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抽象藝術?
先用貢布里希的話來破題:
「假如你去看電影,發現影片已經開演,往往就難以理解銀幕上的人為什麼如此激動,為什麼互相射擊乃至互相開戰。如果可以,你寧願等下一場,那時可以從頭看起,以便理解全劇。如果不行,你可能會找一位友善的鄰座,讓他說明前面發生了什麼,你所看到的情景表示什麼。任何一位歷史學家都想成為這樣的友善鄰座。」
之前有關《蒙娜麗莎》的回答中提到一個詞叫做「歷史的想像力」——你要站在作品時代的語境中才能恰當地理解一件藝術作品。這個詞放在這裡依然合適。
有一天傍晚,你穿著T恤,背著包,穿過一棟又一棟的建築和一層又一層的各類廣告,終於來到了美術館。
然後看到一幅上世紀中期蒙德里安的作品,你說:「靠~~這畫的什麼鬼啊?」
是不是好像覺得有哪裡不太對?
其實你可能已經隱約感覺到了抽象藝術跟我們生活的聯繫,雖然這種感受還不是特別真切,套用「歷史的想像力」這個詞首先想說明的只是,抽象藝術誕生後其實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它一點也不shit,只是之前大家缺少一個平心靜氣看待它的角度。
直入主題,舉一個典型,這位畫家叫做羅斯科:
如果你身處羅斯科生活的年代,你會面對這樣的情景:當時代的歐洲人已經把現代藝術發展到無所不容,歐洲人的畫布上似乎能找到你想要的一切,無論你懂或不懂藝術,無論你是哪種的性格趣味。(這是一個梵高錯過的好時代,甚至如果梵高能夠和莫奈一樣長壽的話,他或許也能在晚年給自己建起一座大花園)。
但是你要知道,藝術發展到當時一直有一個揮之不去的主體,就是藝術的內容,也就是畫家們總要畫點什麼具體的東西。哪怕畫家在表達方式上已經很個性化了,但他們還是不得不依託一個具體的事物。
這才促使羅斯科等一干畫家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他們想:我們能不能不藉助內容來表達藝術?就是說,只用顏色,筆觸,構圖等——也就是所謂「繪畫形式」,來傳遞一種審美呢?於是羅斯科他們發展出了一套純粹的形式美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純抽象藝術。
他們想告訴你,繪畫並不一定非得畫什麼,哪怕純粹的顏色和形狀的組合也能夠表達出審美和情感來,當時的評論家為他們總結出了一個信條,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在他們看來,內容是有時效的——你現在看文藝復興的聖母和耶穌很難心生感動——但形式永遠不過時。
羅斯科其實為人很深沉,他一直想用色彩來表達悲情。我們往往看到圖片就以為已經明了一件畫作的面貌,實際上這些油畫作品筆觸很凌亂,層層疊加,燈光下閃著油彩的光亮,配色往往真實地帶有悲劇的情緒。我手頭有本厚書,叫《色彩的性格》,要知道,這種明確的色彩情緒的觀念,到二十年後才確立起來,現在已經廣泛地運用到了我們的生活中。
最終羅斯科自殺了,自殺前不久他剛辦過一場聚會,《從杜尚到波涅克》中寫道:「其中一個人回憶說:『那是她平生去過的一個最凄涼的聚會,』羅斯科的畫室中掛滿了他創作的黑色畫面。這批畫在他畫室的四周圍著他,擋住了從外面進入的光線,他被黑暗包圍著。」
上面這段做文章的結尾好像挺好,但是啊,故事還沒有完。
在羅斯科活躍的藝術年代,還有一批更為極端的人,有一位叫做約翰凱奇的音樂家, 創作了一部很有名的音樂作品:《4"33""》,就是在鋼琴邊靜坐4分33秒鐘(謝謝miss Miss提醒,4"33"實際分為了三個樂章,且有開蓋關蓋的動作,所以並非靜坐),讓你聽聽你身邊這些你從未在意過的聲音。這一派的藝術家提出了另外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
藝術作品引起情感共鳴啊,其實是一個很低級的事情。古典音樂和繪畫感染你,讓你時而興奮,時而悲愴,時而憤懣......這種感染力其實只是讓人產生一種機械的反射,就如同「刀刃划過玻璃時覺得牙酸一樣」,也就像鐵勺刮過鍋底一樣,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
所以,這一批抽象畫家不想讓你有什麼情感共鳴,他們只呈現形式(還是顏色,構圖,形狀,筆觸等),然後告訴你,你看,其實這樣也不賴:
具體有趣與否,卻就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了。
我之前介紹過,現代藝術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打破了形式的邊界,也就是畫家們盡其所能的在畫布上展現各種各樣的視覺效果,然後這批純粹抽象形式的畫家就畫出了各種各樣有意思的作品來,例如湯伯利的黑板,黑板是油畫畫的,粉筆也是油畫畫的,但很多人還是被騙了:「為什麼在黑板上畫六行圈圈就可以稱為藝術...?」其實還不如說湯伯利是畫了幅寫實的作品,畫了一塊畫了六行圈圈的黑板。不過湯伯利的作品實際還牽扯到了一個後現代的問題,跟杜尚的小便池有點類似,但篇幅有限,只兩三句之間會有點像玄學,便不在這個方向上展開了。
(但是,這些畫的價格是一種商業運作,就好像前些年馮小剛畫了一幅抽象畫,結果也拍到了1700萬,我覺得周杰倫倘若畫一幅,大概也能到這個價。)
說到底,這批抽象藝術也並沒有生生不息地繁榮到今天,當時出現了一大批類型畫家,但被歷史淘洗出來的也就這麼幾個,被當做標誌保存在歷史中。他們出現在那個時代里,然後給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覺系統,於是你今天能看到各種各樣所謂的現代裝飾和圖像。也告訴後來的畫家,單純的藝術形式,也可以創作出有趣的藝術作品來。
還是沒有結尾,那麼今天我們怎麼看抽象藝術?
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抽象藝術很少秉承過去的那些觀念,並且它們本身也成為了「非主流」,當代藝術展中難見一二。平日里見得最多的是作為裝飾畫掛在賓館或會所里,那些畫純做裝飾,並沒有什麼可讀的內容。
當然我也不想告訴你用力去感受那些抽象藝術的情感,構成美種種,藝術欣賞是一件很個人很私密的事情,不必受到他人的責難。並且面對不同的作品也需要不同的視覺經驗,比如你很可能非常喜歡梵高:
但實際上梵高的畫放大了只看局部也非常有感染力,如果這樣的局部你也喜歡並能夠欣賞,顯然你就能夠放寬心去觀看很大一部分抽象藝術了。再列如中國較早期的抽象藝術家趙無極,如果你靜心看的話,會發現他作品雖然激情和狂放,但揉進了很多中國繪畫的構圖和韻味:
說到這裡,中國南宋畫家馬遠的水好不好?當然好,但也抽象極了。
今天的抽象藝術還有另外有趣的地方,對,這篇又臭又長的文章還沒結束。
純粹抽象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筆遺產——形式美的道路遠遠沒有結束,但是已經過了最初生的那個粗糙,叛逆的時期了,抽象繪畫伴隨著架上繪畫的沒落也已鮮有人問津,但純粹的形式美學依然綿延,很多當代的裝置藝術都非常具有形式美感,比如你們都喜歡的草間彌生奶奶:
最後你看電影中也有好看的抽象畫:
美不美?美不美嘛!?
我說的是人,小優真是太美了。
(手動再見)抽象藝術不能讀懂,也不用邏輯來理解,需要的只是感受。欣賞抽象藝術的方法就是放棄理性,用直覺和本能來觀看。想像一塊巨大的黑色大理石,一座先古始祖的建築,這是怎樣的感受?不論我們有無信仰,敬畏之情或許油然而生。
Kabah(克爾白)
2001:太空漫遊中的黑色石碑
在電影里,猿猴和人類不管在何時都無法理解這塊黑色石碑的真實原理,她神秘莫測,她卻主宰一切。神,終極的力量和命運,大概就是這樣無法被凝望,他既不言語,又不顯形,但就能從中感受到什麼,這感受有時異常的明確而強烈。這就是抽象藝術的魅力。是拋棄理性的設防,投身自我、世界、歷史的一刻。
-------
以下不是展開說,只是隨便談談。
首先,我們不能確定一條明顯的界線來分割抽象藝術和具象藝術。或許我們能找到一些極端的例子,但總有特例存在。不少圖像遊盪在抽象和具象之間,又或者將兩者結合起來。比如極簡攝影就是具象投影的抽象表徵,反過來飄揚的國旗又是抽象投影的一種具象表徵。瑪格麗特的繪畫是具象的,但也是抽象的;克萊因的藍色畫布誠實地表現了一塊命名為國際克萊因藍的實體。另外,波洛克的作品是滴畫法的自然表現,如實地展現了一種理念。我們說,圖像無法被簡單地二分。
某一圖像何時表現出抽象、何時又轉變為具象的視覺經驗,與觀察者有關。OCAT上海館最近的展覽《遙不可知》中,科妮莉亞?帕克就展示了一組監獄牆壁的照片,油漆肆意的塗抹,像是抽象畫,但對囚犯而言,那是切切實實的屏障。所以,我們對過去的主觀回憶讓圖像改變自己的內容。
畢加索用自行車配件塑造了一尊牛頭雕塑,這是抽象的嗎?那又是什麼讓我們感知到這是牛頭呢?、那為何不是角馬或是公牛隊呢?最極端寫實的一幅肖像,他的所指也會因為觀察者的不同而發生改變。羅中立的《父親》對於多數人並不指某一具體的老人,而對於那位老人本身則指代羅中立借其形象繪製的一幅肖像,所指代的除了自己外,還包括千千萬中國農民。中國農民是多麼抽象的一個概念呀。就像五星紅旗只能是中國這個抽象概念的某一側面,但它作為一種具象表徵,與中國這一概念緊密相連。
肝臟是什麼?達芬奇在《靜脈樹形圖》中描繪了一個肖似心臟的肝臟圖示,這是15世紀流行的一種表現手法,是當時醫學理論的圖解。圖片是文字的形象化說明,繪畫是對具象事物的模仿。工業革命以來,新的繪畫躍居藝術殿堂,現代性就要求所有學科自我立法,藝術亦然。「為藝術而藝術」是當時最時髦的提法,藝術需要確定自己的規則。在康定斯基走出來前,馬蒂斯、畢加索、未來主義者已經走了出來。他們一步步刷新人們對抽象的認識。三維對象的二維投影(裝飾性),同時性空間的重組,異時性空間的融合,直到以色彩、造型、符號立命,抽象藝術從而誕生。因此這種抽象和達芬奇的抽象不一樣。今天的抽象用的是另一套語言,視覺的語言。
最直接的例證是歐普藝術。這一流派的作品玩弄人的視覺經驗,讓經驗和理性脫離關係。蒙德里安的《百老匯》則閃爍動人,他描繪的不是一個具象的百老匯,而是這一概念的視覺經驗。在色彩、形式的建構中,蒙德里安完成了繪畫的新造型,他也切斷了和理性的關係。波洛克亦然,在撤銷了繪畫層次,畫面的重力,甚至是主題後(但依然形式替代了內容),畫面呈現出的無序性和這無序性帶來的無限延展,又讓畫面回歸平衡,我們能感受到畫面背後存在著什麼。反觀沃霍爾的波普花,雖是具象造型,但通過撤銷畫面的重力(傳統繪畫中,畫面有一遍為底邊),花卉變成了一個可以任意旋轉的符號。
擊潰理性,是一場勝利。但革命尚未成功。對不少人來說,撤銷理性的敘事、形象後,立馬成了盲人。但我們眼見的世界也只是知覺的投影,並非其本來面目。撤銷理性意味著從更為多元的視角觀察世界。羅斯克作品給人的感受是植根於潛意識的。色彩在不斷組合交融的過程中訴說著什麼。我們難以分析一種紅色代表了什麼,象徵主義的公式失效了,一切內容在色彩的交疊,與人眼的互動中,動態地生成。同為波點,草間彌生與赫斯特的波點就不一樣。我們的感受,所觸及的不再是大腦皮層的理性思維,它越往深處去,越和我們從海洋走向陸地,發展出現代智人的這段漫長歷史經驗有關。紅色的所指划過了時間的長河,它是岩漿、是火、是紅寶石、是石榴、是血、是夕陽、是初夜、也是婚禮上的頭紗(古羅馬)、教皇的帽子。因此,它對應的是恐怖、是喜悅、是無助也是諸多情緒通過紅色所能傳遞的內容。
面對一幅抽象畫,或許是在聆聽一段樂曲,觀賞一座建築,又或許是在直面歷史的縮影。因此動用理性,抽象畫就失效了;追問是什麼,抽象畫就不再彰顯自身。但又如何追問蒙娜麗莎的意義呢?一位動人女子的笑顏又在表達什麼?即是動人本身。藝術不給人以答案,卻給予思考。
蒙逼就對了。
朋友圈截圖 不解釋
(1) 觀念的改變:改變以傳統的具象形分析的欣賞方式入手,而應通過想像、聯想、感受等方式,分析欣賞構成畫面的點、線、面、色彩和量塊等抽象元素它們的獨立品格特徵和彼此組合產生的新的聯想空間。如紅色代表熱情、喜悅、激昂、暴力等豐富內涵,而圓形和方形會讓人聯想到飽滿和堅硬等諸多事物特徵和心理感受,大體塊的形可能給人以厚重、沉悶之感,而小體塊的形給人以輕盈、遙遠之感,即使不通過表現具體的自然形,但不同的點、線、面、色彩和量塊等的組合同樣可以令人產生優美、崇高、憂鬱、歡快等極其豐富多樣的審美體驗,甚至這種體驗更甚於具象形,因其不受具體形象的束縛而給人以更寬泛自由的體驗和感受
(2) 舉例分析: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極少主義等作品
(3) 抽象藝術產生的重要意義:
A、對純造型藝術:抽象藝術的產生,標誌著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進入到一個藝術的內部革命的高峰期,它使藝術無論從形態到色彩還是精神層面,都已經徹底完成了藝術內部的革命,藝術已經完全脫離自然的一切具象形態而獨立存在,這就標誌著點、線、面、色彩和量塊,完全有了真正屬於它們自己的獨立的品格特徵。藝術家完全可以通過自己主觀的意識和情感來創造不隸屬於自然形態的藝術作品。這種純精神和形式的飛躍,標誌著西方現代文化藝術史上的又一次轉折性的里程碑,它的產生和發展對以後整個人類社會諸多領域中的活動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對實用藝術:抽象藝術與實用美術結合,開創了一種與古典、傳統的藝術 形態完全不同的嶄新的形式,賦予了建築、產品、設計、服裝、室內裝飾等簡約、明快、時尚等特點、與時代的快速度發展和節奏緊密協調,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生活,拓展了人類的審美視野。
C、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叉:對音樂感受的具體形象呈現。
抽象藝術是無主題無邏輯無故事的藝術,是經驗之外的生命感受,是通過抽象的色彩、線條、色塊、構成來表達和敘述人性的藝術方式。
抽象藝術追求獨創性,並把創新作為唯一的藝術。抽象藝術要挑戰經驗與世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美圖畫。
我們常常會覺得抽象藝術的不可接受與不可理喻,會感嘆抽象藝術作品驚人的陌生和晦澀。其實,這一切只是經驗與想像的矛盾所致。要知道藝術並不是具體的物質展示,而是抽象的感覺過程,是主觀意識的活動。抽象藝術的獨創性,給我們主觀意識以最大的活動空間,感受藝術才能成為最美好的享受。
抽象藝術注重形式更甚於注意內容。
繪畫形式的純粹性,不帶任何經驗的構想。不模仿任何已有的創造,刻意在視覺空間,創造出獨特的繪畫語言,以鮮明的個性及藝術符號來完成畫家對藝術的生命體驗。
欣賞抽象藝術,懂與不懂是相對的。而人的文化修養、藝術修養決定了人的審美能力,這是絕對的。
具像藝術是經驗藝術,是理性和邏輯藝術,欣賞成為習慣,所以很少審美障礙
抽象藝術是非理性的,既無主題又無故事,完全要靠審美者自己的創造能力,思維想像能力,才能完成審美,因此抽象藝術對審美者要求特別高。在色綵線條面前,每個人的答案是不同的,不同的答案即是不同的思維。一個沒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是很難體會抽象藝術的奧秘的。
抽象藝術使藝術回歸人性。著力於開發人性尚未被開發的潛意識和想像空間。
從現代觀念上講,對於藝術品、有空虛與不確定性,才可能成為好作品,對於欣賞者來說,只有對藝術作品的空虛與不確定性作出填補,才是藝術欣賞
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思考創作的過程。抽象派藝術是對客觀世界的高度提鍊形成的結果,所以這類藝術作品,光去理解表象是行不通的,要去理解表象下的思想。
而且對於藝術的理解用邏輯的思維也是行不通的,唯有架空到另一個世界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奧妙。
可以喝點酒,吃點蘑菇或者飛個葉子什麼的就都懂了。
推薦一篇關於抽象藝術的文章:
藝術泡騰片|在你永遠不能到達的路上,才能充分地體驗生與死其實在藝術(特指畫畫)上我是外行,但關注了這麼些年,有點體會和你分享。
1,別指望看懂所有的抽象畫。看不懂的,直接說,去他媽的,老子看不懂。
這不丟人,真的。
我的經驗告訴我,一半說自己看懂某幅抽象畫的人,都他媽在裝逼。
他們毛也沒看懂。
其實我想說絕大多數都不懂。
2,有些畫你就是看不懂。
現在的畫,重表達,不重接受。
什麼叫表達,作者想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
什麼叫接受,觀者毛也看不懂叫接受。
在表達和接受之間,是需要媒介的。只有在作者觀者都「理解」該媒介的情況下,才可能完成表達——接受這整個過程。
但是,有些作者選的媒介實在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思維範疇,所以……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有些大師想在畫面表達聲音(音樂),however,我天生五音不全,連唱國歌都跟狼嚎似的,你叫我理解「畫面中的音樂」?!
WTF
3,有些藝術,其實你理解了,但你自己不敢相信而已。
在後現代的語境中,我們反崇高反深刻。我的藝術沒什麼深刻內涵,就是逗你一笑。
你笑了沒?
笑了!
OK,我的藝術成功了。
這可不是瞎掰。當代藝術,離不開當代流行思潮。在傻逼的二戰之後,人們進入了逗逼的時代,一個個的爭著當二逼。
今天我穿個環,明天就去染個發,反正生了娃總不會沒有娃的爸。我愛大麻和性,深刻和人生意義去死吧。
所以有些藝術很簡單。
簡單的令人無語。
地上放個銅盒子,問,你喜歡嗎?
喜歡!
OK,我的藝術成功了。
不喜歡!
OK,我的藝術成功了。
4,說點實在的,怎麼去理解抽象畫?
聽畫畫的人自己講啊。
他不講我怎麼知道怎麼理解。
5,有人說,自己看看不懂嗎?
我覺得吧,一般你真看不懂。
別說抽象畫了,給你幅具象畫你也看不懂不是。
6,畫畫怎麼也是一門專業,有許多黑話的。你不懂這些黑話,就很難看懂。
哎呀,畫面中怎麼這麼多女人,還長翅bǎ?那是天使 ……
哎呦,這一個果體姑娘,真騷,是古代的AV idol?那是聖母瑪利亞……
這一堆人怎麼在林子里光著身子吃飯啊?我也不知道,作者覺得這樣涼快吧……
等到了抽象畫這……
抱歉,剛才掃地的大媽把畫當垃圾收走了……
7,正如我上面提到媒介,要作者觀者都懂。或者換句話說,觀者要能進入作者所創造的語境中。
然而這很難……
我發現我才剛開始回答題主的問題:怎麼看懂抽象畫。
但是我不知道答案啊(????ω????)
8,其實,我覺得上面那個問題沒有人能解決。否則抽象畫也就不會這麼毀譽參半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靠抽象畫騙錢的了。
9,我的建議是,與其想「看懂」抽象畫,不如去觀摩細節。
是的,細節。
意義可以捏造,細節總不會虛假。
看看那顏色啊,筆觸啊,布局啊
看看顏色是怎麼對比的,線條是怎麼彎曲的,布局是怎麼結構的
看看有沒有特別顯功底的筆觸,特別有意思的布局,特別招人喜歡的顏色
我覺得欣賞這些要實在的多,更可行
10,可惜,上面那些,一般要看原作才能仔細觀賞——網上可沒那麼多的高清大圖
顏色經過屏幕的轉換,也很難保持不變
11,可惜,欣賞細節是需要功底的,你得懂
這就繞回來了
12,所以,不妨先學
總是內行人才能理解內行人
當你學過,至少明白了哪些顏色好調哪些不好調,哪些筆觸是老手的哪些是新手的,哪些布局是抄前人的哪些是作者獨創的
想懂抽象畫,
先了解畫吧
看到大家的回答後,實在心癢難耐啊,有許多觀點還是不能苟同哦。先簡單傳統地來講抽象藝術的概念:相對具象藝術,也可稱非具象藝術。最早見於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指藝術形象大幅度偏離或完全拋棄自然外觀的藝術。簡單說,就是將任何由現實世界中精鍊出來的物像或者是完全無關的其他概念用自己的思維借用藝術的手段進行表達。今天我講一下我心中的抽象藝術以及如何欣賞,純粹個人觀點,不喜勿噴,也望各位同行前輩多批評指正,共同討論。
先提出個人觀點:沒有所謂的純粹的抽象藝術。因為當下所界定的抽象藝術我們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解讀,所謂的抽象也只是相對而已,只要你理解了就會明白他們是如此的理性,如此的科學,如此的具象。首先我們需要承認抽象藝術作品是有關視知覺的,加之情感、心理生理的經驗組成的。圍繞這幾點去談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由於抽象藝術大師大家太多,並且數年來被評析解讀的數不勝數,所以今天的例圖就從我們「藝網」中的現當代藝術家裡抽取品評欣賞。貌似廢話不少了,直接上圖,哈哈。
瞿子竣 《喜》 書法 96.00cmx178.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瞿子竣 《無極》 書法 96.00cmx178.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我們先從國人最熟悉的書法入手,草書可能是我們國家自創的最接近於抽象的藝術形式,它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在狂亂中覺得優美。在草書中(尤其現當代草書藝術)我們第一欣賞的已經不是文字的辨識度,而是黑色的(當然也有其它顏色)各式各樣的線條在各種媒介上空間的布置,疏密的組織,筆法速度的快慢鬆緊。而這些條件的相互制約就是我們最想達到的地球重力狀態的平衡感,失重對於絕大多數是難受甚至是恐懼的,其實這就是抽象藝術潛在的審美規則,只要我們將其抽離出來就不難理解。
我們再來從色彩的知覺經驗上來看。上圖之前先簡單說一下色彩的冷暖(畢竟要面對不同的群體嗎):所謂大體上的冷色就是接近大海的顏色,給人帶來的直接感受就是寒冷,低沉,幽靜;暖色就是接近太陽的顏色,給人帶來溫暖,激情,奔放。它就是人類從自身知覺感受上得出來的經驗,也成為藝術家用顏色表達情感的主要因素。不多贅述,走起。
張婷 《衍生系列No.4》油畫 120.00cmx120.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張婷 《衍生系列No.5》油畫 120.00cmx120.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張婷 《衍生系列No.6》 油畫 120.00cmx120.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從上列三幅作品中我們看到的第一感受分別就是黃色:醒目、刺激、愉悅跳動著;紫色:神秘的、敏感的、躁動不安的;這兩張都是視覺感受力極強的,第三張相反就是沉靜穩重的。這三幅給我們的第一色彩感受就是千萬年來我們人類慢慢形成的,而作品中的正形我們會自然而然聯想到花卉,水流或者噴洒流淌出來的形狀,這就是常規意義上視知覺經驗的聯想,我們第一時間做的其實就是聯想,在看作品畫面中像什麼形狀,所以也就是我最初說的為什麼沒有所謂的常規意義上的抽象,抽象也是我們聯想到具象的物像之後去想像思考的。
林海錄 《無題 No.1》 當代水墨 26.50cmx38.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而這一幅抽象作品我們談抽象中的直觀聯想。作品中很容易想到沙灘、略微焚燒的紙張等等,所以說有時抽象更多考驗的是觀者的經歷經驗和想像力;畫面上形狀的布局,上方有相對較大的兩塊不規則網狀形態,右下角有相對較小的網狀形態,由於他們在畫面上的獨特性,立即與其他的點狀線裝脫離出來,這就是主形,它們與左下方的相對空間做成對比,有收放、有疏密,作者的題跋鈐印也是特別重要的,試想沒有的話整個畫面就脫離了平衡的狀態,右方太重,看著也就不舒服,如果也只看作是物像他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我們在創作欣賞作品是不可脫離的就是這種平衡狀態的精心布置。
丁檬 《天幻》 油畫 90.00cmx120.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這幅作品相對於談畫面中平衡構成等方面的理解可能會直觀一些。兩塊黑白的部分就是組成了兩條對角線,第一眼看你會覺得很紛繁複雜,但主觀歸納後,是一件很科學的平衡狀態下的作品,內在的隱含著顏色的疊壓變化,兩塊黑色像是想要重新連接在一起數據網或結締組織,頗富動感,畫面我們能感受到激情,內涵而又不失視知覺感受,也就成就了一幅成功的抽象藝術品。
這兩張同樣是非具象的,但從你觀看的第一眼看起,你就在聯想,聯想心裡最熟悉的物像,最常規的平衡狀態,它們的顏色,形狀,畫面構成足以撐得起一幅畫面,這對於抽象作品就足夠了,想要做的好其實更難,大自然許多時候會客觀如實的已經傳達出來了,我們去加工處理等於破壞重組。現在我們再看看這兩幅作品的原型:
李寶荀 《留下的只剩下留下的》 色粉 42.50cmx28.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李寶荀 《碰觸》 色粉 34.00cmx40.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是不是感覺一下清晰起來了,在此還請作者本尊見諒,一是P圖功底實在是一般,而是破壞了您的大作,嘿嘿。兩組對比中空間布局沒太大差別,所以繪畫藝術中的「根」是相通的,只要你結合自身的經歷經驗再適當懂得一些理論體系,抽象沒有什麼可高深的,只是視覺感受不一樣的,想像的空間更大了,更寬泛了,每個人都不局限於畫面具象的東西,而是結合和自身去體味經驗里的具象。
佐藤秀貴《煙》布面鉛筆和丙烯 150.00cmx150.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佐藤秀貴 《繭4》 綜合材料 36.00cmx53.00cm 圖片來源——藝網-原創藝術品電商購物平台
從上面而圖中我們雖說能很直觀的看出來像什麼或者是什麼,但也都不失為抽象藝術作品,重點是你怎麼在畫面中用這種這種主題安排布局表達,就像《煙》中所表現的其實是線條的疏密、空間布局,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多有的寡甚至沒有,就像國畫中經常強調的「密不透風,疏而走馬」,不用去管具象內容是什麼,規則是一樣的。又如《繭4》,這幅作品,從畫面中你可以聯想到的具象太多了,絲織品、頭髮、毛線等等太多了,而藝術家又沒有給予顏色導向,所以想像到的物品從本源、質感、溫度上是相差特別多的,它沒有具體的形象,給人思維發散的空間也就更多。但不管怎麼樣,畫面從空間布局上的解讀是不可更改的組成美感的基本條件,比如說兩小塊剩餘的空間留存,使畫面特別透氣,如果「絲線」布滿了整個畫面,產生的繁瑣、事無巨細和窒息感你會舒服嗎?或者像我們的居住工作環境等,為什麼需要去收拾整合留出空間,如果讓你住在像垃圾場一樣堆積的環境,你會分分鐘崩潰的吧。
最終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離不開欣賞的主體——人類,總結起來就是我們剛才一直談的那幾點:平衡、構成、形式、情感等組成的當下在地球環境條件下的大多數人類的對「美」的心理物理層面的共識,而其中不統一的認同,其差別就是欣賞或表達時各自往日的歷練經驗在相對左右我們的審美直覺,但終將不會相差太多,只是在等待你經歷到、認識到而已,畢竟我們都是在相對統一的大氣壓下有氧有水需求的地球環境條件下生存的人類。
如何欣賞抽象藝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你覺得作品帶給你情緒,引起共鳴,對於你來說它就是有價值的,至於理論分析,其實我一直在說廢話啊,哈哈。就像你看見馬爾地夫的天空沙灘或者聞到深山幽谷的芬芳一樣,需要理論嗎?你已經感覺很爽了。
特彆強調——本文的理論經驗只是針對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的人類哦。
看了半天,有幾個常識說一下:
1、藝術是中性詞,並沒有自帶牛逼屬性,藝術家或者藝術作品也一樣。你要見到藝術兩個字就跪下,是自賤。
2、有人介紹說這是藝術家,那是藝術家(或者藝術作品),你要知道,和介紹這是農民,那是工人,或者做生意的,一個屬性。
3、更進一步,如果介紹是偉大的,著名的,那我們就要關注,這個前置的形容詞從何而來,可能是技巧,可能是觀念,它要有出處。
4、回到抽象藝術的概念,就很清 了,我們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欣賞著名的、偉大的抽象藝術作品,而不是抽象藝術,絕大多數抽象藝術是腐朽,無知,低級的東西,不需要欣賞,不懂得相對論、波粒函數並不可笑,不會看偉大的、或者狗屎的抽象藝術作品也一樣不可笑。
5、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常常是裝逼俠自帶狗屎的優越感說,我喜歡XX藝術,你不懂……這時候扔一坨翔給他就行了,狗喜歡吃屎,有什麼好奇怪的。
6、不會欣賞各種奇奇怪怪的XX藝術很正常,我們不懂的東西還少嗎?不正常的是那些不懂裝懂,要求別人也要懂的,他們是精神病人,離遠點就行。
7、要有人覺得這和有沒有文化,有沒有品味有點關係,送他五個字:有病就得治。
8、這世界沒有什麼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優秀的東西,大大方方說不會也不可笑,真感興趣,把你想知道東西的歷史看一下,現在懂怎麼欣賞抽象藝術了吧。
對於多數人來說欣賞一些繪畫、雕塑、裝置等藝術作品的時候總會有些作品叫你看不懂,或者根本不理解作者的意圖是什麼。因為在抽象作品中我們找不到任何具象的語言或者甚至符號來告訴我們這件作品到底要表達什麼。具象作品還有這麼幾個派別或者說風格比如古典主義,服務於宗教和國家,浪漫主義,服務於皇宮貴族們,現實主義,揭露社會現實。即使到了後來的具有表現性的印象派,再到具有想像力的象徵主義,最後到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和超現實主義等現代美術的興起,其實大多數藝術作品還是沒有完全擺脫具象語言符號。我們還是能從他們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找到可以提示我們的信息,還有可以解讀的元素,還有一定的主題。
現代繪的畫興起也伴隨著抽象主義的成長進步,正如我們熟知的康定斯基,馬列維奇,蒙德里安等奠定了抽象藝術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給予了抽象藝術廣闊的發展前途。使人們能夠從簡單的因素里獲得更多的更豐富的造型可能。對於大多數抽象作品其實讓我去具體的給你解讀出些什麼來或許我也不懂,也不能說出個什麼一二三來。但是我卻可以去感受,感受作品所帶給我的視覺衝擊,或是美,或是丑。比如畫面的色調或許讓我感覺興奮,壓抑,溫暖,寒冷,苦澀等等現實世界中曾經某事某地某景所帶給我的真實感受所產生的共鳴。又比如畫面的構成傳達給我們的趣味和驚喜,就像我們小時候認識新事物的驚喜,甚至是驚恐感覺。原來還有這樣的世界存在,還有這樣的表達手法。再有畫面的筆觸,肌理所帶給我們最直接的視覺衝擊,顏色的肆意潑灑或流淌,筆觸的任意跳躍,筆筆都像一個音符一樣刺激著我們的視覺神經。一副好的作品可以引領我們也可以像藝術家本人一樣任意書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解讀到這裡部分讀者應該可以理解一些怎樣去鑒賞抽象藝術了。下面我就試著講講一個普通人該如何的解讀和看待抽象藝術作品。藝術本無界,上面第一段我已經講了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多是有服務對象的,而抽象藝術是掙脫了這個牢籠有了更自由廣闊空間,起初的抽象藝術都甚至是排斥和詆毀宗教的也不服務於任何群體和機構。而現在抽象藝術是藝術家本人對自己內心世界自由無拘束的表達,沒有任何的限制,只有色彩,形式,筆觸,甚至拋棄了所有的具象語言。抽象藝術本身就是感性的,沒有邏輯,沒有故事,沒有任何現實場景的。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你曾經所從現實生活中所獲取的任何經驗,抽象既是陌生的。陌生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了了吧?陌生人,陌生城市,陌生世界,陌生的領域,抽象藝術就是一個陌生的人傳達給我們的他的內心我們所不了解的內心世界。所以在這裡我們沒有辦法給抽象藝術一個評價標準,共同的解讀語言。常言道:千人千思想,萬人萬模樣。對於一件事的評判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對於一個你素未謀面的新事物你不懂,不理解我想是應該的。我這樣解釋抽象作品後,你應該正視懂與不懂已經無關緊要了。那什麼才是緊要的呢?以前我的老師給我講過評價一件作品沒有好壞只有品的高低。作品不是為了用來看懂的,而是用來欣賞的,好的作品大多數人都會看著好,不論你是不是一個懂藝術的藝術家還是普通人。我想有些時候對於抽象作品的評價,普通的不懂藝術的人的評價才來的更直接更純粹。
土話講的好:「蘿蔔白菜各有所好嘛!」抽象作品就算是我們不知道他表達了什麼,但是總有人會去欣賞它,或者批判它。我覺得只有有了爭議的作品才算有意義的作品。所以重要的的是有沒有作品是你喜歡的,你想去感受它的。
下面我就簡單的解答一下很多人對抽象藝術的疑問,並不是權威的,也不是絕對的只是簡單的表達一下個人的理解吧。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看不懂。剛剛我也已經解釋過了,抽象作品不是用來讓你看懂的而是去感受的。感受畫面的第一視覺印象,你喜歡也許就會駐足觀看,看畫面的表達手法,技巧是什麼,解讀或者幻想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又為什麼這樣去表達。想著想著或許你就會沉浸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倘若自己又怎麼去表達這樣一件作品,什麼地方可以做一些改變。抽象藝術的關鍵也許就在此處——引人思考,發現自我。發現自我並藉助適當的技法,媒介來展示自己的風格,或者感情。第二個問題,抽象作品的意義何在?我國抽象藝術歷程不過幾十年但是走完了西方近兩百年的路,雖然魚龍混雜但是也出現了不錯的大師比如趙無極,朱德群,徐冰等人。在這裡我想到了兩句話一句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去吧,另外一句是走別人的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兩句話拿傳統的寫實油畫和抽象藝術來比喻的話應該非常貼切的。寫實油畫好比一條寬闊的馬路大家走可以走只是有人在路邊有人在馬路中間罷了。而抽象作品就是民間小路甚至獨木橋是一個人的路。在抽象這條道路上沒有相似,沒有重複,「似者死「便成了抽象這條路上的一個潛規則。意思就是你必須是獨一無二的,你必須是創新的。很多學畫畫的人都可以感受的到似乎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似乎都被嘗試過了,要想在創新真的是覺得很難很難。是的這條路的過程是興奮和痛苦的,是一條不斷地迷失方向又不斷地找到新世界的一個過程。抽象作品的意義就是它突破傳統創作的一切束縛走向了讓不同的人可以自己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現世界的一個過程且沒有終結。藝術的世界就像科學的世界還有許多的未解之謎等待我們去發覺。
最後我覺得還是會有人想問抽象作品到底有沒有標準好壞。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你自身就是標準,評價一幅作品的好壞要看你個人的審美素養和興趣愛好了。我沒有貶低的意思,這句話也很容易理解魯班認為一棵歪脖子樹是沒什麼價值的,因為造不了什麼好的傢具什麼的了。但是一個盆景藝術家會覺得這棵樹也許換個地方就會價值連城。有一個老太太不小心進了一個畫廊以為是賣布的,看到一幅畫的相對簡單的畫就問:「這塊布怎麼賣的啊」,老闆:」10塊錢「老太就回:」怎麼都弄髒了還這麼貴,給便宜點吧,回家我還得洗乾淨。「我這樣解讀不知道你是否滿意,當你再次遇到一件抽象幅作品的時候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糾結什麼,你覺得他是什麼他就是什麼。他是作者的世界也是你的世界。區別就是你喜歡就多看一眼,不喜歡就當他沒有存在過就這麼簡單。
我這篇論文沒有從很多的專業角度去解讀抽象作品,也不想弄得文章神乎其神的,就是想讓一些普通觀眾能夠平靜下來自己去感受作品。感受作品的一切比如顏色,材料,技法,構圖,和諧,異樣,力量,氣勢,唯美,粗俗,精緻,荒唐,戲劇等等。作為一個人的個體所擁有的所有感情,抽象作品我想完全能夠表達出來並且能夠傳達給你一種極致。最後呢我想用一句話來回應一些認為抽象作品其實很簡單連小孩都會畫的這個論點,來結束本篇論文。抽象藝術「簡約而不簡單」!
篇幅不長。絕對看的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A4MTcwMA==mid=204641108idx=1sn=040b57332c25bd525ef757bc6ea46003scene=4#wechat_redirect作為一個學徒,我仍記得老師的話
任何抽象,都是極度的具象演變而來的
推薦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可以到鬥魚TV的6324直播間學習一下!
不帶眼鏡看……
二戰之後,現代藝術早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象徵繪畫了,甚至慢慢地,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分析法也不再適用所有的藝術作品了。我認為,抽象藝術作為現代藝術的一部分,首先要和了解所有現代藝術一樣,對藝術家本人的信息要至少要獲取一些,之所以走上這條「黑暗」又「無垠」的抽象之路,必然是有一定的思想因素影響了這位藝術家;其次,我們往往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到哪裡了雖然不一定,但是如果你對抽象藝術整體,當然最好是西方藝術史(就抽象藝術而言,西方藝術史更重要一些,當然了,也有很多藝術家受到了東方藝術極大地啟發,所以最好是對世界藝術史的整體脈絡也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把握)有一定的了解的話,這往往會讓你很容易地分析出藝術家創作動機,或者影響因素,甚至開始理解他了;最後,最好你是對於創作當時的藝術環境和整體的社會環境有所感知或者了解,需要你自己打開自己的感覺,不是拘謹的,引起共鳴才能真正理解,所謂看懂,便也不在話下。樂山樂水,智者不盡相同,何況感性的藝術品觀者呢?大的思想環境已經不再規定單一的答案,博伊斯「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說法只是假設人人都有充沛的靈感和精力,但是一旦藝術創作完結,你就可以大膽地去欣賞和解讀了,因為至少,人人都是觀眾。
嗨呀
心中的山水。抽象有三個層面,就像城市尺度的三個層面(步行尺度的街區,汽車速度的城市邊界,光速的宇航)。
小董認為抽象與心理、人的身體不發生關係、自然沒有尺度是,是不對的(自然的尺度與速度相關)。
汽車有汽車的(尺度)速度,人步行有步行的尺度。
讓汽車開得太快或太慢都不是可持續的好設計。
柯布的昌迪加爾,每個社區步行為尺度的運用紅藍模數正確。紅藍模數是在街區小尺度,步行的物理的層面正確。而在昌迪加爾規劃實施這個以汽車、心理感受為尺度的層面就走樣偏差;以汽車為尺度的關乎心理感受的城市,繼續用步行的物理的紅藍模數簡單10倍放大,更直接把個人體剪影疊在城市上做規劃尺度控制,形成失衡。
尼邁耶的巴西利亞,每個街區直接套用800米X1200米街區簡單10倍放大,步行為尺度的街區已無法可持續。以汽車,飛機為尺度來決定城市的居住,破壞了心理感受的城市,形成更大失衡。
真正的城市設計應該與交通緊密複合、融合,而不是交通規劃作為陪襯修補,從這點而言,目前國中只有極少數學者認識到,及剛剛開始以這種方式進行研究並期待實踐。
城市要達到哲學禪學的高度,其實就是上述的控制邊界,就那麼簡單。
真理都是簡單樸實的。簡單的控制城市邊界,系統良性循環可持續,實現真善美,幸福智慧生活。
巴西利亞反面教材的問題解答也很簡單:將800x1200米的街區增加3條道路,更新成為400x300米的街區。這樣街區可持續,整個城市結合快速交通就可持續,巴西利亞將真正成為世界的一個典範。
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研究同時進行,同時實施,現在剛剛在國中學者中認識到。
意味著交通實施的先行一步,一般就可能認為是浪費。從系統的角度,恰是必然的避免以後系統混亂的一步。堵車了再調整,才是真正的浪費,而且規劃錯了,調整也沒法達到最佳。
多樣性對於系統肯定是有用的。
城市問題更多在於系統的破壞,比如很常見的邊界問題形成。
系統的完整城市可以幾千年相似持續。
對抽象派畫作不太熟悉……不過我對現代詩歌和現代主義詩歌很感興趣,不知這兩門藝術是否能一同稱作抽象藝術。
中國的現代詩在白話文出現之後開始慢慢的發展,像是一開始的打油詩,讀起來挺淺顯易懂,格式也簡單,解讀起來沒什麼難度。
解讀開始有難度是從朦朧詩開始的,著重通過意象來表達情感使得詩歌的內涵「朦朧」了起來。像是隔著一層薄薄的輕紗來體會作者的情感,這種方式使得詩歌更具有厚度和欣賞價值。
說起來我們的現代文學老師曾跟我們說過:中國的文學一直在追著國外的文論跑,自己的東西太少,但是中國的詩歌卻一直在世界領頭前行。
從那時起,詩歌的解讀門檻一直在提高,(在我看來)漸漸成為精英內部的遊戲。
而其逐漸發展出來分割,破碎,拼貼的形式使得詩歌如同那些晦澀難懂的抽象畫一樣,成為作者的一種隱蔽的內在表達——它排外。
但是隨著後現代主義詩歌發展,詩歌卻表現出一種隨意,調侃,輕浮的樣子,這種「反抗的反抗」在我看來簡直像一場鬧劇。
當代的這種實驗性的作品,多不局限於作者表達上,通過詩歌的形式達到闡釋學現象學等等其他方面的研究目的有很多,所以大家會覺得詩歌越發展越奇怪。
沒有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多次嘗試依舊不能解讀的作品,你真的可以把它扔到一邊,不再去理它。
嗨呀,抽象,我佛
推薦閱讀:
※畫作可以分析出一個人的性格嗎?
※慢慢變成別人眼裡的大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可以讀美術生嗎?
※學設計的要如何發散思維或者開大腦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