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樂器時是內心充滿感情,還是應該一絲不苟的注重技巧?
卸腰
絕大部分的樂器演奏都是完全不需要注意所謂的「感情」的。作曲家通常會把曲子的表現方式清清楚楚的作為一項技巧明明白白地寫在譜子里。
大師級的演奏家通常會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來演奏,而對他們來說「技術」已經不是需要注意的東西了,也就是說他們可以「想怎麼彈就怎麼彈」。交響樂團的指揮對一首大型作品也會有自己的理解,在排練的時候會引導樂手按照他的理解來演繹,而樂手本身同樣也是不需要帶什麼感情的,按照指揮家的指導方式去演奏就ok。
所以如果樂手在糾結「重感情」還是「重技術」,絕大部分原因是譜子乾脆就沒讀明白,因為全面而完整的技術演繹就已經可以把感情表現出來了。
有種情況呢,都不是。
比如演奏爵士樂,其實無處不在體現品位(taste)。
這個品位不是要比高低,這實際上是一個如何融合各種「材料」的個人化選擇。
舉個例子,拿12 bar blues來講,和聲上例如turn around, whole step, passing diminished, tritone substitution, 25 quick switch, extension color, bird changes, shell voicing等可選擇的修飾方法很多,其中還可以相互結合;如何選擇,何時選擇,在哪裡選擇,這體現的不是情感,雖然也體現了技術,更多還是體現了品位。
這只是和聲,那還有更加變化無窮的solo與groove,即興中如何設計更多的是體現了演奏者本身的思想。
差別定義個體。
情感可以共鳴,技術可以複製,但思想。
思想獨一無二。謝邀。練習的時候全是譜面,一樣樣做好。表演的時候把練習的成果好好地呈現。自己玩的時候看心情,想表現啥就表現啥。
難道技巧不是用來表現感情的?
技巧沒到一定程度,在演奏時是根本不可能有機會表達內心情感的。就算你心裡波濤洶湧,可你手上有的技術都表達不出來,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是在對牛彈琴……但其實就是你技術好差,根本表達不出來
別問我幹啥的,專業敲了三十年三角鐵,哈哈哈內心充滿感情,並且一絲不苟地注重技巧
舉個例子:
如果你要朗誦,但裡面有些字不認識,或者讀起來磕磕巴巴的,那還怎麼能朗誦好呢?
先把譜子捋順,然後再說感情與技巧的事。
另外感情與技巧並不是衝突的。
不明白為什麼要將它們對立起來。內心注重感情和注意技巧不一定對立吧,有時是兩者結合,有時不能兼顧就選後者吧,畢竟熟練才能讓聽眾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縱然技巧很重要,但感情也不能完全忽視。舉個自己的例子,第一次考皇家三級鋼琴時我就是只注重技巧而沒放心思在感情上(老師也沒教過我彈琴還要注意感情),拿到評分紙也看不懂考官的評語(都是英文而且字比較潦草),老師給我解釋的,每首曲子分數是及格了,但是並不高,其中有個理由就是沒有彈出感情(老師說考官被我嚇到了,怪我沒有用感情,但她又沒說過,我也是無語了),死氣沉沉的,沒有彈出精髓。
所以之後彈曲子我多多少少也有注意這點,理解這首曲子的主旨和背景,要怎樣的氛圍什麼的,雖然考的時候緊張到多多少少沒充分彈出感情,但還是會盡量一試,把曲子彈活,讓它聽起來更生動有趣。我是吹竹笛的。我吹笛子的時候,如果有某些技巧不熟練,我一心只想著怎麼把技巧演奏出來。技巧都熟練了,我認為自己真的進去了藝術作品表達的世界,也許就是自己的內心吧。
有愛的話……
去學架子鼓2年就知道辣
我用吉他彈奏出來每一首歌,都是帶著感情的。如果你讓我只注重技巧,那我可以開個培訓班,而不是自己彈得爛但是每次都是自己的情感。
簡單來說,這不是一個並存且擇優問題,而是一個因果問題
基本功沒練紮實之前,其他都是瞎扯淡
技巧是表達音樂的基礎=_=
看情況吧,連基礎還是一絲不苟的好,基礎紮實了怎麼也得加感情的,這樣你以後熟練了感情就不是阻礙你的一個因素了,因為你已經習慣這樣演奏。
首先要練好技巧吧。但更重要的肯定是情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