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司馬懿身為魏國元老級人物為什麼最後要反叛?開創晉朝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司馬懿奪權的時候已經年近六十,起因是什麼?求大神解答
謝邀~
司馬懿、司馬家族的問題滿知乎都是啊,居然又冒出一個新問題。我就簡單回答一下了。
主問題:司馬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成熟老練的政治家,軍事能力也很過硬。
副問題:司馬懿身為魏國元老級人物為什麼最後要反叛?
一、有人壓制他;二、他覺得機會不錯。
關於司馬懿狼顧之相,包藏禍心挖曹魏牆腳的說法,實際是根據結果反推過程的。歷史是後人記錄的,我們知道司馬師廢了曹芳、司馬昭殺了曹髦、司馬炎篡了曹奐,回頭來看司馬懿,那是怎麼看怎麼像個亂臣賊子。類似的主流觀點還有,某天一個小屁孩看見顆大桑樹,就高叫我長大了就要坐這種羽飾華蓋車。於是大家立馬覺得這個小屁孩光芒萬丈,王霸之氣盡顯。其實無非是劉備成為了昭烈帝,人們再回頭看他以前的故事,就是怎麼看怎麼神奇。這樣傳奇的故事廣受人民群眾歡迎,於是這種套路就流行開了。易中天也通過曹操小時候的淘氣,高呼「男孩子不調皮沒出息」。
但是客觀看司馬懿的一生,就會發現他從來沒有欺負過曹魏的皇帝。
曹操、曹丕、曹叡都是大權在握的皇帝,不用多說。曹芳239年即位,一直到249年高平陵之變,曹爽都是壓司馬懿一頭的。司馬懿奪權之後251年就死了,那2年掌權期間,你說他是作秀也好,偽善也好,司馬懿對外表現絕對稱得上「能臣」。甚至王凌想造反找他兒子商量,他兒子都說,曹爽自己作死,司馬懿滅他屬於撥亂反正,很得人心,我們還是別折騰了吧。
曹叡時代,司馬懿閃電斬孟達、耗死諸葛亮、驅趕諸葛瑾、踏平公孫淵,成為了最有威望的豪門。為了制衡他,曹叡臨死前火箭式提拔了曹爽,和司馬懿平起平坐。太子即位,年八歲;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加曹爽、司馬懿侍中,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資治通鑒.魏紀六》
曹爽這種沒有什麼政治根基的皇族,一躍取得了如此高的權力地位,心中的激動可想而知。一開始還能小心翼翼地和司馬懿合作,但沒過多久,就禁不住其他少壯派(何晏、丁謐、畢軌、鄧颺等)的鼓動,開始排擠司馬懿,想大權獨攬,贏家通吃。
丁謐畫策,使爽白天子,發詔轉宣王為太傅,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爽弟羲為中領軍,訓武衛將軍,彥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皆以列侯侍從,出入禁闥,貴寵莫盛焉。《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俗話說: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被人踩到頭上了,反抗情緒是自然而然產生的。然而,反抗的結局是亂臣賊子三族被夷,還是開國立號千秋萬代,就只有老天知道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司馬懿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蓄積力量,等待機會給曹爽致命一擊。而曹爽一黨,顯得太輕敵冒進了。
晏等遂與嘏不平,因微事免嘏官。又出盧毓為廷尉,畢軌又枉奏毓免官,眾論多訟之,乃復以為光祿勛。孫禮亮直不撓,爽心不便,出為揚州刺史。《資治通鑒.魏紀六》
傅嘏、盧毓、孫禮,都和曹爽一黨結了梁子。史書一句「眾論多訟之",說明不滿曹爽作為的顯然不止這三個。而老練的司馬懿馬上拉攏了傅嘏。
晏等遂與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滎陽太守,不行。太傅司馬宣王請為從事中郎。《三國志.魏書·王衛二劉傅傳》
240年,孫權覺得魏國換了個小皇帝,是自己的機會,於是大舉北伐,卻不小心給司馬懿刷了經驗值。
六月,乃督諸軍南征,車駕送出津陽門。帝以南方暑濕,不宜持久,使輕騎挑之,然不敢動。於是休戰士,簡精銳,募先登,申號令,示必攻之勢。吳軍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斬獲萬餘人,收其舟船軍資而還。天子遣侍中常侍勞軍於宛。
四年秋九月,帝督諸軍擊諸葛恪,車駕送出津陽門。軍次於舒,恪焚燒積聚,棄城而遁。《晉書.宣帝紀》
趕走了朱然、諸葛恪,司馬懿的威望大大增高了。曹爽一黨感覺不是個事,必須搞個大新聞,把面子掙回來。於是,他們準備拿蜀漢刷分。很不幸,事與願違,興勢之戰,損兵折將,弄得怨聲載道。
正始五年(244年),爽乃西至長安,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是時,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費禕進兵據三嶺以截爽,爽爭嶮苦戰,僅乃得過。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羌、胡怨嘆,而關右悉虛耗矣。《漢晉春秋》
後來諸葛恪也是因為出兵失敗,搞得天怒人怨,被政變了。此時的曹爽已經非常危險了。可惜他騎虎難下,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了。他繼續發展黨羽,任命親信,打壓豪門,所以247年5月,司馬懿稱病不管政事了。
曹爽用何晏、鄧颺、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並典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帝不能禁,於是與爽有隙。五月,帝稱疾不與政事。《晉書.宣帝紀》
但老司馬在暗地裡可搞了不少小動作。
(孫禮)往見太傅司馬宣王,有忿色而無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當遠別,何不懽也!」禮曰:「何明公言之乖細也!禮雖不德,豈以官位往事為意邪?本謂明公齊蹤伊、呂,匡輔魏室,上報明帝之託,下建萬世之勛。今社稷將危,天下凶凶,此禮之所以不悅也。」因涕泣橫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三國志.魏書·韓崔高孫王傳》
再次被曹爽打壓的孫禮,直接說現在社會太黑暗了,我們就指望司馬公你站出來了!司馬懿告訴他,忍,再忍忍。孫禮的態度,顯然不是孤立的。只要有足夠多的權勢貴族,都和孫禮一個想法,那司馬懿就敢放手去幹了。
從高平陵政變的情況看來,暗中被司馬懿拉攏的豪門還有:蔣濟、高柔、許允、陳泰。同時司馬懿還有自己的嫡系:司馬師、王觀。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
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晉書.景帝紀》
司馬師早就和老爸密謀懟曹爽了,並且還偷偷養了死士三千。同時司馬師是中護軍,掌握著一部分禁軍。王觀做過司馬懿的屬官,後來也被曹爽得罪了,此時自然效忠老上司。
曹爽的內部,甚至都被司馬懿滲透了。
初,宣王勒兵從闕下趨武庫,當爽門,人逼車住。爽妻劉怖,出至事,謂帳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將孫謙在後牽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過去。《世語》
守武庫的都督,願意效忠曹爽的夫人,抵抗司馬懿的軍隊,結果被一個叫孫謙的阻止了。沒有孫謙,憑著司馬師的軍隊,奪取武庫也有希望,只不過波折就大多了。
《孫子兵法》說:「勝兵先勝然後求戰。」 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就是對這條的完美詮釋。真正的高手,打仗之前就會讓一個個的實力派站在自己身後,而他的敵人只會感到無比的孤立和心寒。這樣仗都沒真正開打,對方就已經輸了。我們總嘲笑曹爽兄弟是膽小鬼,豬狗一樣的人物,面對絕境居然不敢和司馬懿放手一搏,乖乖繳槍。那王凌呢?這位在廣陵懟呂范、夾石保曹休、芍陂敗全琮的將軍,面對司馬懿,也是一槍未放就搖白旗了啊。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曹爽、王凌,面對司馬懿都是一個照面沒走過,直接認慫投降了。大家都覺得司馬懿沒什麼厲害的啊,只不過碰見兩個慫蛋而已。殊不知這才是《孫子兵法》最推崇的勝利方式啊!
那麼多豪門站在司馬懿身後,曹爽拿什麼和他爭呢?就憑桓范一個人?如果他的小弟都像桓范一樣,曹爽自然不會輕易繳槍。但問題是很多小弟是辛敞這樣的,出城跟隨你只是盡個下屬的本分而已,為你拚死戰鬥就別指望我了吧。憲英曰:"安可以不出。職守,人之大義也。凡人在難,猶或恤之;為人執鞭而棄其事,不祥,不可也。且為人死,為人任,親昵之職也,從眾而已。"《世語》
拿下曹爽後,司馬懿只誅首惡,辛敞、魯芝、楊綜等跟隨曹爽出關的,全部赦免。王基是曹爽的屬官,只不過走了個罷官的形式,然後馬上又被司馬懿重用了。包括曹爽的表親夏侯玄,司馬懿都沒碰。那些以前被曹爽打壓的盧毓、孫禮、傅嘏等人,自然都重新揚眉吐氣了。所以,司馬懿在此時根本沒有顯露出亂臣賊子的氣息,朝廷內外都覺得他滅了曹爽是幹了一件得民心的好事。王凌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為司馬懿得罪了不少人,自己造反有希望,結果悲劇了。
兵不血刃地平定王凌之後,司馬懿在兩個月後就去世了。死前他沒有加九錫,連「安平郡公」的爵位也辭了,比曹操當年差遠了。他的兩個兒子在他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把司馬家推上了頂峰。我一個曹黨 對於司馬家仇恨值是很高的 但是經歷了三國 不得不承認在那個時期司馬懿的才能差不多登頂了
至於為啥反曹
誰不想當皇帝啊?!!!
我曹後代的確不行…
難受
畢竟我是大公子派的 其次站曹小象
又跑題了 好吧我結尾點題 希望給個及格分
司馬懿是一個城府深沉的軍事家政治家
沒了 我掰完了
隋朝之前,丞相不造反的唯一原因,就是皇帝個人不上心沒按住。。。。。。由於在制度上丞相就一個並且權力過大,制度上是摁不住的,只能靠脆弱的血統論來壓制,基本沒用。
爬到這個位置卻沒有再進一步的野心,少見。爬到這個位置卻沒有再進一步,是因為皇帝老子把他這一步給摁住了。
隋朝之後誕生三省六部制度,丞相的權利碎片化,獨相變群相,制度上決定了無法造反
推薦閱讀:
※論正史謀略,田豐和沮授誰比較牛,程昱郭嘉劉曄誰比較牛?
※對照真實的史書,《三國演義》哪些部分是文學上誇張、渲染或杜撰?
※為什麼關羽死了之後成了神其他人是鬼?
※為什麼漢末三國時期那麼難統一天下,而相對的秦末的漢、元末的明、明末的清都是比較容易統一天下的呢?
TAG: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