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但我發現有好幾次都是孫悟空在勸導唐僧,然後唐僧或頓悟或沉默是為什麼呢?

我第一次讀西遊記原著,暫時還沒讀完。正讀到四十三回。但我不太理解的一點是,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但我發現有好幾次都是孫悟空在勸導唐僧,然後唐僧或頓悟或沉默是為什麼呢?孫悟空在菩提老祖那裡待了七年,這期間肯定多次臨聽菩提老祖的教導,又在天宮侵浸多年。他肯定知曉非常多的事理與規則,這很正常。但唐僧的設定是他的師父,又是得道的高僧,被眾人推舉出來面見聖上的。
但是唐僧作為師父不僅沒給過孫悟空教導,還經常不信任他給他惹麻煩。也可能是因為我沒讀完太武斷了,但就是覺得怪怪的,反正就是不太理解吧,能解答一下嗎?


悟空和唐僧的師徒關係, 是一種身份,而不是真的傳授關係。

悟空自幼修道,菩提祖師座下各大門派都修習過,也證得大道,有了金仙之體。所以無論是法力還是理論水平,肯定不是唐僧這個俗世和尚能比得上的。

就算唐僧是金蟬子轉世,在到靈山脫去凡胎之前,他都只是陳玄奘而已。

所以悟空身為護髮大弟子……sorry……護法大弟子,除了要守護唐僧的身體,還要替唐僧除心魔。

最早悟空給唐僧除心魔,就是殺六賊,手段粗暴簡單,不僅沒有得到唐僧的理解,反而導致了師徒關係破裂,悟空也使性子跑了。所以才惹來了觀音傳緊箍咒。

所以後期悟空也學會苦口婆心來通過語言開導唐僧。

而且,說白了西遊某一角度看,就是個世情小說,而且是世情小說里偏官場文學的一種。有人覺得用辦公室哲學解釋西遊團隊庸俗,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幾千年的官本位社會,文人們的最高理想無非就是「學的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西遊記的作者不管是誰,又怎麼能逃脫官場政治的影響呢?

所以,把唐僧解釋為有背景的空降領導,悟空是有前科的辦事幹員,兩人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古代的官員和師爺,名為主僕,實為盟友,東主不必賢於師爺,因為他自身的身份已經夠決定性作用了,而師爺也不必藏拙,因為他是真的要靠本事安身立命的。


唐僧做猴子的師父,並不是因為他懂得更多啊……
人家只是有救命之恩而已……


我再貼幾段,直接檢索心經,找到悟空與唐僧的對話:
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凈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你莫生憂慮,但有老孫,就是塌下天來,可保無事。怕甚麼虎狼!」長老勒回馬道:「我當年奉旨出長安,只憶西來拜佛顏。舍利國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尋窮天下無名水,歷遍人間不到山。逐逐煙波重迭迭,幾時能彀此身閑?」行者聞說,笑呵呵道:「師要身閑,有何難事?若功成之後,萬緣都罷,諸法皆空。那時節,自然而然,卻不是身閑也?」長老聞言,只得樂以忘憂。
———————————————————————————————————————————
」行者笑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記得。」行者道:「你雖記得,還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說了,心凈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差錯些兒成惰懈,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隨我去。」那長老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
———————————————————————————————————————————
行者道:「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心經》忘記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經》是我隨身衣缽。自那烏巢禪師教後,那一日不念,那一時得忘?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行者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三藏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
悟空在遇到唐僧之前,在人世間尋找仙緣,先是在南瞻部洲遊離了八九年,又在西牛賀州遍訪多時,在塵世中學人禮,學人話。
見到菩提後,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材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偶爾還有菩提祖師登壇講經,原文提到猴子聽到妙處手舞足蹈,起點不比唐僧低。
猴子未出世前受日月精華兩萬多年,厚積薄發,同時悟性驚人,原文中離菩提傳授長生妙道到趕出方寸山也就五六年,這段修行已經能讓他大鬧天宮。
以上所見,猴子能開導唐僧很正常,本身境界就不必唐僧低。
因為欺天罔上,凌聖偷丹,犯下滔天罪孽,猴子缺個翻身洗清罪孽的契機,這個契機就是西天取經,就是唐僧。
在真假悟空之前,唐僧有時的所作所為真令人心寒,心疼猴子。
唐僧除了是如來弟子轉世,更受妖精歡迎,女妖精青睞外,取經路上論悟性,毅力哪點比得上悟空?
但猴子需要他,他就成了猴子師傅,與唐僧水平何干?
貼一段我最喜歡的話:
」行者道:「你自幼在山中吃人,你曉得有兩樣木么?」八戒道:「不知,是甚麼木?」行者道:「一樣是楊木,一樣是檀木。楊木性格甚軟,巧匠取來,或雕聖象,或刻如來,裝金立粉,嵌玉裝花,萬人燒香禮拜,受了多少無量之福。那檀木性格剛硬,油房裡取了去,做柞撒,使鐵箍箍了頭,又使鐵鎚往下打,只因剛強,所以受此苦楚。」
再貼一段取經結束時:
三藏懊悔道:「是我們怠慢了,不曾看顧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蓋天地不全,這經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應不全之奧妙也,豈人力所能與耶!」
我喜歡這個猴子。


我們從小看西遊,對唐僧和孫悟空的關係都認定為師徒這一顯性的關係。然而,從不同維度看,兩人亦有師徒倒置的關係。這一點就是題主困惑所在。

唐僧怎麼成了孫悟空的師傅呢?悟空本因他的罪惡被囚於五行山下。由唐僧幫助重獲自由。取經的本意也就是為了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他一路陪同,是出於一份承諾,於是歷經磨難終不放棄。取經的主角是唐僧。

為什麼會有師徒倒置的角色轉換感呢?從作品中確實可以看出許多跡象,比如悟空的本領高強,一路降妖伏魔都靠他。還比如悟空在一路上都扮演著一個引路人的角色。唐僧幫助他從五指山逃離得自由後,悟空一直陪伴唐三藏的取經路程,哪一次前進不是由悟空探路呢?說得最多的是讓他師傅坐著不要亂跑,他去化緣探路,離了悟空,三藏寸步難行。再如,看過作品的同學都能感受到悟空對三藏的精神引領,充當了三藏的精神導師,讓三藏肉體離西天越來越近,靈魂也步步登堂。比如看作品80回,悟空對三藏說「師傅,你常以思鄉為念,全不似個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心憂,古人云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等
為什麼悟空能夠參透這些呢?悟空是心猿,它既指躁動不安的心理,又指心神本身。悟空是整個取經隊的精神導師。

除此之外,思考唐僧和悟空關係,還類似父子關係。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悟空對這樣一個心理也是認同的。從唐僧方面來說,唐僧啰嗦教導孩子,也就是教導作為猴子的悟空性格中的暴戾,急躁等諸多缺點。除了作為父親的勸導,也還有關懷,比如聽到悟空被妖怪吃了,他悲痛地喊一句「徒弟」就暈厥過去了,儼然愛子不幸去世般痛苦。從悟空方面來說,有對唐僧父親角色的認可。一路上對唐僧照顧得無微不至,非常體貼。即使受不明是非的唐僧驅趕,在得知他遇難時仍急急趕去搭救。看那妖怪說「你好不丈夫啊!既然受了師傅趕逐,又有什麼面目來見人」。行者道「你這潑怪,豈不知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你傷害我師傅,我怎麼不來搭救他?」 綜觀西遊,實在有太多處聽悟空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了。二人基本可以以「父慈子孝」形容之。

其實再大膽一點想,兩人還有類似夫妻關係。一路扶持,相依相伴,同甘共苦向西天前進。不過,我沒有將兩人看為是同性戀哈,只是做個比喻。若這樣可以理解的話,悟空代表陽剛和力量的男性角色,而唐僧則是柔弱需要被保護的女性角色了。

以上僅供參考。


論出身唐僧是金蟬子轉世,悟空隨之去的是西天如來處,唐僧出家投入佛門的時間早於悟空,在如來這邊唐僧的地位肯定更高。這是一個佛教體制內的角色。

從佛教的叢林制度,出家僧人的角度來說,孫悟空是和唐僧在人間走,在人間唐僧是師父,這是一個社會角色。

悟空原本是妖,作為一個原本享受天庭工作人員編製從屬於園林綠化部門的桃園管理所所長,違反天庭條文,被剝奪政治權利。刑滿施放後,收入唐僧門下。所以級別上悟空已經沒有級別了。

悟空明顯是年齡到了,級別沒到。你三十歲出頭到某處任處長,副處長干到五十歲還是副職。你還是要叫一身老張,凡事還是要聽他的。


唐僧當師父只是因為他是孫悟空的恩人。


推薦閱讀:

孫悟空在五行山500年不用去洗手間嗎?
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後每個妖怪都能拿動,為什麼?不是很重嗎?
孫悟空被封斗戰勝佛後,在西天的地位如何?

TAG:西遊記書籍 | 孫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