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演奏多種樂器是一番什麼樣的體驗?

總會有這樣一些牛人,熟諳樂理,玩得一手好樂器,甚至任意一件樂器都可以信手捏來,毫不費力。
不知這是一番怎樣的體驗?對於音樂和樂器的掌握程度到了這樣高的水準以後是不是比常人更能理解和體會音樂世界裡的某種高蹈深奧的意義或境界?求解,謝謝。


謝邀~!
我會一百多種樂器呢~

首先我會鋼琴,單簧管和口琴(這個是真的會的)。

嗯,於是我就會了:61鍵電子琴,雙排鍵電子琴,E調單簧管,A調單簧管,還有:
(深吸一口氣,我要開掛了)

24孔的:c調口琴,#c調口琴,d 調口琴 , ?e調口琴,e調口琴,f調口琴,#f調口琴,g調口琴,#g調口琴,?a調口琴,a調口琴,?b調口琴,b調口琴。

28孔的:c調口琴,#c調口琴,d 調口琴 , ?e調口琴,e調口琴,f調口琴,#f調口琴,g調口琴,#g調口琴,?a調口琴,a調口琴,?b調口琴,b調口琴。

10孔半音階的:c調口琴,#c調口琴,d 調口琴 , ?e調口琴,e調口琴,f調口琴,#f調口琴,g調口琴,#g調口琴,?a調口琴,a調口琴,?b調口琴,b調口琴。

12孔半音階的:c調口琴,#c調口琴,d 調口琴 , ?e調口琴,e調口琴,f調口琴,#f調口琴,g調口琴,#g調口琴,?a調口琴,a調口琴,?b調口琴,b調口琴。

14孔半音階的:c調口琴,#c調口琴,d 調口琴 , ?e調口琴,e調口琴,f調口琴,#f調口琴,g調口琴,#g調口琴,?a調口琴,a調口琴,?b調口琴,b調口琴。

剛好湊夠128種樂器,再多就要溢出了(??????) ?


同意這位的
「在不懂的人前隨意得瑟,
在大神面前立馬蔫兒。」
哈哈哈簡直一針見血…


所以這個「會」要看你會到什麼程度。如果你拿起任何一門都能達到專業水準那你是真牛逼,相信你在任何場合都能遊刃有餘。像我這種每一樣都會一點每一樣都學不精通的人…也就在外行面前賺個「哇你好厲害哦會這麼多種樂器」而已。其實只要學會一門樂器尤其是鋼琴這樣的樂器之王學習其他同類樂器就會變得很容易這種事我會亂說?

不過要精通任何一門樂器,都是非常非常難的。需要天賦,良師,以及經年累月的付出。

至於會不會比常人更理解音樂世界,我想,是的。不光如此,音樂對於我的意義也比常人更加重要。我的生命因為音樂而延長、變厚、加寬。


來自關注的樂理的首頁推薦看到的,感興趣也戳進來看看啦~
5歲多開始學小提琴,高中開始學低音提琴(同時小提琴不學了)。上大學以後都不學了,但是是學校樂團的貝斯手。平時除了排練演出和一些活動基本沒什麼空特地去鑽研練習了,只是喜歡有空拿出來玩玩。級別沒意思,都非專業水水10級,小提琴曾獲一大堆沒什麼含金量的獎,不過是省級市級的一二三名,最高不也就全國銅獎;貝斯沒怎麼參賽,無他。題主的要求挺高的,『信手拈來,毫不費力』,我覺得我從專業水平或者職業水平的角度是遠遠不夠的,但是說起來也曾是小提琴老師的弦樂隊的小提琴副首席,現在這個樂團的低音提琴首席,主要是看了大家的美好分享覺得很棒,所以就厚著臉皮來答一下啦~~(就是評論里說的『半吊子』哈哈哈)

好啦!如果你木有嫌棄我,看到了這裡,那真是對這個問題是真愛了!(謝謝!:))我先主要說兩點感受:
Part 1:學多種樂器如學多門外語、如結交兩位不同性情的朋友。


我在音樂領域的第一『外語』是小提琴。樓上有人強調了第一樂器是鋼琴好,跑個題:都可以的,我想,鋼琴不存在音準問題(校好音之後),而音準卻又是小提琴等弦樂的大難題,這一點,是所有學習弦樂的朋友都能直觀體會到的(具體其他異同就不扯遠啦,都是很棒的樂器)
較早開始學習小提琴給了我很多和同齡人不一樣的經歷,這很棒,所以建議大家趁早學習樂器,台下的刻苦練習、舞台上的成就感以及音樂本身的美感的確會慢慢讓一個人越來越有修養,只要堅持,以及發自內心的熱愛。

後來開始學低音提琴,第一印象是覺得這兩樂器差不多吧,都提琴嘛,輕鬆啦~~ 結果,發現,這兩者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好比你學量子物理和熱力學物理,大可說都是物理,有一點點交集,但是認真了往深處說,差異不是一般的大。

小提琴和低音提琴,完全就是兩個樂器,兩門外語, 兩位不一樣的朋友。小提琴的柔美,音色細膩,很多時候如優美的女高音(尤其是在E弦上演奏),而低音提琴聲音非常低沉,有時候還有些沙啞,如同渾厚的男低音(其實我覺得更低,啊詞窮了請原諒)。因此不同的音色帶給人不一樣的聽覺感受,自然也造就了這兩種樂器的不同性格。如果一首曲子能用低音提琴演奏,通常小提琴也是可以演奏的,但是味道會差很多,比如低音提琴的《草原之歌》,用小提琴演奏就失去了草原的廣闊大氣之美;在用貝斯去演奏小提琴的《流浪者之歌》,也只是炫技展示,從樂曲本身來說,他演奏不出那種入骨的憂傷所以,每次在演奏的時候,我都會深深地感受到這兩種樂器的不同演奏效果。

Part 2: 會多樣樂器會豐富你的『音樂觀』
就我個人而言,會兩種樂器,真的極大地豐富了我的『音樂觀』,這是我亂造詞啦,解釋下吧, 我覺得『音樂觀』就是:對於樂曲、樂器乃至音樂的理解能力,以及音樂感悟能力。會兩種樂器,人的音樂觀豐富了以後,再去聽音樂,會有不一樣的體會,會聽到以前聽不到或者說不在意的部分,對樂曲的理解也會加深很多。例如我在聽交響樂的時候現在會同時關注小提琴和低音提琴兩種樂器,去觀察兩種樂器的演奏員的不同的演奏方式,作曲家在這裡的描寫以及指揮在這裡的處理的特點。(而以前我會忽略低音提琴哈哈)。還有就是在演奏不同的樂器的時候有時候會腦補另一種樂器加入伴奏這種情況,這在自己隨便練習的時候是非常有『Playing』音樂的感覺的,而我覺得,音樂至始至終、不論業餘還是專業,都是讓人快樂的,所以,一定要開心地學樂器~~

好啦有事兒這個問題先放下啦,雖然水平有限,很多地方寫的有點不對題,但是希望大家喜歡:)最後po一張我的兩個朋友的皂片!估計沒有比我更二的了哈哈!(配文:貝斯抱著小提琴:))


不請自來。可參照我前幾天的回答。
學習很多年的技藝荒廢了是什麼體驗?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雖然學過接觸過的樂器挺多,但是自認為真正【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的還是只有鋼琴。
鋼琴我可以不做任何準備和熱身隨時表演多種風格的曲目,哪怕就算好幾個月沒練影響也很小,恢復的可以很快,這是我認為的【內化】。長笛等其他樂器不實現準備一段時間(一周到幾個月不等)、不做下熱身的話自認為根本不好意思給別人表演,而且稍微放一段時間就死定了,且做不到信手拈來。
以前也參加一下其他樂器的演出或者比賽(當然都是超級業餘那種),說實話不是很開心,感覺演奏出來的不是自己的東西。

最後的體驗就是【不管會多少樂器最後還是只剩下鋼琴一種了】,但是不代表以前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全無意義,多多少少還是給我了很多靈感。但是往後不論我喜歡上了任何一門樂器,我也只會選擇去聽大師的CD和看音樂會,不會再去親自學它。


(之前把答案刪掉了,後來發現能恢復的……??)

離問題說得任意一種樂器都信手拈來差得太遠了,也不是非常厲害的人,只是愛好多而已。
會繼續努力的,嗯。

自己能夠演奏的樂器有

古箏 鋼琴 吉他 (民謠吉他和電吉他)

古箏和鋼琴都是八級,吉他水平一般,暑假裡組過樂隊,有樂隊演出的經歷

不算精通,但學起來的都是認真地系統地學的,不是那種每樣都會但每樣都只會一點

能簡單演奏的樂器有

琵琶,口琴,尤克里里,豎笛(……),陶笛,架子鼓,貝斯,非洲鼓(……)
現在剛開始學小提琴
以上是每樣只會一點

因為自己真的很喜歡音樂和樂器,喜歡太多太多樂器了。

現在是高二,學生,也沒有想走音樂這條路,因為愛好所以堅持下來了。


體驗是

雖然有些樂器之間毫無聯繫,但樂理是相同的,節奏感會很好,音準會很好,因為習慣了系統地學習一樣樂器,學起來會快。

學編曲(不是系統地學習)快一年了,一般寫搖滾風格的,因為對於樂隊里的樂器比較熟悉,譜曲比同時學的同學輕鬆一些。

另外可以參加的活動也多一些,比如可以組樂隊,可以在活動上當鋼琴伴奏。

///////

古箏是小時候學的,很久沒有練(好幾年沒碰……)去年暑假裡想把這個樂器練回來,那個時候正好在準備樂隊演出。

暑假裡的常態是彈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高山流水》《彝族舞曲》《戰颱風》以類的之後,再去練幾首搖滾,重金屬,還有要表演的曲子。


當時覺得自己要精分了……。


///////

時間都是自己擠出來的,也會有累的時候啦,學的樂器多了就越來越忙了,有一段時間吉他彈得手疼了就去彈會兒鋼琴,疼得不行就去背書,有時候也會想,我幹嘛讓自己這麼累啊。

但是真的喜歡啊。

///////

關於怎麼安排時間。

古箏和鋼琴小時候學的,那會兒時間挺充裕的。

至於其他一些零散的樂器,我水平很一般,只是喜歡,當成愛好而已,花得時間並不多,但也花了不少時間,都是慢慢積累的。

我不喜歡專精一項,我就是喜歡每樣都會一點兒,我也不是要藝考,我覺得,讓我自己開心就好,而我非常樂衷於get新技能。

但我確實是承認,我分心已經太多了,專註於一項的時候另外幾項必定生疏,種類越多生疏的也越多,生疏的時間也越長,所以不得不,花更多更多更多時間。

本質上我其實我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貪玩的,想偷懶的,三分鐘熱度的,會因為學習忙得焦頭爛額是,普通學生。

我也會想要玩會兒手機而不是抓緊每時每刻練琴。


但我既然選了這麼多種,不知道這樣說會不會太幼稚了——

我總覺得,既然我選擇了它們,
我就要對它們負責。


不請自來。兩歲半開始練鋼琴,於是被折(吊)磨(打)了十年,中間還學過大概一年左右的古箏和半年左右的長笛(雖然基本都忘光了)。初中開始自學吉他,到現在為止都一節課沒上過,目前正在折騰不算很複雜的指彈。
高中滾到了土澳,音樂老師發現我樂感好像還可以,於是安利我去上打擊樂課。然後又順勢被拉進了學校交響樂團和管樂團。

於是現在會的樂器有:
吉他,Ukulele, 鋼琴,架子鼓,定音鼓,木琴,馬林巴,Vibraphone(顫音琴),Glockenspiel (抱歉這玩意中文不知道),三角鐵,鈴鼓,Suspended Cymbal (吊鑔),Crash Symbal (好像是大鑔),Woodblocks (基本就是用來敲的木頭),Bongo(貌似是非洲小手鼓),Conga(類似放大版的非洲小手鼓),Finger Cymbal(很小很可愛的鑔),Flexatone(一種聲音很鬼畜的樂器),Bass Drum(巨大的大鼓),Tam-Tam(類似於鑼,吊起來敲的那種)。

可能還有遺漏,不過暫時想不起來別的了。
一入打擊樂深似海啊。:)

體驗嘛…被學校Music Department壓榨。
因為同時還學聲樂,所以加入了一堆奇怪的樂隊組合什麼的,直接導致showcase一晚上五六個表演,基本剛下台就要衝回去。
PS. 這還沒算鋼琴呢:)

但是還是很開心噠。(?ω?)ノ


任意一種樂器都信手拈來?

我能想像的唯一一個可能接近這個要求的人,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主角。

至於其它的正常一些的人,有生之年內達到這個標準應該不可能。


我們樂隊的貝斯(我知道會吉他、貝斯以及架子鼓很普通),樂隊的編曲什麼都是他負責的,我想說的不是說編曲能力(這個畢竟是需要學習的),而是當樂手聽不懂他想要的感覺時,他可以親自示範。對於樂隊來說這個挺好的。。。


http://www.tudou.com/albumplay/j-gQclKgYXQ/ugsBA89eNR4.html
就像這樣………


第一樂器最好是可以同時演奏旋律+伴奏的樂器。

比如鋼琴,所有琴鍵都是平鋪在眼前的,感覺像是把樂理和聲都平鋪在眼前一樣,所以有很多長大後不自覺可以即興演奏的人基本都是學鋼琴出身的。

對於這樣的人,再去演奏其他樂器簡單很多。比起兩邊都要照顧,學習單音樂器只需要照顧旋律(即鋼琴的右手部分)反倒輕鬆一些。

第一樂器是單音樂器的人(小提琴、二胡、長笛等)也會有很好的相對音感,比如一首歌你告訴他第一個音是什麼,他能在沒有譜子的情況下把後面的旋律按唱名唱出來。但問是怎樣的和弦配置,他不清楚,在他的學習系統里是沒有伴奏的概念的。但學習鋼琴和吉他這種和弦為主的樂器的人,他的腦中就有一個系統圖出來,尤其是吉他演奏者,會迅速把六線譜的點在把位上按出來,這就是圖形記憶學習的優點。

所以,多樂器演奏者在學好第一樂器後,後面根據樂器類型以此類推的學習就好了。我在學習單音樂器時(小提琴和二胡)都是看C在哪,後面就可以摸索著彈了(當然不涉及到技巧,只是了解這個樂器的基本演奏方式,揉弦什麼的還是要花功夫練習的)。學習和弦樂器時(吉他)先按鋼琴常用的和弦把最基礎的幾個和弦手型記下來,就保證基本彈唱水平了,然後再根據不同歌曲學習難度較高的其他和弦,一般也沒剩幾個,所以學習過程不會很痛苦---單指木吉他,電吉他不行,還是要刻苦練習指彈的,好在吉他的把位也是一副平鋪的圖,立刻轉化成單音樂器的學習方式,看C在哪,然後根據「全全半全全全半」的規則推出剩下的音在什麼位置。

所以第一樂器是鋼琴的人,其他任何樂器都會學得很快。

第一樂器不是鋼琴的人,也可以選擇與第一樂器一個系的樂器學習,比如弦樂組之間(小提琴中提親大提琴貝斯)銅管組之間(小號長號圓號)木管組之間(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巴松)都是學一樣很容易精通剩下的。


見過的中外這麼多音樂家裡面,會演奏最多樂器的,並且在民樂中真正符合「任意一件樂器都可以信手拈來,毫不費力」的人是。。。我舅舅。

他是天津音樂學院笙專業畢業,同時也學習了二胡,畢業後進入武漢歌舞劇院工作。90年代曾經兼職在樂隊里打了多年的架子鼓,後來去武漢市青少年宮工作,當了藝術總監。我有一次去那裡看望他,他帶我參觀了民樂儲藏室,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民樂樂器,他竟然把裡面除了琵琶和古箏外的幾乎每一件樂器都拿下來展示給我看,並且給我演奏一段完整的樂曲。。。我們愉快地在裡面呆了一整個下午。現在回憶起來,大概包括二胡,京胡,中胡(或者板胡),三種不同的笛子(具體不記得),三種不同的笙,簫,嗩吶,排簫,葫蘆絲,巴烏,中阮,還有各種大小不同的鼓、鑼和其他打擊樂器。。。當時我都驚呆了。。。他前幾年又拿了葫蘆絲巴烏全國邀請賽的金獎,錄製了CD,最近自己又寫了不少曲子。

他是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有很強的表演欲,樂感極好,音樂表現力也很強。每一次給我演奏,他都完全沉浸在音樂之中,十分享受。雖然已經跟音樂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現在他回到家中,仍然時不時拿起一件樂器就吹打一番,那股熱情和勁頭,真讓我感嘆不已。


會演奏的樂器包括但不限於:軍鼓大鼓低音鼓,桌子板凳三角鐵

體驗是,聽到下課鈴的時候感覺不如我敲的好。

---------------------------------------------------------------------------------------------------------------------------------
補充

1994年,我在泰安綠翔人民的綜合音樂大學大院讀打擊樂offer時,和水主席在前蘇聯音樂大師跺斯跺也夫斯基導師的指導下發起組建了李森科實驗打擊交響樂團。李森科實驗打擊交響樂團是我國第一個實驗打擊交響樂團,樂團的名字是水主席起的,是為了紀念水主席最崇拜的一個科學家,前蘇聯生物學泰斗特羅菲姆·鄧尼索維奇·李森科。

我們使用的樂器是大學裡最常見的教科書和試卷,鼓槌是各種筆,演奏古典作品的時候一般用硬毛刷,演奏現代作品的時候一般用圓珠筆。我們還用到一種裝著六根筆芯的粗圓珠筆,這種筆打起來失真效果比較強。

因為我是學三角鐵出身的,我當在樂團就成了首席試卷手。試卷以四級模擬為佳,配合六根筆芯的粗圓珠筆,手感非常好。但是演出的絕大多數時間裡,我都在數小節。

樂團指揮水主席具有相當前衛的音樂理念和高超的整體把握能力,他擔任指揮的那幾年是樂團最輝煌的時間。2001年,水主席離開李森科實驗打擊交響樂團,加入了平庄廣播交響樂團(現平庄交響樂團),之後我擔任李森科實驗打擊交響樂團指揮。後來樂團的首席馬哲手和二號毛概手因為個人原因相繼離隊,國內沒有可以接替他們的樂手,跺斯跺也夫斯基導師也早已離開人世,遂於2003年初解散。

在李森科實驗打擊交響樂團,水主席和我共同創作了《李森科交響曲》(聖徒交響曲)、《郭老交響曲》(文豪交響曲)、《萬物死交響曲》,主席離開後我獨立創作了《A小調的和諧交響曲》。其中《萬物死交響曲》被被譽為「朝鮮人民藝術家」的金屬天團Yumbi改編為概念專輯《萬物死》,唱片銷量高達1400萬張。


說說個人體驗,感覺還是跟學什麼樂器和演奏水平有關,從小學過一些常規樂器,都是二把刀,大體感覺就是聽音的能力、手的靈活度還有心性什麼的都會提高

但是,自從半年前開始專心學習冒頓潮爾的吹奏,發生了質變:

冒頓潮爾就是胡笳,從土耳其、伊朗到俄羅斯再到哈薩克和蒙古都有演奏者,各地大體相同只是樂器叫法、指法略有不同,但在我國能演奏者也就百餘人,對氣息的要求非常高~

所以高潮來了,自從學會了冒頓潮爾,現在凡是直徑在0.5-8cm之間的筒狀物、管狀物,我都可以吹響並且在不鑽孔的前提下吹出兩到三個音~

這感覺就是自信滿滿的向全世界宣布連牛逼都絕對能吹響的高冷氣焰~

目前吹響過的物品有:茶杯、酒杯、酒瓶、飲料瓶、書皮紙卷、衛生紙卷、吸管、拖把柄、瓶蓋、保鮮膜桶、小花瓶、鐵管、鋼管、pvc管、水龍頭、扳指……

還有最驚悚的一個:海兔!!↓↓↓↓↓↓

感覺自己可以去參加達人秀了~


但當涉獵不求甚解的愉悅之感


我會鋼琴,竹笛和口琴。
最擅長的是鋼琴,口琴自學4年,竹笛則是因為我是民族樂團的成員。
就多了一個方法可以舒解壓力和釋放情緒,我想這是會某些樂器和不會的差別。

註:答主我還只是個鋼琴學生,還說不上是題主所說的大師級別。


翻了一下大家的回答都是器樂大牛,有點心虛。我大概會三種吧,三者為眾,也勉強算多種樂器吧。這三種是竹笛,二胡,小提琴,二胡和竹笛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
相比之下竹笛會比二胡擅長,畢竟學得早,二胡其實也很喜歡,我最喜歡的二胡曲目是二泉映月,梁祝,江河水等等,當然,最有意思的回憶就是用竹笛和二胡演奏千本櫻,超級帶感,有空傳上來。

小提琴不算擅長,去年才開始學,因為有弦樂基礎,自學一個月就上台演出了,當然事實上,現在感覺當時效果一般。

中文系和管理系的迎新晚會,用三種樂器演奏青花瓷,感謝華儀漢服社跳舞的小仙女們,跟你們一起表演真的很棒,搞得我都不想以後一個人齣節目了。
會一丟丟葫蘆絲,畢竟中學藝考有吹,會一丟丟蕭,會一丟丟一丟丟鋼琴,不過還沒到能出去裝逼的水平

感受是,我比別人多一些緩解壓力的方式,而且其實我個人是挺喜歡音樂的,我覺得人在美妙的旋律里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救贖……誇張了點,但是大家應該都懂我的意思。
當然最喜歡的樂器還是小提琴啦,希望能夠把這個樂器練好,希望有一天能夠在喜歡的人面前演奏好聽的旋律,也希望知乎上的小提琴高手們多多分享你們的學琴歷程,讓我這個初學者能夠借鑒大家的經驗,謝謝大家 。


可以自己錄一段鋼琴伴奏,從家裡的音響放出來,在房間灑滿陽光的一個下午,和著它給爸爸媽媽拉小提琴,感覺很美好。

當年和我一起學鋼琴的人現在大都在Juilliard或者HYP彈鋼琴了,所以關於音樂的問題我一直不確定自己是否夠格,不過這個問題我自認為還是挺符合題主提問的,所以在這裡回答一下,博您一笑。如果分享這種經歷對他人能有幫助的話,我會由衷開心。

我很早在放棄把鋼琴當職業後在沒老師指導的情況下過了中央九級,後來自己彈著玩,IBDP Music Internal Assesement 演奏component 滿分,也得過一些獎,高中音樂老師一直想讓我考音樂學院學鋼琴演奏;高中在兩個不同的學校當了三年的管弦樂團的第一小提琴;和同學組過中國樂器合奏,在裡面拉過二胡和彈過古箏;高中畢業典禮有個歌曲需要人打鼓然後我就" I can I up」了。這些是水平比較高的樂器。除了這些之外其他還會吉他,貝斯和手風琴。(口琴豎笛和非洲鼓在這種討論里應該不算吧?)

首先我想解決之前的回答里很多人在嘗試解決「多種樂器」四個字帶來的爭議:不少學鋼琴的人看不起學電子琴的人(我不是其中一員),覺得有的樂器不過是其他樂器的變種或者低級別複製品,其實這一點的部分想法我是略微認同的。樂器按照Western Art Music的想法,可以分成,Percussion(鋼琴,架子鼓等), Strings(吉他,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double bass,fiddle 等等), Horns(法國號等),和Woodwind(如果我沒記做的話Clarinet等屬於此)... 我個人認為,在同類下面轉行,(比如小提琴轉中提琴,從flute轉piccolo),難度是要遠遠小於學沒有樂器構造和樂理關聯的樂器(比如從小提琴轉學古箏)的,因為sense不太一樣。不過儘管如此,它們仍然是不同的樂器,仍然要為了在新的樂器上達到很好的水平而練習,再相似(包括鋼琴和電子琴),如果要達到高標準,也是要練習的。另外,因為樂器的構造和音律問題,有些樂器間是有有微妙聯繫的(鋼琴和所有帶鍵盤的樂器,比如手風琴,管風琴,和聲器;小提琴和貝斯),但是這些相聯的部分不過是樂器特性的一小部分而已,不足以讓演奏者光環加持即學即會。題主和有些人覺得有人「諳熟樂理,信手拈來」,可能是因為他們(我們)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可以很快地甚至當時就在不熟悉的樂器上演奏樂曲(當時我一上手古箏和小提琴這兩種和我Primary Instrument :鋼琴,在構造和樂理上都沒有太大聯繫的樂器,就可以演奏曲子),但是這種演奏,與成為真正夠格的演奏者(比如成為首席小提琴),還是有很大的距離的(比如音質,細微的控制,比如給予樂器特性的音樂表現力,鋼琴那「一串珍珠」的光澤和圓潤,等等)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我腦海中更多的曾經是從幼兒園起「急切地想用自己的雙手讓他們發音」的好奇心。仔仔細細地思考後,我覺得這種技能分布給我的體驗就是: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更強獨處的願望,以及更深理解音樂的維度*(dimension,不是perspective )。

年齡小的時候,有些慚愧地說,我感到的只有最直觀的,同學的羨慕和舞台的光芒。小學畢業的時候畢業典禮上大家演奏了我寫的歌。其實現在回頭看那首歌意義大過形式,而它成為一個節目的最大推手,大概是其實只是因為那個學生樂隊里的每個樂器我都會,我直接把譜子寫出來給鼓手/貝斯手/吉他手/鍵盤手/和歌手就好了,這樣省了音樂指導老師好大事-不用扒譜啦!而畢業典禮上「完全學生創作的歌曲」也非常彰顯我的小學「全面培養」的使命。現在來看當時的我只不過是「時代需要的棋子」,但這種被推向前的經歷還是給我很大鼓勵的。另一些經驗,8年級學校(英文)話劇節,我一年創作了兩個音樂劇都在校內獲獎,其實現在來看,什麼對討論「時間的意義」,「選擇背後的使命」的討論非常膚淺,而最贏得評委青睞的應該是那時候還比較少見的音樂劇形式。我記得我當時熬了一個夜把其中一個劇連著劇本帶歌曲全都寫出來了。因為樂器我都會所以只要用Logic一錄一放,只要教演出的同學唱歌就好了,不用找人打鼓什麼的,非常可行;沒有這種multi-instrumental 的技能,音樂劇還可以是音樂劇,但是在快節奏的學校生活中最終效果是否有這麼好就不一定了。相似的還有十年級的時候給學校一年一度的大事-The School Drama Production(全校參與的一個大戲)配樂,十年級的時候在學生電影節得獎(稍後上鏈接).... 這些所謂的榮譽,現在回頭看,都不過是是「我被時代需要」的例子,是一點小心思結合「時代背景」的勝利,但是這些虛榮心給我的鼓勵還是很大的,是他們鼓勵我開始思考到底怎麼make a difference with it ,然後我當時的結論便是我十年級,IB-MYP的Personal Project(個人項目)。PP沒有什麼要求,周圍不少人選擇做道菜什麼的,但是因為之前的這些經歷 ,我趕時間做了個專輯,自己寫了幾首歌和歌詞,自己做的配樂和錄音,自己唱的。在學校進行了義賣,善款捐給了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on of Refugees (聯合國難民署),還被他們報道了(稍後上鏈接)。其實,當時的我連編曲都沒學過,和聲也都是瞎寫。但是因為我會的樂器恰恰能滿足baseline-rhythm- harmony 這些基本的音樂伴奏需要的,我才能在和緊張高強度的IB-MYP, IB-DP的學習(和Jonathan Spence,微積分,量子物理等等等)的纏鬥中,在這些意外得來的技能點庇護中,繼續文藝探索,也在不少人還在情感中找靈感的時候,就更切實地思考,藝術的意義和她的可能性。這是我快上大學了的時候回頭看,才明白的。覺得很幸運。

技能點多的話做中學生的時候可以更容易地展現自己,把機會最大化。比如當時加入管弦樂團,因為我的skill set 我可以選是拉小提琴/彈鋼琴/打架子鼓/彈吉他/彈古箏,但是因為第一小提琴可以和指揮握手,我就選的拉小提琴(而且承蒙老師的錯愛成了第一小提琴手),有機會在排練的時候給其他小提琴手調琴,也肩負著coach不太熟練的小提琴手以及準備多餘琴弦的責任,比普通的樂團一員有更多的權利和責任。只所以把這一點單列出來,是有很多個人原因的。我從一開始學小提琴的時候就夢想著有一天可以成為第一小提琴手,可以很優雅地在演奏之後和指揮握手;老師給我第一小提琴可能是因為我是所有小提琴手裡年級最高的(在第一個當上小提琴手的國際學校里十年級,第二個十一年級),但真的是我的「美夢成真的時刻」,第一次學校音樂會後,老師和我握手的時候,我覺得非常激動,這也是我想用一生回味的時刻。

或許別人會認為,會很多樂器的人會很愛炫耀。其實我自己而言,我想並不是這樣的。呃,仔細想想,我似乎從來沒刻意告訴過我的朋友我會很多樂器而且鋼琴彈得不錯這個事實?我一直到畢業前幾個星期,教了我兩年IBDP(高中)音樂的老師,才發現我會打架子鼓,她說「How many instruments do u play , in total ?!」(她只知道我會鋼琴小提琴和古箏),我就笑了笑沒說話。可能我性格本身就不是那種「不經意間」提到「我家好厲害」或者「我衣服很貴」的人,但是我真的覺得,有的時候會偶爾感覺和樂器玩兒比和其他的人玩兒要有趣的多。

如果說這個技能點對我本身有什麼影響的話....我喜歡一個人呆著,想把時間花在自己真正喜愛,有意義的事情上。樂器還是需要時間來練習的。高中最後兩年(IBDP:,十一年級到十二年級),在覺得大學不學音樂的情況下。每天都練兩個小時以上的鋼琴,還會為管弦樂團練小提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點上我不覺得這完完全全是好事或者壞事。

會超過一樣樂器多對學音樂有沒有幫助?答案是肯定的。我高中音樂課有這麼一個叫部分叫Listening (音樂欣賞,時而給譜子時而不給譜子),其中的一個評分環節是要求你你寫出instrumentation (用了怎樣的技巧演奏哪些樂器)。本身考試範圍很大,從文藝復興時期到流行音樂都可能考,從撒哈拉沙漠的音樂到中國近代的音樂都出現過。有一次有一個樂器,演奏的不是西方調式的旋律,是個撥弦樂器,而且是heterophonic曲式,很多和我一起上音樂課吹黑管彈鋼琴的人就寫古箏,中國了;因為她們對古箏一知半解覺得這就是古箏。但是我會彈古箏,所以能聽出來音色、演奏手法、曲目和古箏的差別,所以我猜測的是地區是在East Asia,樂器寫的是「Pucked string instrument build based on national musical scale and played with fake "fingernail" binded on musician"s finger tip」(一種需要戴假指甲的,基於民族音樂調性製成的撥弦樂器)。我記得最後的答案是韓國的Ga-Ya-Geum 。按照IBDP的mark scheme 來說寫古箏算是educated deduction(有理有據的猜測) 所以不扣分,但是答案不對,所以不得分;因為我排除了古箏而且寫的符合mark scheme ,所以得分。

這種時候很少,頂多算是意外收穫吧。不過音樂真的是一項公平的學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不覺得我在「耕耘」這方面做得有格外出眾,但我的確覺得我的「念念不忘」有屬於它們的「迴響」。對於一個真心喜歡音樂的人,不管作不作為大學專業/職業,在更深的維度與音樂對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我覺得最好的體驗是:音樂錯綜複雜的世界裡也是有它奇特的分割線的,而樂器給你跨越這些分割線的機會;給你跨越這些分割線,以更深的視角去了解音樂她本身的機會。

最基本的層面,如果你喜歡寫曲子(Piano quartet 之類的,不是單個旋律配伴奏的那種),你更容易知道怎麼樣寫更科學。一個樂譜寫出來,「是否適合演奏」絕對是個要考慮的因素。double stop 這麼寫行不行,小提琴上這三個音能不能一起拉出來(把位合適就能),鋼琴arpeggio accompaniment 到底怎麼跑合理.....如果你會樂器本身,你寫譜子的時候就不用瞎猜了。

更有趣一點兒,你可以試試做你想探究的事兒。我寫過一個曲子叫Asia Dream Song,用鋼琴和小提琴來(部分)模仿二胡和古箏,模仿他們的演奏手法(Articulation),模仿中國民族音樂的傳統曲式(Heterophonic+ homophonic),模仿中國民樂的旋律特徵(Pentatonic/五音),來試著用它象徵全球化和文化的異同。其實一樣的事情瑤族舞曲(這個曲子的原本就是orchestral version ),黃河鋼琴協奏曲(裡面有用鋼琴模仿古箏進行pentatonic glissando的部分)都做過,我是後來才知道的,但是自己的藝術探索,出自自己的心,自己的手,我自己也覺得格外有意義。


那一年的年會之後,
A:「第一首歌那個打鼓的好帥。」
B:「我倒是覺得最後唱Pieces的那個邊彈邊唱的很帥。」
C:「你們倆都什麼品味啊,唱小小鳥的那個彈貝斯才帥好不好。」

。。。

A,B,C:「哎,黎涵,那個打鼓的/彈吉他的/彈貝斯的是誰啊?」

「都是我啊。」


答主我會鋼琴 圓號 小號 一點點架子鼓 和一點點吉他。這些都只是業餘愛好,並不是什麼大神級別,也就是想聽什麼曲子,找來譜子練練然後演奏出來罷了。

本人完全不懂樂理,沒學過,考過一次,沒過。

問我有什麼體驗的話,也只能說是會幾種自娛自樂的技能罷了,能讓自己開心就好了,炫耀和優越感都談不上(況且銅管樂器大部分原理都很相似)。我練琴吹圓號還有練鼓這些艱辛就不必分享了,畢竟practice makes perfect。能嘗到自己努力來的結果,就是最好的體驗。

音樂這個東西還是自己去體驗體驗比較好,什麼奧秘啊哲理啊都還是自己去挖掘,畢竟別人說了太多,自己未必能夠理解或者接受。
———————————————————更新————————————————————
哦對了,還有一件事,如果題主真的想要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感覺,我給你舉個例子好了。學琴很久,前幾年開始掌握一種技能叫做"扒譜",也就是像字面意思那樣,聽某一段音樂,可以把旋律和伴奏的彈法通通扒下來,可以自己記錄成一本譜子。這對樂感要求很高。扒譜是我最喜歡也最出色的技能,沒有之一。題主請自行體會。


額……小提琴,低音提琴,電貝司,竹笛,簫,木吉他,鋼琴。感受就是………

(⊙o⊙)哇!你什麼都會啊,教練我想學…≧?≦
我就臭小子,你什麼都想學(╯‵□′)╯︵┻━┻

平時可以抱著吉他和妹子在小草叢彈唱情歌〈( ^.^)ノ
搖滾演唱會台上下可以狂甩狗頭ヽ(???)?
時不時玩玩古典,在晨光的照耀下的窗檯邊拉小提琴,或者在教堂彈鋼琴…﹋o﹋
在各種騷各種裝逼之後,來一段古風悠揚的民樂獨奏(其實我更喜歡吹梆笛…)= ̄ω ̄=


說實話,最大的影響就是耳朵變得寬容,能接受各種類型的音樂。知道音樂是一件辛令人苦並且幸福的東西。結交更多類型的朋友


推薦閱讀:

擁有 100 平米卧室是怎樣的體驗?
繪圈的人看圈外人塗秘密花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身為男子漢的我看小時代4會哭,這是怎樣一種體驗?
骨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音樂 | 經驗分享 | 樂理 | 音樂評論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