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北大教授朱青生的公開課《藝術史》?

最近看了朱青生教授的《藝術史》公開課,可能是我的文化水平不夠或者是藝術修養太低,感覺完全get不到他講的要點或是想要傳達的點在哪裡…而且裡面的話都好艱澀難懂,有的還不符合邏輯啊我覺得!


目前沒看過這位教授的《藝術史》,但是,只要你覺得晦澀難懂,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位教授說的不詳細,沒有加入其它學科的一些內容。比如文藝復興,如果不講十字軍東征過程中的崇洋媚外,不講薄伽丘給但丁當希臘語翻譯的問題,文藝復興就很難講。還有巴洛克,如果不說宗教改革在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沒有發生,不講巴洛克這個詞來自葡萄牙語,不提到葡萄牙人達伽馬的大航海,那麼巴洛克你也很難理解。


因為他講的是朱青生藝術史。裡面充滿了倪瓚的樹和達·芬奇的樹對比這種奇怪的點。


朱老師講的透過藝術看歷史的藝術史,而不是按時間順序給你把藝術的歷史捋一遍的藝術史。每次聽朱老師講課都能感覺到幸福,每次聽他講課一整節課都是笑下來的,不是因為逗,是發自內心的開心,快樂,說到心坎坎里,太喜歡了,不知道怎麼把這種感覺描述清楚。不說了


如果對搞美術史論的人群做個粗略劃分,大概有這麼兩類人。一類是由史哲專業背景進而作美術理論研究的,即這類人最初的專業求學階段是史哲,並非美術。另一類的最初學習階段是在藝術院校,也即所謂有美術專業背景的搞理論的人。
這兩類人的行文表述方式有很大不同:
前者多數思路清晰,富有條理,語句緊湊幹練,還有一點是語言不扭捏,把複雜原理簡潔化。後者是思路混亂,語句冗長,一句話中常常有各種「定狀補」,其間再穿插生造些外延不明的「術語」,使簡單原理複雜化,行文詰屈聱牙,以之作高玄狀。甚至某句話你讀了三四十字才能看到一個逗號,如果讓你朗讀的話,沒有一定的肺活量定然要背過氣去。而且冗長的修飾界定,不但未能將意思表達清楚,還常常讓求知者深感自己「學淺」,這是後者的通病。

我後來發現哲學、美學的理論倒挺親和滴,而對「美術史」或者「藝術史」則嚴重過敏,究其原因大概現今美術專業背景的理論研究人員,作文本是先天短板,作學問又缺乏紮實的科班童子功。因此對於美術領域,漸生和理論絕交的念頭,我今後大約也就只能看看哲學、美學和美術作品了。


朱青生先生既是史學家也是藝術家,比較其他所謂學者(其實是些「知道分子」)他講的藝術史已經是難得的清晰明確了。當然他提出的一些問題也已經不是他本人或者其他藝術家能回答的。我是比較喜歡和認同能夠提出問題的學者和藝術家的。畢竟回答問題是更容易的,提出問題需要更多的智慧有時候還需要勇氣。 get不到他講的要點其實也沒什麼關係吧,如果是藝術專業就只能多補充藝術史知識,如果不是更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我們不可能懂得的東西有很多。


我個人聽完導論,覺得他是從藝術史的原教旨去理解藝術發展,其中涉及到的很多背景被略過了,是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起點討論的,可以去參考參考王宏建的藝術概論,還有貢德里希的 藝術的故事,詹森那本太厚了(>人<;),再來聽收穫會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線上哪裡有中國古畫高清圖的資源庫?
有哪些名畫是畫鬼的?他們的作品體現了什麼?
怎麼看待中國畫中使用色彩的問題?
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美術的入門書籍有哪些?

TAG:藝術 | 藝術史論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