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幾年後再脫產讀書,和一直讀書然後就業相比,有哪些優劣?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Hi,職場」 ,更多「職場」「職場新人」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9月3日更新

感謝各位點贊、評論及私信的知友。不過因為時間關係, 我不會每個都一一回復。 倒是更想把自己的經歷細化下。就是我是如何從中專生成為今天的博士生的!坦率說, 做個博士生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在我讀博前, 博士是我最看不起的職業之一。 我讀碩士時,一個同學和我說,碩士結束後她會繼續讀博士, 問我是否有同樣的打算。我想也沒想地回答她:「肯定不讀。 博士就是對很小很小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很多(此話非本人原創,來自某個電視劇,但名字忘記了)!都是書獃子才做的事情!」

所以我希望用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說明幾個觀點: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但是這不是我早期就持有的觀點。 我在讀博前所持有的觀點是「實踐出真知!」(言外之意,讀書沒那麼重要!)。 我說過我曾經只有中專文憑。 而且即使有中專文憑,我也還在不錯的外企呆著。 並且橫向相比, 我也沒覺得自己比那些一路精英學校讀書上來的人差。 然而差異是在我自己讀書以後對自己所做的前後對比。 讀(好)書確實可以改變一個人(從內心到外觀), 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個觀點。 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因此就認為「實踐出真知!」不再重要, 它依然重要。 只是回頭來看,我以前對「實踐出真知」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

也因此, 我愈發相信,教育對一個民族的發展何等重要!我比較相信,改變許多貧窮、落後的地方最重要的措施是發展教育。

——看到現在從入托、小學、中學乃至靠大學的孩子及家長的努力與焦慮, 我個人覺得,教會孩子們紙面上的考試都不如教會孩子們應對人生中的考試更重要。 或者說, 我並不覺得任何一場紙面考試能定終身。 順便說一下,我屬於不太擅長書面考試的人。高考失敗也是一個案例。 即使我今天有了博士學位, 我今天若去參加國內的研究生/博士生考試,估計還是過不了關。

此段表述一可能會招來不同的爭論(歡迎不同觀點性的辯論!但請有禮貌地辯論!粗話及出言不遜者會被黑!)。而且貌似也與我第一段話有些矛盾。 讀書不就是從一個學習階段晉陞到下一個階段嗎?我想說的是一併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目前國內的應試體制(算是給我自己不擅長考試找個借口吧!)。雖然站在官方立場, 我又很理解為什麼目前國內只能用這種應試方式來挑選人才。 但站在個人立場上, 對於像我不擅長考試的人來說,不必覺得某場考試失敗就是人生的失敗。而且考試失敗,不代表就不可以繼續讀書。現在讀書的方法很多——去國外, 網上學習,自學都是我所說的「讀書」範疇。

——人生有太多種可能!人生規劃即很重要,又很不重要!這是一句PARADOXY,以後會具體解釋。說到這點,是因為 我常收到的私信之一是,「畢業了, 不知何去何從」的問題。 做這個,擔心那個;做那個,擔心這個。 有些還是高中生,問我大學畢業找工作的事情。我給他們的答覆都是「你沒辦法在20幾歲的時候,就把你一輩子要做的事情就想清楚。」 但這也不是說就不要規劃,而是如何規劃,同時還要學會「順勢而為」。

開始正文前,先介紹下自己的成長背景。

我從小出生及成長在新疆,父母是1960年代就去新疆支邊的知青(新疆人、知青人,此處歡迎握手!)。 第一次命運的轉折在我16歲時。 國家開放政策,允許知青子女有1人回到上海。其實我還有個哥哥。不過他很了不起。在我16歲前,他就通過全國高考考回了上海的大學。在西北呆過的人知道,1980年代,從新疆考到上海的人每年屈指可數。 這是我想說的「人生規劃即重要,也不重要的」第一個案例。 因為這種政策我們自己無法給自己規划出來的。 如果我哥哥不考到上海,那麼回上海的名額必然是他這個兒子。 而且,時間點也很重要。 他是政策出來前一年考到上海的。 如果滯後一年, 也不知道他是否考的上。那可能名額還是他的。 總之, 我很幸運地回到了上海。

允許被回上海毫無疑問是件好事。 與此同時, 我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折」——我居然沒考上大學!雖然那時考大學沒像現在那麼容易,但我的學習成績在班裡還算中上(雖然是新疆,但是我們班還是很多人考上了不同層次的大學)。 在此前, 我一直相信我是讀大學的料!


(關注本問題,等待更新)

-----------------------------------------------------------------------------------------------------------------------------------

補充回答:

有網友問:只有大專文憑,怎麼上的碩士?

這裡要談談中西教育的差異了。 在國內, 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 對文憑及學位的要求幾乎是非常死板的。我當時從英國讀碩士回來, 已經有了碩士學位。 因為非常愛好語言, 想去上海外國語大學進修一下他們一個翻譯研究生進修課程。其實沒有學位, 只是個研究文憑。 去了以後, 報名的同志說「我們招生簡章上寫得很清楚, 必須有學士學位才可以讀。 你沒有學士學位,就沒法報!「。估計我現在去申報國內的碩士考試或者博士, 同樣連申報資格也沒有。因為至今我沒有學士學位。

讀碩士前,我在外企工作了10年。 初期進入外企時,我只有中專文憑。 但對方並不在意我沒有文憑。 以下2篇回答有詳情。 之前我試過無數本地企業, 統統被拒。

冷芸:一位低學歷打工者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

冷芸:外企,中年失業何去何從?

去海外留學過的人, 可以看到他們的招生簡章里都有一句類似的話,大意是如果你沒有所需要的學位, 但是如果你能證明自己的實際能力達到同樣水準, 也可以申請。 而我雖然是大專(還是自考), 但是我已經在外企工作了10年,而且這些企業都是國際知名企業。 這段經歷足以彌補我在文憑上的弱勢。 之後讀博士, 我沒有學士學位的問題再次被校方提起。也是因為我的工作經歷比較有說服力, 以及我在讀博前已經有出書經歷, 所以我還是被錄取了。

總之,其實文憑本身確實不重要, 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實際的能力。我碰到過牛X人 ,啥文憑也沒有, 但在我看來比一些大學的教授知道的東西多多了。 所以,不用把讀書等同於學歷。

回答過幾個類似的問題, 幾個網友都在問我當時如何從一個中專文憑踏入職場,最後又獲得博士學位, 現在則做了時尚評論人及商業顧問。 如果點贊數夠高, 我再來細化經歷。

-----------------------------

18歲開始第一份工作(沒考上大學)。 工作期間自學考試拿到了一張大專文憑。 30歲去英國讀碩士。回來後繼續上班, 到了38歲時又去讀博士。 博士畢業時已是42歲。

在國內,作為一個女性, 30歲去讀碩士;近40歲去讀博士, 是絕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的選擇。(其實這種選擇在國外很多, 只有在中國顯得奇葩)。讀博期間, 別人問起來

「現在在哪裡做?」

「在讀博」;

」你還在讀書啊?你那麼喜歡讀書啊?!「(一臉詫異與不解)。

在絕大多數人眼裡, 讀書就是小青年的事。

先回答下題目, 工作後讀書與一路讀書讀下去的區別。 我讀書期間, 來自國內的同學幾乎都是一路讀書讀下來的(包括博士);而國外的同學則更加混合些, 有一路讀下來的;也有工作許多年再去讀書的。 比如我讀碩士時, 我的國外同學也有30-40歲期間的。

所以兩者的差異如下:

1、讀研究生是需要自己立課題(研究問題), 隨後寫論文的。 一路讀書讀下來的人, 連立課題都有困難(就是研究什麼問題?)。 因為他們對社會及某個領域的認知都僅限於書本,缺乏實際認知。無論是生活閱歷還是職場閱歷都很缺乏。 很多人研究的問題, 其實對這個社會/行業/領域沒有什麼實際價值。所以去搜論文庫, 會看到很多空洞的內容。

2、在理解上的差異也一樣。 比如同樣讀一本書,分析一個案例, 一路讀書下來的人明顯你可以感覺到是紙上談兵。 談問題, 談不深刻;也談不實際。 而且很多問題他們無法理解。 舉例說明。 我讀碩士時, 有一個項目是為某品牌公司做戰略性品牌策劃。 對於一個從未在企業工作過的人, 什麼叫「戰略」? 要知道,戰略在現實中只有高層管理才會做的事情。 你讓一個從未工作過的人去做戰略, 他只能翻書。你去翻翻書, 書會有很多答案,很多啰嗦的文字。 但這種戰略做出來對企業有用嗎?沒有實踐價值。

3、對於有工作經驗的人來說, 去讀書, 是真正的提升。 因為我們都是帶著問題去讀書的。 比如我自己在工作了10多年後去讀書, 我有很多問題想搞明白。 舉例說明。 讀碩士前, 我在跨國公司工作(外資企業)。 我在外企待了10年。 都是經歷了他們初入中國, 隨後在中國經歷了長期虧損後,慢慢走向盈利。 當時我們其中一個課程是關於「品牌的國際化「問題。 在上這個課程, 很多內容對我來說是很生動的。 比如國際化策略有哪些?我做了3家外企, 他們分別用了3種不同的模式(併購進入、直接進入、代理進入等)進入中國。 在國際化進程中, 有哪些挑戰?我工作體驗下來最大的體會是文化衝突。 這些最後在教材和課程中都得到驗證。 那麼這種驗證對我來說就是從實踐到理論的一種提升。

4、讀研究生通常需要自己獨立做研究課題。 一些課題會涉及使用社會資源。 比如, 要做問卷調研, 那你得找到足夠的能回答問題的樣本(人);可能要採訪專家;可能要拜訪某些企業做調研。 我讀博士時, 有幾個同學就是因為事先對調研所需要涉及的社會資源準備不足, 他們想去某些企業實地調研參觀, 但是卻沒找到願意接納他們的企業。 結果論文沒有按時做完,延期1年。 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人來說, 缺乏社會資源也是個問題。

5、被年輕人問到的最多的問題之一是」擔心工作後,沒有心思再回到學校讀書,讀不進去了。「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不存在的。 恰恰相反, 工作後再去讀書, 會很珍惜校園生活。 因為校園相對來說的那種純凈與安靜, 是職場上難以獲得的。 這種做學生的心情與一路待在校園裡成長的心情完全不一樣。 這有點兒像你去世俗的世界走了一圈, 重新回到校園再凈化下及提升下自己的感覺。沒有對比,就沒有珍惜。

其次,在我看來, 現在的讀書已經不是你想選擇或者不想選擇的問題, 而是讀書是一直必須做的事情。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 你只要不讀書,就很快會被淘汰。 所以,讀書會成為一輩子的事情。 即使你10年前讀的碩士,10年後的知識又不一樣了。 知識更新只會越來越快。 所以,我想未來文憑並不重要。但是每隔幾年就回校園學習最新的知識可能是很必要的。 所以,就算你一路讀到博士, 也不代表未來就不再需要讀書。


6.2更新:

本來只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回答,沒想到1、2天之內竟然有2千多贊,受寵若驚。

收到了很多朋友的評論,大部分是支持,也有諮詢自己的情況的,實在是有點回答不過來了。還有一些人拿我爸媽供我出國讀書說事兒,更有一些人在看到我的照片以前,一直以為我是個男人,覺得我言辭犀利......知乎評論真是槽點百出......

但是有這麼幾點,我希望我的大家能夠清楚:

第一,我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已經說明,讀書還是就業,本身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關鍵點在於,強大的自我認知,知道哪條路最適合自己,要對症下藥。

第二,我個人的案例分享,主要是為了讓大家看清楚我當時對症下藥的思路。我沒有強調說,一定要先工作再讀書就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有些人攻擊我的點在於,我爸媽能夠供我去國外讀書是全文重點,如果不是這一點,其他的都沒有意義。現在能出國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只不過是茫茫留學生中的一個普通人,只是可能比較努力,但請不要用這一個點來否定我所有的付出。我雅思考7.5的時候,我沒找中介獨立申請學校的時候,我寫好了PS滿世界找人修改的時候,你都沒有看到。

如果你有資源,你就應該好好利用你現在所有的一切。如果你沒有資源,那就創造機會為自己爭取機會和資源,而不是坐在電腦背後,看著別人的文章,把一切所有應該學習的思維邏輯全都拋棄,把別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敗全都歸咎於,他爸媽有錢。

我見過太多比我家裡好成千上萬倍,又比我努力成千上萬倍的二代們,他們開著豪車,讀著名校,說話彬彬有禮,思維邏輯清晰,人又幽默風趣,只不過他們不愛回答知乎問題。第一我不算什麼,第二我一直都讓自己不斷向更優秀的人學習,第三關於工作和讀書這個問題,我在思路是自認為是沒有問題,如果你有興趣,就繼續看下去吧。

還有,我真的,是個妹子。

順便,沒有時間給所有人一一做免費職業分析,如果您真的看得起我,可以值乎提問,這樣有共同問題的朋友也可以聽聽~

----------------------------------------------------------------------------------------

原回答:

2012年我本科畢業,拿了10所國外研究生offer,交了兩所英國大學的定金,但是,最後的最後,我沒有去讀研,而是選擇了先工作兩年。2014年,我辭職再去英國讀研,2015年底回國,現在在上海一家外企做市場部經理,同時也是一枚業餘的上海美食博主。

我覺得這個回答太適合我了,所以,怒答一波!

1. Self-awareness,清晰的自我認知,是一切決策的前提

首先我覺得,在講優勢之前,一切的前提都基於:這是一個值得你花時間去進修的項目。

無論這個項目是否排名靠前,又或者它在國內還是國外,你都應該有一個非常清楚的『Self-awareness,自我認知』:自己進修真正的目標是什麼,對於進修後的預期是什麼,本科後繼續讀書能否幫你實現這個目標,並不斷在讀書的過程中,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on the right track,以便自己不斷調整自己的現狀,或者如果有更好的機會,也可以調整自己的目標。

比如你想要從事新媒體相關的工作,想知道如何做個網紅,你應該現在去咪蒙那裡面試,上一個北大的研究生也不一定能夠幫你。比如你想要做教授,那你應該一路讀書做科研,爭取在國內外各大行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比如你想要進某個高科技領域工作,作為一名技術人員,那你最好還是至少有個研究生學位比較穩妥。哪怕你說,我去讀長江商學院就是為了嫁個有錢人,也可以,it doesn"t matter。

之前我有回答過一個問題『出國留學的意義是什麼?』(傳送門:安全驗證 - 知乎),有700多贊,不算多,不過如果你有興趣, 可以看一下。

拿我自己來說,我當時本科是商科畢業,對於職業發展比較迷茫,確實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工作,不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研究生的申請大方向都是市場營銷和管理學。Offer拿了不少,卻仍然對於自己今後的發展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只是覺得『我身邊的朋友都去讀研了,我也應該讀一個』,或者是『我爸媽說我一定要去讀一個研究生』,『去國外讀研究生很有趣。。。』等等......

其實當時我也跟很多人聊過,我爸媽,我身邊在國外讀書的牛人,我當時在國外呆過很多年的男朋友,我的大學老師、學長等等,每個人都給出了他們模稜兩可的回答。所有人在最後都會告訴我一句,不管別人怎麼說,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可以說他們的回答很負責任,也可以說,他們的回答並沒有什麼卵用。畢竟,自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最後在我爸媽強烈的反對下,我還是堅決的列出了幾個我不出國,先工作的原因,後來他們在我有理有據的論述之下,也同意了我的做法。

當時我的理由如下

  • 對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並不清楚,研究生的專業選擇並不是因為真正的興趣而決定的
  • 沒有想清楚,畢業後到底是否想留在國外,如果想留下來了,那麼不應該選擇英國的學校,更應該選擇美國、澳洲等,有移民機會的國家
  • 那個時候自制力不強,不夠成熟,出國以後很有可能大部分時間都在旅行和娛樂,就像當年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一樣

所以,在我自己想清楚以後,我就大義凜然的在所有人的詫異之中,留在了西安,開始我的第一份工作。

而在工作兩年之後,我又在周圍一片人的詫異之中,大義凜然的辭職,去英國讀研,當時我的理由如下:

  • 兩年工作後,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市場營銷,我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深造
  • 我不想留在國外,我希望能夠在畢業之後去上海工作,我需要一個研究生文憑讓我在上海提升一定的競爭力
  • 美國的市場研究生項目少,大部分為MBA,英國的市場研究項目多,時間短,英國排名第一的市場營銷專業是Lancaster University的MSc Advanced Marketing Management(就是我後來入讀的專業)
  • 通過兩年的工作,我更成熟,有了更強的自制力,目標明確,能夠保證自己在留學期間認真完成學業(後來我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畢業)

所以,我爸媽在聽了我的論述之後,二話不說,直接拿出一筆錢給我,說,我們支持你出國讀研。

非常感謝我有一對兒開明的父母,從小就在我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上,非常尊重我的意見,從讀文科還是讀理科,到出國還是不出國,再到身邊的人開始談婚論嫁的時候,我辭職進修,他們都非常支持我。

當然,他們的要求是,我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要後悔。

2.工作後再進修,讓我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但更重要的是學會甄別機會!

既然講清楚了前因後果,那麼就講講工作後再進修,對於我自己來說,帶來的一些優勢吧。

首先,在讀書的時候,就拿我們班來說吧,我們班48個同學,加我17個中國人,只有我和另外一個男生有工作經驗,其他中國人全都是應屆畢業生。外國同學,99%則都有工作經驗。所以很多工作後的優勢,很明顯在Case Study和Team Work中,有過工作經驗的同學更具備優勢,更能夠快速高效地與隊友合作。後來我的外國同學們,基本都在畢業之後在英國找到了工作,留在了倫敦、曼城等大城市。

拿我自己來說,我應該是當時我們班上唯一一個在畢業之前就已經拿到了,兩個世界500強大公司offer的中國人。

當時,入學的第一個學期的不到一個月左右,我們大家去參加曼城的一個中國的job fair,就是說很多跨國企業會在國外為中國學生舉辦一些宣講會,希望他們畢業回國以後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但是,這並不是一個現場的招聘會,只是一個分享會,很多人只是去聽聽,了解一下情況,而我在當時就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在今年秋天為第二年的畢業後回國的工作做準備了。

我帶著自己的簡歷,在job fair上,開口就直接對來參加job fair的HR Head說,我已經有過兩年的工作經驗,balabalabala......

很多HR立馬給了我名片,希望我會後跟他們直接溝通,發過去我的簡歷,而面對其他的本科畢業直接畢業來讀書的大部分學生,HR都拒絕給名片,只是發一本宣傳冊,說,希望你們關注我們今後的校招.....

後來,我跟兩家我最有興趣的公司聯繫,他們的總部都在上海,符合我之前的目標。其中一家在1星期之後在曼城給我安排了面試,一家在第二年4月份給我安排了面試,都給了我比一般entry level高一個級別的position,並希望我回國後儘快加入他們的公司。

所以,在第二年,我的中國同學們都在頭疼回國該做什麼的時候,我已經手握兩個offer,去撒丫子的滿世界旅行了。

這就是,有了工作經驗再去讀書,對我帶來的優勢:

  • 我更加有Career Sense,對自己有清楚地職業規劃,並能夠付諸實踐
  • 在面臨頂尖僱主的時候,我知道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脫穎而出
  • 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能夠在眾多機會之中清楚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機會

後來,我回國以後,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加入之前那兩份工作,主要是在了解和接觸了一些工作之後,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並不喜歡非常structural的大公司,我更渴望能夠加入一個擁有創業氛圍的team,讓自己在職場初期就變成一個多面手,而我自己今後的目標也是能夠擁有自己的公司,所以這更加印證了我上面說的第三點。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做主,那麼別人就會來替你做主)中寫過,

所以,我們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關心的事情。

而且,我們不僅要有勇氣向自己選擇的方向出發,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說No。但,只有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才會願意放棄看起來很棒的機會。

就像吉姆柯林斯在《Good to Great》中所說,如果這個機會不是你最終的目標,那麼這個機會就算再千載難逢,也與你無關。

可能每天都有很多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出現,只有你下定決心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後,你才會有意識的去甄別機會。

3. 馬後炮是沒有意義的

一直到這裡,這篇回答可能有點雞湯,從一個馬後炮的角度來講,如果我當時2012年畢業就去讀書,2013年畢業來上海落戶買房,現在應該已經凈賺幾百萬了吧。T_T淚目......損失慘重.....

想到了前兩天在知乎看到的一句話:有錢人利用機會和信息來賺錢,窮人通過提升自我而迭代升級。

但畢竟,馬後炮是沒有意義的。

踏踏實實面對人生每一個選擇,不管選擇是什麼,不要後悔,為自己負責。

所以,以上答案,具有一定局限性,但自認為適應廣大群眾,請選擇性參考。

謝謝。

順便,貼張畢業照,以紀念我們在大蘭卡吃過的苦以及懷念的同窗。

------------------------

順便,我的微信公眾號:Darrrrcy,談美食,講故事,聊人生

微博:Darrrrcy,一些我的日常。

個人問題諮詢,請在我的值乎提問~


我就是屬於工作兩年之後脫產讀書的,知乎的推送似乎很了解我啊(捂臉)……

先說下我的情況。我本科畢業之後就工作了,畢業前考公務員,面試時被刷了,導致對考試有一定陰影,所以一開始是不想考研的,於是工作。找工作急匆匆的,也沒想好自己要做什麼,混沌,迷茫,兩年做了三份工作,從法律轉IT 再轉教育。北京房租很貴,兩年一點存款也沒有。

直到去年過年,我回家,我爸給我下最後通牒,如果不能改善現狀,就回老家考公務員。於是,我決定考研,想要留在北京,而且我不顧父母反對,決定報考一所比較難的學校。

於是回北京,在出租屋裡複習。三月份到九月份,我是全職,九月份之後直接辭了工作複習。

這段時間是很煎熬的,我的本科同學,許多已經研究生畢業了,留學的也畢業回國,而我工作沒有,考研還不知道是否考上。不過,最終還是成功了,一年多的戰線,不少人都放棄了,但是我知道我如果現在不考,繼續工作下去,我的最後一點熱情和衝勁都會被磨滅。我不想得過且過。

現在是六月份,九月份才開學,但我也接觸了班上的二十幾個同學的情況。應屆的佔三分之二,往屆的佔三分之一。我的學姐學長也有許多工作幾年之後才考研的,還有三十多歲的,也有生了孩子的,很多有相似經歷的人。

每個人考研的目的不同,我的初衷:

1. 改變現狀,到達更好的平台,為以後工作做打算。
2. 認識更優秀的人,擴大人際圈,學到他們的經驗。
3. 回到學校靜下心來多讀點書,珍惜來之不易的寒暑假。
4. 彌補高考的遺憾,去到夢想的大學。

不得不說,我的初衷現在已經得到了印證。我認識了許多優秀的同學,和很厲害的老師,現在還沒入學,入學之後還會認識更多的人,想想就又開心又充實。

其中一個老師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似乎很喜歡有過工作經驗的人,身邊的小助手,和信任的學生,都是80後,還特地詢問我是不是工作過,執行力和應變能力如何。

他是面試時候的大boss,我不知道入學之後的其他老師對往屆生怎麼看,至少自己面試時是絕對沒有影響,而且據我所知,面試高分大多數是往屆生(除了我T_T)。

往屆生的優勢因人而異,至少我有以下感受:

1. 我比應屆生更沉穩,很多事情因為在工作時候經歷過,所以處理起來遊刃有餘,而且也更有效率。
2. 我的溝通方式已經是職場上的方式了,而研究生不是單純的讀書,更像是小社會,為人處世都不能太學生氣。
3. 我比應屆生更珍惜回到學校讀書的日子,如今我依舊很感恩,讀書太幸福了,各個方面!
4. 我思考的現實問題更多一些,經歷過嚴苛的客戶,無數次加班,黑中介威脅,和無數次沒有錢卻不好意思問家裡要,等等很多事情之後,我比應屆生更加成熟,雖然我也很想像他們一樣無憂無慮,但是現在我就像一個進入避難所的流浪漢,手裡拿到的饅頭已經超越了食物的意義……

說完優勢,劣勢也有許多:

1. 年齡。比如說我今年25,讀研出來27,即使我想讀博,時間成本會比應屆生大得多。更不用說那些工作了許多年之後再脫產讀書的了。
2. 熱情。我常常告訴自己要永葆童心,對生活有激情,但是兩年的時間終究改變了我許多,我再也不是那個相信童話故事的小女孩,有些事情我會能免則免,會衡量利弊,會敗給現實,不會像路飛那樣不妥協不放棄,永遠少年。
3. 自信。我發現我的應屆同學們的臉上,除了青春,還有自信,她們許多是從高中就一路保送上來,目標明確,而且非常優秀。而我,以及認識的幾個往屆生,臉上總是缺乏那種自信,大概真的是害怕再一次失敗吧。
4. 可塑性。許多時候還是容易把過去聽到的學到的模式套用進來,有時候會固執己見,不會像海綿一樣,也不再是白紙一張。

手機碼字到這裡,我想說,工作之後,辭職考研,脫產讀書,我沒有後悔過,雖然我沒有錢,而且未來兩年還會很窮。我也會努力,比應屆生還要努力,才不負我現在的決定。

大概這就是我的赤子之心吧。


工作後脫產讀書,其中很主要一部分人群都是去讀MBA的。那我就MBA的一個現實案例說一說吧。

混跡過獵頭公司的我,參加過上海幾家頂級商學院的校園招聘會。

2011年,在中歐,一個知性美女走到我站台這裡討論求職的事情,這是準備充分的候選人,下午2點開始的招聘會她12點多就到了,所以我們聊了很多。

早年她在微軟做Marketing,年薪已經上30萬,擁有5-6年的Marketing經驗,脫產讀了1年半的財經類MBA,馬上畢業,準備跳槽到金融行業。不巧,恰逢當年金融危機未過,金融行業一片哭爹喊娘,不少金融行業的外企都凍結了招聘計劃。

當被問道「薪資預期是多少?如果是30萬左右的年薪能接受嗎?」
她毫不猶豫的回答:錢不是問題。我挺震驚的,畢竟脫產2年損失不少,加上讀書的錢,她還願意接受與原來類似的薪資,去一家更苦逼的公司……

優點:脫產讀書或幫你翻盤

故事講完,我們來講脫產讀書的優點:

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人為了翻盤,有人為了破天花板。但對於職場人來說,脫產讀書的最大優勢是:換行業,換職能。比如:

原來在夕陽西下的傳統製造業,越做越苦,讀完書能夠換到賺大錢的金融行業;

原先做一個穩定但沒有晉陞前途的行政經理,讀完書去做營銷或人力資源職能工作,錢途更好。

另外還有一批人,是為了創業去讀MBA擴展人脈資源的,這些人是要去做老闆的。

如果你的基本盤太差,手頭可以讓企業僱主買單的牌太少(比如:非一本學校,專業無競爭力,現有職業發展存在嚴重瓶頸),但手頭還算寬裕。那麼,讀書是挺好的選擇。

你可以通過讀書,結實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強自己的職業競爭力,提升自己的整體戰略性思維。這些恐怕都是你在原有圈子裡無法獲取的資源。

好比說,一個丑到「一回頭嚇死路邊一頭牛」的小夥伴,索性可以全面動手術整容,打破一個舊我,重塑一個新我。沒準就走上了演藝明星的康庄大道,沒準拿個百花獎什麼的。

但是……(停頓兩秒)

讀書可能幫你翻盤,但不是100%的概率。如果你脫產讀書,就華山一條路必須翻盤,不成功便成仁……那麼,你很可能不會成功。

缺點:脫產讀書需要有人買單

脫產讀書的缺點,如今也越來越明顯。

我們辭掉工作,花上幾十萬,重回校園讀書,成本是:

  • 1-2年工作經驗;
  • 1-2年的工作收入;
  • 畢業後找工作的時間成本(無法確保一畢業就有理想的工作嘛);
  • 讀書學費。

以本文提到的姑娘為例,她損失了1年半薪水,稅前45萬;中歐的學費,當年是20萬出頭;還造成工作斷檔,五險一金斷繳,放在今天連買房的資格都沒了。這些成本(或者叫投入),我們都希望通過讀書後的好前途來彌補。

而在另外一側,企業看到的是:

  • 外部原因:經濟增速放緩,每年似乎都是最艱難的一年,企業投資在人才領域的投資不再像20年前那麼激進了;
  • 市場原因:研究生學歷和MBA學歷,越來越普遍了,已經不再是站在金字塔頂部的稀缺人才了(少見稀罕的才值錢嘛);此外,企業自身的培訓越來越完善,企業大學,崗位輪換…人才梯隊自己能建(build),外部買人才(Buy)就不再成為主流。
  • 內部原因:研究生學歷和MBA學歷的候選人,並沒有比普通候選人強很多;事實上,企業對脫產心裡還是挺計較的,畢竟1-2年脫離工作崗位。那麼HR會想:到底是因為不適應工作崗位而脫產嗎?回到工作崗位能迅速適應嗎?

企業在成長,越來越務實。

簡單用學歷來衡量求職者的公司越來越少,願意為學歷買單的企業越來越少。一向鄙視MBA的馬雲童鞋,今年更有一句比較苛刻的點評:

我看到很多人去學MBA,但回來時都變蠢了

這是留給職場人的問題:

如果你脫產讀書付出的成本,企業不願意買單,你還會讀嗎?

還是拿整容說事,你本來就天生麗質,想要更美一點,那做個小手術就行了(在職讀書、企業大學……),你非要大動干戈整張臉都要動,這樣風險就很大了。

對於脫產讀書,我的建議是:

  1. 不要指望靠讀書翻盤,純粹為漲薪(包括跳槽漲薪)脫產讀書,認為讀完書我就能平步青雲,簡歷就如同庫里的三分投一個中一個,企業哭著搶著高薪邀約的小夥伴,我只能祝你好運;
  2. 要有個整體的職業發展規劃,包含長期的發展方向和短期的目標。脫產讀書前想清楚,未來五年十年想做怎樣的工作,讀書是否能夠幫我實現這個目標;
  3. 脫產讀書,是要有經濟基礎的,讀書要錢,脫產要錢,萬一畢業後經濟形勢有個三長兩短,不見得能夠迅速就業。家裡必須要有幾年的閑錢,而讀書的這位還不能是家庭主要經濟支柱。你老婆全職太太,孩子還在讀書,老人身體不好,你還脫產?脫線吧你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和同名公眾號:瞎說職場

職場新人如何避免被上司、同事隨意使喚? - 知乎;

如何做一個好的職場新人? ;

你有哪些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職場小習慣? 。


從本科、碩士、博士一直都在學校里讀書的人通常而言都會有一個問題:他們會極端的自信或極端的自卑。

而這種自信與自卑更多的則來自於對自己本身和社會現狀的不了解。

就好像一個從小就在深山裡跟隨師父練功,藝成前從未踏出過師門一步的懵懂少年。

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學的這些武功到底有什麼用?

也不知道這些武功到底有沒有用?

甚至不知道這些武功到底該怎麼用?

他們不知道自己學的這套功夫到底在江湖裡地位如何。

師父說我們唐家霸王槍兵器譜排名第一

但上次聽進山砍柴的樵夫說現在江湖上最厲害武學是九陰真經。

聽起來似乎根本和我學的沒在一個位面上。

到底哪個是真的?

師父說以我的武功現在江湖上也算一個少年高手了。

但是為什麼我連進山來放牛的王二小都打不過?

是因為王二小本身就是江湖上的大高手

還是因為師父教的那些所謂的武功根本就是屠龍之技?

苦惱的少年,他們會想啊想啊,一會得意洋洋,一會又失望沮喪。

結果往往是要麼功夫沒學多少,卻一離開師門就囂張跋扈四處挑戰,不過一個月就被打死在擂台上。

臨死時才聽對手說:他這門功夫看著倒是上乘,但卻是晚成,若沒有三四十年苦練決不能成絕頂高手,這少年此時來挑戰就是找死。

少年恍然大悟卻悔之晚矣。

不那麼囂張的少年卻往往是自卑到底,覺得自己在師門十餘年苦練和這些在江湖血雨腥風中練就的實戰功夫相比簡直不值一提,結果該出手的時候不敢出手,真和人對陣時又是處處保守只求自保。

稍微遇到一個高手自己先精神崩潰,實力發揮不出一成。

結果出道好幾年依然籍籍無名,渾不知道自己的武功早已和當世五絕不相上下。

但是在江湖上摸爬滾打了幾年,又有實際經驗的人再脫產去讀書學功夫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師父我之前一直是練劍的,您這胡家刀法怕是不太適合我……

師父師父您就將這小無相功傳給我吧!我之前已經通曉少林七十二藝之八,有了這小無相功我就是當今少林第一人了!

師父您說您要傳我什麼武功?五虎斷魂刀?我呸!

嗯,以上都是脫產讀書的優勢,再說說劣勢吧。

師父您說您要傳我的絕世武功是什麼?九陽神功?

謝師父大恩大德!

什麼?這九陽神功非得童男童女才能練?

你問我是不是?

那什麼……師父,人在江湖……

師父!師父別走啊!

這大概就是劣勢了吧……


我覺得這主要看性格、理想、自己有什麼、自己缺什麼,這四個方面吧。

我自己的情況是:

  • 性格:喜歡探索、新思想、新東西;
  • 理想:(暫且是)理解社會的運作;
  • 本科畢業時
    • 自己有什麼:社會科學知識基礎、方法論(經濟學、心理學本科帶來的訓練)
    • 自己缺什麼:對現實社會的了解

所以當時的抉擇對我來說顯而易見,就是儘早工作,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下學習更多東西,憋在象牙塔里學技術或者研究某個具體問題,不一定會給我帶來實際的收益。

事實上,在畢業後的工作的四年中,因為選擇的是能積累大量社會見聞的工作(諮詢、資訊類的),所以很快地積累了非常多的學校里很難迅速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學校看起來是個「專門用於學習」的環境,實際上還是太封閉了。它封閉的原因是,作為學生,你有既定的課程和目標,有一套清晰的、可遵循的行動路徑讓你完成你的目標,心無旁騖地執行這些既定的計劃就基本上是最好的策略。

但在社會環境中,工作是無盡的,永遠沒有最終目標——這個項目完了還有下個項目,這個季度完了還有下個季度,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沒有盡頭的;路徑也是多樣的——完成一個 KPI 有多種執行方式,你需要迅速積累各種技能,學會調用多種資源,甚至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學會無中生有,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需要你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在社會的競爭和合作中,能力越強不意味著越快完成任務,而是意味著會有更多「超綱」任務追到你頭上,你也就不斷地需要提高。

所以一旦進入職場,實際上也漸漸地進入了這樣一個循環,這個循環就是:新問題 --&> 解決問題 --&> (能力提升)--&> 新場景(比如新的工作、職位、職級)--&> 新問題 --&> 解決問題…… 你需要確保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場景不斷上升,只要一直處在上升中理論上講這就是完美的一生。

但是實際上,能力提升和場景提升都不是一定能達成的。比如我在第一份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是,挖掘有價值的信息代價太高(價格和時間),有的時候即使花了錢和時間也沒什麼有價值的信息,工作中 90% 的成本花在信息搜集上,剩下 10% 處理信息,但實際上這 10% 也是聽天由命,因為如果前面搜集的信息是低質的,後面處理得再精細也是坑;我的第二份工作正好反過來,處在一個類似信息中樞的位置,幾乎不需要特意去搜集信息,而是每天會因為精力的瓶頸要漏掉 60% 以上的有價值信息,即使是剩下這些也很難妥善處理,而且隨著業務的發展,信息損失只增不減。這就是技術瓶頸。我意識到我缺乏一些關鍵技能和技術,以至於我無法創造更大的價值,無法創造更大的價值就無法獲得理想中的場景提升。如果待在這裡也就再也無法進步了。

在這裡我意識到我需要信息挖掘和處理的技術,這一點無論如何我在本科畢業的時候是不會想到的,我如果當時決定去讀研,想必也不會為我此時的困難提供任何幫助,所以這兩個時間點不是等價的。學校環境下積累的知識導致偏學校的決策,社會環境下積累的經驗導致偏社會的決策。我比較慶幸的一點是,我當時意識到了我最終還是要去到社會,而我對它缺乏了解,也就談不上為它提前準備什麼,所以毅然決然地出來了。

我遇到的問題是技術問題,所以對我來說去學習對應的技術就好了。現實中還會有其他問題,比如資質問題、管理問題、鬥爭問題等等,很多職業發展路徑不是按部就班、論資排輩、軟磨硬泡就一定能上升的,大部分人會遇到所謂的「平台期」,渡過平台期的方法需要因地制宜,當然絕大多數人在這裡會發現「自己的極限」或者「社會的不公」,也就不再進取了。這個時候,要不要脫產去學,其實就看你有多不甘心,或者說有多自信,因為脫產去學習本身就有很高的成本,其結果也未必如你所願——你可能根本不具備學習目標技能的能力,也可能你學成歸來之後發現依然無法解決原有的問題,也可能你學了一套東西之後,過了兩年人工智慧迅速發展,這套東西落後了,那你要不要再學新東西呢?

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人工智慧這個問題尤其值得注意,因為未來的幾十年中,基本上有確定套路的工作都可以被自動化的方式去解決,比如現在已經效果不錯的識別分析圖像、流水線上的大多數操作、語音轉文字/文字轉語音、開車(已經是很複雜的場景了哦~)、上色(涉及了藝術哦~),等等。所以脫產去讀書,讀什麼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最好不要去學套路,而是去學新的思維方式、接觸新的領域,或者乾脆就去獲得新的身份。「人工智慧」短期內還只是更高效、更完美地執行套路,至於是什麼套路,則需要人類的思維去指示。

大概就這些,可能這答案更適合年輕人看吧。


答主12年北京一所211、985學校畢業。銀行工作5年,準備辭職,已有offer 出國讀研究生。
贊同另一答主所言,「脫產」真的是很老牌的一個詞,我認為只是去做自己想做的和追求的事情。當然這是很任性的行為,要具體分析自己的情況慎重考慮。


至於為什麼當初自己沒有讀研,承認自己不屬於很刻苦學習的人,自認無法忍受考研的煎熬過程,加之家裡條件一般不想花那麼多錢出國,當時最普遍的想法就是反正都是找工作,研究生又怎樣,不一樣之後的工作嘛。我能找著工作就妥妥的了,有的學霸同學因為大四「無聊」而參加了公務員當玩玩,結果一路過關斬將甚至放棄了保研就去工作了,也是抱著這樣一種心態。
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我從大學就一直告訴自己不要為你的選擇而後悔,所以我都是按著自己最舒服和當下的想法與境況去做的選擇。當時大學畢業我就是想掙錢了,自己掙錢自己花的也硬氣,所以就去找工作,工作搞定之後每天和朋友打遊戲,睡覺,玩,過著豬一般的日子,我覺著也沒什麼我很爽啊。
其次,選擇辭職讀書確實是工作遇到瓶頸,加之一段失敗的戀情。前女友家有錢有勢,英國海歸。我之前一直覺得留學不算什麼事,因為身邊很多同學都在國外,但社會大眾真的會為許多事情貼上標籤。上學時我一直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認為許多事情或道理我自己明白就好,但走入社會真的沒有人會去花時間揣摩你的想法,有結果和產出就ok了。做學生時我最嗤之以鼻的事情就是考證,但進入銀行真的沒辦法,持證上崗是必須的事情,雖然不見得真的學到什麼,但起碼可以吹牛B啊,可以提高B格啊,面兒上好看啊。找朋友也是啊,你的條件就是不如人家女孩好啊,一說就是人家留學巴拉巴拉的,最後因為她家父母的原因而分開了。
現在的想法就是人生是你自己的,因為我現在還
沒有家庭的責任和束縛,那就去做想做的事吧。
所謂優勢,不談虛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年或兩年知識真的學的有限,辭職再去讀書就是給自己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和台階。目前來講教育還是改變和提升社會階層的有效通道。但也許最後上完學回來發現並不能怎樣,也請大家不要後悔。對於一件事最重要就是預期管理,辭職上學不要看的這麼這麼的沉重和有壓力,上這麼多年班當放個年假又怎樣呢。北京的房價都已經這樣了,工作對於很多在北京有房的人來說就只是「錦上添花」,找個地給你交五險一金罷了。(可是答主沒有房,攤手)
人生只過一次,盡量不要讓自己有遺憾吧,努力去追求想做的事,追求你愛的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先工作或是先讀書?

在職業生涯諮詢中這樣的問題也是屢見不鮮。

想像一下,如果有個朋友問你:「你覺得我搭飛機比較好,還是坐動車呢?」
你一定會說出這句話:「所以,你要去哪裡?」

這個情境與先工作或先讀書有些類似,說到底,我們眼前有兩條路,然而重點並不是該選哪一條,而是先問自己,我到底想要去哪裡?

假設我以學術為夢想,立志成為一個大學教授,理所當然的我會選擇先讀書,拿到文憑並且累積學術實力;假設我立志成為上市公司的老闆,當然是先進入職場,開始累積資本並且物色時機創立自己的公司。

許多時候我們的目標沒有這麼明確,也沒法判斷哪一條途徑能夠比較有效的通往目標,這個時候有幾個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做決策:

一、時間是最大的敵人

職業生涯決策真正的敵人是時間有限,因此生涯決定的順序才如此重要,許多研究都指出25~35歲是一個人整體狀態最顛峰的時期,在這段時間,我們仍有不錯的生理機能同時也具有很好的心理成熟度。

所以,你打算用你最巔峰的狀態,去完成什麼事呢?
或者,有沒有哪件事情,一旦過了自己的巔峰狀態,就不能做了?

我見過許多人一直念書直到畢業已經30多歲,雖然那時它擁有很高的學歷,卻已經失去了在人生路途上奮鬥的動力,只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安度餘生;也見過工作到了中年,想要念書卻力不從心,後悔著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就多念一點書。

在做選擇之前,像經營公司一樣,考量成本、選擇一條你承擔的起風險的路。

二、有數字,才有感覺

類似這樣的糾結時常在來訪者做職業生涯決策時上演:

「先讀書拿到學位,工作的薪水會比較高,但是等你念完書再工作,跟你同年紀的同事累積了兩三年的經歷,已經加薪升職當組長了。」

在決策的過程找到一個數字做為輔助,可以幫助我們從這種混沌不明的「感覺」當中跳出來。

舉個例子:

一名來訪者本科畢業直接去工作月薪6000;如果他花兩年念碩士再出來工作,總共學費是6萬,但碩士畢業後月薪會有8000,到底該不該念碩士?

在這個狀況下,如果以賺錢總數來考慮的話,從你碩士畢業開始工作之後的第51個月,加上念書的兩年,也就是約六年半之後你的總收入才會開始超過大學畢業就工作的人(當然這樣估算的前提是兩年順利畢業啦...)。

三、別問該或不該,要問值不值得

如果把自己的職業生涯當成一種投資,時間和精力就是我們擁有的資本,人生的選擇中沒有完美的選項,就像股票沒有肯定賺錢的一樣。

當我們的主力放在工作,就代表我們沒有額外的時間精力去投資在讀書或培養自己,在這樣觀點下,我們該問的是,把時間和精力投資在讀書和工作,究竟哪一個效益高?該全力拚工作還是火力全開拼學位?又或者?

在一切不明朗的時候,我則會建議尋找一個更保險安全的投資組合,七成心力在工作,三成在學習。

四、 學以致用 v.s 用以致學

在學校裡面學的東西跟職場上需要的能力總是天差地遠,學校「學以致用」功能的失靈,也會讓我們對於該不該繼續學習感到迷惑。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先進到職場一段時間,能夠幫助我們更看清楚自己要學些什麼、想要學什麼,這種「用以致學」的觀點,能夠幫助我們再回到學校學習的時候,目標更明確效率更高。


和答主@逆流的心德很相似,本人設計圈工作6年,做過創意總監帶過4年團隊,後辭職選擇讀研,小本雙非院校,目前已拿到offer,學校藝術類排名全球top 21(請學霸自動飄動,因為我就是大學考了三次四級都沒過的大學渣)

好處:
1、目的性更強,清楚要提升什麼,達到什麼結果。當然啦,必須承認,學歷提升不一定就是以後職業順暢。但無悔…對我而言經歷更重要

2、工作後的成果可增強自身背景,尤其申請國外學校時。本人學校雙非小本,GPA3.43,但職業上做過4年創意總監而且有團隊管理經驗,項目拿得出手,有專業獎項加持,並登過雜誌。給我的申請漲了不少分。

3、不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尤其家庭條件一般,比如我。工作後能自我承擔學費、生活費和脫產半年學英語的開銷(英語渣渣,大學考過三次四級都沒過,實力自行想像),還能節假日孝敬父母禮物。自己賺錢就是好。

4、擴展人脈、視野。首先同事里好多海龜,加州理工、華盛頓啦、耶魯啦,他們在我申請過程中提供了幫助。再次,這些同事又在我未來讀書的地方給我提供了他們的人脈資源。所以人脈真的太重要啦,想像下上學後又能認識一幫優秀的人…笑醒

關於原因:
1、職業天花板,薪水未來漲幅不會大,無非就是換家公司換個環境。目前對自己職業有新規劃(還是本專業相關啦)
2、大學讀書時的規劃,先工作,再去深造。我在這個軌道上沒變過。工作期間保持至少每年一次出國自助游,好奇心太重沒辦法
3、一路上父母無限的支持和理解。大齡的我從未遭遇過父母逼婚或相親。工作第三年辭職花光所有積蓄和好閨蜜去國外轉了2個月,父母支持。這次脫產讀書,同樣支持。面對我的決定,他們總說:你做這件事,讓我們驕傲。么么噠…

最後我很享受每天泡在圖書館十幾個小時的日子,還有一起自習的考研小夥伴們,每天爭分奪秒的刷題,享受很多學霸提供的幫助。很難得的體驗,珍惜。


在北師的研究生面試時,老師問我,覺得工作兩年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想了想說,「剛大學畢業時,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兩年的教師生涯,讓我熱愛教育,讓我明確了人生方向,確定要以教育為終生奮鬥目標。」聲音有點小激動。另一個操著自帶親和力的京片子的女老師問我:「你為什麼激動?你是捨不得自己的學生了嗎?」這句話一下子戳中我的淚點了,眼淚一下就出來了,後面都是帶著哭腔回答的:「是的,我很捨不得我的學生。那是我的第一屆學生,我把他們從初二帶到初三,又從初三送進高中,這個過程中我見證了他們的成長,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長。他們畢業後也會和我聯繫,會告訴我自己到高中後取得的進步,也問我在幹什麼,因為當時辭職考研,不知道怎麼回答他們,也沒有時間回答他們,就都沒回答。」老師們都沒說話,為了不尷尬,我只能接著說:「在大學期間,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圖書館看書,但是工作後忙於教學,並沒有很多時間看書了。2015年12月參加省信息化教育論壇後,更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我自知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很渴望重回校園進一步深造。因為我知道身為人師,給別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我希望能給我以後的學生更多的知識和更廣闊的視野。」因為全程哭腔,當時覺得完了,很擔心會讓老師覺得是在訴苦,但現在覺得可能正是這種真摯與坦誠才打動了老師。畢竟,我不是為了獲得一個飯碗才考研的,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老師。


……………………………………二更………………
感謝各位抬愛與鼓勵,有些親問我考研的事,這裡貼上我另一個回答,裡面有我的經驗,希望能幫到想考的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85596/answer/173046982
…………………………三更……………………………

昨天通知書才來。都說北師的通知書很樸素,其實北師整個學校都是樸素大氣的氣質。複試時,學長還說,千萬別化妝,老師喜歡樸素的苦孩子


我是工作五年後,27歲,一狠心從辭了工作,自己一個人去英國讀了碩士。

我普通二本畢業,但是比較幸運,工作兩年後,我就換到了微軟。這是個非常international的公司,在我眼裡,這是個挺洋氣的公司。我老闆是奧地利人,我在的部門,一共10個人,除了我和另外一個姑娘是土著,其他人都是海龜。工作能力上,我不覺得比別人差,但是工作外的眼界和見識上,我覺得我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總有種自己有點low的感覺。比如部門之間的一些溝通啊,工作外一些一些團隊的活動啊,我總是跟不上大家節奏的感覺。工作了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的眼界,見識都要提升,而且學歷確實也是限制自己能夠到更高level機會的一個阻礙,因為很多內部很熱門的職位,明明白白的寫著:最低碩士學歷。而且覺得人生很短,既然有了想法,就不要猶豫,應該去實現它,因為人只活一輩子,待你老了,萬一後悔年輕時候的猶豫不決,哪有第二世給你活了。

我那時候自己攢了點錢,經濟上勉強可以出國了,和男朋友商量了下,就下了決心了。我去的學校在英國南部,海邊,離倫敦有半小時車程。英國排名18-25,世界排名120-150,不是top學校,但是對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工作過人選擇學校可能和其他學生不一樣,我會城市+學校排名+花銷,綜合考慮。這個學校給了我將近10萬塊的獎學金,幫助我解決了很大的生活費的問題,英國南部是英國經濟發達地區;並且我去的是旅遊城市,不會像英國其他城市一樣天天下雨,這裡陽光充足;我非常喜歡海,也想要離倫敦近一些(倫敦學校我一開始就沒考慮過:學費,生活費太貴)。

留學一年,學業很累,非常累。用英文思維聽一節1個小時的課下來,我認為耗費腦力的程度相當於國內中文課程的3倍。英國碩士課程比較滿,大課小課,加上seminar,一天下來沒什麼太多的自己的時間,而且很多seminar的討論需要提前做功課,比如看10幾頁的文章或者是去網上查相關的理論或者案例,不然沒有辦法和同學討論下去,總不能人家侃侃而談,你憋著一句話不說吧,那也滿丟臉,尤其在國外,歐洲學生英文普遍比中國學生好,要能一起順利討論下來,更是要做功課。而且論文很多,最恐怖的時候,我一周一篇論文,持續了將近2個月,很痛苦。但是也是有辦法的,比如對我來說,因為工作過,所以我知道理論的東西和實際是有gap的,沒必要較真,聽到應付考試就夠了。所以上課我聽會,休息會,玩玩手機,走走神。有的課乾脆翹課了。如果你希望拿一等學位,不要學我。

這一年,見縫插針的,有時間我就出去旅遊,一年走了10個國家。在英國去歐洲是非常方便的,辦個申根,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就暢通無阻了,而且花費也比較低。比如從法國到西班牙的機票,20歐元就搞定。我們每個學期都有reading week,我基本沒有在reading,都是在旅遊,去了土耳其和埃及。寫畢業論文之前和歸國之前,也旅遊了,去了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匈牙利,德國,捷克。平時的周末就會去英國國內,比如劍橋,巴斯,蘇格蘭等等。在考試周,因為複習太煩了,我還抽空去了趟比利時,去放鬆下腦子。

總之,留學這一年,除了拿到了碩士學歷,更重要的,我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領略了不一樣的文化,思想更開闊了,也預計了更多的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日子就是這樣的,你要看的到,才能想的到;想的到,才能在腦子裡有計劃,去實現它。這些東西聽著比較虛,但是人生軌跡很大的不同,其實不在於實施和執行,很大部分在於選擇,選擇對了,路對了,事情做的才有希望,有意義。而你腦子裡能出現什麼樣的選項,很大時候,是由你的眼界和看過的世界決定的。

說點更實際的,出國讀書,你有可能拿到更好的資源。比如在國外,你身邊的同學家庭條件都還可以,有些甚至是上市公司家庭的孩子,在國外都是一個圈子的,也許你一畢業就能拿到非常好的資源,不一定非得是工作offer 這種。舉個例子,我的一個同事也去了英國讀書,跟她一起玩的,是一個從小就跟家裡學做生意的女孩,一畢業,兩個人就合夥開了紅酒公司-那個女孩出渠道和貨源,她出力,負責日常的運營。但是就這樣,也比普通上班的要滋潤不少。

再比如我自己,出國之前,有很多比較高端的職位,都不會target 我,但是回來後,帶了個國外碩士學歷,我發現之前我夠不到的機會,現在都會有獵頭來target我。去不去的上是另外一碼事,但是最起碼,基本的門檻達到了,才會有人來找你。

但是出國也有不好的地方,例如情感上的寂寞,我在英國就非常想家人和男朋友,學業壓力大的時候,因為沒有情感的支持,有時候覺得自己特別抑鬱。還有就是認識到了一種特別現實的東西-出身。可能我因為經濟條件一般出的國吧,所以我身邊的人大多數家裡條件都比我好。看到那些,既有錢,又有閑,又長得好看的小姑娘,說不羨慕,那是假話。在國外還好,大家都是學生,差距再大也都是衣服包包,奢侈品那點事,然而歸國後,高低不同,殘忍到立刻就可以見分曉。比如你工作7年才拿到的薪水和offer,白富美和高富帥,可能分分鐘靠關係就拿到了;更加虐你的,讓你覺得你之前的奮鬥都是nothing的,是那些不用找工作,直接繼承家業的同學們。他們昨天還跟你一起上課,一起為5000字的論文發愁,今天就甩你一大截,穿上香奈兒,阿瑪尼套裝,在家裡雇的高級職業經理人的指點下,去談幾百萬,上千萬的單子。這很大部分是出身決定的,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是這種事情看的多了,也就應該想開了,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軌跡要走,總不能盯著別人的光鮮亮麗,耽誤了自己的日子吧。

微信號:辭職去留學 ,關注我,世界有啥新鮮事,咱們一起去看看!

豆瓣閱讀專欄:

https://read.douban.com/ebook/32560437/

知乎其他回答:

出國留學的意義是什麼?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830287/answer/154867101

歐美平民的街斗能力有多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497124/answer/177323078

國外大學食堂是什麼樣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331381/answer/182351404

辭職出國留學,是作死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479305/answer/178747428

工作後再脫產讀書VS 一直讀書然後就業,二者的優劣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651344/answer/176964073

在國外認識香港人是怎樣的體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327894/answer/176577175

在國外認識台灣人事怎樣的體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52562/answer/171962926

世界各國人,吐槽自己國家哪些方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028199/answer/176536447

新一代留學生,看待祖國的態度是什麼?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195644/answer/173859831

去英國留學,要注意什麼?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66600/answer/160437946

國外孩子真的自己掙錢上大學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44385/answer/160595231

在海外生活,遇到外國人主動談起政治挑釁,該如何應對?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44385/answer/160595231

外國男人是否如同傳說的那樣都很優秀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740023/answer/158674559

為什麼有人認為留學美國比留學英國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29643/answer/176775409

如何評價馬里蘭大學中國留學生Yang Shuping:美國空氣清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155904/answer/173142267


人世間所有的原理都是十分類似的,只要掌握一種,就能夠通用到所有相似的情境下。

這個問題是一個學習效率型的問題。

學習效率型的問題,無論是解一道題,還是進步一個人生,微觀和宏觀上沒有太大區別。

從一個學科來說:

  • 學習基礎知識
  • 做練習題
  • 考試

然後在此基礎上:

  • 學新的基礎知識
  • 做新練習題
  • 考試

無限循環

簡單來說:

學習原理—實踐消化原理獲得經驗—考試了解不足—帶著問題繼續學習


凝練來說:

要知行合一


所以回到問題上來

畢業後,工作幾年再脫產讀書,僅僅是個知行大循環的開始,後期這樣的循環不能停。
局限在於:工作幾年後你還能不能做出停掉工作,去讀書這樣的決定?即便做了決定,也容易焦慮不安,最終又回去上班了。是個十分艱難的事兒呦!

一直讀書然後就業,也僅僅是個知行大循環的開始,後期這樣的循環不能停。
局限在於:長時間讀書的後期,會因為眼界和社會經驗不足而會導致有知識盲點,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偏執,損失點人生效率。


工作為主:工作一段停下來學幾個月
科研為主:學習一段停下來工作幾個月

就可以說是人生效率非常高了。

嘛,這樣的大循環中,也勢必要套著以日為單位,以周為單位,以事件為單位的,知行小循環,做每件事都要總結思考,下次嗷嗷地摩拳擦掌想辦法要做的好一些,即便沒法好一些,也至少要不一樣一些。這樣的話,才會有來源於自己內心的生活慾望,人生才能好好地堅持下去。因為某些契機導致焦慮抑鬱下去的事情就會少發生一些。


PS:我是先工作,然後再辭職,目前是以學習和創作為主,接些漫畫設計工作為輔的自由職業。做過廣告,做過遊戲主美,小創業過,且做過一段時間的客戶經理的自由漫畫師,分析事情,和客戶溝通的理解力那可以說是非常可以的了。

歡迎下載喵魂表情=3=


本人是一直讀書直到讀完博士,才開始找工作的。

首先,如果一直在學校從本科讀到博士的話,能夠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各種各樣有意思的知識,能夠為了自己的目標一直奮鬥很多年。如果在職場的話,主要還是為了做業務和績效,為了相對短期的目標而奮鬥。而且在職場中,能夠把自己的個人興趣和工作結合起來的情況實在是少之又少。運氣好的話,做的工作還算是自己喜歡的;運氣差的話,做的工作簡直就是讓人生不如死。但是在學校裡面的話,一般來說都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專註的做一些事情,來學習一些知識。這個是在學校裡面最大的好處。

其次,如果一直讀書而沒有工作經驗的話,在工作的初期和同齡人比起來就會相對緩慢。例如從碩士到博士的這段時間,博士生通常都在學校做科研,碩士生則在工作崗位摸爬滾打三年。這樣的話,碩士生則有三年的工作經驗,剛畢業的博士生在這些方面則是相對欠缺的。這是一直在學校呆著而沒有工作經驗最大的劣勢。

再次,如果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和企業界的研究方向相對契合的話,在博士期間的科研課題很可能就會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在這種情況下,在博士生期間所獲得的經驗則是這位博士生一生的財富。因為在學校讀博士期間是允許走彎路和犯錯誤的,而且博士生都有好幾年的獎學金。但是在工業界,試錯的成本則會相對較高,如果一個人在好幾個月內沒有任何產出,那麼考核等指標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在企業裡面,為了考核等目標都會做一些短期內能夠容易出成績的任務或者指標,一般來說不太允許做一些具有過大風險的事情。

最後,如果經歷過博士的科研訓練的話,通常來說都經歷過低谷,知道如何從低谷迅速恢復自己的狀態,知道如何主導一個項目和課題,而且這個人讀論文的能力和速度會大大的提升,這是本科生或者碩士生所不具備的。如果在工作期間,有一些攻讀學術論文和調研業界專利的需求的話,這種任務通常都是交給博士生來干,一般都是博士生做好了框架和方案,然後和大家一塊實現這個框架和細節。

總之,工作幾年再讀書或者一直讀書再工作,各有各的好處。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合適自己的道路。


看意志力,如果你意志力不強那就一直讀到不想讀為止。見過太多規劃好工作幾年後讀研,信誓旦旦白天工作晚上複習的人,最後都敗給了生活。不要低估生活的不確定性,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給自己找個借口不要太容易。

MBA不在此列。


如果真的是工作幾年之後再脫產讀書的話,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
不管是工作的原因,還是自己的能力需要提升,能夠放下工作,再想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的,一定是你自己發現了自己需要充電的地方,或者想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一旦目標明確,那麼這一次充電對你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
還有一種情況,可能就不是那麼幸運了,那就是工作之後的思維和純學生時期的思維是截然不同的,貿然放棄工作,重回校園,可能自己會沒有自己想的那麼有拼勁,能沉下心重新回歸到書本,回歸到學習中去。畢竟如果不是真的喜歡主動學習,那麼學習從小到大都只會是一件讓人被動的事情。
而一直學習深造的學生黨,可能他們會在學術上有很高的造詣,但是從社會經驗來談,他們也許基本就是小白。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才華的施展,經驗是隨時可以有的,但是才能卻不是一撮而就的。肚子里有貨,才是真正的生存之本。
至於兩者的好壞優劣,可以說完全是因人而異的,路是自己選的,也只能自己走。


別的行業不清楚,就電子來說,近兩年畢業的非phd,已經很難有好的行業發展了。

因為電子行業本身難度大、上限高,同事間容易體現出差距;更重要的是,電子行業發展已經日趨飽和,少數的機會如teamleader之類的,領導更願意交給phd去做,畢竟風險小;再有,就是phd越來越多了。


而工作過的人,掏錢上MBA是主流,再花費幾年的時間去做phd,代價太大,很少有人願意承受。


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

直接工作的人想問:直接工作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與那些學歷高的人相比有哪些劣勢?

答:有劣勢就是你不好進入某些行業,其他的能進入的行業就各憑本事了!


一直讀書的人想問:我讀研讀了三年,人家工作了3年,當年的同學現在成了大領導,當年的師弟成了直接領導!讀研有什麼用?有沒有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實現逆轉?

答:能逆轉,各憑本事。有些行業入門,學歷是敲門磚,這是絕對優勢。


我的情況是,一直讀書然後參加工作的,最近自己也遭遇這樣的困惑,以互聯網的某些崗位的薪水和職級來說(優劣勢太籠統,我具象化一點兒用職級和薪水的變化來說明優劣勢),我同級本科同學,本科畢業就去互聯網公司了,現在混得不錯的大有人在,我今年應屆,薪水是我三倍,級別比我高3級,我目測在我倆智力水平差不多,努力程度基本一樣,排除天災人禍等一切干擾因素,我自認3年內我恐怕無法跟他達到齊平的 薪酬和職級。


不過還好,我漸漸認識到,人生不只是3年的事情,我也曾糾結過互聯網似乎憑本事和能力吃飯,不太看學歷的,但學歷僅僅是學歷么?其實不然。

有關研究生能帶給人的好處,我在另一個答案里已經說了,這裡就不贅述了, 想看的同學可以去看這個:考研有什麼好處,在目前情況下,對人生的改變大嗎? - 知乎

大綱如下幾點:

1.讓我認識到哎我們這個」浮誇「的社會,「傳播效果(培養逼格)」的重要性

2. 考研和讀研的經歷回答了 "你真正喜歡什麼?"

3. 考研讓我重新審視大學的生活,讓我知道,生活應該有一條主線,並一以貫之。

4. 考研能為迷茫的你爭取另一個時間窗口,去努力積澱一些你想要的,在一個相對安靜和非功利的地方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和探索一下未來的可能。

5.考研是繼高考以後,我人生知識的第二次巔峰,讓我明白了不同事物間方法論和邏輯嫁接的意義。

6.考研檢驗愛情,考研讓我們成熟

7.考研救贖大學養成的惡習,學會管理自己的身體和時間

8.考研讓我結識了很多牛人

9.讀研的經歷讓你格局變得不一樣,讓你想事情的思維和做事情的方法不一樣


因此,也因為這些學歷和經歷的優勢,我在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比最牛逼的那批本科朋友 薪酬和職級確實低了不少,但說實在的薪水超過了70%同期畢業的其他同學。

所以,其實我的起點是要更高了的。


那麼工作幾年後再脫產讀書有哪些優勢呢?

當然有,而且非常大

讀研時80%的人目的其實很盲目,這個真的毫不誇張,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來幹嘛,根大學一樣每天渾渾噩噩混日子,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工作幾年後,有職業規劃的朋友漸漸知道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短板是什麼?未來的職場道路中,哪些與工作契合的知識是需要再次去學習的,哪些職業發展中的瓶頸是可以通過深造來跨越的?

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工作了幾年出國的師哥,師哥比我大2級,一直做PR行業,深耕4年國際知名4A,也算是順風順水幾年內薪酬翻了幾倍。師哥喜歡體育和足球,是我們足球隊隊長,最喜歡曼聯,工作後越來越知道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情究竟在哪兒,自己的PR經歷和興趣點的結合處在哪,漸漸縷清脈絡後,師哥發現,中國的體育營銷和體育競技經濟發展的還是相對落後,這是一塊兒市場機遇。

於是師哥決定深耕這個領域時,選擇了去英國留學,學習體育經濟方面的管理和市場方面的學科。去到大英帝國後更是完全貫徹自己當初的信念和思路在發展。這是非常明確目標導向的做法,效率高,成效大。


再一個例子是另一個師哥,幹了小10年銷售,BAT待過,新三板上市公司也做過,突然回學校讀我導師的博士,什麼?干銷售讀博士?

我也很訝異,因為很多周圍的朋友都跟我說,銷售是學歷入門門檻很低的崗位,一般沒有特別高的要求,碩士去干銷售學歷都算比較高的梯隊了,何況博士。

然而,跟師哥吃飯的時候才發現,到了工作10年的階段,接觸到的人和事兒已經跟基層一線不同,學歷更多是積累社會資源和社交資本的過程,名利雙收往往是名聲在外,財源自來的過程,干銷售干到這個階段,維繫客戶關係就不再是簡簡單單的跑業務,陪一條龍了。要有更高階的玩兒法,身份自然也要更上一層樓。


如果一定要說劣勢,那就是取捨問題了,很多人到了工作5年、10年的階段,要麼是事業上升期不捨得,要麼是進入平台期,人生階段甚至都因為職場的平台期而導致中年危機,這個時候也沒啥心情去讀書了。


這兩種情況我認為應該是不太具備考慮深造條件的,畢竟,對於這兩種情況,深造不直接幫助你解決問題,只會因為你精力的分散,造成新的問題,得不償失。


以上,如果有啥困惑我們可以隨時討論。


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


怎麼說呢,作為一個本科畢業就直接讀研的人來說,我只能說說研究生期間的一點體會:

  1. 首先,讀研究生之後,你的簡歷上的專業領域越來越深,意味著你跨行的機會越來越少,難度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工科類專業更為如此。(只是說機會少,並不是沒有)
  2. 其次,讀研期間所做的事情可能並非你想像中的那麼有趣與自由。(對比下高中暢想的大學生活)
  3. 最後,不管是直接讀研還是就業幾年後再來脫產讀書,哪個選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可以對得起自己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在同等選擇下,你能否成就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成績。

說完體會,說說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客觀想法。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來說,本問題的一位美女答主已經說到了重點——自我定位清晰。因為,無論你做什麼選擇,你都會面臨很多的條件與別人的建議,這些別人的建議有些是真心想要幫助你的人給的,有些可能是沒有經歷憑感覺告訴你的,但是你要怎麼區分並最終做出選擇的前提都是你得知道,你自己有什麼你自己想要什麼。只有知道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你才知道自己要怎麼選擇,做一個盡量不會讓自己後悔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是本科生面臨就業或是考研還或是出國的選擇,不如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你不清楚,那就可以先選擇在學歷上深造。

答主有一個兄弟,大概是是本科收到了巴黎四大金融碩士等多所國外高校碩士offer,最後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去房地產就業,原因很簡單——花家裡的錢不爽,想經濟獨立再說。結果,就在今年,跟我同歲的他已經年薪百萬了,而我還只是書包袋子。而現在他在工作年限滿足後,正全力準備光華管理的MBA考試。

而我個人的親身經歷就是另一個選擇,我本科後直接讀研,就是因為當時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所以就選擇在本專業繼續讀研。但是期間發生了很有趣的事,大約在讀研一個月後,我就發現我真的對本專業從事的行業感興趣,並在那個時候找了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行業與職位,所以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做準備一直到現在。最後,今年找工作去了國內某大型互聯網企業做管培生。雖然結果自己很滿意,但是,這個過程跟跳崖一般刺激。

舉了以上兩個例子,做最後的總結:

如果看答案的你是一位本科生,你很喜歡自己的專業並且想在這個領域深入發展並且未來你的工作對學歷有要求,那麼繼續深造對你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沒有這個需求,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開始鍛煉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工作中不斷觀察自己的興趣,然後在選擇自己讀書的領域。


如果你是一位工作了但打算讀書的朋友,我覺得你起了這個想法就說明你有這個需求,那麼就盡情去試試看吧,人生不設限,如果沒有超越極限的攀登,那麼天空的存在有何意義?


願你所願皆有所成


我是個考研機構的老師,每年的大二同學都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先考研還是先就業。來到知乎一看,高回答的問題紛紛贊同先就業後考研。原因顯而易見。中國的大學生在上大學時,都是根據批次和學校的地位來定的專業,縱觀全國院校,上至985,下至三本大專,18歲填志願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能夠堅定選擇的,鳳毛菱角。即使三年過去了,21歲的年輕人,學了一大堆基礎知識,要畢業了,卻發現比當年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除了迷茫還是迷茫。所以,比較完美的規劃是,先出去工作兩到三年,中途換三次上下工作,感受社會的競爭、規則與需求,感受自己的愛好特長與發展方向,然後帶著目標與毅力,重返校園,再次高飛。這種說法對不對呢,非常對。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按照這樣的計劃執行。

《了不起的蓋茨比》扉頁說,「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 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雖然大家都是畢業都是考研,但是其實大家玩的並不是一個遊戲。有的人生下來就是遊樂場的主人或遊客,而有的人只能在遊樂場辛苦工作,攢錢慢慢變成遊客。

知乎上的群體,平均文化水平和家庭經濟狀況甚至城市分布都和全國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形成二次元。他們大學畢業,大多可以進入不錯的企業,面對文化水平相當的同事,得到眼界上和技術上的提升,可以為之後選擇打下基礎。畢業三年之後,英語水平有所保持,或者索性報個全日制輔導班再考一個名校的研究生。的確比悶著頭直接讀書好太多。

但是,在中國這個快被分割成三次元的國家中,有好多群人,他們在中產之下,也可以被分為無數個等級。他們生在三線城市,甚至小鎮、縣城、農村,有的人家裡還有其他姊妹。獨生子女在這樣的城市就算條件優渥,父母年收入15萬上下就在當地算中等水平。他們可能不是很聰明,或者很聰明,卻年少貪玩沒人管,或者父母離異常年吵架,爺爺奶奶拉扯長大。他們考上一所二三本大學,學一個不知所謂的專業。畢業之後他們能找的工作,就是民企規模在10-100人規模左右不等的民企。

你們要知道中國大多數的民企是不交公積金的,中國的大多數民企壽命三到五年。他們依靠老闆正確的決策或者某些方面的資源獲得狹窄的生存空間。有的行業是勞動密集型,需要大量的重複勞動。有的行業是乙方,公司弱小沒有談判權,對甲方唯命是從,熬夜加班無法回去休息,第二天還要開大會。我曾經在的一家企業,下面有是個學歷不高的小會計,每天的工作就是貼票、背書、做加減。三年的工作經驗,除了發票貼的更快,沒有任何的長進。工作經驗可以幫助你從職員到經理,卻不能幫你從民辦作坊的小會計,工作20年之後能力飛升,進入四大會計事務所。

因為有的阻礙是台階,需要時間和經驗,有的阻礙是城堡,是階級。而在中國讀大學,就不僅僅是一個技能證書,更是在平民上升階級最順暢和公平的的敲門磚。

所以對有的人來說,考研就是讀書,是提升技能與學歷,所以要選准方向,他們的考研和大學生們的考證,是一個概念,錦上添花,技能更新。而對於更多的人,考研和考大學一樣,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和我們國家封建社會秀才考舉人,舉人考進士沒有什麼不同。如果說有不同,那就是,不是所有的大學都能算是考中了進士,而且招生人數的擴大,造成這種效應稀釋。當然同時,由於個人特長與發展需求的不同,專業也很重要,那是另一個話題,我們今天就先不贅述。

還有社會氛圍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在讀書期間是沒有謀生的能力的,畢業三年能夠自給自足不負債,不靠家人接濟已經算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到那個時候要考研,還要考個比自己本科更好的學校,重新撿起扔掉三年的英語,不說毅力和學習方法,就是學科自信心,都蕩然無存。那時候的大多數人,已經丟掉了能夠再搏一次的能力。就更別提周圍親戚婚姻輿論,對年輕人年齡的敏感和過分關注,進一步增大阻力。何況,身處的環境越亂,周圍的嘈雜就越大聲。我甚至有大學同學結婚半年被婆婆阿姨催促生孩子,這種網上八卦貼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周圍。

只有少數佼佼者才能克服恐懼、成本、短期的經濟和周圍人的冷眼旁觀以及父母的不理解奮勇向前,而在這其中,也只有一部分人能夠成功。和本科直接考研比較起來,阻力大好幾倍,條件差好幾倍,成功的概率自然也大打折扣。

這就是這個次元的遊戲規則與現實。為了改變命運而讀書不是什麼羞於啟齒的事情,雖然我們無法做到周總理的偉大覺悟,但為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而努力也是值得尊重的。

何況,在大學的時候相對比較輕鬆的環境和稍微成熟一些的心智,比起高考,更加有利於學生去選擇他們的未來。充沛的體力與大學相對輕鬆的課業,留給了複習考研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而讀研期間三年的時間,在覺醒的年輕人身上會發揮極大的力量。更多的實習,拓展,朋友,適合的專業,以及家長更多的尊重,更明晰的職業規劃,和更成熟的心智,能夠對抗更多的風險,並勇敢作出自己的選擇。何況考研本身就是歷練,經歷過考研能夠勝利的人,在意志品質上都有質的飛躍。

當然考研並不適合每一個人。有的人本就適合去社會上歷練。咱們今天討論的是先考研還是先就業,建立在想考研,適合考研的基礎上,至於考不考研,不在今天討論之列。

總之,看起來是一件事,你在攀岩,別人可能坐飛機就過去了。也不用有什麼不平衡,本來大家起點不同,終點也不同,本就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不要看別人的故事就暢想自己的未來。腳踏實地,結合自身情況做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要不要去女友所在的城市工作?
女的掙3000元沒準也比男的掙5000元生活質量要高,因為男的要攢錢買房結婚,眾位看官有什麼看法?
英專女生身高156,專八,高口,二筆,想往筆譯口譯方向發展是不是無望?
对于进入职场 1~2 年的人来说,做「自己擅长的事」是一种好的选择吗?

TAG:職業發展 | 人力資源HR | 職場 | 職業規劃 | 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