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和日本沒出現漫威和DC那種一群人創作的漫畫作品?


國情決定市場,市場決定漫畫運營體制,而表象就展現在美漫、港漫大公司主導與日漫責編-雜誌主導的區別上。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成功複製日本漫畫運營模式的,日漫的產生和運營體制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而生活資料相對匱乏,漫畫這種視覺文化產品成為看不起電影、買不起電視的少年們的替代品,這幫40後50後成年後進一步催生了六七十年代青年漫畫。日漫以其受眾極廣、供不應求,甚至一些專門連載業餘青少年作品的雜誌也能大賣,比如【貸本漫畫】,培養了一堆漫畫家,比如安達充鳥山明高橋留美子北條司桂正和等等,這幫人學生時代可都是拿那些雜誌練過手的,廣大的讀者群造就了廣大的漫畫家群體,漫畫要連載首要就是要有市場。——這種特殊國情是外國學不來的。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的劇照,1958年,一家買電視,街坊鄰里老少爺們全來圍觀。。。這種情況我國80年代也普遍發生過。。。


而美國中國是什麼情況?美國現代漫畫發展於三四十年代,當時在美國電影已經很普及了;中國現代漫畫發展於90年代,電視機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了。——漫畫這種本就是電影電視的視覺文化代替品在美國、中國不可能形成如日本那般的全民熱潮,因為沒有必要。


風格多元化而言,美漫、港漫和日漫沒可比性,日漫是【一個作家(少數人也會有幾個助手)+投稿的連載雜誌】的責編模式,註定其風格多樣性,但也註定其畫工不可能精緻,不可能全彩;而港漫、美漫則是【一個主編+十幾個畫家】的公司模式,則註定其風格不可能多樣,但能實現全彩漫畫,圖畫也更精緻。

舉個例子,日漫模式下每個漫畫家都是各個小作坊,然後通過投稿到各大雜誌社,聯繫在一起,形成了集英社、講談社、小學館等集團,這才形成集群效應。而美漫、港漫是都是大公司,一堆畫師都是公司的打工仔,可能你看這部漫畫貼著主編XXX,但也許這個人根本沒畫,只是個領頭的,決定畫師們畫什麼、該怎麼畫,比如黃玉郎,早年曾親自主筆主編,但現在玉皇朝旗下連載的漫畫沒幾個他畫的,但大都貼著他名字,比如春秋戰雄。日漫:集英社、講談社、小學館各大雜誌風格不同,甚至各個雜誌內部各個畫家風格也迥異。
美漫、港漫:主編說了算,於是各大漫畫公司風格差別很大,但各大公司內部的諸多漫畫差別不大。


九州和臨高啟明都算。不過九州分裂了。

但悲不見九州同,鐵甲依然在你妹。

最近都要影視化了,拍完沒播的海上牧雲傳。即將開拍的羽傳說和縹緲錄。唐缺大大的幾本應該都開始拍了吧。(天空城不算!)。

臨高啟明我倒是很喜歡說明書一樣的介紹。但是文筆實在是一言難盡。而且直男氣息太重。


你忘了機動戰士高達


我們小說倒是又嘗試過的———九州,但是結局大家都是知道的。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港漫《神兵玄奇》的燕王?

TAG:日本漫畫 | 漫威Marvel | DCComics | 香港漫畫 | 中國漫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