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很焦慮怎麼改變?
先說一下癥狀,我對一些辭彙很敏感,比如4,或者這個辭彙曾經給我造成過陰影,那麼我從此可能會很討厭這個辭彙,其次,我現在心理真的很焦慮,我總是怕發生什麼事,這可能是因為環境所引起的,總是往不好的方向去想,然後呢,我感覺很多事情是聯繫的,比如,如果我做在某處,然後剛好那時發生了什麼,我可能永遠不敢去做在哪裡了,或者如果把東西放在某處,然後發生了什麼,下次我也不會繼續把東西放在那裡了,重點是前後是基本沒有因果關係的,具體我也說不清,希望大家能幫我一下,對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果答者不太清楚,我可以繼續說
分享一個TED-Andy Puddicombe-只需專註10分鐘。
---我們的大腦平均有47%的時間迷失在各種思維中,這種「心靈徘徊」很有可能成為導致我們感覺不幸福的原因;
---我們很多情況下發生的焦慮,是因為焦慮的感覺本身引起焦慮;
---冥想解決了什麼?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發生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但是我們可以改善感受它們的方式。
---每天只需十分鐘,什麼都不做,也不想過去和將來,讓思緒退一步,去熟悉自己所處的「現在」,就能感知到更多的專註、平靜和清澈。
TED演講集:生活秘技視頻
2015/06/07更新:
謝謝大家的支持 :)
今天突然意識到造成自己焦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公私不分。這裡的「公私不分」主要針對的是像我這樣的上班族,指的是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模糊,當然,對於在工作中收穫無限樂趣的人士可以忽略這條。在我有限的兩天休息日中,老闆又給我布置了任務,這讓我在休息日,在家裡,仍然要工作,感覺似乎自己仍然在上班,只不過是工作地點轉移到家裡而已。
在換這份新工作前,我也經常下班後還在家裡處理工作上的事,儘管我也不喜歡這樣,但是我還是這麼做了,聽老闆的話。那時,我焦慮,卻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最近被朋友批評太自我,不考慮集體,不考慮公司等等。其實,畢業前和剛畢業的時候,我從來沒覺得這是個問題。在今天以前,我都覺得帶工作回家沒什麼大不了,也不是一個多麼嚴重的問題。誰讓我一直以來,總是習慣性考慮別人、集體、公司的感受呢?
直到今天,U盤進了洗衣機,工作不了了,我才意識到: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二者盡量別混淆在一起。工作的時候就全力以赴工作,按時下班(以前有個朋友,在國內某著名激光公司上班,其他同事都在努力加班,賺加班費的時候,他則是能準時下班就堅決不加班。那時,我的想法是,這樣在集體中是不是太顯眼了,不太好吧?現在,我才明白,這樣才是合適的);下班以後,就該幹嘛幹嘛,別再想工作的事,除非你非常非常熱愛這份工作,但是,估計你的家人也會有想法,畢竟時間就這麼多,用於工作的時間多了,那麼留給生活,留給家人的就少了。
——————————————————————————————————————————
2015/05/17更新:
謝謝大家點贊和感謝 :)
最近突然意識到,用kindle讀書,可以減少紙書給我造成的焦慮。因為每次我看到那麼厚厚的一本書,忍不住會想:多久能讀完啊?!好厚呀。這樣的壓力不僅沒給我帶來動力,反而造成我行動上的拖延。
自從用了kindle,這樣的壓力陡然消失:哈,一千頁的書居然11小時能讀完(嚴肅類的書,我自然沒這麼快的速度),立馬讓我產生巨大的動力。
一句話,不確定時限的任務,可能會增加我的壓力,而時限明確的任務,會讓我感覺放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歡迎分享。
當然,我不是推薦大家買kindle。看了知乎推薦,入手後又後悔的也大把,撿漏可以去這個帖子看看:知乎導購類問題推薦的東西,你買過哪些覺得很坑爹? - 調查類問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015/03/13更新:
轉眼又是半年過去了,謝謝大家點贊和感謝 ^_^。不知道大家的焦慮有沒有好一些呢?先談談我自己吧,某些方面變好了——拖延問題得到改善,焦慮也逐漸緩解,當然啦,還存在一些問題,總起來說,還是有進步。
推薦大家看幾本我認為對改善這些問題有幫助的書籍吧。這些書籍對我有很大幫助,也許對你們也有效,不過,也不一定,畢竟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尤其是在某些人自己沒「覺醒」的情況下,可能會覺得這些書太簡單,或者無用。
- 愛上跑步的13周 (豆瓣) 很薄的一本書,中心內容是,將行走與慢跑相結合,通過13周循序漸進的訓練,讓你能夠一口氣跑完5公里或10公里,從而使你愛上跑步,不再畏懼跑步。看完這本書,按照書中列出的計劃訓練,我的確愛上跑步了。由於秋冬霧霾多,13周的計劃還在進行中……跑完步,我變得很開心,具體原因請讀下面提到的第二本書。
- 運動改造大腦 (豆瓣) 這本書列舉了大量研究文獻,來證明運動對大腦和心理的積極影響——運動可以治療抑鬱症、注意力缺陷等等。動起來,馬上!
- 拖拉一點也無妨 (豆瓣) 大大減輕了我因為拖延而產生的焦慮。
——————————————————————————————————————————————————
2014/09/21更新:
謝謝大家的支持,沒想到自己的答案能夠獲得這麼多的贊同,好開心。對於,存在焦慮、拖延等問題的朋友,推薦大家去看一門網上課程《Change》Unlocking the Immunity to Change: A New Approach to Personal Improvement ,我也在學習這門課程,希望大家和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
原答案:
人有些時候的焦慮,可能和童年的某些經歷有關,從你的表述里,我很難知道造成你焦慮的原因是有哪些,只能從我自身的經歷來談談。下面談談幾種可能性吧:
- 你有強烈的第六感。即在事情發生之前(通常是不好的情況),你感知到了,這種預知讓你強烈的不安,甚至會使情緒非常低落。我有過好幾次這樣的體驗,事情發生了,我的情緒也就好轉了。
- 童年缺少足夠的愛和安全感,長大以後,仍然缺少愛和安全感,然後又會造成自卑或不自信。我是這樣的,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給予愛和安全感的人,曾經短暫的得到,最後又被這個人狠狠地傷了一把。那以後消極沉淪了好久,最後才明白,這個世上,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自己首先要愛自己,照顧好自己。至少現在,我內心變得平靜很多,幸福來源於內心的安寧和平靜。
- 缺少準備。曾經某些考試前,我也很焦慮,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沒複習好,沒準備好,心裡沒底,才會這樣了。
- 下面談談解決方法:
- 如果你真的有強烈的第六感,直覺靈敏,不妨考慮以後往這方面發展,說不定會成為大師,可以找個靠譜的人看看八字,也許你真的適合從事研究命理、風水、中醫等方面的工作(如果你認為這些都是迷信,那麼這條可以忽略)。
- 如果是童年的原因,那麼,請努力做到可以「誠實地面對自己」,正視自己的一切,接受這些磨難或者是不完美的生活。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才能慢慢接受自己,然後才會漸漸釋懷,最終放下。我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接受自己,有些事情覺得很丟臉,比如為什麼沒有考上更好的大學,有些事情為什麼會做錯等等。後來有天頓悟了,逐漸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放下執念。
- 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才最明白癥結在哪兒。如果你有值得信賴,可以理解你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和他們多聊聊你的焦慮。我當時不想讓家裡人擔心,就從來沒說過這些問題;值得信賴的朋友,也幾乎沒有,戀人又根本無法理解我的情緒。最後,只能靠我自己摸索著走出來。如果條件允許,養只寵物吧,比如貓、狗。寵物可以很好地緩解主人的焦慮,不過,養了就要對他們負責,不要因為搬家、結婚、懷孕,就隨便遺棄。養寵物,最能培養人的責任感和耐心。自從我養了貓,還是開心很多,儘管有時候他們也幹了一些壞事。
- 每周4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每周6至7次,15分鐘左右的冥想;每24小時要有8小時的睡眠;每天至少12個擁抱。這是Tal Ben Shahar在《幸福課》開出的藥方。
- 建議你看看《哈佛幸福課》的視頻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講授這門課程的Tal就存在焦慮的問題。最好是從第一集開始看,這門課程的內容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我看了以後收穫很大,他提供的建議都是切實可行,可以在實際中操作的。
- 希望這些對你有點幫助吧。貪、嗔、痴,各種慾望會造成很多困擾,減少慾望,放下執念,會輕鬆一些。
沒想到過百贊,看來還是有人在看的。想了一下,還是有些東西想分享一下。
起因是這樣的:去年年底的時候換了一份新工作,剛好趕上年會。年底了嘛,自然要頒獎。公司給幾個剛入職不久的員工發了優秀員工獎。本人其實也是好勝心蠻強的人,琢磨著也應該弄個優秀員工獎。
於是問題就來了。我工作了幾天以後發現,那幾個拿獎的同事完全就是拚命三郎啊,每天都是工作到半夜了才下班回家,卧槽,這傢伙怎麼比啊!瞬間壓力爆棚,這些90後的小夥子都這麼拼,我這一把年紀了,怎麼搞啊。於是,焦慮感就出來了。
其實上面的事兒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焦慮雖然每個人產生的原因都不同,不管是學業,工作,還是生活,但都要去妥善處理的。
我在感覺到自己的焦慮水平上升的時候,問了自己的一句話是:「值不值?」也就是說, 我有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年終優秀員工獎,那麼的拚命?
然後我又問自己:「有沒有必要?」 我的價值,有沒有必要通過這麼一個獎還獲得認可?如果我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有信心,我的內心是充實的,外部的獎勵,認可,對我來說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救命稻草,我是否還需要這個獎?
最終我還是放棄了去爭取這個獎項,焦慮水平也隨之恢復。
我並沒有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因為我覺得自己還沒有那個能力去做心理諮詢,只能把自己的一些經歷提出來,供人參考。
觀史知今,當思進退
再讀一遍問題的時候,覺得題主的問題和我好像啊.....確定不是我自己的馬甲上來問的么?
凡是總往壞處想,有可能會導致抑鬱症的哦~建議題主有時間可以去醫院瞅瞅,我常去精神科,醫生都是蠻好的,就當找人聊天了。而且北醫六院專家號才14塊錢,可以聊半小時,蠻划算的。
承認自己是個病人對我來說是有好處的,發著燒跑1500米倒數第一會有人責備你么?你會責備自己么?明顯不會的對吧,國內普遍的現象,包括病人自己,都有錯誤的認識,總覺得心理上的病不是病,總歸歸結到不夠努力,太悲觀,心理素質差這些方面。每次我看到這幾個詞都想跳起來罵人。這種答案看見一個就舉報一個。
心理暗示非常重要,每次遇到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停下來問下自己,原因是什麼?告訴自己:「我現在心理狀態不是很好,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讓我來想想辦法看有沒有辦法解決。」
一遍不夠兩遍,三遍,五遍。和內心的自己說說話。
貼一個知友的答案,關於如何減輕心理疲憊的方式:
如何對抗內心無處不在的疲憊感? - 曾少賢的回答
心理的鍛煉沒辦法一蹴而就,一點一點來,一個一個來,慢慢的,樓主會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分割線---------------------------------------
唔,看了這個問題,還有幾個答案以後,始終覺得有個梗在心裡,睡不著,索性還是起來噴人。因為自己也是有一些心理問題,所以對此類話題都會留意一些,也越來越無法容忍諸如 @劉沐 「焦慮就是,想的太多,做得太少」 這類毫不負責任的回答,你當這裡是百度貼吧呢?
首先,人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順心,自然也就會引起,抑鬱,焦慮,自閉等等心理問題。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才不惑。我不知道題主年齡多大,不過請先接受現在的這種心理狀態,不用覺得自己無能或者有別的負面情緒,更不需要去責備自己。因為在我見過的人當中,幾乎聊的深一點的,都會有難過的關,難辦的事。所以先接受它,這並不是一件不可救藥的事情。
然後,就是如何正視這種焦慮狀態,解決這種狀態。我並非心理專家,所以關鍵部分還請專家補充。我自己常常採用的方法是:先休息,=_=,好吧,其實是讓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跳出來,免得一直鑽牛角尖~然後呢,拿紙和筆,一點一點,一條一條的分析,其實,最後分析出來的,一部分是因為拖延症,有些事情一直不去做,+_+ 一部分呢,是準備工作沒做好,比如即將參加的重要會議,卻完全不知道要講什麼,還有一部分呢,,(≧?≦)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別妄想我會告訴你們!!!
分析出來原因,和解決了還是有段距離的。一般來講,會有兩種好的契機:第一個是,經歷的多了,自然就看開了。。。好吧,這個是廢話,無視吧。第二個呢,是把解決問題的步驟拆成小塊小塊的,因為焦慮一般來講,都是對未來的事情,比如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太高,太難之類的,一下子解決起來,太難,拆成小的目標,會好很多。
最後,噴人,要麼,給出題主切題的回答,要麼,說些不痛不癢的話也能忍,但請不要發幫倒忙的答案。心理問題需要正視,絕不能兒戲。我來主要是來噴這條答案的:「焦慮就是,想的太多,做得太少」
為啥呢?因為這個答案,太唯心,也太籠統,也沒用。它把問題產生的原因,都歸結於產生心理問題的人自己身上,隱含的解決方法,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人定勝天」這樣的純唯心理論。
每個人的成長和生活,都離不開家庭,社會。心理問題,也和成長,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拋開環境,只責怪個人想的多,做的少,是不負責任的。
最後再說一點,對自己好一點,少去責怪自己,接受自己,正視自己,理性去分析存在的問題,一點一點解決,才是有用的。
話說@功能怎麼用啊?貌似有同名的呢。。。。土鱉了么?
謝邀!
記得多年前去雲南瀘沽湖玩時,聽說那邊的摩梭族的村民中曾經存在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即會把村裡的某戶人家當成種過「盅」的人。盅是一種有毒的蟲子,村民們認為這戶人家感染了這種有毒的蟲子,一跟這些人接觸便會被傳染,也會成為被種過盅的人。於是這戶人家往往被周圍的村民排擠,人們避之唯恐不及。
其實這戶人家是無辜的,他們只是普通的人類,但因為被周圍人賦予了某種可怕的東西,而成為眾矢之的。村民們所想像中的盅,正如鬼魂一樣,是他們自身敵意投射的產物。人們把某種可怕的傷害人的內在衝動放在某個外在的想像中的(或真實的)事物上面,通過這樣的操作,內在的敵意轉化為外在的敵意。當村民們把自己的敵意投射到這戶人家上面之後,只要遠離這戶人家便能感到安全,內在的不安被轉化為外在的可控的不安。
敵意的投射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親人去世後,人們進行紀念,述說逝去親人的好,但在晚上,則害怕死去的人會變成鬼魂來傷害他們,鬼魂也是人們內在敵意投射的產物。人對於親人的感情,總是愛恨交織的,當親人去世之後,人們把對親人的愛與恨的情感分隔開來,人們能夠體驗到對親人的愛的感情,而那些無法被體驗的敵意,則以鬼魂的方式被投射。
一個來訪者習慣性地認為諮詢師存在傷害她的企圖,無論諮詢師說什麼或做什麼,往往都會被解釋為傷害她的證據,她總能從背後讀出不良的用意。而她之所以總會認為諮詢師會傷害她,來源於她自身敵意的投射,即她把自身對外界的不信任與敵意加諸在諮詢師身上,認為諮詢師成為了那個充滿傷害性的人。這是一種具體偏執色彩的迫害性恐懼,來源於她嬰兒期的撫養受挫。她也會頻繁地擔心自己患有白血病或癌症之類的重大疾病,此時她內在的敵意被放在了那些會傷害人的癌細胞上面了。
對於你而言,也是同樣的機制,你會把內在的敵意投射到那些帶給你不好感覺的事物上面,並採取迴避的方式以保護自己。也許在你生活中,也會去害怕與討厭某些人,這背後是同樣的機制,均是敵意投射的產物。也許是由於幼時不安全地撫養環境,讓你頻繁地感受到願望受挫(比如想喝奶時沒得喝),於是便轉化為對外部世界的敵意,這些敵意一直未被有效的消化與代謝,並以投射的方式得到處理。我說說曾經困擾我5年之久的焦慮症吧。
初二上學期,因為要上早晚自習離家又比較遠,父母讓我住校,每天中午回家。有一天夜裡,我突然醒了,周圍室友都在熟睡,外面清冷無比,就我一人,我很害怕,發自內心的那種的害怕,那時候我12歲,從來沒經受過這種心情,然後就是睡不著,越睡不著越害怕,越害怕越睡不著,從此拉開了我焦慮症的序幕。
癥狀就是擔心,害怕,恐懼,動不動哭。我跟我爸說難受,心跳得快,其實就是焦慮恐懼,我爸還以為我心臟病。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我高三。高一的時候達到了頂點,白天擔心晚上,晚上擔心白天,幾乎每天哭。不是擔心這個事,就擔心那個事,比如父母死了怎麼辦,我會不會神經病呀,最折磨我的還是失眠,睡不著的時候就哭,嚴重的時候快要崩潰了。
題主,我沒看過醫生,不知道我是焦慮症或是強迫症或是其他,我很羅嗦地把那種情況描述出來,如果你和我情況類似,就請聽我說說我是怎麼走出來的吧。
我這個心理狀況,導致高考成績不理想,我決定復讀。復讀的時候把心全用在了學習上,不去想這個事,愛咋咋地吧,我也沒辦法,這是我的命,結果失眠也沒了,那些困擾我的事也沒了。
為什麼產生焦慮症,年紀小是一個原因,完美主義是一個原因。你把心投入一個你決心辦好的事情中,盡自己所能,其他的交給老天。
樓主你不要擔心,你看,我曾經動不動就哭,深受焦慮困擾,現在不也挺好嗎?
我也曾異常焦慮過。
其一:那時剛被動地分手,一聽到她名字中的一個字心情就不好,心裡和手腳都很慌亂;
其二:因為其一,我沒有了工作和生活的動力,換了一個新環境,全新的工作內容,我就全身心投入,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工作,(由於是小公司,你一個人站三個崗位都可以,當然拿一份工資)滿負荷的工作,讓我精神緊張,說話很快,思維也不太清楚,經常是邊干邊想。記得公司來了一個小夥子,第一天吃飯時,笑著問我,哥,你為何如此焦慮?我笑笑沒說話(回家沉默了一夜)。
現在好多了。回首焦慮的兩年,我覺得把自己逼出來了,那兩年活得真像條狗。
我特么在幹嘛啦,對不住題主,說問題!我是又換了一家公司,更大的平台,管的事很單一,不是那麼旁雜了,有大把時間用來看書,釣魚,慢慢的心態就好了。
提到戀愛,我還單身,我覺得一個人也挺好,不再回戀過去。時間是解決痛苦的良藥,我用了四年,仍相信愛情。
「完美的自己」產生痛苦, 做「完整的自己」就足夠
焦慮感人人都有,心理醫生常做的事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引導來訪者怎麼看這焦慮感,怎麼活在「我現在正在活」的狀態上、看到「我所擁有的能力」,而不是「我不如別人的地方」。
要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總拿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相比,然而比來比去,你還是你。有人會說,比別人不足可以讓自己知道往哪個地方做些微調。其實這並不可能,而且沒有必要:你為什麼要成為別人的那樣?
一個例子:你覺得水仙花,玫瑰花,誰更好看?水仙花說,我要是有玫瑰花那麼嬌艷就好了;玫瑰花說,我真想有水仙花的清姿啊。「其實你只要長出你自己的樣子就行了。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是你管不到、也無需在意的事。」
所以,「長成完整的自己」就足夠了。但現在人們想的是「長成完美的自己」,那怎麼行?所以人就痛苦,水仙花要掙扎著變成玫瑰花,玫瑰花則掙扎著想變成水仙花,但再掙扎也變不成,更痛苦。
題主,你這種情況建議諮詢精神科醫生。
如果沒有去精神科的條件,或者實在不情願。首先不必考慮其它回答里的早期發展問題,比如安全感缺乏等。這種情況可能是造成你焦慮的深層動力,是一種人格特徵。想改變這個,一般是需要高投入高時間的。需要藉助心理諮詢關係。也不一定有必要。而且只會讓自己陷入無助不知怎麼辦的狀態。
我覺得題主似乎更關注自己焦慮行為的消除,這個自己是可以完成的。
首先確定自己為什麼會焦慮。首先,題主你的認知方面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認為壞事發生後,如果自己不做些什麼,類似的壞事就一定會再發生。」
在這個基礎上,你覺得自己必須要明白壞事為什麼發生,來避免壞事的發生。於是你很自然地將一些沒有關係的事物聯繫到壞事的發生上。這樣可以給你一種能夠控制壞事發展的心理安慰。
接著你選擇了遠離這些你認為可能和壞事發生有關係的事物。雖然這兩者並沒關係,但你發現,你遠離了那些,壞事真的就不再發生了。這種結果成了你逃避行為的強化,你覺得躲開果然這些就不會發生了,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以這種方法解決問題。但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很多壞事發生的概率是十分小的,它不發生不代表你就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並成功地阻止了事件的發生。
我建議你自己備一個小本子,按照上面思維方式的分析,經常分析自己的焦慮行為,反駁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並及時記錄下來。同時鼓起勇氣,接觸那些你所焦慮的事物,可以一邊接觸一邊放鬆。多次以後,你會發現即使你接觸了那些事物,壞事也沒有發生。也就自然打破了你的循環。
當然這種過程需要比較多的自我意志力,但是是比較有效的一種「自救」的辦法。
最後,還是建議去精神科,以確定後續的處理辦法。放下---&>擴展視野
1.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性的非做不可的。
2.不管是什麼事物讓你焦慮,只要能看到更加長遠的未來和更加廣闊的天地,焦慮自然而然消失。
3.焦慮本身是不可改變的,焦慮就是焦慮。可以改變的是自身所關注的焦點。心中焦慮,必然的焦點存在問題。
去跑步
焦慮不僅是一種心理反應,還是一種生理反應。比如,當焦慮的時候,你的交感神經會興奮,腎上腺素會大量釋放,使你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胸悶氣短等等。長期慢性焦慮的人會形成神經症,那麼這種時候僅僅依靠心理上的調試、自我安慰,恐怕不會有作用。比如,失眠的人明明很困很累,用各種辦法安撫自己,希望平息紛亂的思緒,但就是睡不著。如果說僅僅是喝點心靈雞湯,告訴自己不要完美主義,了解自己的童年。。。就可以解決問題,那麼這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焦慮和失眠的人了。所以,很多從來沒有這種體驗的人會不能理解焦慮者,但是焦慮者自己不能不理解自己。焦慮者首先要學會自愛、自我同情、自我諒解。正視自己的焦慮——焦慮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問題,不用大驚小怪,但是另一方面,焦慮不是你的錯,要接納這個焦慮的自己,不要奢望一下子就完全改變。很多時候,焦慮是一種性格特徵,這類人容易情緒不穩定,負面情緒較多,有較強的不安全感。這種穩定的性格可能是基因和後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要想改變焦慮,首先你不能一直坐在電腦前啦,因為你需要採取行動去實現生理上的改變,讓自己的身體真正能放鬆,讓自己的大腦有更強大的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如何做呢?
首先就是要堅持運動。研究證實運動能夠讓人感到放鬆和愉悅,並且能使大腦灰質增厚,這會使得你對於焦慮有更強的免疫力。
其次你調整飲食結構,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粗糧、優質蛋白質,少吃甜食和垃圾食品。垃圾食品、甜食和大量的肉食可能會暫時讓你感到安慰,但是長久下去,會使你的體質呈酸性,會讓你更加無法擺脫焦慮。記住,You are what you eat(你就是你所吃的東西)。
然後你需要堅持冥想。冥想不是讓你在焦慮的時候練習,那樣你可能感覺很難。你需要在平時感覺比較好的時候,比如早上一起床的時候,就練習冥想。找到那種活在當下的感覺,任思緒、感覺自由來去而不加任何評判,只是用一種好奇的心態去觀察它們,或者關注自己的呼吸、自己身體上的任何知覺,但不做任何反應。這樣每天堅持練習10分鐘。研究證實,冥想也能很好地增強大腦的自控能力,控制情緒,提升注意力,減少頭腦中的雜念。當然,當焦慮來襲時,你也可以運用這種正念的技巧來平復自己,不急著對自己的焦慮感採取任何行動,而只是接納、關照,告訴自己,它會來,也會去,它只是一種情緒。
此外,你要注意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焦慮往往會在你非常疲憊的時候發生。因為這種時候你更加難以克服負面情緒。焦慮是一個你需要休息的信號,這時候你就不能再繼續自責或給自己更大壓力了。你可以運用一些放鬆的技巧,比如去戶外走走,和朋友、家人聊聊天,做做放慢呼吸的練習,或者睡一會。如果睡不著的話,可以聽一些有助於睡眠的引導冥想語音。有需要語音MP3的可以加我微信 little_h_h。
心態方面,你可以練習樂觀。樂觀的思維習慣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這裡其實要用到認知行為療法,就是當你感到焦慮的時候,先不要急著採取行動,或者東想西想陷入越想越遭的惡性循環,而是問一問自己,是什麼樣的信念讓我產生這樣的情緒?比如,考試之前焦慮,你的信念可能是:唯有考高分,我才能被認可,才能有自信。當你識別出這個信念之後,你可以像一個律師一樣對它進行辯論,用一切方法來反駁這個信念,證明它是不合理的。比如,僅僅一次考試成敗並不能說明我的能力高低;我的自信不應該是取決於這次考試,而是來自我對自己的真實了解;即便考試沒考好,也不能否認我的努力和我獨特的優勢……當你和自己辯論過後,感受一下心情是不是好一點了。注意,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在矯正你原本有偏頗的消極信念。堅持不斷練習,你會變得更樂觀,更不容易焦慮。想得到,就不要怕失去!!
只有不怕失去,得到才會比失去的多!
只有覺得不適才會改變!不適的程度越高,改變的慾望越強!
你想擁有一項能力,但是現實情況你的能力與期望差距很大!於是,你開始懷疑自己,討厭自己!你看到別人擁有那種你想要的能力,你開始崇拜他!你感覺在他面前低人一等!比如,你的領導在你面前很有氣場,話語凌厲,鎮定自若,你開始變得不平靜,甚至有點害怕!你希望自己也能鎮定自若,口齒伶俐,但是事實卻是緊張的不行,結結巴巴,思路混亂!
沒錯,你想擁有自信,勇敢,聰明,冷靜的性格!是什麼原因讓你如此缺乏這些能力?是因為你成長的環境沒有給你很多的鍛煉機會,沒有機會讓你通過鍛煉獲得這些能力!
目標已經確定:自信、勇敢、聰明、冷靜。
下一步是如何獲得這些能力?
自信的獲得:如果你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經常處於積極愉悅的情緒之中,你能積極主動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你就會有一種自信的感覺!
那麼如何掌控自己呢?如何讓自己經常處於積極愉悅的情緒中呢?
那就是運動,運動能減少焦慮,能帶來愉快,帶來積極地情緒!每天運動一小時,每天!如果你身體不好,你可以活動一下胳膊、腿,彎彎腰,散散步;如果你的身體還可以,可以打球,跑跑步;我把運動分成五個級別,最弱的級別1,適合身體不適的時候,最強的級別5適合身體狀況很好的時候。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一個運動級別表格!以前的時候我是每周打兩次乒乓球,每次兩小時,出汗比較多,中間休息一兩次,運動量屬於我自己身體狀況的3-4級別。最近一段時間感冒了,運動級別降到1-2,也就是在家裡做做健身操,微微出汗就停止!說說我的感受,每次運動完的第二天,精神比較飽滿,情緒比較積極!
說到情緒,我也暫且把情緒分為5種級別:1.情緒非常低落,不想做事2.情緒低落,沉默寡言,與外界隔絕3.心情平靜,情緒沒有起伏4.情緒積極,與外界溝通增多5.情緒高漲,主動性很強。
不運動情緒可能維持在2-3,經常運動情緒維持在3-4。
要想擁有良好的情緒,就要時刻關注它!每天有24個小時,早上起床洗刷,吃早飯大約1個小時;去公司路上約半小時;公司上班9個半小時,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下班回家半小時;晚上睡前4小時,睡覺8-9個小時。
這裡又出現一個表格:情緒時間管理表格!坐標軸縱向是情緒強度,橫向是時間。記錄每個時間段的情緒級別!記住它們,注意情緒低落時間的自我調整。
記住:要想趕走焦慮,除了運動,聽音樂等休閑放鬆的手段之外,還要遠離焦慮源!
什麼時候焦慮源?能引起我們自己焦慮情緒的事情和人都是焦慮源。
這又涉及一個概念:就是「我」!
對,就是「我」,記住「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的感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每時每刻的感受也是獨一無二的!你要重視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和「我」身上產生的所有的感受!你要對「我"和 "我"的感受負責!
我羅列幾個焦慮源,大家可以自己平時多考慮一下,記錄和自己有關的焦慮源!
比如:僥倖心理,它就是個十分大的焦慮源!路邊停車不願找停車場,停完車心裡老怕被貼罰單!學習不刻苦,想僥倖通過考試,心裡就會非常擔心害怕!工作不認真,結果就會出岔子!
比如:憤怒生氣,有時候克制自己生氣,哪怕吃點小虧,也比發火強很多,有時候生氣是對自己沒有能力的批判,越覺得自己無能,火氣越大!
再比如:玩手機,玩手機是個看似平常的娛樂,但是它在慢慢腐蝕著我們的心智!遠離手機,也會減少焦慮!
再比如:負面新聞。負面新聞其實離我們很遠!全國那麼大的地方,總會出現一些不好的事,各個地方的新聞集中到網上,就好像有很多似的。但是,按幾率來算,我們身邊的負面事件少的可憐!
有規律的生活:盡量把時間分成段,每個段幹什麼事情,都固定好!比如,晚飯18:00-18:30,18:30-19:30陪家人,19:30-20:30做家務或者運動,20:30-21:00洗刷,21:00-22:00看會電視,或者看會書,給孩子講故事,玩魔方等!22:00關燈睡覺!我每天必做的任務是:運動和陪孩子玩耍,還有熱水澡,如果哪天沒做這三件事,就會覺得少了什麼,渾身不自在!
以上是獲得好情緒的一些基礎做法!每天都要去做,去認真的做,那麼每天的情緒就差不了多少!要想得到更好的情緒,更加自信的感覺!那就要去挑戰!挑戰不是讓你去跳傘,跟陌生人搭訕,或者讓你挑戰武林高手!而是,你需要挑戰ni自己!
把自己當成一個機器去運作,早睡早起,少飲酒不吸煙,少說廢話,少吹牛逼,下班早回家,推辭所有不必要應酬,每天按時學習,保持良好情緒,努力工作,熱情待人,多看時事,拒絕刷微博,拒絕刷知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看似很簡單,其實,這比蹦極要難千萬倍!看似單調無聊的重複,其實比幾次衝動的嘗試要難的多。
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值得你信賴、依靠的真正的自己!!!
打敗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
迷茫、矛盾、糾結、煩躁、焦慮、壓抑、疲憊,這幾乎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對這些負面情緒,人們常感無力,別說戰勝它們,就算想忘掉,都極為困難。更有甚者,僅僅是看到這些詞一起出現,就會極不舒服。這是現代人的最大困境。
我們似乎永遠也無力搞清一個問題:「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對方向的迷茫,讓人陷入了焦慮,這份焦慮導致人們無比糾結,於是問題就出現了。
迷茫:
有的人內心強烈地想要發生改變,但同時又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他總是對目前的生活極度不滿,但又常常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做出任何改變,於是,時時煎熬。
有的人感覺生活充滿了痛苦與煎熬,卻死也不願承認有什麼東西出了問題,他永遠無法做出規劃,也無法安排未來的生活。
有的人一直漂泊,沒有目標,他總感覺自己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但又隱約對什麼進行著探索,但那到底是什麼,他從不知道。
矛盾:
有的人非常看重誠實與厚道,內心強烈鄙視那些「虛偽透頂」、「謊話連篇」的人,但他又常常怨恨自己在「說謊」、「虛假」方面「不在行」。
有的人做了對不起某人的事情後,會後悔不已,然後心懷內疚,想要極力做出彌補,但不久他又舊病複發,再次傷害那人。
有的人在35歲前一直覺得自己太年輕,還無法做出大成績來;而過了35歲以後,他又突然感覺自己老了,再也沒有機會做出大成績。在接近這個年齡時,他恐慌,越過這個年齡後,他更恐慌。
有的人毫無激情,對什麼都沒有興緻。他做什麼事情,都是開始容易,結束更容易。
糾結:
有的人時刻都在動搖著。比如他們常困擾於:「吃這道菜還是那道菜?買這件衣服還是那一件?他不知道自己該選哪一個職業,也不知道任職後怎樣走下一步,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結婚……」
有的人面對問題時總是一拖再拖,或設法迴避非作決定不可的場合。他最大的希望是在自己猶疑不決的時候,有人出來幫自己做決定,哪怕那是對他極為重要的事情。
有的人夢想有形形色色的朋友,但一跟陌生人接觸便不知所措,感到尷尬、緊張,甚至慌亂。
有的人總想把事情做好,卻又總遲遲不想動手,每要著手去做,都會煩躁,然後告訴自己可以先不著急,便去玩或做別的。忙完回過頭,他就會後悔,後悔浪費了時間……
煩躁:
有的人永遠都無法拒絕別人,即使內心再不情願,「不」字也無法說出口。他總是答應別人的請求,然後後悔,內心告訴自己以後再也不管這些事,可下次又答應別人,再後悔……
有的人只要工作出了一點問題,就會覺得自己的同事太差,連累到了自己;有的人工作出了一點問題,就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
有的人總想躲在別人背後,哪怕一次旅行、一次聚會,都希望由別人帶頭。這時候,他從不說出自己的意願和願望,永遠說讓別人定。但同時他又對那帶頭人的安排極不滿意,甚至對那帶頭人耿耿於懷。然而他並不會說出自己的看法,他只會暗自煩躁。
焦慮:
有的人討厭任何計劃,即使是定點發出的火車,也讓他不耐煩。他最希望的就是,不用提前做任何準備。自己到火車站的那一刻,正好有一趟即將出發的列車,而終點正是自己要去的地方。
有的人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從不敢大聲說出口,他永遠不敢主動爭取自己的利益。他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卻從不肯開口求人,最後只能陷入焦慮無法自拔,然後幻想有人看到他的困境,主動伸出援手……當他發現並沒有人看到自己的困境後,再次陷入焦慮。
……
這形形色色的人們,散布在我們周圍,也是我們自己;這各種各樣的困擾,折磨著我們的朋友,也折磨著我們自己。
這是我們的時代病,卻也是人類必須要面對「本質病」。
如果說這世上有什麼真理,它一定是:人生註定苦難重重。
好在真正認識與了解了這些苦難之後,我們便有機會從中解脫。如果不去正視,一味逃避、抱怨,那苦難只會更加沉重。
找出問題的根源,看透煩惱的本質,才有改變的可能。雖然那改變的路註定不平坦,但我堅信並非不可行。
接下來,會有一系列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梳理與解析。針對時代,也針對每一個人。
有志於認識自己、改變自我者,可以同路,去探索我們內心最隱秘的矛盾,發現那迷茫而又未知的自己,然後帶「他」走出困境,奔向自由。
註:關注微信公眾號「臧話」,第一時間獲取後續更新。
諮詢心理諮詢師比較靠譜
之前手機沒電了 回答的太匆忙 沒搞清楚排版
-----------------------------------------------------------------------
看題主所說的焦慮情況,我表示我曾經跟題主有很多共同點啊。
比如說我特別害怕眼皮跳,尤其是右眼皮只要一跳就肯定有不好的事情要發生。因此越來越焦慮。我不知道題主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你害怕發生的那些事是不是正是你自己心裡
想!要!發!生!的!
焦慮主要是因為你在抗拒自己的一些你無法擺脫的想法,於是你自己和自己形成一個對抗狀態。令你焦慮的想法其實是你的潛意識發出的聲音,比如說你害怕死。
但你想一下,如果你真的死了會有什麼後果。
我猜有
1和你關係親密的人會傷心
2死後你會見到你曾經一直想見到但已經死去的人
3你會擺脫現實中的壓力
造成這3種後果的原因各不一樣
1是你身邊的人給了你過大的壓力導致你想擺脫他們,但世俗的價值觀又束縛住了你。於是只能以死來擺脫,另外死也是一種報復會讓他們傷心。
2你沒有真正面對親人離去這個事實,在你心中你還沒有和那個親人好好說聲再見。
3總是對自我催眠般地說「我能行」 長期下來肯定導致自己無法面對「做不到」這個事實。
解決辦法呢,籠統的說去感受你的焦慮而不是抵抗。具體的說
1和家人好好交流,然後試圖給自己一定的空間。比如給自己房間的們上一道鎖。
2給逝去的親人燒一燒紙,聊聊天。大哭一場。
3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或者尋求他們的幫助。
以上3點是我舉的栗子,看題主的信息不好分析出什麼。焦慮是你的潛意識在向你抗議,另外你所說的害怕某種場景在現其實和眼皮跳是一個道理,眼皮跳只能說明你累了需要好好休息,數字4隻是數字3和5中間的那個數兒。他們背後讓我們焦慮的正是我們自己對其賦予的臆想,重要的不是焦慮。而是為什麼在那個場景下會焦慮。
雖然表面上的感受是焦慮,但這焦慮一定帶給了自己一定的好處,否則人不可能一直處在焦慮狀態。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焦慮讓你十分痛苦,我建議還是去找心理諮詢師聊一聊,因為一個合格敬業的諮詢師會給予你理解與支持,這些都是走出焦慮的自己無法提供的力量。
好吧 其實我說的好多都是照辦武志紅的理論(⊙_⊙)我書面表達能力一般,試說。焦慮是一種消極潛意識的表達,如果能將潛意識變成清醒意識,就可以把焦慮具像化,具像化的意識更容易用理性方法分析處理,繼而找到解決方法。
具體來講,首先你得把你的焦慮通過交流溝通等方式逐步具像化,例如通過和親人朋友溝通,嚴重時可與心理醫生溝通,理性的人甚至可以通過寫日記不斷分析自己焦慮原因等等;之後可以通過與有相似閱歷的積極的人交流,尋求、思考、應用解決方法,例如當分析好癥結是什麼時,將整個分析過程記錄成日記——這是一種形式,但卻可以暗示自己「日記里就是自己的煩惱或其解決方法,當糾結時,可以告訴自己『日記中有了糾結過程(或解決方法),我想與不想,它就在那裡,不離不棄』,現在先安心做事啦」。這個原理類似「錦囊」的作用——實際功能不大,暗示功能奇強。
總之,將自己的焦慮具像化「存到腦外」,而非潛意識中,會有一定幫助。
你這樣的情況跟廣泛性焦慮的表現會很像,我們會有自己的生物易感性,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不會因為同樣的一件事而影響到自己,但是我們中的一部分卻會,這就是在我們的生物學上由於遺傳而帶來的。第二,當你在感受到自己焦慮的時候體驗到的身體的感受又會給我們帶來二次的焦慮體驗,這樣就會就會形成死循環。
可以說各種心理問題背後的情緒都是焦慮。焦慮情緒會引發心理的不安和身體的不適,以及各種擔心、害怕的想法和外在表現的僵硬、不自然。也會引發軀體癥狀、社交恐懼、失眠、疑病、驚恐、強迫癥狀等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焦慮情緒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學習、工作的壓力。當我們在遇到現實的阻礙或者承擔了過多的責任時,就會感到有壓力,繼而引發焦慮情緒。適當的緊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解決問題,而過度的焦慮則會使我們變得拖延、退縮、消極、被動、意願減退、注意力渙散,影響實際問題的解決。
2、人際關係的壓力。當我們在與人交往時發生矛盾、衝突,也會感到有壓力,繼而引發焦慮情緒。而且容易焦慮的人通常也會比較在意自己的表現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他人對自己的不理解、不接受、不認可就能夠直接引發我們焦慮情緒。焦慮情緒會使我們在人際交往時感到緊張、不自然,有時還會臉紅、結巴。這些外在的「不良」表現,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會引發我們對自己的消極評價,繼而引發我們新的焦慮情緒,感到更加痛苦,繼而退縮、迴避人群。
3、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過去的生活經驗和自己當前的表現,都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對自己評價過低,也會引發焦慮情緒。最核心的兩個評價是能力和價值,能力感不足、價值感過低,不僅會引發焦慮情緒,也會引發抑鬱情緒,從而變得消極、被動、退縮。
1、積極、有效的應對學習、工作的壓力。遇到問題不迴避、不退縮,勇敢的面對,想辦法解決,或者尋求幫助與合作。如果實在是超越了自己的能力範圍、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選擇接受和放下。
2、合理的看待自己。不僅看到自己的缺點、不足和劣勢,也要看到自己的優點、長處和優勢,學會理解、接受和認可自己。有的人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優點、長處和優勢,這樣的看法其實是比較的結果,容易焦慮的人會更傾向於拿自己的缺點、不足和劣勢去和周圍人的優點、長處和優勢去比較,從而獲得挫敗感。所以不妨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客觀的位置上,放在更大的範圍里去比較,從而也能夠看到自己的優點、長處和優勢,學會接受、認可和欣賞自己,喜歡自己、愛自己。再者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外在的表現和評價其實並不重要,身體和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3、善待他人。嘗試理解他人語言和行為表現背後的心理需要,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心理需要,友善的對待他人。人際關係是相互的,當我們帶著質疑、敵意與他人相處,也會收穫他人的質疑和敵意。而當我們帶著信任和善意與他人交往,我們也會收穫他人的信任與善意。可以說外在的人、事、物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反映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對待自己的方式。而同時我們也是自己生活環境的編劇、導演和主演。比如說有一位朋友,他總是感覺自己不夠好、做了很多錯事,別人會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甚至會來欺騙、傷害自己,從而對他人充滿懷疑、戒備和敵意,迴避和拒絕他人。那麼當他人看到這位朋友的外在表現之後,就會感覺被這位朋友懷疑、敵視和迴避,從而感到痛苦,從而就會真的開始懷疑、敵視、看不起和傷害這位朋友。而當我們學會理解、接受、認可、信任和欣賞自己之後,我們會也就學會了理解、接受、認可、信任和欣賞他人,反之亦然。
4、試著把學習或工作變成一件自己喜歡、感覺有趣的事情。長期枯燥、乏味的學習或工作,會使人感覺厭倦,進而變得拖延、效率低下,並且會感到痛苦。所以不妨試著發現學習或工作中的樂趣,讓自己喜歡上學習或工作,那麼就可以變得比較輕鬆和高效率。
5、業餘時間從事一些興趣愛好。做點自己喜歡的,不帶有目的性、功利性的事情,可以放鬆、愉悅身心,改善情緒感受狀態。
6、多參加戶外活動,從事體育運動。戶外活動可以幫助人開放身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體育運動可以強身健體,改善情緒。
7、有一個或者幾個知心好友。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沒有實際的利益衝突,相互比較能夠理解和包容,可以改善情緒狀態。
8、去掉疾病的標籤。當被診斷為某某症,並且這樣看待自己的時候,自己就會感覺成了另類、被邊緣化,反而會加重焦慮情緒。所以不妨撕掉疾病的標籤,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常人看待,像正常人一樣的去學習、工作、社交和娛樂,慢慢的你也會變成一個正常人。
謝邀,私人微信andylee2017,歡迎神交???
我曾是個想法很多、容易焦慮的人。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次我跟父親抱怨學校生活如何如何枯燥,自己想怎麼怎麼樣。
父親回了一個信息說:「孩子,你想得太多,應該做研究火箭發射的科學家。"
玩笑歸玩笑,想法多並不代表就是壞事。至少我這麼年下來的成長還就得益於有想法,不安於現狀,才有了立足之地。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想得太多,心理很焦慮不好。
在完成一定積累,人生走過三十歲後,我開始反思自己應如何上一個新台階。
大概5年前,我逐漸減少夜晚在外的飯局,靜下心來讀書和寫作。現在看來,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01
上周五晚,我在家讀完一本書,看了兩部電影。
書是李欣頻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她經常保持每天一本書和一部電影的狀態。
兩部電影則是我讀書累了的間隙分兩次當作休息「觀看」,準確點講是受了李欣頻這本書的影響「快進」完的。
閱讀、旅行和電影是這本書中始終貫穿的三條主線,恰好也是最近幾年我的生活方式。看到題主的問題,正好想起最近我也經常被問到類似的問題
當你想法很多,對人生感到焦慮的時候真的可以讀這本書。
每一課都很簡短,5-10分鐘看完,然後從書上隨意挑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在網路上快速看完。至於書籍,也同樣任選一本自己喜歡的來讀。
注意:無論電影還是書,一定要挑自己喜歡的。
02
不必擔心自己閱讀慢,只要堅持閱讀、養成習慣,自然會加速。我的閱讀速度就是一本一本提高的。
而電影,我終於接受除了在電影院慢慢欣賞之外盡量加速播放+快進的方式,這和速讀是一樣的道理。世界上有那麼多寓意深刻的電影,如果不快點領略其中的精華,豈不可惜。當晚我用1.2倍觀看+快進,每部電影平均1小時完成,思維也隨著劇情快速運轉起來。
不要被接下來我根據這本書整理的清單嚇著。李欣頻一天一本書和一部電影,你也許做不到,但你可以做到「開始」,行動就好,當你靜下心來閱讀和觀看影片的時候,焦慮也就自然走開。
03
書籍和電影清單如下
第一堂
1. 「如何存活」系列書的作者都是Joshua Piven 和David Borgenicht,一本書是1999年由 Chronicle Books出版的The Worst-Case Scenario Survival Handbook,另一本是2001年 Amazon Remainders Account出版的The Worst-Case Scenario Survival Handbook-Travel。
2. 《大逃殺》(Battle Royale),2000年出品,導演:深作欣二,演員:北野武等。
3. 《角鬥士》(Gladiator),2000年出品,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演員:羅素?克洛等。
4. 《低俗小說》(Pulp Fiction),1994年出品,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演員:約翰?屈伏塔等。
5.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年出品,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演員:湯姆?漢克斯等。
6. 《赤色追緝令》(The Crimson Rivers),2000年出品,導演:馬修?卡索維茨,演員:讓?雷諾等。
7. 《易經》,亦稱《易》《周易》,相傳為周文王所著,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交易,表現了中國文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
第二堂
1. 《偶然與巧合》(Chance or Coincidence),1998年出品,導演:克勞德?勒魯什,演員:亞里桑德拉?馬丁妮絲等。
2. 《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1999年出品,導演:斯帕克?瓊斯,演員:約翰?庫薩克等。
3. 《魔鬼、性、狂想曲》(The Devil and Ms.D),1999年出品,導演:伯恩德?伊辛格,演員:蒂爾?斯威格等。
4. 《機遇之歌》(Blind Chance),1987年出品,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演員:Boguslaw Linda等。
5. 《羅拉快跑》(Run Lola Run),1998年出品,導演:湯姆?提克威,演員:弗蘭卡?波坦特等。
6. 《男人女人:戀愛手冊》(Men,Women: A User?蒺s Manual),1996年出品,導演:克勞德?勒魯什,演員:Fabrice Luchini等。
7. 《居家男人》(The Family Man),2000年出品,導演:布萊特?拉特納,演員: 尼古拉斯?凱奇等。
8. 《婚前興行為》(Naken),2000年出品,導演:Torkel Knutsson,演員:Henrik Norberg等。
9. 《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2002年出品,導演:西蒙?威爾士,演員:蓋?皮爾斯等。
10. 《預見未來》(Next),2007年出品,導演:李?塔瑪霍利,演員:尼古拉斯?凱奇等。
11. 《魔戒》系列(The Lord of the Rings),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著。
12. 《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羅洛?梅(Rollo May)著。
第三堂
1. 《愛你的五種方法》(The Five Senses),1999年出品,導演:傑里米?伯德斯華,演員:保爾?索爾等。
2. 《Bobos布波族:一個社會新階層的崛起》(Bobos in Paradise: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著。
3. 《現在,發現你的優勢》(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馬庫斯?白金漢與唐納德?克利夫頓(Marcus Buckingham Donald O.Clifton)著。
4. 《生命數字全書》(The Life You Were Born to Live: A Guide to Finding Your Life Purpose),Dan Millman著。
5. 《生命密碼》(Born to Learn),藍寧仕(Dimitrios Lenis)著。
6. 《榮格與占星學》(Jung and Astrology),瑪吉?海德(Maggie Hyde)著。
7. 《人類夢史》(Private Myths : Dreams and Dreaming),安東尼?史蒂文(Anthony Stevens)著。
8. 《夢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Dream : The World of C.G. Jung),Stephen Segaller Merrill Berger著。
9. 《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羅洛?梅(Rollo May)著。
10. 《燥郁之心》(An Unquiet Mind: A Memoir of Moods and Madness),Jamison, Kay Redfield著。
11. 《通向哲學的後樓梯》,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著。
12 《聰明人的哲學指南》(An Intelligent Person』s Guide to Philosophy),Roger Scruton著。
13. 《重新認識你自己》(Freedom from the Known),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著。
14. 《大腦的秘密檔案》(Mapping the Mind),Rita Carter Christopher D. Frith著。
15. 《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Meditation and Consciousness),James H.Austin著。
16. 《哈利?波特》系列(Harry Potter),J.K.羅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著。
17. 2007 年9 月18 日, 蘭迪?波許(Randy Pausch)在身患胰腺癌、生命還剩幾個月的時候, 在他的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做了一場風靡全美的講座,題目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引起了旋風般的反應。演講的視頻片斷在網上播出後,數以千計的人同他聯繫,表示他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影響。《華爾街日報》把這次講座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的講座」。
18. 《你是做夢大師》(Living Your Dreams:Using Sleep to Solve Problems and Enrich Your Life),蓋兒?戴蘭妮(Gayle Delaney)著。
19. 《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著。
20. 《文字生涯》(Words),薩特(Jean-Paul Sartre)著。
21. 《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弗吉尼亞?伍爾夫(Vriginia Woolf)著。
22. 《盲人的星球》(Planet of the Blind),Stephen Kuusisto著。
23. 《潛水鐘與蝴蝶》(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讓-多米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著。
24. 《女教皇》(Pope Joan),唐娜?伍佛?柯羅思(Cross, Donna Woolfolk)著。
25. 《鵝毛筆》(Quills) ,2000年出品,導演:菲利普?考夫曼,演員:傑弗里?拉什等。
26. 《再見,不聯絡》(Since You?蒺ve Been Gone),1998年出品,導演:大衛?史威曼,演員:瑪麗莎?托梅等。
27. 《隱藏的和諧》(The Hidden Harmony),奧修(Osho)著。
第四堂
1. 《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Richard J.Light著。
2. 《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 戴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
3. 《第六感官》(Love Scents),蜜雪兒?柯蒂斯(Michelle Kodis)著。
4. 《讀書的藝術——如何閱讀和閱讀什麼》,《博覽群書》雜誌選編。
5. 《我生命中的書》(Books in My life),柯林?威爾遜著。
6. 《閱讀地圖》(A History of Reading),Alberto Manguel著。
7. 《一生的學習》(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 urit)著。
8. 《學習與知識》,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 urit)著。
9. 《旅行,重新打造自己》(Travel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How to Create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傑佛瑞?寇特勒(Jeffrey A.Kottler)著。
10. 《遷徙的鳥》(Winged Migration),2001年出品,導演:雅克?貝漢,類型:紀錄。
11. 《旅行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著。
12. 《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 2000年出品,導演:拉斯?馮?特里爾 ,演員:比約克等。
13. 《解讀天才——偉人們的成長曆程》(Genius Explained),邁克爾?豪(Michael J.A.Howe)著。
14. 《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著。
15. 《萬里任禪游》(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羅伯特?梅納德?波西格(Robert M.Pirsig)著。
16. 台灣轟動一時的「北城醫院護士打錯針事件」 發生在2002年11月。台灣台北縣北城醫院麻醉師李美雲,因誤放肌肉鬆弛劑在專放B肝疫苗之嬰兒房冰箱,導致負責為嬰兒注射的護士黃靖惠錯拿藥劑,且又未遵守「三讀五對」的原則,造成新生兒一死六傷事件。
第五堂
1. 《都市時裝速記》(Notebook On Cities Clothes),1989年出品,導演:維姆?文德斯,類型:紀錄。
2. 《酒聖杜可風》(Orientations: Chris Doyle-Stirred But Not Shaken),2000年出品,導演:Rick Farquharson,類型:紀錄。
第六堂
1. 加拿大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成立於1984年,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收益最高、最受歡迎的文藝團體。太陽馬戲團所有的原創劇目中,沒有動物、不聘用明星,擅長用舞台表演來講述故事。《神秘人》 (Quidam)是其經典劇目,故事是12歲的女孩Zoe戴上了神秘人Quidam送給她的帽子,隨即展開了一段奇幻之旅,經歷了一連串的奇妙遭遇,最後得以重尋回生命之意義。
2. 《心靈投手》(The Rookie),2002年出品,導演:約翰?李?漢考克,演員:布萊恩?考克斯等。
3. 《閃亮的風采》(Shine),1996年出品,導演:斯科特?希克斯,演員:喬弗瑞?拉什等。
4. 《無情荒地有琴天》(Hilary and Jackie),1998年出品,導演:安南?塔克,演員: 艾蜜莉?華特森等。
5. 《走出寂靜》(Beyond Silence),1996出品,導演:卡羅琳?林克,演員:Sylvie Testud等。
6. 《聽見天堂》(Red Like the Sky),2006年出品,導演:Cristiano Bortone,演員:Patrizia La Foute等。
7. 《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2006年出品,導演: Fredi M. Murer,演員: Fabrizio Borsani等。
8. 《舞動人生》(Billy Elliot),2000年出品,導演:斯蒂文?德奧瑞,演員:傑米?貝爾等。
第七堂
1. 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 基耶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十誡》(The Decalogue),1989年出品,演員:Artur Barcis等;《兩生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1991年出品,演員: Irène Jacob等。《藍色情挑》(Three Colors: Blue),1993年出品,演員:茱麗葉?比諾什等;《白色情迷》(Three Colors: White),1994年出品,演員: Zbigniew Zamachowski等;《紅色情深》(Three Colors: Red),1994年出品,演員:艾琳?雅各布等。
2. 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 (Peter Greenaway):《建築師之腹》(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1987年出品,演員:Brian Dennehy等;《作曲家之死》(Death of a Composer: Rosa, a Horse Drama),1999出品,演員:Lyndon Terracini等;《塔斯魯波的手提箱》(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The Moab Story),2003年出品,演員:Caroline Dhavernas等。
3. 丹麥導演拉斯?馮?特里爾 (Lars von Trier):《醫院風雲》(The Kingdom),1994年出品,演員:Kirsten Rolffes等;《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1996年出品,演員:Emily Watson等。
4. 法國導演克勞德?勒魯什(Claude Lelouch):《女人只有一種》(One 4 All),1999年出品,演員:Jean-Pierre Marielle等。
5. 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 (Jean-Pierre Jeunet):《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1991年出品,演員:Dominique Pinon等;《驚異狂想曲》(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1995年出品,演員:Ron Perlman等;《天使愛美麗》(Amélie),2001年出品,演員:奧黛麗?塔圖等。
6. 美國導演埃羅爾?莫里斯(Errol Morris):《第一人稱》(First Person),2000年出品,類型:紀錄。
7. 美國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教父》(The Godfather),1972年出品,演員:馬龍?白蘭度等;《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出品,演員:馬龍?白蘭度等。
8. 英國導演法蘭克?歐茲( Frank Oz):《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2007年出品,演員: Matthew Macfadyen等。
9. 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靈魂啊!你在何方?》(Possible Worlds),2000年出品,演員:Tilda Swinton等;《月亮的背面》(The Far Side of the Moon),2003年出品,演員:羅伯?勒帕吉等。
10. 德國導演若夫?舒貝爾(Rolf Schübel):《布達佩斯之戀》(Gloomy Sunday),1999年出品,演員:Erika Marozsán等。
11. 荷蘭導演約翰?范德庫肯(Johan van der Keuken):《漫漫長假》(The Long Holiday),2000年出品,類型:紀錄。
12. 德國導演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奇幻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2006年出品,演員:Maggie Gyllenhaal等。
13. 丹麥導演蘇珊娜?畢葉爾(Susanne Bier):《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2006年出品,演員:Mads Mikkelsen等。
14. 韓國導演金基德 (Ki-duk Kim): 《春去春又來》(Spring,Summer,Fall,Winter...and Spring),2003年出品,演員:吳永洙等;《空房間》(Empty Houses),2005年出品,演員:李丞涓等;《弓》(The Bow),2005年出品,演員:韓業雲等;《時間》(Time),2006出品,演員:成賢娥等。
15. 澳門女導演羅卓瑤:《浮生》(Floating Life),1996年出品,演員:關寶慧等;《尋找1967的女神》(The Goddess of 1967),2000年出品,演員:露絲?拜恩等。
16. 印度女導演米拉?奈兒(Mira Nair):《慾望和智慧》 (Kama Sutra: A Tale of Love),1996年出品,演員:Naveen Andrews等;《季風婚宴》(Monsoon Wedding),2001年出品,演員:Naseeruddin Shah等。
17. 印度女導演迪帕?梅塔 (Deepa Mehta):《愛火》(Fire),1996年出品,演員:Karishma Jhalani等;《大地》(Earth),1998年出品,演員:Maia Sethna等;《禍水》(Water),2006年出品,演員:Lisa Ray等。
18. 《弗里達》(Frida),2002年出品,導演:Julie Taymor,演員:Salma Hayek等。
19. 《揮灑烈愛——女畫家弗里達的藝術與愛情》(Frida:A Biography of Frida Kahlo),海登?賀蕾拉(Hayden Herrera)著。
20. 《雪洞》(Cave in the Snow : Tenzin Palmo?蒺s Quest for Enlightenment),Vicki Mackenzie著。
第八堂
1. 《長短經》,又稱《反經》,是唐朝趙蕤編撰的一部博採眾家之長的古代謀略之書。
2.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孫武兵書》等,作者是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
第十堂
1.《天才網路夢》(http://Startup.com),2001年出品,導演:Chris Hegedus,類型:紀錄。
第十一堂
1. 《愛在大腦深處》(A General Theory of Love),Thomas Lewis Fari Amini Richard Lannon著。
2. 《戀人的心:一個心理學家眼中的愛》(A Psychologist Looks at Love),Theodor Reik著。
3. 《他與她的感情世界:一個心理學家的兩性觀察》(The Emot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Sexes),Theodor Reik著。
4.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著:《我談的那場戀愛》(Essays in Love:A Novel)、《愛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 Sex,Shopping,and the Novel)、《吻了再說》(Kiss Tell) 。
5. 《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
6. 《生命輪迴》(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Brian L.Weiss著。
7. 《前世今生來生緣:穿越時空的靈魂之旅》(Same Soul,Many Bodies),布萊恩?魏斯(Brian L.Weiss)著。
8. 《巫士唐望的世界》(Journey to Ixtlan-The Lessons of Don Juan),Carlos Castaneda著。
9. 《生與死的雙重變奏》(Mortality, Immortality, and Other Life Strategies),Zygmunt Bauman著。
10. 《如果只有一年》(A Year to Live: How to Live This Year as If It Were Your Last),Stephen Levine著。
11. 《僧侶與哲學家》(The Monk and the Philosophe),Jean-Francois Revel著。
12. 《恐懼與專家》(Terrors and Experts),Adam Phillips著。
13. 《孤獨及其所創造:保羅?奧斯特回憶錄》(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著。
第十三堂
1.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1997年出品,導演:羅伯托?貝尼尼,演員:羅伯托?貝尼尼等。
2. 伍迪?艾倫(Woody Allen):《玉蠍子的魔咒》(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 2001年出品,演員:伍迪?艾倫等;《獨家新聞》(Scoop),2006年出品,演員:Scarlett Johansson等。
3. 《大腕》(Big Shot?蒺s Funeral),2001年出品,導演:馮小剛,演員:葛優等。
4. 《愛情靈藥》(Better Than Sex),2002年出品,導演:蘇照彬,演員:光良等。
5. 《無主之地》(No Man』s Land),2001年出品,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演員:布蘭科?德加力奇等。
6. 《麥兜故事》(My Life as McDull), 2001年出品,導演:袁建滔。
7. 《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1968年出品,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演員:Glenn Beck等。
8. 《X光人》(They Live),1988年出品,導演:約翰?卡彭特,演員:Keith David等。
9.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年出品,導演:里德利?斯科特,演員:Harrison Ford等。
10.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年出品,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演員:海利?喬?奧斯蒙特等。
11. 《魔戒》系列(The Lord of the Rings),導演:彼得?傑克遜,演員:Elijah Wood等。
12. 《黑客帝國》系列(The Matrix),導演:沃卓斯基兄弟,演員:基努?李維斯等。
13. 《達芬奇的七種天才》(Da Vinci Decoded: Discovering the Spiritual Secrets of Leonardo 』s Seven Principles),Michael J.Gelb著。
14. 《游習世紀》(The Playful World: How Technology Is Transforming Our Imagination),Mark Pesce著。
15. 《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 ),羅洛?梅(Rollo May)著。
16. 《創造的歷程》,Brewster Ghiselib著。
17. 《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 』s Dreams),愛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著。
第十四堂
1. 《征服錢海》(The Big Kahuna),1999年出品,導演:John Swanbeck,演員:凱文?史派西等。
附錄
1. 美國導演埃羅爾?莫里斯(Errol Morris):《天堂之門》(Gates of Heaven),1980年出品,類型:紀錄;《細細的藍線》(The Thin Blue line),1988年出品,類型:紀錄;《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1993年出品,類型:紀錄;《又快又賤又失控》(Fast,Cheap Out of Control),1997年出品,類型:紀錄。
2. 《百萬大飯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2000年出品,導演:維姆?文德斯,演員:Milla Jovovich等。
3. 《打開心門向藍天》(The Legends of Rita),2000年出品,導演:沃爾克?舒倫多夫,演員:Richard Kropf等。
4. 《永恆的愛》(A Mother』s Love),2002年出品,導演:Kamal Tabrizi。
5. 《飄流欲室》(The Isle),2000年出品,導演:金基德,演員:Suh Jung等。
6. 《色戒》(The Samsara),2001年出品,導演:Nalin Pan,演員:鍾麗緹等。
推薦閱讀:
※怕生女兒,因為生女兒太漂亮的,怕被壞人欺負,這種陰影怎麼辦?
※清晰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怎麼養成?
※高樓有沒有提高自殺率?
※腦子不靈活,想東西轉不過彎,記性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