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我」「吾」「余」「予」能互相調換使用嗎?

這三個是文言文中比較常見的第一人稱,尤其是「余」,做試卷基本都是遇到這個詞,而且一些文言小說遊記散文中,「余」字出現的頻率很高。至於「吾」只在先秦散文中看到過,「予」在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看到,其他地方也看到過。至於「我」嘛,基本上都出現過。而且在《公輸般》中「我」「吾」都出現了。查了這些詞的區別,發現都是有些不詳細,依舊不懂。
雖然這些字都是我的意思,但是始終沒搞明白這些詞使用的規律,是不是能隨便用?類似的,「弗」「不」「否」「勿」有什麼區別嗎?而且「弗」和「否」在方言中也會用到


謝邀!


文言文中「我」「吾」「余」「予」作第一人稱代詞,在詞意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吾」和「我」同時出現時,一般「吾」不作賓語,而「我」可以做賓語(例如,「何以教我?」),也可以作主語。但是在否定句式中,「我」作賓語時一般用在謂語之前(例如,「不我知也!」),而且此時可以與「吾」互用(「不吾知也!」)。

「余」和「予」,有學者認為是古今字,在用法上可能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余」有自謙的意味,「予」比較莊重。

在語氣上說,
「吾」用作主語,表示鄭重;
「余」一般用作自敘,表示自謙;
「予」「我」基本等同於「吾」,但是既可作主語,又可作賓語。

還有就是「弗」「不」「否」「勿」的問題

「弗」屬於吳方言
「不」多用於北方方言
「否」一般只用作書面語
「勿」在民國時期吳語白話小說中用得比較多。


夏商周三代王自稱餘一人或予一人。


推薦閱讀:

王小波與余華的作品,相似性與差異性?
喜歡的女生讓我去讀一下《茶花女》,有什麼意蘊嗎?
郭敬明的幻城真的抄襲了很多動漫嗎?
在曹雪芹的構思中,林黛玉有沒有可能被迫嫁給北靜王或與其定親?
劉震雲的小說跟韓寒的小說比,有哪些更好的地方?

TAG:中國歷史 | 文學 | 文言文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