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的家是什麼樣子?


斑馬姐發過的一篇文章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原文刊登於 微信公眾號homeupgrade

最近看了個故事,作者回憶小時候,老爸嚮往耕讀修行脫離俗世的生活,於是全家人在老爸的帶領下住進了山,從山腰住到山頂,越搬越高,住得越來越苦逼,房子一下雨就漏雨,最後不得不告別偉大的藝術人生下了山。


幾年前還有個新聞,是一個剛畢業的建築男,因為在北京租房太貴,在公司樓下用竹篾和草皮搭了一個蛋屋,住得開心又自在,直到被城管發現了。

戴海飛的蛋屋


同樣是口袋裡錢太少,建築師的解決方案就比住群租房高級多了啊。

總之,建築師可能是房子再苦逼也能住出吉普賽精神的一群人,財務自由的建築師,更是能實現加成版的居住自由。


要知道,普通人的居住自由,囿於一室一廳一茶一飯,建築師是從山頂到湖邊,從外立面到保溫層,是穿越規則之後徹底的自我釋放。


看建築師的家,就是顛覆你對居住的想像邊界。

1、阿部勤的家:先確定你家的中心

阿部勤不是特別有名的建築師,但他家很有意思。


這個房子,是在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的一本建築師宅探訪集里見到的。


乍一看俯視圖,簡直是湖心亭般的存在啊。

二樓平面圖


對,你沒有看錯。


正中就是一張蓮花座般的床。

卧室是二樓的中心,床四面都有門,每打開一個門,面對的都是不同的生活空間。


設計圖畫累了,喝茶喝累了,看書看累了,風景看累了,都可以幾步之內回到床上躺下,以上干所有事情時看到的景色都各不相同。


當代宅帝的理想居所啊。

隨處可見的木椅子和菱形地毯,以及黑白掛畫


除了床以外,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處不在的飄窗,簡直可以當成第二篇&>&>&>飄窗指南&<&<&<來看。可見這個房子的核心姿勢就是躺下來。

堆個沙發出來,再來個茶几放書

堆個轉角沙發出來,下面也可以放書

如果你陽台夠長,可以一頭堆一個沙發出來


一樓的中心是會客室。廚房雖然被放在邊角,但也是妥妥的中島,住成湖心亭style的主人,客人來了也是要好好招待的。


而且一樓非常通透,沒有一堵實牆,開個沙龍,客人可以找到無數個點位自High。

一樓中心是會客室

中島廚房和無數廚具

廚房旁邊的桌子用來聊天最合適

只使用開放牆壁做空間分割的好處是,四周的擺設一覽無餘,光線能大面積照到各個角落。

這個四面都有窗的房子,最妙的地方在於,睡眠時可以保證絕對的安靜和不受干擾,而醒來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在靠窗區域與自然相伴。


阿布勤自己說過,最愛這個房子的地方在於,隨便換個角度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啊。


這大概就是湖心亭之妙吧。

可以看到外面都是樹

『側坐莓苔草映身』啊!

2、陳瑞憲陽明山之家:最美是光影

陳瑞憲你可能沒聽說過,誠品書店你一定知道。

陳瑞憲就是和誠品書店配合了15年的建築師,50幾家誠品書店,他設計了接近一半。


陳瑞憲師從安藤忠雄,特別愛用光,尤其是自然光。他在台北設計第一家誠品書店時,特意空出了一些書架,讓窗外的樹影進來,彷彿在樹蔭下念書。


他家位於台北陽明山一角,故宮博物院旁邊。這種白天光線美得不像話,晚上恨不得搞個天窗看星星。


和阿布勤不一樣,陳瑞憲從來不在靠窗的地方搞榻榻米,相反,他家靠窗的很多地方都空著。


他用從地板打到天花板的鐵藝黑框玻璃牆,把整個大宅子圈好。這樣不論從哪個房間哪個角度看出去,都覺得置身於陽光照射中的森林。

這個書房位於房子地下室,層高並不高,可是在頂天立地玻璃窗,和無門框隱藏門的襯托下,整個書房並不壓抑,反而有種空曠感。

看書累了抬頭就是滿面綠蔭


他對於室內燈光的使用十分苛刻,全屋幾乎沒有什麼造型燈具,全都是按功能需求設計的頂部射燈,以及環境氛圍燈。

這裡多說兩句射燈。射燈有很多種,發光角度有15度,30度,45度,60度乃至120度,180度的選擇,既能用柔和的散光,也能滿足集聚照明的需求,比一個吸頂燈走天下的客廳好用很多。


他家客廳很大,但是並不會有「喊一聲,就有回聲出現」的寂寥感。大書架把大客廳一分為二,大書架是大空間的利器,有書給人感覺非常溫暖,立刻就覺得啊房子是有人住的。

夜晚的客廳,超大落地玻璃是觀賞台北夜景的好地方。

直接砌的下沉式浴缸,可以自定義形狀,身子泡進去頭露出水平面尤有世外感。當然,一般人家裡不太可能掘地三尺挖個坑。

如果你家屋外景色無敵,樹影摩挲,而且房子無敵大,你可以考慮留點空間給樹影。

3、錢以佳自宅:大空間的三段論

錢以佳和老公是紐約的建築師,一開始兩個人住在卡耐基音樂廳的頂樓上,據說由於知道這個房子可以出租的人太少,所以房租便宜的跟不要錢一樣。


後來卡耐基音樂廳可能覺得這樣太不划算,頂樓不再出租。於是夫妻兩個人就去中央公園附近買了套複式公寓。


現在這個季節,在樓頂放個航拍器出去,估計就可以看到這張著名的景色了:

她家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廚房、客廳的三層地台設計。用一個連續加高的平台,打造了三個不同的區域──一個L形廚房、一個就餐區以及起居空間,然後用一個四米長的白色大理石檯面把這三個區域連成了一體。

打開公寓大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廚房操作區。接著走上一個平台,可以坐在凳子上在案台旁用餐。再往上走兩個台階,就可以在起居區坐下休息。


牆面放白+黃的掛畫,和木質掛件,純白色的地板+牆面+天花板有效的讓視覺面積變大,有提亮空間的作用,小戶型可以參考。東西雖多但並不凌亂的訣竅就是:色調統一!

她家還有個特點是,什麼都可以上牆,立面裝飾物,除了線條和畫,自己做的超大掛毯,地毯,不知道什麼鬼的擺件,只要色彩搭配得宜都可以。

在整體的白黃色調中,來一個大紅色的藝術家創作的雕塑來提亮空間。

如果你家有個巨大的客廳,又想搞開放式廚房,不妨嘗試下階梯三段論式布局。

4、丹尼爾·里伯斯金的家:美術館的溫柔

作為波蘭猶太裔設計師,丹尼爾曾經設計過柏林猶太博物館,以及帝國戰爭博物館:

帝國戰爭博物館


這是個特別有故事的建築師,從小在集中營待過,最有代表性的建築作品都和傷痕有關,紀念館大師。


他家在紐約TriBeCa,離他設計的新世貿遺址不遠,是現代主義十足的冷峻和理性。


柯布西耶沙發和躺椅,感覺家居服也只能穿黑紅兩色,才能站在裡面。

沒錯,這就是設計師本尊


這又是個沒有門,空間隔斷全靠牆和傢具的家。

他家沒有任何『多餘的顏色』和『裝飾性物品』,每一個沙發坐下去都貼合你的曲線,每一件物品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每一件經典的傢具和椅子,都是最好的裝飾。


其他地方空著?空著也不要緊,千萬不要用無用之物填滿房子。


客廳用地毯規划出一塊空間,紅色座椅非常好的提亮空間顏色,黑色皮質躺椅放在窗邊,大片玻璃可以看到上東區的風景,同時窗戶也起到了分割空間的作用。

擺滿了書的大書櫃,再加上可以移動的邊桌,書房也是可以隨著人動起來的。

餐廳也很好地貫徹了黑白紅的配色。植物中和了空間的冰冷。

如果你喜歡現代主義的實用和理性,好好挑選你家的每一件傢具。

5、Massimiliano and Doriana Fuksas夫婦之家:

如果不知道放什麼你就放把椅子

Massimiliano Fuksas是位義大利建築師,名字聽起來相當陌生。


不過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你可能去過。那個長得像多腳蟲一樣的機場,就是他設計的。


不知道為什麼,第一眼看到這個房子,就覺得一定是個義大利人的家。


你看看airbnb上羅馬人怎麼住,就能體會到,什麼是豆腐上一勺松露的妙。很多羅馬人住的房子,雖然內部跟奢華已經搭不上邊,但仍然有個繁複的屋頂,或是一段只想跪著上樓的樓梯。


整個屋子……像是個撤了展的博物館。主人好像是臨時住在裡面,而且沒有要長住的意思。房頂直接用了結構性的木樑,地面則是藍灰色的石磚,十分清冷。


大客廳的椅子都是寬背細腳,桌子也是一樣,大客廳里用小傢具,空曠又隨意。

屋頂的木結構塗上了花紋作為裝飾,這種全屋最華麗是吊頂的室內裝飾手法,許多羅馬的老宅改造里也能看到。

卧室也很簡單,一張桌子一張床。畫甚至都懶得掛起來,哪天高興了隨時可以換一幅。


有個tip是,如果你的卧室/客廳/任何一個空間實在很大,又不想放什麼東西的話,擺一把椅子。椅子永遠是房間里雕塑般的存在。

書房傢具也很少,書櫥被嵌入到牆裡面,外面就是長桌和椅子,再來一個藝術品放到背後。

這個房子里,大部分東西都是可移動的可去除的。


在建築師眼裡,恐怕裝飾美很難PK過空間美。哪怕是住宅這樣講究實用的空間里,依然有足夠的留白。


所以想要顯得房子大,就要盡量減少傢具,把空間留給空間-豪宅並不意味著傢具多,要填滿才能顯得豪。反而是要用足夠的留白,只放最好最珍貴的物品,才能更好呈現你所珍視的。


上面這五間房子,有的房子是建築師房子自己造的,這個學不來;有的傢具是建築師自己設計的,這個學不來;有的物件是建築師自己通過各種渠道收藏的,這個可能也學不來。


但是總有些軟的內容可以讓我們的家看起來更有「味道」一些,那就是:形狀漂亮的椅子,好看的掛畫,塞滿了書的書櫃,大型綠植,多色地毯, 落地大玻璃。


而且建築師的家裡,整體色調非常統一,基本就是兩個顏色,哪些顏色的pair可以學?下期我們可以專門開帖再講講。


日本建築師林昌二曾說過,住宅的樂趣,正在於以溫暖的情懷處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啊


有評論問有沒有中國的。我只想說,求分享! 這個我知道得很少啊,日本建築師的自宅倒是知道一些

王澍自宅室內設計

王大閎自宅

竹菊清訓的sky house

坂本一成自宅 house SA

哇,破百了,更新一波…

圖侵刪,超多圖預警

覺得這個題目蠻有意思的,讓我慢慢來整理一下最牛掰的那群建築師們的自宅吧!大神們歡迎補充啊!

1.柯布老師的小木屋
這座小木屋事實上是柯布晚年的度假住宅,位於法國尼斯「蔚藍海岸」。1950年他向一位開餐館的朋友要到了這塊地並於1952年建成了這座14平米的小木屋。此後每年的8月他都會過來度假。而在13年之後,柯布叔叔也在小木屋旁的大海里走完了人生78年的路程。

2.格羅皮烏斯自宅

3.賴特 西塔里埃森

4.我想說,范斯沃斯算不算密斯自宅呢
回頭再去查考一下密斯經常性定居在哪裡吧

5.菲利普約翰遜 玻璃宅

6.艾琳格雷

7. 格瓦斯梅自宅

8.巴拉甘的自宅 casa barragan

9.阿爾瓦阿爾拖 aalto house

10.lina bo bardi 的玻璃房

11.geoffrey bawa 巴瓦的自宅


身為建築師,比普通業主更懂得居住環境帶給人的心理感受,更熟悉空間、建材和工藝。

可以看看我們採訪的一對建築師夫婦的家。

坐標:杭州

戶型:三居

面積:建築面積135平

花費:35萬

屋主:POTAATOO(男主),TOMAATOO(女主)

戶型為三居,屋主打通其中一間,做成開放式書房,並重新規划了兩個衛生間的布局,使其更適應實際的生活需求。

▲原始戶型

▲改造後戶型

兩位屋主都崇尚現代主義設計理念,尤其台灣珥本的設計風格,希望家的基本印象是:白色牆面,淺灰木地板,暖木色面板,黑色線條……

全屋木門和柜子由木工製作,結合每個空間的功能需求,櫃體形式靈活多變,貼上白橡木飾面板,形成豐富的裝飾效果。

玄關

進門直面客廳,豎立黑色格柵,橫放條狀原木作為換鞋凳,一橫一豎成為玄關和客廳之間的遮擋,豐富了空間的層次。

格柵,有著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即「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含蓄之美。

格柵的材料是鋁合金方管,管截面尺寸為2x3cm,排列間距3cm,全屋方管都由屋主兩人親自安裝:

方管和吊頂銜接處,先在吊頂上釘一塊和方管相同尺寸的軟木塞,再讓方管套住軟木塞,卡緊;和地板銜接處,直接在方管里打結構膠,靠膠的自身重力落到地板上,使方管和地板粘住。

下面一圖流講解具體的安裝流程,簡單易懂↓↓↓

客廳

轉過格柵,進入客廳空間,電視牆也用格柵延續,與玄關相呼應。

沙發背後,是原書房牆敲掉左邊部分(右邊是承重牆),並設計了木質矮牆,工藝是先用木工板做基層,再貼木飾面板。

左側是整牆木飾面(含主卧的隱形門),下方木飾面板和地板交界處,做法是木飾面板不著地,留出縫隙把地板插進去。

牆上方有一道梁無法打掉,側面刷成黑色,底面貼木飾面板,與整體空間氛圍一致,梁自身的存在感減弱。

電視櫃是鐵藝定製,下方是木工打的地台。

原本希望在弧形窗處做地台,再延續到電視牆,形成小高差來劃分空間。後來發現木飾面不宜西晒(弧形窗朝西),不宜承受踩踏,而且窗前加高,未來有小孩會不安全,於是去掉窗前地台,只保留電視牆前的部分。

衛生間

次衛的干區位於客廳電視牆的格柵背後,濕區採用夾膠玻璃門,白門黑框,對比鮮明。

此處的格柵,直接用強力膠粘在洗手台背面,操作難度比玄關處小了許多。

洗手台旁是儲藏間的移門,木工先打出木基層,再貼上兩塊美岩板(水泥板的一種),雖然買了市面上最薄的美岩板(僅厚4mm),但還是比較重,推起來要費些力氣。

濕區另砌了一面牆,並設計櫃體,充分利用兩面牆所夾的空間。牆上壁龕里放置洗浴用品,與花灑距離不遠,淋浴時拿取很方便;牆後白板是柜子的櫃門。

餐廳

餐邊櫃設計成最實用的三段式,下方帶櫃門,門上緣做凹槽(即隱形拉手),保證門板外觀簡潔;上方全部為開放式展示櫃,櫃前做吊軌移門,如果展示櫃某處擺放較亂,可滑動移門來遮擋。

吊燈與電視劇《歡樂頌》女主角安迪家同款,方框線條簡練,現代感十足。

廚房

櫥櫃門也選用木紋理,與全屋風格統一。油煙機旁是燃氣表和閥門,用吊櫃封起來。

書房

開放式書房在地台之上,和客廳有一步高差,加強書房空間的獨立性。地台陽角需要處理,用深色的木質收邊條,搭配木地板不顯突兀。

門套和踢腳線,越細越顯得精神,但市面上的成品都不能達到屋主的要求。於是找街邊的加工小店,採用黑色拉絲無指紋的不鏽鋼來製作,門套寬2cm,踢腳線寬3cm。

開放式書櫃背後,正是客廳的木質矮牆。

書桌、隔板和吊櫃也都由木工打制,牆面貼軟木板,釘上滿滿的照片。

美岩板不僅能貼門,也能貼牆,圓形鍾、圓形毛氈掛件和牆色相近,別有趣味。

主卧

主衛原是實牆,改為玻璃,通透感大大增強,全貼水泥磚也不顯暗。

玻璃上沿打玻璃膠,與吊頂粘合;下沿立在一小截地台之上,檯子由木板搭成,外包石材,和主衛進門處的微小高差,都起到擋水作用。

懸掛的鏡子由屋主親自設計:先畫出圖紙,訂做黑色烤漆鐵藝外框,再買來玻璃嵌入。安裝時,把吊頂里的木板加厚,然後用螺絲把鏡子擰上去。

主衛牆外裝有一道移門,移門拉開,是木工製作的梳妝台。

梳妝台牆面刷磁性黑板漆,可以寫寫畫畫,據說下圖是男主向女主求婚時的布置哦↓↓↓

整面牆床頭櫃,將床頭空間充分利用。

木色櫃挖出凹槽,隨手放手機等物件,並預留插座,方便手機充電。木色柜上沿的白板是櫃門,向上掀開,就能看到柜子內部的儲物空間。

次卧

次卧是為孩子準備的,硬裝上延續主卧設計,軟裝上則更加活潑。

木飾面半牆作為床背,軟軟的懶人沙發總是很受小朋友歡迎。

以上就是建築師夫婦POTAATOO和TOMAATOO的家。

最近新回答了一間新房開始著手裝修需要注意哪些事?,主要講的是裝修的整套流程,即將裝修的朋友可以參考下。

裝小蜜是第三方家裝監理公司(20元/㎡),先請監理後裝修是不被坑的唯一方法。歡迎各種合作私信


這幾年行業不景氣,90後建築師往往沒有家


青山周平的家,僅僅是南鑼鼓巷的一個出租屋,這與印象中建築師高大上的形象背道而馳。

他與太太每天騎著電動車通勤,這種簡單的生活方式讓人讚歎,也是多少人曾經幻想過但卻不敢嘗試的一步。想必也是在衚衕里的生活,為青山周平的衚衕改造提供了很多靈感,讓他的細節設計更人性化。(夢想改造家中他要求和住戶同住一天體驗空間就可以看出他的認真態度)
剛來到這裡,條件簡陋,甚至沒有廚房和衛生間,他和太太便進行了設計改造,添置了廚房和衛生設備,並保留了老舊木窗和木製樑柱。

屋子簡潔、隨意,更無太多累贅,簡單設置的擺飾略微透漏著東方禪意。

青山家還養了一隻貓,因為毛色像卡布奇諾,取名Cino。問及為什麼喜歡貓,青山這樣說:「人的行為會被傢具布置等因素固定,而貓很自由,每次都能找到讓它最舒服的地方。有時看著它,還挺受啟發的。」

補充幾句:
剛來北京,青山還不怎麼會說中文,生活比較拮据,相繼住過一室一廳的公寓和南池子的一條衚衕。但公寓生活太普通,南池子的衚衕也是經過了包裝,不再地道,並且鄰里交流甚少。
最後他才搬到了現在的南鑼鼓巷。這個院子可以說是個雜院,住著好幾戶人家。步道上擺滿了各家種的小植物,平時鄰里互相幫忙打掃,晾衣服,偶爾一起活動。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距離拉近了。青山也說,自己的生活空間,向周邊區域曖昧自由地蔓延,是衚衕的感覺。想必,這就是他選擇在這樣一條窄巷裡安家的原因吧。
最後附青山一張照片,超有親和力啊

(ps:感謝Dandelion提供了室內照片的來源圖侵刪)


【超多圖預警,流量用戶留心】

一周不答題,已手癢。在這裡展示4位北美、1位荷蘭、1位西歐的家以及國外設計師們色彩繽紛的客廳集錦。

北美建築設計師的生活韻致

建築師夫婦托德·威廉姆斯(Tod Williams,圖左)與錢以佳(圖右)有兩套公寓,兩套公寓之間步行可達,每套各有其不同的用途。

圖為威廉姆斯與錢以佳夫婦在紐約上西區公寓的起居室。房內擺放了一台平板電視和沙發,落地式Bendheim蝕刻玻璃嵌板的背面還安有鏡子。

錢以佳與威廉姆斯在上西區的複式公寓存放著他們的藝術收藏品,它更多地充當日常生活居所。圖為廚房與就餐區。

上西區的公寓懸掛著迦納藝術家艾爾·安納祖(El Anatsui)用偶然得到的材料創作的掛毯。

.

錢以佳與威廉姆斯位於中央公園南的玻璃頂層公寓用於休閑和款待朋友。圖為起居區與就餐區。

他們夫婦二人稱中央公園南的公寓是他們的「魅力居所,就像鄉村裡的一處寧靜所在」。圖為可俯瞰中央公園景緻的露台。

在2003年競得世貿大廈遺址(Ground Zero)重建項目的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在其翠貝卡區(TriBeCa)的loft公寓中擺拍。他親自設計並花了六個月時間翻修這套公寓。

東面的一段牆上開了幾扇窗戶,打開了從起居區和就餐區觀賞地標建築的視野。室內的一面玻璃可使陽光透進主衛的浴缸。

里伯斯金說,其公寓是現代風格的、實用的,房間很少,開闊的空間很多。

里伯斯金說,即使按照曼哈頓的標準衡量,他的公寓也算是小的,但是不大的空間「讓人不得不在空間利用上發揮創意」。

圖為里伯斯金翠貝卡區公寓的廚房。

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在義大利熱那亞(Genoa)有一座位處山腰的現代風格綠色住宅,在法國巴黎還有一套建於17世紀的寬敞的頂層公寓。

皮亞諾主要住在瑪萊區(Marais)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巴黎最古老的住宅規劃區──一套約為232平米的頂層公寓,這棟公寓樓建於17世紀。

皮亞諾在巴黎生活和工作,但是他每個月都要在義大利熱那亞的海濱寓所呆上一周時間。圖為熱那亞那座約為279平米的住宅,皮亞諾於1991年將一處在這個多山的海岸地區很常見的溫室設計和改建成了現在的這所房子。

皮亞諾說,這塊地突兀地矗立在海平面上方,有幾個地方向後縮進,形成了好幾處平台,它們最初都被用作耕地。

●荷蘭設計師的精品公寓

設計師範弗里特將荷蘭阿姆斯特丹兩個相鄰門面合二為一,打造出一套面積約100平方米的一居一衛開放式公寓,室內設計極具個性化色彩,另帶冬景花園。

常駐阿姆斯特丹的傢具與室內設計師愛德華·范弗里特(Edward van Vliet)把該市博物館區(Museum Quarter)兩套相鄰的通層門面房翻修一新。這兩個門面是他2008年以大約931,400美元的價格買下的。為期三個月的翻修大約花了12萬美元,最後打造出了一套面積約100平方米的一居一衛公寓。他還打算將後院(如圖)的一部分造改成一個冬景花園。

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區是19世紀晚期在附近的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建成之後形成的一個磚砌排屋社區。街道呈現出典型的阿姆斯特丹風格。圖為公寓的兩扇正門,都能用,但范弗里特一般用右邊那扇。

為合併兩套門面房,現年48歲的范弗里特在隔斷牆的兩端各開了一道拱門。第一道拱門連接客卧與起居室,如圖。他的循環開放式布局不同於典型的阿姆斯特丹風格,後者是將狹長的房間設計成縱向排列的起居空間。他說,他的目標是「一次性體驗整套公寓」。

圖為這套公寓的客廳兼廚房。他首先要做出的一個決定是,將那套龐大的定製山毛櫸櫥櫃放在哪裡。這個廚櫃是從他上一套公寓搬過來的一件豪華紀念品,現在被放置在兩道拱門之間的牆壁旁邊。

公寓的會客區有兩把椅子,是范弗里特2003年設計的「Micaiah」的早期版本。地毯也是范弗里特本人設計的,包含一種他稱為「幾何花」的圖案。其設計靈感一部分來自於北非圖案,另一部分則來自他童年時玩過的、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繪圖玩具萬花尺(Spirograph)。

范弗里特在廚房的磚牆上裝飾了一張鯉魚畫。這是一件紀念品,來自他喜歡的一家阿姆斯特丹餐館。新廚房取代了原先的小廚房。

在新的公寓里,他打造了一個寬敞奢華的衛生間,並鋪設了粉色的葡萄牙大理石。

西歐建築設計師在安徽合肥

以下一位來自北歐的設計師在安徽合肥布置的自己的家居,設計師姓名不詳。

該設計師的家,並不金碧輝煌,玄關廳里,民族風的大地毯,灰色的牆壁,古樸的大壁爐,璀璨的水晶燈,搭配起來卻毫無違和感,抽象的裝飾畫,反而讓人覺得有趣。

一面大鏡子,出門前,主人家可以整理一下衣裳。

客廳里,依舊是淺灰色的牆壁,但是搭配淺木色的傢具與綠植,再加上完美的採光條件,你不會覺得壓抑,只會覺得非常的清新優雅。

一體的客餐廳,整面牆的綠植,太棒了有木有!

極簡北歐風的卧室設計輔以原木色地板,十分有韻致。

國外建築設計師們客廳集錦

1、藍+白=夏日的清涼

David Lawrence用藍白裝飾出充滿夏日氣息的客廳

2、多功能客廳

設計師Eric Cohler家的客廳呈L形,為了滿足家人的不同需要,小孩喜歡看電視,大人要說說話、看看書。

3、古樸的客廳

室內設計師Kathryn Scott在家裡用了自己設計的弧形沙發,增添了整體的古典氣息,其他的沙發和靠枕也都是他自己設計的。

4、充分利用空間的客廳

由Timothy Whealon設計,長條形沙發充分利用了空間的死角。

5、清新的藍白調客廳

這款客廳是Marshall Watson設計的,既有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式的感性,又有現代的簡約。隱隱的一點低調的綠色,活潑頓現。

6、明亮多彩的客廳

在這個客廳里,John Willey把牆壁刷成了淡淡的藍色,米黃色調的大量應用恬靜而淡雅。

7、海邊主題客廳

Jason Bell客廳的沙發和一隻都有四十年的歷史了,不過他重新換料沙發套和椅套,因此看上去煥然一新。

8、混搭風的洛杉磯客廳

Moises Esquenazi把幾種風格和諧混搭在一起,洋溢著自然原野氣息,又富有時尚感。

9、輕柔的女性客廳

這個房間的空間結構很有歷史感,設計師Phoebe Howard選用的顏色和圖案很柔和,充滿現代氣息。

參考鏈接:走進大牌建築師們的家

設計師的阿姆斯特丹精品公寓_品自珍

走進國外設計師的客廳_愛設計

--------免費設計---分割線---------

  • 領取家裝免費設計,設計不花一分錢
  • 10000套家裝案例,秒變居家達人;
  • 讓家再大20㎡的巧妙方法。

戳這裡:尚品宅配免費設計 | 名額領取


都是建築大師自己住過或者設計過的家,反正都是自己做夢都想要的家

1.Philip Johnson』s Glass House

2.Luis Barragán

3.Alejandro Aravena

慢慢更


作為一名建築師,遊走過不少建築師家庭,院士家、建築學院院長家、各種建築狗窩。。。。。
簡單歸納三大類:
庫房模式、展廳模式or工作室模式!
為啥沒有地中海風?和風?北美新古典。。。。?
自己做甲方了,應該風格獨特、意趣盎然才對啊?
你見過廚子在自己家經典四菜一湯的折騰么?
真正的大廚,更願意在家裡留給自己一個不同側面的「達人空間」,創造一處突破「煎炒烹炸」之外的「創作氛圍」,給親友分享曾經吃過那些無需烹飪的美好。。。。。。。
補充一句,因審美疲勞而懶得折騰,這只是表象,背後應該是,回歸建築本源、更享受"實用.簡單.有趣"的務實態度^_^


家不是一棟房子


和你家一樣


你問的是有錢的建築師還是沒錢的建築師啊
有錢的建築師的家和有錢有品位的人一樣
沒錢的建築師的家和沒錢有品位的人一樣

大概吧


3300一杯清茶空間概念設計。

經過100年的白話文運動,社會要回復到應有的高端。我們認識到值持的全面,城市建築要體現其精神心理人文傳承。家居不管一室,獨棟,大戶型小戶型,也都可以體現超越個體,家族民族的文化通過日常生活語言,行為,習慣,禪定,品茶達到心理感認知,從而轉化為思想心靈的內在記憶,並與更大層面自然的秩序相通,這時,我們說:家居的價值,值持達到了,提升了,發展了。

建築房地產業總是讓發達的歐美質疑有沒有為當代世界,近百年的世界貢獻普適價值的東西。電腦製圖,效果圖倒是細緻,但創意,特別原創創意像晨星北斗難尋覓。我們的人文歷史,詩歌,當代朦朧詩本來為世界貢獻著精神心靈的高度值持。

家居創意,那種閑逸,吟詩流水茶,藝術情懷,生活與自然的融合相通,園林景緻。我們已經違離太久太久。百年白話文,盛世值持,居住的藝術酥康socon邏輯,包含了超級城市,天下的熱情,智慧。

高層次的回歸。


雖然據說90後的建築師在建築行業不景氣的大浪潮下往往有家困難。但只有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有了一點能對家裡改動的機會,大部分建築師還是會有自己的堅持和追求。

大概和我同齡的建築師在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審美的一次次強化下可能大都有顆極簡的心。雖然國內的施工很難極簡起來,並不妨礙喜歡極簡的建築師追求。

當然,。我水平較差,很多東西控制的不好。有些勉為其難,更算不上極簡。不過
偶爾我也喜歡再不多的專業知識里附會些意義。
比如大陽台水池裡的一池三山。


租的,能怎樣啊?


中村好文《走進建築師的家》
挺有趣的一本書,介紹了同為設計師的作者拜訪許多同行好友的經歷並詳細的介紹了他們的家。像是一本遊記又像是一本新家參考哈哈哈。畫風也很簡約活潑。

阿部勤 有中心的家

大谷弘明 層疊之家

古谷誠章 ZIG HOUSE


說個真事兒,有點跑題。我們合作的一個設計院,結構師,畫我們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建議他買一套這個樓盤,位置好,漲價空間大,初中小學名校雙學區,項目景觀環境當地前三。哥們兒說這個樓盤上房時間有點晚得兩年半以後等不及。就買了一套對過的進入抹灰階段的房子。交錢之後就陷入停工。我們這裡的樓盤入住快兩年了,他的內牆抹灰還沒完。遇見一次就倒苦水發牢騷後悔沒聽我的建議。哈哈


為啥不問結構工程師家裡啥樣,現場施工員家裡啥樣?


建築師的家是怎麼樣的?首先你要買得起房子,然後沒然後了


建築師哪有家
房價這麼高
睡在哪裡不都是睡在夜裡


技術上來說,目前我國境內大部分「建築師」可能買不太起房子。
所以大概他們還沒空去想自己家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
可以一模一樣,有個家就很好了。


推薦閱讀:

用3Dmax做室內效果圖怎樣製造氛圍感?
為什麼中國的鄉村房屋建築設計不能像美國歐洲日本的鄉村那樣極度重視建築的外觀設計?
電視節目《交換空間》中的業主對裝修結果真的滿意嗎?如果不滿意會怎麼處理?
本科美術學,要考英國研究生讀室內設計專業,作品集機構應該如何選擇,在北京有哪些推薦呢。?

TAG:建築師 | 裝修 | 家居 | 建築設計 | 室內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