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張藝謀?


很多人不喜歡張藝謀是因為:1,、對他的過去了解不夠,其實他就跟摩托羅拉那樣,出過好作品,像《秋菊打官司》,《活著》,《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因為他這幾年出的電影都是賣座不賣好,甚至是不賣座也不賣好。加上這幾年國產電影較大程度上的商業化,劇情老套簡單這樣一種大環境的浸染,人們對他的印象自然不好。但其實張本身還是有實力的,像剛講過的那些電影還是挺不錯的。
2、張導的強項是攝影方面,在美術方面也還行,但是現在隨著商業片的興起和國內整體環境的浮躁,商業片本身的基因加上張的基因在電影的表達上還是有一定欠缺的。
3,期望越大,壓力越大,觀眾因為之前那些還不錯的作品對張導寄予的希望當然很大,所以當他突然拍了幾部水準看起來低了很多的電影時,觀眾心理那種反差就出來了。還記得當年李寧因為一次落馬回國被國人詬罵時的情形嗎?我覺得人們不喜歡張藝謀其實跟自身沒有保持一顆觀影的獨立和平常的心態也是有些關係的,一味希望一個拍出了一部經典的導演能一直把精彩延續下去是不現實的,首先導演本身的電影觀在變,觀影和拍戲的環境在變,真正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做一個獨立的電影人是需要很大堅持的。就像金基德,黑澤明這些大師也拍出一些觀眾不太欣賞的電影,我們一味把自己的高要求放在這些導演的肩膀上是不夠明智的,這就是為什麼是經典就一定有經典的理由,也是經典不多所以珍貴的理由。作為一個觀影人,就讓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吧!呵呵


不否定張藝謀,怎麼否定第五代啊?不否定第五代,怎麼否定中國電影啊?不否定中國電影,怎麼否定中國體制啊?


張藝謀擋了裝B犯的路 不噴死張藝謀,還怎麼裝B

土鱉張藝謀入不了裝B犯的法眼,他們眼中的電影大師韓國的XXX,日本的XXX, 歐美的XXX, 可惜裝B犯攔不住世界上權威電影節和獎項發了瘋一樣的給張藝謀發獎,張藝謀得的獎項和肯定是他們口中大師的數倍都不止, 攔不住世界歐美的影評人和大學教授電影給張藝謀充當免費槍手搖旗吶喊,世界其他國家的導演都對其推崇備至,張藝謀去電影節當評委會主席,金棕櫚得住主,奧斯卡得主心甘情願給其當下手,張藝謀的國際地位越高就讓裝B犯的臉越掛不住

裝B犯一張口就是張藝謀這個土鱉拍不了商業電影,卻攔不住中國電影歷史因為張藝謀的英雄徹底改變,卻攔不住世界各地的觀眾湧入電影院觀看張藝謀電影,讓英雄做了北美,日本,韓國的票房冠軍, 麻煩裝B犯找一部比英雄更加成功的大陸電影出來之後,再來口出狂言

裝B犯一張口就是張藝謀不會講故事,結果全世界的觀眾都看懂了 張藝謀用色彩創造出了超越國家超越民族的國際語言 只有裝B犯看不懂

張藝謀和裝B貨色的矛盾主要在年輕人和老人的矛盾,

一些老人眼中的大師應該專門拍些雲山霧罩,無病呻吟,堅持文藝路線,誓於金錢勢不兩立,信奉這套思想的歐洲電影界成功讓好萊塢給包抄

年輕人張藝謀 拿遍大獎,卻不為大獎所迷惑,不裝B,接地氣,一眼看出現在的市場時代需要商業電影出來撐票房,才能保障商業電影的存活,亦然下海搞起商業片,電影題材多變,文藝商業兩手抓, 為中國電影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年近七十,還批甲上陣為中美合拍巨製作試金石

裝B犯的怒氣在長城上映的時候來了集體大噴發,他們以為噴到了長城,就可以揚眉土氣,殊不知他們噴倒的不是張藝謀,而是噴倒了中國年輕導演和年輕演員未來的合拍片之路


張藝謀不倒,這B要裝下去很難


因為不喜歡他電影的人里有一大部分是人云亦云沒有獨立審美的跟風圍觀者。為了凸顯自身的高雅,融入相對於大眾特立獨行的群體,被圈子的觀點所引導。


我認為很多人喜歡張藝謀,很少人才不喜歡張藝謀。只是不喜歡的人會說出來,造成不喜歡的人很多的假象而已。


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
至於為什麼。
我想二十三十年後我們看張藝謀就跟80.90年代日本看待黑澤明一樣,覺得他不夠日本化不夠民族化太迎合西方的口味等等,這些其實都是一派胡言,沒有黑澤明,怎麼襯托得出溝口、小津、成瀨等人的民族化?沒有黑澤明西方會去關注日本電影?
大家把張導神化了又發現他其實不值得膜拜而已,就像分手以後大部分人想起曾經的海誓山盟都會覺得羞愧跟噁心有的人還會去詆毀前任。
哈哈,大概就是這樣。
陳皚歌同志近來有進步不過天分上就差了些許。
所謂大師名作是天才經過勤奮努力之後外加運氣才能誕生出來的。
陳天分差了點,張有天分,至於二馬導演,就是個木匠而已。


因為他是中國電影第一人,不拍死他顯得沒水準。

張導牛B在於什麼題材都勇於嘗試,都做得挺好的,這個挺不容易的。

我有一點不太喜歡張導,這人選女一號選的都多少有那麼點桀驁不馴的那個勁頭,和我老人家口味不同,完全不同。


張藝謀是一個骨子裡審美非常小眾,甚至於Cult的導演。
他小眾的電影品味,卻被各種力量推到了大眾審美的位置上,二者之間的根本矛盾是不能調和的。


張藝謀完全不會講故事。他這十來年拍的電影,其實看劇本的話並不一定有那麼爛。但是他對於敘述的順序、表現的手法、節奏的把握、……這些講故事的技巧,完全是個外行,再好的劇本他拍出來也是爛片。
也許他對色彩的感覺比女人還敏銳。但是電影不能只有各種色彩,故事才是靈魂。


一個從來都沒有喜歡過張藝謀的人出來發個言。
我甚至認為《活著》都是很平凡的電影。
因為是研究性別理論的,所以對張藝謀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會更加看重。
張藝謀常常被拿來和陳凱歌比,而我真心珍惜陳凱歌,雖然他酸不拉基。
張藝謀是個過於肉慾,而且肉慾得水準很猥瑣的人,導致他電影中的女性觀無比猥瑣。
很多導演都會讚許大胸,但沒有哪個導演的視點像他那麼噁心,如何分辨?通過鏡頭的關注方式很自然就能分辨。
對於處女的概念和膜拜,大概猥瑣男是會很喜歡張藝謀的,十三釵裡面日本人說:「還都是處女」,沒錯,這話是日本人說的,但是張藝謀選擇的,這個視點,聞所未聞,前所未見,連陸川這種人都未必會選的台詞。
豐乳肥臀的風情女人、抑或清純處女是張藝謀的胃口,而且這種胃口的視點極低,過度消費猥瑣的性觀念,導致我每每看到她處理女性角色都感到噁心。
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里文化最差的,就連拍普世價值都參雜著無盡的猥瑣,格局低劣,應該做好自己的攝影師,而不是掌控整個電影氣質和靈魂的導演工作。
流著口水看大胸和處女,這就是我從張藝謀電影中看到的他本人。對於鞏俐的懷念,使他越發走向猥瑣。一個好的導演在處理性的方面,可以粗暴、大膽、淋漓盡致,但是猥瑣是一種微妙的感受,阿莫多瓦不猥瑣,巴拉斯也不萎縮,大島渚不猥瑣,甚至王晶都沒有張藝謀猥瑣。
在張藝謀的電影中,我幾乎很難真心感受到女性的光輝,即使在《我的父親母親》和《山楂樹之戀》,女性角色都是他的利用和被挫敗的性幻想,沒錯,女明星很美,她們的角色很偉大,但就是被貶低了。
我並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在華人導演里,唯一無法忍受的是張藝謀。拍色情和情色段落的太多了,但沒有一個人像他這樣,影響中充斥著一股猥瑣的性慾。
綜上所述,張藝謀成就了最多的女演員,但他在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視點,確實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所以即便有故事,真正動人的情感欠奉,對女性的尊重也欠奉。這就是為何我不喜歡張藝謀。


他的電影太差。


很多人看過幾部張藝謀的爛片就開始以偏概全了,他們忘記了或者壓根就沒看過張藝謀早期的作品像紅高粱,活著,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有話好好說,我的父親母親,另外個人還蠻喜歡千里走單騎和英雄的,而且從金陵十三釵和歸來開始,張藝謀貌似已經慢慢回來了,爛片吧,就那麼幾部,你仔細想想。
而且論張藝謀的任何電影吧,藝術成就都蠻高,包括十面埋伏這個爛片,美術攝影也很驚艷。
至於他的能力,一場奧運會開幕式就已經可以證明。
也是樹大招風,有些人吧估計只能刷刷存在感了,不客觀的東西沒什麼價值,也只能嘩眾取寵了。


三篇曹長青評論張藝謀的文章如下
INDEX
1.張藝謀歌劇《秦始皇》被美國評論家痛斥
2.
張藝謀的法西斯美學
3.張藝謀是文化秦始皇

---------------------------------------------------------------------------------------------------------------------------

張藝謀歌劇《秦始皇》被美國評論家痛斥
曹長青

由中龘國名人張藝謀導演、譚頓作曲的大型歌劇《秦始皇》,去年底在紐約曼哈頓的大都會歌劇院推出後,目前正在美國公演。媒體報導說,該劇投資三百萬美元。由於事先做了大手筆宣龘傳,使九場主要演出的票基本售出。

歌劇《秦始皇》在美國上演到底是不是賺了錢,外人無法得知。但人們知道的是,這個歌劇沒有贏得美國觀眾的心;尤其是美國評論界,可以說是惡評如潮,各大報幾乎眾口一詞,批龘評這個劇。即使在商業效果上,這個劇賺了,但在實質效果上,這個劇則是大賠本。

近年因發行量飆升而成為全美第五大報的《紐約郵報》的樂評家巴恩斯(Clive Barnes)的評論具有代龘表性,他說,歌劇《秦始皇》創造了很多第一:「大都會歌劇院首次讓多明戈唱原創角色(以往都唱名劇);自1940年來,首次有 作曲者登台指揮自己的曲子;第一次有中龘國人演唱。但這也不是第一次大都會的首演令人失望了。」

首先,美國主要的樂評家都指出,歌劇《秦始皇》太冗長,令人昏昏欲睡。該劇長達3小時20分鐘。在今天的快節奏時代,這個長度本身就是對人們耐力的一個考 驗。不要說這種情節緩慢、而且主要靠清唱的歌劇,即使節奏緊湊,情節驚險,可以動用很多特技手段的電影,一般長度也都不敢超過二個半小時。因此美國重要的 音樂評論家菲利普.肯尼科特(Philip Kennicott)在《華龘盛龘頓龘郵龘報》上發表評論說,「三個多小時的故事太長了」,歌劇開始的時候,人們對華麗的服裝和異國情調的音樂還有些驚奇,但「一 會兒疲倦就會產生」。

《紐龘約龘時龘報》的古典音樂評論家安東尼.托馬西尼(Anthony Tommasini)甚至不客氣地說,「中場休息時間不算,整個歌劇竟然長達3小時20分。當歌劇的主角多明戈又開始沉悶的獨唱時,你忍不住會想∶拜託,不要再唱了!」

當然,如果內容精彩,即使再長,人們也不會厭倦。可歌劇《秦始皇》的曲調不僅落俗套,而且被評論家批龘評為「乏味」。主要是因為沒有創新,是以往各種曲調的 拼湊。上述《華龘盛龘頓龘郵龘報》樂評家肯尼科特毫不客氣地指出,「譚盾想對抗傳統歌劇,他無龘恥而又認真地把別人的最好作品拿來用」。《紐龘約龘時龘報》樂評家托馬西尼 則認為,譚盾的音樂令人失望,尤其是詠嘆調及唱詞不和諧。

很多評論家都指出,譚頓作曲的《秦始皇》,太多模仿義大利歌劇《杜蘭朵》,《紐龘約龘時龘報》樂評家托馬西尼說,歌劇《秦始皇》越是像《杜蘭朵》的地方,越是乏味。

《紐約郵報》樂評家巴恩斯說,顯然譚盾想融合東西音樂,以多明戈的西方唱腔,加上鑼、笙、古鐘和北龘京京劇的哨笛。在這種怪誕、喜怒無常的樂曲氣氛下,這是大膽的嘗試,但是,這種「東西方音樂」從來沒有完全融合。

美國另一家大報《巴爾的摩太龘陽龘報》的樂評家史密斯(Tim SΜith)評論說∶雖然歌劇《秦始皇》虛張聲勢地做了很多商業宣龘傳,但整體來看,這個劇沒有取得完全的成央C這位評論家委婉地說,這可能是英文沒有翻譯好,才出現這樣的問題。

美國十大報之一的《波士頓環球報》樂評家艾克勒(Jeremy Eichler)不僅從歌劇的技術層面提出批龘評,更指出歌劇《秦始皇》迴避了秦皇用殺龘戮建立帝龘國的基本史事。這位評論家說,歌劇《秦始皇》幾乎沒有表現這 個殘龘暴皇帝的武力殺龘戮,他的巨大野心。那種戰爭血龘腥,在舞台上根本沒有體現;即使秦始皇強龘迫成千上萬的人修築長城,在舞台上也是抽象表現,用繩子把像磚石 樣子的一排城牆吊在舞台上,而且閃了一會,就消失了。

艾克勒還批龘評說,劇中的秦始皇女兒,根本不像二千年龘前的人物,而更像今天一個被父母嬌慣的青少年,因為這個秦始皇的女兒居然對她父親說:「皇帝,我的父 親,你把你的帝龘國放在了我的愛情之上。你曾經想過我是一個女人、我有自己的感情嗎?不,我不會聽你的!」 艾克勒說,譚頓以前有過不少還不錯的時刻,但沒有出現在這個晚上。

《費城探詢報》(Philadelphia Inquirer)的評論家戴維.斯特恩斯(DАVid Patrick Stearns)則直率地指出,整部歌劇,沒有任何曲子具有原創性,沒有全然的西方歌劇的韻味,你感覺像被提起來,又扔下去,然後又被提起來。

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嚴肅日報《華龘爾龘街龘日龘報》首席樂評家威爾森(Heidi WaLЕSon)也認為,「這或許是一個出色的歌劇故事,但譚盾的作曲乏味僵化。劇中那些人物,也沒有像劇本寫的那樣融為一體,而是各唱各的。」威爾森感 嘆說,「譚盾在美國受過廣泛的西方音樂技巧訓練,但還是不能避免模仿的缺陷。」

威爾森還批龘評張藝謀說,「張先生的舞台導演是僵硬而不自然的。即使是最好的場景——那眾多的合唱者,每一個都是全然的木訥——那堂皇的、異國情調的景觀, 就像它的整場歌劇,全都沒有生命。」這位樂評家直率地指出:「我們被告知,這個劇要反映秦始皇探索更大的真龘理,而不是武力征服,但在劇中,根本沒有這個內 容。而且多明戈的演唱,也根本沒讓我們感覺到這點,即使他的西班牙口音,也沒有使他更像一個中龘國皇帝。」

近年熱衷秦始皇,拍了電影又來導歌劇的張藝謀,最得意的是大場面、華麗輝煌的舞台場景,用他對中龘國媒體的說法,歌劇《秦始皇》是一次「視覺饗宴」。而恰恰 這一點,受到美國樂評家的痛斥。《費城探詢報》樂評家斯特恩斯說,《秦始皇》的舞台糧]「很像一個聖誕節」,「你經常感覺,這是一個舞台大合唱(a staged cantata)。」他的結論是,這出歌劇虛張聲勢,沒有內涵;事先宣龘傳成一個大象,而實際上只生出一蘋老鼠。

《華龘爾龘街龘日龘報》樂評家威爾森對此更是同感,他的評論標題就是「譚盾的最新作品更像慶典歡鬧,而非歌劇」。他說,那一百多名合唱者整齊劃一地站在類似露天看台的裝置上,身著華麗的、珠光寶氣的禮服,齊聲高唱┅┅結果更像個游龘行慶典(Pageant),而不是歌劇。

美國最大的通龘訊龘社美龘聯龘社的評論家馬丁.斯坦伯格(Martin Steinberg)就歌劇《秦始皇》發表的評論標題,就是「炫目的瑕疵品」,說這部作品應該修改。他很幽默地總結說,「秦始皇期待他的大秦帝龘國能夠傳到 一千代,但只有兩代就死了。而歌劇《秦始皇》也就只能堅持這一季的演出吧。」

《華龘盛龘頓龘郵龘報》樂評家肯尼科特的結論,很可能代龘表了美國觀眾的心聲,他說,「觀眾們可能會高興聽到有這麽部新的歌劇,但很可能他們不會再來看第二遍。」

但在沒有新聞自龘由的中龘國官方媒體上,《秦始皇》卻被吹噓成「巨大成功。報紙的標題就很有秦始皇般的氣勢,什麽「張藝謀《秦始皇》駕臨紐約」,「譚盾擁《秦始皇》今日紐約登基」。

張藝謀更自吹自擂:「《秦始皇》的成功意味著中龘國文化產品打入美國主流文化階層」;「展示中龘國藝術家的藝術水準」。譚盾對新華社說,「首演是一次成功」, 是對西方歌劇的「挑戰」。而在劇中扮演秦皇手下將軍的田浩江更離譜,他說「《秦始皇》是一道絢麗的光芒,將成為世界經典作品。」可能是這位演員在舞台上跟 隨秦皇排練太久,結果成了「台」底之蛙。連那個西班牙裔的歌劇演唱家多明戈,也為扮演暴君而沾沾自喜,甚至不無諂媚地說,「我的收山之作是演中龘國的第一個 皇帝,也算圓了我的一個東方文化之夢。」(夢囈?)

張藝謀和譚盾這樣熱衷秦始皇這個題材,不是沒有原因。十年龘前香龘港回歸,在中龘共的慶典上,譚盾就獻曲,歌頌江*像秦始皇那樣「收復」土地。而近年在官方越 來越走紅、幾乎成了北龘京紫禁城「文化教頭」的張藝謀,不僅正籌劃為共龘產黨歌龘功頌德的奧龘運會慶典,還在歌劇《秦始皇》公演前說,「我和譚盾有個大膽的想法, 如果《秦始皇》成功,那麽在20О8年奧龘運會前夕,我們想把它搬到中龘國長城實地演出。」《秦始皇》回到當年孟姜女哭不倒的長城那裡演出,真是「地」至實 歸,在秦皇式專龘制的當今中龘國,還有血龘淚和屍骨堆砌的長城真布景下,演出殺龘戮、征服、帝龘國的綿延┅┅這真是中龘國人的悲哀!



——2007年1月24日於紐約(原載《觀察》)

2007-01-24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

張藝謀的法西斯美學
曹長青

北京奧運會是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的翻版,主軸也是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群體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價值再次被淹沒,被泯滅。而且北
京和柏林奧運會,都有所謂「藝術家」為其拍攝宣傳,鳴鑼開道,用藝術手段給「黨國強權」披上耀眼的輝煌、迷人的神聖。在納粹德國,女導演萊妮.瑞芬斯丹
(Leni
Riefenstahl)拍攝的《三六年柏林奧運》,尤其是記錄納粹黨代會的《意志的勝利》,被視為法西斯美學的經典之作。在共產中國,當紅導演張藝謀,
則以拍出推崇秦始皇以強權、集權「統一天下」的《英雄》和《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影片,被欽定為北京奧運開幕式的總導演。


瑞芬斯丹和張藝謀雖然生活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但他們卻有很多相似之處,比較兩者的異同,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國納粹和共產主義的美學觀有多麽驚人的共性。


第一個類似∶從底層出身,到個人奮鬥,到官方「加持」。


最近,美國出版了兩本有關瑞芬斯丹的傳記,一本是譯自德國科隆大學影視藝術史教授特林本(Jurgen
Trimborn)所著的《瑞芬斯丹的一生》,另一本是美國學者巴赫(Steven
Bach)寫的《瑞芬斯丹傳》。據這些傳記,瑞芬斯丹出生在柏林的一個底層家庭,父親是水管銷售員。但她從小就要出人頭地,16歲時,就曾飾演裸露的女孩
角色,但電影完全失敗。隨後她轉向跳舞,曾和一個比她大19歲的粗鄙網球手同床,並學會了她後來的信條——利用男人達到自己目的。一個猶太銀行家曾愛上
她,她拒絕結婚,但樂見這個銀行家出錢出力幫她跳舞成功。她自我奮鬥,但不斷受挫,還一度膝蓋受損,使舞蹈生涯無法繼續。直到她在電影《高山》的演出默契
了希特勒的納粹美學,她才開始大紅大紫。


希特勒說,「我一生在電影中看到的最美麗景色,是瑞芬斯丹在《高山》的海上跳舞。」因為希特勒從中看到了這個女人的偶像崇拜,權力崇拜,和征服欲。所以希
特勒掌權後,瑞芬斯丹就成了納粹藝術宣傳的首席指揮,更是法西斯美學的展示者、闡述者,並藉此達到了她藝術和聲望的頂峰。


張藝謀也出生在社會底層,並在上山下鄉、工廠勞動時吃了苦頭。後來進入電影學院,靠個人奮鬥出頭,早期作品曾帶抨擊制度的色彩,也描寫荒唐大時代下的小人
物的悲慘命運。他靠在國外獲獎成名,卻在國內受挫,好幾部電影都曾被當局禁映。後來其作品則越來越「規矩」,到拍出和官方意識形態完全默契的《英雄》、
《秦始皇》(戲劇)、《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其地位則竄升到共產文化宣傳的「紫禁城總教頭」地步;像瑞芬斯丹一樣,成為權力者的「寵物」。


第二個類似∶美學趣味相投。


瑞芬斯丹在兩部記錄片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她的法西斯美學。她史無前例地用一連串的群眾吶喊、軍人方陣、高山大海、紀念碑、遊行隊伍等整齊劃一的大場面,
製造出一種秩序的威嚴、權力的崇高、意志的戰無不勝。在《意志的勝利》中,那種人群方陣、旗幟海洋,齊刷刷、炮筒般高揚的納粹禮,把國家主義、群體主義、
民族主義的意像,放大到美學的極致。在《三六年柏林奧運》中,奧運精神被置換成納粹精神;最應體現個人自由的奧林匹克,成了群體狂熱的法西斯英雄儀式;銀
幕上「戰鬥」 「勝利」等旁白,預示了後來的奧斯威辛和征服歐洲的屠殺。


美國有評論家說,法西斯美學的特點是∶對控制、服從、奮鬥、痛苦這四種特性的著迷並為之辯護。在瑞芬斯丹的鏡頭中,是領袖控制一切,人民服從國家,為日爾
曼民族奮鬥,什麽痛苦都堅忍前行。因為他們相信群體主義的遠大目標是輝煌、壯麗的,是值得犧牲、獻身的。在瑞芬斯丹的鏡頭中,觸目皆是那種泰山壓頂般的群
體陣勢,那種絕不可被挑戰的秩序,那種令個體不寒而慄的霸氣。


張藝謀好像有瑞芬斯丹的隔代遺傳,例如他的《英雄》,在拍攝手法和美學意圖上,幾乎是《意志的勝利》的翻版;也是極力鋪排大場面、大氣勢,大群體。那種整
齊劃一、威風凜凜的秦皇大軍,那銅牆鐵壁、不動如山的武士方陣,象徵著不可挑戰、無法逾越的帝王權力。任何挑戰,任何異議,任何不同,都會被萬箭穿心,像
螞蟻一樣被碾得粉碎。


瑞芬斯丹在《意志的勝利》里,把希特勒回到紐倫堡拍得如彌賽亞回到人間一般壯麗。張藝謀則把《英雄》里的秦皇亮相、《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父王回朝,渲染成
絕對權力的降臨,象徵著皇帝的至高、至尊,絕對的等級,絕對的權力;所有人都驚惶、緊張、敬畏、恐懼,他們都是整齊劃一的螞蟻,規格相同的螺絲釘,毫無個
體氣息的雷同道具。


在瑞芬斯丹的攝影機下,納粹手臂是統一的,軍靴邁進是統一的,旗幟和掌聲是統一的。在張藝謀的秦王大軍那裡,萬劍射殺是統一的,「殺不殺,殺!」的喊聲是
統一的,「風,大風」的吼叫是統一的;在《滿城盡帶黃金甲》里,連宮女製藥、送水的動作都是統一的,甚至連裸露乳房大小都像蒸籠里的饅頭一樣被擠成統一規
格。他用這種誇張的「整齊劃一」,造成一種視覺效果,促人欣賞「整齊之美」;而在欣賞「整齊之美」的過程中,就潛移默化得到一種心理暗示∶一致性、一統
性、一貫性,不僅有其無法挑戰的威力、威嚴,更有令人欣賞的絢美。在這種「整齊劃一」的美麗中,任何不同、任何出格,任何個性,都會因破壞這個「統一之
美」而令人無法接受。

張藝謀的影片一向很注重色彩,而且即使在這個技術層面,他也毫不掩飾地展現那種法西斯美學。例如《十面埋伏》是綠色,《英雄》是紅色,《滿城盡帶黃金甲》
是菊黃。張藝謀在每一部電影里,把一種顏色推到極致;用這種全銀幕的同一色彩,呼應上面那些統一的群體、統一的行動、統一的吼叫;再次用視覺效果,強化
「整齊劃一」、群體的輝煌。在這裡,無論是全綠,全紅,還是全黃,關鍵在於「全」,是獨尊的全色,沒有餘地的單一。在這個「全色」里,任何的雜色,都會刺
眼,都不可以被允許。


這種表現群體意志、整齊效應、單一色彩的藝術手法,都清晰地展示出和法西斯意識形態非常吻合的觀念∶那就是把「群體、統一」推到至高地位;而對「個體、獨特」則不僅蔑視,更要泯滅。


除了群體、整齊劃一之外,瑞芬斯丹喜歡拍體育場的宏偉建築、高聳的紀念碑等,因為這種意像更具崇高感、權威感;有法西斯美學所需的壯觀、神秘、權力三要
素。而張藝謀則喜歡拍紫禁城、宮殿群,也是因為這種輝煌的建築,本身就是皇權的象徵。《英雄》的結尾在紫禁城,《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結尾也在紫禁城,都標
示著最後是宮殿所代表的權力勝利。


第三個類似∶國家意志相近。


瑞芬斯丹的鏡頭,放大的是國家的崇高,日爾曼民族的優越,領袖的偉大;張藝謀的鏡頭,渲染的是「天下」的至聖,中華民族的輝煌,皇帝的威嚴。在這種「世
界」,個體的存在,個性的聲音,個人的自由等等,不僅微不足道、毫無立足之地,也不可避免註定要失敗、滅亡的命運。在《英雄》里,任何想反抗皇帝的俠客,
都以自我毀滅告終。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即使貴為王后、太子,只要違背父王意志,也都身敗名裂,遭滅頂之災。那種父王大軍的排山倒海、不可逾越的盾牌
方陣,以及萬眾齊聲的吶喊,都是瑞芬斯丹《意志的勝利》的迴響,即權力意志的勝利,同時也是想脫離王者的個人的毀滅。


對於瑞芬斯丹來說,德意志的強大,日爾曼的崛起,是高於一切的;而領袖則是國家民族的化身,因此她把片子拍成了「希特勒就是德國」。對於張藝謀來說,則是
「朕即天下」,天下高於一切。為了這個「天下」,即使「十面埋伏」,血腥殺戮,導致千萬人頭落地,那個最終的勝利者都是「英雄」。而那些想反抗者,不僅被
「天下」的雷霆之力砸得粉碎,倖存者還被征服天下的「英雄」感動,自己了斷,自我神聖。在《英雄》中,那個要殺秦王的刺客,最後被朕要統一天下的雄心偉業
感動,放棄到手的機會,選擇被萬箭穿心,成全那個「天下」。他死的時候,沒有憤怒,沒有悲傷,而是像《一九八四》中那個被洗腦、把四個手指頭硬看成五個的
史密斯一樣,在被處決的時候,是含著對老大哥的敬意和滿意的微笑而離開的。這才是最大的殘酷。


正是這種國家意識,瑞芬斯丹把體育比賽拍成了「一種儀式化的英雄偉業」,個體之間的競賽,變成國家意志的對決。當德國選手獲獎、德國人起立狂呼,高唱《德
意志高於一切》時,個人的勝利,已經成為群體要求的勝利、國家意志的勝利,德意志的榮耀。因此有人把《意志的勝利》譯成《德意志的勝利》。


張藝謀會把北京奧運開幕式導成什麽樣,人們還不清楚。但從他的電影美學傾向中,其實是可以預見的。


第四個類似,效果殊途同歸。


《極權主義的起源》作者阿倫特說,極權主義最重視掌握兩樣東西,一是群眾,二是宣傳。納粹宣傳家戈培爾宣稱,要把電影變成一種宣傳工具,因它是最能俘虜大
眾的手段。瑞芬斯丹的兩部紀錄片,對宣傳納粹主義,對人的洗腦,所起到的無形而巨大的影響力,是難以估量的。有記載和評論說,無數德國人坐在電影院里,觀
看這部影片一直熱淚盈眶。當他們離席起身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篤信希特勒是一個英雄,是上天派來的彌賽亞。他們決心為他做一切事情,包括慷慨赴死——很多人
的願望實現了。


即使在今天的中國網站上,還有人寫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這兩部作品中強大的力量、秩序和美。」有的中國教授甚至不敢把《意志的勝利》在課堂上全部放完,
說「它的力量太強大了,我擔心如果學生把片子看完,就會變成真正的納粹。」還有中國網民激憤地為瑞芬斯丹抱不平說,「一個神話追求者,最終將她的生命編織
成神話。一生酷愛運動和美的美麗女子,究竟錯在哪裡,罪在何處?」


張藝謀那種推崇國家、維護天下、榮耀暴政、獨尊群體、泯滅個體的電影,在中國個人主義意識剛剛萌芽的今天,起到多少扼殺、窒息作用,也是難以估量的。


第五個類似,「英雄」所見略同,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麽。


2003年去世、活到101歲的瑞芬斯丹,至死都沒有為她的納粹宣傳認錯,堅持認為那兩部片子不是「宣傳性的紀錄,而是純粹的歷史」,並強調對納粹集中營
一無所知,在波蘭時「我從沒看到一個屍體,無論士兵還是平民的。」但上述美國學者巴赫的傳記說,有照片證實,納粹在波蘭一次處決幾十個平民的屠殺現場,就
有瑞芬斯丹,雖然她臉上有扭曲的表情。


她拍的《三六年柏林奧運》,特意選在希特勒生日舉行首映式,作為「生日禮物」獻給元首。希特勒則回報說,「這部作品讚美了我們黨的強壯和優美,它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比擬的。」


早在納粹上台前,她就說過,「只要猶太人做電影評論,我就永遠不會有成功的機會。大家瞧吧,等希特勒上台,一切都會改變的。」希特勒第一次見到她,就決定
「等我們掌權,你一定要給我們拍電影。」而她曾對記者說∶「對我來說,希特勒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他非常樸素,而又充滿男性的力量,真是一個完美無缺的
人。」


美國學者瓦里納斯(Algis
Valiunas)在2007年秋季號《克萊蒙書評》上發表對上述兩部瑞芬斯丹傳記的評論說∶「聲望,金錢,權力,誘惑她和納粹交易」。但從瑞芬斯丹的一
生來看,她的強人氣質(72歲開始學潛水),征服欲,事業狂和紀律性(她說不會愛任何一個男人),都使她的日爾曼國家觀和納粹不謀而合,而不只是她「逢
迎」當局。她說過,即使丘吉爾要她拍,也會拍出這樣的紀錄片。


在生命晚期,她還夢想拍一部女王電影∶美麗、英勇的女戰士族的女王,最後被希臘英雄所殺,但那位英雄抑制不住對女王的愛慕,和她的屍體交媾。瑞芬斯丹說,
「我會用二千匹白馬拍攝戰爭搏殺的場面」,還是要大場面,要「意志的勝利」。她說,那個女王就是我的個人肖像,熱情果敢,充滿勇氣。聽到有人拍她的傳記
片,她自己起了片名∶被愛,被迫害,永不被忘記。這種勁頭本身就帶希特勒色彩。她即使不是傳說的希特勒的情婦,也是他的「靈魂夥伴」(soul-
mate)。


張藝謀的「天下」國家觀,也是和官方意識形態「不謀而合」。雖然很懂得「藝謀」,何時「悄悄示愛」,何時「公開獻媚」,拿捏準確,但張藝謀也並不是全然逢
迎當局,而是自己欣賞那個意識形態里的東西,可謂一拍即合。而且張藝謀也有瑞芬斯丹式的「征服心理」。《英雄》的作曲譚盾曾在電視上這樣評論張藝謀∶「他
是一個英雄,這個人他就是想當英雄。他非常非常的自信,也非常非常有手段┅┅」


事實上,《英雄》這個片名和譚盾對張藝謀的評論都用詞不當。他們歌頌的、想成為的,都不是英雄,而是「王」。英雄是掙脫群體、不靠群體而站立的個人;而「王」是踐踏個體、毀滅個人、完全依賴群體意志而生存的暴君。


三個不同∶原創和模仿,陽剛和陰柔。


但瑞芬斯丹和張藝謀也有不同,起碼有三點∶瑞芬斯丹的片子畢竟有些原創∶銳利的線條、亮眼的蒙太奇、張力的影像,律動的畫面,廣角特寫等。而張藝謀的電
影,則有太明顯「二手貨」的模仿痕迹。只不過當年只是黑白影片,而今天的高科技,可以調動鮮艷的色彩,把國家權力的形象,鍍得光芒萬丈。像在《滿城盡帶黃
金甲》中,張藝謀就用了三萬個琉璃,使皇宮放射出更耀眼的輝煌。


瑞芬斯丹有一種原始的野心,自我的神聖。納粹沒有了,瑞芬斯丹還在,她的「女王之夢」還活著。而張藝謀的雄心,似有暴發戶的底氣不足。靠「天下」壯膽,他才能架起「王」朝幻夢。朝廷不在了,他的「王」牌野心還能繼續嗎?


第三個不同是,瑞芬斯丹的影片,用軍隊、紀律、鋼鐵、機械、勝利建構出一個陽剛世界。而張藝謀的電影,則體現中國特色的陰柔。在瑞芬斯丹那裡,是鐵騎的陽
剛;在張藝謀這裡,有閨房的陰柔。前者擴張國家的威風,後者渲泄團伙的委瑣。前者充斥奇觀、神秘、權力,後者則彙集陰險,陰謀,陰暗,並浸透著刻毒和殘
忍。


美國學者瓦里納斯在他的書評結尾說,瑞芬斯丹「就像是個現實版的二流的女性浮士德,給邪惡戴上美麗的面具,宣稱她一生都活在純潔美麗之中。」而張藝謀則是給暴君戴上英雄的面具,讓十三億中國人都活在「十面埋伏」的「英雄」世界。


——原載《開放》2008年8月號

2008-08-06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

張藝謀是文化秦始皇
曹長青

張藝謀導演的《杜蘭朵公主》來台龘灣演出,引起爭議,因被揭出,演出地的台中市長鬍志強的手下竟事先發公文,要台電、中油、台糖、台水等國營單位為其提龘供贊助款,強龘迫認捐。且不說一部來自中龘國的歌劇(並是商業演出),憑什麽要台龘灣國營單位提龘供補助,這個導演張藝謀,恰恰是強力鼓吹秦始皇的武力統龘一,威脅台龘灣的中龘國官方文化寵臣。

張藝謀近年在中龘國爆紅,因他拍出默契官方意識形態、推崇秦始皇以強龘權「統龘一天下」的《英雄》和《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影片,還導演了歌劇《秦始皇》,直接美化這個暴君,由此成為宣龘傳中龘共專龘制盛世的北龘京奧龘運會總導演,其地位如同共龘產文化的「紫禁城總教頭」,成為權力者的「寵物」。

任何暴龘力統龘治中,都有文化幫凶。在希龘特龘勒時代,就有女導演萊妮.瑞芬斯丹(Leni Riefenstahl)拍攝《柏林奧龘運》和《意志的勝利》,宣揚法龘西龘斯主龘義。今天的張藝謀就有這種隔代遺傳。他拍的《英雄》,直接歌頌秦始皇的統龘一「天下」,血龘腥殺龘戮。

如果說瑞芬斯丹的鏡頭,放大的是德國的崇高,日爾曼的優越,希龘特龘勒的偉大;那張藝謀的鏡頭,則是渲染「天下」的至聖,群龘體的輝煌,胡錦龘濤們的威嚴。在這種「世界」,個體的存在、個性的聲音、個人的自龘由等等,都不僅微不足道、毫無立足之地,也不可避免註定要失敗、滅龘亡的命運。在《英雄》里,那個要殺秦王的刺客,被朕要統龘一天下的雄心偉業感動,竟放棄到手的機會,選擇被萬箭穿心,成全那個「天下」。這簡直像《一九八四》中那個反龘抗者史密斯最後被改造得對「老大哥」含著微笑死去一樣恐怖。

張藝謀把秦始皇拍成《英雄》還不夠,前幾年還導演了歌劇《秦始皇》,拿到美國演出。當時龘報導說,中龘國當龘局投資數百萬美元。但美國評論界惡評如潮,各大報幾乎眾口一詞,批龘評該劇「乏味」,不僅冗長(三小時二十分鐘),令人昏昏欲睡,更指出它迴避了秦始皇用殺龘戮建立帝龘國的血龘腥史事。美國《費城探詢報》的樂評說,這出歌劇虛張聲勢,沒有內涵;事先宣龘傳成一蘋大象,而實際上只生出一隻老鼠。

後來張藝謀導演的北龘京奧龘運開幕式,則完全是《英雄》和《秦始皇》的翻版,也是極力渲染整齊劃一、群龘體威嚴的大場面、大陣勢,以及皇權統龘治龘下的「和諧中龘華」。它和《英雄》中統龘一的秦王大軍萬箭射殺、統龘一的「殺不殺,殺!」的喊聲、統龘一的「風,大風」的吼叫是一樣的。在張藝謀的世界,什麽都是統龘一的,在他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里,宮女製藥、送水的動作都是統龘一的,甚至連裸龘露乳龘房大小都像蒸籠里的饅頭一樣被擠成統龘一規格。

張藝謀這種推崇國龘家、維護天下、榮耀暴龘政、歌頌群龘體、泯龘滅個人的電影,毒化了無數的中龘國人,使他們更深陷於「國龘家榮耀高於個人自龘由」、「群龘體利益大於個體權龘利」的思維之中。今天網路上那些叫囂武力攻台的中龘國「狼孩」和教授們,不知有多少是因為喝張藝謀的這種「狼奶」而成為叫獸的。

今天,張藝謀帶來的是《杜蘭朵公主》,如果台龘灣人龘民慫龘恿、贊助這種文化統龘戰,下一步,他就會帶來《秦始皇》,宣揚為統龘一與天下,犧牲個人龘權龘利與自龘由的暴君文化,直接給台龘灣人龘民洗龘腦。最後就不用共龘產黨放飛彈了,因為張藝謀和胡志強們,已經足夠完成統龘一大業了。

——原載《自龘由時龘報》2010年3月29日「曹長青專欄」

2010-03-29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哪有國師是什麼好鳥兒的。


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 樹大招風,觀眾期待太大,他的分量在中國人心目中還是第一的。

直接原因是他摒棄了自己的風格開始轉型,雖然很不被看好,但是也是他的創新開始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我們到了今天還能保持和進口大片的票房競爭力。像港台電影曾經都鼎盛過,現在全部沒落了,都想來大陸圈錢,靠合拍片蹭我們的市場,就是這個原因。

雖然很多人對他有爭議,但我認為是國產電影和好萊塢一線電影存在著差距,歸根到底,是中國整個電影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問題,張藝謀導演毫無疑問還是中國最好的導演。

如果以對他的爛片的定義來要求所有導演的話,每個人都很爛了。還是對他期待太高。


美工幹了產品經理的活,後果可想而知。拍得好的電影,大多因為有劇本好。唉~出爛片是意料之中……


因為他的搭檔叫張偉平


小時候觀看《英雄》,認為這是一部很沒有頭緒的影片,找不到主題。我不知道什麼樣的影片才能算得上是經典,至少能讓我看完之後留下印象或者內心被觸碰。那部片子很散亂,故意營造文藝的氛圍,有些不能接受。
他的片子和陳凱歌有些相似,倒是操刀製作鳥巢是一件完全得到國內外認可的一件事,將中國人自己獨有高度品味展示於人,非常自豪。


早期和剛剛上映的十三釵,評價都非常不錯的。只是前幾年連續出了一些爛片,實在是很影響形象。總的來說,喜歡他的人肯定比不喜歡他的人,多很多。否則他的片子上映,不會造成這麼大的票房。如果以能力來看,北京奧運開幕式就可以證明了。


其實黑他的人很多只是看見別人在黑張藝謀,就跟風黑他


推薦閱讀:

張藝謀和鞏俐的曾經親密的合作關係和個人關係是否對他的作品產生過積極影響?
怎麼看待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落選金球、奧斯卡無提名的慘敗而歸?
為什麼張藝謀電影《長城》的豆瓣開局評分又是這麼低?
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活著》?

TAG:電影 | 導演 | 華語電影 | 張藝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