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晉惠公和管仲都叫夷吾?這名字是什麼意思?
『乃夷吾』是夸人還是損人?
春秋時期的取名是要按照「五則六避」的規則來的,並不是隨便取的,也沒有什麼賤名好養活的說法,對於上層統治階級,名還是很重要的。
五則:
一曰信,「以名生為信」。即以嬰兒出生時的生理特徵與有關情況取名,此類命名包羅甚廣,大致有:(1)以嬰兒生理特徵或皮膚記號取名。如魯公子友出生時,手掌上的紋路像「友」,於是就取名為「友」。晉成公出生時,屁股上有明顯的黑塊,據此取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周桓公名黑肩,大概亦以此法取名。
(2)以出生之特殊情狀取名,此有紀念意義。如楚令尹子文是一個私生子,出生後就被其母棄諸雲夢澤中,老虎以奶乳之,後被抱回,命名為「豰於菟」。因楚人讀乳為「豰」,讀虎為「於菟」,意為由虎乳喂大的孩子。又如鄭莊公出生時,是腳先出來,謂之倒生、逆生、難產,使他的母親武姜驚嚇不已,於是其父鄭武公就給他取名「寤生」。
(3)以出生時之國家戰爭取名。「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以戰爭實況為孩子取名,或銘功頌德,或牢記國恥。如晉穆侯在與條戎、奔戎的戰爭中吃了敗仗,恰巧這時公子出生,於是取為「仇」,以記取這一段恥辱。後來,在「千畝之戰」中,打了勝仗,恰巧少子出生,於是取名為「成師」。
二曰義,「以德命為義」。德,得也。大人以為嬰兒相貌非凡,獨得天賦,據此用祥瑞的字眼取名。如《周本紀》記載,周太王認為三子季歷所生的兒子有聖瑞之氣,乃言日:「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於是就給這個孫子取名為「昌」,意欲令其昌盛周室。
三曰象,「以類命為象」。根據嬰兒的外貌長相像什麼,而用類似的字眼取名。如孔子出生時,「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日丘。」(見《史記·孔子世家》)圩頂,即凹頂。孔子的父母叔梁紇與顏征在,曾去曲阜城郊的尼丘山祈禱山神保佑他們得子。孔子出生時,頭頂中間低而四周略高,頗像尼丘山,於是叔梁紇就據此異相給他取名為「丘」,字仲尼。
四曰假,「取於物為假」。假,借也,即借與嬰兒出生時發生的有關事情取名。如孔子的兒子剛生下來時,恰巧有人送來大鯉魚祝賀,孔子非常高興,就給兒子取名「鯉」,字伯魚。或謂「取於物為假」系言假借萬物之名,如陳宣公、宋昭公皆名「杵臼」,薛獻公名「榖」,楚令尹子囊之子名「瓦」,越公子名「倉」,魯卿子服惠伯名「椒」,都是假物為名。
五曰類,「取於父為類」。類,物類也,事物類同之處,即根據嬰兒出生時與父輩類同之點取名。如魯桓公姬允得子,剛好與其生日相同,桓公說:「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日同。」(桓公所說的同物之「物」,系指歲、時、日、月、星、辰)於是就給兒子取名為「同」,姬同就是後來的魯庄公。
六避:取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章太炎先生對夷吾有過這樣的解釋:公子目夷,字子魚,前世說者,引二目白為魚,不說夷字何義,今可說否?侃曰:《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王弼曰:「無色曰夷。」二目白即無色矣。一曰:魚日在江湖中,不見水波動溶,故曰目夷也。《水經,濟水注》:魚山亦為吾山。管仲、晉惠公皆名夷吾,吾亦魚字,謂魚目視不見也。炳麟以為說目夷義,於是為冰解凍釋也。
魚與吾在上古漢語中同屬魚韻,發音接近。章太炎先生引《水經注》:「魚山亦為吾山」,認為夷吾的吾就是魚。而魚則是馬的一種,《爾雅·釋畜》:二目白,魚。《注》似魚目也。大概指的是兩隻眼睛如同魚眼的馬被稱作魚。而夷,則引《老子》,認為沒有顏色看不到的叫做夷,而二目白就是無色。大致上可以理解成夷吾就是眼睛如同魚眼,異於常人吧。
管仲之後名為夷吾的人雖少也不是沒有,但是大多都是效仿管仲的了。
順帶說一句,對於貴乎有事沒事就要膜一發的風氣我真的欣賞不來。。。
據說他們出生的時候,都是由族中長者操刀,屠羊屠牲,剖之,有祈長生之意。
宰我,氏宰,名予,字子我。
管子,氏管,名夷吾。
樓上看一位說春秋起名講究五則六避,這個應該是出自《左傳》,我覺得是可信的,但是春秋這個時代有點像當下,處於社會轉型期,什麼現象都雜糅到一起。
舉一個例子,《左傳》中記載,有個地方著火了,然後就有一個夫人還是公主燒傷了還是燒死了(具體的忘了,學藝不精,回頭查書),原因是按照禮法規定女子要是出來的話,旁邊必須有個類似於嬤嬤的人引導她出來,而當時估計她的嬤嬤只顧逃命沒顧得上她,她就寧可被燒也不出來。你看著好像春秋時期禮法嚴苛,但是同樣是《左傳》也記載各種女子與人私通,比如兄妹亂倫這樣的事情。
具體到起名這個問題,何止是夷吾重名,《左傳》里重名的就不要太多,好像還有個大夫幫大家總結了幾個,嗯,還是學藝不精,回頭查查。
春秋起名有嚴格按照禮法五則六避起的,也有起的比較任性的,比如鄭伯克段於鄢的那個鄭伯,就因為他媽生他的時候難產(也有說是睡夢中生的,但我自己生過孩子知道,這要是真的能睡著就把孩子生了,我敬他母親是條漢子),就隨便起了個名叫寤生,意思就是生的困難。
還有一個任性的君主,生大兒子的時候打了敗仗,就取了個諢名(具體又忘了),意思是打敗仗的時候生的孩子,生二胎的時候打了勝仗,就起了個喜氣的名字,意思是我得勝的時候生的。結果老大老二長大以後,老大覺得不管我的名字叫什麼吧,我總是老大,應該繼承王位的,老二覺得我帶來福氣啊,這王位就應該是我的,兩人就打起來了。
你看,這就是名字引發的血案……
就是個普通的名字,都可以月艹曰大?
貌似這個名字在春秋時期還挺常用的。
夷吾,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君主之一,在位33年,(-794年~-762年在位)為吳國第十三任君主,承襲父親屈羽擔任吳國君主。夷吾死後兒子禽處繼位。看見K大關注這類問題,就知道事出有因
乃夷吾一口..口-
楚簡中「夷吾」寫作「寺[虍壬]」,人稱代詞「吾」也作「 [虍壬]」,但東夷之「夷」(屍)、謚法之「夷」(遟)都不會寫作「寺」,所以「夷吾」之「夷」是個同音假借字,只具有表音功能。
所以這個問題可轉化為「寺吾」是什麼意思。
不要太常見。這還好,有名字。鄧曼情何以堪。
管仲剛出生時,取名為「夷吾」,後來當了宰相才叫「管仲」
推薦閱讀:
※岳飛的軍功以及作戰能力是否如《白話文本國史》所述一樣卓越?
※三國時期,有哪些位高權重影響深遠的人物,卻在演義中被忽略?
※關於楊國忠?
※古代是因為顏料比較貴所以比較少有像西洋畫那般比較花的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