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之盟之後 孫權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屬於背信棄義嗎?
曹操取漢中之後 本來劍拔弩張的孫劉雙方湘水劃界 南郡武陵零陵西屬 江夏長沙桂陽東屬 到這裡荊州問題算不算得到了解決 如果算 孫權偷襲荊州算不算背信棄義?求專家分析
這段歷史,包括所謂的劉備借荊州,是多少地盤等等,都很複雜。我就整理一下湘水之盟前後,主要發生的事情。首先,重要的事情說3遍:
劉備入蜀時,孫權也派呂岱等將領,跟隨劉備入蜀。
劉備入蜀時,孫權也派呂岱等將領,跟隨劉備入蜀。
劉備入蜀時,孫權也派呂岱等將領,跟隨劉備入蜀。
早先,劉備和孫權在入蜀問題上一番爭執,孫權還派孫瑜進駐夏口,而劉備則派關羽、張飛、諸葛亮阻攔,孫權就此作罷(1)。但之後的211年,劉備入蜀的同時,孫權也派了將領呂岱等人入蜀,可呂岱卻和巴、漢的張魯扯上了關係(2)。
結果,呂岱算計不成,再加上劉備一度戰局不利,奪取蜀地希望渺茫,孫權就把呂岱等人招了回來,但沒有想到的是,劉備在214年拿下了劉璋。可以說,孫權派呂岱入蜀,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也沒有獲得。
至於法正在軍圍雒城時,給劉璋的信里說,孫權【遣弟及李異、甘寧等為其後繼】的事情(4),寫的有板有眼,連孫權所派遣將領的名字都很清楚,這要無中生有地編造不太可能,估計是孫權有後續派兵的計劃,報備給劉備,但什麼原因終止了。
(1)獻帝春秋曰:孫權欲與備共取蜀,遣使報備曰: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一統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備欲自圖蜀,拒答不聽,曰:益州民富強......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2)吳書:建安十六年(211年),岱督郎將尹異等,以兵二千人西誘漢中賊帥張魯到漢興寋城,魯嫌疑斷道,事計不立,權遂召岱還。
(3)三國志吳范傳:及壬辰歲(212年),吳范又白言:歲在甲午(214年),劉備當得益州。後呂岱從蜀還,遇之白帝,說備部眾離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權以難范,范曰: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見者人事耳。備卒得蜀。
(4)三國志法正傳:及軍圍雒城,正箋與璋曰:正受性無術,盟好違損,懼左右不明本末,必並歸咎......今荊州道通,眾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寧等為其後繼。若爭客主之勢,以土地相勝者,今此全有巴東,廣漢、犍為,過半已定,巴西一郡,復非明將軍之有也。
孫權不僅派兵入蜀,還在劉備入蜀期間,以接孫夫人為名,對阿斗進行綁票。
當然,被趙雲張飛挫敗(5)。
(5)雲別傳曰: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湘水之盟前,孫權襲取長沙、零陵、桂陽3郡,也並非如《呂蒙傳》說的一帆風順,呂岱克取長沙,也破費波折。
孫權襲取長沙、零陵、桂陽3郡,看上去如《呂蒙傳》說記載,呂蒙寫寫信,長沙、桂陽就投降,唯有零陵郝普沒有投降(6)。實際上,長沙郡的太守可能投降了,但安成、攸、茶陵等縣,選擇的是抵抗。呂岱搞定後,安成縣長吳碭,還聯絡關羽,重新對抗孫權(7)。
(6)三國志呂蒙傳: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
(7)三國志呂岱傳:建安二十年,督孫茂等十將從取長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縣吏共入陰山城,合眾拒岱,岱攻圍,即降,三郡克定。權留岱鎮長沙。安成長吳碭及中郎將袁龍等首尾關羽,復為反亂。碭據攸縣,龍在醴陵。權遣橫江將軍魯肅攻攸,碭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斬龍,遷廬陵太守。
215年7月湘水之盟,雙方重新和好。孫權8月就出現在400公里外的合肥,策應劉備。具體看此回答:
知乎為何老是黑孫權,一提到孫權就必然提孫十萬? - 知乎
湘水之盟劃定,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3郡東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西歸劉備(8)。
(8)三國志先主傳: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下圖裡為湘水之盟劃分,江夏、長沙、桂陽3郡東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西歸劉備。但劉備掌控的南郡實際上才半個,北部在曹操手上。孫權掌控的江夏也是半個,北部也在曹操手上。人口數字根據《後漢書》,江夏人口應該算半個,圖就不改了。
魯肅建議借荊州給劉備,對東吳來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 知乎
然後就先是關羽距婚。219年,關羽俘虜于禁3萬人後,人數增加,導致缺糧,擅自取孫權的湘關米。
關羽拒絕孫權的聯姻(9),這知道的人比較多。而219年,關羽在水淹七軍後,俘虜于禁等3萬人,人口暴漲,導致缺糧,於是擅自取了孫權在湘關的米,這就少有人知了(10)。
(9)三國志關羽傳: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10)三國志呂蒙傳: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湘水之盟後,孫權很早就在布局襲取關羽。
孫權給曹操寫密信,表示要暗地裡襲取關羽後方,但曹操轉手就把孫權給賣了,把孫權的密信射給關羽。
219年,關羽圍困襄樊時,全琮就向孫權建議襲取荊州,這時,孫權已經與呂蒙秘密計劃好要暗自襲擊,因此孫權沒有回復全琮,等到大事定矣後,孫權才告訴全琮前因後果(11)。
而孫權在襲擊前,秘密寫信給曹操,表示自己要襲擊關羽,還特意說【乞密不漏,令羽有備】。但曹操集團也不傻,董昭建議把密信交給關羽,收取漁翁之利,結果曹操命令徐晃,把孫權的密信射給關羽。轉手,曹操就把孫權給賣了(12)。
(11)三國志全琮傳: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將關羽圍樊、襄陽,琮上疏陳羽可討之計,權時已與呂蒙陰議襲之,恐事泄,故寢琮表不答。及禽羽,權置酒公安,顧謂琮曰:"君前陳此,孤雖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陽華亭侯。
(12)三國志董昭傳:及關羽圍曹仁於樊,孫權遣使辭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備。太祖詰群臣,群臣咸言宜當密之。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里及羽屯中,圍里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權軍至,得其二城,羽乃破敗。
總結一下:
1,孫權也派呂岱等將領,跟隨劉備入蜀,但見勢不妙後,把兵撤回。
2,孫權曾以接孫夫人之名,綁票劉阿斗,但失敗了。
3,劉備搞定劉璋後,孫權襲取長沙、零陵、桂陽3郡。
4,重新湘水之盟後,孫權快速出現在合肥,策應劉備。
5,關羽拒絕孫權聯姻。
6,關羽擅自取孫權的湘關米。
7,孫權寫密信給曹操,表示要襲擊關羽,但曹操轉手出賣孫權,把孫權密信射給關羽。
很慚愧,就列舉了一些史料,對於劉備借了多少荊州的問題,一句話不說是最好的。
那麼湘水之盟之後,孫權白衣渡江襲取荊州,算不算背信棄義?
首先,要看湘水之盟是永久性盟約,還是臨時性盟約,是否有期限,但這方面貌似缺乏史料記載。
剛剛看到有人 @薩克買迪克 補充了史料,陸遜在信里對關羽說【利在同盟】,不知道算不算盟約持續(13)。
(13)三國志陸遜傳:遜至陸口,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
其次,孫權在給曹操的密信里,是這樣寫的:欲掩取羽......乞密不漏,令羽有備。
孫權算不算背信棄義,就看怎麼理解了。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
《吳書·陸遜傳》:遜至陸口,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稟良規。」又曰:「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雲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儻明注仰,有以察之。」
自己都承認是同盟了,還有什麼好說的?
就是背信棄義。兩弱相殘,可知孫權有多麼急功近利。
楊奉也算是忠於漢室了,一路力保獻帝。但是被劉備哥三請來吃個飯就被砍了。
劉璋把劉備當親兄弟,結果把人家地盤奪了
有比這還無恥背信棄義的??
亂世就別談什麼信義了
湘水之盟後,荊州問題有沒有得到圓滿解決?
當然沒有,要不然也不會有後來那茬了。
在東吳,上層對荊州問題的一致口徑都是借給劉備的。劉備奪取益州後按之前孫權以為的雙方口頭達成的協議是應該歸還荊州的。但是《隆中對》大家都學過,指望劉備還荊州?分母為0!渣權這個二舅哥發現劉備這個妹夫不地道,感覺被欺負了,氣的跳腳想咬人,就派呂蒙去直接奪回三郡,呂蒙到後,兩郡傳檄而定,望風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不降,但很快也被呂蒙用計拿下了,這從側面說明劉備在荊州的治理成效也沒那麼好,至少長沙桂陽兩郡長官沒那麼擁護他。
劉備其時剛剛拿下益州,很快就親自回到公安,命關羽到前線跟魯肅呂蒙對峙,頗有打死不放手的意思,但是考慮到曹操拿下了漢中,劉備擔心曹操對益州有想法會進一步對益州有所動作,剛吃下去的益州肯定不能得而復失,於是只好開啟談判解決荊州問題,協議以湘水為界,將已被孫權拿在手中的長沙、桂陽兩郡劃給孫權。至此荊州可以說在雙方正式談判的協議上劃分完畢,可以說是孫權方的外交失利。孫權肯定不會甘心接受這樣的結果,於是湘水之盟等於埋下了孫劉聯盟破裂的隱患。隨後劉備將主要精力放在漢中方向上,孫權也暫時接受了這個結果,去磕合肥當經驗包去了。
渣權磕合肥大家想必都知道了,遼神成了渣權心頭抹不去的陰影。後來渣權跟呂蒙商議擴張路線,呂蒙為孫權分析了荊州徐州兩個方向的戰略,呂蒙認為徐州那裡一片平原,正是曹操騎兵發揮作用的極佳地帶,就算能打下來,曹操也能輕易打回去,想長期固守保住戰果成本巨大,不如想辦法干他娘的關羽,來一票大的,此前的荊州對峙也讓孫權意識到了劉備這個盟友也沒有多大的可信度,不如奪取荊州,全據長江,起碼能夠保證東吳的水軍優勢,戰略上也能確保東吳進對曹魏構成兩面出擊,退可保證曹劉兩方無法對東吳構成致命威脅。孫權表示同意,於是奪回荊州的戰略就此敲定,成為了彼時孫吳的主要戰略。
孫權偷襲荊州算不算背信棄義?
要我看,算背盟。因為無論湘水之盟有多麼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終究是簽了,按現在的條約精神來看,無疑,東吳違約了。但是須知,湘水之盟後再想靠談判拿回荊州等於天方夜譚。孫柯基一日拿不回荊州他就一日心神不寧,他就沒有安全感,尤其是你關羽水淹七軍那麼能打,水軍看起來又頗有實力,你刷起曹魏來那麼輕鬆(曹魏抵抗關羽擺出的陣容可謂豪華),到了哪一天要打我東吳主意了,我靠談判化解危機?我下跪求饒再簽一個不平等條約?就湘水之盟本身看,孫權違約了。但是考慮到劉備是基於面臨著來自曹操的壓力才被迫鬆口開啟談判的,而且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我本來就拿下了,好了,一個湘水之盟,我原本最不容易拿下的零陵又還回去了。而且我事後還在合肥搞事情(結果嘛,哈哈)策應你劉備在漢中的行動,此時的信義怎麼樣?
至於背信棄義,你們要非說劉備是信義之徒,先把入蜀的事兒給他洗乾淨了再說。
綜上,孫權偷襲荊州屬於背盟違約而且手腳忒不幹凈心忒黑性質忒惡劣的行為,但也是基於現實考慮所做出的合理的應激反應。
懶得多說,就說一句
如果你把湘水之盟看成孫劉兩家利益劃分搞談判的最終結果,那就算
如果你把湘水之盟看成是劉備請孫權出兵牽制曹操的軍費,那就不算
跟劉備講信義?不是我說話難聽,劉備跟誰扯一起誰就倒霉,簡直喪門星。孫權說,別看我年輕,我是你大舅哥。
不算,雙方本來就沒有多少信義可言。之前劉備已經帶兵準備跟孫權對著幹了。只是曹操帶兵攻打漢中,劉備才不得已跟孫權和談。雙方早已經撕破臉。
劉備絕非善人,之前已經戲耍過孫權無數次了,做的很過分。更別提搶劉璋的地盤,非常噁心。
各自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已,國與國之間哪有什麼信義?蜀國滅掉魏國之後,一定會再滅吳國的。這一點,諸葛亮都直接跟孫權說過了。
這種事,中國也做過。當年不也是脫離社會主義陣營,投奔死敵美國的懷抱?這也是背信棄義嗎?
這個你就必須要問一下劉備的老祖宗 劉邦 當年是怎麼對項羽的了。
條約就是廢紙
上一次這樣問的人,已經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了,當時他的身份是圖書管理員,。
看到大神的評論,還在一刷三國志、政治勉強及格、軍事不會的萌新有幾個問題想要請教一下,作為東吳粉可能更多的會從東吳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1:劉備取了益州,如果關羽再拿下樊城,那麼士氣正旺的關羽會不會繼續打下去?下一個會打哪裡?
假設打曹魏,再假設劉備真的重挫曹魏,這個時候曹操(或者曹丕)來找東吳聯盟,聯不聯?算不算背盟?
假設打東吳,那麼算不算是劉備背盟?
2:假設和劉備聯合北伐,那麼哪家的獲利比較大?
假設季漢的勢力大過了東吳,那麼季漢會不會企圖二分天下再北伐?
勢力最小又防守優秀進攻勉強及格的東吳要怎麼自保?
3:東吳還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如果沒有,又怎麼能夠最好的保全自己?
個人對這些問題一些不成熟的答案得出結論,東吳最希望看到的場面就是季漢北伐,能給兩邊都造成一些騷擾但前提是季漢在勢力上不能嚴重超過東吳。
所以偷襲荊州算不算背盟,算。
要不要這麼做,要。
至於劉備後來惱羞成怒(?)的伐吳,我甚至覺得十萬樂見其成,畢竟東吳防守優秀進攻滿分的戰鬥力擺在那,除了曹丕那裡玩的就是心跳,夷陵之戰算是東吳可以獲利+削弱對手的最好方式,只是橫空出來的陸遜把利益增長了許多而已。包括後來的石亭也是同理。
雖然很喜歡羊陸之交,不過真的會想,小抗會不會有時候也在心裡吶喊:羊叔子,你tm什麼時候打過來。
以上皆為不成熟的觀點,希望大神們可以指出錯誤,也希望大神們可以輕點打臉QAQ推薦閱讀:
※漢宣帝、唐宣宗、明孝宗三位皇帝在位的時期分別被稱為昭宣中興、大中暫治、弘治中興,你最喜愛其中的哪一個?
※漠北蒙古族是原來的黃金家族嗎?
※商鞅算不算軍國主義者?
※如何評價鄭莊公?
※春秋時期的晉國在什麼時期是最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