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時期有哪些厲害的名將?

如題,感覺歷朝歷代總會有幾個名垂青史的名將,就是一說大家都知道,特厲害的那種。比如衛青霍去病這個類型的。明朝也有戚繼光、袁崇煥這些人,于謙(不是抽煙喝酒燙頭那個)守北京的時候也挺厲害的。

但感覺清朝從順治朝以來就沒幾個厲害到一說大家都知道的那種名將呀?鰲拜很早就躺下了,康熙朝的各種平叛戰爭都沒他啥事兒,再說他在康熙朝出名完全是因為太浪被康熙放大秒了。三藩之亂也是一拖再拖,都沒個能和三藩分庭抗禮的名將站出來,蒙古也是康熙御駕親征的。可有知曉清史的大俠指點一二?
===============================================
補充一下,在下寫「李舜臣」這個名字是有如下幾個原因,並非要激化什麼民族問題。

1. 李舜臣是同時代海軍將領中的最強,當是一位名將。
2. 李舜臣之所在朝鮮李氏王朝,李舜臣最有名的兩場海戰都是在萬曆朝鮮戰爭期間,又稱大明抗日援朝戰爭,李舜臣與明朝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的。
3. 還是要明確一點,當時朝鮮王朝已經是獨立存在的王朝了,李舜臣也並非明臣,而是相關者而已。

4. 在下不過小小的提一個問題,只想漲點知識,不想挑起民族情緒。大家以此吐吐槽開開玩笑便罷,切莫激化民族矛盾或開啟罵戰。
===============================================
在下確實沒讀過包括清史稿在內的清代歷史(確實不感興趣),只對先秦、西漢、三國史比較感興趣,並略讀過一點明史。所以孤陋寡聞了,又實在沒啥心情讀清史,這才來請教這樣一個問題。

多謝各位不吝賜教。


-_-

說施琅和姚啟聖,是因為看了《康熙王朝》對吧……
那片子特別爛……價值觀極度扭曲,姚啟聖寫的跟老賤貨似得……
編劇是新三國的朱蘇進……朱老師也算是我國戲劇界一朵怒放的奇葩了。

一般民間對清朝將領了解確實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自元明開始,民間傳奇故事撰寫題材的偏好。
元明時候將歷朝名將名臣作為創作素材的傳奇故事非常多,多數都喜歡攀附古代真實人物。
因為古人具有傳奇性,而且相隔時間較遠,更容易創作藝人發揮,等,諸多原因。

傳承至清代,這類題材所限定的範圍大抵已經固定了,而且本朝人物往往不易創作。
我們今天看到的《隋唐演義》,其實就是清初褚人獲的版本。
而褚人獲是在前朝楊慎等人修訂的版本上加以改進的。

民間聽隋唐、楊家將、三國五虎將的故事聽了幾百年,對這些人物耳熟能詳,也比較有親近感。
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市場認同度。你看看app商店裡,以三國為名的手游有多少就理解了。
於是清朝的文藝工作者們,為了迎合受眾,也依然在原有的題材範圍上繼續二次創作。
多少因此冷落了清朝名將。

其二,清朝開始小說等文藝形式開始產生了改變,出現了更多類型更豐富內容的作品。
譬如清中期,滿洲鑲紅旗旗人文康所創作的《兒女英雄傳》。
這部書可謂今時今日武俠小說之啟蒙,因為書中破天荒同時描寫了武林奇事與男女戀情。
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十三妹何玉鳳」,這部作品在我們童年時曾經被香港TVB改編過。

我們熟悉的《說岳全傳》、《東周列國志》,這些描述戰爭與歷史的傳奇故事都是清代完成的。
但放眼整個清朝文壇,故事題材與類型多種多樣,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而且許多前朝所未有的小說類型,因為許多主觀或客觀的緣故,相繼誕生。

武俠傳奇類,有《三俠五義》、《小五義》;歷史類有《說唐》、《說岳》、《蕩寇志》。
探案類型,有耳熟能詳的《施公案》、《海公案》、《劉公案》……
民俗八卦類有大名鼎鼎的《聊齋志異》、《子不語》、《閱微草堂嘚吧嘚》……
言情類有《肉蒲團》、《株林野史》、《鬧花叢》、《蜃樓志》、《品花寶鑒》……

這些作品,立意有高有低,故事有上有下,文筆有淺有深,但總的來說文化市場生機盎然。
其中幾部震鑠古今的作品,更是不同凡響。
清早期有戲本《桃花扇》,清晚期有小說《孽海花》、《二十年》、《官場現形》、《老殘游》。
貢獻無數典故,顛覆性的《儒林外史》更是無須贅言。

從市場上來說,既無塑造清朝名將傳奇之必要,亦無此類需求。
比較少見的,有一部描寫年羹堯西征的作品,稱為《平金川》,馬親王介紹過,不多說了。
至於其他的,政治上的原因,如文字獄。民族上的原因,如揚州、嘉定、剃髮令,必然也有影響。
更何況清末革命先驅們不遺餘力推倒滿清,當時的社會氛圍更不可能會流行歌頌清朝名將的作品。

所以到今天,民間對清朝的名將一般都比較陌生。有文化上的疏離,也有情感上的不認同。
除了比較不犯忌諱,或者政治上正確的,如施琅、聶公、李中堂、曾文正,也只是偶然提及。
但是這些名字,怎麼也不如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關二爺響噹噹,說書人又何必多說他們呢。

說書先生:同志們!我今天呀,給你們講一位大將軍的故事!
人民群眾:好啊好啊!要聽要聽!
說書先生:話說前清開國之初,有位虎將費英東,使一桿鐵蒺藜狼牙棒,人稱萬人敵!
人民群眾:費英東是誰?沒聽過。
說書先生:這費英東啊,是滿洲瓜爾佳氏,他父親叫索爾果……
人民群眾:什麼瓜兒果兒的?還特么桃兒呢!不認識!不聽!不聽!
說書先生:呃……那我來講一個三國趙子龍的故事……
人民群眾:好好好!我們要聽趙雲!我們要聽趙雲!

費英東此人乃後金開國五位大將之一,可比成吉思汗麾下勇將者勒蔑。
薩爾滸之戰既有此人參與。嗯……傷明軍無數。
從多鐸攻陷揚州,擒獲弘光帝的圖賴既是費英東之子。
此處不談民族問題。

我大概說幾位清初名將,題主可以作為參考,去清史文獻中尋找更詳細的情況。
清初有位鑲白旗的莽依圖,順治初從軍,戰功卓著,一直是清軍中的大將。
三藩之戰,吳三桂是先勝後敗,莽依圖就是在戰況轉折前首先重創吳軍的大將之一。
之後莽依圖據守韶關一代,多次擊敗吳軍大將胡國柱和馬寶。

除此人之外,看過《鹿鼎記》小說的,應該都知道韋小寶提拔的四位漢將。
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這四位其實也是清初舉足輕重的漢軍大將。
張勇率軍平定甘肅,趙良棟攻破昆明,都是平定三藩的主要將領。

同時康熙朝可稱名將的,還有圖海、尚善、勒爾錦、馬寧、愛星阿,等……
稍次一級的,也有許多如佛尼埒之類的將領。
這些人物的事迹,在《清史稿》中都有詳細記載。

因為清朝距離現代最近,所以相關的文獻記載可謂是歷朝歷代最全面的。
除了我提及的幾位將領,能征善戰或者義勇壯烈的滿漢將領也有不少。
而這些人在歷代文藝作品中一直較少提及,所以也比較不為人所知了。

究其根本,還是那個原因。

老百姓不care。

.


標記一下,樓上純扯淡。

先說一個悲傷的事實,所謂名將,全都是人頭堆出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名將的背後全是鮮血。因此,無大戰便無名將,亂世出英雄。一般的平民草芥,最終只能化為史書上一串數字而已。
按理來說,康熙朝有大戰,則自然有名將。
下面就按順序更新(他丫的的康熙朝實在是太長了):

一、圖海

他臨危受命,挽狂瀾於既倒;他是孝庄太皇太后最信任的人;他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後少壯派軍官領袖;當戰爭結束,他悄然退場。

康熙朝這個時間滿尷尬的,經過順治一朝十幾年,大清開國一代民間基本死的差不多了。多爾袞搞死了豪格,自己又寂寞地死在塞外,順治親政後又搞死了阿濟格,之後濟爾哈朗也靠邊站。當年開國一代的八旗旗主們基本上凋零殆盡。這些人擱在本朝可全都是開國元帥級別的。從努爾哈赤開始,愛新覺羅家族就不缺名將,因為他們和大明王朝的戰爭從未停止。別的不說,就拿阿濟格一人為例,他當年曾連勝49戰,未嘗一敗。

當然,這些在康熙朝全都是紅塵往事了。

元帥級別的雖然沒了,但康熙初年開國將軍級別還有好多,索額圖、蘇克薩哈、鰲拜這些人當時還正直人生壯年,全都是能戰之年。尤其是鰲拜,當時可號稱」滿州第一勇士「。別的不說,當時的吳三桂也剛過50歲,正是能打之年。因此,這時候的大清軍界並不缺人。

事情的轉折點在康熙八年,這一年康熙除鰲拜集團,鰲拜不久死於獄中。這一事件的影響極為重大,基本上標誌著大清開國一代的離場。傳統史書,一般稱之為傳統八旗和八旗新貴之爭。到這一年,即使當年追隨清軍入關時非常年輕的吳三桂,也已經60歲了。在古代,一個將軍到了60歲基本上可以算徹底廢了。畢竟,廉頗這樣的人歷史上也就個別,清朝末年的馮子材是一個。

開國一代的離去,標誌著少壯派的登場。

圖海是少壯派在軍界的領袖。他一出場,便平定了堅守在荊襄一帶的李自成余部,至此中國本部十八省內再無成規模的反清勢力。一戰之功,奠定了他此後的地位。

圖海真正的榮耀在於三藩之亂期間。

但吳三桂起兵造反,直逼荊州城下,大有席捲天下之勢的時候,當年林丹汗的後裔也不甘寂寞,打出恢復大元帝國的旗號,在北方起兵,直逼張家口。

張家口,那兒是清軍軍馬交易之地,一旦丟失,京城危在旦夕。更可怕的是,當時京城毫無駐軍。根據外國使者團的描述,駐守城門的全都是孩子。有限的八旗兵力全都在荊州前線,朝廷根本無力調兵。

康熙腦海中一開始想到的辦法是派遣科爾沁部和土默特部前去平叛。雖然同為漠南蒙古,但是科爾沁部和土默特部對清朝忠誠度一向很高。可很快康熙就把這個想法否決了,畢竟同時蒙古部落,要是科爾沁部和土默特部再出點岔子,那真的就萬劫不復了。

就在康熙為此事絞盡腦汁而一無所得的時候,他的老祖母孝庄再一次走向了前台。孝庄向康熙推薦了一個人,那就是在戶部做後勤的圖海。孝庄用不可置疑地口氣地康熙說道:「圖海才略出眾,他一定會有辦法的」。

三月二十九日,康熙下詔封多羅信郡王鄂扎為撫遠大將軍,圖海為副將軍。在叛亂初期,康熙任命的獨擋一面的大將軍一般都是宗室之人。如駐守在南京的揚威大將軍簡親王喇布,負責剿滅耿精忠的奉命大將軍康親王傑書,遊走江西和湖南間支援的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岳樂等。這一方面反映的是康熙的謹慎,畢竟是國家危難時刻,康熙並不敢輕易地兵權交給外人。而更重要的是,這反映了各王勢力的強大,旗權仍然能夠干涉到皇權。康熙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道:「任用諸王為主帥,並不是因為諸王比較賢能,而是因為他們方便指揮軍隊,協調各方。」這話的潛台詞就是被人指揮不動軍隊,皇帝本人的任命也不可以!

所以,雖然康熙任命的主帥是鄂扎,可是實際做事的還是圖海。

但是問題在於,統帥有了,可是兵在哪裡啊?他圖海再才略出眾也不能靠著自己和鄂扎兩個人去平定叛亂啊!

圖海最終建議從八旗家奴之中挑選出驍健之人,組成了一支人數萬餘的平叛大軍。這支軍隊只用了不到一周時間就組建完畢了,沒有接受任何軍事訓練,也沒有任何戰鬥經驗。他們真能打得過磨刀霍霍的察哈爾馬背騎士嗎?

康熙心裡是沒底的。康熙下令給盛京將軍讓他做好出兵準備,隨時關注察哈爾部動態。四月三日,康熙又派遣理藩院官員前往漠南蒙古諸部落調兵。康熙還是決定動用蒙古諸部的力量,他真的不相信圖海能徹底打敗布爾尼。康熙只求圖海能夠拖住布爾尼,為大規模調兵贏得時間。

四月六日,圖海和鄂扎率領著那支特殊的隊伍出發了。康熙還是不放心,特意下詔說:「大兵出山海關,當宣布累朝待布爾尼恩厚,及朕不忍加誅之意。彼若悔罪來歸則已,否則以敕書付縱蒙古持往諭之。即布爾尼等臨陣來降,亦當受納。」康熙的意思就一句話,最好能夠勸降布爾尼,能不打就盡量不打。

圖海卻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僅要成功,還要大獲全勝。

圖海的軍隊是走到哪兒就搶到哪兒,搶來的金帛全部歸士兵自己所有。四月二十一日,清軍到達歧爾哈泰,偵查到布爾尼就在不遠的達祿。圖海做軍前動員講話:「大家這些日子也都搶了不少東西,可這都不過是一些老百姓的玩意兒,沒什麼寶貝的。現在察哈爾就在前面,他們是元朝王室的後裔,有著近百年的積累,珍珠美玉各種財寶數都數不過來,你們只要能夠搶到一件,那就夠你們富貴一輩子了。」那些家奴們在下面聽的眼睛都發紅了,一個個「踴躍從事」,「無不以一當百」!

圖海清楚士氣很重要,必須要給這群家奴一個目標讓他們拚命。而對這群唯利是圖的家奴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金錢獎勵了。

康熙這一邊為了安撫民心,每天依然做出鎮定自若的樣子。康熙每天還到景山騎馬射箭,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一些人不了解情況,還上書給康熙勸告他不要再危機時刻出外遊山玩水。康熙對此一概是置之不理,事後,他才解釋說:「如果朕每天都搞的緊張兮兮的,那老百姓還不每天擔驚受怕的。」

康熙這招其實並不新鮮,東晉時的謝安就用過了。當年前秦苻堅率軍80餘萬和謝安侄子的8萬軍隊在淝水交戰,東晉集團內部是惶惶不安,只有謝安每天彈琴下棋。大家一看謝安這麼淡定,全都以為他已經有了什麼妙招,也都心安了下來。搞的後來的唐朝大詩人李白對謝安崇拜的不行,多次寫詩表達對謝安的推重。

二十二日,圖海率領的清軍和布爾尼在達祿相遇。清軍這邊先派出使者宣讀了康熙的詔書,表明了自己寬大處理的政策。布爾尼這邊意志不堅定的投降的投降,撤退的撤退,做鳥獸散了。但這並沒有傷到布爾尼的元氣,他還有一戰之實力。

和長途跋涉而來的清軍不同,布爾尼完全是以逸待勞。布爾尼將主力埋伏在了山谷之中,另外派出三千人迎戰,準備打一場埋伏。但這給清軍偵查發現了,於是清軍就開始搜山,防備偷襲。

而這時候,支援清軍作戰的土默特部卻不小心陷入了布爾尼的包圍圈中。圖海得知情況之後,火速派兵前往支援。這一調兵讓布爾尼發現了圖海主力大營空虛的漏洞,他火速派四百騎兵前往攻擊。圖海親自率軍出戰,四百人很快就被全殲了!

惱羞成怒的布爾尼將火器一列排開,封鎖谷口,準備和清軍決戰。圖海自然是不怕他,因為當時蒙古人的火器水平根本不足以遏制住清軍騎兵的衝鋒。我曾經看過一篇很嚴謹的學術論文,在文中作者通過詳細論證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在機槍發明之前,在同等兵力的情況下,步兵不可能阻擋住騎兵的大規模衝鋒。

雙方一交手,布爾尼傻眼了,清軍眼睛裡含著狂熱(對金錢的渴望),一個個毫不畏懼死亡地往前沖。槍沒打幾下,清軍就已經衝到了眼前。布爾尼迅速潰敗,僅帶著30餘騎逃亡。在逃亡的路上,布爾尼被趕來參戰的科爾沁部落擒獲斬殺。一場預謀已久的叛亂就這樣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被平定了,京師轉危為安。

不得不說,圖海創造了奇蹟。所有人都認為做不到的事情,圖海做到了,並且交出的是一張近乎完美的答卷,這不是奇蹟還能是什麼呢?

——《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這一邊的朱可夫元帥被人稱為「斯大林的救火員」,哪兒有危機,哪兒就有朱可夫。套用這種說法,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圖海就是「康熙的救火員」。搞定察哈爾蒙古的叛亂之時圖海走上「救火隊員」工作的第一步,還有著更重要的工作在等著他。

康熙十三年之後,清軍的兵力部署主要分成了三大塊。一是在湖南的主戰場,寧南靖寇大將軍勒爾錦。二是廣東和福建的東南戰場,康親王傑書負責。三是陝西和甘肅的西北戰場,定西大將軍董額負責。除此之外,安親王岳樂還帶著一支軍隊遊走在江西,策應主戰場和東南戰場。

在這三大戰場之中,湖南的主戰場是成拉鋸之態的,短時間內誰也滅不了誰。東南戰場清軍完全是壓倒性優勢,耿精忠、尚之信和鄭經這些「二代們」還是太嫩了。當然,東南戰場能夠取得近乎壓倒性優勢的原因還在於此處猛人比較多,我們後面仔細再講。而西北戰場,清軍的局勢就不那麼的妙了。從表面上看,西北戰場清軍是和王輔臣成拉鋸之勢,甚至清軍一度佔優勢,將王輔臣圍困在了平涼城。但是清軍沒有任何戰略上的優勢,很多戰略目標都沒有達到。

按理來說,王輔臣叛亂之後,負責西北戰場的應該是甘肅提督張勇。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康熙任命了董額為定西大將軍。董額是多鐸的第七個兒子,之前是個貝子。這倒不是康熙有意為難張勇,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議政王大臣會議無論如何是不會同意任用一個漢人的。已經反了一個王輔臣了,要是再反一個張勇,那西北局勢就真的不可救藥了。

董額這人是絲毫沒有繼承到父親多鐸的軍事才能,基本上就是一個廢物。康熙叫他封鎖棧道,他不聽,結果王輔臣派兵毀了棧道,清軍糧草運輸和進兵都變的困難了。幸好,王輔臣沒有什麼戰略眼光,只知道「蝸」在平涼。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康熙十四年,從湖廣主戰場緊急抽調過來的清軍支援西北戰場,清軍相繼拿下了蘭州和秦州,王輔臣只剩下了孤城平涼。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再一次祭起了他招撫的策略,下詔給王輔臣希望他能夠認清局勢,趕緊投降。可就在這節骨眼上,寧夏綠營兵因為軍餉問題發生兵變。吳三桂也派人從四川前來分兩路前來支援,王輔臣又看到了希望。而董額這一邊,卻遲遲攻不下平涼城。

康熙清楚地知道西北局勢的關鍵在於王輔臣,只要能夠拿下王輔臣,吳三桂絕對不敢再派兵進入陝西一帶。只有儘快地平定了西北戰場,才能集中全力於湖南主戰場。既然如此,那「救火隊員」圖海就該上場了。

康熙十五年二月,圖海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取代董額負責西北事務。

圖海一到任,八旗歡呼雀躍,一時士氣大振,便立即傾全力攻打平涼城。王輔臣還是很猖狂啊,我可是「馬鷂子」啊。很快,圖海就見識到了「馬鷂子」的實力,果然是名不虛傳啊。圍城的清軍只要一看到王輔臣的出戰,那就是自動避讓。

既然靠武力不行,那就攻心吧,圖海天天派人在平涼城下喊話,宣講朝廷寬大處理的政策。而與此同時,圖海還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派人偷襲了王輔臣的糧道虎山墩,讓平涼城陷入了糧食的危機當中。憑這一點,我們似乎可以看出,圖海沒少看《三國演義》。更重要的是,虎山墩還是平涼城外的制高點,從此平涼城就將置於清軍炮火之下。


周培公的登場

接下來,一個傳奇人物登場,他的名字叫做周昌,是圖海手下的一個幕僚。「周昌」這個名字大家也許不大熟悉,但是一說他的字大家就都知道了,周昌字培公。

由於影視作品的影響,周培公這人給傳的是神乎其神,幾乎家喻戶曉,這其實是場歷史的誤會。真正歷史上的周培公只是一個無關重要的小人物,也只做到了山東布政使司這樣從三品的小官而已,根本沒有什麼康熙封他為撫遠大將軍的說法。《清史稿》之中甚至都懶得給他單獨列傳,只是用寥寥幾語將他的故事附在了圖海傳的後面。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父母全都死於戰亂之中。在圖海進兵到達潼關的時候,周培公主動求見,獻上《平涼策》,被圖海看中留在幕府之中。史書記載周培公「好奇計,有志略」。看到圖海已經佔盡優勢,但是平涼城卻一時不可攻下的情況,周培公主動表示自己可以去勸降王輔臣。

周培公之所以敢這麼做,是因為他在王輔臣身邊有人。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與他是同鄉,他們有著投降歸正之心,曾多次勸王輔臣歸降,王輔臣未知可否。這兩人就偷偷地將這一消息封在蠟丸里,送給了周培公。周培公一看這是有機可乘啊,王輔臣可以說服。

圖海同意了周培公的請求,即使失敗了自己也沒什麼損失,只是一個幕僚而已嘛!

周培公進入了平涼城,一番密談之後,王輔臣決定派人去向圖海表明自己的投降之心。六月,周培公再次進入平涼城。王輔臣派人交出平涼城的戶籍民冊,做投降前最後的交接工作。但是,圖海還是不放心,他希望王輔臣能夠親自出城投降。於是,周培公三進平涼城,王輔臣剃髮率眾投降。

——《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


二、王輔臣

他崛起是草芥之中,他本求生存,卻成為西北軍中戰神;戰爭狂人阿濟格對他欣賞有加;他身居微職,深宮之中的順治皇帝卻早已知道他的威名;吳三桂對他勝過子侄,因他離去懊惱不已;康熙讓他留宴宮中,親賜順治御槍;清軍因他一人,拿不下平涼城。但他終因反覆無常,遭人唾棄,戰爭終了,唯有一死謝罪。


(王輔臣具體內容改天貼,他的比較分散,圖海重提到過一部分)


三、穆占

他的一生原本註定平凡,卻因一場命中注定的戰爭讓他走向名將之位,他盤活了整個戰場,他成為了敵人最可怕的噩夢;他以都統身份叫板大清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他成為了吳三桂死亡的敲鐘人。


康熙十五年的九月,百忙之中的康熙特意下詔在紫禁城接見了一位西北戰場的將領,授予他都統的職位。隨後不久,這位新任命的都統被賜予征南將軍封印,率領著陝西和河南的滿漢聯軍奔赴湖廣主戰場。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穆占,一個將在湖廣主戰場給吳三桂帶來無盡麻煩的人。

穆占,納喇氏,滿洲正黃旗人。和任何一個出身一般的滿族人一樣,識字不多的穆占也只能是一個小軍官而已。康熙十二年爆發的那場戰爭改變了一切,穆占這樣的人只能屬於戰場,他來到了陝西前線。由穆占負責的每一場戰爭幾乎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勝利。和那些失敗的滿洲貴族相比,穆占的軍事才能實在是太卓異了。就這樣,等西北戰場戰事結束的時候,穆占已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軍官成為了領兵一方的安西將軍。

由於勒爾錦等人在湖廣主戰場的不得力,康熙緊急召見了穆占,雙方一番交流之後,康熙決定讓穆占前往湖廣主戰場打開突破口。

康熙十六年一月,穆佔領兵來到荊州,之後火速趕往長沙,開始圍城之戰。三月初一,在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準備之後,清軍發動了對長沙城的總攻。負責戰事的安親王岳樂發兵19路圍城,穆佔率軍衝鋒在前。吳三桂看架勢不對,也發兵19路應對。吳三桂的侄子吳應貴和女婿夏國相運氣不好,遇到的正好是穆占。這兩個人本來就沒什麼本事,靠著姻親關係上去的,結果自然不妙。在交戰中吳應貴臉部中了一箭,貫穿腮幫當場墜馬。夏國相一看情況不妙,帶著人火速逃跑了。

吳三桂一看這一路快崩潰了,立即使出他的秘密武器——大象。可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出現了,大象看到穆佔率領的騎兵過來,竟然嚇得不敢出戰,轉頭就完城裡面跑。穆占的前鋒部隊很快就衝到了城下,後續部隊也在源源不斷地跟進,長沙城旦夕即破。

然而就在這時候,安親王岳樂的軍隊出現了,這些士兵十個或二十個一群,絲毫沒有隊列,嚴重阻礙了穆占攻城部隊的跟進。吳三桂抓住時機,再放出大象,這一次大象沒有逃跑,靠著象兵的威力成功發動反殺,將清軍三路擊潰,清軍損失慘重。

這一戰之後,穆占和安親王岳樂的關係徹底激化,幾乎達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程度!

吳三桂在一邊是看個開心,他知道清軍在短期內是不會攻打長沙了。穆佔有能力有決心,但是他沒決策權。安親王岳樂空有大軍調動的決策權,但沒有能力也沒有決心。

於是,吳三桂從長沙移兵常德,準備有所動作。可是沒想到,他卻遇到了穆占,一場激戰,吳三桂沒能討到任何便宜,只能敗逃到了衡州。康熙便下令讓穆占配合簡親王喇布進攻衡州。

康熙十六年十一月,穆佔率軍來到衡州外圍的茶陵,卻發現吳軍守都不敢守,直接逃跑了。穆占也不猶豫,發動追擊,最終在攸縣追上了敵軍。吳軍也沒有辦法,一直退到了攸水河邊,無奈之下只能背水一戰,結果被穆占斬殺4000餘人,俘虜軍官過百。

穆占兵鋒所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先後攻克了茶陵、攸縣、安仁、永寧等地。從湖南到江西再到廣東全都留下了他勝利的影子,他的到來成功地打破了此前清軍和吳軍對峙不動的均衡。而與此同時,穆占的戰功也讓他惹惱了安親王和簡親王,因為穆占的勝利無疑是在打這些人的臉!

時間就這樣進入了康熙十七年,清軍勝利的步伐似乎無可阻擋了。


穆佔在拿下永興之後,吳三桂派人前來攻佔,簡親王卻在吉安坐視不管,穆占無奈只能停下攻勢,分兵前往支援。吳三桂便派手下猛將馬寶和胡國柱率兵去攻打永興,戰鬥晝夜不息。可是簡親王仍然是坐視不管,非要穆佔去支援,雙方一頓「扯皮」,最後達成協議,簡親王代穆占鎮守郴州,穆佔去支援。可是已經晚了,永興清軍已經戰敗,守城統帥戰死,永興城只剩下內城還有少量清軍在堅守。簡親王派人去了,可嚇得不敢增援。簡親王便再要求穆占出兵,可這時候穆占的日子也不好過,吳軍正在攻打郴州。

於是,穆占就回信給簡親王說,永興軍事歸你管,和我沒關係。這下子簡親王算是抓到證據了,將這封信件送給了康熙。康熙大發雷霆,打幾個勝仗就了不起了,簡親王再慫,也輪不到穆占欺負啊。於是,康熙下詔嚴詞訓斥穆占,讓他進兵永興。詔書一來一返,等穆占接到康熙命令的時候已經是八月份了。


穆占不知道的是,康熙這時候正在為岳州的事情惱火著。久攻不下,對士兵的士氣影響太大了。為此,康熙再一次在議政王會議上提出御駕親征,議政王大臣們自然還是不允許。

可就在大家都認為永興局勢不可挽回,攻克岳州遙遙無期的時候,事情忽然出現了轉機。馬寶和胡國柱在八月中旬突然停止了攻勢,率軍撤退到了衡州,城內的清軍經過二十天的堅守最終保住了永興。等到八月底,遠在京城的康熙才搞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吳三桂死了。

——《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


四、高得捷

出人意料,他成了吳三桂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他以不到三千兵力擋住清軍近十萬大軍;所有人都以為他可能成為下一個張巡,但終究天命不再;他死,城破,稍尋,吳三桂死。


(具體內容有時間貼)


五、河西四將


他們是漢人出生,卻成為了大清帝國的柱石,他們組成了最為堅固的西北防線;危難時刻,他們終於大清,收拾殘局;最終他們劍指雲南,締造出屬於綠營兵的風采。毫不誇張的說,河西四將的戰功真正奠定了綠營兵在此後大清國防中的地位。


在金庸老爺子的《鹿鼎記》中,韋小寶的一大功勞就是推薦了張勇、趙良棟、孫思克、王進寶等人,為後來打敗「老烏龜」立下了大功勞。韋小寶的故事自然是出於小說家的虛構,但是張勇、趙良棟、孫思克、王進寶他們的故事卻是真實的,他們被譽為「河西四將」。

河西四將之首的就是張勇,其他人基本上也都是他提拔上來的。我在前面也提到過,他是當時的甘肅提督。張勇小的時候非常可憐,他是個孤兒。張勇在明朝軍隊中從小兵做起,一直混到副將。等進入清朝,他也是相繼受到阿濟格和鰲拜的賞識。同樣是做提督,他提督的省份都是邊陲之地,一開始是雲南,之後是甘肅。邊地險惡,即使在平常年代,張勇也是戰爭不斷。

和別的戰將不同,張勇由於早年腳受了箭傷傷到了骨頭,所以他是不騎馬的。他是清朝唯一一個坐轎子指揮戰鬥的武官,也算是戰場是一到靚麗的風景線。並且張勇還有一個怪毛病,不喜歡穿軍裝。他喜歡穿著文人的服飾,在陣前飲酒賦詩,顯得十分儒雅。後來的乾隆皇帝讀史書讀到張勇的事迹佩服的不行,直直的讚歎說:「有古代儒將的風範啊」!近代的軍閥吳佩孚也有這習慣,每逢大戰他都是學諸葛亮羽扇綸巾。

這樣一個人和大字不識幾個,喜歡衝鋒陷陣的王輔臣自然是相處不好,性格完全不合啊。

趙良棟是個「官二代」,他的爸爸是明朝的參將。進入清朝,他跟著阿濟格在關中打了很長時間的戰。當時的西北負責人陝甘總督孟喬芳非常賞識他,等到吳三桂造反的時候,趙良棟已經是天津總兵。戰爭本來是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天津遠離戰場,別人在前線,趙良棟依舊在後方過他的小日子。可是王輔臣造反不久,寧夏也發生了兵變。就在清廷準備派人鎮壓寧夏的叛軍時,趙良棟出來說話了,他擔保寧夏兵變的士兵不會投降王輔臣。於是,他就被清朝順水推舟地任命成了寧夏提督。

趙良棟迅速趕往寧夏,斬殺了帶頭造反的士兵,然後既往不咎,一場兵變就這樣被消解了。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趙良棟花大力氣練兵,組建了一支以寧夏士兵為主的「朔方軍」。這是一支戰場執行能力極強的軍隊,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趙良棟帶著這支軍隊橫掃西北戰場。康熙曾經盛讚趙良棟為「天下第一良將」。

孫思克祖上就投降了清朝,在康熙初年的他被提拔為甘肅總兵,在張勇的手下幹活。孫思克在甘肅,主要就是防守蒙古人的南侵。他是個積極防守主義者,一度上書要求主動出擊,可都被康熙壓了下來,孫思克還為此惱火了好長時間。孫思克不知道的是,在他的後半生中,他還將和蒙古人糾斗不休。

在王輔臣叛亂髮生之後,孫思克也打了一些小的勝戰,但是對挽回局勢沒起到什麼大的作用。直到圖海來了西北,虎山墩一場決定性的惡戰,孫思克表現勇猛,一戰成名。

王進寶是個農民,一個有志氣的農民,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想當兵建功立業。可惜他沒能趕上李自成起兵造反那會兒,不然這個黑面孔的大漢肯定也能成闖王旗下一員猛將。王進寶投靠了清軍,靠追擊農民軍余部獲得升遷,成了張勇手下的一員戰將。

王進寶的成名之戰是收復蘭州。當時王輔臣已經燒毀了黃河上的浮橋,並且沿河駐兵,還佔據著絕對的兵力優勢。就在張勇為王進寶如何渡河的問題頭疼不已的時候,他忽然得到消息說王進寶已經渡過黃河了。

原來王進寶趁敵人不備,在王輔臣沒有設防的蔡灣,他利用黃河上特有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子成功渡河。當然由於渡河工具的限制,他只帶了一小支軍隊,真可謂是孤軍深入。在接下來的時間內,這支孤軍在不斷地穿插之中通過設伏等一系列手段成功地將黃河沿岸敵軍全部驅逐,然後來到了蘭州城下。

王進寶將蘭州的糧道切斷,然後等後援部隊來到之後,他圍而不打,蘭州城內叛軍最後只能無奈投降。蘭州一戰,成功地遏制住了王輔臣的囂張氣焰。

這四個人在西北戰場小有名氣,仗打的也不錯,在圖海的帶領下,他們最終是把王輔臣的叛亂平息了。就在他們以為已經大功告成的時候,康熙卻來了一道新的命令。

這一次,康熙給他們的目標是四川。

在吳三桂叛亂一開始的時候,四川就全省淪陷了,吳三桂手下大將王屏藩在此鎮守。圖海在平定了王輔臣之亂之後,就火速率兵切斷了四川和湖廣主戰場間的關聯,但是當他率兵攻打四川的時候,卻遇到了巨大的失敗,被王屏藩反殺,損失慘重。

在吳三桂死後,康熙曾經下發過詔書給王屏藩,希望他能夠投降,可是王屏藩拒絕了。吳三桂手下的那些大將各個都「人精」似的,知道投降了也難逃一死。所以,我們看到,從吳國貴到王屏藩,吳三桂手下大將沒有一個像耿精忠和尚之信那樣投降的。

等到清軍拿下岳州之後,康熙覺得是時候攻克四川了,他命令圖海發動進攻。可是誰也沒想到,一向積極勇敢作戰的圖海竟然退縮了,拒絕出兵。他向康熙抱怨說:「入川的棧道已經被燒毀了,大軍行動不便」。

這下子倒把康熙惹急了,湖南那邊打得風生水起,四川不能一點動靜都沒有啊。更重要的是,四川在康熙的心中有著重要的戰略位置。只有拿下四川,清軍才能夠同時從四川、湖南、貴州三路向雲南進發。如果不拿下四川,雲南的叛軍極有可能逃往四川,到時候想剿滅難度就更大了。沒法子,康熙只能下詔嚴厲指責圖海,要他出兵。

皇帝發火了,圖海只好出兵。圖海制定了一個四路進兵的方案:圖海與將軍佛尼勒由興安出擊,總兵官程福亮為後援,駐守舊縣關等處;將軍必力克圖、提督孫思克由略陽進兵,西寧總兵官朱衣客為後援,駐守西河等地;將軍王進寶、漢中總兵官費雅達等由棧道進,延綏總兵官高孟為後援,駐守寶雞;寧夏提督趙良棟等由徽縣經巴都山進兵。

這個方案非常有意思,如果我們找到一張地圖,把這些地名標註出來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擔任主攻任務的就是趙良棟、孫思克、王進寶這三路,圖海這一路基本上沒什麼用處。等到後來戰打起來了,康熙更是進一步下詔明確了圖海的任務:保障入川軍隊的糧食供應。也就是說,漢軍在入川的戰鬥中發揮主要作用。

對這一點,康熙自己說的很明白「漢軍為主,滿兵為輔」。也許康熙自己也不知道,這將成為以後清朝根本性的軍事原則,河西四將也因為這贏得了一次華麗出場的機會。

四川自古以來便號稱天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土地又多是山嶺,根本不適合滿族騎兵衝擊,反倒適合漢軍步兵。這也是康熙選擇漢軍為主的主要原因所在。戰場環境決定了漢軍的主導地位,他們能打贏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僅能贏,還是輝煌的勝利,一路進展順利。趙良棟這一路不費吹灰之力,以勢如破竹之態順利拿下成都。王進寶這一路和王屏藩交手了,以少勝多,將王屏藩逼的自殺。

——《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


當然,河西四將的功績不局限於三藩之戰,之後他們長期坐鎮邊關,和準噶爾們掐架無數。


六、賴塔

當戰役即將結束之時,康熙臨戰換上了他;與他交戰過的對手,全都成為了歷史過客;他近乎搞笑的名字卻讓敵人笑不出來,只感到顫抖不已。


如果要問鰲拜之後,清軍下一個戰將是誰的話?穆占算一個,另一個就是賴塔。從姓氏上我們可以看出來,賴塔並沒有多麼高貴的出身。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入關之前,賴塔只是一個普通的滿族士兵。因為在一次攻城中,五次受傷,被皇太極所賞識。接下來,賴塔幾乎參與了清軍入關之後的全部戰鬥。先是跟著多爾袞,後是阿濟格和多鐸,還有濟爾哈朗。和他交過手的有李自成軍,鄭成功軍,李定國軍,還有張獻忠的殘部。幾乎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軍事人才,都和賴塔有著多多少少的交集。賴塔也從一個一文不名的小士兵,成長成為了蒙古正白旗的都統。

等到「三藩之亂」爆發,賴塔在康親王傑書的大軍還沒有到的情況下,九次打敗耿精忠對金華的進攻。在僅依靠地方部隊的情況下,在衢州一戰斬殺敵人過萬。之後賴塔又夜襲衢州附近的九龍山,兩萬敵軍最後只有三十餘騎逃脫。可以說,如果沒有賴塔,康親王傑書戰不會打的那麼順利,耿精忠也不會那麼快投降。守衛福建泉州的守將聽到是賴塔提兵來攻,嚇得聞風而降,漳州守將應聲而降。清軍多月未克的潮州,也在賴塔的威名之下歸降。康熙十九年九月,賴塔被授予「征南大將軍」一職,開始了向雲貴進軍的步伐。 ——《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


七、沙爾虎達父子


我第一次讀到沙爾虎達父子的故事的時候,我幾乎熱淚盈眶。英雄如此,卻無人可知,史書記載寥寥無幾。沙爾虎達幾乎憑藉著一人之力,挽救了朝廷日益危機的東北局勢。大兵在外,他抱病趕赴前線,沙俄兇殘,羅剎將領,他慨然赴命。為了國家邊防,他的家族紮根白山黑水。他和沙俄鬥了一輩子,但遺憾的是一直到他死,他都沒能看到朝廷戡平戰亂。他未完成的視野最終由他的兒子和愛將完成。嚴格的說,沙爾虎達應該不算康熙朝名將,因為他死在了順治朝,但我仍然將他算作康熙朝人。

沙俄殖民者欺負達斡爾人較為單純,使用欺騙、綁架、虛假談判等等各種手段,最終佔領了中國的雅克薩城。沙俄殖民者極其殘忍,大量達斡爾人被殺害。

此後,沙俄殖民者順黑龍江而下,很快侵入到赫哲和部分未入關的女真部落的領地。沙俄殖民者的身後是大量在國內混不下去的貧苦移民,移民們在土地上建設村莊,沙俄就這樣堂而皇之地佔據了中國的領土。在佔領的土地上,沙俄殖民者勒令當地土著居民繳納皮毛,否則就進行屠殺。

沙俄殖民者的暴行自然引起了達斡爾、赫哲等族不滿,他們決定向大清政府請求支援。當時清朝對黑龍江一帶的管轄還非常鬆散,清軍主力入關之後,基本上只在盛京(瀋陽)駐有重兵。和當時的俄羅斯一樣,黑龍江一帶是清政府流放罪犯的地方,此地只設有一個梅勒章京駐紮在負責看押這些罪犯。

按照清朝的官職,梅勒章京大致相當於明朝的副將,統兵數量一般也就在5000人左右。可就是這五千人,卻要管轄整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獲悉情況的清軍仍然毅然決然地決定出擊。

因為國家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駐守在寧古塔的清軍迅速集結,誓師要趕走沙俄殖民者。效果也非常明顯,清軍參戰之後,沙俄殖民者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當時的沙俄殖民者中只有數量不多的職業軍人,其餘絕大部分都是缺乏相關的軍事訓練流氓,這些人叫他們搶個劫沒問題,要真上戰場他們也就慫了。而在武器裝備上,沙俄殖民者也一共才裝備3門小型火炮,武器彈藥也嚴重不足。清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佔盡優勢,加上達斡爾等當地民眾的支持,沙俄在一開始交手的時候被打的很慘。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清軍將領在勝利面前沒能保持清醒,非常高傲自大。結果沙俄殖民者利用那三門火炮重創清軍,清軍損失過大,不得不撤離。

清軍雖然撤離,沙俄殖民者也給嚇怕了,這下他們認識到問題「大發」了。他們雖然殘忍,但是他們不傻,他們知道清軍肯定還會回來。於是,當時沙俄殖民者的頭目果斷帶人溜之大吉。

沙俄殖民者的猜測沒有錯,清朝確實不會眼睜睜地看著龍興之地被踐踏。當時剛剛親政的順治皇帝在收到戰敗的奏章之後焦急不已,關內正在大舉用兵,根本無法支援關外。

面對如此危機局面,清朝最終從關內調一個人去寧古塔,大家相信他一定能有辦法。

他的名字叫沙爾虎達,時任梅勒章京。一個本來並不重要的滿洲中級軍官,卻將因為沙俄這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敵人而留名青史。

沙爾虎達出生在黑龍江的天完部落,他的家族在努爾哈赤稱汗的時候歸順。沙爾虎達被任命為正藍旗第三參領第二佐領,從這串數字中我們可以知道沙爾虎達還只是一個基層軍官。和當時清軍的絕大多數基層軍官一樣,在接下來的明清戰爭中,沙爾虎達表現勇猛,在皇太極時期獲得了子爵爵位,進入中級軍官的行列。

沙爾虎達第一次進入黑龍江流域是皇太極的決議。皇太極和努爾哈赤不同,他的野心更大,他不滿足於稱霸東北,他的目標是奪權大明王朝的天下。為了這一目標,皇太極瘋狂擴充自我實力。當時清朝在黑龍江流域統治還很弱,皇太極便派沙爾虎達前往黑龍江招降當地的少數民族,將部分丁壯拉入軍中,以此來擴充軍隊。

在松錦之戰中,清軍收穫了巨大勝利,沙爾虎達卻因為違反軍令,三次被處罰,差點喪命。在這之後,皇太極對沙爾虎達很是失望,便不再給他機會上前線,而是讓他全力去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徵兵」。所謂的「徵兵」,其實也就是擄掠當地人口。沒辦法的事兒,清朝早期發展過程中擄掠人口是常事兒。

要不是接下來清軍入關,估計沙爾虎達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應該能混得不錯,沙俄殖民者也不敢隨意進入其中。可是1644年清朝定鼎中原,將這一切全都改變了。當時沙爾虎達還在黑龍江,並沒有隨清軍大部隊一起入關,他和鰲拜差不多,在當時是不被待見的中級軍官。清軍入關之後,兵力奇缺,關外能被徵調的八旗也都相繼入關,沙爾虎達被歸到多鐸軍中,南下平定南明。

正是此時,清軍的大舉入關,給了沙俄殖民者可趁之際。關外人口大量內遷,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幾乎陷入權力真空之中。如果沒有這一時機,沙俄殖民者根本沒有入侵的機會,因為當時沙俄是歐洲落後的農奴制國家,和剛剛建立的清朝在軍事實力上根本不對稱。

在沙俄入侵之後,清朝第一時間將沙爾虎達派往關外。同時,清朝將寧古塔地區的駐軍人數上升,設昂邦章京和寧古塔總管,統轄整個包括庫頁島、外興安嶺在內的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

沙爾虎達到寧古塔之時,正身患重病,經常吐血。順治皇帝特意從京城派出太醫前往醫治,東北安危寄於沙爾虎達一身,不重視不行啊!因為身體的原因,沙爾虎達沒有急著出兵,而是先在當地進行編戶,建立起有效地行政管理。這就是沙爾虎達高於沙俄殖民者之處,沙俄想到的只有劫掠,卻不加以管理。

清軍兵力不夠,沙爾虎達就從當地赫哲族中挑選了300名勇士,又令朝鮮李氏王朝協調100名士兵。李朝士兵雖然戰鬥力低,但卻是武器裝備最先進的。當時駐守在寧古塔地方的清軍屬於地方部隊,槍還是前膛槍,後膛槍只給當時的駐守在京城的神機營裝備。而李朝士兵則不同,屬於出國作戰,要展示國威自然是裝備最好的武器了。

第一批沙俄殖民者雖然被清軍痛擊,回國之後是再也不敢來了,可總有膽大不怕死之徒,在黃金貂皮的誘惑下,沙俄殖民者自然會捲土重來。唯一不同的是,這一次沙俄殖民者人數更多,侵略力度更大。

很快,沙爾虎達率領的中朝聯軍就在松花江流域遇到了再次入侵的沙俄殖民者。雙方也不再廢話,眼睛裡都燃燒著火焰。沙俄殖民者這邊是對財富的苛求,清軍這邊則是打擊敵人的憤怒。沙爾虎達讓清軍就地構建工事,然後依託朝鮮士兵的裝備優勢,發起進攻。赫哲族人在戰鬥中也發揮出色,穿著魚皮的赫哲勇士的弓箭幾乎是沙俄殖民者的噩夢。沙俄殖民者在這場戰鬥受挫,370多人的殖民隊伍中數十人陣亡。

雖然只是一場小的勝利,但是沙爾虎達釋放出了一個信號:在中國的土地上,絕不允許敵人橫行。沙俄殖民者也知道,中國政府開始進入黑龍江流域。在援軍到來之前,他們也不敢隨意劫掠了,只能龜縮在黑龍江上游的據點之中。

但是問題在於,黑龍江上游也是中國的領土啊!清軍既然已經介入,又怎能容忍沙俄安家於此。僅憑沙爾虎達的力量,去攻打沙俄殖民者的據點是不現實的。在熱兵器剛剛出現的時代,攻堅戰仍然是最為艱難的。沙爾虎達兵力不足,加上裝備不足,糧草供應也存在問題,他只能等待援軍。

搞笑地是,就在沙爾虎達和沙俄殖民者在黑龍江交火的時候,沙俄派出的巴依克夫(Baikow)使團的先行者歷時大半年終於到達北京。因為是先行者自然就極不正規,也沒有沙皇的國書,但是他們願意行三跪九叩之禮。清朝理藩院的官員們竟然沒能認出來他們就是作亂東北之人,還以為又是一個來進貢的小國,順治皇帝在接見之後,還給了他們一大堆賞賜。

當時的世界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地變化,中國對這一切全都茫然無知。

中國遺忘了世界,但世界卻並未遺忘中國。

無知歸無知,清朝對東北的邊患還是很重視的。在沙爾虎達彙報了相關情況之後,清朝還是決定派出京城八旗前往支援。

領兵之人叫做明安達禮,科爾沁蒙古人。在清朝入關之前,和沙爾虎達一樣,也只是一個中級軍官。明安達禮是一個會做人的人,很得多爾袞賞識。後來順治親政,順治也很欣賞他。他以蒙古族人的身份做到了當時的兵部尚書,可見他混官場的能力。後來的鰲拜就很瞧不起他,認為他打仗不怎麼樣,溜須拍馬一流。

常在河邊走,又哪能不濕鞋呢?明安達禮很快就因為貪污被舉報。因為會做人,順治皇帝還為他開脫道:「明安達禮不是這樣的人,你們一定是搞錯了?」結果一查屬實。皇帝也沒辦法,只能將之革職。

誰都清楚,沙俄殖民者其實很弱,沙爾虎達率著一群老弱之眾都能輕鬆打敗敵人,京城八旗一出那絕對是手到擒來大功一件啊!順治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讓明安達禮戴罪立功重回官場的機會。

就這樣,已經在家賦閑了一年多的明安達禮來到了東北前線。

順治十二年,清軍關內援軍到達沙俄殖民據點外。二話不說,架設重炮一頓猛轟,沙俄殖民者祈禱了一夜。明安達禮還想來個不戰而屈人之兵,就讓人射了一封勸降信進去。搞笑的一幕再次發生了,這些沙俄殖民者本來就是流氓匪徒,斯拉夫字母都認不全,更別說是方塊字了。清軍最後決定圍而不打,退到了一英里之外。

雙方就這樣相持了12天,清軍先崩潰了。因為明安達禮原本以為可以輕鬆搞定敵人的,根本沒有帶足夠的軍糧,只能無奈撤退。這是清軍第二次犯輕敵的失誤了。清軍撤走之後,沙俄殖民者也不敢再待下去了,趕緊溜走了。

明安達禮回到北京之後,再次受到重用,成為理藩院尚書。

在明安達禮成為理藩院尚書後,那支遲遲沒有出現的沙俄使團終於到達了北京。等傳教士們將沙俄國書翻譯完,清朝高層瞬間驚呆了。在這份國書中,沙俄要求中國歸屬俄國,中國皇帝向他稱臣,每年納貢。這實在狂妄至極,就算凱撒大帝再世也不敢對中國提這樣的要求吧!這群使臣還極為傲慢,順治皇帝賞賜給他們奶茶,他們竟然拒絕。並且明安達禮還認出來了,他們和在東北鬧事的沙俄殖民者是一夥兒的。

沙俄使團被清朝驅逐出境,雙方第二次交往不歡而散。

順便提一句,在清朝之前,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收到的最具有挑釁的國書應該是漢朝時冒頓單于給呂后。冒頓單于提出自己缺個妻子,呂后也正好寡居,願意勉為其難娶了她。呂后那麼強勢一個人,在回信中還只能低三下四地說自己年老色衰不能服侍單于,選送兩個美女陪您吧。當時漢朝打不過匈奴,實在是沒辦法的事兒。可等到漢朝強大起來之後,那是直入匈奴王庭追殺上千里。

談判桌上是解決不了問題了,那就只能打了。朝廷的欽差明安達禮回去了,可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擦屁股」的活兒全落到了沙爾虎達身上,功勞還得歸明安達禮。

沙爾虎達並不急著出擊,而是老老實實的在當地做起了徵兵、屯田、訓練軍隊這些基本的工作。就憑這一點,沙爾虎達絕對是一個高明的將領。只有一個高明的將領,才會懂的決定戰爭結果的並不只是戰場的那一瞬間。

兩年之後,沙爾虎達出擊,秋風掃落葉一般,沙俄殖民者毫無還手之力。包括其頭目斯捷潘諾夫在內的大部分殖民侵略者被擊斃,還有部分被生俘。

這一戰也耗盡了沙爾虎達最後的心血,本來就重病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順治十六年一月,沙爾虎達在寧古塔病逝。

沙爾虎達在寧古塔七年,聯繫各個少數民族,依靠著微弱的力量和劣勢的裝備不僅將東北局勢穩定了下來,還給了沙俄殖民者以致命的打擊。英國詩人濟慈的墓志銘上寫著:「這是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這樣一句話,用在沙爾虎達的身上正合適。他的前半生默然無聞,後半生為維護國家領土耗盡心血,這樣的人值得我們永遠地敬佩,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沙爾虎達死後,他的兒子巴海子承父業,在當年收復被沙俄殖民者佔據數十年之久的雅克薩。次年,在今天伯力以北的地方,伏擊沙俄殖民者成功。

至此,黑龍江流域內的沙俄殖民者全部被肅清。


——《這也是清朝·九龍奪嫡》


八、薩布素和彭春

雅克薩之戰人盡皆知,但他的指揮者卻寂然無聞。這一戰之後,中俄邊境消停百年之後。


有時間再帖,這兩個人的資料比較零散。


九、格斯泰


他是烏蘭布通之戰的關鍵人物,他上演了清代版的長坂坡。


我看到前面有人說福全常寧岳樂這些人。客觀的說,這些人根本不是名將,坐擁絕對優勢兵力,只要智商正常點都能打好戰。岳樂長期擁兵江西,在湖南一帶猶豫不前,根本缺乏名將氣度,他在三藩之戰中的表現可謂差勁。至於福全和常寧,在烏蘭布通之戰中竟然錯判局勢,放走噶爾丹,讓噶爾丹繼續作亂西北,談何名將?


佟國綱死後,他麾下的前鋒格斯泰像開了「遊戲外掛」一樣,騎著一匹康熙欽賜的白馬,揮舞著戰刀,頂著準噶爾士兵射出的子彈,殺向駝城。根據後面福全提交給康熙的報告,福全說自己看到一個騎著白鼻馬的人三次殺入駝城,經人確認那就是格斯泰。

我們不得不佩服福全的眼力,那麼遠的距離,既然連馬鼻子的顏色都能看的清楚。

格斯泰確實是個勇士,正是他的多次近距離衝鋒攻入駝城,才給清軍帶來了「駝城」內部準確的防禦結構。和設想的不一樣,「駝城」並不是一道圍牆,而是可以移動的射擊掩體,駱駝之間是留有射擊空隙的。

這是一個關鍵的信息,清軍開始對神秘的「駝城」有了初步了解。

下午時分,清朝後援炮隊到達。清軍進一步加強炮火轟擊力度,正面步兵也全力壓上。

日落時分,清軍大概在「駝城」中部打開缺口。雙方彈藥都消耗極大,正面戰場甚至出現肉搏戰。清軍左翼也在佟國維的率領下,繞到準噶爾軍後側,切斷後路。

正面戰場的肉搏最終以清軍的勝利而結束。不幸的消息是,勇士格斯泰在追擊潰軍之時,所騎戰馬陷入沼澤之中,被殺。


十、費揚古


費揚古,姓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費揚古」一詞在滿語中意思為「老來子」,相似的還有傅喇塔,意思是「小兒子」。這樣的取名方式在缺乏文化的地方非常流行,也非常方便。

費揚古的父親鄂碩是滿族的一個中級軍官,他的家族並不是非常的顯赫。家族命運的轉機發生在順治十三年。這一年的八月,比費揚古大七歲的姐姐嫁入宮中被封為賢妃。一個月之後,升為皇貴妃。是的,費揚古的姐姐就是順治一生鍾愛的董鄂妃。

鄂碩也因為女兒的入宮被封為三等伯爵,兩年之後去世又被追贈內大臣。父親死後,年僅十三歲的費揚古承襲爵位,成為了伯爵。

接下來三藩之亂爆發時,二十多歲的費揚古跟著安親王岳樂從中層軍官做起,等到戰爭結束之時,他已經成為內大臣兼火器營總管和議政大臣。這時候的費揚古已經躋身清朝政治高層,在朝廷的一些重大問題上也有了自己的發言權。

費揚古抓住發言權,在對準噶爾問題上,他是積極的主戰派,這和康熙的想法不謀而合。費揚古被派往前線歸化城,出任安北將軍。

康熙三十三年,噶爾丹派使者假裝投降來試探清朝態度。費揚古仔細觀察,發現使團的中有上千的士兵,二話不說,直接帶人反擊。此外,費揚古還多次帶著小股部隊出擊。這些雖然沒取得什麼戰果,但給他在康熙那兒增加了很多印象分。

康熙選擇費揚古也是非常合理的。因為費揚古要戰功有戰功,要資歷有資歷,要出身有出身,是一個能夠服眾的人。


他的資料不全,還有一些不知道在哪兒了,稍候。


十一、殷化行


殷化行是一個文人,卻做到了寧夏總兵,就因為他是一個細心的人。戰爭一開始的時候,他就在觀察戰場情勢。很快殷化行發現噶爾丹大軍的隊尾有一大股人馬一直躲著樹林里,一開始他以為是噶爾丹的伏兵。可是戰場形勢越來越膠著,噶爾丹卻絲毫沒有派出這支「伏兵」的意思。

殷化行瞬間明白了,經歷了明末大動亂的人對這一情形應該再熟悉不過了。見過李自成大軍的人都知道,李自成軍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叫做「老營」,軍中高級幹部的家屬都在其中。雙方交戰的時候,「老營」一般都遠離主戰場不太遠的地方,暗中派人守衛。李自成遭遇幾次重大挫折的時候,「老營」都被打破,軍心渙散。


十二、好零散啊,還有好多人,有空來整理著貼,長期不定時更新。


(晚上有時間接著貼完,等不及的可以直接去看拙作《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實體書正在印刷中,可以去天涯找到帖子)當然,覺得的拙作逼格太低的,可以直接去看拙作的參考文獻中的,那也是極好的:

魏源編著《聖武記》,中華書局,1984年;

勒德洪編《平定三藩方略》,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本;

劉健《庭聞錄》卷五《稱兵滅族》,上海書店,1985年

劉鳳雲著《清代三藩研究》,故宮出版社,2012年

施偉青著《施琅將軍傳》,嶽麓書社,2006年


大清十大名將

NO.1、岳樂。安親王,平定三番之亂的首席功臣。
NO.2、岳鍾琪。岳飛第二十一世孫,三朝武臣巨擘,清代漢人執掌兵權的典範,屢立戰功,威震西北。
NO.3、年羹堯。康熙雍正兩朝重臣,雍正的心腹,鎮守四川,後獲罪被殺。
NO.4、福康安。大學士傅恆子,23歲領兵出征,可以說是清朝的霍去病。後反擊廓爾喀一直打到加德滿都,成為名垂青史的愛國將領。
NO.5、阿桂。中國清朝名將。大學士阿克敦子。乾隆三年(1738)舉人後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阿桂初為滿洲正藍旗人,後改隸正白旗。晚年,官至大學士。阿桂一生屢統大軍,運籌決策,用兵持重,為清帝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嘉慶二年(1797)八月病逝。 《清史稿》評論阿桂說:「乾隆間, (他)開誠布公,謀定而後動,負士民司命之重;固無如阿桂者。還領樞密,決疑定—計,瞻言百里,非同時諸大臣所能及」。他是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
NO.6、海蘭察。鄂溫克人有這麼一句話,「清朝的武是鄂溫克人.文是達斡爾人」。海蘭察就是清盛世時期鄂溫克族的著名將領,杜拉爾哈拉。「海蘭察」的意思是「海拉爾的森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割據勢力的戰役中,由於海蘭察帶領鄂溫克士兵攻取險阻碉卡,奮力超眾,升為協領,乾隆賞他銀三百兩。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海蘭察督率官兵去台灣作戰,鼓勇直進,三日破鹿耳港。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乾隆皇帝賜海蘭察宴。五十四年(1789年)二月,海蘭察由領侍衛大臣,升為正白旗蒙古都統。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人侵入西藏,應班禪、達賴喇嘛的請求,海蘭察奉命率領鄂溫克勁旅由青海進藏征剿侵略者。第二年(1792年)五月,把入侵的廓爾喀軍隊全部逐出國境,廓爾喀王認罪乞和,立誓以後永不侵犯邊境。乾隆皇帝又一次嘉獎了海蘭察,並在同年九月將海蘭察由二等公爵,晉陞為一等公爵。可惜從西藏得勝回京後,海蘭察因南征北戰身上多處受傷,不久便病故在家中。當時清軍的將領如在家中病故,一般不能入昭忠祠,但乾隆「念伊軍營效力多年,身曾受傷」,格外加恩,使海蘭察入昭忠祠,以都統銜的待遇為他舉行葬禮。據歷史記載,他在清軍中的武功曾四次被列入紫光閣御功臣的繪像之列,在台灣和黑龍江都曾專為他修過祠堂。他的兒子安祿,與其父很相似,在戰陣中能奮不顧身,是鄂溫克族第一個在皇宮中當侍衛的人。嘉慶四年(1799年),安祿出征新疆陣亡,清政府特賞銀一千兩治喪,並與其父同樣入昭忠祠。
NO.7、馮子材。年近古稀仍然上陣殺敵,老將不老的典範。
NO.8明亮(1736-1822)清朝大臣。富察氏,字寅齋。滿洲鑲黃旗人。都統廣成之子。乾隆帝孝賢皇后之侄兒。初以諸生娶履親王允祹之女為妻,成多羅額駙,任整儀尉。歷官正紅旗漢軍都統、內大臣、刑兵等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出任伊犁、廣州、黑龍江、西安、成都等地將軍。乾隆後期至嘉慶前期,先後參與征討烏什、緬甸和大、小金川土司叛亂,軍前任領隊大臣、參贊大臣、定邊將軍,屢破敵立功。鎮壓西北回民起義、湘鄂黔地區苗民起義和川楚白蓮教大起義,多次戰敗被貶官。進封至三等侯。道光二年卒。謚文襄。 累官至武英殿大學士。
NO.9、兆惠。兆惠,(1708~1764)烏雅氏,字和甫。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生。他是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族孫。父佛標,官至都統。 二十二年,率師至烏魯木齊,以功封一等武毅伯。阿睦爾撒納叛後,配合北路軍肅清准部叛亂勢力,授定邊將軍。二十三年,奉命由伊犁(今新疆伊寧)率部南下,指揮清軍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期間發生了著名的黑水營之戰:十月,兆惠率兵4000至葉爾羌,三戰三勝,然以兵少不能取城,於城東隔河結「黑水營」自固待援。叛軍萬餘人包圍黑水營,用炮轟、水淹、偷襲等方式頻繁攻擊。兆惠帥清軍堅守三個月,傷亡甚眾。二十四年正月,定邊右副將軍富德率兵3000自烏魯木齊馳援,與叛軍騎兵5000激戰四五晝夜獲勝,渡葉兒羌河,與參贊舒赫德、都統阿里袞部會師。兆惠聞援軍至,督兵突圍。清軍會師振旅,還阿克蘇。六月,兆惠和富德各率兵1.5萬分別攻喀什噶爾和葉兒羌。清軍兩路會師在葉爾羌城東黑水河畔擊敗叛軍,乘勝分軍,攻取喀什噶爾和葉爾羌。叛亂平定後,他秉承乾隆帝旨意對準噶爾人實行了大屠殺。叛亂平定後,兆惠以功晉封一等武毅謀勇公。返京後授御前大臣。協辦大學士兼署刑部尚書。他的畫像被掛在中南海紫光閣內。
NO.10、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自幼聰穎,14歲考童子試中第一名,曾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銘心志。


題主好樣的,給思密達們一個打耳光,你們的李舜臣是我們的!


韋小寶!!!除鰲拜平三藩收台灣拒羅剎!


本朝名將戰法不一,巴海善於周旋,有耐力能持久;趙良棟善穿插,能奔襲;圖海善對壘能攻堅;飛揚古善戰陣,能苦戰;周培公機變多智遠慮深謀,可謂是全才。

《雍正皇帝》原文,可供參考。

以上。


圖海,王爺傑書,年羹堯也算,十四子大將軍王,巴海,費揚古


岳鍾麒 岳飛第21世嫡孫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名將 估且不論打過哪些著名的仗 人家是唯一一個帶過滿洲兵(八旗兵)的漢族大將軍 200多年間只有這一個噢! 太平天國那會滿清實在找不著人才找了曾、左、胡、李這些人

具體打過的仗里因為自己是藏族所以記得最清的是有年拉薩叛亂 他和十四阿哥各領兩路給平了 老爺子一輩子都在西征 西北估計他都打過一遍 雍正時候 大家都曉得四阿哥怎樣啦 老爺子被投進監獄差點斬決 後來被貶為庶民 在四川遛馬養花 舞點拳寫點詩 後來又被乾隆召回去 六十八歲病卒四川
總之總之 他真的真的很厲害 不過不知道岳飛大人會怎麼看 哈哈
具體可自行百度 錢穆先生《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里也有說


這爛文筆 好端端一個大將軍被寫成這樣 我對不起你大老爺

就這樣
論文狗接著回去扯淡了


韋小寶


圖海 平定察哈爾
周培公 平頂察哈爾 吳三桂時的重要謀臣 晚年守盛京
姚啟聖 、施琅 收復台灣
費揚古 征准葛爾
十四阿哥 康熙晚年大將軍王


索額圖,明珠,施琅,姚啟聖

-→_→
評論有提到輔助康熙大帝的輔助大臣之首
赫舍里.索尼
進入百度詞條,看到一個問題

插入一個差不多的事例
想起了以前我問老師培根pizza和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培根的差不多

於是再一次詞條

發現又有人問

不得不說思考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難道沒有人認為前清時期的各位親王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嗎?比如,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阿濟格等


清前期中期印象最深的幾個就是多爾袞、多鐸、周培公、施琅、岳鍾琪、年羹堯、福康安


答得很充分了,我只能補充一點了。
1、岳鍾琪的確是名將,但康熙時期只是初露鋒芒。
2、平三藩時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漢人將領,如張勇、趙良棟等,小說《鹿鼎記》中也有對他們的描寫,基本屬實。
3、部分皇族成員有較強的軍事能力,如和碩裕親王福全、和碩恭親王常寧。特別是前者,1690年在烏蘭布通峰擊敗葛爾丹。
4、個人覺得,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層面,最強的將領還應算康熙本人。


愛新覺羅·允禵


韋小寶 手動斜眼


樓主問的是滿清康熙年間的名將,那我就來說幾句~
有名的將領有那麼幾個:
河西三將王進寶、張勇、趙良棟,張勇資歷最老,趙良棟能力最強;
陝西提督王輔臣,其勇如信布;
三姓家奴、海軍統帥施琅;
多謀善斷周培公;
鞠躬盡瘁四川總督李國英;
亘古未有長江提督鄧名;
汗馬功勞甘肅總兵孫思克。
d等等等等~~~~~~~~~
~~~~~~~~~~~~~~~~~~~~~~~~~~~~~~~~~~~~~~~~~~~
來來來,大家找一找哪一個是樓主的私貨~~


韋小寶


為什麼沒有人說電視劇里那個老和和珅狼狽為奸的福康安呢?那麼多清廷劇里都有他(雖然只是配角),知名度應該不低吧,開始只看到了清朝,沒注意到康熙,我錯了,我說咋沒人說福康安呢


多爾袞、費楊古、圖海、年羹堯、岳鍾旗


推薦閱讀:

如果古代詩人看見當今高樓林立的場景,又會寫下怎樣的詩句?
李世民為何要推倒魏徵墓碑?
歷史上的妲己與紂王是什麼樣的人 他們之間有真愛嗎?
劉基與朱元璋關於劉基生死命運的對話怎麼理解?
劉徹的歷史人物評價?

TAG:軍事 | 戰爭 | 清朝 | 歷史人物 | 名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