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動物城》和《頭腦特工隊》哪部動畫更優秀?

前兩天去影院看了迪斯尼出品的《瘋狂動物城》,確實誠意滿滿。但看見豆瓣高贊評論說遠超超能陸戰隊和頭腦特工隊,難以認同後者。
希望聽一聽各家之言,是的我就是來挑起戰爭的。


作為電影,頭腦特工隊強。Zootopia配得上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而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配不上頭腦特工隊。
MTC上,Zootopia目前78分,Inside Out 93分。爛番茄Zootopia新鮮度99,Inside Out98,但是Rating上Zootopia差了將近一分。Zootopia的影評分數應該還會有波動,但是和Inside Out保持一定差距是肯定的了。
很多覺得Zootopia比Inside Out強的人,在評價這兩部電影的時候,都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情,那就是這是兩部電影!所謂新穎、創意、技術等等這些因素應該是評價的細節而不是主體。Mad Max橫掃了技術獎,它就比spotlight好嗎?哈利波特的世界觀構建的夠大吧,它就應該得最佳影片?所以歸根到底,要看的是這兩部電影到底講了什麼樣的故事,以及講得怎麼樣。
Zootopia的核心,其實就是好萊塢的類型片,一個警匪合作的犯罪喜劇。這個故事內核已經在無數的電影里出現過了。動物城整個龐大的世界觀、各個動物的特性和細節、主角的人設和性格,其實都是為這個主線故事所服務的,而把這些細節當做Zootopia的核心來評價它,完全是本末倒置。雖然披上了動物的外衣,但是主角的性格、故事的橋段,你都可以在類型片中找到它們的影子。所以迪士尼其實就是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它講得很好。而講的好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歸功於世界觀、技術等等。
Inside Out實際上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Riley在搬家後經歷一系列情感波動,最後在父母幫助下適應的故事。一個是樂樂和憂憂在頭腦里不小心迷路、「探險」、最後回到控制台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非常簡單,但是,這兩個故事的結合高度自洽,在此基礎上展現了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甚至已經不用去提Inside Out在心理學科普上將佔據一個特殊地位,這個故事本身的結構足夠讓人嘆為觀止了。
所以我的感覺是,Zootopia的故事很容易講,挑戰是能不能講好,而迪士尼把它講的很好。Inside Out的故事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講,而皮克斯不僅把它講出來了,還講得很好。
至於有回答說Zootopia可以拿奧斯卡最佳影片和原創劇本的提名,甚至原創劇本拿獎,我只能說太樂觀了,提名的可能性都是0,更不要說拿獎了。Inside Out有這樣強大的劇本,也只是拿到原創劇本的提名。Zootopia在劇本上只是一個普通的已經被講爛的故事,實在沒有任何競爭力。Inside Out剛出來的時候在外媒的口碑真的是爆炸了,所以對於最佳影片的提名才有那麼高的呼聲,最後還是可惜了。而Zootopia相比之下就……Zootopia如果在去年,輸給Inside Out是肯定的。即使沒有Inside Out,連Anomalisa都難說能贏得下來。明年奧斯卡的最佳動畫長片的提名肯定是有了,獲獎也是有很大機會,只要不要出現類似Inside Out這樣開掛的作品。


《瘋狂動物城》更迪士尼,《頭腦特工隊》更皮克斯。二者口味不同,指向不同,創作團隊更是大相徑庭,導致最後的作品都屬美式動畫頂尖,但卻是兩個很大程度上相反的方向。

先簡單說說迪士尼吧!(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 注意不是迪士尼總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而是迪士尼總公司旗下專門負責動畫片創製的動畫工作室(下文除了明確說「迪士尼總公司」的,「迪士尼」三個字都是指W.D. Animation Studios)。這個動畫工作室歷史悠久(1923- ),是華特·迪士尼本人親手創立,可以說是美式動畫電影的開創者、宗師和龍頭老大。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1928)出自這裡,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37)也出自這裡。隨後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動畫都是華特迪士尼公司主導的。
悠久歷史、光榮過去給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帶來了什麼呢?在上世紀90年代,著名的《獅子王》、《小美人魚》等動畫出自這裡;然而,在動畫三維化的浪潮中,迪士尼工作室沒有太多的好作品;似乎在皮克斯工作室的衝勁之下,迪士尼更像是一個技術精巧的老師傅,在講故事、製作二維動畫、把住美國傳統觀眾的脈門等問題上,老師傅都很擅長,卻不像年輕人那樣富有「創意」
總結迪士尼工作室將近100年的創作過程,它曾為我們帶來太多經典的二維動畫,卻在上世紀的最後五年有些失卻了自己的地位。然而,2002年迪士尼動畫工作室易主、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總公司收購之後,情況漸漸發生了改變。

再簡單說說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s)。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前身是盧卡斯的電腦動畫部,1986年成了Steve Jobs的公司,2006年被迪士尼總公司收購。這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首先,皮克斯的創製是基於三維動畫的,它一出生便是一個「三維動畫」體系之內的公司;另外,收歸Jobs之後,皮克斯的創作從短片開始,很大程度上是第一批三維電腦動畫電影的開創者,這也賦予了他們實驗派的屬性——1987年他們就製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三維動畫短片Luxo Jr.(是的是那個檯燈的小短片!)
Pixar-Luxo Jr
在製作了一系列短片、動畫、企業標識之後,1995年皮克斯製作了電影史上第一部三維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 。而在之後,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總動員」電影,都是皮克斯製作、迪士尼總公司出品的;直到2006年,迪士尼總公司收購皮克斯,二者的平等合作關係宣告結束。
總結皮克斯三十年來的創作過程,它事實上是一個典型的「當代公司」。小型的創意團隊、無科層的組織模式、創意第一的創作方法……這導致它迅速取代了迪士尼工作室,而成為了美式動畫獨一無二的品牌。而皮克斯不斷地在實驗動畫、短片上的投入,也讓自己時刻保持新鮮血液。如果說迪士尼工作室是個老師傅,那麼皮克斯大約就是個年輕人,思維新奇、想法更加超越

時光到了2006!老師傅和年輕人終於被同一個鋪子僱傭了——迪士尼總公司。2005年底老師傅就已經推出了自己的三維動畫電影《四眼天雞》(Chicken Little),並在隨後以幾乎每一年的速度推出一部三維動畫長片,但在影響力和口碑上都沒有太大的突破,直到2012年。
而年輕人·皮克斯則在收購後的兩年內先結束了《賽車》和《美食》兩部總動員的工作,接下來推出了自己充滿「皮克斯」特色的《機器人瓦力》和《飛屋環遊記》!這是兩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在動畫技術、電影性、劇情特色、人物刻畫、動畫概念上都完全超越了同期的老師傅·迪士尼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們都在題材、創製等各方面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實驗性和突破性,機器人瓦力的無台詞、廢土、機器人主角;飛屋環遊記的老人主角、童話性、死亡主題、那段著名的蒙太奇……

可以說,哪怕被同一家鋪子僱傭了,老師傅和年輕人的創作思路依然不同。迪士尼總公司給了皮克斯相當的自由,讓它繼續自己富有前瞻性的動畫創作;而老師傅·迪士尼則在繼續努力地在動畫技術、動畫電影性等方面下功夫。
終於在2012年左右,在皮克斯進行多方面探索和回顧(《玩具總動員3》、《勇敢傳說》、《怪獸大學》)的時候,迪士尼工作室有了第一部被稱為「像皮克斯」的作品《無敵破壞王》(Wreck-it Ralph)。這部動畫出色地運用了世界觀工具,把一個二次元的故事講得相當不錯;而在動畫技術上,迪士尼也挺了過來,完成度相當不錯(類似於《長發公主》這樣的作品都是迪士尼的追趕之作啊!)當然,雖然許多觀眾評價這一部像「皮克斯」,它依然骨子裡非常「迪士尼」;傳統的價值觀、極其好萊塢的劇作模式、大團圓的整體結尾等等,都是迪士尼所依附的傳統美國觀眾的菜。

因此,迪士尼在皮克斯休整期間連續推出了《冰雪奇緣》、《超能陸戰隊》,前者在動畫技術、商業影響力、乃至隱含的女權思想上都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後者則是與Marvel公司的合作,「大白」享譽世界。而這期間,年輕人·皮克斯則在閉關準備搞一個大新聞。

於是在2015-2016年,我們迎來了《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與《瘋狂動物城》(Zootopia)。(我去終於拐回來了)

所以可以想見,《瘋狂動物城》的萌系設置、老套劇情、主流的政治批評、大團圓結局,甚至是人物形象設計都是非常迪士尼血統的。我們都可以感覺到Judy與Elsa、Anna的面容類似;而迪士尼也承認Fox是來源於Robin Hood的設計的。而它之所以(在我國)受到這樣高的評價,一方面與政治批評確實掛鉤,另一方面則是這種萌系設定、高概念世界觀恰好滿足了我們心中一個巨大的G點。而事實上這個政治批評基本上依舊是美國傳統主流觀眾的一貫思潮而已。
《頭腦特工隊》則明顯是皮克斯在閉關兩年後搞出來的大新聞,在心理問題、相關對照、概念性人物設計、超高概念世界觀、話題突破、前瞻性結尾上都是非常皮克斯的。將外部衝突內化,內部衝突外化,是劇作上的巨大特性;整體世界觀在外部窄化、細化,在內部寬闊化,也都是整體導演設置的創性。整體劇作的特性也是在滿足故事基本理論的同時,盡量避免了傳統好萊塢風格。
我們其實可以說這樣一句話:把政治與傳統好萊塢故事結合再放到萌的不要不要的動畫電影里,聽起來就很「迪士尼」!把心理問題與個人情感外化、具象化再放到明亮愉快的動畫電影里,聽起來就很「皮克斯!」(有許多人覺得《頭腦》像短片,《動物城》像好萊塢犯罪大片;太對了!皮克斯可不就是短片出身么,迪士尼可不就是好萊塢傳統公司出身么)

所以事實上,我認為《頭腦特工隊》與《瘋狂動物城》在各個評判角度都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判結果;因為兩者的根本特性上就完全不同。就像老師傅和年輕人做出來的兩樣東西;或者兩個家庭生出來的兩個孩子,從頭到腳可能都是不同的;兩者的方向也是不同的。

最後,就個人而言,如果非要說一個感覺的話——我還是支持《頭腦特工隊》,因為從動畫電影本體來說,它實在太棒了,電影史級別的。《瘋狂動物城》我也很愛,但在心中還不是那個級別。么么噠。


Zootopia讓我大笑,inside out讓我落淚。
笑和大家一起笑,哭是和自己對話。
前者滿足了我的社交需求,而後者是一場豐富人格的無與倫比的體驗。


個人是這麼看的:

*關於可安利度
我覺得如果以老少皆宜和受歡迎來說,動物城比頭腦強很多,簡單說動物城的合家歡成分更多。
很喜歡影評經常出現的那段話「成年人看人情世故,青年人看夢想,孩子看動物。」
動物城反應的共鳴點沒有頭腦那麼溫情,但是看點分散有看點分散的好處,影射和捏入的梗也更多,如果叫我給一個好幾口人一起包場看電影的大家庭推薦的話,我會選擇動物城,因為動物城更合適。
所以動物城得到如此高的票房並不是冤枉事兒。
頭腦不失好片子,但是好東西未必適合所有人,比如頭腦在國內票房比較慘淡我覺得也是很大方面因為這個,頭腦我覺得是內涵相較於動物城更集中分布的作品,更值得對生活有一番回味和看片子把思考性放在更高位置的觀眾(並不是批判動物城不適合思考),而且心理學梗並不是普通觀眾人人都樂意去嘗的東西。

*關於創意度
這個方面大約頭腦更勝一籌,畢竟情緒擬人方面相比動物類更少出現於作品,我覺得就創意而言,動物城更接近於「整合」,因為動畫業里以動物為主角和賣點的作品何其之多,動物城的強悍在於整合了幾種元素「動物本能」「現實」「影射」,再把世界觀系統化和合理運作起來之上。
不知道有沒有聽過「著魔實境」類題材的說法,動物城和哈利波特都是屬於和現實沾邊豐富但是依舊有狂想的作品,但是魅力很多也在於和現實接軌的那部分。
頭腦則更天馬行空,提出了很多新的創意概念,比如記憶軌道,核心記憶,抽象思維區等等,頭腦的世界充滿更多相對比較新穎的狂想,所以個人才判定為創意元素高於動物城。

*關於「人物」塑造
這點盛讚動物城。
只能說二者的模式相距甚遠,頭腦因為是「情緒元素」,所以角色塑造相對單一,我覺得頭腦是個人物搭配世界來看的故事,而動物城是個由動物構成一個世界眾生相的故事,頭腦側重展現世界,世界推動劇情,動物城則是側重展現人物,人物推進和展現世界。
相比之下一個大腦里發生的故事和一個世界發生的故事一起拎出來說,一個大腦和一個人為核心驅動的世界,終歸還是小了點兒吧:)
不服也不得去服了,看這滿屏幕的兔子和狐狸。
這點動物城贏的不虧,頭腦也輸的不虧的,因為都是魅力所在。

*關於「共鳴」
我覺得任何文化表皮和設定表皮之下的,都是有一個叫做共鳴的東西所支撐著的,我覺得二者的共鳴性是無法比較的。
因為都是美好而刺痛的共鳴,和人生必經的成長體驗。光說立意和共鳴的話,個人不負責的說更傾向頭腦一點,大概因為我還不是社會人吧,哈哈。
順便感覺頭腦的配樂特別能帶動情緒,聽到樂樂的主題音樂覺得整個人都心情愉悅了。

最後提一下超能陸戰隊吧,我覺得超能比起以上兩部大概只能算是前兩位的肩膀,超能更像是一隻大白獨霸屏幕撐起來的故事,不過裡面日本現代文化里積極的一面和歐美現代文化結合起來的設定我喜歡的緊:)

――――――――――――――――――――
寫了個誰也沒偏袒的友好評價,結果合著跑我評論區都快掐起來了,莫名躺槍,心態鬱悶,關閉評論,我不知道你們的心態是不是不分個高下不戰個痛就不叫回答,如果是這樣那請便,發表意見請自己在題目下擬定回答,對著我說也沒什麼意思。
下面的頭腦無腦捧動物無腦黑我給刪了,都是優秀的作品,捧一個踩一個的這種態度也是無聊至極。


我是來對所有人唱反調的,意在提供偏門思路,而不是針對問題給出回答。

一個大前提:所有的數學模型不僅僅是一種科學理論產物,同時也是我們每個人思維判斷的本質。只是未經訓練的思維和感情沒有可靠性和穩定性,會在缺失條件的情況下進行腦補,並隨喜好和立場肆意亂動各種參數甚至雙重標準、形式亂套、隨意丟棄信息、比較沒有可比性的東西,僅此而已。

中心思想:這是一個缺少條件的提問,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得出任何答案都不過分,所以得出的任何答案,都沒有對錯問題,只有王八綠豆看對眼問題。所有答案對其他答案的辯駁力其實都是零,所有表面上的邏輯對抗本質都是喜好性認同和話語權比拼爭論的唯一意義,是展現參與者的口才、文采甚至人緣,反而和所爭論的問題毫無關係。
那麼缺失的條件是什麼呢?是權重係數。它從最初的數據採集,到最後的整合判斷,全程到處都是。這也就是很多人持「蘿蔔白菜」態度的原因。這個東西如果由提問者給定,那麼答案才有可比性。如果由回答者給定,那麼這就變成了一個話語權問題。奧斯卡就可以「你愛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你不信我管你去死」,而剛起步的小電影節,則會絞盡腦汁取悅儘可能多的提問者,以謀求話語權的提升,邁向「管你去死」的境界。
為什麼會有權重係數這麼個東西?要先從其他條件說起。


一,主觀喜好和情感共鳴。
這恐怕是很多答案確定偏向性的重要原因。然而以此為評判標準的時候,會遇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也是每個回答者自己都會心虛的加上「個人觀感」定位的原因——每個人的人生體驗都是不同的,因此一部電影註定不可能對所有人都有均等的共鳴度。一個沒有跨城市搬過家的人,很難理解Inside Out中失去了熟悉的一切,面對環境的巨大落差,萊麗劇烈而又深刻的情感波動。而一個沒有遠走他鄉從底層工作做起的人,也很難體會Zootopia中朱迪下班回家,一天工作不順,面對惡劣居住環境和縮水胡蘿蔔,連廣播音樂都在打擊你的孤獨、無助和苦澀。
所以說,個人的共鳴體驗,根本無法描述一部電影的優秀程度。它只和你個人的觀感有關,只要看的人不是你,你的體驗會瞬間失去評判意義。
但是你的體驗是不是完全沒有評判意義?不是。它的意義在於為電影的共鳴廣度和深度提供統計數據。
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整合,我們可以由三個基礎數據(共鳴觀眾類型,共鳴觀眾數目,共鳴深度)獲得三個量。一,這部電影能引起共鳴的觀眾數目,占觀眾總體數目的比例。二,這部電影能引起共鳴的觀眾類型,占所有觀眾類型的比例。三,這部電影引起的共鳴的深度,在不同觀眾類型上的分布。它們各自都可以繪製出一個圖像。
這些數據只需要加上一個條件就可以比較了——三個量的價值權重。有了這個權重,我們就可以建立綜合模型或其他什麼東西,最終得出一個價值分數。這個分數,就是此權重標準下,此部電影的共鳴引起度。
現在你沒有給我任何的權重係數,而且誰都看得出來這兩部片子的整體偏向有很大偏差,你到底要我怎麼比較啊?你連比較的方法都不給我,就跟我直接要結果,那是不是我怎麼胡謅,你都要信?
顯然不是。所以,所有人都只能得到「想看的答案」和「不想看的答案」而已,而答案之間沒有絲毫的辯駁力,最終只能歸結到「你喜歡就好」。
有人說那不對啊,至少電影好壞我們還是分得出來的呀?
其實你真得分不出來。如果題中這兩部片子各自都認認真真號稱自己是恐怖動畫片,要用恐怖動畫片的標準看待,你評來試試看啊?不會有人認真地說「史詩級大爛片」的,我們只會說「陰差陽錯」或者乾脆是「炒作」,因為給定的標準嚴重不符合你想要看到的標準,你完全無法接受,根本就不會真的拿來用,而是把人家否定掉了。
好壞的標準,都是各人自己定的。只不過由於我們的三觀相似,趨同性很強而已。


二,主題立意和表現技術。
說白了,這兩項就是「講什麼樣的故事」和」把故事講成什麼樣「。它們的產物是表達效果。
立意,是創意凝結出的最終成果,同時也是單一量決定論的重災區。立意和共鳴存在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它同樣不是一個一維的量,而是一個二維的量,它也是同時由深度和廣度組成的。對於優秀的前者,我們稱其為「深刻」,對於優秀的後者,我們稱其為「宏大」。這兩者根本就不存在互相壓倒的問題。很多深刻的立意,把一個關鍵的辭彙解構得極為徹底,讓人看過之後有一種被人一刀捅進腦子裡的感覺,股股涼風灌進去,不由得打個寒顫。而有些宏大的立意,甚至沒有給出任何探討和答案,一個問題引發另一個問題,層層牽扯羅織,一個巨大的社會整體若隱若現,最後組成了一張讓我們無法掙脫的迷思巨網,以至於好幾天都精神恍惚,表現近似於腦震蕩。
然而你要我比較誰更優秀?你連權重係數都不給我,我連個圖都畫不出來,我除了說你喜歡就好,還能說什麼?
很多判斷似乎就默認了深度的係數是1,而廣度的係數是0。不是不可以,但是這種判斷結果完全沒有和其他係數取值結論的可比性啊!
不僅如此,我們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主題立意到輸出概念的轉化率,也即「觀眾能理解多少」。而這個轉化率,是由表現技術決定的。它包括敘事的節奏、描寫的手法、人物的塑造,也包括三維模型的建立、毛髮的渲染、光效的演算法,乃至於放映的載體、畫面的大小、音箱的分布。
當主題立意得分很高,然而轉化率不高的時候,會出現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叫好不叫座。很多腦內天線略不敏感的觀眾根本接收不到那個立意的優秀,看完之後收穫了一臉的茫然,那你立意再高有什麼用?接受大暴死的結局吧。(順帶一提,局部性的叫好不叫座,是屬於上面主觀喜好的部分的。特定文化群體對這個就是沒感覺沒共鳴,共鳴類型佔總類型的比例就降低了。)
而反過來,當主題立意其實沒那麼高,然而轉化率突破天際的時候,人們會有一種被點透得淋漓盡致的感受,這種感受是會帶來愉悅感的,甚至會出現所謂「過度解讀」。當極端情況下出現大面積過度解讀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如同看待魯迅那樣看待這部電影,以至於連當初力所不及的地方,都轉化成了留白的藝術。這不是一種錯誤,這是表現技術的極度成功,這部電影當之無愧。
所以畫面的重要性並沒有那麼低,只不過在現在的技術下,畫面已經不足以成為沉浸感的瓶頸,觀眾很難因為畫面差而齣戲。但是,好畫面絕對是可以加分的,它有些時候甚至可以通過引發劇烈的感官和情緒體驗,生生為立意憑空變出一個額外的闡釋角度。
此外還有一點——轉化率不僅可以如上所說超過百分百放大立意的成績,還可以是負的,讓整個表達效果和主題立意完全相反,讓整部電影南轅北轍,越用力,越凄慘。只不過表現技術如此之爛的電影,不會有人給它被做出來的機會。事實上,除非主題立意高到宇宙真理級,這個轉化率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觀眾就已經瘋了。而等到真的抵達負值,觀眾就會開始完全把它看作奇葩神劇,看作吐槽爆點,看作熱門話題。不管看作什麼,反正不是藝術作品。因此,所謂「有立意就好,表達過程和手段不重要」的觀念其實適用性非常差。
所以說,主題立意的水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表達效果的上限,但並不絕對;而表現技術的水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表達效果的下限,也並不絕對。
然而現在有一個問題。在大多數時候,作為表達效果的兩個因素,主題立意和表現技術在評價電影的時候卻特別容易被割裂處理,以至於「劇情黨」和「畫面黨」幾乎快要進化為兩種存在隔離的不同的生物種群了。(其實劇情中的描敘手法也是表現技術,只是大多立意夠好的影片,很少出現描敘手法的大缺陷,所以劇情最後往往掛鉤在立意上,立意不好經常被描述為「劇情俗套」。)而一旦從表達效果的層次上看問題,我們就會立刻意識到,這兩種極端的出現,恰恰說明這二者並非割裂,而是兩條坐標軸的關係。我們判斷好壞的依據,其實是圍出來的面積。這是劇情黨和畫面黨能夠成功分化出現的前提條件。他們是在同一模型形式下,採取不同權重係數的兩類人。
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建立表達效果模型的思路了。在立意深度、立意廣度兩條軸的基礎上,加入理解轉化率作為第三軸,計算體積即可得出最終分數。
如果你真的有耐心看到這裡,你會立刻意識到我接下來要說什麼——你連權重係數都不給我,我連個圖都畫不出來,我除了說你喜歡就好,還能說什麼?
而一旦一場辯駁建立在「你喜歡就好」的基礎上,輸贏就只好看誰更能說更煽情了。


三,歷史意義和發展定位
這一部分其實很少有人會想到。有關前者,想到的人往往會被別人認為是「超出水平的評判」或者「捧殺」,而後者往往被認為和影片的好壞毫無關係。其實,二者都是行業發展中,每一部電影都必然要面對的概念。發展的需求決定了不同的發展定位,而影片在自己定位上表現的好壞,決定了它的歷史意義。所以,所謂的歷史意義,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對這部影片的評價所濃縮而成的。而當一部電影立項的時候,它所選擇的定位,就已經在影響我們日後對它的評判了。
按照最籠統的分法,電影有兩種發展定位。一是「開拓者」,二是「托舉者」。前者的使命,是儘可能去發掘新的主題立意,新的表現技術,為今後的電影提供新的方向。而後者的使命,是儘可能整合已有的主題立意和表現技術,使它們之間的兼容性走向最大化,為之後的電影提供架構範本。在本題中,Inside Out就是一個開拓者,而Zootopia則是一個托舉者。
這兩種定位構成了電影行業、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最基礎的發展循環。開拓者去發掘新方向,在現有的水平之上建起一些新的柱子。隨後托舉者跟進,在柱子之間補上密實的連接,達成水平的整體爬升。沒有開拓者,托舉者根本就沒有前進的方向;而沒有托舉者,開拓者根本就沒有誕生的土壤。
然而,開拓者的貢獻是顯性的,而托舉者的貢獻往往是隱性的。人們都知道創造新東西,拔高內涵的高度,是偉大的創意。而很少人意識到創造新連接,擴大內涵的規模,同樣是偉大的創意。不存在缺乏創意的好電影。缺乏創意就已經是爛電影了。
可是,我們再次遇到了一個似曾相識的問題。如果你真的有超越常人的耐心,到現在還沒有開始隔著屏幕罵我個狗血淋頭,那麼你已經知道我要說什麼了。
內涵的高度和規模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量。你連權重係數都不給我,我如何告訴你這兩種類型的電影,誰的歷史意義大啊?——當然是你喜歡就好!


什麼?你說你這句話聽夠了?那這句怎麼樣——我喜歡就好!


一些補充:
1.辯駁沒有意義,不代表答案本身沒有意義。讓擁有不同喜好的人各取所需就是意義。
2.奧斯卡不是騙子,是致力於擴大自身話語權,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權重係數體系的機構。我們在近似的社會環境下長大,我們的三觀很大程度上是近似的,所以建立一套接受度比較高的權重係數體系,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奧斯卡永遠做不到沒有異議,因為我們的三觀不僅大多近似,還絕不可能完全相同。
3.同理,電影學術也不是騙局,而是真正腳踏實地在反覆推算和測驗最理想的權重係數體系,力圖讓作品在絕大多數人的評判標準中都做到優秀。不過人是會變的,文化是會變的,因此很不幸,這是一項會持續到人類滅絕的工作。


兩部都很喜歡,蘿蔔白菜很難比
以下是個人看法——
Zootopia看了的第一感覺:好像看見一個非常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容貌、氣質、才華等等各個方面都十分優秀,無可挑剔,讓人羨慕不已
Inside Out看了的第一感覺:好像見了一位十輩子也趕不上的大神

真心羨慕Zootopia的熱度啊,去看Zootopia的時候電影院場次好多,而且也很多大人……去看Inside Out的時候幾乎全是家長帶小孩來看的………………
以及最後說句題外話:我真的覺得這兩部中文名翻譯得都不怎麼樣,特別是頭腦特工隊,什麼鬼啊


看《瘋狂動物城》之前朋友圈一直被它刷屏,看過的朋友都說很好看,甚至有人說這一部已經超越了大白。就沖著超越大白這一點,我抱著好奇心去電影院看了。不得不說動物城確實很好看,看到樹懶那裡整個人都笑瘋了。在看動物城之前我就已經看過了特工隊,雖然特工的笑點確實沒有動物城多,但是它的淚點不遜於動物城。笑點只能一笑而過,但是淚點卻會讓你久久回味。我依稀記得看特工時,看到冰棒從彩虹車跳下,把自己留在記憶廢墟時那種感動,我也記得萊莉最後和家人和好的那種溫馨。有那麼一瞬間我真的以為我的大腦有幾隻小人在操控我的情緒,有那麼一瞬間我總以為電影中的萊莉就是我自己。這就是特工帶給我的,它讓我學會操控自己的情緒,讓我學會珍惜與親人間的感情。


因為這個回答在評論里受到了一些質疑,所以做出了調整,並且要再次強調:這個回答的意思,與其說誰比誰強,不如說這些電影分別在哪些方面更具有挑戰性。
---------------------------------------------------------------------------
我是一個比普通觀眾了解得更多的動畫電影迷,迪士尼以及皮克斯的每部電影,從發布製作消息開始我就一直在跟進電影的製作過程,技術難題,團隊為這部電影都做過什麼研究我比大部分人甚至從業者都要清楚。甚至在某些已經在視效上很成熟的電影中我也挑得出畫面上的瑕疵,而這個回答也是結合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來對比,並非從一個從業者的角度出發,因此覺得我的回答毫無參考價值的可以跳過。
----------------------------------------------------------------------------
畫面效果:恐龍&>動物&>頭腦
電影劇情:頭腦 動物&>恐龍

《頭腦》能入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憑藉的是巧妙的兩個世界的結合,Joy和Sadness路過的每一站都實打實的貼切Riley的心理活動,看似偶然其實不可避免。而《動物》則是通過調查一層一層揭開真相從而獲得劇本強大之說,遺憾的是這個過程建立在種種巧合之上所以難免有些可惜,109分鐘的片長比大部分動畫電影都要多出許多,也給了電影更充足的時間去填補劇情。
電影分鏡:頭腦&>動物=恐龍
簡單的說就是攝影(鏡頭),《頭腦》使用了3種不同風格的攝影鏡頭,固定機位,移動機位,手持攝影,其中最後使用的手持攝影配合《We Can Still Stop Her》對離家出走的緊張感提供了更上一層的氣氛渲染。
電影配樂:頭腦&>恐龍&>動物
《頭腦》直到現在都還能哼出幾首印象比較深刻的曲子,《動物》則是只能靠夏奇拉演唱的歌曲加分,配樂方面印象實在不深。《Bundle Of Joy》《Tear of Joy》《Rainbow Flyer》大家都可以去聽聽看,相信電影畫面會在你的腦中浮現。
電影配音:動物=頭腦&>恐龍
世界構造:恐龍&>動物&>頭腦

其實三部電影的世界觀都非常宏大非常可怕,不過《恐龍》顯然更勝一籌。製作人員做了很多研究,去了懷俄明州的西北部、愛達荷州以及俄勒岡州。藝術團隊從那些宏偉的自然景觀中汲取靈感,同時也留意到了當中的「危險」像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製作團隊分析了由美國地質調查局通過谷歌地圖創建的數字地形圖,記錄下真實的山脈、河流的長度、寬度以及海拔來準確地建模出整個背景世界。而且還在電腦中建模了數百萬根樹木和十幾億的樹葉,來填充整個5萬英里遠旅程的世界。
人物設計:頭腦&>動物&>恐龍
最佳角色:Joy(頭腦)

這一點可以連燈光效果一起說明,細心的朋友會發現Joy身上的燈光效果並不是像一個聚光燈一樣照亮周圍,而是一個小型的行走燈泡一樣,這會給技術上帶來什麼麻煩?製作團隊在電影製作期間已經有了《怪獸大學》的燈光技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大眼怪等人在室內時的燈光效果),但還是駕馭不了Joy這個「搗蛋」的行走燈泡,這是因為在正常的環境下所有的角色,物體的陰影都是固定的,而移動燈泡帶來的改變則是照亮身邊靠近的地方,使周圍環境的光影效果發生變化。
電影細節:動物&>頭腦&>恐龍
超多的彩蛋,超多的人性化設計,耳機,風乾機,小人國,長頸鹿專用飲料運送機,Nick和Judy從高樓中掉落時身上的水花效果,最後的演唱會燈光等等,都是《動物》令人痴迷的原因。
毛髮效果:動物&>頭腦&>恐龍
《動物》相比其他兩部最具明顯優勢的地方就在於此!每隻動物身上的毛髮都是動畫師的勞動結晶!顏色,長短都參照現實世界中的動物製作出來,皮克斯能拿出手的應該是《怪大》而不是去年兩部,即使Riley的頭髮效果是不輸給動物們的,也因為人類鏡頭太少而失去挑戰性。
燈光效果:頭腦&>動物=恐龍
參考上面的最佳角色。
液體效果:恐龍&>動物&>頭腦
《恐龍》這部作品裡,水是電影中的一個關鍵設計,因為Arlo必須跟隨河流的方向找到回家的路。導演想賦予水成為一種「有情感的電流」,會與Arlo有聯繫。當Arlo在水中掙扎時,水是渾濁的。當他享受自然或與新朋友交流時,水會是平靜的,像玻璃一樣。影片中有很多這樣的溝通,導演希望這種設計在表現美麗的同時會潛在著危險。
顆粒效果:恐龍&>頭腦&>動物
皮克斯更新了用於創建電影中雲朵的技術,拋棄了以往動畫電影中使用的 "Sky Matte Paintings『(天空磨砂畫)技術,首次使用 』Thinking Particles『 技術,由數百萬的粒子組成的如照片級別的雲朵。阿洛把點點頂在頭頂上,穿過雲層,沿著山脊奔跑的畫面最為壯觀。
布料效果:《動物》只看一遍沒法注意到,不過想必是動物更具挑戰性,因為電影中的動物與我們人類一樣穿著衣服。順便一提,即使在液體和毛髮已經做得很逼真成熟的如今,布料卻依舊帶給了動畫工作室很大的麻煩。

準備至少三刷《動物》如果有新的發現會來指出的。
目前在個人心目中《動物》《頭腦》兩部作品很難取捨說哪個更好,因為《動物》帶給我的驚喜太多,只是在感情上比較沒有被觸動到而已。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翻閱之前回答過的《頭腦》解析,裡面就有不少關於技術問題的說明。
如何評價電影《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 Vera Pix 的回答


我會回看好多次動物城,卻很難鼓起勇氣再看一次頭腦。

更喜歡頭腦的人也應該明白,就如頭腦里所表達的那樣,sadness永遠比joy更讓人難以忘懷。

zootopia對我而言就是joy,inside out就是sadness。(我是指乍一看,zootopia很多細節是真細思極恐,而Inside out討論的話題其實相對溫和一些)

痛苦使人沉思,但大部分時間人需要快樂。


動物城宣傳的核心價值觀是摒棄種族歧視,坦白說這對於大多數好萊塢片來說,真的是老土到無得再老土的價值觀了,本片在這一覺度上無任何延伸和創意甚至啟發可言。我們再看看這部片子的story telling,就是一個剛剛進城的勇氣爆棚的少女(兔子),在城裡用超乎常人的運氣值(幫助了黑幫大佬的女兒)揭穿了一個大陰謀,中間雖有短暫的幾起幾落,但是帶著主角光環的她總能毫無難度的逢凶化吉,最好解決所有問題,成為城市的英雄。這難道不就是典型的屌絲逆襲么???再來看看這部劇的鏡頭感,活生生就是一部爛透了的荷里活片子,駕駛地鐵搶證據以致地鐵翻車爆炸、一個可愛的愛吃donut的reception(還要不是gay的)、坐著會唱歌的列車第一次進城(順便放幾個煙花)、開著bunny car四處沉悶貼罰單等等,這部戲與其他好萊塢爛片的唯一區別就是,其中全部都是動物,呵呵,沒有別的了。
我是曉松粉,曉松說過:一部偉大的電影要有三要素,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最後就是人和自己的矛盾。大部分電影有前兩點,但是最出色的電影一定要有最後一點,人和自己的矛盾,因為你可以看到人物與其自身的內部鬥爭,從而看到人物的演化,這部分絕對是整部戲最能讓人共情,最扣人心弦的部分。
《頭腦特工隊》通過一個生動的意外:Joy和sadness展開的一段冒險,讓Joy看到了自己過去對sadness的看法的偏差,明白到sadness的價值,而且最重要的是sadness可以給予小女孩的是她自己無可能給予的部分,這讓joy明白到自己不是小女孩的全部,自己過去的想法是錯的。這個就是一個很好的與自己矛盾的表現。
再看看《頭腦特工隊》的story telling,第一個層次是他把人不同的情感化成一個個卡通人物,把虛擬的感情具象化,這是何等突破何等功力才能想像和創造得出來的,反正我是做不到了所以只有膜拜的份。第二個層析,這些不同的情緒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的小女孩的內在世界(又叫內環境),這使得原本混沌的情感忽然變得具象明朗。第三層就是小女孩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即外界),對小女孩內在世界的反作用。這三個層次的交錯以及相互作用,讓整個故事環環相扣,實在是好看至極。
除此以外,《頭腦特工隊》的小角色設置也比《瘋狂動物城》更有深度,bingbong我的摯愛,試問誰的心裡沒有一個bingbong,他們可能早就被扔到記憶垃圾場里,直至這部卡通才被想起。還有family island,vampire island,各種island,又是一個個內心小G點的展現,真的是有趣極了。
相比起《瘋狂動物城》里乏善可陳的水瀨,《頭腦特工隊》各個細位都更真實和值得細味。


當我抱著【你即將看到的是有史以來最好看的好萊塢動畫片】的心態走進電影院,無論這個電影多好我都會覺得不那麼滿意了。所以還是別看影評,先看電影吧。


瘋狂動物城這片子其實是講述了一個種族歧視,生殖隔離和政治鬥爭的美國主旋律警匪片。
頭腦特工隊比較像一個溫和的童話故事。
前者披上可愛的動物外皮就能變成一個全年齡動畫,後者是一個能讓小孩子看完後問媽媽:「我腦袋裡也有他們嗎?」的溫柔動畫。
我是覺得瘋狂動物城比較好看啦,全片賤賤的nick最後投個直球讓我個直男都覺得有些盪,單純直率又非常有毅力的judy也是給剛步入社會的人相當的代入感。
都是抱著輕鬆的心態來看的話,作為一個二十多歲的成年人我是更希望看到更符合自己口味的片。
你說一樣是子共向,pokemon的動畫我是能看個十幾集不放棄,但是陀螺啥的真的一集都遭不住。
兩者間的差別差不多就是這個感覺吧。

說了一堆廢話,我直接發表觀點了。
要我說的話,瘋狂動物城適合帶妹子,頭腦特工隊適合帶孩子。
我沒孩子。
我在追妹子。
所以我喜歡瘋狂動物城。


動物城的執行製片人是 拉塞特啊 皮克斯大boss


1080p - 知乎專欄
敘事深度上,《頭腦特工隊》;技術娛樂上,《瘋狂動物城》。都是頂級的動畫電影,從不同角度評價,可能更準確。

《頭腦特工隊》的故事非常棒,太棒了,讓人忍不住去想像,電影背後有個做了多少功課的編劇團隊。
很難再找到如此有深度的動畫電影,溫情有餘,思考更深。它在心理層面的挖掘擱在整個「故事類型電影」中,都不遜色。
如何評價電影《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 你如何評價 X 建議大家直接看這個問題, @張俊傑@周不潤 等作者做了翔實分析。

《瘋狂動物城》,是即使心理陰暗、最毒人壞,都很難去批判的完美。其技術之頂級精鍊,娛樂埋點的四平八穩,不出錯的跌宕敘事…都堪稱絕佳。
推薦:《瘋狂動物城》中有哪些有趣的細節? - 電影如何評價迪士尼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 - 影視評論@water five@JING LI等作者的分析

——— ———舉個相近的例子:
當我們談論攝影,很難說荷塞(新聞)、哈蘇(主要獎勵一位公認的攝影師的成就)、索尼(覆蓋很廣)、美國國家地理等的首獎作品(獲得者),哪個更優秀。

因為這些頂尖的作品啊,幾乎都面面俱到,同時還能在某一方面達到其他作品無法到達的塔頂。真是孤獨的寂寞,無敵的孤獨。


《頭腦特工隊》更好。但是《動物城》的熱度讓我非常嫉妒。

因為動物城進入中國市場的反響非常之好,不僅豆瓣高達9.5,包括知乎在內各大論壇也都在力捧《動物城》,而作為去年上映的《頭腦特工隊》對比,雖然評價極高,但是不管是票房還是熱度都遠遜於《動物城》。可以說,《動物城》即將或已經形成一次文化熱潮。

當然,《動物城》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好萊塢商業典範,且不談技術層面的強大,彩蛋之豐富。劇本也是各種反轉牢牢抓住觀眾。但是這部電影之所以被推崇,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其迎合了廣大觀眾的政治趣味。

它的反種族歧視,它對權力的嘲諷,當然這種荒謬性本身也是對反種族歧視這種烏托邦的諷刺。

人總是喜歡去突出自認為價值觀和崇高真理的實現。而《動物城》就是這樣一劑春藥。
《動物城》讓人產生幻覺,幻覺自我是聰明的,崇高的,不斷尋找著彩蛋和諷刺,觀眾不斷試圖證明著自我的獨特性。春藥讓人忘卻了動畫城的不足,讓人誤以為批判,彩蛋,嘲諷是評判電影好壞的標準。

可是《頭腦特工隊》恰恰相反,它是幻覺的破滅。它講述的是每一個人共同擁有並失去的東西。每個人如何都平凡。沒有讓人寄失望或者失敗於社會。它讓人接受自我的平凡,但平凡不代表失敗。

頭腦無疑不是好萊塢式的電影。人生中有太多生活的無常變化和情緒萬千,不論是童年還是現在都在經歷著種種啼笑皆非的困惑和艱難。但是這即使人生,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的人生。沒什麼好羞愧,沒什麼好悲傷,沒什麼可以讓我一蹶不振。

有時候人們喜歡幻覺自我,把煩惱寄託於社會,制度,喜愛《動物城》,而《頭腦》,讓我學會去接受自我。這也是兩部電影的差距。

遺憾的是春藥固然比接受 自我來的更容易些吧。
當看到《動物城》如此大熱,出於對頭腦的喜愛不免有些嫉妒吧。

幸而,《頭腦特工隊》是更好的電影


《頭腦特工隊》的劇情更新穎和有意義,
但是,我認為《動物城》更優秀一些。

作為動畫片,最重要的並非劇情,而是角色!
動畫片與電影和電視劇的不同,很大程度在於,一個演員可以演很多部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電影電視劇,但動畫片,加菲貓就是加菲貓,米老鼠就是米老鼠,它是一元永恆,而且成王敗寇。它必須足夠惹人喜歡,才能讓這部動畫片成功。

平心而論,究竟哪部電影的角色更讓你印象深刻,喜歡到出了影院就想買周邊產品,答案就是這個了。


皮克斯腦殘粉路過(●°u°●) 」

雖然瘋狂動物城確實很贊也很搞笑,絕對是迪士尼動畫告別happy villege songs和歡樂歌舞劇畫風的一大自我突破,但是講真我覺得,放在皮克斯的語境中,這部片子基本和怪物大學處在同一level。

記得當初看完怪物大學我的評價是:足夠優秀,但不夠驚艷。放之四海它一定是頂尖的長動畫,很大可能還是奧斯卡最佳(雖然並沒有(?ω?)ノ)。但這僅僅針對那「四海」,不包括皮克斯。

當年Time的評價更貼切一些:For the finest animation, you still go to Pixar. But for true film art, you need to go back a few years – to WallE, Up and Toy Story 3, or to hope that The Good Dinosaur (next May) will be the next Pixar masterpiece.

Zootopia在很多方面都和MU很像:首先從人設上來說,兩部片子都打造了一個新世界和一套新秩序,不過MU繼承於怪物公司的設定,怪物世界和人類世界的迷之交互,真是更令人嘆服我皮的無限想(nao)象(dong)!而且講真我一直對強行將動物形象人類化這種行為感到莫名彆扭(對讓所有動物穿衣服+直立行走的zootopia說的就是你(′?Д?)」

從故事和節奏上來說,兩部電影都屬於節奏緊湊、笑點密集型,而且完成度比較好地努力擺脫傳統套路。作為校園勵志片,MU沒有強行給Mike安排「努力就會成功」的虛偽結局,很好地跳出了廢柴逆襲記的老掉牙套路。作為勵志反諷劇,Zootopia也通過故事的一波三折,擺脫了「靠個人努力對偏見實力打臉」的強行正能量(ps.結尾兩隻組團當進階版交警真是諷刺啊)

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動畫電影並不是用來針砭時弊發人深省的,或者供中二青年裝逼裝文藝的。然而迪士尼早期以及夢工廠環球影城現在許多作品,又都墮落到了純講故事的另一極端。(我不是針對誰,我只是想說,夢工廠和環球影城的大部分動畫,以大家喜聞樂見的馬達加斯加和小黃人為代表,賣萌賣賤真是到了登峰造極令人髮指的地步( ̄^ ̄)ゞ)這些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你看的時候感覺貌似很熱鬧很嗨,走齣電影院的時候立刻一忘皆空了。

一直覺得皮克斯和蘋果share著相似的「大道至簡」的DNA——Real artists simplify. 皮克斯最大的特點在於它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講好一個信息量很大的故事,而且讓任何年齡段任何閱歷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小盆友們可以純粹看場熱鬧的大冒險,大盆友們可以看到曾經的自己,曾經的幻想與夢想。快節奏多線程的同時,又總有一條至簡的理念貫穿始終,整個故事講下來,讓人覺得神清氣爽,又回味無窮。

Inside Out就是這樣一部非常典型的皮克斯動畫——讓人拜倒的想(nao)象(dong)力構造出一個邏輯自洽的新天地,講述一個冒險與成長的故事,充滿笑點淚點共鳴點,又有可供文(2)藝(B)青年過度解讀的深度。

瘋狂動物城也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放之四海絕對是上乘之作。不過真要和包括Inside Out在內的,皮克斯最經典的作品們相提並論的話,我只能說我覺得它和MU一樣,足夠好看,但不夠驚艷。不管是人設,故事的經過,還是傳達的理念,都很好看。但都不比Toy Story、WallE、Inside Out,能讓人literally眼前一亮。

至於那些大家津津樂道的山寨產品彩蛋,迪士尼角色彩蛋,我想說……這都是我皮多年來玩兒剩下的手筆了好嘛 (嫌棄臉)!!皮克斯的動畫像是個溫馨的小宇宙,各種角色相互客串,祭出了史上最牛龍套帝的比薩星球卡車和蜜汁數字A113,偶爾也夾帶私貨幫某果打打軟廣 o(≧▽≦)o

總而言之,Zootopia是一部非常非常上乘的動畫作品(畢竟是拉塞特大神監製的,作為腦殘粉我當然要無差別地強行安利),只不過放在皮克斯的語境下,這還不能算上第一梯隊的true film art(orz最後這個安利的逼格裝得我自己都想給100(●°u°●) 」


不明白為什麼《動畫城》這麼火爆,情節是很老套的好萊塢風格,看過《動物莊園》那本書的人也許不會感到陌生,畫面確實很美,也有一些笑料,但僅僅是笑笑就過了。
個人認為《頭腦特工隊》更好,創意十足且有深度,不論是小孩還是成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感覺來。


個人更喜歡《頭腦特攻隊》。

不得不說《動物城》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而且觀影就像一次探險,為自己每挖到一個彩蛋而興奮不已。

然而電影不應該只從故事的精彩程度評價,我也被《動物城》里精巧的細節打動,被獨特而意外的笑料取悅…似乎《頭腦》與之比較太過簡單了,不過在《頭腦》里BingBong漸漸消逝時,心頭卻驀地一顫:哦,原來在裝作成長的過程中,不但有積累,也有失去。

只是,積累的都記下來了,失去的卻早就忘了。

小時候心心念念長大後一定要買到的東西,長大後再看到時也會變得捨不得了,原來能夠給我帶來快樂的東西也逐漸失去在內心中的價值,或許那份感覺就像BingBong一樣消失了,諷刺的是它的犧牲卻是為了我能夠繼續快樂。

無意去探討兩部電影的內涵與思想,於我而言,只這一幕我就把手裡的票投給《頭腦》。


太多人看電影買櫝還珠。
電影的核心是故事,我喜歡飛屋環遊記是因為對夢想的堅持,不是喜歡氣球帶著房子飛;我喜歡冰雪奇緣是因為愛的救贖,不是喜歡冰雪的特效;我喜歡頭腦特工隊是因為對成長的感悟,當然人物的設定也很驚艷。
可是瘋狂動物城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這個被好萊塢講過無數遍的警匪片劇情並不能給我帶來任何的觸動。即使是吹捧瘋狂動物城的,也都在大力吹捧各種細節和技術,就好比買櫝還珠的故事,大力吹捧包裝盒多麼精美,可是裡面的珍珠真的不夠光彩奪目。


推薦閱讀:

為什麼米老鼠裡面的人物關係很少出現父母兒子,更多是類似叔侄的關係?
如何評價電影《灰姑娘》(Cinderella)?
如何看待《冰雪奇緣》中女王建造冰宮的長鏡頭?
《冰雪奇緣》里艾莎為逃避責任自造冰宮時唱的Let it Go怎麼會成了代表電影的歌曲?

TAG:動畫 | 皮克斯PixarAnimationStudios | 迪士尼Disney | 頭腦特工隊動畫電影 | 瘋狂動物城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