將於深交所上市的前夜,他們舉行了隆重的上市酒會。後來的事情就是,據說酒會當晚公司高管就被要求向會裡說明造假上市的情況去了,曲未終,人已散。事情來得太突然,連交易所都沒準備好,據說第二天開市的時候,原本在交易所顯示屏上已經留好位置的勝景山河股票行情,只好被用一塊黑布遮去。
如今,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情況下,本來就沒有多少定價話語權的投行資本市場部更有可能讓你直接來個發行失敗。三天路演結束,得到的結果竟然是nothing。那麼只好調整價格再來一次,夜長夢多,誰都不喜歡在發行環節多費功夫。
在中國,一次華麗麗的路演通常在京滬深三地舉行,企業的主要高管和投行的保薦代表人需要在連續的三個工作日分別在這三地與機構投資者代表進行交流,力圖說服他們給出一個較高的發行價。所謂的投行人員「奢侈」的工作狀態只可能出現在這一階段。路演的酒店,那必須得是三地金融核心區最好的五星級啊,要是哪個小氣點的老闆選了個相對不夠面子的酒店(儘管也是五星),可別怪路演提問環節和中午吃飯的時候基金公司的研究員不給你好臉。
路演的第一部分通常是介紹企業和投行參與路演的代表,以便路演結束後研究員們上來換名片時可以略去那些打醬油的投行人員,直奔目標。第二部分是企業代表介紹公司情況,這是最最無聊的環節,通常台下的各路研究員都在忙著上網看行情或是寫自己的報告。第三部分是問答環節,對企業有興趣的研究員會提出一些「善或不善」的問題,企業高管如果是個忽悠高手,這就是抬高發行價的最好機會;如果相反,這就是一個痛苦的「見光死」場景。最後路演結束,派發完給各家研究員的小禮物,企業和投行資本市場部還可以趁著中午吃飯的時候對一些重點的研究員敲敲邊鼓,透露些企業未來的「利好因素」,甚至我們會安排自己公司仗義的研究員會在席間吹捧兩句,營造一種公司股票「炙手可熱」的氛圍。
最後一天路演中午結束後,當天下午就是各家機構投資者密集報價的時候。日前公眾媒體上爆出有很多基金經理和機構投資者負責報價的主管不滿投行資本市場部在報價階段向他們「拉票」,要求他們報高價。說實話,作為承銷商,希望股票發得高是很正常不過的反應,華爾街投行也不例外。也許中國資本市場的某些工作人員表現得有點沒素質,要求報高價的方式太低級、粗魯,才招致了這種批評。可是,如果你真的參與過這個環節的工作,你就會知道,坐在電腦屏幕前看著那個詢價系統里不斷有新的報價跳出來,最終這些報價的數量會達到上百家,通過影響幾個機構投資者的報價來影響以全體詢價對象加權平均價格計算出來的發行價參考值,真的是意義不大。更不用說,如果市場整體情況走弱,參與報價的機構就會驟減至幾十家,這時幾乎可以肯定,沒有人會給出太高的價格,資本市場部能做的,就是防止湊不夠法定的報價機構家數導致發行失敗。
在中國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進入到第三輪的時候,作為一個曾經在資本市場部工作過的人,我很想說一句:前兩輪改革政策出台的時候,特別是2010年底實行的第二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我們都以為將會對中國一級市場發行的定價體系產生一些程度較大的影響,不過,每次改革制度實施後沒幾天,我們馬上發現,這些流程體制上的改變真的不足以撼動中國既定的發行審核制、發行價格行政窗口指導、金融工具品種不夠發達導致股票市場系統性風險無法分散等綜合效應形成的中國股市定價體系現狀。要是你看到有媒體報道說2010年的第二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後新股發行市盈率整體下降,超募現象有所減緩,你千萬別信。因為創業板發行市盈率的新高就是在第二輪改革剛啟動後創下的,日後的發行市盈率走低,不過是因為整個市場都在向下,新股也不得不承受這種系統性風險,甚至出現發行失敗。
所以,新一輪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真的會產生巨大效果嗎?我只能說:結合著接下來的市場整體行情變化,咱們走著瞧先。眼下,你大可以直接對我說:「你不懂。」
尾聲
投行工作能有多賺錢?《Monkey business》告訴我們,在投行工作第一年,一個銀行助理可以拿到20萬美金出頭,這真是個嚇死人的數字!當然華爾街投行對銀行助理個人素質的要求,對一個人身心的折磨都超過我們國內投行,他們投行的整體項目承銷及財務顧問服務收入也遠超國內投行。自然,如果在這種國際大投行成為高級職員,其收入狀況簡直不可想像,如果想了解這些人的收入情況,推薦看一部叫做《Margin call》的電影。
在國內,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我們知道了,拿到年薪百萬人民幣以上的保薦代表人比比皆是,不過作為一個有志進入投行工作的無經驗人員,我有必要告訴你其他一些投行人員的「悲慘遭遇」。在成為保薦人之前,如果你幸運地通過了保薦人考試,你會獲得一個頭銜叫做「準保」,然後你就要費勁心機的想辦法讓自己獲得一個在某項目上作為項目主辦人簽字的機會,那是你獲得「不勞也有獲」的保薦代表人身份的重要步驟。
有一次全國各券商資本市場部的代表參加一個論壇,最後一天請來了著名財經人士秦朔先生做演講,他很敬業的講完之後坐在了台下,想聽聽這些資本市場的人們討論些什麼。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個環節是一些進入資本市場部工作沒多久的年輕人談自己對投行資本市場工作的感想。某位準保姑娘在台上情緒激動地花了將近十分鐘的時間大談自己如何在考過保薦人考試後像「打了雞血」一樣各處求領導給自己一個簽字的機會,我當時坐在台下覺得臉上真掛不住——難道我們既不熱愛工作,也不談項目經驗,就只有這點激情可抒發嗎?後來,我果然瞥見秦朔先生悄悄提前退場了。
事實上,在各家投行,有好多早在2008年就考過了保薦人考試的「精英」們,直到現在也還沒有註冊為保薦人,他們多半時運不濟,簽了倒霉的項目上會被否,或者直接撤材料。還有的人,為了能簽到一個馬上上報的項目,直接跳槽去了別家券商,結果在那邊是個新人沒人罩著,簽了倒霉項目繼續被耽誤。那年,有個長相很爺兒們但名字有點「娘」的投行人員因為參加保薦人考試時資歷造假被撤銷保薦人資格,自那以後,證監會對保薦人考試時不符合參考條件的情況審核從嚴,又導致有些投行人員不能註冊。蹉跎了這些年,所謂的百萬年薪還只是鏡中月水中花。
撇開這些不談,單靠在投行做項目拿獎金掙錢也絕非那麼容易的事。「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話一點兒也不假。我的一個朋友研究生一畢業就進了投行,前三年做的項目居然一個也沒有發出來,到了年終發獎金的時候,鑒於他們公司沒有部門平均獎,他拿到的獎金連投行中後台人員都不如。當然,相反的傳說也有,據說有個姑娘畢業進了投行就趕上了某國有銀行上市項目,結果第一年就拿到了30萬的項目獎金。所以,那些問我投行能賺多少錢的朋友們,讓我如何回答你呢?不如讓我反問一句:你覺得你自己一向運氣如何?
我的個人經驗是:急功近利通常沒有什麼好結果。要是你一心想著賺大錢,對賺大錢沒有幫助的事兒你就不幹(譬如保薦人考試你就發奮去考,寫招股說明書你就胡亂湊和),通常我只能根據你得到的結果判斷你的運氣較常人如何。但人生是一場長跑,就算你在這一階段佔得先機,誰知道別人不會在下一階段勝過你?看著那些不在投行工作的朋友每年有固定的假期去旅行,可以早點找到意中人、花多時間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而你只能看著或期待著銀行戶頭上的數字增長得快一些,你真的覺得有限的人生你豐富體驗了嗎?
不過,我仍然要向那些在投行堅持工作了多年同時還一直兢兢業業的人致敬。對於投行工作,或者任何一份工作,我只能說:盡你所能做好它,關注這份工作本身,關注這份工作帶來的體驗是不是能豐富你的職場人生,你才可能成為一個成熟並受人尊敬的職場人。很多附加的東西只有在我們不過分在意的時候才可能順利地得到。
------------------------------------------------------------E n d---------------------------------------------------------------------嘗試回答一下吧
1. 金融、證券、銀行,投行區別到底有哪些?
金融是行業的統稱,包括了後面的證券、銀行和投行。通常而言,一切涉及到價值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交換的工作都是金融。
證券你的意思應該是證券公司吧,主要是涉及有價證券,比如股票、債券為對象的公司了。
銀行不解釋了。
投行在國外應該是我國證券公司的位置,但在國內一般特指的是證券公司里的投行部,廣義上的投行也指所有的證券承銷部門,比如固定收益部,場外市場部之類的。
2. 無論投行,證券公司,銀行,交易所,工作氛圍優劣和人際關係的複雜程度有無共性?如果有,以什麼因素分類?中資、合資、外資?地域文化? 如果沒有,各個領域又有什麼不同?可以具體到例舉某一家機構。
這個問題比較宏大,我從風格和個人的位置兩個方向來說明吧。
一是風格,券商裡面大部分都有國資背景的,但很多企業的風格偏外企,有些風格偏國企。最偏外企的應該是中金了吧(我猜的,不對請指正),比如頭銜上,搞Analyst-Associate-VP,而普通國資背景下國企風比較濃的一般都是普通的級別,比如經理助理啥的。而具體的大券商和小券商會有區別,有些會很激進,員工淘汰率高,業務擴張兇狠,記得某國內一流券商的老總 在開宣講會的時候就說過「我們是合法的事情要做,不合法的事情修改法律也要做。「公司的風格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基層人員的業務風格。
二再說個人的位置吧,你舉了那麼多公司沒法一一了解,但總的而言,前台後台分的還是很明確的。國內的投行怎麼工作的,知乎上有很多介紹了。但總體而言,離錢越近的崗位,即越所謂前台,就越不會計較所謂考勤啦之類的東西。但券商的後台,乃至人力啊什麼的,如果風格偏國企一些,那就跟其他的非金融企業沒啥大區別了吧,就是一個坐班的工作而已。前台一切靠錢說話,但壓力也很大,如果業績好與不好,整個部門跳槽或者被砍掉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與其區分公司類型,不如區分崗位類型。
頂級投行,你指的是外資頂級投行么?建議不要考慮了,你是頂尖的人,你就不會問這些問題,你不是頂尖的人還能進這些公司,我都不敢想像你的家庭背景。你現在問這個問題,屬於」我想上北大好呢,還是上清華好呢?「不是說你沒這個水平,而是你達到這個水平以後,可能會發現,頂級投行的選擇已然不是你的最優選擇了。
如果可以選擇,是從一間不算差的公司做起,還是直接進入到自己能夠到的最高的地方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呢?投行這一類,除去大眾口口相傳的金錢回報(not for junoir )和精力的投入,與其他行業和機構相比,到底能給新人什麼? 如果沒有升級,也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走或留對以後的工作的利害?
這個你沒給具體的職位我也沒法說,總而言之,對於券商而言,能去總部不去營業部,這是肯定的了。能對機構,不對個人。銀行也是類似吧,就怕很多銀行都沒有應屆生直接去總行的機會了。
當然,如果你要磨練一下自己另說了。
我之前的一個回答,供參考:
金融是什麼?金融就是錢的兩個方面,有人有錢,需要投資,這就金的部分(手裡有金子啦 ),有人缺錢,需要找錢,這就融的部分,金融的本質就是創造出工具,比如股票、債券等,讓資金能夠從有錢的手中流動到需要錢的手中。
所以金融行業基本上就是由投資和融資兩大分支構成。投資一般又根據投資標的不同劃分為很多細分領域,如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商品投資、地產投資、股權投資等,每個細分領域又可以繼續細分,比如股權投資又可以分為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PE投資等。開展投資業務的金融機構有很多,包括資產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和商業銀行等。和投資相關的崗位一般分為前、中、後台,前台包括投資經理/基金經理、研究員、交易員等;後台包括資金清算、貨品結算和會計核算等;中台包括風險控制、法律合規等。
投資當然需要專業技能,比如估值能力、財務分析能力、行業分析能力等,但是僅有專業能力還遠遠不不夠的,投資相對影響因素較多,是科學和藝術乃至人性的結合,而且每個人適合的方法也不同,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最後形成一套自己的投資體系。這套體系可以是量化分析,也可以是基本面的價值分析,每個人都有不同,都可能獲得成功。
融資又分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主要是商業銀行開展的各類貸款業務。當然現在還有很多類似的小額貸或者P2P貸款都是這一類。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業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經主導了金融體系,因此發展時間比較長,發展也比較完備,分工更加細緻,從吸收存款到發放貸款,中間有很多個環節,很多人在商業銀行存貸這個鏈條上工作 ,有點像工廠里的流水線,只不過不是集中在一個生產車間而已。
直接融資就是發行股票或者債券等進行融資,就是所謂的投行業務,一般國內的券商、外資投行和商業銀行都有相應的投行部門從事此項業務,國內的商業銀行目前還不能從事股票承銷。說到這兒我想說一下,金融機構可能包括不同的金融類別,比如商業銀行有做間接融資的(信貸部門),也有做投資的(金融市場部門),還有做投行業務的(投行部門) ,證券公司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大家選擇金融類工作的時候應該首先看工作類別,然後再確定去哪類機構,如果反過來可能會造成定位不清的情況。
投行業務基本上都會參照一個業務流程,都會有相應的監管規則,這個過程當然需要一定的專業能力,特別是財務分析能力和估值能力等,但是同樣是不夠的,因為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利益體,從發行人到監管機構,到會計師事務所/律所等中介機構,到各級承銷商,再到投資者等,需要進行大量的溝通協調工作,這方面的能力要求就特別突出。
當然,還有一類的工作貫穿到投資和融資業務之中,就是銷售,包括機構銷售和個人銷售,有一些銷售機構獨立出來,就是所謂的第三方銷售機構。金融機構的銷售和其他行業一樣,本質上的能力要求是一樣的,就是取得客戶的信任,但是也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比如產品掌握,金融市場分析和投資建議能力等。好的銷售在收入和lifestyle等方面都非常不錯的。
為了方便大家對上面講解的理解,我放了一個圖在下面。至於什麼工作可以代表金融,我覺得上面這些都可以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否可以做到行業的頂尖,做到了,你就是金融精英,做不到就只是金融民工啦!
金融機構,粗略可分為管理機構和業務機構。
管理機構,國內的一行三會就是啦,央媽,銀監證監保監。
業務機構,銀行(嚴格說是商業銀行也就是常見的工農中建等,主做各種信貸類融資,如流固貸,信用證融資,票據融資等等,輔做各種理財代銷,同業拆借和票據等,也有全能化發展的趨勢,如集團綜合金融服務,承銷債券的投行業務等)
證券公司,主做一級市場的股權融資(股票首發,股票定向增發,也就是投行業務了),債權融資(發債),二級市場(就是流通市場的股市啦)自營資金投資和投資顧問,財務顧問諮詢等等。另外不要對所謂外資頂級投行產生膜拜感,國內的國泰君安,中金,中信才是國內的主力。
保險公司,分財險(如責任險信用險保證險財產意外險等)和壽險(人身意外險等)兩類,以及再保險機構等等。
信託,高門檻業務,100萬以上准入的受託理財業務。
基金,分公募(公開募集)和私募(非公開市場發行募集)兩類,通俗可以理解為是募資後的代理財投資業務。
VC,即風投了,著名業內公司如紅杉資本等等,針對高成長性的創業公司進行股權投資,待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以股權換現金形式退出,目前國內的風投孵化率約在9%不到。
天使投資,在企業剛創業階段,風投進入之前進入,雷軍就是國內的著名天使投資了。
互聯網金融,主要是表現形式不同於傳統形式的金融業務,主要依靠互聯網提供如便捷支付結算功能(微信支付),便捷融資渠道(p2p,眾籌),銷售渠道(如在線賣保險,賣理財基金等),充當新型貨幣(如比特幣)等功能。
手機碼字,粗淺請見諒。
金融是行業總稱,包含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四個大類。就像房地產,包含了住宅、商鋪、寫字樓、酒店四個大類。
金融的字面意思是金錢的流動,或者說是資金的融通。它的作用是:
1.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比如我有多餘的閑錢,但是沒地方投資,你有好的項目,但是沒錢,那麼你找我借錢,我有了利息收入,解決了資金閑置問題,你也得到了錢,有了發展的機會;又比如你急於買一件商品但是工資還沒發下來,手裡暫時沒錢,信用卡就派上了用場,通過支付利息懲罰,將未來的收入貼現);
2.轉移或者分散風險(比如買保險,用確定的小損失來避免不確定的重大損失;再比如某個項目風險大,但是一旦成功了回報率很高,少數投資人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就可以眾籌,參與的人多了,一人出一點錢,同樣能滿足資金需求,項目也得以進行);
3.作為交易媒介、使市場潤滑順暢(比如貨幣的存在統一了商品的價格單位,避免了物物交換帶來的不便);
4.發現標的物的真正價值,並提供流動性(比如二級市場的多空雙方博弈,在很多人看來是不產生價值的罪惡,實際上他們共同決定了金融商品的價值,對市場的引導促進了資本的良性發展,否則垃圾商品貴,優質商品便宜,市場就亂套了,激勵機制就不起作用了);
證券則是金融資產的總稱,包含了股票、債券、基金、銀行票據等等。就像房地產里的住宅,包含了公寓、洋房、別墅、商住等等。
證券的字面意思是有價格的資產憑證,只不過目前貨幣和交易都電子化了,你的股票賬戶上的持股、國債都是一組數據,不像過去是紙質的券,可以讓你感受更明顯。
銀行是資金存貸的信用中介,起到的就是金融作用里的第一條:比如你有閑錢需要賺點利息,就存進銀行,這些錢就變成了銀行的債務,他們通過專業化的評估選擇貸款的對象賺取利差,這就把債權人和債務人聯繫起來了。而這個風控能力是非專業的大眾不具備的,貸款資金的規模也是單一客戶不具備的(傳統銀行就這個功能,現在的銀行有更多新的功能比如代銷理財產品、兌換外匯、資金託管、配合央行穩定金融體系等等但是核心離不開上述功能)。
投行是投資銀行的簡稱,在國內叫券商(比如美國的高盛,大摩和中國的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投行的職責是資本運作相關的一切業務(併購收購、上市承銷、二級市場交易、風險投資、定向增發),比如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雙方利益如何分配,股權轉換如何定價、相關的法律有哪些約束,如何執行,都需要專業的投行團隊去做;再比如承銷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投行需要合理的定價確定融資額度,包裝企業以便更高價格賣出去,如何走納斯達克的流程,提交哪些資料、安排路演、Ipo儀式都是有講究的。
簡單地講,投資銀行就是為資本服務的中介。是最高技術含量,接觸的客戶層次最高的服務業。至於你單獨提到的投行(券商)招人的問題,這取決於你競爭的職位,銷售類的客戶經理/投資顧問起點較低,一般對學歷和專業沒啥要求,會說話、有客戶資源比啥都好。櫃員之類的辦手續的要求也不高。剩下的跟資本運作相關的崗位要求都很高,學歷、畢業院校、專業性、市場經驗都屬於考核範圍,非名校學生要進入就很難了。至於氛圍、文化,就是狼性,團結而拚命,否則你進不去,進去了也遲早被淘汰。如果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新人,別想太多,能進B級券商幹個喜歡的崗位也沒必要非往AA級券商擠,當然,首選肯定是(中信、國泰君安、華泰、海通、申萬、招商這些最高級別的,額外提醒一下:2015年中信證券高層集體違規之後,被證監會下調到只有BB級,有可能對Ipo承銷等業務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其規模和平台還是最高的之一,自己慎重選擇)。我比較建議你把問題拆開,問得稍微大眾化和清晰一點,這樣容易吸引更多關注者和回答者。這些問題放在一起實在需要一篇論文才能回答。
我理解金融是資產和資金的總稱。證券是將有形無形的資產進行量化後的交易市場;銀行是將國家發行的錢幣發放到市場同時也回籠資金進行借貸工作;投行是針對產業或行業進行專項投資並收取相應利益並承擔風險的機構。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證劵(股票,債券等等) 保險(層出不窮的保險公司)銀行(各大銀行) 現在又有 信託 再有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未來中國的金融5大門類都包括我前文所述。區別在於行業類別,模式,相關內容,當然其監管部門也有細微的差別(不過都是銀監局下設的)
1、金融是一大類行業的總稱,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私募等諸多細分子行業。
2、銀行是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金融機構,一般經營存貸款及理財服務。
3、我國的證券公司主營業務一般包括股票經紀、新股發行承銷(IPO)、賣方研究、資產集合管理、自營投資等5大類。
4、投行是外國對證券公司的稱呼,對應我國的證券公司;但外國的投行允許混業經營,如美銀美林既有投行業務,又有銀行業務,目前我國的證券公司還不允許經營銀行、信託、基金等業務。
金融包括的太廣了,證券和投行其實是一個東西,簡單的說可以把他理解成賭場,人家開場子,你來賭一賭,風險自負,收益當然也全拿走。銀行就像存錢罐,是你存錢的地方,很安全,但是肯定也發不了財。美國之前把投行和銀行分開,就是為了把存錢罐和賭場分開。但是也有後遺症,投行一般沒有什麼資本,離開銀行後本身抵抗風險的能力就很弱。
呵呵呵。頂級投行在中國招新人么?鳳毛翎角吧 不用把自己和那些人做對比 不在一個層次的比較
題主更新一下自己的背景吧。針對你的背景回答一些必要的問題。因為有些問題實在沒必要說。
比如,投行如果不是清北復交也沒必要去思考那麼多。
交易所不是你能進的,等等。
金融行業跟其他不一樣,很看重背景。
共性就是 底層永遠賺不了錢
關鍵點是:你的條件能進哪個行呀。
1.金融
金融的字面意思是金錢的流動,或者說是資金的融通
它的作用是:
1.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比如我有多餘的閑錢,但是沒地方投資,你有好的項目,但是沒錢,那麼你找我借錢,我有了利息收入,解決了資金閑置問題,你也得到了錢,有了發展的機會;又比如你急於買一件商品但是工資還沒發下來,手裡暫時沒錢,信用卡就派上了用場,通過支付利息懲罰,將未來的收入貼現);
2.轉移或者分散風險(比如買保險,用確定的小損失來避免不確定的重大損失;再比如某個項目風險大,但是一旦成功了回報率很高,少數投資人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就可以眾籌,參與的人多了,一人出一點錢,同樣能滿足資金需求,項目也得以進行);
3.作為交易媒介、使市場潤滑順暢(比如貨幣的存在統一了商品的價格單位,避免了物物交換帶來的不便);
4.發現標的物的真正價值,並提供流動性(比如二級市場的多空雙方博弈,在很多人看來是不產生價值的罪惡,實際上他們共同決定了金融商品的價值,對市場的引導促進了資本的良性發展,否則垃圾商品貴,優質商品便宜,市場就亂套了,激勵機制就不起作用了);
2.證券
證券則是金融資產的總稱,包含了股票、債券、基金、銀行票據等等。
證券的字面意思是有價格的資產憑證,只不過目前貨幣和交易都電子化了,你的股票賬戶上的持股、國債都是一組數據,不像過去是紙質的券,可以讓你感受更明顯。
3.銀行
銀行是資金存貸的信用中介
起到的就是金融作用里的第一條:比如你有閑錢需要賺點利息,就存進銀行,這些錢就變成了銀行的債務,他們通過專業化的評估選擇貸款的對象賺取利差,這就把債權人和債務人聯繫起來了。而這個風控能力是非專業的大眾不具備的,貸款資金的規模也是單一客戶不具備的(傳統銀行就這個功能,現在的銀行有更多新的功能比如代銷理財產品、兌換外匯、資金託管、配合央行穩定金融體系等等但是核心離不開上述功能)。
4.投行
投行是投資銀行的簡稱,在國內叫券商(比如美國的高盛,大摩和中國的中信證券、國泰君安)。
投行的職責是資本運作相關的一切業務(併購收購、上市承銷、二級市場交易、風險投資、定向增發),比如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雙方利益如何分配,股權轉換如何定價、相關的法律有哪些約束,如何執行,都需要專業的投行團隊去做;再比如承銷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投行需要合理的定價確定融資額度,包裝企業以便更高價格賣出去,如何走納斯達克的流程,提交哪些資料、安排路演、Ipo儀式都是有講究的。 簡單地講,投資銀行就是為資本服務的中介。是最高技術含量,接觸的客戶層次最高的服務業。
一個券商客戶經理的視角
券商:和大家一樣,懷著無限的憧憬和希冀去了某大券商,毫無疑問,在學歷貶值的今天,即使是211學校畢業的我,本科也就是在地區營業部做一個老老實實地客戶經理,倒不是覺得客戶經理不好,而是對我來說太難,換句話說,我能力不夠。下面具體來說說券商客戶經理那些事
券商的客戶經理跟字面意思一樣,就是跟客戶打交道,自從零幾年銀行駐點模式開始建立以來,銀行渠道一直就是券商積累高凈值客戶展業的一個重要渠道,而各個券商會根據自身營業部發展情況,選擇重點合作的銀行,樓主所在的營業部即和地區的興業銀行有著緊密的合作。
那麼客戶經理在銀行主要做什麼工作呢?客戶經理會根據駐點支行的要求幫忙開展業務,例如引導客戶辦卡、修改客戶信息及其他業務等。
那麼客戶經理的來源是哪裡呢?客戶經理屬於券商員工,自然工資由券商發,但不同的券商有不同的標準,比如有的券商剛開始給你的職位試用期客戶經理,那你不用擔心,除了底薪和提成以外,還會有五險一金的繳納;而如果你是經紀人,那可能就慘了,雖然有著高的提成比例,但多數券商的經紀人是底薪很低或者沒有底薪的,但是營銷高手和有特殊資源的忽略這點吧。客戶經理的提成來自哪裡呢?其實客戶,經理更大的任務是在銀行進行開戶,而提成也就來源於開戶的數量和資產的引進。所以比如你有著天生的營銷技巧和親和力,加上一點點資源和運氣,在這一行可以做的風生水起不是沒有可能。
客戶經理在銀行辦業務的同時,為自己公司拓展客源,所以多數情況下其實是在銀行協助客戶辦理業務,然後同時開展自己的業務。有小夥伴可能會問,銀行為什麼會同意呢,這不是在搶客戶嗎?其實並沒有,證券賬戶的三方存管的開立使得銀行和券商的關係變得緊密起來,當客戶股市受損,想轉出來時,多數也就會轉到綁定的三方存管的銀行卡上,此時股市受挫的客戶可能會傾向於購買銀行的理財或者基金產品,所以其實在這一方面銀行和 券商相當於互補的關係,客戶從事股票等投資選擇了券商,但萬一受挫或者說不想再操作也就會把錢綁在綁定的三方存管的銀行卡上。所以其實銀行的內部指標中就有三方存管這項指標。
至於我對客戶經理的理解,我覺得其實客戶維護要大於開戶的重要性,因為經驗來看,很多有價值的客戶都是從原有客戶轉介紹過來的,所以客戶經理要想獲得穩定持續的高收入,學會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實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選項。
如果同學有過硬的學歷(清北研究生或者國外著名學校留學生)背景建議去券商總部,雖然加班經常,但是待遇也是非常優厚,券商平均工資居高不下,總部同志的高薪水平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開始進的營業部,起點就比較低了,建議有過硬的學歷背景的同學直接進總部。
銀行: 其實從我的理解來看,銀行業務在移動支付如支付寶、微信等的興起的衝擊下已經開始衰落,很簡單的數字可以對比,三年前銀行支行的櫃員年薪可以高達十萬,有多不少,因為業績在那裡,而如今的銀行業錢荒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沒錢很多業務尤其是賺錢的業務都很難開展,那麼沒業績,底下的員工也就沒那麼高的收入了,現在普通櫃員收入也就在七萬左右了,業績壓力和微薄的績效成了銀行員工的普遍現象。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銀行系統也是有很多分類的,比如就拿一個支行來講,銀行分為前面的運營人員(櫃員、主管、理財經理等)、財務和客戶經理(小微客戶經理、大企業客戶經理等)所以支行里真正到最好拿到錢多的是客戶經理,他們進來大多有些資源,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年薪二十萬應該並不少見。這只是支行,還有分行和總行,另外銀行也有商業股份制銀行和傳統國有銀行之分(四大行),所以還是那句,有硬學歷選擇高的起點分行或者總行,否則就努力拓展客戶做業績吧~
有想交流的同學可以加群305616340,一起交流~
首先,講一下銀行:
屬於體制內的,現在年輕人比較抵制,
證券,太籠統,但是你把投行部單獨
拎出來,我就把證券理解為營業部了,
營業部如買房中介,可以賺很多,
兩級分化,
投行應該是level最高的,
但是還是建議先去四大鍛煉一下,
然後最好是研究生。
簡單說,
銀行負責存錢,積累資本。
證券負責錢生錢。
投資、保險負責護錢,保證我們存的錢和錢生的錢不因為我們自身的風險比如健康,意外,而發生損失。
頂級投行在國內招新人的標準是什麼。
內資券商主要看三個方面:
學校學歷,頂級券商類似於中信 海通 廣發這些,一般都會要求清北復交優先,最差也得 是雙985,海歸的話 常春名校 英國G5 這些,比較挑專業排名。
實習經歷,倆到三段的券商前台實習,實習經歷最好能跟未來申請的崗位有很強的相關性,比如想申請IBD,那最好在IBD實習過多次或者有四大審計的經驗,申請的行業研究部的,最好有工科背景的實習,另外行業研究,諮詢公司的實習 也是可以彌補的等,其他崗位申請的也是可以參照相關性原則。實習的公司title越大,信用背書效果越強,當然實習也不能一步登天,之前什麼實習都沒有過,立刻就可以去中信IBD實習(關係戶不談),也不現實,最好一步一個腳印,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利用每個假期時間,多接觸些崗位,實習至少可以判斷自己不喜歡什麼崗位。海歸可能比較尷尬假期時間跟國內衝突嚴重,而且人家海外,回國實習不是那麼方便,所以能在留學本地找到實習最好,若不行,最好在出國之前將實習經歷補充完全。
證書,無外乎就那麼幾個,FRM CPA 司考 CFA等,基礎的證券從業資格證是必須的,不然就算申請到了券商的校招崗位,也是沒有辦法在券商工作的,所以最好在上學期間考完。
要想進頂級投行,學歷方面是必須要過關的,研究生是必須。
專業選擇方面,券商的包容性相對比較強,限制不是太多,當然太冷門的專業也是絕對不可能的,比如考古之類。一般比較比較偏好的是理工科+金融,或者財會類+金融,金融+金融,這種模式,也根據不同崗位要求來決定。
文末給自己打個廣告,創業做了一款幫助大學生求職的公眾號,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哈「海螺實習內推」 ,有職業規劃問題或者實習需要都可以來問問神奇的海螺~
金融是行業的統稱,包括了後面的證券、銀行和投行。通常而言,一切涉及到價值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交換的工作都是金融。證券你的意思應該是證券公司吧,主要是涉及有價證券,比如股票、債券為對象的公司了。銀行不解釋了。投行在國外應該是我國證券公司的位置,但在國內一般特指的是證券公司里的投行部,廣義上的投行也指所有的證券承銷部門,比如固定收益部,場外市場部之類的。
微交易招商,招會員單位
分析的很多不錯的的觀點
推薦閱讀:
※行長逼做註定處不良的貸款,如何自保?
※為什麼很多人想去銀行工作?
※存款減少,貸款增加說明什麼問題?
※有什麼好看的銀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