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對陰謀論表現出難以理解的熱衷,陰謀論是如何抓人眼球的?
如提了幾十年的境外勢力、前幾年頗有市場的貨幣戰爭、以及這兩天眾口一詞的Elop出賣諾基亞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陰謀論忽略了政治和社會行為普遍存在的意外後果。陰謀論認定所有後果都是人們蓄意為之的結果。人們依然相信凡事皆有因,尤其是所有行動都有個「為了誰」的問題,這樣一來,陰謀論受眾人青睞也非偶然。
波普爾抓住了某些陰謀論的重要特徵。把一些無以名狀的現象歸結為某些人的陰謀,陰謀論在這方面大放異彩。我們面對的很多現象其實都是受看不見的手的推動,也有很多現象只是偶然出現,但是很多人偏偏就是不願意相信這些。陰謀論恰好迎合了這類人的思想,他們寧可相信是某個人的陰謀,也不願意接受很多事情本身就無法解釋的事實。陰謀論認定社會結果必然是人們蓄意所為的,忽略了隨機力量和自發自生秩序的作用。
波普爾也闡明了普遍存在的人類心理:絕大多數人不相信重大事件的起因是運氣,更願意認定是非隨機因果鏈作用的結果。
如果有人強烈反對你的主張,你的本能反應就是努力捍衛自己。這其中涉及你的動機。如果你深信某種觀點,你就會對此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在它遭到攻擊時,你會拚命保護。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如果你認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堅持自己的觀念,那麼別人的否定就只能讓你更加堅持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本身對其持有懷疑態度,看到人們堅持不懈地否認這樣的「事實」,你肯定覺得其中必有蹊蹺,不然大家為什麼極力否認呢?從個人病理學的角度來看,陰謀論是精神疾病的產物,如恐慌或者自戀情緒。誠然,相信陰謀論的人里有精神不正常或者愛幻想的人,但是在很多國家、地區,相信陰謀論的人往往頭腦清醒,思維正常。相信重大陰謀論的人未必只有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
研究表明對政治不屑一顧、憤世嫉俗、不夠自信、喜歡挑釁權威的人更容易認可陰謀論。
要理解陰謀論傳播的原理,最有效的方法是檢查人們獲得信仰觀念的渠道。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備受拉塞爾·哈丁教授所說的受損認識論的困擾,也就是說人們知道的消息很少,而且他們獲得的消息往往是錯誤的。很多極端主義者就屬於這一類。他們奉行極端主義並非因為他們缺乏理性,而是因為他們獲得的信息不全面,他們的無知導致了他們的極端思想。
在一個公民權利和自由受限的社會裡,人們掌握的信息有限,而且人們認定來自政府方面的消息也未必屬實。在這種情況下,陰謀論更容易傳播。
還有一些陰謀論是由陰謀發起人有意製造的,陰謀發起人可能在陰謀傳播論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能從散布這類理論中直接或者間接獲益。
然而,任何謠傳得以出現,除了信息的作用外,個人的情感因素也不可或缺。當人們處於極度恐懼或者憤怒的狀態時,更容易相信並傳播謠言。比如災難發生時,接受陰謀論可以平復人們的各種情緒,不安、受傷和悲憤都能在陰謀論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以上內容由本人根據澎湃新聞授權摘編 卡斯·桑斯坦《陰謀論和其他危險的想法》(中信出版社,2015年6月版)書中關於陰謀論的運作機制和傳播途徑的相關內容篩選整理而成。
全文請見:危機時刻的股市為什麼容易傳染陰謀論?
下面為本人做的兩個案例分析。
6月25日,神州專車與Uber在微博上撕逼大戰,引起了整個社交網路和自媒體的爭相報道。神州專車舉著「Beat U」的牌子,在公眾的嘲笑和呼聲中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惡營銷」。雖說神州攻擊競爭對手顯得自己缺乏道德,網民對其負面評價不止。但文案獲得的大量轉發和曝光,也確實讓神州火了一把。其核心訴求「安全」,也抓住了相當一部分人群的痛點。
很難說神州專車的這次營銷是不是一場陰謀論。反觀神州和滴滴原來的文案,都本著說服消費者嘗試專車這一戰略,若論情懷,兩者又不及Uber有趣。神州在發布這次文案前肯定也是想到後果的,雖然收穫了滿滿的惡名,但按照關注度的標準,它確實成功了。甚至錯別字「怪蜀黎」,誰知道背後是不是和搜狗輸入法來了次合作推廣,或者不至於讓對手太難看,給個台階下。
而三大用車服務公司背後,則是一個更大的陰謀論:神州租車最大的股東是聯想控股,滴滴快的總裁柳青是柳傳志的女兒,Uber中國區負責人柳甄是柳傳志侄女。看似競爭的神州、滴滴、快的、Uber們,其實是聯想自導自演的一場戲。
如今,易到用車和「家樂氏」穀物、新希望乳業「何不」純牛奶合作,開放早餐車市場。幾大用車公司不再只是產品之間的競爭,服務成為愈發重要的考核標準。
7月4日,新東方雅思7分課上,口語老師Vincent說他的郵箱被黑,連新東方這樣的公司都被黑。
想想最近天天接到好幾個留學服務中心的電話,不由心生顫慄。腦中浮現出一個陰謀論:
新東方網站被黑,其實是內部人員所為,也許是整個集團的潛規則,也許是一些個人利益者。當我們這群too young to simple的小孩交錢給新東方時,我們的隱私就泄露了。新東方拿著我們的電話號碼到處去賣,對外卻宣稱自己被黑。第一次在知乎回答,應該沒有離題吧。
陰謀論,能夠滿足某類人的內心,符合他們的想法,符合獵奇心理,自然關注者甚眾。
根據已知信息,腦補一個完整的說得通的不一樣的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玩的事情。
陰謀論,在科學上就叫『假說』,很多偉大的發現都是由『荒誕』的假說引發的。
陰謀論,也可以稱之為『逆向思維『,或者發散思維,在給定事實下多思考幾種可能性,甚至最』荒誕『的最不可思議可能性,不是人思維成熟的標誌么?
陰謀論,就是大膽假設。
所以除非真的別有用心,或者真的無知,經常陰謀論一下,是一種思維的體操。當然夫子曰過,思而不學則殆,能再多小心求證,才是兩條腿走路。
謝邀。說到底還是信息不夠公開透明吧。再往深挖,就是出於維穩,為尊者諱等原因,長期的不夠公開透明導致涉事方公信力的喪失。讓人們更容易去相信一些所謂的陰謀論。
人民群眾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的,你不好說,肯定是有問題,至於有什麼問題,人們從來是不恤以最大的惡意揣摩的。
相對於平淡無奇的平鋪直敘,人們當然更樂意聽到和傳播越傳越奇的傳奇啊。
我的朋友龍少壓根不是位中二少年。
只是他時常會悄悄湊過來,敞開嗓子講些「不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龍少家以前也是有頭臉的人物,他自己是這麼說,所以聽起來倒有三五分真誠。
周圍人也都捧場,每次不多會兒就圍成圈兒,各自說開了。有的講起來義正詞嚴,橫眉立目的;也有的總是那副諱莫如深的表情,時不時來一段心照不宣的沉默。
就上個月,龍少拉了個群,也算和天南地北的同道有了交流的地方,沒一個星期就滿員了。龍少還有些野心,想經營個公眾號,名字都想好了,叫「你不知道的黑暗世界」。
看他鬥志昂揚的忙叨了幾天,興趣也漸漸寡淡了,又不只是寡淡,看上去頗有些抑鬱氣息,差不多要茶飯不思了。還琢磨著要不要來次危機干預,龍少自己湊了過來。
「群里都沒什麼聲響了。」
他滑開微信,擺到我面前。我點了下頭,表示了謹慎的同情,餘光瞄到了還在激增的新消息。
「公眾號也才幾千人關注,都沒有寫下去的動力了。還總有人說我們是炒冷飯的陰謀論,他們知道什麼是內部消息嘛!」
我看著龍少誠摯的面孔,有些猶豫。
「多新鮮…嗯,的事情,聽得多了也不免起繭子,你們公眾號那些文兒,五年前在微博人人上也見過十之八九。你們平時談論的也不過翻來覆去那麼幾樣兒,吊不起人的胃口,自然就沒了熱度。」
「整個大新聞?」龍少眯著眼睛,「你這兒還有內幕消息?」
我搖了搖頭。我能感受到龍少炙熱的目光,似乎我拒絕了,他真有縱身成仁的決心。
「我又不是搬運工,不過倒可以做製造者。只要知道什麼樣的人喜歡陰謀…嗯,內幕消息,就能給你搞出些來。」
我知道,我停下來就會被他嗤之以鼻。我決定一口氣說下去。
「熱衷於內幕消息的人多少有些精神分裂樣式的特點(Dagnall et al., 2015; Barron et al., 2014)…」徹骨寒意湧上來,我急忙改了口,「說的是艾森克人格的一個維度,喜歡妄…幻想一些未必真實存在的事情(Darwin et al., 2011)。」
「你可以理解為想像力很豐富,和民科…嗯,科幻小說家的天馬行空不一樣,他們對關聯(謬誤)很敏感(Brotherton, French, 2014),截然不同、偶然出現的兩件事情也可以挖掘出很多內在的聯繫。」
「他們很享受那種獨一無二的感覺(Lantain et al., 2015),發現和了解些大多數們不知道的消息甚至能算上他們的一種基本需要了。我覺得需要通過這些來認可自己的話,其中一些人的自尊可不太樂觀,或者說得上自戀了(Cichocka et al., 2015)。」
龍少聽的有些懵逼,不過很快意識到我在嘲諷他。
「麻痹說誰民科呢!你說的這些雖然不明白,但也聽得出來沒卵用。」
「那我就扯些實際的,講講怎麼編…輯一個內幕消息。你說知乎上最流行的是什麼?」
「膜文化?」(這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事實上更流行的是雞湯文化和釣魚(廣義的)文化,特此註明。)
「那咱們就讓知乎上的膜文化和某些勢力聯繫起來。」我可不準備等龍少的回應,「某些勢力的代言人知乎縱容了膜文化的流行,以及其背後的政治目的。」
「一顆賽艇。」
「是不是瞬間感覺一切都通暢了,不再是某些不可名狀的感覺了(Darwin et al., 2011)。他們就熱愛這樣看上去有秩序、可解釋、可以預測的世界。然後再順便感嘆一聲,原來知乎是這樣的網站,這樣就可以了。」
「只有這樣的標題不合適吧。」
「直覺可以就可以了(Stojanov, 2015),難道還需要理性的論證、邏輯的推導嗎?喜歡內幕的人才不會關注是不是說的清楚,講的明白。告訴他們這是個勁爆的大新聞,讓他們的杏仁核肆意的激活,對他們來講就足夠了。」
「不過解釋解釋也不是不可以,無非附上些似是而非的股權架構。你可以隨便寫寫A輪、B輪都是哪些投的,反正沒有人回去證實這些新聞,喜歡核實新聞的似乎對內幕才不會感興趣。所以說這種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事情恰恰最能解釋了內幕(van Prooijen, Jostmann, 2013),你說是什麼就是什麼。」
「那是什麼勢力操縱了知乎呢?」
「境外勢力、黨內勢力都可以的,相信了內幕消息,就不會在乎內幕消息的邏輯性,即使你給了儼然相悖的兩條信息源,大部分人也會欣然接受的(Abalakina-Paap et al., 1999)。然後再加上些噼里啪啦大亂斗的內容,寫出官場小說的風采,相信會有很多人沉迷於其中呢!」
龍少驟的起身,瞳孔都閃耀著光彩一般。熟練的滑開微信,開始入神的敲擊著屏幕。我想,危機干預應該是成功了,是時候深藏功與名了。
今天早上,龍少又湊到了我身邊。「公眾號超過兩萬人關注了,真是條大新聞。」
「還有,你知道嗎?綿某通過日本某基金控制了知乎,明示管理員對膜文化大開方便之門,他們的政治目的不言自明了吧。沒想到知乎也淪為了境外勢力的棋子和黨內鬥爭的工具,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啊。」
「你知道消息從哪兒流出來的嗎?綿某身邊的人喝醉酒吐露的,好像還得到了知乎高層的確認,百分百的內部消息。」
和往常一樣,我身邊又圍了個裡里外外,看起來龍少真的恢復正常了呢!
參考文獻
Abalakina‐Paap, M., Stephan, W. G., Craig, T., Gregory, W. L. (1999). Beliefs in conspiracies. Political Psychology, 20(3), 637-647.
Barron,D.,Morgan,K.,Towell,T.,Altemeyer,B.,andSwami,V.(2014).Associations between schizotypy and belief in conspiracist ideation. Pers. Individ. Dif. 70, 156–159.
Brotherton, R., French, C. C. (2014). Belief in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8(2), 238–248.
Cichocka, A., Marchlewska, M., Zavala, A. G. (2015). Does self-love or self-hate predict conspiracy beliefs?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the endorsement of conspiracy theories.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 Science, 37(12), 419-27.
Dagnall, N., Drinkwater, K., Parker, A., Denovan, A., Parton, M. (2015). Conspiracy theory and cognitive style: a worldview.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206.
Darwin, H., Neave, N., and Holmes, J. (2011). Belief in conspiracy theories. The role of paranormal belief, paranoid ideation and schizotypy.Pers. Individ. Dif. 50, 1289–1293.
Lantian, A., Muller, D., Nurra, C., Douglas, K. M. (2015). Belief in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need for uniqueness. Common-Sense Beliefs and Lay Theories Pre-conference of the 1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PSP).
Prooijen, J. W. V. (2015). Sometimes inclusion breeds suspicion: self-uncertainty and belongingness predict belief in conspiracy theorie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Prooijen, J. W. V., Jostmann, N. B. (2013). Belief in conspiracy theories: the influence of uncertainty and perceived mora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3(1), 109–115.
最後做些總結。熱衷於陰謀論的人有些特質和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癥狀相似,通常喜歡獨樹一幟,但是自尊水平較低,有明顯的自戀傾向。而且相信陰謀論的這樣一些人,通常並不在意陰謀論的具體內容,即使他們熱衷於政治陰謀論,也不代表他們熱衷於政治。雖然部分陰謀論和信息的不透明、不公開有關,但是更多的陰謀論都來源於臆想,有特定的擁護群體。所以一定程度上不是陰謀論很流行,而是這樣一群人持有著不同的陰謀論觀點,反覆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
以上陰謀論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就是真的。請勿轉載。惡意揣測他人是為了保護自己。
與之相對的是過於天真、輕易信任他人,這樣的人在叢林法則下更容易受到傷害。
陰謀論也是相似的情況。
未雨綢繆的意思
也許有陰謀 也許沒有陰謀
一般來說,「有陰謀而我們錯認為沒有」的情況,比「沒有陰謀我們錯認為有(陰謀論)」的情況,損失會更大一些
所以對一些看上去像有陰謀的事情 很多人寧可信其有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諺語)寧可相信事情的存在而有所準備,也不要因為不相信而有所錯失。
可能有兩種吧。一是出於自我保護,生理、安全方面有被害妄想症,這樣子的人給他更多更透明的信息就可以打消疑慮;第二種是就想藉此來製造空氣吧,這種不好解決。
所有的陰謀論都有一個共同的思維模式:就是不承認巧合,不承認有些事情是自然發生的,認為一切的背後都是有聯繫,都有目的,而相信陰謀論很可能是人的一個思維本能。人們總是希望能給複雜而混亂的世界找個簡單的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有某種強大的力量,懷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控制一切。陰謀論的信念和無力感、不確定性和缺乏控制感相關,這種認知偏差的一個可能作用就是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通過為複雜的事件提供簡單的解釋來重塑可控制感和可預測感,而嚴重低估了許多政治社會科學歷史事件的隨機性的本質和結果的意外性,也正因為陰謀論的大眾心理普適性,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的獵奇心理。
自然的陰謀論和不自然的科學思維 ? 學而時嘻之 作者:同人於野
你相信「巧合」嗎?
當然相信。世界非常大而且非常複雜,每天要發生很多很多事,絕大多數事情之間並沒有什麼因果關係。可是正如人很善於在本來沒有規律的地方尋找規律,我們也非常擅長在本來沒有聯繫的事情中發現聯繫,並且用一個簡單理論對這些事情進行解讀。
我的理論沒有什麼進一步的證據,而且我也不需要什麼進一步的證據,但是我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些看似「自然」其實「不自然」的事件,我發現其背後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解讀,就是陰謀論。
1. 美國的陰謀
比如2014年3月馬航MH370航班事故發生之初,整個事件還在被定性為「失聯」期間,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陰謀論。其中有一個理論說,馬航失聯其實是中美「兩個大佬」較量的結果,而且中方目前穩操勝券。這篇奇文把近期的國際形勢 — 包括烏克蘭局勢緊張、日本右翼政府的態度軟化、朝鮮半島的微妙變化、西方陣營出現的裂痕和泰國局勢未能朝預期方向發展 — 和國內形勢 — 改革進展、兩會前金融波動、昆明火車站恐怖襲擊和河南隧道爆炸事故,都通通聯繫在一起,認為只有全盤考慮這些因素,還要結合「三年前發生在菲律賓馬尼拉的人質事件與奧巴馬即將在四月展開的訪問活動」,才能理解一架客機為什麼會失聯。
如果你覺得這個邏輯實在太不可思議,那是因為你不經常上網看時事軍事論壇。有人專門寫這種文章。他們旁徵博引無所不知,從國際政治講到國內形勢,最後主題歸於兩點:第一,所有壞事,都是國際敵對勢力故意針對中國搞出來的;第二,所有好事,都是中國政府巧妙安排的。總而言之,中央正在跟美國下一盤很大的棋。
當然,也有人認為中美兩國政府都不是世界上最強的力量 — 真正的大boss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我曾經興沖沖地買過一本《貨幣戰爭》,而且真的被書中前面的陰謀故事所吸引,一直看到羅斯福才把書扔了。
中國流行國際大棋論,美國則流行專門針對美國政府的陰謀論,而且相信的人很可能並不比中國少。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針對以下六個最流行的醫學陰謀論對1300個美國人進行了調查:
- FDA為了醫藥公司利益而禁止自然療法;
- 政府明知手機致癌而不作為;
- CIA故意讓美國黑人感染艾滋病毒;
- 轉基因食品是削減人口的秘密手段;
- 醫生和政府明知疫苗會導致孤獨症;
- 公共飲用水加氟是化學公司排污的手段。
結果發現,49%的美國人至少相信其中一個,18%的美國人相信三個。所以這其實是一個人們普遍相信陰謀論的時代。
相信陰謀論很可能是人的一個思維本能。人們總是希望能給複雜而混亂的世界找個簡單的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有某個強大的力量,懷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控制一切。據Kent大學的幾位心理學家研究 [Scientific American (September 2012), 307, 91. ]發現,相信一種陰謀論的人,往往也會相信其它陰謀論,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陰謀論。越相信黛安娜其實並沒有死是假死的人,越容易相信黛安娜其實是被謀殺的 — 反正政府有些事沒告訴我們!
所有這些陰謀論都有一個共同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就是不承認巧合,不承認有些事情是自然發生的,認為一切的背後都是有聯繫,都有目的。
這種思維有道理嗎?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陰謀,不可能所有政府在任何時候都是無辜的。但是陰謀是有限度的。根據Business Insider一篇文章考證,以下這個九個美國政府的陰謀,是真實發生了的:
- 禁酒令期間,美國政府曾經故意往工業酒精中加入某些化學品使其不能被轉化成可用於兌酒的普通酒精,這些化學品是致命的,而且造成超過一千人死亡;
- 公共衛生機構打著治病的旗號徵召了感染梅毒的黑人來做研究,卻從未真正給人治療;
- 超過一億美國人使用的小兒麻痹症疫苗被一種病毒感染,有研究認為這個病毒會導致癌症,但政府並沒有採取有效行動;
- 導致越戰全面升級的「北部灣事件」中的某些衝突其實並未發生,是美國故意誇大來作為戰爭借口;
- 軍方曾經計劃在國內搞恐怖襲擊嫁禍古巴 — 未能實行,但的確計划了;
- 政府曾經在受試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拿美國和加拿大公民做毒品人體實驗;
- CIA曾秘密在太平洋打撈一艘蘇聯潛艇,其上有三顆帶有核彈頭的導彈;
- 美國政府曾經違反禁運協議向伊朗出售武器,並把錢用於資助尼加拉瓜武裝;
- 海灣戰爭前夕,一個十五歲的科威特女孩在美國國會作證,說她目睹了伊拉克士兵把嬰兒摔死在地上。事後證明這個女孩是科威特駐美大使的女兒,整個作證是公關公司導演的。
跟前面那六個最流行的(僅限於醫學相關的)陰謀論相比,這九個真正的陰謀壞到了什麼程度?光難度就至少低了一個數量級。
正如林肯說「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想要完成一個陰謀非常困難,而且就算做成了也有很大的曝光風險。一個整天在軍事論壇看陰謀論的人,如果看了這些真實發生了的陰謀,可能會覺得美國政府原來沒有想像的那麼壞。事實上,維基解密網站曝光了一批美國政府的外交密件之後,《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發表評論文章認為這反而提高了美國政府的形象,他說
無論是歐洲和拉美的左翼人士,還是中國和俄羅斯的民族主義右翼人士,長期以來都一直近乎肯定的認為,美國人關於其外交政策的一切公開說辭,只不過是在為某種秘密議程打掩護。該議程可因興趣而變,或者為了照顧大公司(哈里伯頓(Halliburton)!)的利益,或者為了顛覆某個左翼政府,或者為了削弱對手國家。無論美國的秘密議程是什麼,它肯定是存在的——只有那些天真到愚蠢的人才不這麼認為。
……
然而,經過長達兩周的曝料,維基解密非常充分地揭示出,美國在任何特定問題上所持的公開立場,通常與非公開立場並無兩樣。目前仍有許多電報尚未曝光,或許其中還潛藏著一些驚人的事件。但是,過去兩周曝光的文件罕有證據證明,美國外交政策中存在耍兩面派或背信棄義之處。世界各地的陰謀論者對此一定非常失望。2. 合理性與可能性
想要對任何事情的真偽都給以正確判斷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合理評估每件事的可能性。陰謀論之所以不足信,並不是因為我們不應該質疑政府 — 每個人都有權質疑政府 — 而是因為其成立的可能性很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總結了人的種種認知偏誤,其中有一個偏誤,在我看來非常適合說明陰謀論思維的錯誤。卡尼曼說,假設有一個叫Linda的單身女性,31歲,直率而聰明。作為哲學系學生的她曾經非常關注歧視和社會公正,並且參加過反核遊行。根據這些情況,請你評估以下對Linda的種種描述之中,各自的可能性大小排名:
- Linda是個小學老師;
- ……
- Linda是個銀行出納員;
- Linda是個買保險的;
- Linda是個熱衷於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
結果幾乎所有受試者都認為「Linda是個熱衷於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的可能性,比「Linda是個銀行出納員」更高。但這是不對的!A和B同時成立的可能性小於等於A成立的可能性,這是概率論的常識啊!
如果你答錯了,不要自責,因為這個問題就連斯坦福大學決策科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都有85%的人答錯。卡尼曼最後乾脆把其他選項都拿掉,就問受試者「Linda是個銀行出納員」和「Linda是個熱衷於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哪個可能性更大,仍然有85%到90%的本科生答錯。這個錯誤的原因在於人們搞不清「合理性(plausibility)」和「可能性(probability)」的區別。「熱衷於女權運動」增加了對Linda描述的合理性,但是卻降低了可能性。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這樣的:
- 明年北美會發生一場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
- 明年加州地震,導致一場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
2比 1更合理,但是顯然,它的可能性更低。增加細節也許可以增加合理性,但是一定減少可能性。
現在我們可以回頭談陰謀論了。以下兩個論斷中,哪個可能性更高?
- 昆明恐怖襲擊過後不久,又發生了馬航失聯事件;
- 大國博弈,導致昆明恐怖襲擊過後不久,又發生了馬航失聯事件。
加上一個「大國博弈」的解釋,表面上使得離奇的事件獲得了合理性,但實際效果確是讓離奇事件變得更加離奇。
3. 目的與科學
世界非常複雜,很多事情似乎簡直不可理解。為什麼明明準備的很好的比賽也會輸?為什麼一個好人偏偏死於車禍?陰謀論可以讓我們對這些事情至少找到一個理由。我們不但找理由,我們還找目的。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說,在兒童成長的某個階段,他的世界觀會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animism」,萬物有靈。他認為每個物體都是活的,比如汽車之所以不走是因為它累了需要休息。更重要的是,東西有它自己的意願,比如「太陽在跟著我們走」。另一個是「artificialism」,人為主義。小孩認為一切東西都是人出於某種目的造出來的。比如為什麼會有太陽?太陽是人用火柴造出來照亮用的。
由此,在兒童的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隨機現象,一切都是有目的的。生物學家Lewis Wolpert有本書叫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在此書中他指出,想要擺脫童稚狀態搞科學,就必須首先拋棄這個目的論。
科學的標誌,是對世界的運行給一套純機械的機制。風怎麼吹,石頭怎麼落下來,並不是說它有個目的,背後有個什麼精神力量,而是物理定律決定了它就會這麼做。有些事情發生就發生了,純屬自然,並不是誰「想讓」它發生它才發生。比如艾滋病毒在黑人中傳播最多,你可以去分析它的傳播機制,但是這種傳播並不一定有什麼「目的」。
很多人研究自然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發生。Ian Morris在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這本書中說,中國之所以沒有自然科學,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傳統上認為天道是有目的的。我們認為上天有道德觀,他降下自然災害是對皇帝的警告,或者是對壞人的懲罰。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段話什麼意思?他說苦難是老天想考驗你。
一般人可以含糊的把孟子的話解釋成「我們可以把苦難當成上天對我們的考驗」,而迴避「上天是否真的會故意考驗人」這個話題。但楊絳先生拒絕迴避。在《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的第八章一開頭,她寫道:
大自然的神明,我們已經肯定了。久經公認的科學定律,我們也都肯定了。牛頓在《原理》一書里說:「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 。不必要的,就是徒勞無功的 。」(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The more is in vain when the less will do. )(參看三聯書店的《讀書 》 2005年第三期 148頁,何兆武《關於康德的第四批判》)哲學家從這條原理引導出他們的哲學 。我不懂哲學,只用來幫我自問自答,探索一些家常的道理。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那麼,這個由造化小兒操縱的人世,這個累我們受委屈、受苦難的人世就是必要的了。
我不得不說,楊絳先生和何兆武都把牛頓的話給理解錯了。這段話出自牛頓《原理》中「Rules of Reasoning in Philosophy」這一節,原文是:
Rule I. We are to admit no more causes of natural things than such as are both true and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ir appearances.
To this purpose the philosophers say that 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and more is in vain when less will serve; for Nature is pleased with simplicity, and affects not the pomp of superfluous causes.這裡「more is in vain when less will serve」的意思是說,如果很少的理由就能解釋自然,那麼再列舉更多的理由就是多餘的了。整段話的意思實際是,解釋自然界的一切,應該追求使用最少的原理。比如牛頓力學很簡單,就足以解釋自然屆的各種現象 — 所以就沒必要認為每個物體的每個運動背後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理由!而楊絳和何兆武這裡把它解釋成大自然是有「目的」的,他們理解成「大自然不會平白無故的讓一些事情發生」了。
認為凡事都有個目的,是普通人思維區別於科學思維的根本之一。科學家會科學思維,但科學家也是普通人,腦子裡有時候也會冒出目的論來。有研究曾經搞過一個目的論測試,拿一百個句子讓受試者判斷正誤,其中有些句子是目的論的,比如「樹生產氧氣是為了讓動物呼吸」。普通人會把50%的題目答錯。這個研究讓物理學家、化學家和地理學家來做這個測試,結果如果給他們足夠多的時間思考,科學家的答錯率只有(或者說「高達」,取決於你對科學家要求的嚴格程度)15%。
但是如果規定必須在三秒中內作出判斷,科學家的答錯率就會上升到29%。
既然最理性的人也有一顆陰謀論的心,我們就完全可以原諒中國文化、孟子和楊絳先生了。
贊新國的回答。
俗說的陰謀論,初始原因是多行一步,過程是推理演補,結果各有好壞。
你說的陰謀論,可以拿智力遊戲來比喻。
智力遊戲中棋類是一大種類。
棋類中的原過結,最與陰謀論相似的要數"圍棋"了。
不知道各位玩過圍棋沒有,黑白雙方一開始各自佔地布局,在有限的棋盤上相交是必然的。所以棋總歸下到一個點會開始碰撞廝殺,最終得出結果。
普通陰謀論的發展過程就是在接觸的那一個點上,為了贏這個大前提,你必須一一推演每一步,並且隨著事件變化而變換應對方略。
現實生活就反映在,為了各種原因一一推演。有些人叫做「沒安全感」「控制欲」「複雜」還有「多疑」「心思深沉」「心機婊」
不怪你們。平常的生活是很對你們胃口的。但不要以為每個人都能夠像你們一樣平常生活。
如果單單以 思維的線程 來劃分俱樂部的話,棋類愛好者是一個俱樂部,裡面地位各不相同。
其實每個職業,每段人生都可以一個俱樂部。
這是真正的能夠看出思維的遊戲。
單線程的人也是一個俱樂部,裡面大多數是一些孩子。他們來到這個世上的年頭少,又十分幸運的話。一般不需要考慮太多東西。
但俗話說人生在世危機四伏,特別對於那些選擇了『遊戲Hard模式』的人。
他們能指望不思考不開發就萬安萬逸了嘛~ 明顯不可能!
哪個線程有哪個線程的叫法,這也是很多人死活搞不清楚的地方。
統觀史書,你會發現。
那些無論是在事件,人情,大方向上, 把錯誤的 心之所向 以錯誤的方式暴露的出來的,都統一""貶""稱陰謀。
所以歷史上所有智者的 陰謀論 並不叫陰謀,而叫做 大智慧。
…………………………
511560048謝 @鏡子中的你 @沈楚函 邀。。
關於這個我倒是有很多想法,但是這裡懶得一次性說太多。簡單地說:
1、陰謀論是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框架)。
2、陰謀論作為一種認知框架有著其獨特的優越性。主要特點是元素數量少,邏輯關係簡單,起點假設公允。
分別解釋一下就是:陰謀論裡面沒有涉及到太多人和利益主體,而其中最基本的假設是個體或小組織的逐利性,這一點被社會常識所公允,陰謀主體通過簡單的方式進行工作便於理解。
這種優越性符合人類認知傾向於簡化事物的習慣。注意,這並不是一個壞習慣。
3、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但直觀看SNS當中的陰謀論內容的絕對數量確實呈增加現象。這可能與社會中下層人群逐步提高SNS使用率有關。
當前中國大量的互聯網現象都與互聯網技術向社會中下層擴散普及有關。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想。我在另一個回答中提到過與之相關的事情。中國的「非主流」現象是何時產生和發展的? - 譚靖東的回答 - 知乎
4、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但SNS本身不太可能導致陰謀論認知框架的受眾比例上升,因為SNS本身是導向信息自由流動和公開的。但是可能導致一些經典的陰謀論例子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這個舉例說,就是可能相信共濟會或者外交學會統治世界的人變多了,但起碼這些受眾不再會相信自己的父母官或老師是陰謀論團體成員了(因為對當地官員或者老師的信息更加透明了,但是對美國政治的信息仍然不夠透明)。雖然這部分受眾本身就具備相信陰謀論的特質,但SNS導致他們能夠更加直接或近距離地觀看到一部分人的生活,從而增加了陰謀論論證的難度。
這麼有趣的一個話題怎麼被我說得那麼乾巴?我是不是太嚴肅了?
本回答原載於我的另一個回答,在本次回答中又做了增補說明。
作者:譚靖東
鏈接:如何看待微信朋友圈和各個社交網路越來越多的陰謀論現象。? - 譚靖東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為何熱衷「陰謀」?
因為陽謀「不過癮」。
陰謀論是對唯結果論的心理補償。
站在「陰謀」的同一面,可以獲得智力上的優越感;
站在「陰謀」的對立面,可以獲得道德上的優越感。
「羞辱儀式」隨時待命,靜候一場「狂歡」。
"人民需要蕩婦",人民需要"敵人"。
先從wiki上面幫你摘了一小段:
陰謀論
心理學基礎
」人類傾向對發生的事情找一個原因來解釋,而陰謀論正是簡單易懂的理論,「一切都是某某組織的計劃」很容易被接受「
關於陰謀論的問題沒有特別研究過,推薦閱讀彭凱平先生的文章:
觀點丨彭凱平:為什麼陰謀論如此盛行?
總結來說,對未知的情境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實際上有著保護我們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它告訴我們需要提升我們的警覺意識,根據過去的經驗和直覺對陌生情景解釋,從而將它納入到我們可以預測和控制的範圍之內。這種心理機制,就是陰謀論的心理原因。
而在真相揭曉之前,不僅陰謀論會流傳泛濫,而且隨著真相的逐漸明了,陰謀論也不斷地與時俱進,甚至到了真相大白的時候,陰謀論依舊不會消失。只要真相的複雜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陰謀論就永遠有市場存在。因為這就牽涉到社會心理學的另外一個概念——信念固執(belief perseverance)。
1.人看待一件事情的認為的時間緯度往往比事情本身要短的多,從而習慣性忽略了偶然性。
2.接著人總是習慣於將事情的前因後果放入一個自洽的邏輯中。
這種變數的偶然性不符合邏輯的條理性與必然性,人們下意識地不願意相信偶然性因素不斷累加會影響事情進程。所以人們總是喜歡陰謀論。謝邀請。
我認為陰謀論主要是彌合了信息不對稱帶給人的不平等感,而且無法證偽也迴避了被否定的可能性。
揭穿、發掘、窺視的快感,是難以抗拒的。
謝邀請。
對於陰謀論,我研究不是很深。
但對於另一個比較類似的話題,權力體制,思考比較多。
這方面福柯和布迪厄都有相關理論,其中關於知識和權力的共生關係難免令人絕望,自以為作為個體時時刻刻落在權力的鐵掌下。
看這樣的理論當然會有豁然開朗之感,認為原來是這樣,我們都處在各種權力鬥爭的場域…
那是因為順著這樣的邏輯,世界也是可以被解釋的。但無論多麼合理,也只是一種解釋世界的方式。歷史,政治,哲學,社會學,我認為是沒有唯一通用信條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在這些領域確是真的。
用陰謀論的角度,是一種方式,不過我認為,但凡只熱衷於一種觀點和視角,不是本身有陰謀(沒錯我就是在黑陰謀論),就是書讀太少見識太少。陰謀論不是陰謀論
是跟生活現實有關的冒險小說,一般的冒險小說遠離現實生活,帶入感差,陰謀論源自生活,跟生活息息相關,帶入感強,設身處地想想,這些你親身經歷的冒險故事,是不是更加親切自然,是不是遠比那些遠在天邊的偵探小說,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小說帶勁多了?
說到底世界上最有趣的是現實,而世界上最無趣的也是現實。
利益相關:寫過一篇關於大學食堂的妖精志怪小說。
別的不說,
難道還真有人相信境外敵對勢力不存在?
呵呵,
要不您們解釋解釋資助各國顏色革命的基金會都是哪來的錢?
洪培博為什麼出現在王府井?
鳳姐憑什麼能拿到綠卡?
輪子在國外只要參加活動就給錢,在國內瘋狂發光碟和打電話,錢都是哪來的?
八,九年的學生領袖是怎麼瞬間跑到國外的?
這是怎樣的一種大腦缺鈣的表現啊。
我覺得對文藝作品做出過度解讀也是陰謀論,遠的不說,就驢得水和乘風破浪的導演現身說法已經打了很多人的臉了,對於姜文這種故弄玄虛的,揣摩作者設置台詞或情節動機的陰謀論就更誇張了
推薦閱讀:
※劉備是不是皇叔,有沒有可能是騙人的?
※如何評價「9·11 是個大騙局」這類觀點?
※如何評價金玉良緣的陰謀論解讀?
※為何多數人都覺得大鬧天宮孫悟空代表的是正義?是所謂的不羈?
※給室友看了911陰謀論紀錄片後對他造成了巨大心理衝擊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