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是否被過譽了?除了年代久遠,它和小品、電視劇有什麼本質不同?
12-12
崑曲熱了好幾年,愛崑曲甚至變成有品位、有文化的標籤。我也曾經摻和過一把,但後來感覺崑曲的旋律是違反音樂邏輯的,聽著彆扭,唱詞確實有寫的好的,但並不足以憑此支撐其目前的地位。崑曲早先也不過是給販夫走卒看的,娛樂大眾耳,和現代的小品、電視劇並無本質區別,可為什麼被捧到如此高度?
人挑戲,戲也挑人的。
平時喜歡聽崑曲,但是對於音樂不是很了解,只能簡短的談兩句。
我們談起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都知道唐詩宋詞元曲這麼一句話,詩,詞,曲原本都是可以演唱的,他們之間有繼承關係,宋元南北曲繼承了詞調音樂,大麴,是我國傳統音樂的進一步發展。曲子原本只是流行於市井的文化,因為缺乏文人的參與,無論是詞作水平還是音樂性都是有欠缺的。到了元代,因為元廷不重視科舉,以國人與有根腳的漢人大族治國,文人難有出路,紛紛湧入到曲的創作中來,曲詞的文學性大大的提升了,湧現出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像山坡羊潼關懷古,天凈沙秋思,都選入了語文教材。到了明代,經過魏良輔等人改進了南曲的一支,崑山腔,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崑曲。題主認為崑曲的音樂違反常理,我也只能說歲月變遷,審美改變,各人愛好不同,無法強求。崑曲形成之後,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參與創作,盛況空前,比今日5sing上給古風歌翻唱填詞的風潮還要熱烈,而其平均水平更是遠遠超出今日填詞界平均水平不知幾許。在這種情況下,脫穎而出留存至今的幾部著名作品,西廂記,千忠戮,臨川四夢,桃花扇,長生殿,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都位於最頂峰的行列,因此說崑曲是高雅的毫不為過。我們的文學藝術領域,雅的要有,俗的也要有,俗的要發展,雅的也要發展嘛,並不是說就不要陽春白雪,只要下里巴人。當然,古老的藝術要煥發生命力,也要與當代的社會相結合,具體到崑曲,當然不能是改變其藝術形式,像白先勇搞得青春版,扭曲人物,破壞唱腔,就很不好,應該給崑曲創作新的劇本,比如說十五貫。平時我們也可以根據九宮大成唱一唱現代的詞作嘛。例如說若是找到念奴嬌的詞譜,唱「還有吃的,土豆燒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自然令人頓升「豈有豪情似舊時」之感。
在下崑曲小白一枚,強達一番,不喜勿噴。
題主的問題很有水平,的確,從現代音樂的角度來說,崑曲的確是違背音樂邏輯了,但是,從崑曲本事而言,並沒有所謂音樂邏輯,因為崑曲本身是文學作品,而非音樂作品,類比西方戲劇,我們說《唐璜》的作者是莫扎特,但《牡丹亭》的作者是湯顯祖,不同之處可見一斑。所以作為文學作品的崑曲,音樂是為曲詞服務的。如果你看過崑曲你會發現與京劇不同,崑曲是唱牌的,也就是說崑曲曲調上是有限的,曲作家只需要填好詞就可以了,當然這要求曲作家有良好的詩詞素養。既然如此,那麼崑曲的音樂邏輯可以等同與詞的音樂邏輯,那就不得不說崑山腔了,崑山腔經魏良輔改革後「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功深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就是現在所說的水磨腔,具體水磨腔的唱法可用一個字總結就是「慢」,水磨腔講究要把字兒分開來唱,就是要把一個字的每個音節分開來唱,並拖長後面的韻母,比如說此曲只應天上有這句詩唱起來就是ci~i~qu、e~e~zhi~ying~ing~tian~an~shang~ang~yu~u~ou~~從明朝古人留下的文獻上談到關於崑曲的欣賞方法就說要「先聽其音」就是先看你字音唱對了沒有,但現在演員都不注重這個了 ,其次因為曲調是為字服務的,所以不同的音有不同的唱法「蓋平聲之音,自緩,自舒,自周,自正,自和,自靜。若上聲必有挑起之象,去聲必有轉送之象,入聲之派入三聲者,各隨所派成音。……大抵陰平之腔必連續而清,歌時須一氣呵成。陽平之腔,其工譜必有二音,其第一腔須略斷,切不可連下第二腔,若既至第二腔,則又須一氣接下,直至腔格交代清楚為止。……上聲唱法,亦只在出字時分別。方開口時,須略似平聲,字頭半吐,即須向上一挑,方是上聲正位。……去聲唱法,總以有轉送為主。何謂轉送?蓋出聲時不即向高,漸漸泛上而迴轉本音,如橢圓之式是也。以北曲論,則用凡字音者,大半皆在去聲。以南曲論,則凡屬去聲字,總皆於收音處略高一字,俗謂之豁。凡豁之一法,必在去聲上用之。……入聲唱法,以斷為最宜。所謂斷者,於字之第一腔,即鑿斷勿連,所以別於三聲也。」就是說陰平要一氣呵成,陽平先緩緩唱陰平的一腔,斷開,換氣在上調唱出第二聲的一腔,入聲要出口即斷,再唱韻母等等。所以崑曲唱腔是有完整的音樂邏輯的,只是與西方音樂不同
至於你的第二個問題,崑曲早先並不是給商販走卒看的,崑曲最早是士人之間流行的,最早的職業崑曲藝人是由士人根據個人喜好調教專給自己演出的家班,後來士人階級隕落,崑曲藝人流落民間,但這時崑曲由於唱詞太瑰麗難懂,曲調太低婉悠長並不流行,後來崑曲吸取其他戲劇的特點進行了一定的變革 ,早期崑曲如《牡丹亭》文學性強,而後期作品《雙下山》則比較通俗易懂,觀賞性強。清代戲曲有花雅之分,崑曲屬於雅部,而其他如京劇等都屬於花部,所以崑曲是代表雅文化這一點是母庸置疑的,清朝皇宮戲曲演出一直都是崑曲 ,後來慈禧太后當家,因為滿人婦女受教育程度低,看不慣咬文嚼字的崑曲,才導致了京劇的繁榮,所以京劇演員都有崑曲功底
那都是文人玩兒的,您就退下吧,看看蹦蹦戲之類的興許適合您
現代小品電視劇都要講究劇本演技等等,更何況崑曲。
你知道曲詞裡面每個字的平仄如何講究,如何搭上曲牌么,其中蘊含多少典故么…
你知道崑曲的唱腔要根據每個字的平仄不同而改變,甚至要隨著情感不同加上不同的花腔么…
你知道每一個動作身段要練習多久,唱戲和身段怎麼嚴絲合縫,並且結合含義不同的鑼鼓么…
我也是業餘學習,但我想每一門藝術都有其值得研究的價值。不是抬高崑曲的地位,只是人們意識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美和它蘊含的豐富知識,渴望去傳承罷了。
崑曲屬於傳統藝術
電視劇屬於文化工業
兩者都不全是為了娛樂吧
推薦閱讀:
※于丹為何被攆下台?
※崑曲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劇目和演員?
※如何看待崑曲熱,特別是青春版牡丹亭引發的崑曲熱?
※有哪些公認的古法崑腔藝術家?
TAG:崑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