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迫害名士,曹操殺孔融、設計害禰衡,但評價比司馬昭殺嵇康好?
之前覺得禰衡和孔融是犯二,但後來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和嵇康並沒有什麼區別。本質上都是狂士,蔑視權貴,只不過曹操時少一些。
首先禰衡不是曹老闆殺的
其次,孔融的死與嵇康的死,大環境不同,我僅從文化的角度來闡述這一問題
也就是社會風氣不同
兩人具備的文化價值是不對等的
孔融在當時名望很高,這個不假,但放置在建安風氣之下來看,孔融只是建安風骨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七子與三曹中,孔融的地位在嚴格意義上並不很高,而曹老闆卻是貨真價實的建安風氣的領頭人
可以說孔融的死其實對於建安風氣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建安七子里的其他人對於曹魏政權也是相當的合作,死掉一個孔融對於當時的社會風氣並沒有造成什麼太大的影響,當然這裡的社會風氣是自覺過濾掉我們這些屁民的,是上層人物的,但不可否認這票人在那個時候是與社會劃等號的。
嵇康的死則不一樣,在古代文學史上,建安風氣與正始之音是魏晉六朝無法迴避的兩個重要節點
一邊是朝氣蓬勃,古直悲壯;一邊則不可避免地滑向奢靡,空談
孔融的死沒有改變建安風骨的走向,但是嵇康的死扎紮實實地改變了正始之變後士大夫的心境與價值取向
魏晉的玄談在嵇康與阮籍手裡,跟在王衍等人手裡是兩個樣子的
魏晉風度在嵇康身上與王衍身上也是兩個樣子
以嵇康為代表的前正始玄談,注重的是個人精神自由,但不放棄個人對於社會的作用,這批人雖然於朝廷政局中不得意,但始終對整個社會保持一個密切的關注度,不然阮籍也不會做窮途之哭,嵇康也就教不出嵇紹這樣的孩子,也不會被人稱為當世孔明(時人喊嵇康也喊卧龍滴)
但是當嵇康被我弟弟殺了之後,對於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有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第一,司馬政權政治信譽再次破產,呂安事件,嵇康被冤殺,我們家已經不敢言忠,現在連孝都出問題,這對於在這個政權之下的士大夫的信仰無疑是一次毀滅性打擊
第二,嵇康的死也再次證明我們家對於不合作人士的狠辣手段,作用等同於滿清的文字獄,滿清的樸學發達,是因為其他的學術研究有政治風險,魏晉時期也面臨這個問題,前期的玄談在嵇康被殺後,大家發現也是有巨大政治隱患的,魏晉的玄談自此徹底滑向王衍那種信口雌黃追求奢靡浮華的深淵的,個人的政治抱負與個人的精神訴求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享受
小結:
曹操殺孔融,雖然是政治事件,但孔融當時在曹魏政權中並沒有擔任什麼重要職務,在文學領域的貢獻也無法超越曹操,曹老闆殺了也就殺了
嵇康雖然也是政治邊緣人,但作為魏晉風度的領軍人物以及正始之音前期的核心領袖之一,他的死等於一個時期的終結,在這樣的作用下,我弟弟還能得著好?前腳殺皇帝,後腳毀文化,嵇康的黨徒可以說遍布中國歷史,包括大先生,大先生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對於曹操殺孔融可以說是相當包容,名言就出在這「我雖然不喜歡曹操,但曹操也確實是個英雄」(大意,大意)但到了我們家這塊,魯迅基本上就沒啥好話了,也不為啥,大先生這輩子最喜歡的古人就是嵇康,他在嵇康那裡有共鳴,這就是嵇康的影響。
至於孔融的影響,你除了讓梨還想起啥來了?
說禰衡是曹操殺的,黃祖公不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禰衡死的不怨,是曹操或黃祖誰殺意義也不大。
孔融自己就殺名士殺到人心盡失去的貨色啊。
漢室猶余北海城,左生何懼便怔營。
至今魯國奇男子,反得當年殺士名。
孔融在北海立不住陣腳,正因為任用、王子法、劉孔慈等奸詐小人,疏遠劉義遜,殺害左承祖。按後漢書說法,孔融是知道袁紹、曹操圖謀漢室才怒殺左承祖,可是孔融後來投奔曹操就不要太難看了。
司馬彪和張璠對孔融評價都很呵呵,在郡八年,僅以身免。孔融有大志卻沒有給予百姓實質的恩惠,實則算不上真正的名士。
曹操殺崔琰,曹丕殺楊俊才是過份的行為。
並不覺得司馬昭殺嵇康算個事,畢竟嵇紹為司馬氏效忠。司馬昭殺不殺嵇康,他們兄弟都已經聲名狼藉,司馬師廢主,司馬昭弒君,殺嵇康一事無非給他錦上添花。
不吃瀉藥。
先提醒一點,以後提問題標籤不要隨便加,這種問題跟《三國演義》能有多大聯繫?是《三國演義》寫了曹操殺了禰衡了?還是告訴你曹操殺孔融與司馬昭殺嵇康的區別了?都沒有的話標籤不要亂加,老實說個人對於回答《三國演義》標籤的問題的時候多少是有點抵觸的。
好,回答問題。
曹操殺孔融、禰衡和司馬昭殺嵇康有什麼區別?這裡糾正一下,禰衡並非曹操所殺,非要扯的話最多也就是曹操知道禰衡這性格遲早會作死玩了手借刀殺人罷了,但是禰衡終歸不是死在曹操手裡的,建議我給你指出來之後你的問題改一改。
曹操殺孔融,來龍去脈有必要了解一下。都說曹操愛才,為什麼反而還把「建安七子」裡面的頭牌孔文舉給殺了呢?孔融死的冤不冤?我覺得不冤,作的成分太多了,換我我可能比曹操要忍不了一早就給他剁了。孔融在當時輿論界的聲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當然這很大程度上也跟他根正苗紅的孔子二十世孫的身份密不可分,由於受老祖宗的影響和蔭庇,並且有「孔融讓梨」的美名傳播,使得他在當時堪稱一種言論權威般的存在,再加上他當時為政頗有成績,故而人稱其為「孔北海」。有此影響力曹操當然不可能說殺就殺了,曹操長期以來對孔融還是相對客氣相當敬佩的,他們倆人之間也基本沒什麼個人恩怨,然而曹操殺孔融一事在《三國志》中顯然刻意被抹去了,陳壽對此諱莫如深,但是范曄的《後漢書》對此記載較為詳實。孔融與曹操之間發生過的事情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曹操破袁紹之後,曹丕搶先入鄴城強納了袁紹的兒媳甄氏(即三國著名美女甄姬),獲得了曹操的點頭同意,孔融得知以後致書曹操,以武王伐紂後將妲己賜給周公一事類比,曹操以為自己讀書不精感到不解,後孔融回復曹操以這件事可知當初周武王也應該是這麼做的當面嘲諷曹操讓曹操下不來台,這件事在曹操心裡有沒有結下疙瘩我不清楚,但是曹操被如此嘲諷還是大度容人,沒有拿孔融怎麼樣。
二、建安十二年曹操征烏桓,途中行軍不利,又遭到了孔融的嘲諷:「大將軍(即曹操)遠征,蕭條海外,既然你這麼喜歡弔民伐罪,不如把不進貢的肅慎和偷蘇武羊的丁零一併揍了如何?」曹操當時沒工夫修理丫。
三,曹操曾上奏朝廷請求禁酒,孔融寫信嘲諷說酒是亡國之物,女人也是亡國之物,你特么怎麼只知道禁酒而不禁女人啊!(這或許是在暗諷曹老闆的某個德行……)堅決反對,而且態度極其不好。這次曹操也忍了。
四,孔融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張尊崇天子,擴大漢家實權。然而這一做法卻是切實威脅到了曹操的根本利益,在曹操野心慢慢膨脹的時候孔融跳出來建議朝廷應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之內不得封建諸侯,這一點直接觸到了曹操的逆鱗,但是由於孔融名重天下,他表面上還得裝作繼續容忍,最後憑著郗慮對孔融的誣陷借勢指使手下誣陷孔融,以「招合徒眾、欲行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
說到底,曹操殺孔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孔融最終成為了曹操往上爬的過程中的一個極為蹩腳的絆腳石,在孔融的威脅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曹操儘管不爽,但是礙於孔融的社會地位也還是沒把他怎麼樣,當孔融有意無意的正式站到了曹操的對立面的時候,他才成為了曹操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所以,總結起來就是,孔融在社會輿論方面為曹操進一步控制朝政和他的政治綱領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和壓力,並與曹操形成了不可調節的矛盾,由此,曹操才選擇了除之而後快,移除這個擁護漢室最有號召力的精神領袖。出於曹操的立場而言,到了這個層面,孔融是必須要死的。
再淺談一下嵇康,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也算是曹魏的皇親國戚了。
據《魏氏春秋》記載,司馬昭的親信鍾會有一次慕名拜訪嵇康,希望藉助嵇康的名氣給自己也沾點光博得一個禮賢下士的美名,然而鍾會沒想到嵇康並不屌他,不施禮也不讓座讓鍾會面上極其難看,此時嵇康發話「何所聞而來,何所聞而去?」鍾會心頭很不爽的回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並由此包藏禍心。
魏晉名士呂安之妻貌美,被呂安的哥哥呂巽起了淫心毀了貞潔,嵇康聞知建議呂安按下此事以保全家族名聲為重,呂巽內心生怕呂安秋後算賬於是惡人先告狀以「不孝」的罪名構陷呂安入獄,嵇康見狀仗義執言作證力保呂安,由於嵇康對於司馬昭的徵辟多次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而且嵇康不遵司馬氏提倡的禮法,與司馬氏賴以統治的禮法名教格格不入,使司馬昭極為憤怒,又由於鍾會的從中作梗、煽風點火,於庭議中指責嵇康「負言惑眾」,提議誅康以正禮法,最後司馬昭下令將嵇康、呂安一併處死。
可以說嵇康之死也有倒霉的成分在裡面,一方面嵇康多次明確表態不與司馬氏合作,已然讓司馬昭對其難生好感,再加上被小人鍾會構陷,出於穩固統治的需要,司馬昭不得不處置一批對其不順從的人來殺雞儆猴,由此嵇康必然成為司馬昭實行政治清洗的名單上的頭號人物之一。
嵇康與孔融之死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不同程度的威脅了當權者賴以統治的政治根基,不除掉便無法推行自己的那一套政治綱領,而且都得罪了當權者的走狗,因而被構陷至死。
不同點在於,孔融是基於自己的行為和做法實打實的走到了曹操的對立面,曹操除了誅殺他以外別無選擇,而嵇康雖然與司馬昭格格不入堅持不與司馬氏合作,但是也還沒到做出了能夠動搖司馬氏的政治的行為出來,相對而言更像是被一種「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的,司馬昭處死嵇康的理由雖然充分,但非必要。而曹操誅殺孔融的理由不需要很充分,因為他是必須得死的。
什麼叫「設計害禰衡」?我也是不服了。怎麼,曹操把那樣作死的一個人送給劉表,這行為很下作嗎?誰都知道劉表是不會殺人的對吧?事實證明人也不是劉表殺的,劉表把他送給一個會殺人的黃祖,反而拍拍屁股了事,頂多「外寬內忌」就過去了,曹操倒是一口大鍋從天而降呵!
另外嵇康對司馬昭只是「不迎合」「拒絕合作」,理由還是呂安的冤假錯案,還有三千太學生為他求情呢,照樣殺掉。禰衡可是當面侮辱曹操的啊!殺他一百個光明正大啊!恨他的人也不只曹操一個啊!就這樣曹操都沒親手幹掉他,怎麼還被強行拉到跟嵇康之死相提並論了?
孔融的事子元說的很好了我就不贅述了。
另外曹操還殺過崔琰邊讓,間接弄死了毛玠,耿紀韋晃反那次殺了一堆無辜站救火的,傳聞逼死了荀彧,再不濟還有個楊修,實在沒人了還有個大恩人+老朋友許攸,怎麼專挑孔融禰衡?題主莫不是來替曹老闆助攻的子上高級黑?
我覺得曹老闆就算把建安七子全殺完,評價也還是比我好。
除非他殺劉協。
曹操對禰衡太寬容了,曹操把禰衡送給不會殺士的劉表,根本不算害他,還想怎樣?劉表再把禰衡送給黃祖才是動了殺心,但也還算留禰衡一條活路(你別繼續作就能保命)。至於黃祖,「老子是粗人」。
而孔融呢,真應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孔融的確有過些太先進超越時代的想法。但以不孝殺孔融的確是處心積慮的事情,真正死因是孔融與曹操存在政爭。所以曹操殺孔融,多少算是專業內的事,畢竟都出來混。
而司馬昭殺嵇康,則是黃祖殺禰衡那樣的事情。可是司馬昭沒法說自己是粗人。
禰衡不能算死在曹操手上,所以只比較曹操殺孔融(其實還可以加上邊讓)和司馬昭殺嵇康,兩者背景大不同。
曹操身處亂世,欲興法術、重刑名,以此抑制世家,革除時弊。他殺名士不僅僅是為了個人集權樹威,也是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掃清障礙。換言之,雖然手段狠了些,但目的較為複雜,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司馬昭呢?身處世家當政的年代,殺嵇康純粹是剪除異己,樹立權威。最終目的嘛,「路人皆知」,能高尚到哪裡去?
另外,以今人的眼光看,嵇中散的魅力遠大於孔文舉,曹孟德的形象又比司馬昭好的多。在很多人眼裡,誅殺偶像,罪莫大焉;偶像殺人,罪減一等。這也可以算個原因吧!
要注意劑量和性質呀親,曹操殺禰衡、孔融純粹是個人問題,所用的理由也符合秦漢時期的士大夫邏輯,屬於名士階層的內部矛盾。司馬氏得國不正,名士豪族不買司馬昭的賬,結果司馬昭大揮屠刀殺得名士要麼隱居要麼裝傻,屬於皇帝勢力對士大夫階層的血腥鎮壓。
性質不同評價當然不同。太史公的外孫楊惲,寫了《報孫會宗書》,對封建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攻擊比《與山巨源絕交書》弱得多,被孝宣處以腰斬之刑。
嵇康放到其他朝代,早進夾邊溝了。曹操哪有殺禰衡啦 殺孔融也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事情 事後也沒見賴賬 怎麼說孔融前期也是一方刺史 對曹操還算有點威脅
倒是嵇康哪 司馬昭說殺就殺 事後鍋一甩 都是鍾會不好 你說是伐 吃相不要太難看哦
禰衡事件上曹操的處置沒啥問題——說不過你我還躲不過么,你去荊州找劉表玩耍去,別來煩我。
曹操風評好於司馬昭,嵇康風評好於孔融、禰衡。
沒有曹操風評好的司馬昭殺了風評好於孔融、禰衡的嵇康,得到的評價比曹操低,不是很正常嗎?
因為他是曹操...
曹操何許人也?
司馬昭何許人也?
曹操可是白手起家的亂世梟雄,
而司馬昭呢?
不過是靠父兄上位的鼠輩而已!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不為別的,就因為司馬家殺人殺得太狠了,當時以及後來的人們把對於司馬家瘋狂殺人的不滿藉助嵇康被殺這個事件宣洩出來而已,而且包括嵇康跟司馬家激烈決絕的對抗態度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司馬家殺人太狠了。
高平陵政變是我在史書上看到過的對於高級官員以及知識分子殺人最狠的一場,沒有之一。哪怕文言文足夠簡潔精鍊(語焉不詳)了,哪怕時間已經過去一千多年,讀到高平陵政變的時候依然可以透過史書感受到當時瀰漫全國的血腥氣息,當時但凡跟曹爽沾邊的關係,幾乎全部都遭到了司馬懿的事後清算,而且司馬懿似乎也完全不知道寬容為何物,對於曹爽一派以及對自己不滿的政敵全部都是趕盡殺絕,直殺得全國除司馬懿一派以外的官員幾乎人人自危,而且高平陵之後的事後清算還持續了很多年。
政治鬥爭的確很殘酷,但是殘酷到高平陵這種程度的不要說當時的士人們,哪怕歷史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了也沒有過第二場。哪怕後來朱元璋晚期因為各種原因殺人也不少,但是在單位時間內的殺人密度還是遠不如高平陵政變後的司馬懿。當時殺人就已經夠多了,事後還要持續清算。一直殺到嵇康的時候,大家發現嵇康這樣僅僅在態度上反抗司馬家,其實並沒有做什麼實際上危害司馬氏集團行為的人都要被殺了,等於就是說除了徹底投靠司馬家別的都得死,當然群情洶洶想要保住嵇康以免將來自己也落得如此下場了,結果還沒保住,知識分子們這個時候就只能藉助輿論來發泄對司馬氏的不滿了,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兔死狐悲的心態。
說兔死狐悲其實不太恰當,就當時的社會地位來說,嵇康算得上一頭雄獅了,狐狸們看見雄獅都如此輕易地被殺了,心理當然會恐懼,因為殺狐狸總比殺雄獅簡單得多。
廣陵散從此絕矣……
司馬昭名聲差又不是因為這兩件破事兒,
曹操名聲好也不是因為殺了兩個人。
單拎出來這兩件事,就想問為什麼曹操風評比司馬昭好,是不可能的。
彌衡這中二不殺他已經相當客氣了,哪裡來的黑子扣曹操一頂大帽子?
因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禰衡、孔融、嵇康都是權貴,何談蔑視權貴?
至於禰衡和孔融是個什麼貨,這看看書就清楚了,死得不冤。
嵇康的妻子是曹氏宗女,加之當時的一些原因,被殺有什麼奇怪?
至於這評價?名聲好壞?是誰的評價?死得冤的人多了,"名士"就值錢一些?
禰衡這個不是曹操殺的,至於孔融,「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話,放在當時判這個罪是沒問題的
因果倒置了!
因為要黑司馬昭,所以才會黑他殺嵇康;
因為要捧曹操,所以才不追究他殺孔融,甚至是把孔融黑成腐儒,以此來證明曹操殺的正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