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怎樣進入劉備集團權力中心的?


諸葛亮
181年 出生
197年 爹死,叔父死,和弟妹來投奔荊州劉表
207年 劉備三顧茅廬
208年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時期,諸葛亮已經是劉備的主謀士了。
也就是說諸葛亮從認識劉備,到進入權利核心,只用了一年時間。
而桃園三結義是184年,劉關張在一起已經24年。
這種空降經理直升副總裁的事情是非常不尋常的。
是什麼讓諸葛亮能如此迅速的和關於張飛同帳議事呢?

我們只需要說說,諸葛亮加盟劉備時的背景,就能立刻明白了。

當時荊州的地方勢力是以龐、習、黃、蒯、蔡為首的家族所把持

198~207年
諸葛亮師從水鏡
諸葛亮娶了黃家黃承彥之女黃月英
大姐嫁給了蒯家蒯良的大兒子蒯祺
二姐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為妻
諸葛亮的丈母娘是蔡家蔡諷的長女
諸葛亮的丈母娘的幺妹是荊州牧劉表的老婆
諸葛亮與龐家龐士元交好,被水鏡並稱為伏龍鳳雛。

諸葛亮的姻親關係里,荊州地區5大家族佔了4家,還佔了個荊州牧劉表。黑白兩道通吃。

劉備集團呢?20幾年顛沛流離,當時正寄居荊州。赤壁之戰時,劉備的直屬部隊僅1萬人。
他不過是個頂著皇叔名號的個體戶啊。
如果你自己開個要死不活的小公司,裡面突然請來這麼個太子黨,不把他放在核心決策中心,難道還讓他去基層歷練兩年不成?

什麼「臣本布衣」,也就大牛隨便自謙一下,後人們居然還當真了。。。


========6月23日更新【警告】下文又大又粗又長===========

下文主要針對武侯粉堅信【諸葛在出仕前「能力以外的資本等於0」】的論調,一家之言僅供大家作為歷史參考。

===================

先破個題「諸葛亮是怎樣進入劉備集團權力中心的?
諸葛亮是個不世出的英雄,
但問題問的是「進入」而不是「站穩」,所以這段討論諸葛亮進入權力核心的鑰匙是什麼,他是通過什麼讓自己如此迅速的展露頭角。
更具體一點,我們討論的是207年三顧茅廬~208年赤壁之戰這段時間前後的事情。
==》

好,在開始我的論述之前,我需要先說說重要的史料來源陳壽《三國志》。
1,陳壽是編史的史官,而不是記史的史官。
三國志是目前所有史料裡面最接近史實的一本書,但也需要有選擇性的接受。
陳壽233年生,大約280年開始著《三國志》,就算他12歲開始讀書記史,他在對公元245年前發生的事情,取材只能旁徵博引結合道聽途說後進行「編輯」,而不是常規史官的「記錄」。
所以難免出現「頗從簡約,猶時載浮訛,罔盡機要。——《史通》」。

陳壽《三國志》不僅記載不全,其史料框架也只能算基本屬實,
陳壽文采很好,特別會講故事,他經常在史實的基礎上添加細節、腦補對話,其內容的細節常有"自相吞噬",
在通過「記錄」成書的《漢史》中的都沒有的情節,在他的魏書中經常冒出來。
(夫漢之董卓,猶秦之趙高,昔車令之誅,既不列於《漢史》,何太師之斃,遂刊於《魏書》乎?兼復臧洪、陶謙、劉虞、孫瓚生於季末,自相吞噬。)

陳壽經常腦補對話,
比如192年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董卓時,讓呂布做內應。這件事情很可能是真的,但密謀的對話內容,40年後出生的陳壽是不可能知道的。陳壽為了書寫效果強行加台詞【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
又如《先主傳》第一句,【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陳壽出生的時候,劉備都死10年了。劉備毛孩時候說的話,誰記得?誰記的?今朝有人能記得毛太祖鄧太宗江世宗在小兒時說的話么?
這種不可考的私人對話在《三國志》個人物志裡面海量出現。

所以我們採選史實時:
歷史框架可以認為基本真實,
歷史細節有待商榷,
歷史人物公開對話需要存疑,
歷史人物私下對話更需要加倍存疑,
歷史人物的心裡所想完全則是他的個人杜撰。


2,陳壽編史夾帶私貨,並沒有按照「貴真實,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
陳壽畢竟是晉臣,行文中有顯著回護的部分,另一方面他的文章里有著強烈的「以史為鑒」的暗喻;
不是我一個人說他寫的歷史有當時的政治正確的因素,
《史通·直書篇》說「當宜、景開基之始,曹、馬構紛之際,或列營渭曲,見屈武侯,或發仗雲台,取傷成濟,陳壽、王隱咸杜其口而無言。」
《三國志裴松之注》「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註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 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 以愚意有所論辯。」[
陳壽三國在歷史上一直被正統史官質疑,我這裡不多列舉。

同時在修史的時候,他加入了很多真善美的內容,尤其在強行加的台詞裡面,經常出現顯著的政治傾向。雖說有史鑒的意義,但也算夾帶私貨,強行輸出價值觀。
《晉書陳壽傳》「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等上表曰:「...臣等按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


3,晉書所述陳壽有意貶損諸葛,此事不真。
「或雲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晉書陳壽傳》。
這裡為了證明陳壽給諸葛家族潑髒水,專門加了一個不給米就不立傳的「或雲」。
「或雲」基本等同於「網友爆料」,如果因為晉書就認定諸葛比三國志描述的更好,這很不負責任。

==》

說完陳壽,開始正式開擺劉備和諸葛亮的小基情。
首先,我們需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劉備46歲的CEO,為什麼非要三顧茅廬去找從沒見過的諸葛亮。」。
三顧茅廬這件事我有點疑問。
劉備當時是什麼人?年近半百戎馬一生,手下數千人,過著刀口淌血的日子
諸葛亮當時是什麼人?小劉備20歲,在南陽耕了10年的地。沒有戰功,沒有著作,從沒見過劉備。

當時劉備守新野城,諸葛亮躬耕在襄陽城附近(註:劉琦住在襄陽城,跟諸葛亮關係很好,他倆住的不會太遠)。兩地隔著60幾公里和一條襄江,大約120里地,劉備去找一趟諸葛亮,騎快馬單程至少6小時。劉備來回跑了3趟。(注1:三國最著虎豹騎追劉備一晝夜行三百里。注2:三國演義中描述前兩次去是隆冬,最後一次是開春,私以為比較可信。)。
兩個根本不在一個面位上的人,是什麼讓這樣一個大英雄,這麼執著的非要見一個小青年不可?
「求賢」是可以的,但是身份地位閱歷如此不對等的求賢,劉備之前沒有過,劉備之後也沒有。
如果沒有強烈的「非你不可」的動機,這種行為只能用「冥冥之中神的指引」來做信仰註解。

【這裡說個插曲,《魏略》魚豢記錄的是諸葛亮自己去找的劉備,而沒有提到徐庶舉薦的事情。而《魏略》比三國志成書要早,是陳壽著書時的重要參考史料。因為「三顧丞於草廬」是明文寫在可考據的出師表裡面,所以陳壽沒有採納《魏略》而沿用了三顧茅廬的典故。
但徐庶出現在諸葛亮傳里非常突兀,這個角色就好像是專門為了舉薦諸葛亮而設計的;之後徐庶老媽被抓,就去侍曹了,整個三國志再無提起。是裴松之用魏略補齊了徐庶的生平。
然而,算是徐元直舉薦諸葛亮為真,舉薦過程也需要說到劉備心坎上,才能讓劉備這麼執著。】

那劉備去找諸葛亮的時候心裡到底在想些啥呢?
我們來聊聊劉備當時的處境,
184年,劉備23歲,鎮壓黃巾有功封為安喜縣尉後被貶,後又被啟用為高唐縣令,被盜賊打跑
191年,劉備30歲,投奔公孫瓚,被曹操打敗
194年,劉備33歲,投奔陶謙,後接手徐州
196年,劉備35歲,呂布偷襲下邳,回來救援路上被袁術打敗,劉備向呂布求和回到下邳。
197年,劉備36歲,呂布打下邳,劉備敗
198年,劉備37歲,投曹操領豫州,又被呂布打敗
199年,劉備38歲,和曹操煮酒論英雄,被曹操嚇跑打回小沛
200年,劉備39歲,曹操親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
201年,劉備40歲,被曹仁打敗,投奔劉表。
直到這裡,劉備40歲之前,各種敗各種跑,終於到了劉表帳下,算是住下了。
但是,劉表雖然很好的招待了劉備,卻完全不信任他。給了他幾千人扔到新野,做抗曹前線(炮灰)去了。
207年2月曹操跟袁氏死磕烏桓,許都空曠。劉備要劉表去偷襲許都,劉表都不肯。
曹操當時也擔心劉備會偷襲,郭嘉都能拍著胸脯說,劉表不可能信任劉備。可見連曹魏都能知道他倆不和。

201年~207年,劉備在新野呆了6年,也沒啥事兒天,白天哥仨鬥地主,夜裡被窩干老婆,207年還老來得了劉禪。
劉備已經46歲了,好不容易等到一個好機會,劉表還不讓他去。要是再窩在這裡,基本上就要一直養老了。中年危機,你說他慌不慌?

207年9月,曹操平了北方,下一個收拾的肯定是劉備啊。他慌不慌?
同時,劉表還重病了(208年病死)。雖然劉表不信任自己,但也算厚待。現在劉表眼看著要掛,自己的保護傘也要沒了。你說他慌不慌?
劉表死前想廢長立幼,問了一下劉備的意見。劉備反對。這一反對不打緊,得罪了劉琮的母家荊州豪族蔡家。搞的蔡瑁和蒯越要殺他。你說他慌不慌?(《三國志·先主傳》的注引《世語》)

我們來總結一下,劉備去找諸葛亮之前,他是個什麼狀態。
46歲不得志的一個老頭兒,拖著一個剛出生的娃。
打了一生敗仗,投奔劉表還不被待見,
好歹劉表厚道,給了自己一個落腳的地方,結果劉表眼看著要掛,未來不知道怎麼辦。
選繼承人的時候還站錯隊,得罪荊州兩大豪族,搞的人家想取自己性命。
曹操還隨時會殺過來跟自己算總賬。
打算豁出去拼了,結果手下就只有千號人。

他現在的核心矛盾不是求賢謀天下,大冬天沒事跑個100多里地去登錄諸葛亮,撲空只當是逛街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而是應該托關係找路子給自己破局。否則別說立足之地,就是連身家性命都難保。

他先要想辦法緩解蔡蒯兩家的矛盾,他直接去找人估計是被砍的。所以他需要在蔡家的姻親裡面找個說客,劉表和黃承彥算說得上話的。劉表解決不了問題,而黃家是荊州豪族裡面的大戶,黃祖是荊州二把手,劉備要搭得上話,幾年前就被重用了。
諸葛亮是黃承彥的女婿,諸葛亮的大姐又是蒯家長子的老婆,諸葛二姐是龐家長子的老婆。而丈母娘又是劉表妻蔡氏的大姐。
諸葛亮又恰好是個沒出仕的年輕人,公關難度顯然比直接找幾大家族族長來的容易。如果能說服他給自己做說客,輕能緩解現在殺身之禍,搞的好一點還能攀上一個豪族的關係,讓自己多安穩幾年。劉備是吃過豪族的甜頭的(糜家)。
(這裡提一句,《魏書》裡面記載,劉表有意將荊州讓給劉備。但是荊州被幾大豪族把持的,劉備就算要接手荊州,同樣需要諸葛亮來遊說各家,否則位置坐不穩。所以即使這段記載為真,也不影響上面的結論)
於是207年冬天,劉備連續兩次去拜訪諸葛亮撲空,來年二月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後成功,才有了三顧茅廬。
這樣的時間線,才能解釋劉備和諸葛亮在荊州共同呆了6年沒動靜,在207年發生了這麼多事情之後,如此強烈的拜訪諸葛亮的動力。

所以第一個結論:劉備去找諸葛亮,是為了借諸葛亮的關係網給自己的身陷囹圄解圍。(如果存在徐庶舉薦諸葛亮,也需要徐庶用諸葛亮有強大的關係網來說服劉備的)

==》

然後,我們要解決第二個問題「劉備見到諸葛亮時,他們究竟說了什麼,能讓諸葛亮進入核心決策圈」。

他們見面說的什麼,非常重要。諸葛亮對劉備說的話,就是劉備對董事會說的話。
劉備當時沒有封地,也不是君王(頂多算是個邊緣產品線的總監,連VP都不是)。大部分追隨他的人,是仰慕他的德行,或等著跟他一起建功立業的。其中有的20年沉浮不離不棄,有的刀口淌血出生入死,有的甚至倒貼賠錢給他供養軍隊。這樣一幫人的功績和恩義,是劉備20幾年來屢戰屢敗支撐到現在根基。
他這個時候要給公司引入一個二把手,事管理層序列重大變更,尤其這個二把手是沒有戰功和工作履歷的小青年,劉備必須尊重團隊成員意見的。

來我們看看當時明確有記錄的,劉備帳下的人都是誰:
關張沒必要再說了;趙雲也不說了,他明年才能救後主,現在還是小嘍羅。
孫乾,頂級公關,當初被曹操打的走投無路,孫乾說服袁紹收留,又敗,又說服劉表收留。基本上劉備兩次走投無路,靠的是孫乾一張嘴皮子起死回生。
糜竺糜芳,大金主。跟著劉備10幾年,連妹妹都嫁給劉備。劉備這麼多年的錢糧軍餉,糜家贊助是大頭。
簡雍,也是牛逼公關。跟劉備年輕時就認識,四處遊說,雖然目前功績沒有孫乾大,但平時要錢要飯的事兒,他也沒少干。荊州期間的功勞沒有太多記錄,之後他幹了件超牛逼的事情,足見其能力。劉備入蜀攻成都,簡雍用兩張嘴皮子,就把劉璋勸降了,劉璋都沒說等我考慮兩天,直接跟簡雍坐車出城歸降。「璋遂與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

實際上,團隊成員的強烈反對也確實發生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無復言」,說明這種反對聲不止一人不只一次。
諸葛亮這種小弟級的人強行插入,這幫大功臣面十分不滿叨逼叨了很久。
這種情況下劉備力排眾議,看起來很豪爽,吸納諸葛的心意很堅決,簡直是明君識良臣的千古佳話。
但他這種強行修改序列,破壞安定團結的行為,和他當時需要有人支持的處境非常不符。

前面說了,劉備是打算讓諸葛亮給自己解圍,而不是給自己找個副總裁。那諸葛亮要說服劉備給自己這麼高的職位,就一定不是隆中對中的三分天下的畫大餅。否則劉備不可能說服團隊成員。
【注,隆中對為假作,在史學上的爭論很多,主要由以下觀點:
1,沒有史料記載隆中對,而陳壽三國志所述諸葛亮見劉備時「因屏人曰」,對話內容肯定不可能為外人所知
2,劉備當時危急存亡,手下的兵卒不到萬人。諸葛亮扯的哪些三分天下,過於宏大,非常之夸夸其談。不可能打動劉備。
3,戰爭的根基不是謀略,而是人和錢。諸葛亮一個窮鬼,根本不具備圖謀天下的立場。
(現在公司裡面經常出現一些宏大而不接地氣的策劃方案,跟隆中對基本上是一個意思)】

那他們究竟講了什麼呢?我也來開個腦洞。
假設我去參加面試的時候,如果要增加議價能力,我們會先做一些功課。
在簡單自我介紹之後,先分析對方公司的產品優勢和劣勢,然後描述我自己的經驗/資源能幫助對方解決什麼問題,已經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
諸葛亮毛經驗都沒有,他就只能說資源。而諸葛亮在當時最大的資源,就是關係網。

諸葛亮先描述了劉備的處境,然後告訴劉備哪些關係線條是可以拉攏的,哪些關係是可以維護的,哪些是需要警惕的。
估計還要說說各大家族之間有哪些不和可以利用一下。兩位繼承人估計也各有站隊,如何去拉攏另一撥人。
說完這些,劉備基本就脫困了。
然後諸葛亮還應該祭出了一些超預期的規劃,諸葛亮的目標不止於幫劉備擺脫眼前的苟且,而是詩和。。。不對,是整個荊州,乃至益州。
他根據自己的關係網,制定了一系列拉攏豪傑,削弱荊州豪族的策略;同時制定安撫民心,修養經濟的方針,能讓劉備真正的掌握荊州控制權。
劉備跟諸葛亮聊過之後,不僅心中的石頭落了地,而且收藏在內心深處的野心也被喚醒。
諸葛亮基於自己的資源和劉備的優勢,謀划了先借力打力再過河拆橋的一個龐大的逆襲方案。

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裡劉備為尊反而是魚,孔明為下反而是水。
孔明只有這麼談,才能讓劉備說出這樣的話;也只有這麼談,才能讓劉備說服董事會。

不要覺得我把諸葛說的這麼工於心計是在刻意黑化他。
諸葛亮常為《梁父吟》,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諸葛亮用梁父吟中的齊晏子來勉勵自己。諸葛亮善謀,還樂謀。他這麼多年憋大招,等的就是這一刻。

所以第二個結論:諸葛亮描述了如何利用自己的關係網,通過了劉備的面試。

==》

最後,我們要解決第三個問題「208年事態驟變,諸葛亮又是如何應對的」
208年可能很多人沒有概念,但如果說到建安十三年,應該就有人不陌生了。這是風雲變幻的一年。
這一年打亂了諸葛亮不管是陳壽的「隆中對」還是我的腦洞所說的所有計劃。

第一個驟變,諸葛亮剛加入劉備陣營,黃祖就被孫權給殺了。
之前劉表長子劉琦和諸葛亮關係很好,立幼子劉琮之後,他一直詢問諸葛亮怎麼保證自己的安全,諸葛亮怕得罪荊州豪族而一直不肯說。
劉琦上屋抽梯,把諸葛亮關在一個小樓里,說「現在上不見天下不見地,你跟我說了沒人知道」,諸葛亮便告訴他逃離襄陽。
黃祖死後,諸葛亮關係網中黃家線條中的老大死了,但劉琦隨後去接任了黃祖的江夏。

第二個驟變,劉表一死,曹操就來了,劉琮就不戰而降。
前面說到,劉備之前反對立次子劉琮。當曹操打過來的時候,蔡瑁蒯越脅迫劉琮直接投降了曹操,劉備屯兵樊城全然不知。
直到他抵達宛城的時候,才發現這個事情,便不得不繼續南下逃亡。
經過襄陽城時經過一段詭異的故事,襄陽城就有10萬老百姓帶著錢糧跟著劉備一起往南逃。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
我說這裡詭異的點在於,
1,劉備當時只有數千人兵甲,即使把劉琮給打下來,曹操還沒走,也拿不下荊州。何來「荊州可有」。
2,下馬叫劉琮,劉琮嚇得不敢動。既然沒有打襄陽,劉備如何下馬見到劉琮俱不能起?
3,琮左右歸劉備好理解,為啥能眾十萬。整個荊州人口不到百萬,相當於10分之1的人口要跟著劉備。
4,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大軍壓進是來受降的,要打也是打劉備,10萬老百姓沒有跑的必要。
這裡陳壽主要表現劉備仁義。
但是在我看來,戰爭時期,人口和輜重都是及其重要的生產資料。這十萬人如果不是精密的策劃和組織,應該是組織鄉勇對抗曹軍,而沒有理由跟著只有幾千的小部隊逃亡。所以我個人認為這諸葛亮有計劃的戰略物質轉移。純粹個人看法,不影響論點)。

劉備帶著這10萬人的大部隊,被曹操5000騎兵追上,於是他們一行10幾人,丟下輜重和妻子跑到夏口。
眼看窮途末路之際,遇到了之前諸葛亮的好友劉琦,迅速組織了關鍵性的軍隊1萬多人。聯合東吳對抗曹操,於是有了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戰。
戰後,回到荊州,劉琦病死。諸葛迅速遊說荊州地區豪族,推舉劉備為荊州牧。
孫權看到劉備是被推舉的,認為荊州豪族是站在劉備這邊,故有「權稍畏之,進妹顧好」。
隨後,諸葛亮拜軍事中郎將,算是過了試用期。

從史料上,
當時局發生驟變時,諸葛亮的盆友圈裡能找到幫他東山再起,力挽狂瀾的夥伴。
當赤壁結束之後,諸葛亮可以迅速與荊州豪族達成合作,穩固戰果。

至於在戰時,諸葛亮出了什麼良策,《三國志》和《裴注三國》中均沒有描述。反倒是周瑜傳裡面,描述了公瑾獻火計的細節。

最後總結一下:
諸葛亮在出仕前,關係網是他最重要的資源.
劉備三顧茅廬,是因為他當時身陷囹圄,諸葛亮有資源來幫他脫困。
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對話,諸葛亮以自己的關係資源,為劉備畫了一張美好的餅。
當時局發生重大變故的時候,諸葛亮能通過自己關係資源,迅速調整策略,絕處逢生,借力反擊,力挽狂瀾,穩固戰局。

很多武侯粉寧可相信他出仕前沒資本。而我覺得這句話不管是今天還是2000年前,都不成立。
任何一個天才都需要被發現、被認可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過於離奇和浪漫,則必然有原因。
諸葛亮是國士無雙,我無異議,但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主角光環,更沒有天降之人。


再謝邀。鑒於 @淚痕春雨 大仙又跑到這旮旯興風作浪,本題下前有 @沈雅涵 ,後有淚仙,群魔亂舞,相映成趣,咱自然是降妖伏魔,義不容辭 ^ ^

淚仙最近是左也民間故事,右也民間故事,現下乾脆進化到寓言故事,果然是有志於投稿《故事會》^ ^ 很不過哩,拿著編故事的手段來忽悠歷史,那就容不得咱一條條開抽了 ^ ^

這就有意思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那是對才能的自我衡量,同樣也是對齊桓、燕昭之類的明君賢主的渴求,但劉備出現之前,顯然不存在諸葛亮理想中的齊桓、燕昭,既然時無明主,那麼「不求聞達於諸侯」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所謂諸葛亮「視管仲樂毅為偶像」就是意在聞達於諸侯,那這旮旯視諸葛亮為偶像的海了去了,是不是都打算問鼎國務院?捎帶視本朝太祖為偶像的更是恆河沙數,是不是也一個個打算天安門上吼一吼,敢教日月換新天?

至於學習,淚仙之前號稱學習了《孫子兵法》、《吳起兵法》、《毛澤東兵法》(大霧),還以為平平無奇,按照淚仙的邏輯,昇平歲月,夜讀兵書,君欲反邪?!

橫豎淚仙這種神邏輯,咱地球人是不咋懂得 ^ ^ 從這層意義上,淚仙本人就是一個活宣傳材料,就是一個活寓言故事。

淚仙再次體現了想當然耳,只閱讀,不理解的特色。

在後世人眼中,諸葛亮當然是天下奇才,但於時人哩?《三國志》諸葛亮傳開篇大書明明: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易言之,除了個別師友,荊州士人圈並不認為諸葛亮有什麼特異之處,作為荊州士人圈外人物,客將劉備沒有注意到隱居山野的孔明,豈非天經地義?

所謂唯物史觀,第一要務便在於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環境論史,拿著現代人的眼光去套古人,還大放厥詞說什麼唯物,真是掛羊頭賣狗肉,可謂無恥之尤。唯物?唯物個鬼!

再看看諸葛瑾這出,淚大仙想當然耳,又鬧個大笑話:

漢末避亂江東。值孫策卒,孫權姊婿曲阿弘咨見而異之,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後為權長史,轉中司馬。建安二十年,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

淚大仙瞅見這段,就以為建安五年諸葛瑾投靠孫權的同時就擔任了孫權的長史,卻不知這一句整整包含了二十年的信息量,易言之,這一可以後上二十來年。

別的不說,建安五年孫權的長史是誰?

(張)昭復為權長史,授任如前。後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昭為軍師。

張昭張子布在此,哪裡有新來菜鳥諸葛瑾的位置?張昭何時轉為孫權軍師的?明明白白,是建安十四年,易言之,這一就從建安五年到了建安十四年。諸葛瑾同志要上位,也得是十四年後的勾當。

所以說,以淚仙的閱讀水平,也的確只配讀讀白話資治通鑒 ^ ^

漢末士人通婚本是天經地義,如上所述,諸葛亮在荊州營造出來個什麼氣場?時人莫之許的氣場?

既然有如此之多的社會關係,以諸葛亮之才,為什麼搞出這麼個評價氛圍?很簡單,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恰恰證明不求聞達於諸侯是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之前的本志。

這「從情理上分析」,自然是從淚仙自以為的情理上分析,如上所述,淚仙對史實的掌握基本是南轅北轍,一塌糊塗,這早就知道諸葛亮的存在的劉備,大約是活在淚仙開創的平行空間中的大耳朵罷 ^ ^

於是乎,知道這旮旯有位天下奇才,知道這旮旯有位荊州豪門,大耳朵卻一忍六七年,視若無睹,到了建安十二年突然靈光乍現,跪搓衣板告饒,這位淚仙想像中的大耳朵的腦殼,只怕是充滿了貴恙 ^ ^

咱們再看看荊州正經豪門龐統投奔大耳朵時得到的待遇: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大耳朵用人是重實還是重名,一目了然。

建安十三年前的大耳朵,只是區區客將,連獨立勢力、一方諸侯都算不上,如果不是通過三顧茅廬充分展現誠意,且讓諸葛亮得以深入了解劉備的為人,孔明怎麼可能投靠這麼一位年近半百,寄人籬下,朝不保夕的落魄客將?

至於所謂投奔曹、孫不能如何如之何,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搞笑,如裴松之所吐槽:

以諸葛亮之鑒識,豈不能自審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游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

二荀幾歲,孔明幾歲?且不說能力之別,就算熬上幾年資歷,當今天下誰怕誰?諸葛瑾之才與孔明相較,更不啻於天壤之別,末了也能在東吳混得風生水起,有子獨霸朝堂,何況孔明?

瞅著淚大仙之流拿著庸俗的純粹利害念頭去考量諸葛亮的抉擇,也即充分理解了以下這段名言: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有時比人與類人猿之間的差別還大。

眾所周知而淚仙不知的是,諸葛亮第一份官職是赤壁之戰後的軍師中郎將,易言之,此前孔明是以賓客身份參與謀劃,連個縣團級職稱都欠奉。按照淚仙的邏輯,孔明是不是該掀桌子走人了哩? ^ ^

再看看孔明的朋友圈,徐庶、孟建、石韜,統統在曹魏為官,蔡瑁一族更是老曹的鐵杆粉絲,甚至水鏡司馬德操亦被強迫從曹,按照淚仙的邏輯,孔明感情是替老曹打工,給老曹合併朋友圈的?

一眾師友向北,孔明獨南,說明什麼?諸葛亮的擇主關朋友圈毛事!

至於沒把劉表當頭蒜,那更是天經地義。劉表何人?座談客爾。寧為客將劉備賓客,不為諸侯劉表屬官,這裡的差別倘若還瞅不明白,大約不是眼睛瞎了,就是良心黑了。

末了,按照淚仙們的邏輯,諸葛亮一定要出仕並大權獨攬,而主君非劉備莫屬,那就有意思了。劉備避難荊州是個偶然事件,倘若大耳朵沒來荊州哩?諸葛亮是出仕還是不出仕?

出仕而不能大權獨攬,打的是淚仙們的耳刮子。

不出仕更打的是淚仙們的耳刮子。

真是左亦打,右亦打,好在淚仙們的臉皮功夫深厚,倒也無傷大雅。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本題下淚仙、沈老頭之流的回答,充分體現了什麼叫料想皇帝扛著金鋤頭,西宮娘娘剝大蔥,東宮娘娘烙大餅,倒也挺符合這二位的社會定位,一笑一笑。

———————— 原答 ——————————

謝邀。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際遇不可以常理計,之前列過官職對比:

曹操(建安元年):司空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假節鉞
諸葛亮(章武元年):丞相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假節

眾所周知,曹操的官職是自封的,獻帝負責簽字蓋章鼓掌通過而已,故《後漢書·獻帝紀》統統寫作自為、自領。曹操自建安元年迎立獻帝,除了北方大定後將司空提升為丞相,其後無非在爵位上做文章,充分證明加官如此足以專擅朝政。

以下做個官職拆解:

司空也好,丞相也罷,象徵意義高於實際意義,後漢事歸台閣,尚書台成為權力中樞,錄尚書事即職無不總。司隸校尉則職在監察百官。假節有專戮之權,假鉞則有專征之權。

換句話說,這套全齊了,不就是君權么?因此,漢末三國熱衷於收藏一道的無非曹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幾個,目的嘛,顯然是召喚神龍。

當然,對於這些個收藏家的尋寶行為,劉協等人肉背景只有加油鼓氣的份兒。

唯獨一個例外,便是劉備。這位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末了早早製造出龍珠,一股腦兒塞給諸葛亮,乃至臨終託付:亮啊,你啥時候想召喚神龍,就召喚神龍罷。

這君臣關係正常么?

曹操的權力不正常,但獲得權力的途徑很正常,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孟德欲學文王事,司馬將來作樣看。

諸葛亮的權力不正常,獲得權力的途徑更不正常,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為什麼史論劉玄德之任孔明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物以稀為貴,何況是絕版。

因此,對於這號例外的事件,用正常的經驗去推斷,必然牛頭不對馬嘴。

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如何?由於史料的缺失,對於赤壁之戰孔明的經歷前只能推測。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

新雞入籠個個啄,換句話說,被啄意味著入籠。關羽、張飛當然是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這份醋意自然因孔明入圈而發。

赤壁之戰前劉備集團的幾次決策,譬如清查流民、勾連劉琦、聯結東吳,均出孔明,亦足以證明此時的諸葛亮已進入劉備集團的核心。

赤壁戰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職司監察諸軍,典軍國選舉,並掌刑法,更督劉屬荊州四郡中之三郡,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其後孫權欲強行借道伐蜀,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各領一軍堵截。劉備入蜀,諸葛亮與關羽並鎮荊州,而孔明的地位顯然在關羽之上。故孫權遣使通好於孔明,劉備調兵,傳令於孔明,由此公留關羽守荊州,率張飛與趙雲入川。定蜀後,論功行賞,孔明名列第一,又署左將軍府事,與其後錄尚書事名異實同而已。

因此,諸葛亮至少在赤壁之戰前即已進入劉備集團的權力核心。赤壁戰後,基本以劉備分身的形象出現,這才是愛得深沉,正經八百的非常君臣。

——————————————吐槽的分割線————————————————

真是哪兒都能看到沈雅涵先生貼的小廣告,老中醫風采儼然矣。隨便踩著玩兒:

1、諸葛誕是諸葛瑾的從弟,出道都趕上夏侯玄當紅那波了,在哪個犄角旮旯算出這哥們是諸葛亮堂兄的?

2、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硃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孔明奔荊是在建安二年之前,袁術還在蹦躂,大耳朵還在和呂布相愛相殺,居然諸葛亮跑荊州是等待投奔劉備?我說要投大耳朵, 同在徐州,小沛便是,至於跑數千里之外候著?這是玩兒的哪出行為藝術?感情中學生孔明掐指一算,料得四年後大耳朵奔荊州?更料得無立錐之地的大耳朵十餘年後能成事?  ̄△ ̄ 如此粉亮,喪心病狂,喪心病狂(/▽╲)

3、推送孔明的是諸葛家族?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

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諸葛庶、諸葛德操何在?啊不,還有個化名龐統的諸葛統,果然漢末大棋黨(* ̄rǒ ̄)

4、隆中對是劉邦戰略翻版?

啥是劉邦戰略?笑。即便是韓信獻策,這兩出有哪門子相類?曹操和項羽有哪門子相似?

其實,我朝的統一戰線是照抄隆中對,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 ̄)&>

總之,費心費力挖掘太山郡丞之子的二代沾光史,您辛苦了,我代表四世三公們感謝您╰( ̄▽ ̄)╭


淚公 @淚痕春雨 有言,

「不求聞達於諸侯」意思說得很明白,諸葛亮不是不願意當官,而是不願意進仕於當時的「諸侯」,包括劉備。

直到劉備「諮臣以當世之事」,

漢室傾頹,姧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以「興漢室」的大義邀請。

再之,什麼叫「不求聞達」?

一個普通農夫一般一輩子都不可能「聞達於諸侯」,怎麼個「不求」法?

只有像諸葛亮一樣擁有足夠的才能,才能依據自我的意願,「不求聞達於諸侯」。

淚公壓根就沒有理解這句話的情況下胡說八道。當然,對淚公來說這是正常現象。

我更想指出淚公的論證方式。

在淚公眼底,像諸葛亮這樣擁有足夠才能的年輕人,不可能「依據自我的意願」,「不求聞達於諸侯」。

唯一的原因只可能,

只是因為各種原因,劉備一直不願意搭這個茬罷了。 劉備一直不搭諸葛亮的茬。

也就是說,淚公以為,諸葛亮之所以沒有表現出「為了巴掌大的權力、利益苦心鑽營」,只是之前經營失敗了。

淚公所謂極其先進的「利益博弈」史觀倒不如改成「鑽營史觀」。

淚公又言,

淚公這段話基本是瞎扯。

後為權長史,轉中司馬。

是指諸葛瑾以後的官位。

諸葛瑾在當時僅僅被孫權客禮相待。

在201年,

歲餘,隲以疾免,與琅邪諸葛瑾、彭城嚴畯俱游吳中,並著聲名,為當時英俊。

這三人跑去旅遊了,根本不像有正經工作的樣子。

且,赤壁之戰前後,有諸葛瑾進言的記錄,

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甞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於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荅孤言:『弟亮以生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

卻無諸葛瑾任何任職、建功的記錄。說明諸葛瑾此時並不在高位,很可能依舊是客禮相待。

直至,

建安二十年,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

諸葛瑾應該到赤壁之戰之後才進入陞官快行道。

總結一下,

諸葛亮牛在哪裡?他是黃承彥的女婿。

黃承彥牛在哪裡?他是劉表的連襟。

諸葛亮簡直太牛了,他是劉表連襟的女婿耶。這種拐了幾道彎的親戚關係,簡直就是「豪門出身」。

那末,劉備一路跟曹操袁紹劉表談笑風生,被劉表「郊迎」「上賓禮待」,漢末群雄,為什麼要認識、結交一個劉表「拐了幾道彎的親戚」?

也許劉備聽過劉表的一個「拐了幾道彎的親戚」叫諸葛亮(史料沒否定),但劉表一個「拐了幾道彎的親戚」跟劉備有何干係?劉備需要的是「興漢室」的人才。

當然,淚公可能不會放過這種鑽營領導(劉表算是劉備的半個領導)七大姑八大姨的好機會,不然為什麼會不相信劉備會放過劉表的一個「拐了幾道彎的親戚」?

另一方面,據《襄陽耆舊記》,諸葛亮確實跟一些士族存在姻親關係。

比如,荊州蒯氏士族,果斷投降了曹操。

隨便想想就知道,這些大士族,每一個家中子弟都有一層姻親關係。而諸葛亮當時就是個小人物,窮親戚。

再比如,一些在野的隱士。

司馬德操、徐庶推薦的諸葛亮;司馬德操、龐德公沒出仕於劉備(經@三苗 提示「荊州破,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會其病死」,有出仕於曹操);龐統倒是後來入了劉備的仕,

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
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

龐統才是真正的名士,可惜,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就給了縣令,還得靠魯肅、諸葛亮推薦。可以看出,劉備對所謂的名士其實沒多大想法。

諸葛亮也不是一個交遊廣泛的人。

史料原文,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諸人仕進可至郡守刺史也。」三人問其所志,亮但笑而不言。

諸葛亮跟這三位遊學,諸葛亮說他們個個可以當大官。其中只有徐庶成了朋友。

到了淚公嘴裡,成了諸葛亮朋友圈很牛逼的證據。

事實上,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大家都當諸葛亮吹牛逼,說不定不少人把諸葛亮當傻逼。

所謂,

所謂「影響力巨大」的「豪門代表人物」,是勸降了荊州蒯氏士族?還是拉了「司馬德操、龐德公出仕」?還是像荀令君一樣舉薦了一窩人才?諸葛亮依靠姻親關係給劉備帶來了什麼「巨大價值」?全靠淚公腦補。

我們稍讀史料可知,

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赤壁之戰後,諸葛亮才有第一個官位「軍師中郎將」,勸說孫權的時候是沒官位的。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理解這份史料。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恱,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既然諸葛亮沒有官位,關、張二人「不悅」的只有感情,正所謂「諸葛小三」也。

再進一步,劉備和諸葛亮的早期交往,其實是關係極度親密的友人。

淚公有言,

最簡單而言,如果劉備讓諸葛亮在自己團隊內部,從縣團級干起,諸葛亮肯定也會對劉備不屑一顧的。

豈止是所謂的「縣團級」,諸葛亮一年多的時間沒有官位。如果是交易的話,諸葛亮早該散夥跑路了。只有建立在友人身上的極度信任,再加上幾分理想主義,才讓諸葛亮毫不在意淚公苦心鑽營孜孜以求的這份「報酬」。

簡單回答這個問題,

有劉備極親密的關係;
很高的才幹。


時人莫之許也。

需要我重複多少遍。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說得這麼明白了,劉備自己器重他。

在淚公眼裡,人自身的能力哪有「親戚關係」、「江湖地位」來得重要?怪不得淚公需要苦心鑽營。


今天我不懟淚雨大濕,因為我寫這回答的時候正在吃飯,實在不想和自己的胃過不去,看一遍就勉為其難了,硬要再引用實在受不鳥了。,,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分四部分。劉備對諸葛亮的認識,諸葛亮對劉備的認識,劉備為什麼要去主動找諸葛亮,以及諸葛亮靠什麼獲得了劉備的全部信任。

第一個部分是為了解釋劉備為什麼在荊州七年都不找諸葛亮。原因很簡單,劉備雖說總是自稱跟著鄭玄盧植讀過書,但很明顯他其實走的是任俠路線,頗有流氓無產者風采,對當時今文古文學派抓著章句訓詁之學的文人風氣是很不屑的,所以對主要用於在文人之間互相吹捧的所謂月旦評遊戲自然也看不上,他聽到名士這兩個字的感覺可能和今天我們聽到知乎大V的第一反應是一樣的。所以劉備來到荊州,應該幾乎不怎麼參與名士之間的互動,就算參加了對他們互相吹捧的人名也是當耳旁風了。所以他要麼是真沒聽說過諸葛亮,要麼聽到了也就是過一耳朵,不會當真。

第二個部分是為了解釋為什麼諸葛亮會說自己不求聞達於諸侯。首先諸葛亮沒做好出仕準備是肯定的。當時人出仕還依循殘餘的察舉制,要麼舉孝廉,要麼被徵辟為郡功曹別駕之類。別人不提,就算一直弔兒郎當專心品評名士不做庶務的龐統也是有個功曹出身的,當時慣例風氣如此。即使不談岳父,僅以諸葛玄和劉表的關係,諸葛亮想要一個出身是不難的,但他並沒有。他自比管仲樂毅,對於一個志在恢復天下一統的人來說,這二人的功業都不算大,能吸引諸葛亮的應該是另外一點:他們都有一個能全心全意信賴他們並委以全權的君主。所以諸葛亮所謂的不求聞達,並不是假清高,而是真的在當時找不到這麼個人,這時候貿然出仕,和其他人有了主從之名,對以後顯然是個束縛,別人不論,諸葛亮自己的精神潔癖還是很高的。別的諸侯不論,只說為何諸葛亮會先排除劉備。漢末亂世開端其實是二袁爭霸,公孫瓚陶謙都是袁術盟友,而孫策乾脆就是袁術屬下,劉表持中立,但也和袁術更親密點。所以對於父親給陶謙打工,帶大自己的叔叔給劉表打工的諸葛亮來說,他先天接觸的信息都是偏袁術立場的。那麼,對於一個劉備這麼個公孫瓚的手下,先是篡奪陶謙的徐州,又幹掉了袁術,投奔曹操又連續叛變,投靠袁紹卻臨陣脫逃的主兒,諸葛亮很難有其它印象,八成覺得這也就是個小號呂布,和其他亂世軍閥沒什麼兩樣,自然也談不上主動投靠了。其實話又說回來,如果當時真有光武這種人格魅力爆棚而且沒什麼污點的君主存在,雖然可能不會給諸葛亮太核心的位置,我估計他作為光武小腦殘粉應該也是會出仕的。既然找不到光武,那也得是齊桓或者漢高,否則還不如自由自在的過自己的日子,用不著委屈求全。

第三是為了解釋為什麼劉備為什麼又會去找諸葛亮而諸葛亮又為什麼會出山。劉備這個人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凡是自己認準的人,就可以對他掏心挖肺,所以雖然讓劉備信任很難,但一旦得到劉備信任,又很難不對劉備死心塌地。比如黃權吧,一開始也覺得劉備是個野蠻軍閥,拚命勸劉璋不要信任劉備。但在劉備手下幹了幾年,就完全被他折服能用全家性命來信賴劉備。所以到了207年這個時間點上,一方面是曹操威脅又起,劉備開始思考人生,考慮起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到哪去的終極問題。過去劉備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沒人指點,他完全靠著自己蟑螂的本能一路折騰掙紮下來。但207年劉備已經快五十了,有沒有精力另說,養了小十年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福生活後,心力恐怕已經不能支撐他再瞎折騰,所以他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有人能夠指點自己。另一方面,主動投奔的徐庶應該已經在劉備手下待了一段時間,才華得到認可,要知道徐庶也是任俠一類的人物,和劉備氣味相投,互托心腹,他推薦的人,比那些劉備沒認真接觸過只是名頭大的所謂名士的推薦獲得的認可度要大無數倍。因此,劉備在病急亂投醫的心態驅動下,也在徐庶打包票的鼓勵以,踏上了三顧之路,最終見到了諸葛亮。我們知道,三國有幾個魅力堪稱妖孽的人,不管之前這人名聲怎麼樣,是大是小是好是壞,一旦見到本人打了交道馬上就能被折服。而劉備和諸葛亮就是其中最妖孽的兩個,不管外人怎麼傳說,凡是和他們本人打過交道的基本上全都倒頭就拜終身不忘,哪怕身在敵國也是如此。這兩個人雖然之前互相印象不佳,只要有一方主動破冰,那絕對是乾柴烈火一點就燃。。。更何況他們之前的誤解見面之後很容易就能解開,諸葛亮的能力自不必說,劉備的信仰和對生民的真誠也是實打實的。諸葛亮願意出山自然也是輕鬆愉快。


第四部分是為了解釋諸葛亮為什麼成為劉備集團核心。淚雨大師(是的,我吃完飯了!)說諸葛亮不能給劉備帶來資源,大概在他心裡能力根本不算資源吧,只有關係什麼的才是硬通貨。然而看下三國志就知道,諸葛亮出山後主要給劉備出了兩招,第一是料民,中原戰亂流民多到荊州,很多都是黑戶口,既不納稅也不從軍,劉備在荊州北大門,這種人尤其多,然而沒諸葛亮,劉備別說想不到,就算想到了估計也沒那個組織力。此一事,給劉備帶來了士卒萬人和足夠支撐的糧草。第二就是聯絡劉琦,並幫助劉琦外放江夏引為外援,給劉備鋪好後路。等到長板兵敗後,劉備一算家底,恰好就是自己一萬加劉琦一萬~~劉備的全部家底都可以說是諸葛亮打下來的,這還叫沒貢獻么?所以等到赤壁之後,諸葛亮證明了自己既能治軍,又能理民,還能縱橫捭闔,這種全能型天才遇到誰不給供起來呢?淚雨大師說這是交易,劉備不給核心諸葛亮不出山,未免太小瞧這二位了吧。諸葛亮在劉備手下頭一年連個官職都沒有,完全就是顧問參謀,出謀劃策的,哪一點看出是一加入就核心了?諸葛亮的才能是一點點展露的,劉備對諸葛亮倚重也是一步步增加的,劉備自信自己的識人之明,諸葛亮自信自己的才華,雙方在實踐中慢慢培養起來充分的信任與默契,這才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如果僅僅靠交易維繫合作的話,這種關係是經不起任何大的失敗和誘惑的,怎麼可能維繫如此之久,至死不渝。

確切的說,以諸葛亮之才,加上他的年齡優勢,去任何集團都可以進入核心層。他只是在等值得自己託付理想,也能信賴自己委以天下的齊桓公罷了;而對劉備來說,他在當時所求的,也不是一州一郡之才,這種人他不是沒有,他要的就是能給他打天下治天下的核心人才,不是這種人他還不要呢!這分明是一段郎有情妾有意一見鍾情生死不渝的偉大愛情故事,卻非要被一個文盲的摳腳大漢腦補成賣淫,簡直就是噁心至極。

順便說句,淚雨大師總是忽略個人的能力作用,一門心思全用在算計關係網和尋找領導馬屁,真是活該你這麼大歲數還只能巴望著在知乎編故事搏出位。不過話又說回來,大多不相信愛情的人,自己都沒有過像樣的感情。以此推知,不相信能力會被認可的人生嘛,八成也談不上有什麼說得過去的能力了吧。。。


PS:對於什麼諸葛三兄弟分保三家這種萬年老梗一群淚雨弟子別津津樂道了行不行。諸葛瑾去江東的時候孫策還在給袁術當狗,諸葛亮出仕劉備時天下數得上號的軍閥里劉備大概是最弱的一個,哪有這種下注法???至於不知道出了幾服的諸葛誕出仕的時候曹丕都已經篡位了,關下注屁事。

PPS:對於成天念叨諸葛亮去了魏國進不了核心層的不學無術者,我一般只回四個字即可:孫資劉放


高票@混沌椰子王 同學的觀點,大有值得商榷之處,一兩年前我曾與他在他的評論區有所探討。現在看時,該評論區已經關閉,而該答案仍然居於第一。
鑒於此我把原本在他評論區下的反駁重新提取出來,單開一個答文。些許廢話,打擾到時間線勿怪。

這道問題的正議可以見琅琊楊文理的答文,忽略前面撕人的部分拖到底部看原答即可。
我僅僅是想反駁一下所謂「劉備看重諸葛亮的關係網,而起用諸葛亮/讓諸葛亮進入權力核心」之說。

我在知乎的三國話題下想來是極力反對一部分答主,連歷史的基本事實都不清楚,光是看了二手易申天,三手昌思勉,五首田余厭,七手陳寅格,就出來大談黨派、士庶、利益關係的。

按照高答的答文,該答主列舉了大量諸葛亮與荊州本地大族的姻親等關係,而意指劉備重用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在荊州本地的關係網之說。
在此我提出以下幾個疑點。

一,該答主所指蔡,蒯,黃,龐四個家族,在劉備三顧茅廬時的情況。
1.1,蔡家在劉表繼承人的問題上與劉備徹底矛盾。蔡瑁與蒯越曾謀害劉備。在曹操南下時這兩個家族積極投降。這是劉備不可爭取的兩個勢力。
1.2,黃家,大本營江夏被孫權屠殺,黃祖身死,元氣大傷。

1.3,僅剩的龐家,則最能體現劉備對荊州大族的真正態度:與諸葛亮齊名,更被稱為南州士子冠冕的龐統。投入劉備麾下,得到的待遇是區區縣令。
直到魯肅和諸葛亮再次推薦,劉備又與龐統親自長談以後,才得到重用。
龐統的待遇,結合劉備入蜀以後對許靖之流的厭惡。說劉備幾乎不在意所謂世家名族,應該八九不離十。又怎麼會因為諸葛亮與世家有點爛大街的姻親關係,就把諸葛亮納入權力核心呢?

試問如果劉備是因為要拉攏荊州大族而重用諸葛亮,他想拉攏誰?他能拉攏誰?
又為什麼在一開始不重視龐統?

二,這四大家族在赤壁之戰後的情況
1,蔡蒯兩家基本上是跟了曹操北去。
2,元氣大傷的黃家存在感依舊不算強
3,龐家主要也是龐統在劉備麾下,並沒有立刻得到重用。

如果諸葛亮是憑藉關係網進入劉備權力核心的話,在荊州經過戰亂,格局大變,原先關係網一一失效的情況下。諸葛亮何以留在劉備的權力核心?

三,一個簡單的史料整理。
在曹操南征前夕,按順序發生了如下的事情,
1,劉表病死,荊州大族代立劉琮。
2,劉琮向曹操請降
3,曹操親往新野受降
4,曹操回到許都,經過婁圭勸說下定決心,整軍南下。
5,曹軍到宛城,在樊城的劉備發覺曹操動向
6,劉備質問劉琮,得知2-4項事實。

注意當時劉備就在與襄陽一河之隔的樊城。
如果,假設諸葛亮真的在所謂荊州世族關係網裡有哪怕略高於邊緣人一點點的地位,近在樊城的劉備怎麼會被蒙在鼓裡這麼久


(該答主在與我的討論時,連曹操先在新野受節,後來進軍到襄陽再次受降正式接管荊州的簡單事實都沒有捋清楚。試圖靠襄陽受降證明先有劉備知情後有曹操受降。
回頭更在對我的回復和答文中大肆宣揚「史料記載不可盡信」。我對此只表達一句話,如果你要試圖通過否定史料來討論歷史,那你大可以不討論歷史。)
四,一些題外話

我們看到的歷史,是幾條明晰的主線,周圍隨機散落著大量的細節,這樣的形態。
很多人對主線和細節尚未熟悉,就強行隨手畫一道「暗線」,把暗線湊巧經過的細節點就當做證據,單方面的講述他們心目中願意去相信的歷史的樣子。
至於其與其他歷史細節矛盾的地方,自然被其選擇性無視。然而連基本事實都弄不清楚卻執著於發掘歷史的探微來嘩眾取寵,與學前幼童發願要續寫紅樓夢有什麼區別呢?

那些名垂青史的人傑的才華與手段,理想與野心,崇高與卑鄙,品德與陰險,仁義與殘忍,心胸與狡詐在他們眼裡全部矮化為鼠目寸光的爭權奪利和庸俗不堪結黨營私。其可怪也歟


因為三顧茅廬的故事太深入人心。所以許多人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劉備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聽說南陽有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年青人,名叫諸葛亮。於是就親自去拜訪這個年青人,經過一翻談話,就讓這個年青人當了自己的首席謀士。

而最可靠的資料來源,其實就是諸葛亮寫的一篇官樣文章。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問題是,這種官樣文章,我們看看就可以了,如果說這種官樣文章非常可信,那諸葛亮說自己當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算怎麼回事呢?要知道,諸葛亮在出山前就一直自比管仲樂毅,一個只想苟全於性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中的人,怎麼可能視管仲樂毅為偶像呢?更主要的是,諸葛亮天天學習的,就是治國平天下的屠龍刀法啊!一個只想苟全於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中的人,怎麼會天天學這種東西呢?

從這層意義上,這個故事也就是一個政治宣傳材料、或是一個寓言故事。

劉備公元200年就到了荊州,諸葛亮投靠劉備是哪一年的事呢?是公元207年的事。

劉備在荊州生活了7年時間,才知道荊州有一個叫諸葛亮的牛人,劉備的情報能力,得差到什麼境界啊?

要知道,諸葛亮絕不是普通人。

對此,我們只要知道諸葛亮的哥哥當時是什麼身份,就可以知道了。

諸葛亮公元207年投靠劉備,而在公元200年時,諸葛謹就已投靠孫權,並且開始擔任孫權的長史、司馬了。[注]

[注]: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人也。漢末避亂江東。值孫策卒,孫權姊婿曲阿弘咨見而異之,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後為權長史,轉中司馬。

長史也好,司馬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職務,換成現代的職務,大約相當於秘書長、參謀長吧。

事實上,都不用說諸葛亮別的社會關係,僅這樣一層社會關係,加上諸葛亮營造出來的氣場,劉備在荊州生活七年後,才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知道荊州有一個叫諸葛亮的人,劉備的情報能力得差到什麼境界啊?

更主要的是,諸葛亮的社會關係絕非如此簡單。

諸葛亮的岳父叫黃承彥;黃承彥有多牛?我們只要知道,黃承彥的老婆娘家有多牛,就可以了。

黃承彥的老婆是蔡諷的女兒;蔡諷的姐姐是張溫(漢代的三公之一)的老婆;蔡諷的小女兒是劉表(時任荊州牧)的老婆。[注]

[注]: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

諸葛亮的岳母,是蔡諷的女兒,是劉表的小姨子。

事實上,諸葛亮不要說別的社會關係了。就是自己哥哥、岳父兩層關係。再加上諸葛亮在當地營造出來的氣場。劉備就沒有道理,在荊州生活七後後,才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知道諸葛亮的存在。

而諸葛亮的社會關係,顯然要比這深的多。

諸葛亮的大姐夫,是蒯祺。[注]

[注]:欽從祖祺婦,即諸葛孔明之大姊也。

蒯琪那是標準的荊州豪門子弟。因為蒯祺的哥哥是蒯良、蒯越。

劉表可以在荊州立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得到蒯良、蒯越的支持。[注]

[注]: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佐劉表平定境內,表得以強大。

而曹操進入荊州後,依然需要重用蒯氏家族成員。[注]

[注]:荊州平,太祖與荀彧書曰:「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曹操進軍江陵,以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蒯越等,侯者凡十五人。.....以嵩為大鴻臚,蒯越為光祿勛,劉先為尚書,鄧羲為侍中。

諸葛亮的二姐夫龐山民。龐山民的老爸是龐德公。

諸葛亮的卧龍、龐統的鳳雛,都龐德公給評定的。而諸葛亮、龐統,後來都是以這個綽號聞名天下的。從某種意義上,龐德公在荊州的地位,大約相當於東漢時代的許邵、喬玄。換而言之,他的評語,對於當地青年才俊的前途,有著絕不可低估的影響。

我們再看看諸葛亮的朋友圈。

崔州平的老爸是從前的三公崔烈。崔州平後來雖然混得不咋地。但是,做為三公之子,崔州平的社會關係有多深,我們可想而知。

崔州平不但是諸葛亮的好朋友,而且非常推崇諸葛亮。[注]

[注]: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徐庶、石韜、孟建後來在曹魏,都混成了市師級、省部級官員。而諸葛亮說起他們來時,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總而言之,我比你們強多了,而這三個人也不以為忤。[注]

[注]:諸葛亮謂三人(徐庶、石韜、孟建)道,「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

所以從情理上分析,劉備肯定早就知道諸葛亮的存在。因為以諸葛亮在出山前,就不是普通人。只是因為各種原因,劉備一直不願意搭這個茬罷了。

諸葛亮投奔劉備時,能給劉備帶來的潛在利益,自然是非常巨大的。因為這樣一個影響力巨大的豪門代表人物,願意站在劉備一邊,對劉備以後的事業發展,價值是巨大的。

事實上,劉備直到現在為止,身邊也沒有一個能稱得上豪門的代表人物,而從諸葛亮的親戚朋友圈看,諸葛亮絕對稱得上豪門代表人物。

問題是,諸葛亮顯然說不上帶股來投奔劉備。因為劉備的軍事、政治、經濟資源,並不會因為諸葛亮的投靠,會突然有什麼明顯的增加。

所以,劉備開始就算知道諸葛亮的存在,也不會輕易把諸葛亮引入自己的團隊。因為把諸葛亮引入自己的團隊,該讓諸葛亮坐在什麼位置上呢?如果讓諸葛亮直接坐在關羽、張飛前面,這個容易傷了關羽、張飛的心;如果讓諸葛亮坐在關羽、張飛的後面,以諸葛亮的江湖地位,諸葛亮肯定不會跟劉備混的。

劉備在此前,從來沒有把一個豪門代表代表人物,真正引入了自己的團隊的核心。

糜竺在徐州非常有勢力,但是說糜竺算豪門代表人物,也實在有點高抬他了。最簡單而言,他的親戚朋友圈顯然不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至於劉備、關羽、關羽之類的人,就更不用說了,說他們是窮二代,也許有些不妥;但是說他們是豪門子弟,那也實在等於說笑話了。

以前,雖然有一些豪門子弟,也試圖溶入劉備的陣營,但是因為這些人的社會地位非常高,自然會習慣性的坐看風雲起,絕不會把身家性命、未來前途,押在劉備這種潛力股上。比如,陳群、陳登、袁渙,雖然一度與劉備走的很近,但是終於都也沒有正式溶入劉備集團。

從這層意義上,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是劉備團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處於諸葛亮的角度,肯定也早就知道劉備的存在。因為當時的劉備,實在稱得上名動天下了。

而當時的天下,已過了海選階段,所以諸葛亮可以投靠的人,已是屈指可數了。

因為當時的諸葛亮,除了投靠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好像就沒有可以投靠的對象了。而曹操、孫權的基本盤已構建完成,諸葛亮進入曹操的團隊,估計是不可能坐在二荀等人前面的,諸葛亮進入孫權的團隊,也是不可能坐在張昭、周瑜前面的。以諸葛亮的雄心,自然是不會接受這種事實的。而劉表、劉璋顯然不是什麼有雄心霸氣的人,諸葛亮投靠他們,也無法完全施展他的才能。

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自然有想著跟著劉備混的念頭。問題是,劉備一直不搭諸葛亮的茬,這怎麼辦呢?

劉備三顧茅廬的背景,大約是這樣的。那就是以諸葛亮為中心的一群人,都是互相吹捧、互相造名,希望組團出位。

為了讓諸葛亮可以進入劉備團隊的核心位置,徐庶就給諸葛亮去抬轎子去了。因為從當時的情形去看,這樣等下去,劉備恐怕永遠也不會搭諸葛亮的茬;要知道,當時的諸葛亮都28歲了,而且營造出了巨大的氣場,但是劉備竟然始終一副從來沒有聽說過諸葛亮的樣子。這樣等下去,得等到什麼時候呢?

在這種背景下,徐庶就先去投靠劉備,以自己的江湖地位、才能,贏得劉備的信任重用,然後再對劉備大肆吹捧諸葛亮。總而言之,諸葛亮的才能勝我十倍,如果你得到諸葛亮,就能如何如之何了。[注]

[注]: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如果不去親自拜訪諸葛亮,反而有些說不下去了。因為這樣一個大家都吹捧的賢士,就在你面前,你卻是一無所知;現在知道了,卻連親自拜訪他、請他出山的意思也沒有。這樣說來,你劉備,恐怕也就是一個浪得虛名的人吧?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就必須得做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那就是把一個標準的豪門子弟領入自己團隊核心,並且讓他擁有最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個決定顯然是冒險的。因為關羽、張飛對此就非常不滿意。是在劉備的勸說下,才接受了這個事實。[注]

[注]: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為了一個毫無工作經驗、履歷的青年才俊,就做出這種選擇,是不是應該的呢?從後來的結果去看,自然是非常應該的,而且也是非常正確的。

諸葛亮可以加入劉備的團隊,但是前提是:劉備必須得重用他、信任他。否則,一切那就是免談的!

最簡單而言,如果劉備讓諸葛亮在自己團隊內部,從縣團級干起,諸葛亮肯定也會對劉備不屑一顧的。如果劉備敢這樣干,可千萬不要說劉備是漢室宗親,劉表還是漢室宗親呢,而且還是諸葛亮老婆的姨夫!諸葛亮什麼時候把劉表當頭蒜看過?

在徐庶的力諫下,劉備開始對諸葛亮表示了十足的誠意,並且給予了諸葛亮讓關羽、張飛都嫉妒的親近地位。於是,諸葛亮正式融入了劉備的團隊。


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是一個戰略投資,而劉備給諸葛亮什麼樣的地位,就是給諸葛亮的估值。

諸葛亮的個人權謀手段,大致分析以下:
一,
身為高門子弟,卻故意住在草廬里,耕地種菜,寓意本身就不簡單,就像姜太公直購釣魚,是為了製造社會輿論,給領導人暗示。
一個貴族公子,居然跑去農村種地,肯定會被好事之徒廣為傳頌,引起當時的實權派的注意,這個諸葛亮,想幹什麼呢?

二,
自比管仲、樂毅,在當時的人來看,簡直是夸夸其談!所以,能夠懂得孔明的心的人,也就那麼兩個人。不過,這兩個人,對孔明,不可謂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但是,這個貴族公子,不僅跑去農村耕地種菜,還和管仲、樂毅相提並論,必然引起輿論大嘩!
管仲,那可是政治、經濟天才,樂毅,可是一代名將,別人不比,偏偏拿這兩個人,是想說自己政治經濟軍事無所不能嗎?這牛皮吹得太大了,引起很多人的不滿。

三,
諸葛亮和姜太公一樣,是在釣大魚,因為小魚才能用彎鉤,而大魚,只能願者上鉤。
要實驗一下這條大魚到底願不願意上鉤,諸葛亮安排了一出「三顧茅廬」的戲,我就故意不見你,看你是不是真心想要安利我。
一般不真心的人,肯定不願意交錢。你要是真的相信我,還不乖乖交錢?——哦,不好意思,諸葛亮不是搞傳銷的。
這個套路,諸葛亮肯定玩了很多次,很多領導來求訪諸葛亮,很可能就只是好奇,根本不想真心重用他。所以,我親自上門你還不在家裡乖乖等著,領導生氣了,書獃子,給臉不要臉,你就種一輩子的菜吧!

好在,劉備這個領導,脾氣好。非但不生氣,還對看門童子如此有禮。前後求訪了三次,這就不是虛情假意了吧?看來,這個領導,真的是玩真格的!

諸葛亮想,你對我有心,我不能對你無義啊!好,我跟定你了!


但是,我們想,也許劉備初到荊州時,聽說了南陽有那麼一個奇葩公子,肯定也在暗地裡嘲笑哩!
甚至很多貴族,也可能拿諸葛亮打趣,小娃娃,你不好好讀書,以後讓你學諸葛亮種菜去!

日子就那麼過著。
後來,曹阿瞞的大軍馬上就要開到了,荊州士子一片沸騰。劉備同志也在想,大事不好!這可如何是好!
徐庶來投之後,正是劉備大舉招賢納士之時,劉備說,你可是個人才!
徐庶說,我算得了什麼!我的偶像諸葛亮,那才是才高八斗!
劉備說,既然如此,我在這裡招賢納士,為什麼他就不來投呢?難道看不起我?
徐庶說,這樣的人才,怎麼能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呢!治理一州一郡,我這樣的人可以,但是主公要平定天下,怎麼能用普通人才呢?

最終,胸懷大志的劉備,在急需用人的危機時刻,已經把諸葛亮當做了完成夢想的希望。

和諸葛亮一番長談之後,就像如魚得水,可見劉備這樣的人物,很難找到一個人和他在靈魂上深度交流。所謂英雄識英雄,打拚了幾十年的劉備,領兵打仗雖然並不很出色,但是識人用人,那可是舉世無雙的!
就像劉備曾經勸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諸葛亮不聽,吃了敗仗,在識人上,劉備還比諸葛亮更勝一籌!那麼,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個人才,到底是多大的人才,又豈能瞞過劉備的眼睛?千年一遇的人才讓劉備遇上了,劉備不隆重款待,難道不怕被其他公司挖了牆角?

而從諸葛亮的角度看,可以說,一塊美玉被凡夫俗子唾棄多年,終於找到識貨的了!這種機遇,諸葛亮又怎麼可能不珍惜?
畢竟種菜,也不是一個體面的工作,是不是?

我們常常見過很多公司的老闆,能發現人才,但是沒有魄力提拔人才。讓人才在基層慢慢鍛煉,後來即便人才成長了,又怎麼可能對老闆感恩?畢竟這些成就,都是他的個人努力得到的,憑什麼還要分你老闆一部分?有一朝翅膀硬了,砸了你的鍋都有可能!
所以,老闆見到人才,要直接提拔他,愛護他,給他錢,給他地位,不要空說什麼大道理,人家耳朵都起繭了!

就像劉邦特殊提拔韓信,愛護他,幫助他,後來,項羽想策反韓信的時候,韓信鳥都不鳥!
而項羽,想讓韓信從基層慢慢鍛煉,人生苦短,廢話少說,最後韓信翅膀一硬,直接就把項羽的砂鍋給踹了!

所以,劉備直接讓諸葛亮進入權力中心,可謂是發揚了先人的優良傳統!
發現一個人才,難!有魄力去提拔一個人才,更難!!


看完記得點贊哦⊙?⊙!


貼一篇舊文。
武侯之於昭烈帝,說天選也不為過。
簡而言之:
從低位與身份上,武侯最恰如其分(使得荊州士族可以一直騎牆而可隨意調轉車頭)
從才智與能力上,非武侯而不能為其謀

作者:srdmm
鏈接:假如第三次諸葛亮正好不在,而且不是故意的,那劉備還能請到他嗎?故事最有可能會怎麼發展?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琅琊諸葛氏,在諸葛瑾、諸葛亮、 諸葛誕以前並非是一流的世族,即便在二流世族中也在下游。在諸葛家三傑之前,有記載的諸葛家族的成員入仕的,最高官位是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為泰山郡丞,秩六百石。諸葛玄為劉表屬吏,曾被袁術舉薦為豫章太守,未能就任。而諸葛氏將自己的族譜上推至西漢元帝時期的司隸校尉諸葛豐,這顯然不能作為其家族聲望的憑藉。
而諸葛亮讀書更能體現其家學淵源,「只觀其大略,每自比管仲、樂毅」,這也不是一個家學傳世的一流世族的行為舉止,河內司馬氏在由地方武裝豪族轉為世族的由武入文的過程中也是類似,司馬儁讀書「尤好漢書名臣列傳」。而諸葛亮所結交的好友為徐庶、崔州平、石廣元等也可佐證諸葛氏真實的階級層次。
說諸葛亮在荊襄士人內聲望高崇以至於劉備數次屈尊是不符合歷史語境的。
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又是,通過諸葛玄的努力,諸葛氏與荊襄士人的三巨頭都建立了姻親關係。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分別嫁入了蒯家和龐家,而諸葛亮本人又迎娶了黃家的女兒。
以這樣的前提,說諸葛亮在荊襄士人中默默無聞更是不對。
但是這裡我們要提示幾個細節,你知道諸葛亮的兩個姐姐都分別嫁給誰了嗎?為什麼說黃月英長得丑?為什麼諸葛亮一直不入仕?而為什麼龐統入劉備賬前一直看不起諸葛亮?
嫁入龐家的諸葛亮二姐我沒有去查過,龐統看不起諸葛亮跟這次聯姻不無關係。蒯家我們能輕易查到的就只有蒯越、蒯良兄弟。偶然在《三國志-劉封傳》看到過孟達攻房陵時候被孟達殺死的房陵太守名蒯祺,而《襄陽耆舊志》中證實了蒯祺是蒯良、蒯越的弟弟,諸葛亮的大姐嫁的就是他。此時房陵是歸誰的呢?曹操的,蒯祺是曹操的官員,這裡先打個伏筆。
說到這裡,感覺有點黑武侯的意思了,但是
請相信我,並沒有的。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諸葛氏靠著聯姻進入了荊襄士人的交際網路,但是並不能宣之於口。而諸葛只能躬耕隱居,不能入仕,一來,入仕將坐實聯姻以抬身價之事,而隱居除了能明志以外,也可以培養聲望。這一點諸葛跟司馬懿很像;二來,在劉表處入仕已經完全沒前途了,上面巨頭太多,最終屬吏而已,武侯鴻鵠之志,安能止於此?對於諸葛,除非風雲際會,再入亂世,否則不如躬耕一世。
而曹操取荊州時候,事情變得微妙起來,可以看到,荊襄士族內部並沒有非常明顯的主戰和主和的分野,只有低智商的蔡氏兄弟明顯得傾向於主和,蔡氏長期把持軍權,劉表坐有荊州要地而無所作為,被以蔡氏為首的地方豪族掣肘不能乾綱獨斷不無關係。因而蔡氏認為,自己作為雞頭,攜劉琮降曹後雖說進不了曹操核心圈子,仍為雞頭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其他大族卻看得很清楚,曹操的幕府里,潁川人已經擠滿了,容不下更多的人了。平常都是江湖聲望差不多的家族,潁川人只不過是跟對了領導而已。而且,主動投降是影響家族聲望的,到時候給潁川人打下手還要被看不起的。最後,就算不主動投降,曹操來了,該有的還會有的,不要那麼著急。你看蒯祺這樣名不見經傳的人,都能當上房陵太守。所以這部分人是曖昧的,內心裡不情願阿瞞取了荊州,但是並不強烈排斥。
有一撥人是絕對不允許曹操取荊州的——荊襄士族的年輕一代,他們的父輩歸降了曹操,尚可延續餘生仕途,但是可以想見,假如曹操統一天下,他們這些亂世之末才加入的第二代,就永遠被定格在下品以下,辜負平生抱負。龐統就是典型代表,聰明又有抱負的人,做事情永遠比書上寫得複雜。龐統入仕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龐統作為荊襄青年俊秀,入仕既不在劉表處,也不在孫權處,而是在周瑜處。因為劉表處位置也已經滿了,而且劉表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劉表在官渡之戰以前就有很多機會,但是景升「坐談客」而已;孫權處此時也是被東吳世族佔據著第一品,他也不可能進入權力中樞,但是周瑜這樣的實權派就不一樣,觀周瑜赤壁前後舉止,他是有很大野心的,死得也蹊蹺。
還有人更不願意看到荊州落入曹操之手,江東孫權。荊州是三地咽喉,對東吳尤其是,東吳後來都不惜跟蜀國撕破臉白衣渡江,就是因為蜀國一直掐著他的脖子。曹操此時若取了荊州,孫權的統治基礎還遠未穩固,你看曹操剛取荊州時候孫吳滿堂朝臣一片主和之聲,東吳將如南陳事。如果孫權心裡還有疑慮的話,那由人傑周瑜幫他來拍醒,而假若周瑜曾有過那麼一絲擔心,他身邊的鳳雛龐統已將其輕輕拂去。假如荊州全體投降,東吳也要對抗到底,但勝算非常有限,賣主保家族的不要太多。所以。東吳最希望看到的是,荊州不是鐵板一塊,只要荊州有主戰之人,即便不直接參与戰事,東吳內部局勢都會好很多。猶疑的中間不會一邊倒。
而這一切,劉備心裡看得清清楚楚。此其此生最後之機會,必奮而一擊。
這裡就體現了後進優勢,在這樣的微妙環境中,敢於抓住機遇豪賭的,不會從穩定階層中出現,往往是一無所有而又目標堅毅之人。而我昭烈帝,迅雷性情,除了半生積累的崇高聲望之外一無所有,正是不二人選。
而荊襄集團,需要一個人,這個人能夠代表荊襄集團,代表其曖昧中主戰的一面,又能夠在失敗了之後撇清關係,保證雙收。最合適的,就是那卧龍崗上一直俯瞰局勢的諸葛武侯。我諸葛武侯豈會在意這冢中枯骨的金銀算盤,我準備了這麼久,要的,就是風雲際會而已。
凡三顧,使得見。
這只是碰撞之前的小小試探,探其心誠,探其志堅,因為只有足夠堅硬的基石才能承受那一步踏出去的力量。
你放心,一百次劉備也會去的。
武侯輕輕合上手中書卷,踱出草屋,觀遠方雷電攜暴雨將至。風雲際會時候,正好卧龍遨遊。


很多人分析了諸葛亮的關係背景,拎出來叨叨半天然而漏洞百出,最後自圓其說。
無非兩點,一是諸葛亮具備超凡的才能,這讓他在荊襄頗具聲名。二是劉備知人識人用人之能,這裡往往被忽略了。起家攜關張,卒伍拔黃魏,客居訪卧龍,病中觀馬謖。這樣的眼力,可比大談關係網、風險對沖什麼的要強多了。整個三國中,知人識人用人之能,劉備是頂級水準,可以說和魏武各有千秋。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我只是來抖機靈的,梗剽竊自基友,版權歸原創,不喜請摺疊)


又【詩·小雅】祀事孔明。【箋】明,猶備也。


1.諸葛亮剛開始自比為管仲樂毅,沒什麼人認可,不過他與名士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友善,積累了一定名氣。
2.徐庶得到劉備讚賞,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並且讓劉備親自請諸葛亮出山。
3.劉備三顧茅廬,初次見到了諸葛亮,聽了「隆中對」,發出一句由衷的感嘆:「善!」,並把諸葛亮比作「水」。
4.劉備敗退到夏口,諸葛亮主動請求出使東吳,一番說辭,使孫權大悅,構建孫劉聯盟,赤壁大敗曹操,劉備「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此時諸葛亮不但可以出謀劃策,還有了兵權,有了一定的權力。
5.「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平定成都後,為諸葛亮量身定做了一個官職「軍師將軍」,作用應和「軍師中郎將」差不多,不過權力應該更大也更為正規,同時因為劉備擔任左將軍,以諸葛亮署左將軍府事,成為左將軍府的幕僚屬官,再一次提升了諸葛亮的權力。
6.劉備稱帝後,「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丞相是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尚書是總攬一切政事,司隸校尉掌管京城防務,屬於遙領。此時諸葛亮的地位已經在劉備在世時達到最高。

由上述過程可以看出,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的權力中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每建立一次功績,權力都會得到一次提升,直到最後成為丞相兼尚書,這是諸葛亮通過努力不斷證明自己,一步步走到了劉備集團的權力中心,且劉備識人很准,所以諸葛亮能得到劉備的賞識和信任,被予以重任。


是司馬徽說的,然後徐庶呢,做了一個推薦報告


2016-06-22 刪掉了無關緊要的東西

----------------------------------------------------------------------------------------------------

寫三國實際上寫人性,將赤裸裸的現實撕開給人看,衝擊了大眾既有的安全系統與價值體系,讓人們感覺很不安全----讓人們感覺沒有了忠誠,沒有了大愛,沒有了善良,沒有了利他-----所以,很排斥。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認知分裂

具體到諸葛亮,諸葛亮在漢文化的歷史上代表了智慧、忠誠,是個典型的利他的人;而我告訴大家,諸葛亮有賊心,刷的一下,內心不安吶。

所以,我唯一能補救的是在揭穿的同時指出出路,當然,實在受不了的朋友可以暫時別看
==========================================================
本文通過金融學的對沖概念來分析諸葛亮是怎樣進入劉備集團權力中心的

要分析人,就必須先分析背景,咱們從諸葛家族開始分析

  • 諸葛亮(諸葛均)在蜀漢
  • 兄諸葛瑾在東吳
  • 堂兄諸葛誕在曹魏,

這就可以看出,這個家族有三個特點

  • 各個大的公司都有股份,
  • 股份都不是最大的
  • 都不是法人代表,最大的就是諸葛亮,丞相,相當於總經理

這就說明諸葛亮家族屬於投資性的公司;

  • 既然是投資性的公司,說明諸葛家族的思維方式是商人思維,就如以前的呂不韋一樣
  • 既然是商人,那麼眼裡都只有金錢和利益,忠誠最多排在第二位(當然商人眼裡也沒有敵人)

諸葛家族的這種投資方式在金融學上叫做對沖(也可以叫做風險分散;就是俗話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

我用管鮑這對基友來解釋一下政治學上的對沖,糾與小白爭奪王位,管鮑兩人一人輔佐一個,所以,無論誰輸誰贏,管鮑都是贏,這就是對沖,

如何用金融知識來解釋政治上的對沖呢(解釋一下,關於對沖的定義大多來自文章對沖)?

金融學上,對沖指特意減低另一項投資的風險的投資。它是一種在減低商業風險的同時仍然能在投資中獲利的手法。一般對沖是同時進行兩筆行情相關、方向相反、數量相當、盈虧相抵的交易。

比如說糾與小白,都是爭奪王位,兩人的市場行情存在絕對的負相關,一個身價漲就意味著另外一個身價跌;當然要做到盈虧相抵,兩筆交易的數量大小須根據各自價格變動的幅度來確定,大體做到數量相當。所以,鮑叔牙與管仲一個人輔佐一個,分散風險,並達到利益最大化;這就可以分析出三個特點

  1. 牟利為主,風險最低;每個大公司都有股份,但都不是大股東,也都不做法人代表
  2. 風險與收益:因為儲位候選人是二選一,差額選舉,總有一個要選中,所以最終的輸贏對於管鮑二人來說不重要,這個結論很殘酷,但是這是事實
  3. 如何獲取信任:管鮑兩人要做的是:讓主人信任自己,不然的話,萬一主子贏了,自己不能得利,二人的整體利益更受影響

分析諸葛亮家族以及諸葛亮本人,就從上面的這三點開始;順便提一下,政治上採用風險對沖的還有宋慶齡與宋美齡;宋慶齡在共產黨,宋美齡在國民黨(宋慶齡與宋美齡屬於風險對沖),如果包括做生意的宋靄齡的話,宋氏三姐妹屬於典型的風險分散

咱們再來分析諸葛家族

第一點,就不用分析了,因為無論是法人代表還是大股東都是皇帝,風險太高,他們未必願意;

第二點:風險與收益;諸葛亮本人在蜀漢,兄弟諸葛瑾在東吳,堂兄諸葛誕在曹魏;這個分布本身就說明了這個家族採取的是對沖策略;這就說明了三點

1,分散投資的策略說明這個家族對於任何一個主公都不如對家族忠誠,否則,不可能分散投資;魏蜀吳三國每家都有人,而且每家都在高位,這個太湊巧了吧;

2,分散投資的策略說明這個家族的當家人知道自己家族的整體能力不強,否則,一定採取資源集中的投資方式,這樣獲益更大---專註的力量最強,也最有能力,曹操家族、司馬家族都是這個套路


3,如果諸葛亮家族迫不得已採取了集中投資的方式,諸葛亮家族一定會造反;前面說過,分散投資的策略說明了諸葛家族對於任何一個主公都不如對家族忠誠的家族,所以,如果諸葛三兄弟都在蜀漢,是一定要造反的-----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集中投資,風險太高,而謀取最大股份(當皇帝)是對抗高風險的唯一招數,這就是我認為諸葛亮想過謀反的第二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大家看看這個答案 諸葛亮想過謀反嗎? - 沈雅涵的回答;

再分析第三點如何獲取信任:這點諸葛家族肯定是分析過的,他們知道諸葛亮有三大優勢

第一,硬體:諸葛亮是地頭蛇;諸葛家族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荊州有龐大的關係網。所以,即使劉備是強龍也壓不住地頭蛇(諸葛家族);地頭蛇這一點就足以讓諸葛亮獲取與劉備談判的資格,僅憑藉這一點,諸葛亮就足以進政協;對於荊州來說,諸葛亮是外來人員,所以,諸葛亮的地頭蛇地位主要還是來自婚姻,這就是諸葛亮為什麼娶丑妻黃月英的原因,諸葛亮得叫劉表姨夫啊,跟劉琦是表兄弟

第二,軟體,會忽悠;諸葛家族(注意,未必是諸葛亮一人)將劉邦統一全國的路線圖經過加工提煉,變成了《隆中對》,所以,進門就有話語權;就如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將GE 西門子這類大公司的管理經驗經過MBA包裝在農民企業家面前忽悠一樣,好像馬雲都中過招;就憑這一點,諸葛亮就可以當分管市場策劃,銷售的老總;

第三,諸葛家族屬於商人式的眼光,對市場很敏銳,看準了劉備急需人才的心態,所以主動將諸葛亮送過去

為什麼安排諸葛亮到蜀漢呢?

相對來說,諸葛亮比諸葛瑾、諸葛誕要穩重,屬於潛力最大的個人股,必須放在最可能盈利的那一個公司(注意是最可能盈利的,不是規模最大的公司)

至於弟弟諸葛均在蜀漢,那是因為年齡太小,先跟著能力最強的二哥混著

這就是為什麼將諸葛瑾放在東吳的原因,此人最老實,而東吳相對穩定;

  • 如果把諸葛瑾放在曹魏,根本就上不去,內部競爭太激烈,
  • 放在蜀漢呢,蜀漢是個新開張的公司,需要業績說話

所以諸葛瑾一生最安穩,可惜生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兒子諸葛恪,諸葛恪想學二叔諸葛亮,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連累一家人

=========================================================
我將 @StanleySong 的回帖整理一下作為文章的結尾吧

歷史的還原度有多高?

從來都不信史書能夠完全的還原歷史,而且扭曲也是大概率的,答主提出的論點沒毛病,三國的歷史看多了也有同感,

諸葛亮簡直被妖的不行,首先沒有這麼完美的人,談諸葛亮的都是啥?

最多的就是鞠躬盡瘁吧,要愚民看諸葛亮是個多好的奴才

你們看看歷史評價多好啊,所以你們這些愚民好好學習,留個名垂青史,不要學曹操、司馬啊。

諸葛家族的三國投資明眼的都會看出來,但是事實證明司馬家族更強大,專註的人最強大,但是為什麼不能宣揚司馬家的強大?

因為他們是篡權啊,封建王朝誰敢去宣揚司馬家族啊,但是司馬家族就是三國最成功的家族啊。

曹操和司馬家族有毛病嗎?
沒有!
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強者,儘早的終結三國,還民一個安定的國家才是最好的結果,只是冷兵器時代安定真的太難了。


實名反對高票 @混沌椰子王

劉備和諸葛亮,明明是「英雄識英雄」惺惺相惜的典範,結果偏偏有人喜歡搞一些不知所謂的「大新聞」。

一邊指責陳壽的史料「夾帶私貨",自己又腦補說劉備去找諸葛亮是為了求諸葛亮幫他活命?如果劉備只是一個在亂世中「只求活命」的角色,那就根本不會有前半生的顛沛流離,就憑他手下的基本盤,在曹操手下照樣吃香的喝辣的。何須為了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就 奔逃而出?

劉玄德那麼一個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大英雄,竟然變成了個無膽匪類?可笑可笑!

他一邊把劉玄德在當時的情況說的凄慘無比,一邊又把諸葛亮的"關係網「無限拔高,也不想想,如果諸葛亮真的像他說的那樣在荊州地區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為什麼要出山幫一個一窮二白的劉玄德?難道諸葛亮掐指算出來劉備將來能三分天下?

至於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諸葛亮傳》已經寫了很清楚了:

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 ,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 、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

當時曹操率北方之眾而來,劉琮已降,劉備新敗,曹操的優勢非常明顯,孫權集團內部投降勢力也很強大,如何說服孫權打消投降曹操的念頭,和劉備聯合起來對付如日中天的曹操,這豈是一個靠「裙帶關係」出頭的角色所能做到的。

劉備之所以前半世沒有好好的發展,正是因為他身邊缺少一個很好的戰略家,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很好的給劉備謀划出了未來的發展戰略,這都是史料裡面清清楚楚寫出來的,自行腦補「劉備當時危急存亡,手下的兵卒不到萬人。諸葛亮扯的哪些三分天下,過於宏大,非常之夸夸其談。不可能打動劉備」,徒增笑爾。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之所以傳頌千年,當然是有其過人之處,用一些職場上的小伎倆來套偉人,不過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爾。


亮亮邂逅備備之前,備備遇到的,是一路升級裝逼愛人妻的老流氓——曹操!
頂著帝室之胄光環的備備,在曹老闆眼中還是挺搶眼的,以曹老闆一貫裝逼的個性,肯定不會不想收了備備。一番又是封官又是「出則同輿,入則同席」的裝逼,備備這個人精,看出了曹老闆對自己的渴望,一番隨機應變,統統化解了。經過這一番較量,老流氓曹操對備備發話了:

今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爾。

當時,備備肯定感覺自己嗶了狗, 自己這麼硬的男人,已經夠裝孫子的了,操操這流氓居然還要玩硬的。鬧翻就鬧翻吧,找了個機會佔了徐州,可沒多久,操操就追來了。備備雖然很硬,但還是沒有時刻都在操練的操操硬,自然是敗了。連手足都沒帶,赤條條的投入了袁本初的懷抱。但沒多久,本初就被操操幹掉了。備備只嘆自己命苦,手足相聚,立馬跑到了荊州找表哥。也幸虧跑得快,操操處理完手頭的事,馬上就追過來了,真是一場相愛相殺啊。
彼時,備備40歲,操操46歲,而亮亮正值20歲的小鮮肉。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了=========

20歲的亮亮肯定不會想到,在荊州自家門前,這個老男人對自己人生的影響。
應該說,最初的見面是不理想的。
在某個荊州上層舉辦的party上,小鮮肉亮亮見到了天下梟雄的劉皇叔,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一番觥籌交錯之後,備備起身告辭。對於這個小鮮肉,或許看到了,或許沒看到,或許看到了轉眼就忘了,畢竟對於這樣的花瓶,備備也不知見過多少。
總之,備備回了他的將軍府,亮亮也回到了他自己的鄉村小別墅。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了。
期間,亮亮還是如以前一樣,沒事種種地,看看書,會會至交好友,和才堪匹配的老婆共同學習,偶爾去岳父家串串門,間或聽到備備的消息。在那一段時間裡,亮亮進入了備備集團的核心。
亮亮自己應該做了以下幾件事:
1.不斷的了解劉備。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

逃到新野的劉備,並沒有垂頭喪氣,而是根植新野,發展群眾,讓自己有了自保之力

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建立軍功,夏侯惇也算名將,卻為自己所破。槍杆子還算硬。

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

劉備矢志不移
2.有針對性的提升自己。
27歲的諸葛亮,最終弄出了一個隆中對的政治方案,讓劉備可以真心接納自己。根據他的了解,龍困淺灘的劉備,不急需一騎當千的武將,也不缺如日中天的名望。缺的是一條通向成功的政治道路。而借著自己身邊的政治環境,提升自己的政治才華,給看不到出路的劉備指出明路,這絕對可以獲得劉備本人能力的認可。而他本人身份清晰,與老對頭曹操沒什麼瓜葛,對於劉表也不依附,是可以信任的。自然能獲得劉備的青睞。
3.建立功勛。
搞定了劉備,算是克服了上層路線,接下來,還得確定群眾威望。
機緣巧合,讓劉琦駐守江夏,為後來赤壁之戰,劉備提供一半的人馬。緊接著,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使東吳聯合孫權,共抗曹操。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別說劉備手中的阿貓阿狗了,老弟兄關二爺張三爺也都無話可說。
所以,基本赤壁之戰以後,亮亮就正式進入了劉備集團的核心圈了。


當時我就念了兩句詩: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拋磚引玉吧
我覺得諸葛亮是從劉備拿下成都進入劉備集團的權力中心。個人陋見,劉備在這之前更像一個流亡政權,毫無疑問諸葛亮在進入劉備集團後一直都很有話語權,但是到了劉備拿下成都才成為實質的第二人,(前面還有一個羽羽)而且奪西川帶著的是龐統,打漢中帶的是法正,只有赤壁的時候才是他的第一輝煌階段。不過我的意思是指諸葛亮前期不是不被重要,畢竟那時候劉備沒有地盤,都是諸葛亮在出謀劃策,不過這不代表諸葛亮就進入了劉備集團的權力中心,諸葛亮這個其實更多的體現是在話語權而不是實質職務代表的權力。個人陋見,更覺得那時候的諸葛亮還只是一個策劃師的身份、一個無人可替代的策劃師身份。由於軍權政權實質上還是在劉備手中,他手上只有一部分行政權力,所以並不能算。而奪取荊州以後諸葛亮也只是督三郡,更多的是積累軍姿,畢竟這地盤就那麼點,在自己手裡才放心。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稅賦,以充軍實。(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可見他並不是在劉備的中樞機構,不像羽羽,雖然後面單獨鎮守荊州,可是有獨立的軍權,以致於孫權想要以女嫁羽羽,儼然一個獨立的諸侯,當然我們的羽羽自然一眼識破了孫十萬的離間計。
到了拿下成都,諸葛亮開始上升,畢竟金子肯定要發光,而這個時候為了實現隆中對的基情,自然得讓這個策劃大師掌大權才能更好的發揮。
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常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其實這個時候亮亮已經進入劉備集團的權力中心,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基本等同於曹操軍中荀彧的存在了。
先主復領荊州牧,諸葛亮為肱骨,法正為謀主、、、(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
現在亮亮的跨荊益明顯往著他預想的方向發展,自然要給酬勞。
有人說這個時期法正才是劉備如魚得水的存在。是啊,法正是劉備謀主,他要打天下自然要重要,但不代表諸葛亮就不被重用了啊,難道劉邦帶著韓信張良是重用,蕭何在後方支援難道就是被冷落了嗎?而且奪下成都後,劉備手下派系林立,這個大家都知道,東州荊州本土派,諸葛亮作為荊州派的重要人物自然得上位。


咳咳...

哎...荊州呆了很長時間,人還是那些人。論執行力,朕有什麼不敢做的!!!

孟德和本初決戰時,可惜景升...別有它意。長時間的安逸讓朕很迷茫。眼看北方已無立足之地,景升病危,局勢莫測...

朕不知道接下來做什麼...還好,馬作的盧飛快啊!

朕感到了危機,不僅是局勢危機還是朕的人生危機,何去何從啊...快50了啊!!!快包郵了啊!

有個稱作卧龍的人,雖然年輕,27啊!!!但他厲害啊!!!

東連孫吳,西取巴蜀啊...朕知道該做什麼了,哈哈哈,太高興了啊!!!

猶如撥雲見日,醍醐灌頂啊!!!

朕是魚,他是水啊!!!

從這時起,朕就想啊,這個人將來是可以寄之大事的人啊!!!

朕在白帝,已經時日無多。回想起當年的種種,是他將朕的迷茫一掃而空!!!也能體會,他那一刻把希望和期望迸發出來的喜悅。可是他哭了。朕也哭了。

-----------------------------------------------------------

當你鬆開朕緊握的雙手,朕已感覺情已到盡頭

雖然你說你會回來,雖然你說不會更改,但誰有把握明天會是怎樣的安排

往事一幕幕浮現在腦海,只怕這一次真的落幕

早已知道沒有結果,早已明白不能強求

但若能夠多一秒的溫存朕也需要...

這是一首歌《愛的太多》--王傑


因為劉備有識人之能,而諸葛亮確實有大才,所以一拍即合,就這麼簡單。說什麼家族利益的都是扯談。攻破荊州南四郡以後,劉關張諸葛各領一軍駐紮在秭歸等要害防備東吳施壓;此時離諸葛出山不超過10年。如果諸葛沒有過人的才能,沒有得到劉備軍上下的一致認可,一個外來戶怎麼可能獨自率領一支軍隊?關鍵還是諸葛本身有才能,也懂得做人,這個才是關鍵。


疾風識勁草,患難見真情。

當年當陽之敗,劉備連老婆孩子在內身邊僅剩50餘騎,穿山越嶺躲避虎豹騎的追殺,諸葛亮就是這其中之一。之後又孤身前往江東說服孫權連橫抗曹,給劉備試水。

可能和諸葛亮一樣有本事的幹部,大多北上投曹了:徐庶、石韜。

可能和諸葛亮一樣有資歷的幹部,又未必有很好的運營才幹:孫乾、糜竺

於是諸葛亮從此成為劉備軍的大管家。

好像沒什麼特別難以理解的東西。


推薦閱讀:

如何安排「魔法少女諸葛亮一次次輪迴拯救蜀漢」的電視劇劇情呢?
陣前氣死王朗之前,諸葛亮是否從未見過比他更厚顏無恥之人?
姜維和諸葛亮對魏國不斷北伐的根本目的何在?
諸葛亮、劉伯溫兩個人相比,誰更厲害?
諸葛亮為什麼會認為『若法孝直在,必能阻我主東征』?

TAG:歷史 | 政治 | 三國 | 諸葛亮 | 劉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