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唐宣宗、明孝宗三位皇帝在位的時期分別被稱為昭宣中興、大中暫治、弘治中興,你最喜愛其中的哪一個?

明史說:太祖、成祖之後,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又說:孝宗死後,天下哭聲震動山野。
唐宣宗李忱被後世稱為「小太宗」,在位十三年,作為可圈可點,史家皆稱賢君。
漢宣帝劉詢是西漢擁有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其他三位是:劉邦、劉恆、劉徹。連景帝劉啟都沒有獲得廟號。可見宣帝之賢能。他的一句精闢的治國名言是:「以王霸道雜之」。


當然是我大漢宣帝啊。

他的經歷讀起來,給人一種落魄的少年王孫奇幻漂流的感覺。長安城裡一個曾經放蕩不羈的遊俠少年,是如何成長為一個心機似海威不可測的一代明主的,想想就帶感。

1 生於帝家 長於牢獄

漢宣帝是漢武帝太子劉據的孫子,出身所月便遭遇不幸,含著的金湯勺反而成了破湯勺。

漢武晚年,多病多嫉又迷信術士,寵愛少子。自從太子的外家靠山衛青霍去病死去之後,與太子不和的人見太子孤立外援,便開始禍心日炙群起而構陷污衊。

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起,太子劉據起兵自保,最後流亡自殺。太子起兵流亡,身邊的人算是倒了大霉了。漢宣帝的奶奶史良娣,兩個叔叔和他爸爸劉進母親王翁須全死於非命。只能感嘆皇家無親情,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漢宣帝,在襁褓中就進了監獄。

幸好天所興之,必有大福。此時管監獄的是個忠厚老實的好心人丙吉,憐憫皇曾孫無辜而派忠厚老實的女囚好好的哺育曾孫,把皇曾孫安排在寬敞明凈的上房。鑒於古代高發的嬰兒夭折率和封建王朝監獄那種地獄模式的環境,漢宣帝能健康的活下來,真是生猛又幸運啊。

丙吉處理巫蠱之禍,多年不得結案,因此也就多年掌管長安監獄。武帝不發赦令,這個皇孫的身份就成了問題。丙吉的舉動,很可能是在庇佑皇曾孫。劉詢在監獄中重病,丙吉費盡心力,才有救活了他,用自己的私人資產出衣食養育曾孫。【這一點很有問題,據史書說魯郡丙氏非常富裕,且丙吉離職獄官之後,就步步高升,非常得大將軍霍光看重。在廢立問題上,搬出了漢宣帝劉詢。推測可能有一個受過太子恩惠的小集團,在保護著皇曾孫。】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望氣的人說長安監獄有天子之氣。武帝立馬來了精神,派使者去登記一下監獄中在押的人,全部殺掉。迷信天命運數,終不醒悟。即是明主天才,又是迷信暴君,人性便是這樣複雜。此時還在監獄中艱難度日的皇曾孫,還不知道又有一柄屠刀要向自己襲來了。

萬幸,丙吉又站了出來,把使者攔在門外邊不讓進來,就這樣僵持了一夜。丙吉對使者喊話說「無罪的犯人,也不能濫殺。更何況有皇曾孫在。」使者郭穰無奈,只好掉頭去彙報武帝。

武帝對於太子無辜而死之事已經有所醒悟,建歸來忘思之台,思子宮。又燒死蘇文,誅劉屈氂全族,因為太子一死而得封侯的人無一善終。【舉報劉屈氂李廣利大逆的就是這個郭穰,看來當時水很深啊。】巫蠱之禍牽連甚廣,堪稱是漢武帝晚年的最大事件。

武帝感嘆良久,還是沒有捨得再興殺戮了,於是便大赦天下。可是為了新的繼承人劉弗陵的帝位穩固,皇權再興波折,沒有再強調皇曾孫的身份。皇曾孫劉病已雖走出了監獄,依舊是落魄飄零。丙吉把皇曾孫劉病已送到了奶奶史良娣的母家。多災多難的皇曾孫劉病已,就這樣身單影孤卻又頑強堅韌的活了下來。

幸丙吉之忠厚,賴好心人的幫助,天命未曾棄漢,而又希漢德復興。丙吉有厚恩於漢宣帝,而從不宣揚。仁厚君子之風,可以說的上是純正了。漢祚未衰,實在是這些君子志士的功勞。

以後登上帝位的漢宣帝不知道該怎樣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光,唯有史書記載他曾經對著祖母留給自己的一個印度小寶鏡長時間的感嘆嗚咽,又厚賞養育自己的那些女囚。

帝王無親,唯以天下為親。雖然以後也富有四海,威加海內,可是自己出生以後就沒了關於父母兄妹爺爺奶奶的記憶,實在是人世間的大悲苦。每思及此,宣帝不可能不哀婉久絕。

2長安長 衣衫薄

武帝後來下詔,將劉病已收養於掖庭,上報宗正並列入宗室屬籍中,此時皇曾孫劉病已的宗室地位才得到法律上的承認。

不過作為一個「得罪先帝,亡不即死」的罪人太子劉據的後裔,當時人都相信劉病已能作為一個落魄王孫而活著,就是他最好的命運了。

公元前82年,也就是始元五年,有一個男子乘著黃犢車,插著畫有龜蛇圖案的黃旗幟,身穿黃色長衣,頭戴黃帽,來到皇宮北闕,自稱是衛太子。公車令將此事上奏漢昭帝,漢昭帝下詔讓公卿將軍中二千石等官吏一起去辨認真偽。長安中官吏、百姓圍觀者多達數萬人。右將軍率軍隊來到宮城下,以防備發生意外情況。前來辨認的丞相、御史、中二千石等官吏都不敢表態。雋不疑後到,他來到以後立即命令屬吏將此人逮捕起來。有人勸他說:「此人是不是衛太子現在還弄不清楚,姑且等等再說吧。」雋不疑說:「諸位何必畏懼衛太子呢!春秋時期衛國太子蒯聵因違抗其父衛靈公而逃亡國外。等衛靈公死後,蒯聵的兒子蒯輒繼承了王位,這時蒯聵請求回到衛國,蒯輒為維護先王的意志而拒絕了蒯聵的要求。孔子在《春秋》一書中肯定了蒯輒的做法。如今這位衛太子也曾得罪過先帝,他逃亡在外而沒有接受處死,現在又自己來到,他是我朝的罪人。」於是就將此人送往皇家監獄。


漢昭帝和大將軍霍光聽說此事後很讚賞雋不疑,說:「公卿大臣們都應該像雋不疑這樣,懂得如何運用經術來維護大義。」
這就是有名的衛太子事件,假冒衛太子的男子最後死於牢獄。劉病已在往後的歲月,就更被大臣們敬而遠之了。

漢昭帝名正言順,劉病已孤立無援,若是那一天漢昭帝有了忌憚之心,皇曾孫像只螞蟻一樣被殺死也說不定。對於生活在民間的劉病已,大臣們基本上都裝作看不見,有的甚至帶著輕蔑的味道。

漢宣帝就在這樣渡過了自己平淡而又激情的少年時光。漢王朝依舊繁盛,長安依舊華美,沒有人會在意這樣一個孤單落魄的王孫的。畢竟,朝堂上的輔政權之爭,站位問題可比一個小小的皇族重要多了。

漢宣帝雖在宮中受教撫育,卻又喜愛遠遊。大概是冰冷而又無人情的宮廷,不能賦予這個少年太多的安全與尊重吧。在宮裡,他的叔祖漢昭帝是唯一的星辰。在宮廷以外,他才能感受到自在和快活。祖父住過的地方,父親住過的地方,可是到了他這一輩只能作為一個普通的皇族而活著。甚至還要擔驚受怕於朝堂的詭譎,看著那些宮人宮女的白眼。每個月領著不多的月俸,連個車馬都沒有。

幸好沒有人注意到劉病已,他還是自由而放肆的。年少的皇曾孫在長安的諸陵,三輔之間遊歷。他在諸陵的風光中仗劍高歌,他在長安的鬧市裡看人鬥雞,像個真正的遊俠兒,長安少年。宮廷的厚重,祖輩的榮耀似乎都跟他無關。民眾的困苦,官吏的威福,吏治的門路想必他也是看在眼裡的。這些草莽之中的細微知識,卻深深的教育了劉病已。以後漢宣帝的嚴苛吏治,漢家制度未嘗不與此有關。

劉病已在慢慢成長,頗受掖庭令張賀之恩。張賀以前做過太子劉據的門客,和劉據關係良好。因此愛憐故人之後,對皇曾孫頗多撫恤,劉病已也感激在心。

時間匆匆流逝,劉病已也到了要娶妻的時候。

劉病已個子很高,毛髮旺盛,可能鼻子也很大。【宣帝兒子淮陽王長大,而祖父劉據鼻子很大。。】

深受太子恩惠的張賀想要把孫女許配給他,卻被弟弟張安世一頓臭罵「曾孫乃衛太子後也,幸得以庶人衣食縣官,足矣,勿復言予女事。」從這句話便能看的出來,漢宣帝年少時候不僅地位尷尬,連吃的用的也是等同平民。非但沒有一絲皇族的高貴和奢華,還要時時刻刻擔心被人反攻倒算。

張安世是張家權勢最大者,又是家中的宗主。此時朝野依舊是霍光勢大,且漢昭帝在位,張安世非常懼怕自己家族和皇曾孫有了聯繫。兄長對皇曾孫好,還可以說是不忘太子的恩典。要是再把孫女嫁出去,那可真是纏到一塊,要在政治漩渦中當靶子的命。

張賀不敢違背弟弟的意思,也感覺皇曾孫的位置確實兇險,萬一連累了孫女和家族可是大大不妙。就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了,又想給皇曾孫另找一個妻子。就把注意打到了下屬小吏徐廣漢的身上,徐廣漢有女徐平君,相貌和年齡都挺合適。還未出嫁就死了丈夫,占卜時候卜者說她有大富貴之命,看起來挺不錯。於是張賀就借著喝酒高了的時候,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下屬。徐廣漢可能神志不清,就上了這個套,同意了。

第二天徐廣漢的老婆知道這個消息以後,當場就炸窩了。前一次高配了一個六百石官員的兒子,這次怎麼也要個一千石的吧。你找回來個這樣又窮又落魄,還弔兒郎當的,說不定還把女兒帶到刑場去的禍害回來幹什麼?於是是極其不樂意,要推辭這門婚事。幸好徐廣漢也是個老實人,當年也和皇曾孫在掖庭住在一間屋子裡。對這個身高腿長,毛髮比較旺盛的小夥子觀感還不錯。這門婚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公元前75年,劉病已和許平君成婚。公元前74年,得一子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皇曾孫此時才16歲,許平君也是十五六歲的年紀,算是符合漢代的正常婚育年齡了。

在時代的波濤中,命運讓兩個人走在了一起。若不是落魄長安,劉病已或許不會娶許平君。若不是在掖庭長大,徐廣漢或許不會把女兒嫁給劉病已。兩個人或許還認識吧,我猜的,青梅竹馬。

這個在苦難中成長的落魄王孫,終於有了一個自己的小家,也有了自己的愛人。皇曾孫總算可以把自己的心事傾訴給自己的老婆聽了,祖輩有過的輝煌,自己所幻想的一切,長安的月色,街頭的雜技鬥雞,昆明池的湖水青青,杜陵的景色優美。

兩人的日子是幸福而快樂,雋永而短暫的。少年而結髮,願同心以終老,共眠於長安之月色之下,無憂無慮。


3智計誅霍 威不可測

昭帝早死,昌邑王被廢,霍光權傾天下。在皇位無落的巨大波濤中,劉病已這早已被所有人認定為是政治前途全無的罪人之後竟然又被推到了歷史前台,丙吉首先提議,接著便有人附議。論嫡論長,皇曾孫都有優勢。

唯一的缺陷在於年齡太大,霍光可能不好掌控。霍光思來想去,還是拍板定了下來,立劉病已為天子。此時,漢朝已無君二十七日,可想而知,當時的皇位爭論何其焦灼。

公元前74年,巨大的狗屎運終於被官員們當做死老鼠供起來的皇曾孫給踩到了。

劉病已又驚又喜,喜的是當上了皇帝再也不用看人眼色,擔驚受怕,為自己的尷尬身份而夜不能寐。驚懼的是霍光行廢立之事,權傾朝野,威重一時。萬一不合他意,如何是好。


群臣們討論來討論去,覺得皇曾孫實在是一個完美的人選。沒有勢力雄厚的外戚,也沒有昌邑王那樣的小集團,肯定易於操縱好糊弄。霍光無奈之下,只得應承了下來。

劉病已就這樣,再次奇異的由一個罪人之後成為了漢朝江山的主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宣帝。

漢宣帝登上皇位之後,對霍光畢恭畢敬,依舊把朝政託付給霍光。唯獨有一家事,沒有順從霍光的意思,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故劍情深。

漢宣帝和許平君在微時成婚,感情深厚,因此漢宣帝決意要立許平君為後。於是便下詔書對大臣們說,求微時故劍。大臣們領略上意,便順水推舟的同意了皇帝的意思。

宣帝通過武帝廟樂之爭,顯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也向群臣顯明,自己是武帝嫡系的傳人,有執政的合法性。

霍光不學而無術,霍氏家族也跟著他趁勢而起。霍光的妻子霍顯向來驕奢,霍氏的宗族威重一時,繼承者才德不足而又不知進退。終於有了,宗族覆滅的結局。

霍光在時,說一不二,同僚嫉恨霍家的不少,攝於霍光之權而不敢明說。等到霍光去世,許皇后被毒死,漢宣帝立許平君所生的幼子為太子,謹慎養育。又重用魏相,外戚許史兩家,官僚們也算是琢磨出了皇帝的意思。

霍顯驕奢,霍禹霍雲霍山等人多慾望又少謀無勇,空有逆謀而無法用出,整日在家中哭泣謀算,對自己不被宣帝重用而感到忿恨,終於時運散盡被人舉發。霍顯霍禹以及霍家女婿們盡被誅殺,皇后霍成君被廢。

誅殺霍家,武帝廟樂。漢宣帝毒辣老練的政治手腕在政治鬥爭中充分顯現了出來,臨於火勢而不亂,明於人性。

宣帝拔出了插在自己心頭的一根刺,終於可以盡情的施展自己的手段了。

治理西域,首創西域都護府,讓大一統的力量延至西域。

治理羌亂,派趙充國出兵西部,讓帝國邊陲少了戰亂之苦。

嚴明吏治,儒法兼并,在宣帝的良好政治手腕下,此時的官僚勤練而又不迂腐。

漢宣帝,就是這樣一個出身傳奇,功業燦爛,又帶著濃濃人情味道的一個皇帝。在未央宮的月色下,宣帝可能還會想起自己和髮妻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那個穿著布衣在街頭上買酒斗酒的自己吧。

知恩圖報,賞罰分明。

其餘兩位,也都還好。

唐宣宗中興大唐,無奈始終解決不了宦官問題,死後又是自己豬一樣的兒子繼位,半世英名毀於一旦。

明孝宗也不錯。不過由於張居正和曾省吾的悲慘遭遇,我很不喜歡看明史,就不發表看法了。

【史料來源於漢書,西京雜記,[精品]_霍氏之禍。漢宣帝時霸王道雜之與純任德教之爭考論的論文,也摘抄了一點百度百科。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圖片侵權刪】


註:本文由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漢宣大帝》支持者(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之後)提供,我進行了補充和整理。相關交流QQ群:219980092

在歷史上,有一類君主是在王朝生死存亡或者是在急速走下坡路的時候出現,他們勵精圖治掃清了政治上的障礙控制住了當前的局面,或是開創盛世或是緩和局面,使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免於衰落和滅亡。然而他們的名字往往不是那樣耀眼,甚至消逝於歷史星空中,這一類君主被稱為中興之主。

開國之君即建立王朝的君主,英明有為者從所處的歷史位置上可分四類:開國、盛世、中興和待興,守成之君即後三類。一般能處理好國家、民族和百姓以及官員問題的君主都能開創盛世成為盛世之君和中興之主,盛世之君即繼承了開國以來歷代君主的基業並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君主,而中興之主是在前朝留下的衰敗的局面上收拾殘局力圖國家強盛或在前朝中央政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中興事業。


因此盛世之君和中興之主的不同點在於他們所繼承的政治局面是否之前已經衰敗過,縱觀歷史,成功的中興之主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不在盛世之君之下。中國歷史上的中興之主目前有明確文獻可查的是少康、太戊、祖乙、盤庚、武丁、周宣王、漢宣帝、漢光武帝、魏孝文帝、唐憲宗、唐宣宗、遼景宗、大理憲宗和明孝宗。


「少康中興」雖然讓夏朝天下出現繁榮,可是夏朝的鼎盛時期是在之後的杼、槐年間;戊、祖乙、盤庚都成功的中興了商朝,但是商朝的鼎盛時期是在之後的武丁年間;周宣王前明後昏,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中興之主,而且西周的鼎盛時期是在周穆王年間;唐憲宗、宣宗雖然控制住了當時的局面,可是唐王朝並沒有真正的出現繁榮盛世;遼景宗「景聖中興」雖然很成功,可是遼朝的鼎盛時期是在遼聖宗朝;大理憲宗中興了大理王朝,卻始終沒有改變高氏專國的局面;而明孝宗的「弘治中興」雖然扭轉了當時的腐敗,還給明朝治下的國家十八年清明治世,但也不是明朝的鼎盛時期;漢光武帝中興漢朝,但他是開國之君,東漢的鼎盛時期在漢章帝朝後期跟漢和帝一朝;魏孝文帝改革中興北魏,雖然成果輝煌但是有利也有弊,因為近年來的歷史學家都認為北魏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漢化改革造成的。而北魏鼎盛時期有兩說(一說為魏太武帝年間,另一說為魏宣武帝年間),也就是說,即使孝文帝改革開創了北魏鼎盛時期,但是大多數時間是在他之後的魏宣武帝朝。


綜上所述,對比這些君主可發現,中興王朝後把王朝帶入鼎盛時期的只有武丁和漢宣帝兩個人。武丁是商朝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屬於秦始皇、漢武帝一類的君主,中國歷史上的中興之主取得的成就能跟商襄王一樣的只有漢宣帝一人。


不能否認的是,漢宣帝的雄才大略比起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這三個傳統史學界認為的中國最傑出的三位君主毫不遜色。漢宣帝在位二十五年,除去霍光輔政那六年,以及奪權那兩年,真正獨自主政的時間只有十七年。宣帝在這十七年間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中興偉業,將昭帝朝中央政府留下的一個剛剛較為穩定的國家帶入了盛世,並推向了鼎盛(盛世可分四個步驟:太平、治世、盛世、鼎盛)。可以說昭帝朝十三年間,中央政府把漢武帝年間的衰敗局面給消除了,恢復了太平之世,而後宣帝將剩下的三個步驟:治世、盛世、鼎盛一氣呵成。

如果我們做一個對比,就可理解宣帝中興的厲害程度。漢初,國家衰敗,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到呂后執政時,國家才穩定下來。之後,漢朝從文景之治到漢武盛世,用了七八十年,才完成了治世、盛世,並達到鼎盛。但後來的漢宣帝卻僅用一代人、十七的時間便做出了這三代帝王的功績,如果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漢宣帝無疑已經超過了秦始皇、漢武帝,這是對於當時的意義而言。


接著是後世的影響。漢宣帝的西域都護府最為著名。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使西域諸國在相對比較穩定的時間裡擺脫了匈奴的壓迫,西域的經濟發展和科技的引進促進了當地社會的發展,鞏固了中國的西北地區,使進入帝制時期以來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得到了有利發展。西域都護府的出現同時恢復了絲綢之路,使中西商路暢通,進而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這是西域都護府對西漢王朝的影響。此後歷代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管理都有所借鑒西域都護府,因此西域都護府對後世管理西域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它的影響也是難以替代的。


漢宣帝有三大武功:第一是降服匈奴,第二是開疆西域,第三是平定西羌。這三大武功可以說是西漢王朝鼎盛時期的最大輝煌。但是,為什麼他會在歷史長河裡被淹沒這麼長時間,始終得不到應有的評價,我有時候不禁在心裡千百次的這樣思考。


有時候我們也會出於情感認為漢宣帝的功績不遜於秦皇漢帝,其實這時候的我們就已經陷入思維的誤區了,歷史最忌諱帶有情感的判斷歷史。首先,我們應該先清楚一點,君主的雄才大略不代表他實際取得的成績,他所取得的成績的實際影響力應該分為當時的意義跟後世的影響。


從上述宣帝政績可見,其影響力對當時頗具意義,但對後世影響有限。 因為無論是「以王霸道雜之」的治國理念,還是設立西域都護府的偉大創舉,或是那「三大武功」,這些為政舉措都未能延續的得到帝王借鑒。並非每位帝王都以「以王霸道雜之」來治國,而西域也曾幾得幾失,「三大武功」的作戰戰略也只是眾多成功戰略例子中的一個,所以宣帝的為政舉措對後世的影響力比不上秦皇漢武,這或許就是導致漢宣帝被埋沒於歷史之中的原因。畢竟君主的雄才大略不代表他實際取得的成就。


但即使如此,漢宣帝依然是一位被低估的皇帝,而他的中興之舉,也是歷史上最特殊的一次。這就是我為何如此喜歡宣帝的原因。


個人比較喜歡劉詢。一是他的身世很悲慘,父親被殺,還在襁褓之中就坐牢,虧得廷尉邴吉出手相救,即位後還有個霍光在壓著。二是他的文治武功的確很出色,而且從小成長於民間,對民間疾苦也很關心,不愧是一代賢君。

明孝宗也很出色,還秉持一夫一妻制,就是管束自家人方面丟分了,張皇后不約束親族,致其橫行不法,而且還有個倒霉兒子,讓自己絕了後。

唐宣宗不怎麼熟悉,好像沒解決當時的一些老大難問題,比如財政、藩鎮、邊境。不過當時唐已積重難反,也可算是情有可原吧。


漢宣帝。
我覺得,漢宣帝有高帝對基層的熟悉,又有武帝的權謀和果斷風格,另有滿腹詩書裝飾門面。他的統治措施是研究政治史「外儒內法」的一個典例。
《漢書》評論說漢宣帝賞罰得當,所以各部門都成績斐然(連器械都比元成時精良)。正如王夫之所說,如果措施得當,諛臣也可變成忠臣。石顯之輩宣帝世已居高位,也未見對朝政構成什麼危害。
當然宣帝駕馭官吏的手段很殘酷。但這是政治上的事。西方有句名言「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情」,沒辦法,這是他的人物設定。宋仁宗和蜀後主寬仁,中興也無望了。另外,「嚴以察吏,寬以馭民」,對人民也有益無害,那畢竟是統治階級內部鬥爭。


漢宣帝前期身世離奇,皇帝這份工作乾的不錯。但祖先文景武光芒太盛,在整個西漢也只能用不錯來評價了。
唐宣宗給我最大的印象是把廢立皇帝好幾代的宦官暫時整掉了,給甘露之變後的皇帝這一職位好好刷了一發存在感,個人認為這是三人中心機最深沉的。
孝宗是個老好人(重文)至少他知道名聲這玩意是文人給的,就這一點比明朝其他皇帝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總的來說朝廷效率還是不錯的,人品啥的也沒什麼漏洞,唯一有問題的是沒教好兒子不要跟文人硬剛。
要選最好的話應該漢宣帝最不容易吧,粗略掃一下中國歷史皇帝這個工作連續三代做的公認都不錯的也只有漢文景武三帝,而在這種盛世後還能在一朝後評得起「宣」字的真的是不容易了。一般的其他朝代都是開始走下坡路的。


謝邀,選一個的話應該是劉詢,但是不能說是「喜愛」,只能說是我覺得最好的一個。


三位的能力排名:漢宣&>唐宣&>明孝
漢宣和唐宣都是城府極深的主。尤其是漢宣,誅滅霍氏滿門,可謂心狠手辣。然,漢宣將西漢推向新的高峰,唐宣使唐朝迴光返照。明孝相對來說受文官控制影響大,不能算是有能力的強勢君主。
三位的名氣排名:明孝&>漢宣&>唐宣
無他,因為有本書叫明事.....雖然本人更加喜歡故劍情深~


三個人都飽經磨難,都沒生出好兒子來!


顯然應該拿漢宣帝和唐憲宗、明憲宗作比較


謝邀~最喜歡明孝宗~
為什麼?你猜啊~


明孝宗,樘樘,好人,好男人,好丈夫,好皇帝。看了明朝那些事,和被遺忘的盛世後,好喜歡樘樘,有時候覺得要是能穿越到弘治朝做個陪在樘樘身邊的太監也是幸福的。
樘樘從小缺少父愛,生活不易,但是卻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一直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懷恩,張敏這些太監們對他都是真愛。
一路挺過來不容易,自己也聰明,沒有低俗興趣,十足的好孩子,善良,隨和,對別人好,對自己嚴格要求,好勤勞。疼老婆,羨慕嫉妒恨呀。
弘治朝好多能人,樘樘是個好領導。被遺忘的盛世裡面對邱浚的評價好高呀,資本主義萌芽,開放海禁什麼的。
小時候受到萬阿姨的驚嚇還是怎麼,也不該只娶一個老婆呀,只娶一個真是件麻煩事,不曉得樘樘怎麼應付過來的。


漢宣帝是在文景制度和財富積累+漢武帝疆域開拓的基礎上,把漢朝實際控制的疆域、經濟、人口、國力和影響力都全面推向極致的年代。

唐宣宗和明孝宗是在破落戶的基礎上小修小補,給王朝續命的年代。

你說有可比性么?


個人認為 漢宣帝
高票答案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我就不說為什麼是漢宣帝了
至於唐宣宗 的卻 在唐末還能讓唐朝苟延殘喘 達到大中之治 但是兩方面問題
一是一直不立太子 臨死前才指定接班人 結果還被宦官矯詔 最後立了著名的昏君唐懿宗 從此 宦官專權 蕃鎮割據 加劇了唐朝的滅亡
二是貶死李德裕且放棄或減輕了對宦官的壓制 雖然我覺得這樣做也是常情 畢竟唐宣宗被唐武宗迫害 李德裕和唐武宗關係又好 且李德裕武宗滅佛而他又是被和尚所救 最重要的是 他也算是權臣 因此必須得除 但是李德裕時期的會昌中興打壓蕃鎮割據 同時抑制宦官權利膨脹 這一點在唐宣宗時期做的並不特別好 雖然也有意剋制 比如有宦官見大臣不下馬 被革職 但是說實話提高北司勢力打壓宦官這一點不如唐武宗時期 也給宦官矯詔提供了機會

至於明孝宗
廢除弊政 選用人才 弘治中興 但是他也是老好人 耳根軟 一方面讓他平易近人性格溫順善良 另一方面也讓他性格較為軟弱沒脾氣也有別的一些問題
一 對外戚勢力打壓不嚴格 張皇后和他的親戚常常氣焰囂張 有官員上奏反而被殺
二 權臣
三 皇莊問題 這還是世宗時期解決的
(待續 下午考試 先複習去了 回家補充)
這個曾經在中國知網上看到專門議論明孝宗的不足的論文 ~

其實他們三個都很不錯 但是漢宣帝唐宣宗心機比明孝宗重 但是他們三個的繼承人都是廢柴 然後漢唐明三朝走向衰敗或滅亡 也算是歷史的嘲諷了吧


我就是傳說中詢哥的女粉絲,純漢宣帝粉。真正四方賓服的漢家天子,治世平章,開疆拓土。


宣宗死,唐衰矣


孝宗朱佑樘,因為生出了照哥。


相對唐宣宗更喜歡武宗


人的性格養成多數與成長的環境有關,老實懦弱與叛逆強硬的人,因家庭因素造成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人在父母的庇護下,從小極其聽話,而且一切看似順風順水。但當步入社會後,卻是一副做事沒有主見,不敢主動的人,這時候父母就會職責到:

「長到這麼大,這點事還不會處理!事事都需要我們兩個老的來出主意!」

卻不曾想造成這種局面,皆由父母造成。

一個人成長的環境對人生影響有多大?筆者想借一個人物——唐宣宗李忱,從他的故事,我們可以了解一二。

本來沒有皇帝命

李忱原本是最沒機會當皇帝的,他的老子也就是唐憲宗,是個精力旺盛的老司機,生了二十個皇子和十八位公主,這繁殖能力夠牛吧?李忱作為眾多皇子中的一個,加上母親又是宮女,地位實在不高,庶出的皇子想當皇帝,就好比做白日夢。

但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但這個過程實在曲折多了。唐憲宗死後,接替的是嫡子李恆,就是唐穆宗。穆宗之後是他的長子繼位,是唐敬宗。敬宗之後又輪到他的弟弟,唐文宗。文宗死後又是他的弟弟,唐武宗。

看起來亂成一鍋粥,這段時間皇帝跟產品似的,不斷更迭。直到武宗病危,歷史的使命就落在了李忱身上了。跌跌撞撞幾十年,李忱自己都沒想到會有這種機會。

這就好比一個在公司里混跡了十幾年的老員工,本想著在單位混到退休吧,忽然有一天領導層把他推到CEO的位置,讓他來統領整個公司。

當然了,身為皇子,繼承大統也說得過去。但偏偏還有一個麻煩事兒,就是李忱的智力有點問題,《資治通鑒》記載李忱確實有點智障,讓智障來當皇帝,這樣真的好嗎?

但就是因為李忱的智障,讓宦官誤以為找了個傀儡,控制起來更方便。結果這些宦官看走眼了,李忱非但不傻,收拾宦官還有自己的一套,狠狠打了宦官的臉。這位智障皇帝還真就成了明主了!

傳奇是怎樣練成的?

李忱是宦官推舉上位的,自然最宦官和朝廷重臣有所顧忌,特別是擔心這兩個群體暗中勾結,在皇權思想里,宰相是打工的,宦官是奴才,不得干政。

當時時任宰相的馬植,就撞上槍口。有位宦官馬元贅送了他一條玉帶,而這條玉帶又是皇帝賞賜給馬元贅的,這皇上賞賜的東西,隨便送人也是醉了。

偏偏馬植還佩戴這條玉帶去上朝,宣宗皇帝一看,怎麼那麼眼熟,這下出拙了。宣宗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必須下手整治!

對馬元贅下手不太好,那就只能犧牲馬植了,結果是馬植被罷相貶官,親信一併收監處理。此事一出,官場嘩然,人家這才發現,這哪是智障呀,這分明是個野心家呀!

從此宦官和大臣各自收斂,小心謹慎。甚至有大臣自嘲說,每次上完早朝,都是汗流浹背。

一次,有位刺史準備到屬地建州去赴任,就去向宣宗陛辭。宣宗就問他知道京城到建州多遠嗎?來者回答說八千里,宣宗就告訴他別以為八千里很遠,你到任後一舉一動我都知道清清楚楚,要好自為之,嚇的這位官員語無倫次。

對官員嚴格,對待普通人宣宗卻有另外的一面。據說有次宣宗派出的使者,在路過邊遠地區時,嫌吃的餅太粗糙,就把驛站的工作人員暴打一頓。後來宣宗接到投訴,就把打人的使者臭罵了一頓,然後分配去守陵去了。

宣宗對弱勢群體確實很是支持,這跟他的身世和經歷也有關係。在還沒當上皇帝之前,宣宗就目睹了很多宮廷的政治權力鬥爭,在穆文武的時期,政局變幻劇烈。好在那是宣宗給人以痴呆的感覺,所以誰也沒有想到他會當上皇帝,就避過了很多陷害。

敬穆文武總共二十七年,期間很多人總是拿李忱開刷,而李忱則像個聾啞人一樣沉默。後來李忱幸運地成了皇帝,對於弱勢群體有了深刻的體會和同情,這也使得他在政治上更有人情味。

宣宗皇帝是個好皇帝,但是在官員任用方面,卻更喜歡自己做主。比如說他外出打獵時,如果看到有百姓稱讚某位官員,就會給這位官員升職。

而且宣宗還規定,外出赴任的州刺史出發前必須進京面聖,就是跟他先溝通一番,考察下這些官員是不是符合標準。

而且這位勤政的皇帝至死都沒有立太子,因為他認為有了太子,自己就會變成閑人,為了天下百姓,再累也要堅持。

當然正是他的勤政,唐朝最後的榮光出現,宣宗也有了小太宗的美名。

執政十三年的唐宣宗,締造了大唐最後的輝煌,這輝煌如同流星一般,隨著他的離開而墜落。也許李忱會想,要是有長生不老,那該多好?

寫在最後

從唐玄宗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對於人生的影響。現在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剛踏入社會就對工作各種不滿,覺得收入配不上自己的付出,眼高手低的後果就是,不是失業,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這裡面很多人是在父母庇護下成長,失去了競爭力。

當我們處於安逸的環境,自身能力下降,卻渾然無知,以為社會依然在我們的掌控之中。等到環境變惡劣的時候,卻是一臉懵逼,不知如何應對。不止求職如此,創業也是如此,安逸的創業公司總是很容易就死去,存活的公司,都是永遠綳著神經等待挑戰的。

這跟李忱的成長軌跡很像,活在殘酷的環境里,才能鍛鍊出帝王的本事和手腕。這一點對於很多追逐夢想的朋友,值得借鑒。

我們不斷追逐夢想,擴張我們的生命力,夢想和生命,最終會交融在一起。前提是我們要學會在殘酷的環境下,野蠻生長,創造自己的榮耀。


然而這三個人在培養繼承人上都是不及格。。。


竊以為晚唐以憲宗功績最大

漢宣帝和明孝宗都非常贊…


推薦閱讀:

漠北蒙古族是原來的黃金家族嗎?
商鞅算不算軍國主義者?
如何評價鄭莊公?
春秋時期的晉國在什麼時期是最強大的?
岳飛北伐的效果到底有多大?

TAG:歷史 | 人物 | 漢宣帝劉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