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數字化設計紀錄片《序列:一個超高層建築的數字化設計工作記錄》?
序列:一個超高層建築的數字化設計工作記錄視頻
問題描述:輝哥(陳輝)的grasshopper動畫作品《序列:一個超高層建築的數字化設計工作記錄》終於發布了,2013年就看到輝哥的帖子,上面描述了一系列這個塔樓的參數化工作流程,以及2分鐘的視頻,這次做成了16分鐘視頻,從內容和效果上都讓人目不暇接,感覺裡面從思想和技術層面都有非常多值得品味和思考的地方。
而輝哥也在介紹時說了,他並不想對這個紀錄片做一個明確的概括的說明,而是去跟不同的人交流,回答他們的問題,通過不同的問題來給予自己相應的想法。於是我想在這裡開一個寬泛的大問題,集中各家之言,也算是對輝哥這次為我們奉獻一次視覺和思想盛宴貢獻自己的一份推動力量!希望大家有各種層面意見和想法在這裡暢所欲言。下面是NCF參數化建築聯盟論壇的帖子,裡面有相關的詳細介紹:
NCF參數化建築論壇
這是視頻作者對譚子龍兄弟評價的一個回應,本來是留言的,結果不能超過1000字,所以發到這裡。
他的評價鏈接在這裡: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776313/answer/53240564
你好,我是視頻製作者陳輝。感謝你對視頻的肯定與關注!
關於你對於視頻製作的疑問我在今後會逐步來解答,以什麼樣的形式我還在考慮當中,但肯定會去推進一個後續的解答的。在這裡先做一個聲明:
我會讓所有認定我用了後期軟體處理畫面的人自扇耳光
當然對於譚兄弟,我了解你的能力,我一定會跟你分享的。
回到正題:
對於你的評價的後半段,人與人自然有不同的語境和精力,就有不同的看法。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評價一件事情,應該是要看很多具體條件的,所以我應該在這裡給你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當時的狀態和環境,我相信大家技術和經歷同樣到了這個層面,理解都是殊途同歸的。
關於形體的來源,我並沒有權利選擇,我是在項目中期進入的,據說的話,這是一個概念階段的option C,團隊花在其上的精力很少,但後來被甲方選中。確實沒有時間去做完善的形體邏輯搭建,只能感性的捏一個形體,在國內為了觸探甲方口味確實存在各方向option以供對比的情況,其中優劣就不深入探討了。但對於這個形體,如果時間足夠充裕,是我早期參與的話,我會更加傾向於通過更多數據輔助來找到形體,這是大家一種共同追求,我也不例外,並且有這個自信能做到。
關於逐層退台,這也是因為功能是酒店和公寓,在使用上需要盡量的常規,另外就是玻璃成本的考慮,確實,這樣難度上肯定是減少了很多,不過依然有可以被數字化提升效率的多處環節。
關於gh建模的自動化程度問題,我說句實話,不應該有任何確切結論的,必然是項目情況和個人情況的綜合考量。這種考量,理性的人都會去做的。而我在這個項目中,這種考量不是沒有的。首先,形態和手法已經基本確定,已經到了項目中期,其次,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敢這麼乾的,而是確實遇到很多次只是樓層變更,但形體和邏輯都不變的情況下,大量的手動出圖,讓我決心尼瑪我為了讓自己少加班都要把自動化弄出來。第三,你提到或霍去一塊方的,我會不會去拚命,不會的,這個項目本身是有群樓和連廊的,你可以看效果圖,在設計過程中,鏈接部分就跟你說的一樣,就是霍去一塊方的,這部分必然是手動了,你看我視頻裡面的剖面圖,也有連廊吧,都是手動畫的。第四,這部分圖紙,不歸我畫,我不用考慮太多,當然,這麼說有點不近人情,但是我大量的自動化部分已經減少了同事非常大的工作量了,對於剩下了手動畫的部分,手動改的部分,他們都覺得已經很方便了,完全樂意手動畫這些。第五,我在公司的職位比較特殊,幾乎完全自己把控自己的安排,純粹研究數字化技術,這是公司給我的自由,我的空餘時間非常多,出於這一點,我也理應把自動化程度推進比項目更加深入,也有時間成本去承受推進過頭,遇到邏輯性修改的時候,程序作廢的風險。第六,經過這樣的一個「逼自己」的過分的自動化系統的搭建,我能夠得到非常多的鍛煉,會遇到很多坑,然後吸取經驗教訓,為以後避免坑留下經驗,讓以後更加自如的駕馭自動化的程度,事實上,在這之後的一個超高層項目,我確實在當時不必要的情況下多做了很多應對變更的邏輯可能性準備,最後,當項目深化了之後,這些預留的後路全部都用上了,我還是非常慶幸的。所以,這不是一個有確定性結論的問題。
唯一確定的4點:1.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行事條件來抉擇。
2.我們應該更加積極的追求這一層次的享受。
3.我們應該有規避風險的意識和經驗積累。
4.我們應該坦然接受更加適合項目發展的「意外」。
看了非常震撼,震撼在用grassshoper來控制各種動畫效果,直接從rhino的viewport里逐幀導出。
做動畫的軟體並不少,很多都自帶有一些特效,如閃爍消失等。相信一個專業動畫師用3dmax或者maya加後期能輕鬆實現這一視頻中的所有動畫效果。但用grasshopper加viewport導出,我肯定這是第一人能做到這一效果的。
優勢很明顯,建築師在grasshopper和rhino里進行設計,如果能直接利用已有的grasshopper里的滑條和模型進行動畫創作,那麼就不用在另外一個軟體里建模再重新手動key住關鍵幀進行。而且我懷疑在maya里重現這一動畫,如果不用mel語言完全複製grasshopper里的邏輯而完全只靠手動關鍵幀會有巨量的工作,甚至不肯能完成。既然grasshopper里的滑條都在那裡,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用grasshopper導齣動畫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以前的問題在不利用後期視覺效果都不理想。另外在這一動畫里有大量的相機移動,多個viewport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里(有建築的三維視角,有grasshopper的截幕,有類似於小分析圖的窗口),這些貌似都不是rhino所擅長的。其實關於這點我也想問下作者:真的一點後期都沒有用嗎?按照我想像如果分別導出幾個viewport的動畫,在時間線上關聯好,通過後期合成在一個動畫里會省事很多。
另外通過grasshopper實現很多動畫效果為這一影片增色不少,如閃爍消失,閃爍出現等,如果樓主能將這些動畫視覺效果的電池打包成grasshopper插件發布在論壇里,那絕對是第一個grasshopper的視覺動畫插件。
關於這個動畫所承載的建築設計內容和參數化內容其實就不那麼令人興奮了。首先還是個自上而下的設計,先有了形體然後參數化輔助建模和修理各種問題。形體本身也沒什麼特點。表皮有理化(rationalization)的過程值得沒做過複雜曲面的同學了解一下從一個複雜曲面怎麼變成實際建築中的一塊塊可建造的成本可控的幕牆板,同時還得讓形體看得過去。這一案例技術難度一般,雖然整體是個二維曲面,但是通過逐層退台簡化了這一問題,但這樣做形體就不流暢了。
談到這裡想談一談在高層建築中利用grasshopper建模,自動到什麼程度才是合適的。相信對於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一定想要用grasshopper解決所有建模的問題,恨不得在rhino中只定義一個參照點。但是對於實際項目來說實在是有太多的「意外」,需要很多手動修復一些局部的問題,而這些局部是不在你所建立的普遍邏輯里的,此時完美主義者會在grasshopper文件里搞出一堆的條件判斷來cover所有這些特例和「意外」。我的感受是時間投入和收穫不成正比。有時rhino里局部的手動建模是高效的和必須的。通過利用elefont和SEG插件,可以有效的實現grasshopper和rhino手動模型的信息互換(包括樹形結構的path信息)
另外一旦當你的grasshopper邏輯建立好後,它只能適應建築方案中參數的變更,但經常方案推進過程中需要多方案嘗試,是不同邏輯的嘗試。這意味著先前建立的grasshopper文件沒用了。所以我認為在方案階段,可以用grasshopper輔助一些重複性的建模勞動,但模型還是要在rhino里的,不能只靠一個grasshopper文件生成整棟塔樓,不然你會對多方案的嘗試持抵觸情緒,不利於真正的推行建築設計。本動畫所展示的方案就給我這麼一個感覺,你只能拉拉大形態上的控制點,你要敢給我的皮兒上豁進去一塊方或是敢把我塔樓斜著切一刀我能跟你拚命。
自動和手動的平衡要掌握好。理性思維的人邏輯性強的人往往希望建立一個系統,對於生成設計是必須的,對於減少重複勞動也是必要的。但建築作品中的那神來一筆也需要建築師拿著筆的手下意識的運動。
--------------------------------------------------------------------------------------------------------------------------------------------
回復陳輝兄的回復(6/30/下午) @陳輝
--------------------------------------------------------------------------------------------------------------------------------------------
得到大神親自回復,非常幸福!
確實人和人精力能力都不相同,所處的環境也有不同的局限性。我只根據短短几分鐘視頻胡發了一頓議論,必然是偏頗的。陳兄不計較我的草率,並親自解釋指正,十分感謝!
正如評論中有人懷疑的是否使用了後期,我一開始也認為至少有影像的拼合,在我的回答中也表示了懷疑。但仔細思考後認為是完全有可能從rhino中直接出結果的,以下為我的猜測,當然還有很多技術細節需要陳兄證實和賜教。
1. 關於多個窗口同時出現和相機的問題:
我猜測是有一個相機一直在場景中游曳,同時調用了rs.ViewCameraPlane()作為其他2d元素的展示的屏幕,即我們觀看動畫時的窗口。
2. 關於特效:
閃爍的特效應該是shader的透明度和時間的函數。還有一些小點小方在尺寸上漸變流動都產生了很好的視覺效果。當然那些粒子的飄散聚合也是通過演算法實現的。
第一個疑問是:
在動畫中我們看到了grasshopper的截屏動畫窗口。請問這是實時的嗎?還是提前錄製好的?如果是實時的請問是怎麼實現的?
第二個疑問是:
貌似有些線條有發光的光暈,是如何實現的?
關於人腦還是電腦,手動和自動的平衡也是我很感興趣的話題,可以以後再討論。建築師角色,追求和時間的安排也是有很多可以說的。陳兄的作品和投入已經讓我們足夠反思自己了。
後面工作閑暇我再慢慢和陳兄交流,您是我的榜樣!為遲來的回復表示歉意:因為這次輝哥的作品確實意義深遠,所以多考究了幾天,最後決定從自己的角度為大家解讀一下視頻當中幾個關於參數化設計的技術要點,只為精華不被埋沒就好。(第一天下午看完確實很激動,之後一直在反思,以下)
首先,很慶幸眼下懂參數的同僚們越來越多了,不用在像幾年前那樣為「參數化設計不是造型設計」這樣無奈的話題多費唇舌。隨著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意識到參數工具的本質,我們越發的開始關心設計創作本身的方式方法。怎麼樣能把設計師從繁瑣的計算繪製勞動中解脫出來?把大腦能量留給創意性思維?這一直一來是一個革命性的課題。
輝哥這次的出山為大家非常理想的展示了參數化設計技術在方案創作中期階段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如果說方案前期是一種拓撲性的創作思維,那麼中期階段我們要做的實際上是一種技術可行性研究,目的是為了讓方案設計目標更加符合我們的方案施工條件和標準。參與過實際項目的朋友會深有體會:每個華麗大樓的外表之下都會有一串心酸難忘的過往。所以方案中期的工作目標就是在為未來的施工工作排除各種各樣的隱患。
技術要點1:普視系統(視頻3分鐘處)
故名思意,在GH平台上,我們可以通過監控一組參數模型的各項數據即時的得到一個數據普視平台。每次修改這個參數模型,我們可以立刻獲取面積、體形係數、容積率、遮光測算、迴響時間等等所有可以通過公式求得的數據,這樣在每次改動的同時就可以立刻知道這樣的改動將帶來的變化究竟有那些,這樣的設計調整方式,無疑是更加科學的。此外,一個好的普視系統可以在項目多方會議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即時通過科學的數據否定一些不合理要求),可以為項目的推敲討論階段節約大量的時間。
目前,很多項目在前期策划上也缺少普視系統的支持。項目在宏觀布局上沒有參數控制體系,所以往往分析片面、顧此失彼,方案成果也顯得較為主觀。
技術要點2:幾何體系優化(視頻6分鐘處)
任何一幢建築如果失去了幾何體系無疑將給後期施工帶來巨大的麻煩。從簡單的放線到複雜的空間定位,沒有幾何體系的關聯,所有定位點就無法在相互之間得到校對。就那方格網和Voronoi網格做比較舉例,方格網中的每個點都可以從周圍的四個點獲得自己的位置參照,點陣之間相互制約,容易比對。而Voronoi則需要每個點的精確定位才能實現,定位的容差更小,施工精度要求更高,施工的實現度也就會越差。
幾何體系的優化工作實質上是儘可能的簡化所有空間定位點的數量和相關制約的關係。一套理想的幾何體系不僅僅是在施工階段為項目提供巨大的優勢,而在空間設計、幕牆設計、後期使用等種種方面也將帶來極大的便利。我們可以想像在未來的方案設計中,隨著人們生產生活逐步恢復理性,「任性」的創作必然越來越少,節約便捷的、帶來更多附加價值的空間方案將會陸續呈現。
事實上,幾何體系優化的工作絕大部份的建築師都有不同程度的經歷,自由線改直改弧的情況大家都很熟悉。在GH平台上,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參數模型迅速的生成多樣化的幾何優化體系,並能真正意義上的監控整個空間幾何體系。這種工作方式無論從效率上、還是科學性上都無疑是一個趨勢,在當下,計算機技術已足以科學合理的獨立進行此項工作,設計師的時間和勞動應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技術要點3:數組控制(視頻9分10秒處)
這個技術在傳統工作平台上並不常見,但在GH平台上,通過單一控制桿調整整個數據列表的樣態是一件斯通見慣的事情。在傳統平台上,我們通常通過組件之間的數據關聯群控一些圖塊和數據的信息,這樣的方法很難適應當下更加多樣化的空間需求。事實上在參數模型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人為控制宏觀數據,計算機精算微觀數據的方式來調控整個模型的數組體系。好比函數曲線的控制點一樣,數據列表的變化也有它自己的控制點,我們只要在方案前期為參數模型搭建好理想的數組體系,就可以在中期和後期輕鬆的調整整個項目的數據列表。而像這樣設計師只定義宏觀數據的工作方式,可以生成更加整潔純凈的方案體量,數組控制下的微觀數據呈現出井然有序的結果,更加適合下一步設計或運算工作。
在這裡,再單提一句計算機輔助設計。隨著智能時代的靠近,人對計算機指令將逐漸有低級的單一指令逐步轉變成含有邏輯選擇的高級指令。更多的運算和變化,看似複雜,但其實在某個邏輯緯度看來可能的簡潔單一的樣態。只要我們找到了它們各自的邏輯緯度,抓住了它們的控制點,就能理想的控制這些法則將其為我們所用了。
技術要點4:動態參數模型(視頻11分10秒處)
這個不用多說,用過GH的朋友都理解。為參數模型設定動態數據輸入端,使其成為一個定量和變數的結合體。這個技術在後期施工階段與數控生產可以無縫對接,能夠解決很多異形構建的批量加工問題。
技術要點5:構建標準化(視頻12分種處)
工作模式與幾何體系優化類似,但細節要點不同,這一技術可以直接和普視系統結合用於確認優化方案,比如說,通過對產品信息的調研整合,在幕牆優化計算的同時直接監控幕牆造價,從而找到最經濟便捷的解決方案。
以上,個人觀後的簡要總結。
回過頭來說,那天下午看到這個視頻確實很振奮。感謝輝哥熱忱的演藝!讓我看到了一個新的時間控制點。固然項目進展的路上光怪陸離、千丘萬壑,但我仍然堅信矛盾的根源在市井,而技術就是應該純凈的引導我們仰望星空。是金子,早晚的大家會懂的。從昨天各大參數化群因為這個視頻沸騰,各種不怎麼說話的同學紛紛出現一邊刷存在感一邊膜拜大神,讓我不禁好奇到底視頻里講的是啥,但一直因為各種原因直到今天早上坐在馬桶上憑藉家裡的網速才有幸看到如此大作,一時間覺得任何溢美之詞都不為過了,蹲在馬桶上一面思考人生一面看煙灰14個月的勞動成果,感受到了滿滿正能量。
從專業角度講的帖子我看了很多,樓上有人分析了用RHINO做動畫的優勢。有人分析退火演算法。都已經很專業了。而超高層和大跨度在參數化使用來輔助設計確實能有許多切入點,從現實講也確實能解決許多許多問題。所以我就不想班門弄斧在這裡討論煙灰的視頻里的技術問題了哈,只想寫點兒真正給我的感觸。
1, 建築師的價值如何體現:
前一陣最多被討論的問題,是設計費究竟該不該漲的問題,家門口煎餅果子都價格漲了很多次,設計費還是不漲究竟為何?有人說是供需關係,有人說是因為市場不斷飽和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我覺得最關鍵的問題是門檻。方案基本靠模仿,施工圖基本參照圖集,這樣的模式下到底是應該怪設計費給的低還是應該怪自己呢。煙灰的這個視頻雖然只有16分鐘,但用的是14個月的工作量,裡面每一步設計都給出了相應的邏輯解釋,這樣的思考深度在當今急功近利追求效率和回報的設計行業里注入了新的空氣,讓人感覺到這樣的思維才是設計師的思維水平,這樣做出的設計旁人既難以模仿,又是名副其實的設計與理論結合產物。這樣的設計含金量才對得起設計費。所以之前所說的設計費過低的問題,我覺得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設計師增強自己的能力,用理論與設計結合利用新生事物來完成設計作品,保證設計行業的門檻足夠的高,避免粗製濫造和模仿,這樣才是建築師價值的體現,也是對建築市場良性發展的一劑良藥。
2, 參數化的前景究竟幾何:
這個視頻在參數化的群里影響是爆炸性的,之前參數化的話題要麼是只見雷聲不見雨點,很多很多的參數化練習和好看的圖形很少有落地直接做到建築的,或者只是停留在表皮。要麼是直接看到一個成品參數化作品,但不能理解過程和思路的,這次煙灰的這個圖文並茂配音動畫結合的視頻記錄,讓我們能直觀的看到設計的推敲過程,各種設計難題在參數化工具的輔助下一一得到解決,讓概念不再只是概念,真正結合實際能夠落地。一直以來參數化都是與高成本、施工工藝難、成果不好控制這些聯繫在一起的,比如北京建工學院新樓的圖書館表皮,廣州歌劇院,這些建築的成果完成之後效果可遠觀卻禁不起近距離細看。如何能夠利用數字化工具在提高完成效果同時,方便施工,提高效率,這些都是在之後的路上我們需要反省和領悟的。不過煙灰的這個視頻讓人們可以最直觀的了解參數化的工作原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距離真正的參數化主義時代僅僅一步之遙。
3, 關於煙灰,阿基里斯以及烏龜——個人的價值觀一點思考:
一直以來我都對建築師這個有著無比榮光的聲名但收入和這份榮光不甚匹配的職業很是矛盾。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被崇拜的是馬雲,李嘉誠,王思聰這些人,而不是專註實業,雖然並非很有錢但非常有學問有技能的人。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環境下,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有人隨波浮沉當一些鍵盤俠把青春和理想拋諸腦後,有人勤勤懇懇忙忙碌碌卻是在為蠅頭小利奔波勞碌,包括我自己也是在不斷的詢問:如果不掙錢我為什麼去做?如果不能給我帶來利益,我為何要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去付出?就像北野武著名的電影《阿基里斯與烏龜》一樣,一個勤勤懇懇致力於創作的畫家一輩子一幅畫也賣不出去,那這樣的人是否是失敗的呢?這個視頻的作者煙灰,有過一年的脫產學習研究,試問一下現在有誰會拿出自己最年輕的時候脫產進行研究和學習呢?這個視頻用掉了作者一年多的時間,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有誰會用一年多的時間不求報酬的做一件事情?就這一點就值得我尊敬和反省,是否是我平時忙碌的一切都是碌碌無為?是否在設計院里的生活讓我們變得失去了夢想?我們看起來在奔跑其實我們只是烏龜。阿基里斯即使跑不過烏龜,但阿基里斯終究是個巨人。馬岩松經歷過只做競賽接不到一個活兒的時候,ZAHA曾經也是一個具體項目也不能建成被稱為紙上建築師,蓋里直到年老才有所轉機成為大師,耐得住寂寞才受得住繁華。我很期待在十年後還能再來看這段我寫的文字,煙灰的這個視頻以及再看看煙灰變成了什麼樣的人。還是那句老生常談: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在於他自己的選擇。
煙灰兄的大片看了以後非常震撼,也很激動。當然視頻的特效沒的說,花了大功夫,不能再贊!整個片子對數字化設計過程的記錄很完整,邏輯也很清晰,很驚訝煙灰兄的旁白能如此專業,學習了!而最最讓我覺得興奮的是該項目的數字化設計思路給大家帶了個好頭,一個不做華而不實的表皮形態文章、而是考慮如何讓設計以及施工更合理、更優化的好頭。我相信煙灰兄以後如有機會會探索更多方面的合理化和優化,並更向項目的前期設計創作偏移。
大家關於手動還是自動的討論也很有意義,個人的看法是這個是一個平衡、一個可行性和追求的平衡。目前有些太複雜的規則以及感性的判斷,計算機演算法是無法代替設計者的手腦合作的,我們追求更多理性的數字化優化的同時,不應該忘記自己作為建築師傳統意義上的判斷、直覺,反之應該去探索如何結合兩者。舉例來說,有朋友評論視頻中關於建築平面輪廓優化完又用曲線手動調整了一遍,不夠純粹。我的看法是這個解決辦法很恰當,是很好的在整個工作流程中整合進去了對演算法無法輕易描述的設計因素的考慮。如若沒有這一步,優化是不完整的,如若非得去數理編程,就算有可能性,也會讓設計者設計公司的時間成本增加到不可行的程度。所以,和大自然的進化法則一樣,不是最完美最純粹的物種生存,而是那些最有適應性的。
據我對GH的了解,我可以說該視頻完全有可能是Rhino Viewport導出的,相信煙灰兄也是這麼做的,不需要懷疑。然而,我個人到認為,關於視頻到底有沒有用後期軟體這個問題不需要太在意,結果是最重要的,用到各個軟體的長處是最聰明的方法,還是那句,適應性才是王道。
最後想說,不管方案本身如何,數字化或視頻是否有改進的空間。煙灰兄的視頻對讓不了解數字化設計或對設計化設計有誤區的同行、外行對其的理解乃至認同的意義是非常大的,希望所有人都能以更積極、更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它。
--張硯
一個技術人員身處無奈項目中的自我拯救
作為一個設計院的基層設計人員,看完這個視頻對我的感觸頗深。本人對參數化的應用也有3年多了,可是往往只是在局部有所應用,像紀錄片中將參數化手段貫穿於整體把握以及如此深度的優化設計還未曾有所嘗試,拋開方案設計本身(因為設計的好壞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們只談談技術手段到底應該在我們工作過程中充當個什麼角色。
做過複雜工程的設計人員應該知道,建築行業裡面做整體把控的人是很少的,但是由於建築分工很細又不可能讓每個人去做整體把控,所以應該鼓勵大家用腦思考,在做好自己崗位和職責之內的事情的基礎上,去努力去做自己能夠影響的部分。建築的價值對於公眾來說是單一的,但工作的價值對於設計團隊來說是複合的,有產品品質,質量,精確性,自身成本,團隊人力成本等等價值需要去滿足,不要僅僅著眼於「建成」,建成固然重要,但關注自己的工作模式的先進性也很重要。
先進的工作模式可以大大提高一個團隊的工作效率,特別是紀錄片中給我們展示批量數據的處理,這能讓多少人少加多少班。參數化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個人感覺已經有些離經叛道了,特別是對異形形體的追求,那麼這部紀錄片的出現真真實實的給我們展示了參數化設計的正確發展方向,這裡呢也希望作者能夠繼續增加一些專題來普及下片中所涉及的一些技術,讓更多的參數化愛好者走入正途。
最後呢,我個人給這部片子打個分吧,視頻技術沒的說:90分。數字化設計解決手段:80分。 超高成的設計一般般:60分吧。作者的熱情帶給了我們第一層面的華麗感受,作者的職位責任在第二個層面,而第三個層面確實是多方共同作用與上層總體把握的結果。
我妹子看了視頻,一定讓我去弄到輝哥的微信號。好傷自尊,你們不要來安慰我,安慰也沒什麼卵用。我的手機號是15040488201.
有啥好評價的,絕對大牛。
這個牛人自己寫了一套BIM,將原本很難實現的工程做了出來。在拯救了這個方案的同時,也拯救了無數設計師與加班的水深火熱之中。
我在想,如果用Revit+Dynamo做會不會工作量更小些?煙灰兄的磁性聲線還在我的腦海中迴響,解決的思路和電池的優化都做得很棒,這個視頻肯定會提高國內設計院對於參數化設計的重視度,個人感覺現在參數化在國內不受待見的原因自主要是成本過高且無法實際指導施工,可能是個人水平問題,有時候想看看國外的團隊是怎麼配合的才發現完全找不到資料啊,這個視頻算是填補了這個空白吧,煙灰兄的一小步,建築師的一大步,
PS,煙灰我在你QQ上啊,有空多多交流啊,
已擼
看大片我習慣會看完片尾致謝再走,可能有彩蛋喲~
感覺BIM的推廣與普及,一大批繪圖員將要失業,感到前途一片黑暗啊。。。。。。。。。。。。。。。。額,我這麼悲觀幹嘛,我TM又不是繪圖員,我只是工地搬磚狗啊
今天在萬達影城看電影,無意中刷到輝哥這個視頻,正好伸手去拿爆米花,在桶里不經意碰到姑娘的手,有些尷尬。 ……尤其尷尬的是我和她並不認識,而她又不知道我一直在拿她的爆米花吃。唉
我說你們這些三無用戶來湊什麼熱鬧,我發一點反對的聲音,敢情我成天涯貓撲來的了?
補充:
對視頻的評價:高大上。作者各方面技術很牛逼,動畫也很贊,很多東西值得細細地學習,
NCF我也是經常上,剛看到原來作者是陳輝,應該是作者讀研期間寫的那本書我也買過。
然並卵,導向不對,感覺就是把一大堆東西往裡塞,最求的就是效果,能把人唬住。
更不用說普通的方案設計師,知識掌握的不足,還要來硬撐門面。
再聲明,我說的是現在大多數使用犀牛的設計師,你願意就對號入座,無則共勉。
現在NCF(包括大多gh使用者)是什麼樣子,大多數人,建築師不像建築師,說是程序員也不夠格,你說在搞藝術吧,那就當我沒說。
做建築,太追求效果,你得駕馭得了。圖形學、造型技術還沒掌握好,做出來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整出來的一個方案,讓我們後面建築深化,讓結構設備跟方案,那種感覺就是看到設計顧問艾未未用一堆稻草編織出來了一個鳥巢。
你就讓我們做這方案?
從這部頂尖的參數化介紹影片可以看出,現在的設計市場是多麼的浮躁,現在都在追求什麼。
問我什麼感受?當我看到DNA,還有f(x)的時候,我深深地感覺到建築設計,尤其是建築方案設計越來越玄學了。
首先肯定下視頻作者,能整合很多想法來完成這樣一個不錯的作品。
問題出在偏題,這也是建築設計的一個趨勢,太過追求外觀上的酷炫,設計本身舍本求末,導致做出來一些自己也無法駕馭的東西。參數化,bim技術發展成了專門忽悠甲方的技術,對後期設計施工的幫助見微。
使用犀牛和gh的建築師,有80%的人是亂試把建築方案調出來的。其中曲線擬合,劃分網格的原理一點也不懂,導致建出來的體量跟心中的想法不一樣,曲面閉合不了,網格生成不出來等等問題,跟別說跟其他專業配合遇到的種種問題了。
比如視頻里提到的退火演算法,光憑四條直線和四段圓弧連接出來的線是曲線么?最後表皮怕也是一段段放樣湊出來的吧。(手機碼字,沒法回頭再看視頻,如有說錯,請指正)
雖然動畫里還是有些東西有拼湊的嫌疑,但作者比大多數犀牛建築師強得多,圖形學,編程,動畫技術都很厲害。
知乎上不是很多程序員想改變建築行業么,現在機會來了,你只需要懂一些浪漫的圖形學,會寫基本的程序,(這兩點就已經超越了很多犀牛建築師了)那就快去各個建築方案工作室投簡歷吧,保證明年你就有方案中標。
觀後感
可以看到作者為了讓觀看者理解,已經盡量得淺顯易懂的表達出了很麻煩的事兒,一個10幾分鐘的視頻,體現了一種數字設計。這裡沒有著重體現給予和導出數據,而是優化和處理數據。如果每個設計師都能計算後出形體布結構布樓板,那對於後期土建,幕牆等施工都是大有裨益。普通優化只是改改美觀度房間布局,是否合各種規範,而這種優化一直是工作中的多餘份額,需要加班加點,你懂的.
作為幕牆行業,每次拿到建築院的表皮或者線框,我都會看下合理性,這個合理性決定了後面施工方方面面的問題,甚至影響到每個節點的做法。如上視頻,一個經過計算得出弧度和隨手拉的弧度怎可同日而語。外觀看似不大,作者卻做了很多建築師不會去做也許做不到的事。不誇大其作用,不過也不能忽視其作用,如果施工你覺得這些工作並沒卵用,那我只能說您非常地有冒險精神和豐富的施工經驗。不難想像,這個趨勢的設計,我們可以從中提取越來越多有助於後續工作的信息。
從建築角度說,作者做了很多額外的工作,或者說主動去承擔自己作為一個部分角色的責任了
個人建議:
視頻為了表達得讓人一看就懂,重點雖然明確但有所欠缺分額量
個別鏡頭停留時間略長,這是無關中心內容的考慮
視頻給了我們啟發,不過後續還有很多實際問題需要解決,這自然不僅包括建築,也包括後續的一些相關行業,當然,全部推給作者解決有點殘忍。。。總不能把雜七雜八的細節全都在僅僅幾分鐘的視頻里解決掉.
問題:
作為幕牆行業提的,個別項目板塊的平板應該交給幕牆優化還是建築優化呢?我覺得應該交給建築,這樣能更好地貼合土建,否則到後面又得辛苦結構。就像有人說,並不推薦冷熱彎哦
對於樓主的視頻,我只能說,我以為我會GH結果其實就是小學還沒畢業!請收下我的膝蓋!
請問樓主幾個問題
我發現樓主的視頻里有很多C#電池塊,所以我有很多問題希望作者能給我解惑!
所有功能應該都可以用GH自帶的運算器(本身也是代碼編的)達到你的目的,用GH很多人都是不懂代碼的,能不能就代碼給我們推薦介紹一下
VB,C#,還有那個PYTHON請問你推薦哪一個呢?有沒有什麼教程針對GH入門的代碼可以推薦我們呢?
另外我要拜樓主為師!敬儀妥妥的!@陳輝
計算機及電子學的發展讓信息化、網路化等說法變得流行起來,歸根結底就是數字化,數字化建立在採樣定理之上,即在一定條件下,用離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個連續函數。採樣定理讓現實世界中連續變化的聲音、圖像等模擬信息在計算機中用0和1表示成為可能。因此,模數轉換(ADC)成了在電子工程師當中普遍知曉的一個概念,數字化成了大眾普遍接受的一個名詞。
圖書、報紙、雜誌的數字化是互聯網出現以來一項重大的突破,亞馬遜公司正是看出其中的商機逐漸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電商。數字化讓知識、想法的分享與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同時,音頻和視頻的數字化也改變了媒體傳輸的方式,如數碼相機、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數字電影等的出現。現實世界開始被大規模地數字化,數字化體現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生存狀態,不斷衝擊著傳統行業。
雖然目前數字化的知識、信息比人類誕生以來積累得還要多,可是數字化內容僅僅在於分享和閱讀?數字化信息能否轉化為一種生產力?很多人、很多公司發現數字化產生的資料庫將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寶藏,隨之出現的數據化是數字化發展的必然過程,人類當然不滿足於分享和學習,從數字化的內容里挖掘更具價值的東西成了新的方向。
數據可能成為未來互聯網最核心的部分,單方面來看,大部分的數據都是沒有用的,可是從數據化的信息中提取有價值的東西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在數據化時代,如何利用數據並讓『數據說話』是核心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數據創造價值。
數據化包括數據的採集和數據的處理。數據採集主要是硬體來做的事情,處理器,存儲器,感測器的組合竭盡所能地採集需要的數據:手機的GPS感測器不斷地定位我們的位置信息,對人和移動裝置比如汽車的行為進行採集;重力感測器不僅僅對數字設備的橫屏豎屏進行控制,而且能根據重心的位移來記步;手環的血氧感測器採集血氧信息,對健康數據進行監控並預防等。說到底物聯網的本質就是在數字化的基礎上把現實數據化。
數據的處理就是軟體的演算法及實現,包括各種軟體程序,管理數據的文件系統和資料庫系統,以及各種數據處理方法也就是演算法,具體包括存貯、加工、分類、歸併、計算、排序、轉換、檢索等,為了保證安全可靠,還有一整套數據安全保密技術。
數據化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更加貼近,研究認為,未來公司的價值將不是人才,而是在於數據,將來人不會變得越來越無可替代,反而數據的收集與積累更能增加公司的價值,雖然人才與技術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但是這只是工具,就好比是犁,那數據就是土壤,犁只能在土壤上耕耘。很多評估公司開始將公司大量的數據信息作為和硬體、軟體、知識產權同等地位,納入公司市值的估算之內,說明人們越來越重視數據的價值。
美劇《紙牌屋》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Netflix第一次在將大數據的分析納入了影視製作中,嚴格來說,《紙牌屋》是從3000萬付費用戶的數據中分析出收視習慣,並對用戶喜好進行分析而創作的,其處理的資料庫中包含了3000萬用戶的收視選擇、400萬評論、300萬次主題搜索,最終拍什麼?誰來拍?誰來演?怎麼播,都是由所有的用戶數據里分析得來,也是第一次由數據引導、決定的影視創作案例。
亞馬遜對數據的使用又是另外一個成功的例子,網站會根據用戶的購買記錄和瀏覽產品信息的歷史來判斷用戶的喜好,從而給用戶推薦需要的產品。
誰在進行數據化?很多公司,包括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等都是不斷採集用戶的數據,並利用這些數據來預判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這些公司的效益都體現在數據上而不是固有的資產。事實上,政府才是數據化的採集者和掌握者,比方說政府掌握著每個居民的身份信息,城市停車場的車位信息等,在中國,一些地方性的政府開始公開一些數據,方便人們閱讀和使用,2014年5月,上海市政府召開推進政府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會議,開始有序推進各個政府職能部門向社會開放政府數據資源,這一舉動將數據從政府手中解放出來,公眾可以通過政府數據服務網進行瀏覽、查詢、檢索和下載等服務。可以說,在數據化時代,政府顯示出了開明的一面。
我們正處在數據主宰一切的時代,地鐵、超市、車站、工廠等場所充斥的攝影頭是對人類行為數據進行採集,每天我們在網路上的行為痕迹都會被記錄下來作為數據來分析和還原,這是機遇也是挑戰,雖然從數字化到數據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現實世界的數據化不斷挑戰傳統行業,可是其中也存在著風險,我們每天接收到的垃圾郵件和簡訊,當我們的隱私被泄露的時候就說明數據化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數據化帶來的風險將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關注微信公眾號:tubenfilm
不明覺厲
向我這種把參數化設計停留在表面的菜雞解釋了什麼才叫參數化設計!
體會到了一種無私的充滿愛的共享精神,比你們亂噴的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推薦閱讀:
※這種手繪風的平面圖怎麼畫的?
※中國大陸還存在唐代木構建築嗎?
※建築系應屆生,即將進入地產行業,我對設計管理部門憂心忡忡,五年後,我們的行業在哪裡?應屆生該如何選擇?
※國外為什麼建築繪圖這麼厲害?
TAG:建築 | Rhino | Grasshopper | 超高層建築 | 參數化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