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都這麼優秀,對李承乾也是大力栽培,他最後卻沒能長成合格的皇帝?


承乾者,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不過「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嫡孫親賜。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

武德五年,李世民將妻子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李承乾的侍讀。

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稱承乾「早聞睿哲,幼觀《詩》《禮》」,並非誇誇其辭。

同年,李世民又將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太宗非常喜歡他,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

貞觀三年,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腳疾只能乘著轎子進宮,於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李綱病逝後,承乾又親自為老師立碑。

貞觀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可見唐太宗已經在有意識地鍛煉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12歲。同年,尚書右僕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親自前去慰問。

貞觀五年,李承乾原本定於二月行冠禮,不過唐太宗為了不奪農時,將冠禮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自己的愛子祈福,等承乾病癒後,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

貞觀六年,唐太宗駕幸岐州,李承乾身為太子留京監國。八月李承乾來朝,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貞觀七年,李承乾再次病重,唐太宗下旨請天竺高僧波頗為愛子祈福。承乾病癒後,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同時也因為承乾多病,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准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藉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後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不過唐太宗也擔心承乾「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於是對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杜正倫等人說:「卿等輔導太子,常須為說百姓間利害事。……每見有不是事,宜極言切諫,令有所裨益也。」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學,不僅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完稿後又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讚賞,將之珍藏進皇家的圖書館秘閣內,並賞賜顏師古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

貞觀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三月,唐太宗駕幸九成宮,九月丁丑,李承乾來朝。 同年,李承乾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又念及「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一事,特意請了普光寺高僧釋道岳前來,甚為禮遇。

貞觀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懇請太宗上朝聽政,唐太宗應允,不過「細務仍委太子」,之後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漸漸病重,承乾憂心之下便請求大赦囚徒並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卻被長孫皇后斷然拒絕。於是承乾不敢將請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訴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齡,朝臣聞之紛紛懇請大赦。雖然長孫皇后最終還是拒絕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卻另闢蹊徑,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二座廢棄寺廟以此為愛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卻終究還是沒能從死神手中奪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於立政殿,享年三十六歲。

貞觀十一年四月,李承乾於延興寺造一切經。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同年,李承乾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於弘文殿,進行了一次極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學術交流,不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與會諸人也是「合坐歡躍」。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下詔令東宮置崇文館。崇文館,為貞觀年間唐太宗專為太子李承乾所設置的學館。崇文館中的學士掌東宮經籍圖書,以教授諸生,但凡課試舉送,皆入弘文館。

不過這時候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叛逆起來。於是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如于志寧、李百葯、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又令劉洎、岑文本與馬周遞日往東宮,與太子承乾談論。然而這些諫臣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一味的進諫是否能夠將承乾已經出現偏差的行為糾正過來?因為通觀于志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的勸諫就能發現共同點——這三人幾乎是比著上疏,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最後卻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貞觀十四年,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穎達更是激烈,他只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過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著面痛加批評指責,而孔穎達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至於張玄素,那更是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至於結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貞觀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再次惹來於志寧的上書。雖然李承乾因為害怕父親知曉而只敢偷偷地暗著來,然而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自己的兒子究竟在做些什麼,唐太宗心裡自然一清二楚。於是唐太宗下令讓李百葯等人侍講於弘教殿,並囑咐杜正倫要時時規勸太子注意言行。結果杜正倫在幾次規勸無效後,便把太宗的話告訴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聞奏,唐太宗對此十分不滿,質問杜正倫「何故漏泄我語?」於是將杜正倫貶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後來又因承乾謀逆一事,將之流放驩州。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駕幸洛陽,李承乾監國,尚書右僕射高士廉攝太子少師。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東宮。

貞觀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於是唐太宗乾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辭,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國之儲兩,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無煩致謝。」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而此時的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大加寵幸,唐太宗知道後自然將之收殺,結果承乾悲痛之下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甚至對屢屢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殺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鬧成了這樣,唐太宗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煞費苦心地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此舉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不會廢掉承乾這個太子。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重,唐太宗親自帶著李承乾與衡山公主(高宗即位後改封為新城公主)到魏徵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上表稱:「皇太子及諸王,陛下處置,未為得所。太子國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則答道:「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唐太宗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唐太宗痛心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又命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事皆明驗。

而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可現在唐太宗卻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麼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爾後在重新立儲之際,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於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只被廢為庶人。唐太宗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感慨道:「況乎冢嗣,寧不鍾心!」然而承乾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愛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縱觀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縱然作為大唐帝國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時,卻只如同天底下千千萬萬個最普通的父親一般,細心栽培耐心教導,特別是這個愛子將要繼承自己的帝業,唐太宗更是花費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

所以承乾不足6歲時,唐太宗便讓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家陸德明教導他;所以承乾12歲時,唐太宗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所以在承乾年歲漸長不循法度後,唐太宗煞費苦心地想要將他引回正道,甚至一聽說有人猜測承乾的儲位不穩,立馬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以絕眾望;所以哪怕後來承乾犯下了謀逆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傷心之餘仍要絞盡腦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時滿心都在為承乾的未來安危做打算。

然而,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沒過多久便鬱鬱而終。而唐太宗對這個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愛子的離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知曉了,但是據說就在承乾去世後的這一年,唐太宗寫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
袍輕低草露,蓋側舞松風。
散岫飄雲葉,迷路飛煙鴻。
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
別鶴棲琴里,離猿啼峽中。
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
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

無論是惟見秋菊點綴花叢的寂寞冷清,還是別鶴、離猿這些意象所象徵的哀愁,無不在暗示著唐太宗對已離開人世的愛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經備受萬眾矚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會回來了。

開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適之因為祖父謀反被廢,父親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禮有闕,於是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唐玄宗遂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恆山王、荊州大都督,謚曰愍,陪葬昭陵;又一併追贈了李適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並有褒贈」,「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嘆」。

事隔數十年後,李承乾終於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邊,自此長眠於昭陵,永遠陪伴在父母親身側,再也不分離。


1. 正直青春叛逆期
(跟男孩子關係很好,你問我有多好我只能說,好到那個男孩子要身首異處的程度的好,所以「老爸你殺了他快害我抑鬱症都要爆發了」)。有點小脾氣,「你們平凡人(老師/臣子)的話我聽了十多年已不想再聽下去」。所以變得不太聽得進去勸諫也很正常。

2. 母親去世
題主可以看下心理學上一般推理:原生家庭中與母親的美好溝通是對小孩內在優秀品質輸送器,此時的李承乾如果知道這個規律其實可以用一個好的老婆來替代,或許有點幫助,但也許得要比他年紀大或者更加聰明,不能是像個腦殘小妹妹的那種。可惜,李承乾好像比較喜歡他的那位好朋友也。

3. 在亂七八糟的宮廷中與父親溝通關係出現問題。
「越來越搞不懂那個老東西在想什麼了?!老子著急著要長大想要獨立的生活明白嗎,不是你們這種普通小老百姓的獨立,不是存錢賺錢省錢然後買車買房娶老婆,太子我要的是獲得主宰世界一統天下的權利,我已經不再想有人來管我的生活,很煩知道嘛 」 。為什麼他有理由煩?因為「我是我爸的心肝寶貝皇太子!!!明日天子(不逼宮的話),如果你再不懂的話看我老爸和我爺爺給我起的名字的有多diao,再順便去百度一下老爸這十多年是怎麼教我對我的就知道了。」

4. 長大了的弟弟也開始明白,「咋我跟太子有辣么大的差距,他拉的屎好像也比我的香,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文武百官都是要吃飯的,要吃飯就免不了要站隊,既然站隊到了李泰手下,於是就像群架一樣相互pk,子彈射得多總有一個射中的吧,要不然為啥AK47那麼好賣?「而且老爸還時常為李泰拍手叫好,故意考驗我們之間的信任程度,看看我們父子兩究竟是不是有心靈感應心有靈犀,可我只感覺到恐懼與憤怒」。

5. 從他老子27歲稱帝的玄武門之變中受到很大啟發。
「 正直我也是26歲,父皇是我的榜樣,決定來個殺殺殺的政變(你傻啊我要殺的是李泰,又不是要殺我爸),然後就可以一統天下了呵呵呵呵呵」。結果終極大boss不是李泰,而是整個初唐時代的男主角李世明,所以他身為的少年男配角光環,一秒鐘就滅在中年男主角光環之下了。男主角深知「我勒個擦,當年老子殺親哥親弟逼宮老子的老子的罪孽過去那麼久了,上天竟然終於讓老子最愛的兒子來還債,老子認了,但是如果老子退位給李承乾這sb,那同為我兒子的李泰不是要追隨被我殺死的親弟弟親大哥而去了?我又不是sb」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為了打破這個死循環,男主角想到讓最沒用最善良的李治廷哦不是,是李治當了皇帝,別問我為什麼可以這麼隨便,因為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來講,「人家可不是隨便下的決斷好嗎?!」所以至死都沒有捨得殺掉李承乾卻把周圍被李承乾忽悠進來趟渾水的隊友殺光了。

總結:對於男主角李世民來說,這是一個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秀恩愛死得快的故事,再同時也是一個因果循環善哉善哉的故事。

對於男配李承乾來說,這是一個為啥從小啥都有卻連最好小夥伴都保護不了啥都做不了主越長大越憋屈活不爽(暫時)死不了的故事。

對於雜魚一般存在的李承乾的的叔叔李元昌等一行人來講,這是一個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卻有男配角光環護體的隊友的故事,完。

科科。


知乎人往往最大的錯覺就是優秀的人的孩子往往也是優秀的。

但在事實上,也就是歷史中,孩子的優秀程度往往和家庭出身以及父母優秀程度其實關係並不大。

就拿漢末三國時候的事說吧,魏武帝曹操何等英武,結果呢?自己的那幾個兒子,雖然有幾個舞文弄墨的不錯,但頂多也是才子,算不上優秀,何況還早死,基本上沒什麼意義。還有袁紹,其家族四世三公,背景和底蘊都是最深厚的,可看看其結果,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有一個頂用的嗎?還有劉備的兒子劉禪,別說是裝傻,反正是真不咋地。

看看東吳,客觀上說東吳的子弟成才率是最高的,孫堅之子孫策孫權都是足矣和曹操爭雄的天下霸主,還有孫權之長子孫登,只是可惜孫權活得太久了,不然孫登可是在歷史上稱之為特別賢能,還有之後的孫亮,也算是年少英才。只是後來,唉,孫休只是中人之才,孫皓更是暴君。。。

還有司馬氏,,,晉惠帝的事都不好意思說了


隋代及唐代前期,王位的繼承,多通過皇子在宮廷內部政變的形式進行。因此,皇子的勢力(以擁護者和王府僚佐僚屬為主),在朝廷的影響和作用便尤為重要。正是隋代及唐朝前期特定的政治環境,使得王府僚佐的興衰榮辱,與府主的前途緊密結合,主貴臣遷,主敗臣辱。所以這些大臣都不遺餘力支持自己擁護的皇子,致使朝廷中出現了明顯劃分的利益集團,是主要對立力量。皇子個人優秀與否並不是他能否成為皇帝的決定性因素。

李承乾案(李承乾計畫謀反被揭露),其謀反動機學界眾說紛紜,從同情李承乾的角度出發,多猜測其是被逼謀反。

個人覺得李承乾的歷史形象有被刻意歪曲的可能。因為他是李世民晚年朝廷中圍繞皇位繼承人展開的黨爭的失敗者。他的垮台,擁護太子承乾的一派也被徹底被驅逐出了政治權利中心。

那麼李承乾是否是優秀的呢?筆者認為在紀錄歷史,編寫正史的時候,李承乾的缺點被放大,而他曾經做過的功績被忽略,是極有可能的。

在此推薦孫英剛先生的〈李承乾與普光寺僧團〉,其中對李承乾的功過研究是深入的。李承乾拉攏各方勢力以鞏固其太子之位的研究也是令筆者頗有啟發的。

孫英剛,〈李承乾與普光寺僧團〉,收入童嶺編,《皇帝·單於·士人:中古中國與周邊世界》。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10月,頁216-249。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犯錯了不代表他就是個庸人。而帝王家的子嗣眾多,像李承乾這樣的皇子,他錯了就錯了,家族沒有時間給他改,這是一份風險,沒人能擔。

帝王家的事,豈是能以尋常百姓的眼光揣度的。

百姓的孩子犯錯了,打一頓,教訓一通,但他不一樣,一舉一動關乎國家命脈,李世民自然不能容他下去。 他就很容易一錯再錯,千古留恨。


槍打出頭鳥。


溫室里長出來的花朵永遠經不住風霜雪雨。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世民這個人?
618年唐朝建立後,太子李建成住在東宮,那秦王李世民住在哪裡呢?住在皇城裡面還是在長安城有別的府邸?
如果說李世民篡改了歷史,那麼又怎麼知道他殺死兄弟?
唐太宗吞蝗這件事該怎麼看?有多少作秀的成分?
唐太宗說過哪些名言?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唐太宗李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