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電影的續集越拍越爛,觀眾評價一集不如一集?

如題,如果一部電影取得成功後片方可能會推出續集,但大多數電影的續集卻是越拍越差,例如最近在北美上映的《鼠來寶4》,有觀眾評價:第一部是在賺錢,第二部討錢,第三部搶錢,第四部直接就是騙錢了。那麼導致電影質量下滑的原因是什麼,製片方肯定會意識到這一點,但為什麼還是很難避免?


謝邀。

我覺得本質上還是貪婪的資本在操控人的藝術創作方向。這是一個資本為王的時代,而資本就是要逐利的,而且,更多的是追求短期的回報。

除了一開始就計劃拍攝幾部系列電影的情況,拍攝第一部電影的時候,劇本是完整的,完成度比較高。結果投資方覺得有利可圖,就要求馬上創作第二部,劇本就成了最大的問題:怎麼把一個已經講完的故事再續下去?於是,各種改設定、添設定,人物關係越搞越亂,還得安插進投資方要捧的新角色,坑也就越挖越多、越挖越深。

投資方不會計較劇情邏輯的,投資方看重的就是市場吸引力。用大牌,加床戲,只要能博得觀眾眼球,別說邏輯,就是讓它們把黑的拍成白的,資本也不會有絲毫猶豫。

拿來成功的第一部,榨取最後一滴剩餘價值,是資本的慣例。拍續集、出周邊、寫完小說做遊戲,總之就是要把這個產品最大限度的利用,卻沒有考慮過如何讓這個產品生長。

投資人要的,是在明年、後年的財務報表上看到利潤,至於這個電影的品牌命運如何,能否名留影史,能否還在多年之後還被觀眾津津樂道,都不是重點。畢竟,錢是活的,這個系列要死了,錢就留到別的系列上。

資本就像蝗蟲一樣,專挑美味的藝術果實,一個一個全部吃光。


非連續性故事的續集本來就不是一個主動創作行為,而是被動的,為了產品收益最大化,強行續命行為,續到賣不動為止。從電影公司的動機上看,確實有「騙錢」嫌疑。

這種電影,如果「第一集」是一個圓滿結局,同時人物也並非特殊身份(警察、特工等),後面出來的續集就會有問題,因為既然已經圓滿了,再想寫故事就必須沒事找事了。但往往第一集的「事」已經是最合理最吸引人的,後面再想找事就難了,這樣創作出來的續集當然就不容易好看。


Great question! Actually, this is something many people ask about... but the answer never seems to be so clear. I"ll try to help explain it: With western films, I think there is a problem in Hollywood these days, because there is an overabundance of creative people who write scripts and create very good stories... but once those stories get chosen for a production, the writing is taken over by a writing team, and usually the original writer is not invited to direct the team dur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is often leads to problems, as the writing team tries to please the audience, but they must also please the investors and the advertisers who finance the film. Eventually, the story loses its direction, and directors often use VFX or CG to make the film (especially the sequels) more exciting... but no longer so interesting. (╯°□°)-- - - - ?━╤デ╦︻

好問題!實際上,有很多人問這個問題,但是好像沒有很清楚的回答。我會盡量解釋:關於西方電影,我想現在好萊塢有個問題,因為有太多能寫出精彩的有創意的劇本的人才,但是一旦他們的的劇本被採用,劇本創作就被劇組的劇本團隊替代,通常境況下在進行製作過程中,原劇本創作人並不會被邀請來指導劇組的劇本團隊!這種情況會導致些問題,劇組劇本團隊要迎合觀眾,但是他們更要迎合投資方和廣告商,那些都是電影拍攝資金的來源。這就導致電影最後偏離原來的方向,導演也常用VFX還有CG(特別是在續集里)使電影更有吸引力,不過電影本身就沒什麼意思了。


這叫做系列電影,他們第一部往往沒有打算掙錢,而是在用心打造一個IP,培養粉絲,然後出續集…


謝邀

第一部是無中生有,就像孕育一個胎兒,想要讓它順利生產已至獲得成功就必須細心照料,讓它成為完美的作品。這樣才會贏得上(guan)帝(zhong)的青睞。

第二部就像照著生產出的孩子製作的蠟像,做的好的可以形神兼備,但如果塑像製造者不願意用心或者想草草了事就會變成這樣

第三部就像再照著上面的那個蠟像再畫一幅畫。如果畫畫的也能力有限的話。。。


很多電視劇或者電影,第一部第二部是原先就精心策劃好的。
投資方一看火了,趕緊上第三部第四部賺錢。
那麼原先的很多情節設置、細節設置乃至演員陣容,都可能需要發生很大變動,有的甚至只有反轉劇情或者角色原始定位。
你說,是不是會有很多觀眾不滿意?
再加上初始劇集的高起點帶來的高期望值,以及隨之而來的審美疲勞,被觀眾咒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投資方賺錢了,這個才是關鍵!


我覺得從事文藝創作的角度來說,出佳作的比出一個平庸作品的幾率要小的多。對於電影創作來說更是如此。拍出一個好電影所要涉及的元素和人員太多太多,真的是要集齊天時地利人和才可以。所以,同一個題材聯拍好幾部的電影項目(除了指環王這種拍之前就知道要做成3部的以外),你無法要求主創人員一部比一部強。即使翻開大師們的履歷,巔峰作品也許就那麼兩三部,當你到達一定高度之後,每走一步都步履維艱。


謝邀!其實我並不懂誒。
一般續集都是前作賣得好,能找到投資方,才會開拍吧,但是,基本很多續集都不好。


謝邀來著

看了幾個答案,好像都沒有提到風格的延續的問題。
新浪潮導演提出的「導演至上」「作者導演」,這一類理論用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挺好的。一部電影是很多電影人共同工作的結果,但其實是有主導人的,大部分可能都要被歸到導演那裡。也就是導演決定了這部電影的成色。導演作為一個創作人,如同一個作家一樣。一個作家的續集作品其實很難看到退步太多,主要我想就是創作人的統一,保持了風格和成色的延續。
舉幾個作家的例子:馬爾克斯《苦妓回憶錄》和《霍亂時期的愛情》可以看成是《百年孤獨》的續集,但水平並沒有下降太多。
或者金庸《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都是很棒的續集故事。
還有像村上春樹《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挪威的森林》

電影方面來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
諾蘭的《蝙蝠俠系列》
哪怕時間間隔久遠的《教父系列》
齷齪二人組的《黑客帝國系列》
萊昂內的《鏢客三部曲》
王家衛《阿飛正傳》《2046》

基本能看出來,其實只要主創基本一致,那麼續集大爛的機會還是挺小的。導演作為一個藝術人,對自己作品還是有藝術考量的,除去年齡老去,才能褪色,太注重個人表達之類的問題,爛尾風險還是比較小。和著作不同的是,電影畢竟是多人共同創作的結果,所以當某一環節掉鏈子了之後,帶來的連鎖反應也會大很多,是處於失控狀態,後果會比較慘重。
那些版權易手,導演換人,匆忙上線的圈錢,之類的爛尾續集,我想爛尾才是正常結果。


太簡單不過了。


拍電影就是為了賺錢,第一部反響好才會拍第二部,每一個續集都是在投資方認為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才開始製作的,而投資方判斷是否有利可圖的直觀指標就是【票房】,票房間接反映了電影的人氣和傳播程度。投資方在【續集】投資過程中賺得就是人氣的錢,試想在票房有上一部人氣支持的情況下,作為商人我是否該節約成本?

所以無論是續集也好,改編自小說也罷,抑或是明星陣容,都是【噱頭】,是商業化需求。回歸到題主的問題,爛片,就是商業資本逐步腐蝕藝術節操的產物。

當然還需要注意的是,好電影絕對不等於好票房,反之爛電影也不絕對不賣座,人們有審美需求,也有審丑需求。只要商業化的土壤存在,歪瓜裂棗不愁沒有生長空間。


續集電影有很多種
有的是是為了賺(pian)錢
有的是因為故事沒講完
有的是補足說明
有的是本來就打算拍系列
你看是哪一種,對號入座就好
並不是所有續集都不如第一集
還是看導演,還是看初心 還是看製作團隊
你看卡神,福神,看看皮克斯的續集做的
當然,你也可以看看劉鎮偉同志
你覺得有差距,不否認但也不要否認所有的續集
畢竟,你看阿獃阿瓜續集還那麼好笑呢!雖然它是爛片!


謝邀~

續集的宣傳成本降低,系列片成為製片人賺錢的法寶,其實跟理財一樣,第一次你的收益10個,第二年你發現另一家15個,風險更小,商人氣息逐年增加,電影也會越來越不好看。


「我輸了……」砰!大魔王轟然倒下。英雄帶著滿身傷痕和女主浪漫接吻。
「perfect!」導演看著剪完的成品,由衷地佩服自己。

幾個月後,製片人找到了他:「電影的市場反響太好了,我們要拍個續集!「
」可是,大魔王已經被消滅了啊。「
」不是還有大魔王的兒子嗎?「
」大魔王還沒結婚,哪來的兒子?「
」私生子就好,不要在意這些細節,囧恩是私生子不也當了主角了么?「
」……,可是,英雄已經娶到白富美退隱江湖了。「
」白富美喜新厭舊,已經愛上新的超級英雄了,正好原來的女主沒檔期,換一個新的。「
「好吧。」

」你贏了……「砰!大魔王的兒子趙日天轟然倒下。英雄帶著滿身傷痕和新女主浪漫接吻。
」good。」導演對此次新作基本滿意。

不出意料,製片人又找上了他:「恭喜!電影票房很好,我們應該再拍個續集!」
「哈哈,我早有準備,已經在上一部中留下了伏筆,趙日天曾提到自己的同父異母兄弟龍傲天,他能勝任新的反派。」
「龍傲天?同父異母,還是同母異父?」
「……」
「OK,不過有些影評人開始不滿了,說你的拍攝手法一成不變,不過,不要管他們,有你的招牌,票房我不擔心。」
「居然這樣,我會拿出點新的東西。」

「哐!」龍傲天被二次進化的英雄擊出星系,遺言都沒有留下。英雄帶著滿身傷痕抱著自己的小女兒微笑。
「yawn。「導演感覺有一些累。

製片人急匆匆的上門了:」不好了,票房滑坡,差評滿地,大家似乎對這樣的故事套路已經生厭了。「
」我也有同感,是時候開始一個新的系列了。「
」NONO,這個系列還是有不少死忠粉的,票房不佳但還在賺錢,我們只要加入一些新東西就好。「
」新東西?可是主角都已經年紀不小了。「
」是的,不要再管什麼大魔王和他的親戚了,主角反轉變成了新BOSS。現在都流行萌系生物,新主角的搭檔不要再用冷麵漢子了,換成萌萌的大眼怪。主角的女兒也長大了,可以加點三姑六婆的家庭瑣事,貼近生活。當然,這方面你比我要在行。」
「我頭好疼……」

近日,因口碑與票房雙敗,洋蔥影業宣布已經連拍四部的《英雄大戰魔王》系列第五部計劃將無限期延遲。


謝邀。邀請的人好多啊。。。
系列電影來自於好萊塢,產生於經典好萊塢時期,說白了就是純粹意義的類型片。你想想,類型片就是固定模式中的工業化生產,系列電影作為類型片的子集,「工業氣息」肯定更為濃郁。為了獲得最大利潤,投觀眾所好必然會忽視很多「創作」性。惡性循環。


瀉藥,通常來說,續集之所以要拍,是因為第一部的反響好,而觀眾之所以還看,也是因為第一部反響好。綜合以上,無論續集拍得好不好,沖著第一部的名聲,都會陸陸續續有人來填坑。於是,部分導演/製片人/演員就只為拿錢了,拍得好不好又有啥,反正錢進我腰包了。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是,前作取得很大成功之後,續集應該怎樣拍才不會被噴呢?觀眾老爺的口味已經刁了起來,你拿出一部和原來幾乎一樣的作品,那就是沒誠意 沒新意 觀眾要罵;你拿出一部和原作完全不同的作品,那就不叫續集了,那叫打著續集幌子的新作品。念舊的觀眾下意識地肯定還要罵,當然假如拍的好,罵聲會漸漸轉變為捧場的誇獎,拍的不好,只會越罵越厲害。
因此,主創們也很為難啊。


第一部是真材實料吸引到觀眾了,後來就開始情懷和掙錢了……


謝邀。
前段時間也回答了個類似的問題,所以允許我偷懶直接粘貼一下。
------------------------------------------------------------------------------------------------------------------------------------------
我認為未必。也不乏很多續作比前作質量好的例子,比如哈利波特,魔戒三部曲也很棒啊。至於為什麼會產生後續沒有前作好的感覺,我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第一部作品拍攝時是單純地為了電影,為了劇本而拍攝,儘管可能有的技術水平還比較低,但在影迷看來,飽滿的劇情,沒有廣告植入,沒有生搬硬套,沒有無力地填坑,使得第一部成為經典。
2、和第一點對應,後續作品大多是因為第一部的賣座而產生的(當然也有計劃內的拍攝),所以影片更多的是商業考量。比如我們最不願見到的是廣告的植入,以及前幾部挖了一個大坑而續作無力填補的殘局。
3、審美疲勞。一個系列作品看的多了,自然影迷的水平都會得到提高,裡面的人設、場景以及其他的東西多少都沒有剛開始時的那份驚艷。
4、其他。可能一個系列作品之所以毀在最後一部,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時間,比如劇本的想像力等等。

以上所述都是造成續作質量下滑感受可能的原因,但誰又能保證某一件事永遠處於巔峰呢?


我覺得還是不夠用心吧。現在都沖著錢去了,藝術就是個幌子了。唉。華語電影,多少年沒有好的續集了,現在想起來的,也就是《無間道2》比首部好。


想說個謝邀,但是。。。我並不擅長電影啊喂!
隨便答答,求不贊。
————————————————————————————————————————
一般來說,每個新作的首部作品傾注了一個人新的價值觀和想對觀眾輸出的東西。所以一般,首部作品給人的感覺都是耳目一新的,凡是有亮點都會被人記住。
但是續作在很多地方會被前作掣肘,要繼承前作的人物,發生新的衝突,要有前作的故事背景卻還要發展處更大的事件。(比如前作打到boss,後作卻只是打倒了前作boss的小弟,那一般觀眾在感性上就感覺很難超越前作。)創作團隊既要完成對前作的傳承還要完成對前作發揚,而且續作的基調和輸出價值觀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與前作保持一致,其實難度是上升了一個層次的,當皇帝還有「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的說法呢。除非一個電影本來就要拍好幾部作品,比如《哈利波特》,比如《復仇者聯盟》(其實我覺得復聯2並不好看)。。。抱歉,我電影知識匱乏,不能舉出更多例子了。。。

以上就是回答,其實都是編的,現在編不下去了,撤了。。。


謝邀,有個詞叫「黔驢技窮」,還有個詞叫「江郎才盡」~
不能指望一個人有無窮盡的創意~一直保高效率的創新;
3-4年左右出一部比較好的續集是很好的節奏,因為電影周期有很多拍攝、後期製作,這樣至少能留1年的時間推敲劇情、劇本,有這兩點才能保障電影質量;
但問題是,首先,現在的電影是商業化的,你想等3、4年,可誰等你啊?你不儘快出續集,很快人家就忘了你了,你想賣續集都賣不好~
其次,很多時候,人家是刻意為之。我知道續集不夠好,但我知道你們就是回來看,我用低成本,換來相對高的彙報,何樂不為?
並且,其實也並不是都在下降啦,多數還是起伏的關係,比如生化危機系列,冰河世紀系列,不能說都不好,不能說一直下降,只能說,總是在起伏~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鋼鐵俠在美隊3中問美隊要盾牌的行為?
李冰冰、范冰冰兩人的國際影響力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某些小說可以成功地被改編為電影或者電視劇,它們有什麼共性?
郭敬明有沒有可能拍出超越張藝謀《紅高粱》陳凱歌《霸王別姬》馮小剛《甲方乙方》姜文《鬼子來了》的片子?
請詳細分析一下中國電影票房分賬的情況,包括引進的好萊塢進口的大片。另外如果知道的話,和美國做下對比,就是美國的電影在自己國家是如何分賬的?

TAG:電影 | 電影製作 | 電影產業 | 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